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3:5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

第一篇:(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中期汇报

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王 芳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由来

小学科学是一门发展事态非常迅猛的课。1977年,这门课叫“常识”课,1978年改名为“自然常识”课,198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这门课改称“自然”课,2002年改为小学“科学”课,经历了25年,这门课程的名称改了四次。科学课程在迅猛向前发展,它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自于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来自于儿童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在推动科学课向前发展。

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日渐成熟。我校从实际出发,通过探索和实践,走上了一条自主的小学特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分别开发了分年级、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德育校本课程《世界文化》、《好习惯伴我成长》,《交往快车道》等小本教材,并通过课堂学习、课外诵读、与其它学科渗透、开展德育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一直是我校非常关注的课题。

(二)课题界定

科学探究活动也叫研究性学习活动,或称科学实践课,是中小学阶段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工作过程的一门实践课程,也是培养锻炼学生创造力的一门新课程,这个活动主要是将学生本人感兴趣的、或者从所学知识中、生活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研究课题,经过学生亲身调研、考察、实验、计算等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写出论文或报告的过程。无数事实证明它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本德育课程指围绕本校本地产生的德育现象,而编制的教育课程。

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日渐成熟。

(三)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关注的一些科学问题、社会问题或其它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有效融合我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使学生在科学

探究活动中,得到德育的滋养和心灵的浸润。

(四)研究内容

(一)开发科学探究活动,使德育课程资源更丰富。

1、以科学活动为载体,掀起“爱科学”高潮。

2、以科学活动为载体,激发“寻真理”思想。

(二)利用科学探究活动,让德育养成效果更显著。

1、用好德育校本教材。

2、做好德育学科渗透。

(三)创新科学探究活动,促德育校本课程更完善。

(五)预设成果

论文或现场会

二、课题实施情况

活动一:《三年级 “植物探究活动”》3月14日

活动二:《四年级“环境探究活动”》3月28日

活动三:《我的小飞机》4月12日

探究活动案例:《有趣的喷水现象》

活动背景:

在开展“水”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水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的探究点随着主题的发展不断扩大,他们对水的喷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设计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此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的水管穿洞后因为高度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喷水现象,乐于参与水的喷射现象的探究活动。

2、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观察并记录的习惯。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与成功的乐趣。

资源利用:

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的废旧材料,让学生融入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引发探究兴趣

(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洗手时经常会喷到水”“,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大家畅所欲言。)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通过出示穿洞的水管,让幼儿观察,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纲要》说得好:兴趣是探究的动力,材料是探究的起点。这些穿洞的水管激发学生操作的欲望,使他们勇敢猜想。)

(三)自主探究:操作、对比、记录

(学生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已经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探究活动前提出两点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得到更好的探究效果。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喷水的远近,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进行对比。考虑到四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记录水平,设计了一张“喷水距离记录表”,让学生把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分享与交流

(记录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也是相互交流的有效形式,他们乐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因此,提供一个展示实验收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通过记录结果,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奥秘需要用事实证明,从而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经验迁移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让学生在已获得的经验基础上,继续进行不同材料的喷水探究,用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用戳洞和挤压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不同的喷水现象。同时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与喷水现象有关的事物,如:洒水车、喷泉等。)

(六)活动延伸

活动感悟: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给学生更多、更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的一些科学道理,而且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合作的态度,是最大的收获。

案例启示:

1、“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乐于探索、敢于验证的科学习惯。

2、在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疑惑,并适时提供帮助。这样,学生才能从自身需要出发,参与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并使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的探究不断得到推进。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实验证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两人充当实验操作员,一人充当实验记录员,最后一人充当材料保管员和组长,同时负责组内的噪音控制问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假设、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过程。其中既有动手观察、实验等活动,也有动脑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但是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让动脑的活动贯穿探究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3、规范课堂动手实验活动,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动手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要尽量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严密组织探究环节,才能提高科学探究实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问题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由学生自己提出,再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具体操作方法等)。再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取得合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检验假设,最后有所发现。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我是先让学生明确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边扶边放,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四、存在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指导我们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然而,在经过“普实”工作之后,再来审视我们的科学实验课堂内外,却存在不少问题。就教师队伍而言,大部分科学教师所具有的“科学实验”知识,是通过“纸上谈兵”方式获得的,并没有过亲力亲为的实验探究活动。就小学科学实验课堂而言,有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却仍然处于低效水平:有的课堂探究活动教学准备或考虑尚欠周到,有的课堂学生自主性活动不够、有的课堂学生合作意识不强、有的课堂探究活动不备足够的科学精神,有的课堂甚至明显缺乏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

