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外并购中律师的法律业务
海外并购中律师的法律业务
境外收购。
我们为什么要境外收购?有它的理由,有它的动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动力:
第一,占有市场。比如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占领市场。
第二,能源和资源。比如说我们的中海油主要靠能源占领海外收购,一系列海外的企业。
第三,核心技术。比如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主要是通过这三方面的考虑,三方面的动力来进行海外收购。
我们国家走出去会受到国内一些监管部门的监管,主要有商务部、发改委、外管局,谁先谁后?我认为最主要是商务部和发改委提出。第二道关是你拿到了许可证之后,去外管局申请外汇。
我们国家现在目前海外收购的法规是非常的单薄,主要是一些办法和暂行规定,我现在主要列了四个法律法规:
第一个法规是《对外投资过别产业指导目录》,是商务部外交部直接发的,这是2004年下半年发布的,总归涵盖了67个国家。这个指导目录规定在以上的67个国家相规定的产业当中,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主要是有外汇、资金、税收、海关还有一些出入境的政策。
第二个法规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2004年7月16日颁布,颁布之日起生效。这决定,他规定3000万美元对外投资,和一千万美元以上的非资源性的对外投资,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准。
第三个法规是《境外投资项目的暂行管理办法》,这是发改委在2004年10月9日颁布的,颁布之日起生效。这个办法是对国务院规定的细化。它还主要细化为资源类的开发类项目,两亿元以上,和用汇恶毒两千元一上的,发改委批准。
第四个法规是《境外投资核准事项的规定》及,商务部2004年10月1号规定的,同时也生效。
海外收购有好多的风险,或者我们把它叫做陷阱。
第一个陷阱就是信息的陷阱,我们出去收购对国外企业了解非常的少。还有同业竞争的陷阱、负债的陷阱、经营的障碍和其他的法律风险,比如说税务环保,劳动的法律法规。
海外收购中律师主要的任务大概是有一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出《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非常敏感,我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当中,是不是要成立法律审查委员会,有两名合伙人来签字。为什么这么重视法律意见书?因为法律意见书是给当事人上了一道保险,当我们出据这个意见书的时候,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了我们律师事务所的身上,当事人跟我们出据的意见书做判断和决策。所以法律意见书慎之又慎,也有律师事务所在法律意见书上出了一些僻陋。前一段北京律师就有一个律师事务所,在房地产的项目出了法律意见书,出了一些问题,现在这个律师事务所关门倒闭。主要原因是其中有一份文件没有做到认真细致,出据的时候认为有效,转项目的时候他的当事人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他就向他索赔,这家事务所一审败诉,我们也是高度紧张。
《法律意见书》使并购专家的意见合法化,因为好多的专家、会计师不懂得具体的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律师的责任就是审查各类专家意见的合法性。提出最低法律成本,最高效率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协助处理战略性的法律事务,包括收购战略方案规划的设计。
第三,协助处理预防性的法律事务,主要是包括隐藏的诉讼、保险和潜在的风险。
第四,协助处理善后性的法律事务,主要是企业当中的纠纷和诉讼案、调解和仲裁的一些事宜。
第五,协助处理非法律事务,董事会议程的设定,董事会议程的起草。
海外并购活动,律师的作用大概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调查阶段、执行阶段、履约阶段。
在并购的预备阶段,买方的律师分析目标公司的信息,当海外收购的时候,法律法规没有见到。协助制定并购的总体方面。海外方面是谈买方律师和卖方律师的作用。
并购调查阶段,主要是签并购的意向书,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买方律师来协调,然后交给卖方律师修改,或者是叫备忘录。在认真确认双方有并购可能签订的前提下,由我们卖方律师向对方出据调查清单,进行尽职调查。占有我们律师大部分的工作量。
意向书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比较程式化也比较枯燥。并购资产收购、股权交易还有其他的方式,包括售价,是与股权还是用现金,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是否需要外方的股东会,是否需要政府的许可,并购里所需要主要的条件。意向书中还要个别加的条款,约束力的条款,避免买方的风险:
第一,财产条款,在一定时间内签订独家协商的条款,主要是避免买方收购的风险。
第二,提供资料及信息条款,我们要求目标公司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的资料和信息,主要目的是让买方更多地了解目标公司。
第三,不公开条款,是买卖的双方达成一致的约定,不允许向特定和不特定的第三方公布双方知道的信息。
第四,锁定条款。锁定条款跟目标公司签订,主要是保护收购,在收购开始意向书所签订的合法期间内,允许买方公司一双方约定的一个价格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
第五,费用的分摊条款,在开始约定所有之前收购,如果收购失败,费用是双方来分。
意向书中要加入保密的条款,要有以下几点,受约束对象、例外对象(比如说政府)、协议内容、卖方资料用途、返还或销毁。以前也有很多同志来问,我们企业有竞争对手,他是老大,我是老二,我防止他假收购,来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访我企业的商业秘密,保险条款是其中一种比较有用的,防止泄露秘密的方式。
