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

时间:2019-05-13 20: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

第一篇: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就业压力,还是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75%的份额,为国家直接创造了75%的财政收入,解决了中国近80%的就业岗位。从这个角度讲,民营企业的成长关乎我们国运的兴衰。现阶段来说,民营企业明显的特征是在某一行业里面已经牢牢扎稳根基,在行业内或者社会公众面前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多有顾虑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1、增长特别迅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企业可以在创业头几年达到三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2、成熟期较短。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在民营企业还没有时间总结过去时,已经开始衰退。

3、衰退非常迅速,寿命短。中国民营企业衰退较快,很多几乎一夜之间倒闭,企业好像是泡沫,一吹就破。

基于民营企业战发展的现状,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战略规划风格

2、构建战略管理体系

3、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那么,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保持长久的活力,最主要的是要吸引有才之士,实现资源、智慧、资本的有机融合;并加快建设产业资源平台、组建联合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思路、转变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战略、理念的脱胎换骨,提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快速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品牌战略的发展。

第二篇:周口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周口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平均达到本国GDP的10%以上。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收入4500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25%,是美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美国最大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由此可见,文化不仅可以做成产业,而且可以做成大产业。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新和机制是两大核心要素。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灵活机制,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周口地处豫东平原,是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优越的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未能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周口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在发展文化大产业方面的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演出、娱乐业发展良好。全市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演出2000场次左右,创收300万元。86个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省内外城乡基层,年创收2000万元。近年来,1先后有10多部剧目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涌现出了一批像《市井人生》、《都市彩虹》、《都市霓虹》等走在全省前列的精品力作。

2、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发展潜力显现。周口是一个文物大市,也是一个艺术品收藏大市,蕴含的文化产业商机巨大。项城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现已形成120多个高中低档规格的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省金帝拍卖,总成交额约2.5亿元,是一家经合法注册,正规经营,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品、企业产权等项目拍卖的专业综合拍卖公司。淮阳的泥泥狗,布艺等工艺品制作与销售,已走出国门,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文化艺术精品、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周口市拥有作家、书画家、杂技家、音乐家、舞蹈家、摄影家、戏曲家、民间艺术家、影视家等11门类的艺术人才和艺术家协会,国家级会员76人,省级会员734人。书画方面,知名书画家较多,有全国书协会员40人,美协会员10人,省级书协、画协会员300人,全市专业及业余画家1000余名,张文平荣获全国书法兰亭奖。文学创作成绩突出,戏曲作品、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几年,全市举办了“新年交响音乐会”、“迎新春拥军联欢会”等大型文艺晚会,组织了“2010年民间器乐大赛”、周口市第三届少儿艺术节,积极开展“欢乐中原 和谐周口”广场文化活动,并引导各县市共同参与,共演出6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在河南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上,周口市精心编排的20个节目以专场的形式参加决赛,荣获6个一等奖,全市获得的一等奖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各省辖市前列;宣传部与文化局创办的“周末一元剧场”已演出136场,进社区下农村演出40场,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成功路子。2010年5月份,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我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市委、市政府分别给予市文化局和市群艺馆通报表彰。

二、周口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丰厚的文化资源不适应。周口是“中国三皇故都文化之乡”,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民间文化等资源都极其丰富,在中原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伏羲文化、道家文化、姓氏文化等,而全市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育阶段,资金投入不够,资源开发不足,严重影响着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左右,文化核心层的核心作用未能充分挖掘发挥出来。

2、文化产业规模小,缺乏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近几年来,全市文化企业和项目数量不少,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市场,如书画古玩市场,传统民间工艺品市场等,但总体规模不大。截至目前,我市有3485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不过20家,文化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市场运作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人才匮乏。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存在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工勤人员多的现象,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引进渠道没能建立,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议

1.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依然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国企民企不能做到平等对待。比如万达院线是亚洲最大的电影院线,明年将成为全球第五,虽然市场份额远远大过国有企业,但仍然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目前国内仅有中影、华夏两家国有企业获得许可进口外国影片。“十二五”期间要对民营文化企业公平、公正对待,严格制止基层政府部门乱摊派、乱收费等违法行为,任何单位不得吃拿卡要,不得巧立名目强行要求民营文化企业、机构和企业参加各类有偿竞赛、评比、联谊等活动。对违法行使职权、侵害民营文化企业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要依法对主管领导问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现行政策、规章、管理措施进行全面清理,凡不

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存在所有制差别等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一律废止或修改。只要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都应当允许和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民营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财政扶持资金、资源分配、土地使用、资质认定、融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引进、进出口贸易和收费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

