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开放教育招生工作中的思维运用(发表定稿)
浅谈开放教育招生工作中的思维运用
□范晓伟
(邯郸广播电视大学 招生办,河北邯郸056002)
摘要:当前全国电大系统面临转型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市场存在竞争激烈。学校成人教育的竞争,首先是招生的竞争。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工作,需要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并运用三个层面的良性招生思维,从招生乃至学校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全方位布局谋划。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并实现学校招生工作科学、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需求 良性思维 开放教育招生
清代学者陈澹然曾经说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由此联系到电大开放教育招生,由于招生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做招生工作就必须建立并运用良性思维,谋学校长远,顾招生全局。
一、第一层面的良性思维——建立需求
(一)招生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招生,招生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参与到招生关系中的社会主体就是招生主体,可以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包括:学校(教育服务的提供者)、社会个体(教育服务的接受者)、招生部门及人员(建立招生关系的媒介);间接主体包括:社会(招生主体的存在环境)、教育管理部门、社会个体的工作单位和家庭、其它社会组织和个体(影响招生主体的各种社会元素)。认识到招生关系中存在的各种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特征,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判断它们价值和作用,这是建立并运用良性招生思维的起点。
(二)建立招生关系就是建立供需关系。从营销学理论分析招生,招生工作的实质就是在招生主体之间建立起确定的供需关系。通过分析,搞清楚社会个体需求什么?学校能够提供什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又是什么?社会个体的需求是建立招生关系的核心,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怎样依托需求确立学校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供需关系,这是建立并运用良性招生思维的重点。
1、一拍即合型的需求。分析社会个体的需求,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教育服务,二是文凭,三是两者兼得。作为媒介的招生部门及人员,首先要迅速分析判断社会个体的特定需求,有针对性地亮出学校的所有,通过合理的语言沟通,使社会个体形成心理确信,从而在学校和社会个体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供需桥梁。这种情形的典型特征是社会个体的需求比较强烈,对招生部门及人员的要求则是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反应和表达能力。
2、启发诱导型的需求。在实际招生工作中,许多社会个体因信息闭塞或思想认识偏差,需求并不明显,要经过一定的心理辅导才能逐步显现。招生部门及人员则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通过精心组织的招生宣传,给它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或为他们纠正思想认识的偏差。首先要对学校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例如有经验的招生人员总结出“在招生接待中需熟记的8大基本问题”和“在招生宣传中需解释的22个技术问题”等;其次要学习并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例如若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为他们“引领方向”、“谋划人生”,就不仅能顺利招生,更重要的是开展了一定的人生教育,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3、外力帮助型的需求。如果社会个体的人生态度消极,自身对学习乃至学历根本没有需求,此时招生工作就更应该讲求艺术性和策略性。直接招生主体不能相互吸引发生作用,就要利用各种间接主体开展工作。例如: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招生专业;促使相关单位制定学费补贴、提职门槛、差别待遇等相关政策;利用家长的需求做工作;利用朋友、同事的攀比心理或公众的社会认同等。这要求招生人员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毅力恒心。
二、第二层面的良性思维——正视需求
(一)招生中的需求与其它社会因素存在矛盾。在第一层面的思维运用中,重点是招生部门及人员如何发现、诱导、培养并建立需求。但这种需求与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方向、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如果社会个体的需求是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与上述三个方面没有矛盾,仅与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矛盾,这就超越了招生,上升为学校统筹发展的事情。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电大开放教育在内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对象,他们的需求更倾向于文凭,一种情形是仅要“形式”(文凭)而不问“过程”(教育),另一种情形是刚性需求要“形式”,柔性需求要“过程”。
(二)合理做法是在明确职责基础上守住底线。在许多情况下,社会个体的需求与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矛盾,这给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作为招生部门及人员,就不能为了建立需求而一味纵容迎合,必须要认真对待、正确审视和科学处理社会个体的矛盾性需求。较为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守住底线。明确职责是指,招生部门及人员的任务首先是招来学生,但这仅是工作职责定位,并不是最终原则。守住底线是指,既要招来学生,又不放弃原则,实现和谐双赢。对于招生部门及人员,怎样进行选择性让步,又怎样固守底线,就成了建立并运用良性招生思维的核心与关键。
1、办学不是办证。在开放教育招生过程中,当社会个体提出“快速出证”、“交钱拿证”等这一类问题时,这就触及到了招生的底线,不可逾越。可以用“学制年限”、“国家一类考试规则”等道理进行合理解释。当社会个体提出“别的办学机构为什么可以”时,规范性语言应该是: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但不好说,需要给你解释清楚的是,国家办学不搞这一套。在招生过程中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拿着专科毕业证来报名上本科,但是他们的专科证书在国家教育部学历信息网上没有注册,无法查询。这样的语言中存在许多心理暗示,社会个体在它的作用下,一般会自动取消不合理想法,步入正常求学轨道。若暂无反应,需要给他们时间,若无效,这样的社会个体就是应当放弃的招生对象。
2、帮助不是承诺。在开放教育招生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问关于“考试”、“过关”或“拿证”的相关问题,例如:“考试难吗?”、“好过关吗?”或者有的更加直白:“考试包过吗?”、“能确保我拿到毕业证吗?”。对于这种情况,招生人员的合理做法应当是——不做或少做承诺,有选择性地进行帮助。因为一旦承诺就成了义务,是义务就必须完成,不履行的义务,就转化成了责任,在一个个的责任面前,招生人员会被搞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何况这些所谓的“义务”本身就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法律法规,自己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形成了“害了别人,苦了自己,招生越多,自己越难”的恶性循环,难到一定程度,就会谈“招”色变,对招生工作本身也会形成较大伤害。所以,过度承诺是招生中严重的不良思维。