对目标公司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目标公司的组织和产权结构、资产情况、经营情况、财务数据、对外签订的所有合同协议、对外管理层及员工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知识产权拥有状况、法律纠纷情况、税务、保险、环境保护等问题。
并购的执行阶段。双方的律师协助当事人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共同拟定并购的协议书,准备各自的法律文件。协助双方向政府主管机关提供申请或批准。
并购的合同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主合同和附件,主合同主要是支付、价款、协议生效和修改等条款。并购的合法性依据,主要涉及双方当事人的身份是否合法。主体资格,包括是不是中间有没有年检,或者没有经过政府允许的事项。比较重要的是先决条件的条款,在我们收购之前,先决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你收购一家公司之前,你对它所有的一切都是不了解的,那么先决性条款,就是对我们不了解的一切事情,要求目标公司对我们进行诚实性的披露,如果你的披露是虚假的话,我们所签的一切的协议都视为无效。所以在先决性的条款中,把对方隐瞒的一些情况全部列到先决性条款当中去,如果这些东西出现了虚假的情况,目标公司会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
双方声明的保证与承诺条款。对于目标公司主要的义务你要承诺你所说的事实,包括你披露你企业的信息,要真实,那么收购方主要要保证和承诺的是收购方有足够的规模和资金,来收购目标公司。一旦违背这种承诺的话,惩罚条款会约定一些惩罚的数额。
资产评估,确定股权转让的总价,确定转让的条件、数量、交付的日期,股权转让的价值,设定付款方式和时间,转让过程当中产生的税和其他费用,限制竞争条款,确定违约责任和损失赔偿条款,合同终止、保密、法律适用、争议解决等。
附件中跟我们配合的主要是合作伙伴,注册会计师的财务审计的报告,资产评估师的资产评估报告,土地转让协议,政府批准的文件和其他相关权利转让的协议。固定资产与机器设备的清单、人工资产的清单、联合会议纪要和主要的一些谈判的记录。
最后,履约阶段,就是交割。双方律师准备履约被备忘录,说明履约的文件,确定是否开一开始履约,文件齐备时举行验证会议。按有关的规定报批,包括注销登记手续。在我们国家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忽略了律师的作用,觉得律师可有可无,只要我有资金,我会计帐做得漂亮,就可以收购。有一个比喻,法律好比收购项目当中的骨头,投资银行相当于肉,注册会计师相当于皮肤,要做得比较漂亮光滑一些。为什么说法律是骨头呢?有好多的并购项目失败在法律文件不健全,他也没有钱,会计师做得很漂亮,比如说德龙和格林克尔,他们的帐目做得都很漂亮,因为上市公司审查得比较严,但是恰恰几个企业没有重视法律文件,所以说郎教授,老百姓给他封了一个官,伸一个指头倒一个,主要是法律上没有站得住脚。实际上在顾储军被抓的前一周,格林科尔找过我,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我在网上发现,网上比报纸快一点顾储军先生被限制人身自由,合伙人说我们损失了一单生意,顾储军怎么被抓进去了,我们也庆幸。他现在找律师已经晚了,已经病入膏肓了,一定进入之后我们不知道面临多少这样法律的风险。
第二篇: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投融资、并购、上市 三者律师业务
一、概述
1、国内现状:随着入世后外资介入的深化及国企改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内并购呈现高潮,但是律师尚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其他服务群体同律师竞争,国企业改制大多是在专业咨询机构指导下设计方案实施操作,律师只是个别环节作为陪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与现实环境有关,同时律师的业务素质也不适应;好的一方面是,新一轮国企改制并购大潮为律师参与提供了相遇,而且以往失败的改制使人们看到了规范改制行为的必要性、迫切性,并购活动也不断地从行政主导式向法律政策主导,由暗箱操作向公开操作转变。
2、在改制或并购业务领域律师非诉讼业务主要:(1)前期咨询和调查;
(2)并购过程中就具体问题出具法律意见书;(3)起草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4)更高层次上为并购设计方案并具体指导实施,这也是前述律师的弱项。
二、律师参与并购业务的流程(以有限公司为例,从买方角度)
(一)并购项目的总体结构设计就考虑的因素
1、客户是谁:收购方/出资方,我们以收购方为主线讲:
此前是否存在交易关系,各方的目标,哪一方处于优势,交易项目的性质(是战略收购还是财务收购),其他因素
2、是否上市公司有不同要求,我们以有限公司之间收购和以收购方为主线: 有线公司应考虑的限制,除有关法律规定外,还包括公司章程、其他出资人的优先权(举例)、3、是资产收购还是股份收购(或叫出资收购)
资产收购:是否特定资产,比如质押抵押物,是否须经第三方(债权人)同意,动产/不动产,具有复杂性。
股权收购意味着承担原出资人的全部义务,外资收购时还应考虑是否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收购后出资比例(25%)限制对公司的影响;收购国有资产导致出售方失去控股地位时能否通过相关审批,其他如目标公司与其债权人否有限制性约定等等。
4、收购方式:协议、竞价、招标、拍卖
国有资产必须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竞价出售,只有经批准或只有一个竞买人时才允许协议收购。
协议收购时买方处于主导地位,应控制并购文件;竞价出售情况则有所不同。
5、对价支付:
1)支付形式:现金/股票或其他财产形式,外资收购中如果不使用外汇,须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准。
2)支付期限:多是分期付款,在合同中对收购方设立保护性条款,比如约定对价调整条件,对尾款的损失抵押条件及提存方式等,应当注意《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规定(两者有区别),两者之外的情况可协商确定。