2.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上发展文化产业。要像重视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一样,重视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要处理好个性化发展和集约化发展的关系,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由管微观企业向管宏观规划转变;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要加快文化产业孵化器和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规模化发展。加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文化消费,拉动文化内需。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广东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3.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业输出精神产品,比起其他类型的投资,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约束更多,门槛更高。国有企业要想在文化产业领域走出去极其困难,首先就面临审批障碍。而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的跨国并购和直接

投资中,相对容易获得批准。国家应尽快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第三篇: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浅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开大步,勇往直前。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典型,是国家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总进程中发挥着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二、中国民营企业现状

(一)历史选择民营经济

中国的政治家和商界、学界精英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及新增长源。这个竞争力就是精英企业团队,它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经济波动的稳定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现在的国企虽是精英企业,但它特殊的职能决定了它无法像一般商业机构那样高效率地追逐市场机会,因而也就不能承担促进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大任,而只能对经济起到有限的稳定作用。外资虽然新鲜有活力,但它毕竟姓“外”,一有风吹草动便惊飞而去的“鸟群特性”,决定了它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坚强依靠。

于是,这一角色的承担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民营企业身上。20多年间,中国民企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贡献和经济活力大大高于国企,在某些方面甚至毫不逊色于外资企业。当然,中国民企也有自己的缺陷:企业规模小,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等。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产生了再造中国民企的需要,才有了让民企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呼声。财富及进步就是在改变中实现的,历史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这种提升不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变革,甚至是一种革命。它不仅将对民企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民企的观念、形象、组织、管理、技术、文化发生彻底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后果就是中国经济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经济脊梁,中国经济自主权将因此而扩大。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中高度依赖外源性经济的特征,而使内源性经济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力。也就是从目前的出口替代转向进口替代,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没有经过进口替代这一环节的充分发展,其经济必然缺乏独立自主性,更谈不上任何竞争力,在同国际垄断资本的全面较量中将会一败涂地。

而进口替代环节的充分发展比出口替代要艰难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要称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一种革命的原因。但是,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人绝不会因此而却步,戊戌维新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人,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杨匏安、谭平山是中国人,他们已经为中国人树立了创新求变的榜样。在今天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创新传统和精神将会在经济领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最早在中国发育并形成气候的中国民营经济,也定会在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推动下更上层楼。

在现实呼唤民企的今天,在上上下下对民企的发展已形成共识的今天,再次出现民企风将

不可避免,新锐民营企业及精锐民营企业家将不断涌现。时势正在造就着民企,而民企也正造就着时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是历史的选择。

(二)民营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1.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加剧贫富分化、劳动关系失衡的矛盾

民营企业发展腾飞的起点始于改革开放,许多民营企业家也正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至2001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者人数达460.83万人。尽管从人数上看,他们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比例极低,然而,因为他们所支撑着的民营经济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3,其经济绩效尤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其不断扩大的就业人口在维系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在中国的分量其实并不取决于其比例,而是与整个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分量相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势利益团体。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却日益加剧,据北京市今年初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该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底的4.7:1,全国的情势似乎比北京更为严峻。

由于传统民营企业的一些特点,如不可避免的家族式管理等,使得单个的民营企业常常具有排斥性的团体,形成“外人”很难进入其“信任圈”,以实现平等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局面;其发展前期增长粗放,造成不少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劳资关系失稳,企业寿命周期短,有的甚至搞“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加之民营企业中普遍缺乏甚至拒工会之类的能维护工人权利的组织,民营企业更易成为贫富分化引发的阶层矛盾和劳资矛盾的火力集中点,不断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不光彩的发迹史和官商勾结的丑闻正是印证了弱势群体对其的强烈不满。