1、精简活动数量,突出探究重点。要减少老师直接控制下的活动时间,转变小活动多的现状,确定重点活动,保证其活动需要的时间,不求多和全。在设计预案的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细致入微,完善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增强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健康发展。杜绝漫无边际面面俱到、草草收场等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现象。

2、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是指教师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教师的大包大揽。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成功和喜悦,有利

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指导时机上来说,要做到适时,过早介入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于解决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从指导分寸上来说,要做到适度,指导要恰如其分,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说,学生能观察到的,教师决不提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决不告诉。

3、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较复杂的探究活动,我们应在探究之前进行集体的指导,以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在探究时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活动中个别指导。即使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也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要耐心地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做到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手“做一做”,多动口“说一说”,多动脑“想一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发其情感潜能和操作潜能。

第二篇:“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1)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2)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3)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4)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3)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4)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5)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3)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4)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3.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从2009年开始我们将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课题组将进行研究成果的整合和过程性资料的汇总,撰写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从开题至今,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实验,有演示实验,有学生分组实验,有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当前我校开展合作课堂教学,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对实验在教学中的定位不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包办替代现象严重,忽略小实验、能讲的不做、探究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死背实验的现象严重。很少动手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另外多媒体进入课堂,用多媒体的模拟试验代替学生实验,放弃了实物操作的直观、真实的感受。甚至因实验的准备筹划不足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能够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种种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实效性差,低效教学现象不少。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材中要“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为了有序开展实验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也确实出现了很多这类“建议”。这些“建议”对促进实验教学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削减了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造成实验教学效果的低效。通过课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合作课堂教学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以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高效性。

2、教改缺少了教师理性的教,就将是空谈。合作课堂中物理教学的“黑板”上实验、“口头”上实验,与课堂组织有关,与中考导向有关,也与教师有关。凭借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反思自身的实验教学行为,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实验功能的开发”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将言语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上的落实。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认清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握提高在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质量的技艺,进行高效、高质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思考,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努力转变实验观念,特别是要对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有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本身独特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实验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实验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只有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了,才会引起我们实验教学实践的转变。

3、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最终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初中物理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合作探究的实验能力,形成实验合作探究意识,感悟到物理的魅力,提升物理学习质量。

4、针对现行物理实验教学中缺失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合作课堂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合作课堂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合作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本校合作课堂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研究的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

以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主体,确立了研究主题及研究分工,并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本课题进行开题指导,课题组教师再次商议修订完善开题报告。

2、中期研究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

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分分项研究和整合研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主要完成:各个主要实验课题在合作课堂中的规范实施、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探究实验的器材准备和方案优化方面的研究。

梳理现在受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主要的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要求,确定有哪些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有哪些实验为演示实验并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经历这些实验的探究过程,训练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课例,重点从合作课堂实验教学的方面进行设计,精细安排实验探究教学在合作课堂中的实施方案,借助于本组内的教研活动,开展组内研讨课和观摩课,力求从实践中有所启示,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主要完成:在合作课堂中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形成对应的各个实验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在初中物理合作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在合作课堂中开展好探究实验探究;即怎样把传统的学生实验如何向学生合作探究实验的转变;找到在实验中影响合作探究实验教学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并想办法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教材中重点实验课题的规范教学及操作研究。

2、实验器材的创新开发研究。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多媒体资源与实物实验的优化整合研究。

5、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研究。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对初中物理的所有实验探究制定一套便于在合作课堂中操作和执行的教学方案。

五、课题实验以来所做的工作

1、成立《合作课堂中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探究的研究》课题实验小组。

2、认真学习本课题方案,研究其理论的指导意义。

3、邀请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指导,并再次与课题组教师商议修订完善了开题报告。