6、其他应考虑的因素
1)税务问题(在国外很重要)外汇管制
2)价值评估问题(评估方法有多种),特别是国有资产和外资收购,应进行评估和履行
相关审批手续。注意两者的区别,评估方式及是否须经审批核准,决定了交易价格的确定依据。中间地带,民企之间收购无经限制。
3)环境保护问题
4)法律风险,比如有重大诉讼
5)并购监管,目前在国内是趋向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大型交易中的反垄断要求,可展开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规定不能满足要求,《外资并购规定》的内容,影响,《反垄断法》制定情况,当前垄断的情况等等。举例
(二)并购程序 收购程序,三个阶段:
(一)前期洽谈达成意向书阶段
律师的工作初步调查,提供法律咨询,制作前期文件
(二)谈判签约阶段
尽职调查,提供法律意见书,制作并购文件
(三)交割阶段工作 交割前的尽职调查,准备交割文件,拟定交割备忘录(载明交割所需的各项文件,并于齐备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交割),协助办理各项审批登记手续。
流程图:以协议并购为条件
1、前期协商,收购方与出售方(目标公司股东)或目标公司进行洽谈,初步了解情况(是否有意向或终止),律师在信息收集和调查的基础上向委托人提示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必要时出具法律意见书,并为委托人起草收购意向书等前期法律文件。
2、签订意向书
和签订独家谈判协议(上市公司和国企收购不可行)和保密协议。(也可以是在意向书晨的保密条款和独家谈判条款,应当确定谈判保密限期);
意向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收购标的;2)收购方式和合同主体;3)收购价及价格确定方式;4)对价支付;)是否需双方股东会决议通过;6)是否需政府主管部门批准;7)收
购所需满足的条件;8)保障条款,包括独家谈判(排他协商)条款、提供信息资料条款、不公开条款(各方在共同公开收购事项前,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收购事项目信息资料)、锁定条款(在意向书有效期内,收购方可依约定价格购买目标公司,对方不能拒绝);
9)附加条款,包括终止条件、保密条款等。
保密条款内容应包括:适应对象范围(知情人范围)、保密事项范围、保密期限资料的返还及销毁等。
律师应向委托人提示意向书与正式收购合同效力的区别,明确哪些条款具有约束力,一般保障条款保密条款具有约束力。
3、在此基础上收购方在目标公司协议下对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进行资产评估(注意国有资产评估的特殊要求),对目标公司管理架构进行详尽的调查,对职工情况进行统计造册。
这部分工作中律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尽职调查,下面着重讲。根据审慎性调查及价值评估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并购
4、收购双方及目标公司债权人代表组成工作小组草拟并通过收购实施预案。债权人与被收购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约定收购后的债务偿还事宜。
5、收购双方正式谈判,协商签订收购合同
律师的工作包括起草并购合同等法律文件、参与谈判、合同制作(文件制作),作为单独部分后面讲。
收购方律师应当争取起草法律文件,这样可以主导文件制作,也谈判中占据主导位置。谈判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其他的权利义务的分配,比如:1美元象征性对价收购,出售方就可以不做陈述与保证,总之需取得平衡,这要求律师的法律判断要和客户的商业利益相结合。好律师不仅要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法律使客户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
6、双方根据公司章程或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合同提交各自的权利机构(如股东会)就收购事宜进行表决(这项工作可能在签约之前已完成)。
7、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收购合同交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或备案。参见外资并风和国有资产并购的规定。
8、产权交割,既办理资产转移、经营权转移手续<详见指引> 交割涉及的行为包括:(1)签署相关的交接法律文件(有时签约与交割可能同时进行);
(2)交付有关的证明和资料;(3)支付对价或资金结算;(4)办理所有权转移手续。律师应制定交割/交接时间表和清单/备忘录,明确上述工作。
资产收购自交接日所有权转移,股东权收购,自交割日权利义务转移。后续工作包括将股东记入股东名册、办理工商税务、国有资产土地、房产、社保等变更登记手续。外资收购国企后,原国企划拨的土地必须办理出让手续。(接指引第21、22、23条)
三、尽职调查——重要性
1、目标和宗旨
从收购方来讲:确认了解出售方资产和权益,发现潜在的责任和风险,从而使收购方做出以下决定:调查收购价格,或提出交易的先决条件,或退出收购。
2、尽职调查的种类:法律/财务/专业(各专业调查应相互协调,律师应起协调作用,有些法律风险是包含在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中的)。
3、尽职调查的范围:目标公司公司结构、主要合同、贷款和担保、相关证照、资产(包括
不动产)劳保、环保、知识产权、诉讼、保险等等;
4、为了便于工作,双方可协商建立资料室;
5、尽职调查的工作阶段:(1)签约前(2)签约后交割前
目的:明确并割前目标公司的状况,确定是否地行价格调整,确定责任的归属及承担(并割日前资产状况与陈述保证、承诺不符,卖方承担责任)。
6、尽职调查与合同条款的关系:(1)陈述与担保;(2)保证;(3)补偿担保;(4)先决条件。
四、收购合同,合同由合同和附件组成
并购协议通常应包括的主要条款见P32和“指引”。陈述和担保、承诺/保证/先决条件/补偿保证。其内容的设定主要依据尽职调查的情况设定。
(一)陈述和担保(承诺)定义?
