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内容 各位教育部门领导你们好:
我们梅州五华县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撤并学校开始了。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被撤并了,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求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温饱解决了,义务阶段的学费也不收了,但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致富无门,往往单靠种些粮食养猪养鸡弄点零花钱很难富起来,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尤其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又陷入了贫困之中。尽管这几年(义务阶段)不收学杂费了,对群众来说减轻了一点负担,可让他们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但还要人陪读,学生生活和学校管理成本陡增,这部分负担大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家长不堪重负,叫苦连天:一个月下来没四、五百元的开支是不行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得五、六千元。这点钱对那些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但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这是在贫困山区在落后的农村,还是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的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上下去,得有一个人专门挣钱供养学生恐怕还不够。否则,就只有放弃上学了。好在现在一个家庭最多只有两个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
二是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太小上学太难,一些偏远贫困山村,一些教学点、村小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出村上学。加之交通不便,有的孩子每天甚至要步行往返几十里路,虽然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吃苦精神,但会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许多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家长无法专门接送,无奈推迟入学时间。这样,孩子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将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另外,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但孩子从小离开了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爱,亲人关系淡薄,心理上肯定有负面作用。加之没钱,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三是有些孩子被迫辍学而造成新的文盲,甚至走向堕落。由于学习费用增加,路途遥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的成绩肯定跟不上。这样,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恰恰家庭也没有经济来源供养,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后,校舍闲置,维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为这些地方有的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学校不能轻易卖掉。有的属于集体财产,许多村还希望重新把学校办起来,因此不想处理掉财产,只有闲着,慢慢等待改变政策。另外,把教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去了,许多人无事可干,少了进取之心,这样也浪费了资源。
早在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介绍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数量依然存在下降趋势,要重点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要把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撤并学校。
第二篇:农村撤并学校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青伊湖农场:
2001年以来,随着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的深入实施,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相继被撤并。为规范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使撤并后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意见的通知》(宿政发[2000]9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撤并学校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建设、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撤并学校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各乡镇场(社区)要按工作要求,抽调专人,相应组成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
二、处置依据
苏政发[2002]66号文件对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地要重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撤销学校的各项资产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处置,由此所得的收益必须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宿政办发[2000]95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调整(包括撤并)学校的校舍财产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调配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出租、挪用或转让,更不能变卖。对学校的可用资产要及时调配到其他学校,充分发挥作用,对确定没有利用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价处理,所得款项要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三、处置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处置方法
1.撤并学校可动资产(包括课桌椅、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移交给并入学校。
2.撤并学校不动资产(包括校园土地、房屋、树木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处置,实行阳光操作。
3.结合新农村配套建设,可将撤并小学的闲置校舍置换成康居示范村的教学点。
(二)处置步骤
第一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核查、评估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机构,对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逐校进行清理、核查、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城区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处置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评估处置方案经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按批准方案进行处置。
2.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清理评估处置方案未批复的,乡镇(场)社区不得自行处置。处置方案连续三次审批未经通过的,由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处置。
3.在本次组织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前已将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由各乡镇(场)社区资产处置工作机构负责。将学校资产处置的详细情况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对违背本通知精神的,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将责成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进行处置并追缴处置所得。
四、资产处置原则
1.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实行公开竞标拍卖的原则,严禁暗箱操作;
2.坚持资产处置收益及时入库、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防止资产流失;
3.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仍然用于本乡镇场(社区)辖区保留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拆建、改扩建)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闲置资产、截留、挪用处置收益。
五、相关工作要求
(一)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否则将追究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并追缴处置所得。
(二)在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过程中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依法处置,既不得暗箱操作,也不准随意作价处置。
