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摘要: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写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提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大有作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因为现代社会,信息广,变化大,机遇多,节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广阔,风浪就越大;成功的机遇越多,受挫折的次数就越多。在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国的大学教育,面对大学生诸多不如意的境况,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培养越发显得重要。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这些不如意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小小的绊脚石。应该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而最终才能战胜挫折。
关键词:大学生 人生挫折 抗挫折能力
一、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分析
1.一般而言,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分为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
1.1外在客观因素分析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与生活环境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乃至班级环境和寝室环境都很有关系,例如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开阔;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的人精神更加紧张;在幽美恬静的校园里学习更有动力,在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在积极向上的班级中同学之间更加团结等等。大学生产生挫折的成因之一便是所处的环境没有起到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作用。
1.2内在主观因素分析
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挫折产生并存在的重要原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仅对大学生而言,对专业认知的不足、学习方法的缺陷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不正确或不完全等智力方面的因素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个体本身潜在的心理冲突、个人理想、抗挫折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等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挫折的原因。其中,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正确或不完全是所有产生挫折的首要原因和关键原因。
2.当然,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的引发,而是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互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2.1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他们自上学起,就围着成绩高低打转,升学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多种素质培养的机会。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脆弱,承受力低。考上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失落感。面对新的环境,一旦遭遇挫折,要么消极逃避,要么遭受沉重打击。
1.2.2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经验,往往就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易产生心理挫折。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内向、孤癖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
1.2.3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劝慰和参谋下填报的,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人大学校门之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大学生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因此增添学习的动力。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厌倦、敷衍应付等,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1.2.4面对学习的压力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迷失了自我,有的甚至意志衰退、丧失进取心,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危险。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饮食、穿着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但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1.2.5人际关系障碍
当代大学生大都渴望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不断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对新生而言,新环境、同学关系等都与中学显著不同。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经济、文化背景各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不太容易交往。对老生来说,有的由于个性特点或修养有缺陷,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没有知心朋友。很多同学都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有的干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从而产生压抑、孤独和焦虑情绪。
1.2.6青春期的恋爱困扰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感情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且大学生恋爱与其学生身份冲突,老师的警告、家长的责怪及毕业后两地分开的现实困难,都使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成为无果之花。有的受失恋、单相思的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愤怒等情绪,使一些大学生处于情感的沼泽中不能解脱,日思夜想,焦虑失眠。
1.2.7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
当代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有的甚至“以貌取人”,时刻注重自身形象。大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一些同学却不能正确认识。有的大学生患有慢性生理疾病,久治不愈,忧心忡忡;有的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而产生极强的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1.2.8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越高、目标期望脱离实际,满足自己要求的机会便越小,遭到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长辈们的呵护娇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多自我感
觉良好,对一切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一切所遇到的事情,一旦遇到打击或不如意,就会因承受不了而出现抑郁、优愁、痛苦等情绪。如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得很高,一旦有了一点点疏漏,就会无休止地责怪自己,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
二、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消解途径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通常都先想到的是抱怨别人,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因为自身的缺点造成的。以至于到最后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从而走入一个怪圈不能自拔,更甚的出现自杀了结。在校园事故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抗挫折的能力、缓解心理矛盾、强化抗挫折的意识和技能,调节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的重要任务,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品德高尚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
3.1增强自信、蔑视挫折。
人生挫折的发生虽是客观的事实,但是在不同心态的人身上所反映出的心理体验却是情态各异的。所以要战胜挫折,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信心。勇敢和自信是人生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是成功的心理基石。有勇敢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懦弱自卑、缺乏自信的人注定将一事无成。对于勇敢自信的人来说,挫折和苦难更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愈挫愈勇。而缺乏自信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对挫折就可能自甘沉沦,一厥不振。“苦难是坚强者磨行意志的磨刀石,也是懦弱者自甘堕落的滑梯”。高度的自信可以唤起战胜挫折的勇气,调动自身全部的能量与挫折搏斗。在与挫折的较量中,自身变得强大,而挫折则相对地显得藐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样一个信念,“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倘不过的河,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挫折”。
3.2升华目标,淡化挫折
