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目 录
◇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三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稳中有为 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评论员: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
—— 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7月31日04:11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民生持续改善、改革深入推进——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开局良好。
总体平稳,稳是根基。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平稳,关键考察其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看经济增速,上半年GDP增长7.6%。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7.6%的增速位居前列。看物价涨幅,CPI涨幅2.4%,低于3.5%的控制目标,通胀压力较小,物价基本稳定。看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为近年来新高,失业率与去年持平,低于控制目标。这表明中国经济列车正稳健地行驶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稳中求进,进是方向。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中,转型升级势头凸显,这是“进”的最大亮点。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更难得的是,全社会对“转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大大增强。这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
好势头来之不易。上半年,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正确决策,保持了宏观政策的稳定,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措施,来之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合理的区间平稳运行、稳中求进,来之不易。事实充分说明,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及时、有效的。在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困难。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增加。内需不振、产能过剩、财政增收减慢、地方债务偏高,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更多难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能否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要树立底线思维,又要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底线思维,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想得充分一点。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变化,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定发展信心,就是在正视风险的同时看到光明的前景。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巨大、潜力巨大。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做好经济工作任务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8月01日04:11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亮点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面对变化的经济形势,起伏的经济指标,也存在一些担忧的声音。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各项经济指标的起落调整,认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困难不少。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减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客观辩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局,看长远,看趋势,看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问题;正视困难的同时,决不能丧失信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GDP增长7.6%,不仅高于7.5%的年初预期目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增速背后的“含金量”在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创近年新高、物价涨幅低于预期目标,结构调整更是迈出了可喜步伐,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以转化为巨大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能的逐步释放,旅游、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快速成长,人力资本条件的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单纯靠增投资、扩产能、拼资源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的有利时机,下力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这一思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接受,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趋势明,预期稳,信心增。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
人民日报评论员:稳中有为 奋发有为
——三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8月02日04:40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需要我们稳中有为,奋发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稳中有为,是顺势而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处理好“稳”与“为”的关系,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以“为”固“稳”,创新求进。稳中有为,也是主动作为。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下半年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只有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才能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稳中有为,就要抓住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稳中提质,稳中求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这正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机。没有积极的调整、主动的升级,发展难以稳住,也不可持续。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调结构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既立足当下,保持经济合理增速,又着眼长远,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与效益,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稳”。
稳中有为,就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政府要“放”得更到位,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对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全社会活力的“加法”;要“管”得更有效,主动做好该做的事,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多用气力,打好一系列“改革牌”,不当被动的“守夜人”。
状态决定作为。能否稳中有为,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能否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良好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精神状态好,就能心无旁骛,攻坚克难,大有作为;精神状态差,难免犹疑顾盼,只稳不进,坐失机遇。要增强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稳中有进,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不为眼前和局部利益所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创新求进。要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稳中有为,奋发有为,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场硬仗,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稳定政策取向 把握调控力度(2011.8.24)
——一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GDP增长9.6%、CPI上涨5.4%——上半年,在“硬着陆”、“滞胀”等担忧中,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答卷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历史的维度看,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涨5.56%。上半年的答卷意味着中国经济列车仍行驶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从世界的维度看,9.6%的经济增速位居全球前列,5.4%的物价涨幅也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份答卷意味着中国仍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佼佼者。
好成绩来之不易,它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驾驭复杂局面,源于全国上下迎难而上、奋力开拓。今年以来,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实践证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及时、正确、有效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和调控的艰巨性。下半年,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增加,但物价形势仍不乐观。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并未明显减弱,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秋粮、生猪等生产供应不确定因素较多,资源要素价格矛盾较为突出,市场通胀预期较强,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下半年,应当继续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快速回落的风险较小,但稳定增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当前,国际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扩散,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下半年,应当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总之,宏观政策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变化的敏感期。如何在速度、结构、物价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和抉择,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取向,把握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坚持有扶有控 力促结构调整(2011.8.25)
——二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调整,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好势头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不少积极变化,内需拉动作用加大,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调整经济结构尽管取得一定进展,但内需和外需不均衡、消费和投资不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出现较快反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更提醒我们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力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只有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才能为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积蓄力量,才能夯实经济持久发展的基础。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可能一直持续。如果不高度重视和抓紧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个主要症结,资源、环境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窄,将来要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高。