(三)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场(社区)和县直有关部门务必于9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方案的审批工作,11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的处置工作。
(四)审计、财政、监察、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撤并学校闲置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对违反本通知精神,要严肃处理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虽然如此,寄宿给张瑶妈妈带来的担心也不少:“一个是孩子的安全,尽管学校管得很严,可毕竟是个小孩子,又是女孩,像她们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太好,到处是网吧,不卫生的小饭店、食杂店,治安情况也不太好,我不在她身边,哪个地方不留神都容易出问题。”
在钟丹看来,本来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就相对薄弱,学生纷纷到城镇读书后,生源已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只有七八个学生,老师要奔走一天教几个年级、几个科目;还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很多农村读书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开始学英语,因为农村学校
很少有英语老师。”
然而,一些村民对上述官员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些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远了,本来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顾的,现在只能让孩子到城镇
读书,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村民们所讲的“人为”,还反映在资金投入上。大埔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专项资金,只投入县城中小学和各镇中心小学,镇以下学校无一得到。因此,虽然横乾小学合并了权丰小学,但并没有拿到相应的配套资金。
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利与弊
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0年以来,我镇先后撤并中学2所(撤木留中学和奎溪中学,建奎溪镇中学),村级小学31所,学校所数由2000年上期41所,到现在的10所,教师职数由原来的137人,到现在的118人。撤并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重点装备;交通方便,辐射力强,示范吸引,自然撤并。我镇24000余人,34个行政村。撤并前,两所中学。撤并后全镇集中办好一所镇中学。小学按地理位置和人口布局了三所完小(奎溪镇完小、奎溪坪完小、木榴完小),三所完小地理位置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方便,辐射力相对较强的地方。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装备了这三所完小,提高了办学水平,吸引周围村落的学生入学,使要撤学校因学生人数下降自然消亡,合并学校成为相对优质学校,为民心所向,达到了自然撤并的目的。
一、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成绩及其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村有学校,有的一个村就有学校两所,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分分散,难以形成办学规模。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水平。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没有专职的英、体、美、音教师,更谈不上优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单人学校多,教师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加上一人一校听课、教研无从开展。调整后减少了教师职数,清退了代课教师,优先聘用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优化了教师队伍。学校成了规模,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教研教改的氛围不断形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显著增强。
3、规范了管理,节约了管理成本。调整前有的学校“天高皇帝远”,教师随意调整上课时间,教育行为的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是一天两堂课,上午一节语文,下午一节数学。联校对各校的管理无法到位。全镇共34所中小学,联校要对学校进行工作检查,需要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教师开会、培训,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因学校分散,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调整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逐步规范,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活动都安排得到位。
5、学校布局调整后,减轻了村社办学校的负担和农民的负担。农村不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房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创办后,学生住校,减轻了父母为子女服务的时间,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工作,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1、农村布局调整办学资金短缺。要办好几所规模相对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定点学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用房等。从2000年到现在我镇用于办学条件改善的资金达560余万元,而政府投入不足250万,约占50%,学校举债办教育,使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2、有的村,甚至个别领导干部把撤并学校当作一种甩包袱的手段,认为撤并学校就是单纯的砍学校、减教师、减投入。村上学校砍了,村上没有了包袱,镇上学校减少了,财政投入就减少了,减轻了镇上的财政负担,根本不知道这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3、解决农村学生寄宿费、交通费、水电费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费制”收费后,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农民负担减轻了,学校负担加重了。学校不能收取学生其他费用,而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时间越长,所需水电费越多,据我们调查,我镇中学在校学生900多人,水费一年要负担2万元,电费一年要负担2.5万元,而且电费是按商业用电价收取,每度1.2元。使本来公用经费不足的学校要垫付大量的水电费,学校又增加了新的债务。
4、教师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学生安全责任压抑着教师的心理,使广大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生怕学生出事,心理包袱越来越沉重,加上农村学校编制紧张,一个教师白天要上课,早晨、晚上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用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边缘。
三、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建议政府增加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可以调配专用资金修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专项资金必须由省、市以上部门建立,不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实际上就是学校配套资金,又会增加学校的债务。
2、“一费制”收费不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学校负担,政府要充分考虑并适当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3、在人员编制上充分照顾边远贫困、薄弱学校,配备充足的后勤生活教师,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国家目前正在遭受经济危机,减轻百姓的负担是我们目前最紧要的任务,特别是这些偏远山区农民子女和教师的负担,是否就可以通过撤点并校来减轻呢?昨天在我在新华网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
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并校后,上学路途远,只好请车载孩子去,负担剧增(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这样一来,撤点并校并没有减少负担,反而是负担增重了.突如其来的撤点并校,使得原有的乡镇学校一下挤得满满荡荡,原有的资源不已经不堪负重,重新购新的教学设备和其它软硬件设施,也是一大负担,可是撤点并校是利是弊,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可以建立寄宿式学校,更好地优化办学资源,避免办学点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人来占用教育经费,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平等的良好的教育。表面上有利于教学资源重组,但孩子还小,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亲情,领导们不要图省事,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撤点并校该如何面对?我们期待着,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早日开心的读书.