人生挫折是和人生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多方面的,而且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在实现这些大大小小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生挫折。然而,决定人们对人生挫折心理体验
强弱的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他对整个人生的根本的价值追求。人生挫折心理体验的强弱是由他自己认识到挫折对自己根本价值追求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决定的。一个把个人功利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人,贫穷和官场失意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人生悲哀,而以国家民族兴盛为己任的人,则会把名利得失看得如过眼云烟。对于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来说,失恋和家庭的离异便如同人生的毁灭,哀叹着“没有爱怎么活、没有爱多难过!”而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个人情感的失意便如同玫瑰刺扎了手,虽有一点点痛,但却了无大碍。
3.3发愤图强,战胜挫折。
面对人生挫折,人们无不希望变挫折为坦途、赢得人生辉煌,但要战胜挫折,关键在于自身的发愤图强,努力奋斗。古谚曰:“失败是成功之母,苦难乃人生财富”其本意在于引导人们对挫折认真总结,吸取人生教训,科学地调整自己,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这样,挫折就如同“人生的良师”,引发我们变坏事为好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在挫折面前消极忍耐,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那么,苦难永远是苦难,挫折始终是挫折,“失败”这个妈妈无论如何是生不出“成功”这个大胖小子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足,《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在失败和不幸面前,他们无不是选择了发愤图强之路,一个个奋起与人生的逆境抗争,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最终赢得命运女神的青睐。
3.4通过高校“人文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成人”和“育才”。“育才”教育需要有较高专业知识的老师传授,而“成人”教育则更多的是倚重高校的“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基础。
在日常“两课”教育中,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性格理论”,“乔韩视窗理论”等多种方式指导教育学生从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认识自我,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知识认识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教学中要避免枯燥空洞的理论讲解,采用辩论、调查、研讨、情景再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赋予人文教育新的时代特色和道德理念,如08奥运火炬受阻,汶川地震,金融危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都可以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而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从人文角度,从人本角度分析考量,从主观上辩证的认识挫折具有的两面性,消除面对挫折时的悲观情绪,树立战胜挫折的必胜信心。
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当青春年华,虽说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但总的来说,基本上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今后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会遇到更大的挫折与不幸。为此大家要立志发愤图强,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走向成功。不在挫折中奋起,便会在挫折中灭亡。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也无论你退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你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必须为之长期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样人生的命运将会还报给你以幸福的微笑。
参考文献:
[1]宋守信.直面挫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张旭东等.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6.[3]陶国富等.大学生挫折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第二篇:大学生挫折感成因消解途径
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除途径
摘要:大学时期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化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他们的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处在种种矛盾和困惑之中。他们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现实问题,他们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遇到各种挫折。重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分析其成因,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感的调适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符合当前造就符合时代特点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感、挫折心理
Abstract:College life is a social transition ,which students from immature to mature.In this period, their psychology develop imbalances, they always stuck in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usion.They are sensitive, aggressive, but their mental capacity are poor, and they are facing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learning problem, living probl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oblem, love problem and career problem, and they tend to influenced by negative emotion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kinds of setbacks.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analyze what made the frustration, adapt and guide students to enhance resistance to frustration timely, to live up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create high-quality talent.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Frustration,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善于从大学生受挫后的反应征兆中,找出其产生挫折心理的真实原因,帮助他们掌握矫正“挫折心理”的科学方法,使大学生迅速走出逆境,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坚韧的耐挫力。
一、挫折的含义
挫折一词在日常生活用语中通常指失败、失利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与情绪反应[1]。
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挫折情境,是使个体活动受到阻碍的环境、对象、情境;二是指受挫感受,是个体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或称挫折感。挫折对个人构成情绪上的打击与威胁,包括自尊心的伤害、自信心的丧失、孤独感与愧疚感的增加,使人产生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体验。当代大学生多属预期目标无法按个人意愿得到实现和满足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挫折[2]。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挫折分析
(一)学习挫折
由于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价值目标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很难做到“心无杂念”。一些大学生由于学非所愿,专业认同感未能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加上又是非重点院校的非热门专业,对学习往往更采取应付态度,更容易产生明显的挫折感;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较为强烈挫折感;一些大学生由于过于自信,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在确立目标时容易偏高,又缺乏持之以恒的实际有效的实现目标的行为,就难免遭遇挫折。
(二)人际关系挫折
大学生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教师,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护,然而他们又往往存在自我封闭的倾向,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一定的戒备心理,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使得部分大学生时常处于孤独的煎熬之中;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尊心过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批评意识,更不容许别人批评,容易回避自身缺点,缺乏自知能力,更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三)情感挫折