是并购协议中主要条款,对买方讲是最重要的条款
1、对收购方而言,陈述担保的目的;
1)就出售方知悉(但收购方不易验证的)事实的陈述; 2)填补尽职调查的漏洞(任何调查都不可能万无一失); 3)确认收购方作出收购所依赖的事实;
4)为收购方提供在主要事实不实的情况下停止交易,重新谈判、调整价格或提出索赔的合同依据;
5)针对某些事实要求对方提供的法律意见书。
关于法律意见书,律师应当慎重出具,因为一旦有误,将会带来对自己和所里一系列不良影响,甚至被索赔(建伟所与恒基公司案),律师仅对法律问题出具意见,对事实问题不应出具意见,同时呼唤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尽早出台。
2、陈述担保的范围
1)公司组织架构、授权和资产总额; 2)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知识产权); 3)负债; 4)财务报表; 5)税务;
6)合同、租赁和其他义务; 7)劳动保险事宜; 8)守法和诉讼情况; 9)产品责任; 10)环境保护; 11)其他。
3、它包括:
1)买方的陈述与担保:保证己方具有实施收购的资产和财务能力; 2)卖方的陈述与担保;
3)目标公司的陈述与担保,保证没有隐瞒影响收购事实的重在问题,在股份收购中,目标公司的陈述与担保尤为重要。比如目标公司关于从业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陈述可以是:“本协议附件()全面披露了从业人数、工资待遇,并可长期保存,交割前公司不设立新机构、招录新人员、提高工资待遇、增加额外支出??”。
作为出售方也应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比如:限制范围、设立重要性标准,对非重要事项披露不实不承担责任,设立了“了解程序”等条件,比如:“根据公司管理层了解的情况??”,尽量披露目标公司的情况。
(二)保证:是要求目标公司在签约后至交割前这段期间应作为或不作为的事项,以及交割后履行特定义务。
其范围常有:
1、交割前:(1)不作为:例如停止关联交易、不放弃权利、不转移资产、不修改合同、章程、不分红等等;
(2)作为:允许收购方接触资料,与目标公司有关人员访谈,目标公司取得有关项目并购的政府批准等等;
2、交割后:竞业禁止、保密、其他
该部分内容与陈述与保证及先决条件可能存在重叠。
第三篇:公司并购业务中法律尽职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公司并购业务中法律尽职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前言(写明委托来源、事项及要求,调查手段,报告出具的依据,报告的用途等)
二、正文
(一)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工商、质监、税务、财务等)
1、主体资格:包括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及其他证件资料等;
2、历史变更:公司名称及地址、注册资本、股东、董事、法定代表人等有无变更,如有,变更的具体资料;
3、公司组织架构:包括公司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设置情况;
4、关联方:包括但不限于控股股东、控股子公司、实际控制人等。
(二)目标公司的主要财产状况
1、固定资产及权属证书,包括土地使用权、房产、车辆、设备等;
2、无形资产及权属证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特许经营权等;
上述资产是否存在租赁、抵押、质押等情况。
(三)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内部控制)
1、部门架构及人员安排;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合约,如公司规章、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
3、董事、总经理及关键人员等的简历;
4、董事、总经理及关键人员等的薪酬情况;
5、员工的整体工资结构;
6、员工的休假、保险、奖励、退休等安排。
(四)目标公司的经营
1、同行业现状与分析;
2、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信息;
3、公司产品(服务)的结构及市场拓展状况;
2、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的模式及网络模式;
3、公司主要客户资料;
4、重要的商业合约及关联合约;
5、近3年的经营绩效及分析。
(五)目标公司的财务及债权、债务调查
1、历年原始财务报表及审计报表;
2、近3年的财务总账及明细账;
3、近3年的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
4、近3年的资产负债情况表;
5、主要会计政策详情;
6、债权:基本情况,有无担保、期限,是否诉讼;
7、债务:基本情况,有无担保、期限,是否诉讼。
(六)环境保护
公司经营活动和已/拟投资项目是否涉及废水、废气及其它污染物排放许可等;
(七)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和技术监督标准,是否持有相应的质量证书。
(八)诉讼(仲裁)或处罚
1、目标公司作为原告(申请人)的案件:当事人、案由、标的、审级、判决(仲裁)结果等资料;
2、目标公司作为被告(被申请人)的案件:当事人、案由、标的、审级、判决(仲裁)结果等资料;
3、行政处罚:处罚单位、原因、处罚结果等资料;
4、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等核心管理层是否涉讼或被处罚等。
(九)目标公司的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十)其他需调查的相关事项(根据不同的并购业务需要)
三、尾部
1、收购目标公司的法律评价及风险提示;
2、调查报告的用途声明。
第四篇:律师与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
律师与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
从SEB收购苏泊尔案说起 律师与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
据媒体报道,商务部决定在10月底11月初,针对SEB集团并购苏泊尔一案举行反垄断审查听证会。商务部等六部门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于9月8日刚刚实施,如果此次听证会如期举行,SEB收购苏泊尔案将成为商务部在国内针对外资并购,启用反垄断审查听证会的第一个案例。笔者在此事件尘埃落定之前谈谈企业并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风险的防范: 一. 企业并购以及并购的法律责任
(一)什么是并购?