第三篇:学校撤并情况汇报
九甲镇中心小学撤点并校情况汇报材料 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坚持发展教育,努力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九甲镇中心小学,始终把办好教育,出好人才为根本,努力抓好教育工作。
2013年4,九甲镇中心小学共有学校7所,共有42个教学班,有学生1144人,其中:女生550,苦聪学生459人。总寄宿制学生852人。有学龄人口892人,入学890人,入学率达99.8%,巩固率达99.7%,完学率在97.3%。有教职工93人,专任教师92人,教师合格率达97.3%。全镇小学占地面积36167平方米,有校舍建筑面积8803平方米,其中:框架2615平方米、砖混6188平方米。全镇建有远程教育接收站7个,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1 个。全镇小学有图书15066册,生均13.1册。
教育布局调整是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变革。把学生相对比较少,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的完小或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学校,整合资源,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待遇是发展的必然。因此,九甲镇小学自2010年以来一共撤并学校两所,学生数在20至40人之间。
一、撤校情况
仓房小学于1866年9月建校,2010年7月撤并入九甲镇中心校。登高小学于1967年9月建校,2011年8月撤并入九甲镇中心校。
二、目前各村小学基本情况
1、九甲中心完小(即九甲中心校)于1846年办学,至今已有167年的办学历史。接受来自全镇各村组、街道、单位、流动人口学生,现有教学班16个,有学生582人,有教职工51人,寄宿制学生 1
440人。
2、和平村小学:1944年9月办学。2006年,响应上级集中办学要求,把五六年级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现在有教学班3个,有学生57人,寄宿制学生56人,有教职工5人。建筑面积288平方米。距中心校11公里。
3、三台村小学:该校于1866年建校,至今147年的历史,2009年,把五六年级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现在有教学班4个,学生51人,寄宿制学生0人,有教职工5人。距中心校9公里。
4、果吉村小学:1924年办学,2005年学校响应上级集中办学要求,把五六年级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现有教学班3个,有学生37人,有教职工5人,宿生6人。建筑面积434平方米。距离中心校3.8公里。
5、文岗村小学:1964年9月办学。现有教学班4个,学生72人,寄宿制学生52人,职工7人,建筑面积270平方米。2009年,把五、六年级学生并入甸坑小学(家长自愿全部送入中心校就读)。距离甸坑小学7公里,距离中心校24公里。
6、甸坑村小学:1954年9月办学,是九甲镇的第二重点完小,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96人,有教师13人,寄宿制学生177人,学校占地面积40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接受勐真小学、文岗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就读。
7、勐真村小学:于1955年9月办学,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34人,寄宿制学生101人,有教师7人,学校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勐真村小学距离甸坑村小学17公
里,实际学生到甸坑小学就读路程根据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为提高办学效益,五六年级学生并入甸坑小学就读。
三、学校撤并的经验及教训
﹙一﹚、经验
1、达成共识,明确分工。学校撤与不撤是政府决定的,撤哪个学校,撤并到哪里都要有文件、批文。学校是具体操作部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逐级上报,作审批。村委会配合镇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召开村民大会,并解决好撤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思想统一,看好发展前景。
2、提前做准备,矛盾消除在点上。一般情况下,我镇学校撤并目标一年前或半年前就知道,工作也在半年前就做准备,不是临时行事,学校制定撤并计划安排,并实施。碰到问题立刻解决,不回避、不积累,后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3、全力做好交通安全工作,不遗漏其他工作。学校撤并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虽然学校无法解决,但无可回避,尽最大的努力汇报,协调、想办法,做到村委会、村民小组长帮助协调家长按时接送。