大学生已进入青春晚期,情感处于不断丰富、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情感需求十分强烈。主要表现为对亲情的需要和对爱情的渴求。由于现代社会“问题家庭”的增加和对爱情的理想化认识,大学生时常面临着情感挫折。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情感挫折来自家庭环境。同时随着大学生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其对爱情的渴求日渐强烈,并付诸行动上的追求[3]。但由于大学生生活经历单纯,对爱情的理解比较片面,往往把爱情想象得很纯洁,当面临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时,容易遭受挫折。
(四)就业挫折
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每年递增数十万,造成就业岗位“僧多粥少”,近几年就业率呈连续下降趋势[3]。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几百万,其中有近百万人不能实现初次就业。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往往喜欢优先录用有实践经验者,片面追求高学历,且多青睐男生,女生就业受到“非国民待遇”; 有的还附加身高、相貌等要求。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一进大学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拼命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与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伊始就处于焦虑之中。
三、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
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动机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它同客观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构成挫折心理的基本原因。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挫折的自然成因
自然因素是指非人为力量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冰雪洪水、山崩地震、海啸等。例如我院有一位成绩优良、对自身要求较高的学生在一次期末考试前因得了急性阑尾炎而住院治疗,不能参加考试,他心里很着急,患得患失。病好后,他却难以再集中精力去准备重考[4]。
(二)挫折的社会成因
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因素是引起学生挫折的重要成因[1]。导致大学生挫折的主要社会因素有: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震荡,使自己心理失衡,人格受到不良因素的扭曲,导致挫折心理。
2.人际交往受阻和人际关系不良。大学生群体来自四面八方,由于交往范围的扩大,每个学生入学后都要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入学后,想要和别人交往,却不知应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导致性格孤僻,产生挫折心理。
3.就业形势严峻。过去的大学生就业统一由国家包分配。而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了。有些大学生一入学就考虑毕业找工作的事。尤其对即将踏入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不少学生产生心理恐慌,形成挫折感。
(三)挫折的个体成因
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的存在以及人际交往的适应和生活方面的创伤经历。挫折的个体成因包括:
个体条件因素。即学生因个体的体力、智力条件或性格、能力等心理因素引起的心理挫折。个体认知因素。大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有些与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思维策略有关。
个体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个体在学习、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的体验,也是大学生挫折产生的直接来源。例如,有关学习方面的不愉快事件;有关交往方面的失败体验;有关家庭不幸方面的体验等,都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综上所述,引起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自然因素给大学生的挫折打击强度较弱,受挫者易于走出困境;社会因素给大学生造成挫折的性质较重,打击程度较大;个体因素对受挫者的打击最大、危害最重,而且难以摆脱困境。
四、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是那样的脆弱、害怕,甚至失去希望和信心。受挫后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学习、生活,还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摆脱受挫后的消极心理,可采取相应对策[5]。
(一)适当合理宣泄
寻找适当的方式把心里的委屈和怒气倾诉出来,把疙瘩和误会及时解开,有意见和矛盾时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必要时也可在适当的场合大哭一场,宣泄情绪,缓解压力。
(二)冷静理智消解
遇到挫折后先冷静反省,总结教训,双方争执之时先理智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设想一下。礼让为先,三思而行,扩大理性思考,强化合理信念,就可以调节情绪,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激发目标替代
将挫折变为一股进取的力量,释放到有利于社会的替代行为目标上去,并竭力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这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宣泄方式,也叫艺术升华。注意平衡转移。当出现挫折后,全面考虑,从长计议,用有利的一面来安慰自己,以此提高自信心,平衡受挫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钻牛角尖。
总之,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因此,每个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妥善处理,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人生热情,都有积极作用。而挫折也会对人产生教育作用,使人吸取教训,逆境奋起。
参考文献:
[1]张春义、张大明.试述挫折心理及应对策略.林:通化师范学报[J].2007(6)
[2]刘文晓.论当代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解决办法.新疆:石河子大学学报[J].2008(5)[3]尹秀云.当代大学生挫折成因分析与抗挫折教育.江苏:教告知研究[J].2007(8)[4]刘芳、黄国庆.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分析.江西:南昌高专学报[J].2006(6)[5]郑明娟.大学生心理挫折成因有效防止.北京:创新科技导报[P].2007(12)
第三篇: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
不锈钢网带
摘 要: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亟待需要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这也就迫切需要从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学校教育、媒体网络和家庭教育等五个维度探究“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从而达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促进“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
现代大学始终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四大功能,而人才培养永远都是大学这座象牙塔的灵魂和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既包含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涵盖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有这样一批年轻的力量步入大学校园的门槛,他们青春阳光、想法新奇,他们兴趣广泛、思想开放,他们追求新鲜事物、叛逆意识强烈,他们就是出生于90年代被称为“90后”的一代人。“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究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对于如何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是十分迫切
而必要的。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出生在安逸优越的环境之中,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众星捧月中的“90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接受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接受着各类新鲜事物的冲击,他们一方面思维敏锐、观念开放,一方面又追求个性、强调自我。分析“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不仅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小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
“90后”大学生可谓是成长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丰硕的成果,也有其自身的趋利性弊端,这无形中
也映射到“90后”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等价交换、效率优先都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不断奋斗、务实进取的意识,崇尚自立自强,他们会在各类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己的风采;他们深知优胜劣汰的竞争趋势,所以不断地在各个领域锤炼自己,使得自身在适应市
场经济的环境中有更多取胜的砝码。
同时,趋利性特点在他们身上又有着突出的体现,例如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通过对大多数“90后”大学生调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普遍都认同并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很少会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精神层面匮乏;他们大多数都怀揣报国情怀,心系祖国命运,关心时事、关注民生,但是很少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反而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发展,理想信念淡漠;他们心怀梦想,充满自信,但很少将精力放在理想道德的追寻之上,而是更关注物质利益,关心考什么资格证、掌握什么技能更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市场经济的这种趋利性无疑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形态出现淡