所谓并购(M&A),就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兼并是指两家公司合并,不通过解散清算程序合为一家公司的行为,收购则是指一家公司以现款、债权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股票,对公司取得实际掌控权的行为,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购买企业。
公司并购是一项涉及金融、法律多个层次的综合工程,在法律层面的考量上可分三阶段:
一、并购前的法律风险评估及并购框架的确立。
二、并购程序中的法律审查。
三、并购后的法律问题处理。以下简要分析之:
(二)并购的法律责任
并购行为虽是市场行为,受经济利益驱动,但其行为也必须受法律的调整,在此仅就法律对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进行讨论,从有关立法的规定中可看出相应法律责任,主要体现为并购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关监管机关的监管责任及并购中违法行为的责任等三个方面。
首先是并购主体的主要权利义务。从并购行为的收购方角度来讲,法律对收购人的责任规定主要是体现为对其义务的规定,而不在于其权利。其义务主要包括:(1)披露义务,即收购人要如实及时、准确、完整无误导地披露与并购有关的信息;(2)依法采取要约收购或协议收购,不得进行暗箱操作,要平等对待受要约人,不得有歧视行为,及时按约定足额支付对价;并购失效应及时将股票退回。
从并购行为的被收购人角度来讲,法律对被收购人责任的规定体现为对其权利的规定,而不在于其义务。其权利主要体现为平等、不受歧视权,包括获取信息,出售价格及机会平等。
从并购目标公司的角度来讲,并购目标公司在并购行为中有如下权利:优先知情权、收购要约的建议权、采取反并购措施的决策权、提请制裁及请求赔偿权,其义务包括及时通知股东及本公司员工,及时聘请独立财务顾问、法律顾问、会计师对并购要约提出书面意见,向要约人提供公司股份详情等。
其次,是监管机关的责任,中国证监会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证券监管机关,其责任主要是对并购行为的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其规范运作,防止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并及时纠正或处罚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对有关信息进行汇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
再次,是对并购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这方面法律规定主要表现为对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理,对重大违法行为的处理等,其中违法行为包括内幕交易行为,操纵市场行为,虚假陈述行为等,对其处罚形式为行政处罚、民事处罚及刑事处罚。二. 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及律师的作用
对于企业来讲,并购是一种市场法律行为。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一方面要利用其所具有的缩短投资周期、减小创业风险、迅速扩展规模、弥补结构缺陷、规避行业限制等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存在着一系列的财务、法律风险。并购中法律风险的防范首先在于企业要发现风险所在、判断风险性质、风险程度及对并购的影响和后果。在并购谈判决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法律风险的调查,因为法律风险可能是谈判前已存在的,也可能是谈判、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是明确、肯定、现时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未确定的、未来的。
律师基于对法律的熟悉和执业敏感度,是最易于发现风险并及时进行法律防范的专业人员,律师可以在前述三个阶段提供法律服务。在此仅就并购中的法律风险的调查及防范进行讨论。
(一)并购目标的法律调查
律师需进行法律调查的方面很多,这要根据每一并购行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调查项目和提纲,并根据各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查手段。律师的法律调查是企业决策的依据,所以要十分慎重,务求全面、准确,对调查结果的判断务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在此仅从下述几方面讨论一下应调查的、重要的、基本的事项。(1)并购目标的主体资质
并购是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易,这一产权交易的主体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是至关重要的,若交易主体存在着资质上的法律缺陷,轻则影响并购的顺利进行,重则可能造成并购方的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并购失败。
并购目标的主体资质由两方面的基本内容组成,其一是其资格,即其是否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其二是其是否具备从事营业执照所确定的经营业务的特定资质,如建筑资质、房地产资质等特定行业或经营项目所需要的资质。在进行正式的并购谈判前,应由律师就并购目标的资质进行法律调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以保证并购目标主体的合法性。(2)并购目标的资产权属的确定
并购行为所指向的具体财产包括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从法律上讲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均应确定其权属。首先,从有形财产上看,应以其所有权人为谁,使用权人为谁,使用期限多长,已使用多长,对所有权人处分该财产有何法律限制,有何合同约束等等进行法律调查、得出法律上的判断和意见。其次,从无形财产上看,应对此无形财产的属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无形财产的权属证明进行调查,从法律上确定无形资产的现实存在性如何、有效期状况、权利人状况、许可使用状况,并通过上述调查得出法律上的判断和意见。
对并购目标资产权属的确定是并购中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也事关并购的价格,甚至并购是否成功和并购后的财产陷阱。(3)并购目标重大债权债务性质的掌握
任何一家公司(企业)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债务。所以在并购中应特别对此予以关注,应从法律上对并购目标的重大债权债务进行调查,并通过法律调查确定债权债务的法律边界、性质、债权的可实现性,债务的可负担性,通过上述调查、判断应从法律上得出结论性意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
(4)并购策略合法性的判断
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在非上市公司并购行为中以并购各方的自愿有偿为前提。上市公司并购则以公开性、公示性、公平性、有偿性为原则。为了规范并购行为,国家已制定并将继续制定一系列调整并购行为的法律、法规,其中既有规范具体并购行为的,也有规范并购策略的,既有促进并购行为的,也有限制某些并购行为、策略的。所以在设计并购策略,确定具体的并购操作方案时,必须进行法律调查,为方案的设计提供法律依据。
(二)并购方案的制定及法律分析