2.企业家从政:体制的弱点和角色的冲突

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家成为强势利益团体,他们不可避免的要求进入政治领域,以寻求利益表达的途径,更好地实现其利益诉求。然而,在体制和角色两个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获取政治角色似乎已成为民营企业家们一种热衷的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本,将人大代表等称号当作一种荣誉和对社会地位的肯定,获得利益表达和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从法理上看,并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将民营企业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这既不符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人平等的原则,也不符合执政党扩大阶级基础的要求。反之,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正规途径,这部分在经济上拥有优势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采用非正规的途径实现其利益诉求,即与官员进行权钱交易,获取公共权力的“准使用权”,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我国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源于此。事实上,现行的制度没有阻碍民营企业家进入政治舞台。2003年在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即“两会”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当的政协委员已经到了100人,人大代表达到133人,大约都比上一届增长了5倍;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一组数字是,在年底公布的中国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上,有9%是人大代表,13%是全国政协委员,大约25%的企业家是中共党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部分人处理好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角色冲突问题。按照代表制理论,我国奉行的是“委托说”,即人大代表要代表选区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派驻代议机关作为人民传声筒的人员,这自然要求代表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代表角色意识。那么,处在社会利益矛盾集结点上的民营企业家到底应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政治角色呢?民营企业家在以人大代表身份出现时,代表的应是选区人民而不是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但显然,作为兼职代表,两重角色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不少人对于“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标签并未有足够的价值认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荣誉或是一种实现利益的途径。综观这几年民营企业家代表在各级人大中的表现,似乎仍然有某种角色混淆。比如,他们的提案绝大多数集中在如何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如何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甚至一些代表利用发言推销自己企业产品的现象都有发生。角色认同感不强引发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利益表达机制不平等的质疑。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大代表中普通劳动者、城市平民的比例很低,他们的利益主要是靠一些学者来代言;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企业家阶层凭借经济实力和社会声望更多地进入政治角色。而且他们并不能摆脱企业家身份的影响,甚至完全有可能借此为本阶层谋求特殊的利益偏好,那么,作为社会弱势阶层,如何去拥有一个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两者间本身就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利益分歧,而根据冲突政治学理论,政治冲突如果仅仅涉及经济问题则发生的几率很小。只有在经济冲突向政治领域转移,并对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管理、政治控制系统和政治统治权威构成挑战的态势下,分裂性冲突才会趋向形成。如何保证在可支配经济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上处于弱势的社会阶层同样可以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便是防止这类冲突波及到政治领域,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一步。

3.完善相关制度,正确定位民营企业人

在完善相关制度之前,我们应该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一个正确的定位。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贡献,尽管现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我们也不可能走回到限制其发展的老路上去。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但站在制度设计的层面,没有理由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提出很高的道德希冀,要求他们主动承担调和贫富差距等社会责任。因此,问题的出路不是寄希望于民营企业家的“行善”,而是应该以完善制度的方式协调各方矛盾,以及提供政治参与的正规渠道。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营经济早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对其发展实行“无为而治”,放手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实行鼓励、支持、引导的方针,鼓励、支持、引导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但是地方在贯彻中,往往鼓励、支持多,正确引导少。因此政府必须要引导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完善组织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等,从而有利于引导民营经济走上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因其不恰当经营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同时,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5.完善人大代表制度,提高民营企业家代表的政治角色认同感

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把任何一个阶层拒斥在政治参与领域之外,应该做的是如何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对当选人大代表的方式、程序、要求确定下来,以合法而有效的方式选择出符合标准的人选。同时应以相应制度考评代表的工作绩效,认真对待代表罢免机制,从而加强代表的政治角色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其作为代表的身份认同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处理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政治要求,同时也从制度上防止有人利用代表身份谋取私利,尽量使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的机会在社会各阶层间实现公平。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具有民营企业家和代表双重身份的人的角色冲突问题,这本身就应该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的必须。

三、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内部仍有股暗流在阻止着民营企业改革浪潮的向前发展。

(一)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九成以上民企是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其中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消亡。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家族企业的家族化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下阴影。家族化企业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家族企业的实质的管理权利基本上掌控在自己人手里,最终致使企业的所有全力集中在家

族领导人手里,形成绝对独裁,无法实现全员民主管理。由于企业的全力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家族的文化势必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的培养往往伴随着家族文化的培养。家族成员的利益之争,往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家族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发展必须在自身利益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企业利益分化,目标难以统一。家族企业更加重视人情管理,存在很多血缘、亲情及人情关系,这些人在企业地位尊高,往往成为企业制度的破坏者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家族成员后代往往属于纨绔子弟,享受成为习惯,缺乏斗志,同时他们又是权力的掌管者或是未来掌管者,使企业缺乏前进的动力。

(二)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三)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四)盲目决策使风险增加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五)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六)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融资渠道的不畅通。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但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

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

在自然环境方面,许多民营企业高速、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受资源瓶颈硬性制约,已难以为继。中国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耗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单位产生的能耗、资源耗、水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四、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具备从事对外经贸活动能力的企业将获得进入全球化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和壮大。

2.入世后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民营企业可以进入新的投资经营领域。

(1)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8章25条,都适用于民营企业。但仍有一些领域(基础产业、公用事业)不准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项政策,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

(2)中国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也将向民营企业开放。如金融、基础设施等对民营企业的开放。

3.入世后国内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为民营企业的兼并收购、发展壮大提供机遇。

4.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民营企业制度。

(二)挑战

DFR于2001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2001年民营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非公有制企业对入世的准备相当不足,非公有制企业入世并不轻松”。中国入世后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可以面临比国有企业更大的挑战。

1.外国商品大量进口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某些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采用非本地原材料的产品——如化工产品等)因竞争力弱而可能被排挤出国内市场。

2.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挑战

外企的竞争优势(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国际供销渠道)将使中国许多同类企业被淘汰出局。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民营企业客观上存在很多困难,主观上对入世准备不足。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人力资源开发,信息获取,技术与技术转让,融资,市场准入等,客观上影响企业迎接挑战。民营企业家主观上对入世思想准备不足,采取应对措施也不力。