相反,如果定性为帮助,自己就有了主动权,不仅免去了义务或责任的束缚,而且是否实施帮助行为还要依据学生品质、学习基础性表现等情况。许多情况下,被帮助的学生还会心怀感恩之情,在招生数量与招生人员的心理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维持了招生人员的招生热情,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招生态势。
3、招生不是营销。招生虽然有时需要采取一些营销策略,但招生毕竟不是营销,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商品经营销等手段流通出去之后,商品的使用者或所有者,与商品的提供者之间,不会有太多的沟通交流。而招生则不同,普通社会个体经“招生”过程,身份就转变为学校的学生,招生人员及其同事的身份则转变成了老师,相互之间形成了师生关系。通俗地讲,“招生”前是招生人员(老师)的地位相对低,社会个体(学生)的地位相对高;“招生”后是老师(原招生人员)的地位相对高,学生(原社会个体)的地位相对低。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虽然现今的师生关系,大多已达不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程度,但师生毕竟不是一个辈分或等级。如果在招生时,招生人员的言行地位过分“谦卑”,就会给事后身份的自然转变带来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招生人员在招生时,内心固守一个信念,目标去除一个利益。前者是指,招生和教学都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招生工作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社会发展,从小的方面讲是为了个人进步。招生不仅是招生人员的职责任务,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成就学生人生事业的重要手段。所以,招生不必过分“谦卑”。后者是指,招生工作肯定涉及经济利益,但利益也只能是其目标体系的一部分,做招生工作不能只顾及利益,影响到招生乃至教育的形象,最后反而影响到经济利益。所以,招生要懂得适当“矜持”。
4、奖励不是优惠。为做好招生工作,学校一般都要制定相应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招生人员的招生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资金,但对这项资金的定性却不一定科学。许多学校将其称为“招生奖励”,可总有招生人员讲:“这个钱实际上得不到,都补给自己所招的学生了”,这是混淆了“奖励”和“优惠”的概念。奖励的对象是招生人员,优惠的对象才是学生,既然不是优惠,为什么要补给学生呢?可想而知,招生过程很辛苦,招生后又要给学生以帮助,有负担,招生奖励还得补给学生,这样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吗?所以,必须给这项资金进行科学定性。
其实,“招生奖励”并不是最科学的定性,因为是“奖励”就有“利益”之嫌,是“利益”就可以让给学生,不让利给学生似乎倒成了老师的不仁义。相反,如果定性为“招生成本补贴”,境况就大为改观,“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人员的经济投入,重点是宣传、交通、通讯、误餐等方面的支出;二是招生人员的身心投入,重点是时间、精力、体力、健康等方面的消耗。先有了损失,才给的弥补,与学生无关。这样定性,才不会引发学生与招生人员争利,才更加科学合理表达出这项资金的真实“用意”,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第三层次的良性思维——驾驭需求
(一)招生人员自身的需求应当保持一致。在招生关系中,学校、社会个体、招生部门及人员三个直接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固然重要,但作为三者核心和纽带的招生部门及人员的内部关系更需要协调一致。管理学上“木桶原理”的主要内容
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在这里“招生”的语境下,理解这一原理,就是要求每一个招生工作的“木块”都不能“放水”,以全体招生部门及招生人员完整一致的自身需求,来驾驭招生关系中的社会个体的复杂需求。
(二)应当对招生人员自身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约束。《中庸》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招生工作也是这样,要使招生人员自身的需求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作为直接主体和招生工作管理者的学校,就应该对招生部门及人员的自身需求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约束。一是从学校层面制定出台统一的《招生规划运作方案》,详细规定招生策略、招生原则、招生用语、招生纪律等,有了统一的规矩,才便于大家执行。二是在制定科学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营造“对外团结竞争,对内竞争团结”的良性竞争氛围。三是培养积极、向上、和谐、合作的招生工作理念,提倡招生部门及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招生工作能力,实现完成事业、提高收入、增进团结的复合发展目标。
谋划招生工作,就像是下一盘大棋,怎样“落子”,如何“布局”,考量的关键是,是否有利于招生乃至学校工作的长远发展大局。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用现代语言理解,就是“懂得取舍,敢于放弃”。这也正道出了招生思维的真谛,在这样心态指引下的招生,才是一种良性的招生,共赢的招生,无隐患的招生,可持续的招生。
参考文献:
[1]许峰.社会心理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2]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济南:齐鲁书社,2004.[3]韦耀波,谭智雄.论高校招生中的行为失范[J].高教论坛,2006,(1).[4]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杨媛.市场营销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信访工作中,如何运用法治思维
信访工作中,如何运用法治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7月2日,新的《广东省信访条例》正式实施,正是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为健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提供制度保障,为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进行铺垫。新的《广东省信访条例》是对过去以往信访工作经验的总结,并进一步规范了往后信访工作原则以及方法,是我省信访工作的一大创举。同时,文件明确要求信访工作者坚持法治思维,化解人民矛盾。笔者就在信访工作中,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提出看法。
运用法治思维,必须要有遵守程序的意识。坚持程序正义大于实体正义,为人民群众维权的前提是程序得到充分保障。替人民群众办事,结果是一个令群众满意,但程序瑕疵;一个基本合格,但程序正当,笔者认为,后者更有利于信访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以及创造健康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再者,信访“窗口”是接触基层的第一经手部门,如果起点不坚守程序,例如该提供的材料没有补充完整便转移业务部门,必会对业务部门解决问题带来困难。