无论从并购理论上,还是从并购实践中,对并购方案的设计均有不同理解和认识,也均有一定的归类总结,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并购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擅变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可以适用于全部并购行为的方案,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方案,即使是套用某一方案,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笔者从不试图找出(也不可能找出)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在此仅从宏观上就并购方案的法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从宏观上讲,企业策划并购方案时可以参考为以下几种形式:
1、购买式并购。即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这种形式一般是以货币资金为购买条件,将目标公司整体买断。这种购买只计算目标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并将其价值确定为购买价格。购买式的并购使目标公司丧失经济主体资格。并购价格实际上是被并购公司偿还债务以后的出价,因此从法律上讲,并购双方在完成并购之时即已对被并购方的债务进行了清偿。如果并购主体双方不属于同一所有制性质,或者并购方实力雄厚;或者虽资金不足,但通过购买式并购对本身发展确有好处;或者是破产企业在宣告破产后的核定价格低,则采取购买式并购方式较为有利,从法律上讲这种并购方式最为直接简便。
2、承债式并购。即在并购目标企业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净资产为零时),并购方以承担目标企业的债务为条件全面收并购购目标的全部资产。此方式实行的法律后果是并购目标公司的法律主体资格消灭。从法律上讲这种并购形式是并购目标的债务、资产一并接收,以承担并购目标的债务来实现并购。此交易不是以价格为标准,而是以债务和整体产权价值之比而定,通常目标公司具有某种潜在价值、资源或其他潜力。从法律上讲,此种形式的并购必须特别关注债务的阳光性,即“阳光债务”。防止出现债后债、债中债,即“暗债”。
3、吸收股份式并购。即将并购目标的净资产作为股份吸收到收购方,使并购目标的投资者成为收购方的一个参股股东。通常发生于并购目标资大于债的情况下,其中包括资产入股式、股票交换式等。
4、控股式并购。即并购方通过购买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股份,来达到对并购目标公司的控股,实现并购。其法律后果是并购目标公司的法律主体资格仍存在。并购方作并购目标公司的新的控股的股东,并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并购目标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种方式不是以货币资金或债务转移作为必要交易条件,而是以拥有企业股份额为重要特征,以对并购目标企业实现控制,达到控股条件为依据,实现对并购目标公司的产权实际占有。这种并购形式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起及产权交易、资产的可流通性日益加强而越来越成为企业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上述几种并购方式的存在是有前提的:一是基于并购目标的财产有无净值,及净值多大。换言之,是资大于债,资债相等,还是资不抵债。二是基于并购目标的所有者是否完全放弃并购目标的财产所有权。购买式和承债式并购,实际上是并购方购买了并购目标的资产的产权,成为并购目标的资产所有者及债务承担者,原所有者将原有资产、债权、债务一并转移。当资大于债时,则取得大于债那部分的价值,失去并购目标的财产所有权。吸收股份式通常也发生在并购目标资大于债的情况下。并购目标的所有人将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并购方,成为并购方的一个参股股东,并购目标的所有人不再对入股资产本身享有所有权,但其拥有了一定的股权。与其他股东同股同权同责。
无论是购买式、承债式还是吸收股份式,并购目标均完全丧失市场经济主体资格,其经济实体不复存在。而控股式则并购目标不丧失市场经济主体资格,并购目标通过大量吸收股份而变更股东,原股东成为参股股东,新股东成为控股股东,并由此取得并购目标的经营决策权。
除上述较为规范的并购形式外,在并购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变通的并购形式。第一,先承包经营后并购。第二,先租赁经营后并购。第三,无偿划拨式并购。第四,先破产后兼并。第五,接管式并购。
企业在并购策划、实施中必须有律师协助,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践证明有律师一方与无律师一方在并购策划、谈判、实施中所处的实际地位、主动性及对全局的把握、判断、对具体事项的取舍及价格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企业发生或拟发生并购行为首先必须与自己的律师进行法律上的沟通,并利用律师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意见,企业应十分重视并尊重律师的意见,这不仅是因为并购中存在诸多法律环节,必须依法完成并购,还因为并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及所涉法律问题的重要性。
第五篇:公司并购法律尽职调查之律师实务
公司并购法律尽职调查之律师实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源于《孙子·谋攻》中的这句著名论断是孙子兵法中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古往今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现早已被运用到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来。现在,企业之间竞争讲究的是对实际情况详细、准确、全面、深入的了解,而后进行周密严谨的分析,最后作出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和应对措施。而律师在服务商业活动中,经常性的被委托方安排去从事一项“知彼”的工作,这个工作就叫法律尽职调查。下面本文将着重探讨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法律尽职调查,即公司并购中的法律尽职调查。
按照目前通说,公司并购是指合并(或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合并分为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公司吸收另一家公司(目标公司),目标公司不复存在;新设合并是指两家以上公司合并组成一家新公司,原公司不复存在。收购又分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是指一家公司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目标公司仍然存在。所以,公司并购中的法律尽职调查一般指委托方(调查方)拟进行上述并购计划或交易,委托律师事务所,聘请律师对有关方(目标公司)的有关资料、文件、信息等,从法律角度就目标公司设立和存续、股权结构、历史沿革、法人治理、资产状况、对外投资(投资控股、参股子公司、其他投资)、业务经营、债权债务、重大合同、关联交易、劳动人事、纳税情况、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出具尽职调查报告的一种活动。
下面笔者就律师从事法律尽职调查的几个重点方面归结如下:
法律尽职调查的方法
1、独立调查。独立调查是指以律师身份向有关政府部门或单位查询目标公司工商信息及其资产、项目等情况,独立调查所获资料系政府部门提供,可信度较高,可以核查、验证目标公司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其一般会涉及下列部门:
(1)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目标公司设立、变更、年检、法人治理结构等相关工商登记资料;
(2)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查询房地产开发项目、房屋状况及产权人信息、房地产他项权情况、房屋租赁信息等;向土地管理部门查询土地权属情况;向规划管理部门查询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向建设管理部门查询建筑工程许可情况等;
(3)向车辆、船舶管理部门查询车辆、船舶信息;
(4)向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查询股票名称、数量、权利限制等信息;