4、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5、基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阿基米德原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等课题,进行了从实验器材准备、组织方式、方案优化、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6、对“二力平衡”、“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实验中的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六、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1、改变了合作课堂中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激活了课堂。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让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变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合作实验探究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3、教师在合作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

通过合作课堂中实验教学的研究,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实验探究学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七、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在合作课堂上大量的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需要老师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设法解决。尤

其是现在新配备的实验器材质量较差,容易损坏,有些器材也不是很配套,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器材数量不够。

2、由于我们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所教的学生数常常有一百几十至二百多人,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到位,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时,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的实验习惯与良好的实验纪律还未养成。

4、研究过程中缺乏专业引领与理论支撑。

八、下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1、继续进行合作课堂实验教学方案的优化,将形成的研究结果落实于日常教学,以促进物理合作课堂的教学工作。

2、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研究。

3、将课题研究融入到常规合作课堂教学中。

4、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以来的相关资料。

第四篇: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

一、以人本为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试想,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将学生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一不平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不愿意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不相信小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以实践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科变成了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机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兴趣,避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形式,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勇气。例如在学习“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有些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呼吸了空气,又呼出了什么呢?但是考虑到教师一定又会批评自己:净想一些没用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思维就在这一刻停止,他们在潜意识里已经将提问归为了“无用”的行列。可见与学生和谐的共处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可以实现学生的人本地位,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二、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如果把学生的脑海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教师的问题就成了能够激起浪花的石子,教师只有选择最适宜的石子,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脑海中的浪花。那么教师要如何提问才能实现问题价值的最大化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过是将最终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了记忆结论的机器,那么一杯水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呢?我们不妨先来让学生猜测一下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感觉到了手足无措,“一杯水应该能溶解很多食盐吧!”、“一杯水应该可以溶解与之相同体积的食盐吧!”等等,学生的猜测纷繁多彩,却又显得无厘头。在学生提出了这些猜想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让学生针对本堂课的标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前,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疑虑大胆的说出来。如“溶解是什么意思?”、“食盐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如何测量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知道了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有什么意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我相信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如此以教材为根本而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良策,我们也只有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的欲望,并为之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以实验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要在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我们都知道想要让小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科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认真的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相信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探究静电的实验,很多学生都不会对这个陌生的名词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拿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和一袋白色泡沫碎屑到课堂上,在开始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将大家喜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带到教室里来啦!可是我们的毛绒玩具狗熊厌倦了自己满身的灰色,你们谁能将白色的泡沫碎片弄到它的头上呢?”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的浓厚,但是尽管学生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又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可以做到哦!”也是我将毛绒玩具狗熊在我的头发上蹭了蹭,然后将毛绒玩具狗熊放到泡沫碎屑中,学生惊奇的发现毛绒玩具狗熊变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很好的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静电。在情境实验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静电现象,这样学生都尝试着模仿教师的探究行为开始了自主探究性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参与度。

四、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

在倡导“共赢”的新型社会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合作的好习惯,让学生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个人的能力无法高效的完成的,这时如果我们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团队式的探究,我相信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科学学科的自主探究性教学,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更要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己探究性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价值。

第五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开题报告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徐洁

一、课题的提出: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基本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策略,探究活动最优化模式探索进行研究.2.“以问题为核心”导学课堂的教学理念

我校结合课改的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打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我国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国外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比我们早,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但完全照搬肯定不行。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而科学课正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愉快的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中,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要求他们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效探究。因此需要研究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目标和步骤。

B、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C、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4.3~2014.5)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等理论著作,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进行资料研究。

2.实施阶段(2014.6~2014.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研究》论文撰写。

3.总结阶段(2015.1~2015.3)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

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英)查尔默斯著 鲁旭东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2007年11月

4.(金华)《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困惑与对策》(嘉善县魏塘四小)

5.(周连刚)《科学课中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新课程(下)》 2011年01期

6.(王金)《对小学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12期

7.(俞林军)《小学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下载(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期报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展校本德育课程架构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