运用法治思维,必须具备立体了解条例内涵以及逻辑的能力。法律条例,看似简单的几句条文,但不代表它本身是静态平面的,它需要信访工作者具备法学素养,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其背后的内涵与逻辑。不仅在面对人民群众的时候,信访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契机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而且在与不法分子“做斗争”的时候,法律是信访工作者有利的武器。因为有的不法分子精通法律,也懂得如何对人民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民群众钻法律空子,煽动人民群众不利情绪,达到目的,最后还有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信访工作者必须运用法律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
运用法治思维,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双方之间的行为正常运作,但法律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滞后性。法不是死规定,当法律规则确实无法解决事情的时候,那么需要信访工作者在不违背法律原则基础上,在规定的授权范围内自由裁量。切不能错过解决的最佳时机,因为“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第三篇:开放教育招生承诺书
开放教育招生承诺书
.市电大分校(教学点)参加了年季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现就本分校(教学点)的招生工作承诺如下:
一、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没有设立点外点或进行非所开专业招生。
二、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没有不实宣传、虚假承诺。
三、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没有跨区域或变相跨区域进行招生。所招收注册区域外学生均属在当地工作的社会人员,其学习、考试等均由本分校(教学点)组织实施。
四、在本季度招生中没有违反教育部规定招收各级各类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学生(含全日制脱产学习的自考学生)同时兼读或套读开放教育。
五、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没有挂靠注册学生,也没有被挂靠注册学生的情况。
六、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没有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
七、在本季度招生工作中严格学生入学资格审核,没有弄虚作假或协同造假现象,没有不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注册入学。
八、本市级电大对所属该分校(教学点)本季度开放教育招生承诺审核并确认无误。
以上承诺如有不实,市电大和该分校(教学点)承担由此所带来的一切责任。
市电大校长(签字):县电大校长(签字):
年月日(公章)年月日(公章)
第四篇:连江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困境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连江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困境论文选题题目
连江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困境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困境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困境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英语环保论文,幼儿园教育管理论文,土木工程建筑论文
1……阵痛与蜕变——从招生现状看基层电大转型发展 2……基层电大教学管理辅助平台建设及应用
3……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 4……运用“掌上电大”平台开展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5……县级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发展初探——以内江广播电视大学威远分校为例 6……开放大学建设呼唤新型精神文化
7……浙江电大萧山学院在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8……“微创新”引领下的基层电大教学质量建设
9……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以基层电大课程实践为
1/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例
10……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后基层电大的生存定位及发展 11……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进程中基层电大的探索与创新
12……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移动学习的平台构建研究——以金华“掌上电大”平台开发为例
13……顺应开放教育趋势 助力电大全面转型 14……基层电大:我们绝不做高等教育的尾巴 15……广东佛山电大:开放共享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
16……以“双园”模式为抓手,提升基层非学历继教水平——张家口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7……江门电大:“一体两翼”到“开放多元”
18……论基层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助学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法制史课程为例 19……基层电大面授辅导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广播电视大学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的路径探索
21……“一村一大计划”在基层电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开放大学建设进程中基层电大的探索创新高峰论坛--国家开放大学事业发展与合作办学部部长 李彦忠 学习中心是国开办学组织体系的基础 23……基层电大办学困境探究及发展思考
24……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预约式”自助教学质量监控创新研究——以东城电大为例 25……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个案研究——基于学习型社会视角 26……浙江萧山电大校长宋德清:开放大学建设要坚持系统优势 27……基层电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28……开放大学环境下基层电大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29……瑞安电大: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 30……基层电大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要求
31……省级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检查督导工作探索——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32……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基层建构与策略研究 33……以创新开拓基层电大未来 34……基层电大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35……接地气是基层电大创新转型的有效途径 36……基层电大教学评估督导工作有效对策分析 37……基层电大的学校精神 38……基层电大放眼新型城镇化 39……广东基层电大发展迈进新阶段
40……基层电大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深入探讨有利于电大的发展