化,片面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
二、多元文化的熏陶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深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伴随当今世界的国际化趋势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文化也不再是传统的“同一性”文化,而是呈现多
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促使价值观多元的发展,促进社会多
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出现。
多元化的文化不仅开阔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视角,也使得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
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各式各样的新奇事物,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都通过现代化的媒介传递给“90后”的大学生。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意识形态的争夺愈加强烈,社会经验尚浅、价值观尚不成熟的“90后”往往不懂得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全盘接纳,就导致他们逐渐疏离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优秀的道德品质,原本应当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所取替。这种人本主义价值观往往会使“90后”大学生过度的看重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有些人甚至将金钱和仕途作为人生幸福的指标,盲目的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盲目的寻求个人目标的实
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无法认清和把握方向,甚至会陷入误区。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教育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四个学会”的历史发展目标,也就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大学是人生起步的伊始,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开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培养也应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而展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子能够圆大学梦,国民素质也有了普遍提高,但随之却衍生出应试制度、招生收费、师资力量缺乏、基础设施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
列问题。
特别是2008年至2012年间,高考的录取比例已经从57%攀升至75%,高考比例逐年创造新高,“90后”进入普通高校早已不是难事,他们更倾向于上名牌、重点大学,找高薪、稳定工作。教育收费体制使得很多“90后”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他们认为金钱的付出要有金钱的回报,大学的奖学金制、学分制也无形之中迎合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之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努力学习已不再单纯为了回报祖国和社会,社会责任感明显淡薄。经历应试教育的“90后”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仍旧无法摆脱原来的一贯认识,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光短浅狭隘,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习,更忽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很多“90后”大学生经历四年的高校培养,仍然在道德观、婚恋观、择业观、交友观等方面比较迷茫。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原本是培养学生求是做人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而有些高校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需要,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乏味、教育方法僵化,忽视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活动等形式抢占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不能起到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的作用,枯燥沉闷的理论灌输还会令“90后”大学生产
生抵触情绪。
四、媒体网络的辐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手段,像电脑、电视、广播、手机、杂志、报纸不断的冲击人类的眼球;21世纪更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特别是时下3G网络的广泛普
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一件小事都可以瞬间传播,世人皆知。
2012年1月,CNNIC①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直观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在学历方
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
媒体网络的巨大辐射面也影响着青年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90后”
大学生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能理智应对,不能清醒辨别。因此,网络之于“90后”大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资源的信息渠道,“9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电视、书刊杂志获悉最前沿的资讯,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共享世界各地的资料,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MSN、E-mail互相沟通交流。它另一方面也为“90后”大学生输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大量而复杂,信息内容也是良莠不齐,“90后”大学生识别能力有限,对于某些消极的、反动的、迷信的、非法的信息也全盘接收,这些信息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如此,网上充斥的一些沉迷网游、交友欺骗、传播病毒、窃取隐私等恶性行为更会削弱“90后”大学生的自制力,侵蚀他们的思想,扭曲其价值观,甚至使
他们误入歧途。
五、家庭教育的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传统的家庭观念,“90后”的父母大多出生于六十、七十年代,这一代父母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以来的社会变化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所经历的所奋斗的历程让给他们深刻的知道竞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他们期望将双手创造的一切都给予孩子。良好的条件和教育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早期人格和性格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从家长的层面来讲,父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往往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给予“90后”大学生太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父母在孩子从上学起就灌输分数第一、成绩至上的想法,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要成为“人上人”,要追求个人利益荣誉,至于为社会奉献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掌握,父母对孩子过分约束,仍采取家长制的传统方法,父母管制的越多,反而越会使子女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谈心,具有很强烈的反叛意识,在学习、情感、择业出现困惑时也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沟通,造成在价值观上判断混乱。父母对“90后”大学生的娇生惯养和过分保护,这些孩子没经历过太多挫折,在顺境中无忧无虑的成长,但也会使他们缺少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一旦面对挫折会轻易的一蹶不振,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处理。
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起多大作用。”如何实现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人对是非善恶是否有着正确端正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高校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成因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研究有着
至关重要的意义。
“90后”大学生是高校最蓬勃的青春力量,承担着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探索和研究,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未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篇: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原因及方法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写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提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大有作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因为现代社会,信息广,变化大,机遇多,节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广阔,风浪就越大;成功的机遇越多,受挫折的次数就越多。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承受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忧郁,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这些不如意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小小的绊脚石。应该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而最终才能战胜挫折。