4.调整和保护民营经济的法律和政策不健全,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前,只有少数几个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6),《合伙企业法》(1997),《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等,而且都是只规范某类民营经济,缺乏关于民营企业的统一立法。此外,民营企业税负重,在土地使用等方面所受的政策限制较多。这种立法和政策状况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应对进一步开放后的局面。

五、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消除家族企业的阴影,需要对于素质较低、文化基础差、又缺乏学习动力,时不时成为制度破坏者的,在企业担任较低职位,请他们直接退出,同时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用。对于一些个人能力不错,但影响企业管理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个项目、成立小子公司或是创办一个小企业,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但一定是初期扶持的一刀切,而不是终身抚养。对于职务较高,年龄较大的,设立一个监事会,让他们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进行监督检查,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绝对不能再让他们插手企业的日常管理。对于年轻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家族成员,需要让他们自己独立成长。其一,外送学习,公司出钱让他们自我增值进修,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其二,外送委培,将公司的重点培养的家族成员让他们自谋职业或者联系较为正规的企业,让他们再没有关照的基础上从基层坐起,等他们积攒经验成才后回到企业。如果老板不愿开口请走老人们,就培养新人顶替他们,让他们到一些次要的岗位,让他们处于全力边缘化位置,如工作表现依旧,再次边缘化,直到他们工作表现良好或是自动离职。

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二)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三)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六)继续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3.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4.乔新生:《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制约》,《现代工商》,2001年7期 ;

5.许经勇:《论我国民营企业创新》,《南方经济》,2002年9期;

6.宋衍涛:《冲突政治学体系的形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第四篇: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三、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机会要抓住,优势要变成现实。具体分析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文化问题,有人说拼到最后拼文化,我认为这话是很有哲理的,文化不是一般企业的循规蹈矩,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崇高的自信心,一种文明程度,也是一种创造力,拼到最后就是拼这些东西。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平台了,进入良性循环了,就拼文化了。冯巩讲得有道理,人生三阶段:一阶段是拼业务,拼能力;二阶段是拼人格,拼品质;三阶段拼身体,你能力再强,人格再高尚,没有好的身体也不行。这个身体包括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文化问题讲起来很玄虚,其实也很具体。日本侵华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很透彻,他们给士兵发小册子,告诉哪个地方的人是个什么特点,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他们研究得很具体。我们现在看企业,东北的企业为什么现在是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文化问题。说企业老化,这只是一个问题,但不单单是这个问题,包括广东,广东在中华民族两次大的关键时刻都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一次是孙中山革命,北伐,还有一次就是改革。现在就不行了,他有他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他可以卖土地,让外国人来搞,但是他有狭隘性,好象他不是属于汉文化的中心地域似的,往前走就有困难。东北也是这种情况。东北本溪一个国有企业400万他不卖,结果100万卖掉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文化。东北就是一种官本位很浓厚的“面子文化”。文化素养问题。因为满清入关带走一批精英,国民党撤走也带走了一批精英,林彪入关也带走了一批精英。东北人“面子文化”很重,不送礼办不成事。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好干部:

一、干工作,二、有一点能力,三、私心也不要太重,四、会休息,因为你累,员工也跟着你累呀。广东的官民关系还比较融洽。发展民营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现在特别需要经营型的科技人才和思想型的实业家。需要行动型的文科人才,魅力型的官员。因为现在环境变了,竞争的条件也变了。过去好象是刑满释放的`,胆子大的,没有包袱的,背水一战拼个鱼死网破的,没办法只好搞搞个体,打打擦边球,撞撞高压电,反正闯过去就闯过去了。那是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包括商人,经营家,新型农场主,胆大加拼命,只识弯弓射大雕啊!现在就不行了!特别需要提高素质,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篇: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民营企业表现出许多喜人的特点,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对特色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为民营企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关键词:甘肃;特色产业;民营企业;现状;策略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

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

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

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下载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管理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思考建议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思考建议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近年来市委市zf的正确引导、积极扶持,我市民营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综观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全......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199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着全省个私经济的快速......

    济南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济南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摘 要:近年来,济南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其中民营企业的贡献不可磨灭。本文旨在分析济南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增城某民营企业(制造业) 调查对象:企业经理 调查方法:问答形式进行 调查分工:一位同学进行先把所需要问题罗列出来......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重庆聚融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汇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级各部门把民营经济作为加......

    关于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有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的税收在市级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总的来看我市的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

    中国民营经济现状及困境(最终定稿)

    中国民营经济现状及困境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工业的飞速发展。这是二十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世界发展的标志。中国从十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