41……基层电大推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学分银行”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探索 42……海丰电大的办学价值目标 43……基层电大:成为百姓身边的大学 44……开放大学对电大教师的的要求
45……爱迪科森关于基层电大在干部网络教育与市民终身学习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46……基层电大在农民工教育中的营销策略 47……终身教育视野下基层电大的转型发展
48……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
3/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49……基层电大的困境与未来 50……困境中的奋起
51……建设开放大学,基层电大要向前冲!52……基层电大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基层电大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53……基层电大应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实现抢占制高点 54……基层电大:坚守中的突破
55……兴安盟电大探索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开放教育 56……伊春电大创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的成功经验
57……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强力助推器——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七)58……共享资源合作共赢——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索 59……2010年令我难忘的基层电大掌门人 60……关于基层电大发展的几点思考
61……强化系统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助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 62……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多层次多项目办学 63……基层电大从杂志获得的启发颇多 64……基层电大人:改革举措契合社会需求
65……中央电大南海学习中心:以ISO标准创建基层电大标准模式 66……电大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与诉求 67……基层电大工作特点研究
68……俞正声、韩正致上海电大50周年校庆的贺信 69……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办学成本与效益变数
70……“网站+项目+基地”,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
4/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71……“先锋”与“常态”:远程教育基层实践的基本形态——北京电大东城分校首届学习小组研讨会的叙事研究
72……黄山电大成立远程教育应用研究所推动基层电大应用性教育研究 73……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创建示范性基层电大的实践意义 74……电大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大有作为
75……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08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综述 76……略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77……依托电大系统资源优势 全面开拓成人教育领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考
78……开放教育试点:基层电大之倾向
79……面向企事业基层管理者的高等教育实践与研究 80……北京电大:扎根基层服务首都
81……三所试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的微观实践与比较 82……探讨电大发展: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83……论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的角色嬗变 84……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85……开放教育中的电大:形象差异及助学缺位、越位 86……远程开放教育基层教师职能转变的思考 87……电大向乡镇延伸辨析
88……联合办学--基层电大的办学之路
89……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
90……改造集体学习环境 探讨个别学习服务——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服务
5/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91……中国电大教育面临的任务与对策 92……电大办学新模式构想
93……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加快浙江电大开放性和现代化建设 94……来自基层电大的实践者、研究者──余善云 95……大力招收单科生稳定电大生源
96……“注册视听生”试点中的若干热点问题——浙江电大“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专题研讨会纪实
97……为建设一流的基层电大而努力
98……抓住机遇 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 99……基层电大教研工作改革刍议 100……发展中的我国广播电视大学
6/6
第五篇:工作中的创新思维
工作中的创新思维
——观青歌赛有感
周末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3套直播的第15届青歌赛之C组第5场比赛,通俗组的两个歌手的演唱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河南电视台选送的王晰用爵士感改编的歌曲《无所谓》,另外一个歌手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选送的陈韬,演唱了《涛声依旧》,基本遵照原唱。比赛结果是王晰获得评委的好评晋级了,而陈韬无缘晋级。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结果呢?很明显,评委对于创新的演唱更欣赏一些。创新在人们的印象是新鲜的,感受巨大的,这使我联系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工作中很容易产生惰性,创新思维在工作的地位是重要的。
首先,要创新,就要求我们摆脱墨守成规,积极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虽然初期效果是无法预测的,单是不创新,我们的工作就无法进步,效益和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我们就会被“山寨”困扰,毫无创新,思想呆板,工作韧性不够。
其次工作中的创新思维是敢为人先的思维,就像改革的起初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单经过一段实践,会发现改革是改变历史的正确选择,例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我党创新,是符合中国发展和国情的正确路线。
再次,工作中的创新思维要求我们提高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的沟通系统。作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我们更加要提倡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创新进取,不断学习,在工作中发挥创新思维,把握市场规律,挑战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才能在各项工作中取得应有的胜利。不能躺在过去的成就中暗自高兴,放弃创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