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不断提高,然而理想与现实的愿望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然而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挫折容忍能力较低。由于家庭溺爱,使他们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生活经验,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并且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所以挫折已成为每位学生必然遭遇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教育大学生一些应付挫折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例如可以在学校或班级开展挫折教
育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挫折心理;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参与者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使之身心得到锻炼,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于日常教育工作中,培养他们驾驭挫折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白在挫折和不幸面前,如果我们轻易放弃,就将一事无成。诺贝尔说:“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唯有备足资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平等竞争,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当然,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的引发,而是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互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他们自上学起,就围着成绩高低打转,升学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多种素质培养的机会。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心理脆弱,承受力低。考上大学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差距,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失落感。面对新的环境,一旦遭遇挫折,要么消极逃避,要么遭受沉重打击。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经验,往往就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易产生心理挫折。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内向、孤癖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
3.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大学的专业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高考的志愿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劝慰和参谋下填报的,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个人志向的主动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人大学校门之后,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大体一致的大学生会感到满足、欣喜和安慰,并因此增添学习的动力。但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的同学,对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厌倦、敷衍应付等,产生厌烦和抵触的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
4.面对学习的压力。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迷失了自我,有的甚至意志衰退、丧失进
取心,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危险。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饮食、穿着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但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但由于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常常夜不能眠,食不甘味,由此也会产生挫折心理。
5.人际关系障碍。当代大学生大都渴望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以不断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对新生而言,新环境、同学关系等都与中学显著不同。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经济、文化背景各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不太容易交往。对老生来说,有的由于个性特点或修养有缺陷,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没有知心朋友。很多同学都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有的干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从而产生压抑、孤独和焦虑情绪。
6.青春期的恋爱困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感情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且大学生恋爱与其学生身份冲突,老师的警告、家长的责怪及毕业后两地分开的现实困难,都使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成为无果之花。有的受失恋、单相思的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愤怒等情绪,使一些大学生处于情感的沼泽中不能解脱,日思夜想,焦虑失眠。
7.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当代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有的甚至“以貌取人”,时刻注重自身形象。大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本属正常现象,但一些同学却不能正确认识。有的大学生患有慢性生理疾病,久治不愈,忧心忡忡;有的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而产生极强的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8.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越高、目标期望脱离实际,满足自己要求的机会便越小,遭到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长辈们的呵护娇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多自我感觉良好,对一切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够处理一切所遇到的事情,一旦遇到打击或不如意,就会因承受不了而出现抑郁、优愁、痛苦等情绪。如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得很高,一旦有了一点点疏漏,就会无休止地责怪自己,使自己总是生活在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状态之中。
针对以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原因的分析和总结,另外在参考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之上,就我校大学生的挫折感心理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挫折心理和行为,往往是夸大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忽视客观的物质存在性,当不能实现目标时,不及时调整目标和行为,固执地坚持己见。一个人如果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因此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养成主观符合客观的思维习惯,就会减少大学生挫折心理和行为,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及时纠正,正确排解。
2.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挫折观。在人生旅途中,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要教育学生面对挫折,能勇于承认“失败”,但不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即承认对奋斗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努力的失败,但不能对自己本身做出消极、否定的评价。其次,要培养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挫折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力;挫折可以让人增长人生经验,增强自信心,学会对自己负责,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挫折可以使人生多姿多彩,构成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再次,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挫折的原因,面临挫折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过分自责,而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加深对自身不足的了解和所处客观环境的认识,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的目标。