4、成立财务和资产清理领导小组以及撤并学校村工作指导小组。处理好撤并学校的资产及管理,严防遗失,被侵占。加强信息收集,及时反馈撤并工作信息等。
(二)撤并带来的效益
1、通过校点的合并,拓宽了教师的交流学习环境,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有所提高,任课负担有所减轻,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备
课,批阅学生作业,教学效益提高。
2、优化了教师队伍建设,配臵更加合理,专业化更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有更大的推力。并校以后,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能力能够得到发挥,更好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解决了以往大部分教师无法开展英语、美术、体育等现象,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能力素质相对更高
3、学校对教学软件硬件投入更加集中,基础实施服务教学的效益更加明显。
﹙三﹚、撤并暴露出来的问题
1、撤并后的学生上学路程相对远,有的达二十多公里,交通费用加大,隐性的安全隐患加大。家长精力和负担加重。孩子很小就离家去住校,要常常担心,时常探望教育支出成本增加。
2、学校撤并后留下的闲臵校产无人管理,破烂的D级危房存在安全隐患,学校要为校产的维护支出资金。
3、由于并校,合并后校舍、设备、设施、食宿和教学条件配套不足,带来各种压力。
4、学校撤并后按常理应该教师剩余,可是出现外调,学校教师仍然不足,更不要说是年轻教师补充。老龄教师退不下一线,新任教师进不来,导致了质量不均衡的现状,致使教育质量也出现差距。
四、关于我镇小学撤点并校的一些构想
近年来,九甲镇中心小学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没有发生盲目撤并的现象,所收并的校点都依法依规进行,今后也一定汲取成功的经验。
九甲镇地域特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麻雀式”学校的存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限制,可以加大学校的兼并力度,理由是:
1、“麻雀式”学校大多数学生属于寄宿,即使并到中心校点,任然可以寄宿。
2、撤并规模小,学生少,距离中心点近的学校,如和平村小学、三台村小学、果吉村小学,可以避免教师资源的浪费,对开全课程,上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3、九甲镇中心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较大,并校后,课时负担得以减轻,工作质量和效率会有所提高,消除了在村小学一个人担任一个班级教学,全天候满负荷工作,出工不出力的混课现象。
4、学校编制102人,在职93人,缺编数较大。2013年幼儿园建成,需配备教师,学校的人力资源缺口加大,兼并后,可以减轻缺编压力。
5、兼并学校后,教师工作环境得到优化,年轻教师更进得来,留得住。
总之,学校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稳步推进,本着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进行布局调整,发挥积极因素,消除负面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九甲镇中心小学
2013年4月20日
第四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摘要
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这些消失的学校,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直接撤销,或者被合并到较大地区的学校。然而在这个撤并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意见,这使得撤并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等较多的负面效应。那么农村撤点并校,到底将走向何方?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学校 撤并 调查方法
我主要选择的是资料收集法,通过各种报刊杂志,专栏新闻,以及十八大以来对农村教育出台的新政策,对此调研报告所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其次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那么这些政策背后,农村义务教育真正的现状又是什么?