当前推进结构调整的条件比较有利。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并行的态势,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空间,使我们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上。我们要抓住好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力促结构调整,关键是有扶有控。一边要大力“扶”——通过发展规划、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有效供给,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一边要果断“控”——发挥市场环境和能源资源趋紧的约束作用,推动优胜劣汰,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不能因为要保证经济较快发展而忽视质量和效益,放松结构调整。而管理通胀预期也要注意和调结构紧密结合,使结构的优化为物价稳定提供长久支撑。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跨越。
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2011.8.29)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2011.8.30)
——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精心部署,把握节奏和力度,各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这恰恰说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30多年国家的沧桑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结构调整艰难,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个个难题绕不开、躲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扫除障碍,突破瓶颈,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就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加强协调配合,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对外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敢于攻坚,锐意进取,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篇:如何做好街道经济工作
如何做好街道经济工作
胡海 在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之中,托管区域的农村、农民及农业经济为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之相应,托管区域的“撤村改街”、“城中村改制”也得到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撤村改街”之后,如何统筹规划好高新区和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工作职能,进一步发展好街道经济工作,也就成为高新区和各街道办事处必须充分重视和考虑的重要事项。
首先,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级部门必须站在发展的总格局下,认真做好“撤村改街”后街道经济工作的统筹规划,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街道经济规划建设、失地农民就业、选人用人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引导街道办事处搞好街道经济工作。
第一,高新区要充分重视街道的经济工作,切实加强对托管区域的工作领导。街道经济工作牵涉到多方多面,也必然牵涉到诸多管委会部门职能,这就要求高新区各责任单位、职能部门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真履行对街道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在各个环节予以街道经济工作充分的支持。
第二,在“撤村改街”的进程中,高新区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统筹好街道经济规划工作。具体来说,规划部门要把托管区域的经济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综合考虑街道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科学编制和及时修订街道经济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街道经济工作的功能定位,奠定街道经济工作的坚实基础。建设部门则要在加快城中村改制的同时,也要转好托管区域的总体建设,着力解决好托管区域的交通道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托管区域的发展条件,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打好基石。
第三,高新区的工商、税务及土地部门应尽可能为街道经济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财政每年应筹集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街道发展生产和经济。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发展集体经济、招商引资的企业所需上缴的费税要给予适度减免。
第四,建立完善劳动就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以就业带动街道经济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托管区域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就业问题也已成为高新区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既可以为企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又可以通过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之忧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带动消费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民就业的问题,建立从上至下的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第五,挑选能人,为发展改制后的街道经济引进人才。在贯彻落实“重心下移,财力支持,以钱养事,责任考核”的大方针下,为街道办事处招人、育人、留人就成为高新区人事组织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的事项。一是要完善街办事处的领导班子的安排。通过本地选、外面调、上面派等多种办法,把真正有本事、有能力发展街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推上主要领导岗位。二是要加强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干部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其政治素质、市场意识、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素质硬、能力强的好带头人。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和工作奖惩制,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建立干部的保障机制,这样做既可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也可吸引更多的人来竞争村级岗位。
其次,在具体层面上,新成立的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要在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做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第一,在改制前,要及时清理债权债务,为发展改制后的街道经济“减负”。对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资金要进行全面清理,积极化解不良债务,对长期拖欠村集体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行政法律手段抓紧清收。对过去村集体所乘担的债务要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进行偿还。比如可考虑通过节支还债、核销抵债、拍卖还债、降息减债以及化转债务等方式对陈年旧帐进行有效化解。
第二,在改制过程中,积极妥善处置好原有的村集体资产。在这一过程中, 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是村民最关心的, 也是关系到改制能否顺利进行的最关键环节。改制以后, 即使辖区范围不变, 社区成员范围也将超过原有村民的范围, 这就必然产生原有村民与社区成员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要按照既保护原有村民的既得利益, 又能使集体资产不流失, 促进集体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原则,把集体资产的一定部分量化给村民, 成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新的经济实体(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利用合理的量化方法使村民成为股东。这样做有利于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保障村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有利于安定、稳定。
第三,积极采取措施,打破过去单一的农林经济经营体系,实现投资多元化。利用托管区域内的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等与街道的联系,发挥政策、信息、资金、人才、项目和产品的优势,在社区内实现街道与企业、科研院所、机关、院校,甚至与个体经营户的合作,或者促成企业之间的联合,把街办事处发展经济的愿望,变为社区经济投资的实际行动。
第四,推行机制多样化,积极实施企业改制后的战略性改组。主动把企业融入社会,推动企业改制,做到不管哪种形式、搞好就行,不论归谁所有、交税就行,不论公有私有、能发展就行。在发展方向上,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社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到加强管理、减员增效上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第五,统筹规划,使改制后的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扶优扶强,帮助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最终实现改制后集体企业的健康运行。
第六,大力发展街道还建社区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还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既可以容纳大量的失地农民劳动力,同时又可以增强街道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街办事处的各项建设事业;当前,各街办事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发展传统服务项目、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
城中村改制以后的街道经济工作事关托管区域的转型发展,事关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事关托管区域的社会稳定,也事关高新区发展的稳定,事关高新区的发展成果和效益,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改制后的街道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统筹规划好管委会的职能和街办事处的职能,齐心协力,搞好托管区域改制后的街道经济工作。
第五篇: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01日 01 版)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亮点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面对变化的经济形势,起伏的经济指标,也存在一些担忧的声音。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各项经济指标的起落调整,认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困难不少。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减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客观辩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局,看长远,看趋势,看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问题;正视困难的同时,决不能丧失信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GDP增长7.6%,不仅高于7.5%的年初预期目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增速背后的“含金量”在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创近年新高、物价涨幅低于预期目标,结构调整更是迈出了可喜步伐,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以转化为巨大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能的逐步释放,旅游、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快速成长,人力资本条件的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单纯靠增投资、扩产能、拼资源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的有利时机,下力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这一思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接受,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趋势明,预期稳,信心增。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