(5)从中国人民银行打印目标公司贷款卡信息,查询目标公司银行贷款、对外担保等情况。
现场调查
(1)进驻目标公司所在地现场调查;
(2)通过对目标公司董事、高管、职能部门负责人等人员访谈,了解目标公司经营业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规章等情况;
(3)就查阅的相关文件资料中所涉及的问题,及时向负责人员提出疑问,并获得回复、确认;
与其他中介同步开展工作,并与其沟通、探讨,进一步获取信息。诸如财务顾问、审计、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二、法律尽职调查的步骤
(1)了解客户的收购方案、理解收购意图、领会收购战略;
(2)结合收购方案查阅和检索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对目标公司所从事经营业务所述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3)根据收购方案确定尽职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4)开具尽职调查清单;
(5)开展现场调查;
(6)根据交易方案、目标公司特点确定重点关注问题;
(7)编写尽职调查报告。
三、法律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
1、目标企业的主体资格、并购的授权与批准的审查
(1)目标企业的设立审批、申请文件及登记文档、营业执照、验资证明(报告);
(2)目标企业登记事项,历次变更、变动情况的合法合规性;
(3)目标企业成立以来的合并、分立、变更及重大改组、重大投资行为;
(4)目标企业年审情况及是否有影响目标企业合法存续的重大法律障碍,如吊销、注销;
(5)目标企业经营中依法应取得的资质、认证、特别许可等是否已合法取得及是否仍合法有效;
(6)本次并购交易是否已取得合法有效的授权和批准,对并购条件是否存在限制性要求。
2、目标企业股权结构和股东出资的审查
(1)目标企业当前的股权结构及合法性;
(2)目标企业股权结构的变革过程及其合法性;
(3)目标企业股权是否存在争议、混乱、矛盾与不清晰;
(4)目标企业各股东出资是否符合在工商部门备案的章程的规定,包括:出资方式;出资比例与数额;是否有虚报注册资本或虚假出资情况;出资是否被抽逃、挪用;用于出资的有形财产的权属;用于出资的有形财产是否经评估作价;用于出资的有形财产是否移交及过户;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的归属及权属证书;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的类别;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的剩余有效期;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评估作价;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移交及过户;有无出资争议,有无用于出资的有形、无形资产的权属争议,有无潜在出资诉讼或仲裁;用于出资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是否被抵押、质押、目前状况;出资是否履行了法定手续。
(5)目标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包括:设立分公司情况;投资参股子公司情况、出资额、所占比例或股份;投资控股子公司情况、出资额、所占比例或股份。
(6)目标企业股本变动及相应合同、章程、决议、批文、变更登记情况;
(7)目标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兼并、分立、合并、破产、清算情况。
3、目标企业章程的审查
(1)章程内容的合法性、完整性,现行章程及曾生效的章程;
(2)章程是否履行了必要的批准手续及是否在公司登记机构登记备案;
(3)章程内容中是否有反收购条款,如有,则查明具体内容;
(4)章程内容是否有所变化、变化是否合法及是否履行了相应手续;
(5)章程内容是否有超级多数条款,并评估其意义;
(6)章程内容是否有董事会分期、分级选举条款,禁止更换董事条款,并评估其意义;
(7)章程内容是否有特别授权条款,并评估其意义;
(8)章程内容是否有特别程序条款,并评估其意义;
(9)章程内容是否有影响企业并购的其他特别规定,如高薪补偿被辞退的高管人员、股东权利计划等。
4、目标企业财产权利的审查
(1)目标企业土地使用权性质、使用权归属及证书与实际是否相符;
(2)目标企业房产权归属及证书与实际是否相符;
(3)目标企业主要机械设备、设施的相对性及与实际是否相符;
(4)目标企业专利类别、数量、权属、存续及剩余有效期;
(5)目标企业商标类别、数量、适用大类、权属、存续;
(6)目标企业版权类别、数量、权属、存续;
(7)目标企业其他无形资产情况;
(8)目标企业资产抵押、质押情况;
(9)目标企业租赁的性质、类别、期限;
(10)目标企业车辆类别、产权归属、年检、车况及使用年限、保险;
(11)目标企业其他财产的清单、产权归属现状等;
(12)目标企业财产保险情况;
(13)目标企业经营性资产评估报告;
(14)目标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评估报告。
5、目标企业重大合同及债权债务的审查
(1)目标企业重大合同的主体及内容的合法性、有效性;
(2)目标企业重大合同在目标企业控制权改变后是否仍然有效或合同约定是否产生变更;
(3)目标企业重大合同中是否存在纯义务性条款或其他限制性条款;
(4)目标企业重大合同有关解除、终止合同的约定对并购会产生何种影响;
(5)目标企业对外担保合同的具体情况及主合同履行情况;
(6)目标企业债权的性质、合法性、有效性、数量及实现债权的障碍;
(7)目标企业债权质量状况;
(8)目标企业债务性质,合法性、有效性,数量及履行情况;
(9)目标企业债务偿还期限、附随义务及债权人对其是否有特别限制;
(10)目标企业贷款文件、贷款数额、还款期、逾期利息及罚金情况;
(11)目标企业外债情况、合法性、批文及登记证明;
(12)目标企业外债担保文件、履约保证书情况及批准登记手续;
(13)目标企业资产抵押、质押清单及文件、债务履行情况;
(14)目标企业负债是否已被追索、是否已被提起诉讼或仲裁、是否有潜在的重大诉讼或仲裁;
(15)目标企业及分支机构、子公司财产保险情况(包括保险人、险种、保额、有效期、保险范围、理赔额)、正在进行及可能的保险索赔或争议。
6、目标企业争议与解决情况的审查
(1)目标企业是否有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或仲裁裁决,案由、目标企业的地位及执行情况;
(2)目标企业是否有正在进行的法律诉讼或仲裁,诉讼地位、仲裁地位及案由、可能的结果;
(3)目标企业是否有潜在的重大诉讼、仲裁及其案由、地位及可能的结果;
(4)目标企业是否有因为环保、税收、产品责任、劳动关系等原因而受到相应行政处罚、执行情况;
(5)目标企业是否有因环保、税收、产品责任、劳动关系等原因而正接受相应行政调查,调查进展情况及可能的结论和处罚结果;
(6)目标企业是否有因环保、税收、产品责任、劳动关系等原因而被进行相应调查和处罚的潜在可能性,可能的结论及处罚结果;
(7)目标企业正在进行的或已受到警告的政府调查(国内外)情况,有关文件,已作出的有强制力的决定、裁定、执行令等;
(8)目标企业与他人自行和解、调解、协议取得或放弃的权利、主张、要求或禁止进一步行动的情况;
(9)目标企业所收到的有关主张目标企业有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侵权行为、不正当竞争和主张目标企业违法、违规的函件等。
7、目标企业组织结构及治理结构审查
(1)目标企业内部结构关系;
(2)目标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及职能划分、相互关系、负责人情况;
(3)目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设置、职能权限、相互关系、机构运行及负责人情况;
(4)目标企业是否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机构、具体情况及经营运行和财产状况;
(5)目标企业近三年来主要(重大)决策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有效性及相关文件;
(6)目标企业股东大会(职代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监事会及其规范运作情况;
(7)目标企业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管层人员情况;