3.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排解力。一个人处在受挫情境之中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开展热线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优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宜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4.教育大学生学会一些应付挫折的方法。在漫漫人生旅途中遭受挫折是必然的,大学生除了正确对待挫折外,还应该学会一些应付挫折的方法。一是遭遇挫折后重新调整目标,即当某一目标多次无法达到后,可以降低要求或改变行为方向。二是学会
自我安慰,即遭受挫折后应想出种种理由来原谅自己或为自己辩护。三是多找亲人、朋友倾诉。遭受挫折后与亲人、朋友交谈,倾吐自己的不快,发泄自己的不满,压力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就可以逐步恢复正常。四是学会自我娱乐。经历挫折之后,通过自我娱乐,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藉以减少精神痛苦。虽然以上方法中有的不够积极,但对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仍有一定帮助。
5.优化环境氛围,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到底是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还是畏缩不前消极退却,同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氛围有很大关系。如果群体中充满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的气氛,受挫者就会从其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如果群体中成员间相互疏远、感情冷漠,则会降低受挫者战胜挫折的勇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要启动校园“爱心工程”,建立贫困生奖、贷、助、勤、免制度,鼓足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不让其在学习上掉队;特别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使他们在活动中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
6.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遭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思想准备的影响。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教育,在社会这个大坐标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个人价值的内容和体现方式,完善自身社会性人格和心理机制,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1、引言
人们通常将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仰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称为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制于社会存在,由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发展。旦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一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曾德哩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社会认同、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当代
大学生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人、速度快,但他们涉业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视角,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社会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就业方 式、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由单一逐步 趋向丰富,由封闭僵化逐步转向开放活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生中既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也有致力于个人奋斗、重享乐求实惠的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还有游离丁妇公无私和自私自利之间、持合理利己主义的中庸之道者。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也有信奉“孔方兄”的钱本位价值取向,还有名本位价值取向等等。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并存。
矛盾性市场经济中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异性以及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上的速定,图感、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加。比如,他们既倾向于锐意进取,又常常为惰性、甚至是任性所吸引,中庸无为:既赞同开拓创新>又时而抱有侥幸心理:既倾向于自立自强,高度认同改革,赞成公平竞争,又对依赖、依傍不无留恋,当改革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则斤斤计较、牢骚满腹,怀念旧体制的“优越 性";既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又常常“玩世不恭”: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原 则,在行动上却主张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方面憎恨别人的贪婪 与不道德,另一方面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一方面对社会风气不好、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感到无所适从,或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从我做起去消除社会腐败现象。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希望与困感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成功与失败同在,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之中。
不稳定性
由于青年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和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加之其正处在生长期,思想意识和心理尚未稳固,情绪易于起伏,这使得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和选择,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对丁同样一件事物他们今天的认识和昨天的认识可能会有很人的关别:今天推崇的东西,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要反对的东西:现已形成的观念,也可能因遇到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被否定:对此种价值观的态度刚间明晰,却又 转入对另种价值观的追子: 忽东力,忽西方,忽传统,忽现代变幻不定。这种内心的冲突和不稳定性容易使人学生在价值评价及选择上:产生迷例与困顿,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偏颇。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因素,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强调个体的主体意
识,这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次解放,但这也容易造成个人本位主义乃至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公责任感缺乏其次,市场奶济是求利性经济。它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讲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婚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漠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 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转型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是“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被贩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减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万文 化相互碰操交融,全向影响石当代人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
再次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足,每个时代都有 其特定时代的价值观,而高校作为教书自人的最要场所,理应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门,当今商权总想政治理论课教有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主果道介用的发挥受习出的,表现为,其一。所收开设感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规人生规和价值观可些教师却把课程当成了纯样的即论课上讲。教师讲科机格,了生听好之味想本没有是到我的。界二理论联系实际小部分冉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足。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的价值 观,而高校作为教书有 人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表现为:其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木日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些教师却把课程 当成了纯粹的理论课去讲。教师讲符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根木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其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根本特别是联系社众热点和大学生的实际。但当前的教学却存在看脱离实际、内容空泛以及设师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不了不透面无法进行个湖性教育等诸事问题,使得教学成效不去水印最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