(8)目标企业的独立性;
(9)目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及主要管理体制的变动;
(10)目标企业附属机构、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及其下设机构情况。
8、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1)与目标企业有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人数、劳动合同的期限、岗位分布及现状;
(2)目标企业可分流人员范围、数量及构成;
(3)病、残、离、退职工的数量,目前状况及相应协议和执行情况;
(4)目标企业的三险一金是否按时足额缴纳;
(5)目标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是否按时足额发放,是否建立并持续缴纳失业保险金,是否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目标企业事实劳动关系及交叉劳动关系情况;
(7)目标企业需新签、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情况;
(8)目标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社保关系是否已接续好,相互间债权、债务关系状况及是否已解决;
(9)目标企业停薪留职、内退、请长假、长期学习、参军入伍、挂名、自谋职业、因私出国、女职工“三期”职工数量及目前状况;
(10)目标企业职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状况;
(11)目标企业职工激励计划情况、职工福利制度计划安排;
(12)目标企业职代会(工会)建立及运作情况;
(13)目标企业劳动卫生、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
(14)目标企业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情况;
(15)目标企业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情况,有无处罚,有无潜在处罚的可能性。
9、目标企业的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
(1)目标企业关联交易数量及现状,对目标企业的影响、制约、辅助程度;
(2)目标企业关联交易、关联方的情况;
(3)目标企业关联交易的合法性、交易条件的公允性;
(4)目标企业是否有关于消除或避免同业竞争的协议、承诺;
(5)股东间、股东与目标企业间、股东与目标企业客户间的关联交易。
10、目标企业技术、环保、产品标准及获奖
(1)目标企业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大小、技术敏感性、产品(服务)对技术的依赖程度;
(2)目标企业拥有的技术的性质、来源、权属;
(3)目标企业使用的非自有技术性质、来源、使用条件、期限;
(4)目标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人员能力、设施、设备情况及科研组织情况;
(5)目标企业环保标准、排污和治理情况;
(6)目标企业目前实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级别及质量控制与检验系统;
(7)目标企业所获的技术奖项、级别、类别等情况;
(8)目标企业特许经销保护、广告与促销、客户情况、竞争战略与评价、销售方式。
11、目标企业税费征、减、免等优惠情况
(1)目标企业税务登记证、登记机关及验证情况;
(2)目标企业应纳税的税种、税率;
(3)目标企业各纳税申报表及完税证明;
(4)目标企业其他税收优惠的依据、证明文件及实施情况;
(5)目标企业财政补赔优惠的依据、证明文件及实施情况;
(6)目标企业社会保障金交纳情况。
12、目标企业的经营与业务情况
(1)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业绩、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2)目标企业主营业务的分类、比重、市场情况;
(3)目标企业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分类与现状;
(4)目标企业的经营是否有或可能会发生政府或法律、法规上的限制、管制;
(5)目标企业的主要产品状况、主要构成、国内外主要厂家生产状况、产品销售率。
四、律师从事法律尽职调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1、律师应谨言慎行,恪守保密义务,与目标公司进行良好沟通
由于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作为被收购一方,心理较为“脆弱”,通常心存顾虑。所以,律师在现场查证过程中,目标公司的“态度不好”是常态,但无论如何,尽职调查律师必须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排除干扰,专注于调查,努力与目标公司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另外,因并购活动本身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为避免人心浮动,有的目标公司除最高决策层外,其他人对并购交易并不知情,尽职调查律师在现场查证过程中,即须三缄其口,守口如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尽职调查律师不能妄加评论,恣意指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随机应变,适时调整尽职调查策略
尽职调查过程中,一个常见而棘手的问题就是目标公司无意或有意未提供尽职调查所需的全部资料。而律师有时向公司登记机关等部门调查目标公司资料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工商行政部门,虽然《公司法》规定“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但各地公司登记机关的做法仍是五花八门,松紧尺度不一。此外,去不动产登记机构、人民银行等部门调查资料,则面临更大的障碍。所以,遇到这些情况,律师应当及时调整策略,只能依赖目标公司就其财务、业务等所作的“声明和担保”。
3、认真撰写每日简报及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
如前所述,尽职调查目的就是要“知彼”,就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则要及时披露,二则要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尽职调查期间,律师应养成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翻阅、审查资料,摘抄要点,将当天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归纳、分析、研判,形成简明扼要的日报,这样既能点明发现的问题、蕴涵的风险及其对并购交易的影响,又能尽可能给出消弭风险之策。透过每日简报,委托人可及时洞悉目标公司存在的问题,评估对并购交易的影响。
4、律师办理法律尽职调查,必须清醒意识到其中蕴藉的律师执业风险,必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法律尽职调查未尽职、未充分,给委托人造成损失,律师事务所往往面临巨额索赔,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将完,法律尽职调查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团队性的工作,其作用是为了全面了解目标公司的真实情况,是并购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关系着巨额并购活动的成败,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律师参与其中,其实务工作也不仅只是本文所述,如有不周,尽请见谅。
作者简介
薛
涛
中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主要从事房地产、公司法律事务及合同相关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