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云东村云泉中学半年的支教经历,使我真真切切地、设身处地地了解了农村现在的义务教育现状,也许这一所学校的状况不足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在这次的调研报告中,我做了很多相关方面的准备与资料的收集,可以这样比较肯定的说,我们面临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依然是严峻的。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便只是空谈罢了。
2.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老师和同学。
5.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家长都外出务工,把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管理都困难了,更不用提学习辅导。2012年冬天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桶里几日未发现的惨痛事实就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
类似这些种种棘手问题的出现,致使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农村学校现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意见。可是政策的实施却未收到很好的效果,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2年对市县教育局长的调查,67.9%的市县教育局长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大于问题,32.5%的市县局长认为基本实现布局调整的预期目的,还有57.9%的市县认为,在基本实现预期目的的同时,撤点并校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盲目和过度撤并农村学校,造成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以及流失辍学等突出问题,违背了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报告《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就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10余年的效果进行了评析。
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2000—2010年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减少了37.08%,小学数量却减少了52.1%。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3所。农村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060个锐减到2010年的66941个,减幅达到62.41%,平均每年减少11112个教学点。在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小学的撤并强度、集中化程度比初中大得多,部分原因是初中原本较多分布在县城和乡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分散的村小和教学点。因而,农村小学生是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最值得关注的利益主体。平原地貌的地区撤点并校更为严重。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2年对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38.5%的市县所辖乡镇中心小学已很少或没有教学点;25.9%的市县所辖乡镇已很少或没有初中。但是因为有很多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并不真正充分去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导致过度撤并,给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首先是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大大提高,由过去的平均5公里扩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达到方圆20公里以上。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
其次是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这是在我刚去云泉中学的第一个月就遇到的学校安全问题,上学路上汽车撞飞了一名赶在去学校路上的初二的孩子。
还有一个问题是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我亲身经历到的,我们去检查学生宿舍的时候,数九寒冬宿舍里的暖气几乎是没有温度的,学生只得靠从家携带的几条厚棉被来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夜。
另外,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超级学校”,令资源过于富集。导致“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一二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这样就面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部分群众经济负担加大。村小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有的家长在县镇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效应。面对以上这些调查结果,该报告认为,从学校布局调整暴露出的问题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许多县域过度撤并农村学校的深层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仍然有待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是从满足需要出发,而是在上一年经费的基数上,根据财政增长的情况适当增长,因而实际缺口很大。探索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制”,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不同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教师配备和经费标准,以此制定教育经费预算,由各级政府足额拨付。县级财政不足部分由省级转移支付;省级财政不足部分由中央转移支付。从根本机制建设上明确经费需求、落实政府责任。
此外,在坚持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就近入学、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强基固本、反哺农村学校。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村小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有教学点。通过这一策略,尽量去改变农村学生盲目进城上学和大班额的弊病,要让农村学生回流;同时要因地制宜,改变“一刀切”。由于农村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在学校布局规划和调整上,应当避免省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强迫命令、限期完成之类的做法,给县相当的自主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在决策方面,报告认为应当改变中央政府统一标准、号令天下的模式,农村教育政策应当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行永久性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与小规模学校的改善和提升,应区别对待。充分尊重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农民家长的意愿,保证地方政府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如农村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等,都应当由省级相关部门制定,而且具有弹性,各县和县内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参照执行,推进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而科学制定农村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责任又在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确保小学低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这一复杂的状况有了切身体会,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的撤并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第五篇: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我曾经到一所名校参观讲学,不由我不嗟叹:真阔气,不愧为名校呀!
不知诸君有无与我同样的感受:时下参观国内名校,犹如观光朝圣。去名校参观,最能提起我兴趣的不是豪华气派的楼堂馆舍,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不是争奇斗艳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东西有钱就可以买来,谁有钱谁都可以买来。我最感兴趣的去处是为一般人所不怎么待见的校史室(馆),从这里最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内涵底蕴,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历史传承,能看出这所名校之名是沽名钓誉,还是名副其实;是假冒伪劣,还是货真价实。
这所名校的校史(档案)馆在装饰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颇费了一些银两。有那么一瞬间,我曾自问:把这么多钱堆到这上面,值吗?也只是一瞬间就释然了,国人历来好面子,校史馆就是学校的脸面,有粉往脸上擦,有金往脸上贴,这也算擦得、贴得是个地方了。
在介绍该校校史沿革的陈列橱窗前驻足,在一串炫目的灯光下,我发现“学校首任校长”一栏竟然空着,一时好奇心起,便忍不住要向管理员教师请教一番了。这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细声细语地对我说:“是这样的,由于年代久远,学校又经过多次重组整合,虽经多方查证,但最终无果。”“只过了几十年,也算年代久远吗?”这是我心中的疑问,并没有真的说出来。“我想借阅一下贵校历任教师的名册,不知可否?”“真对不起!我校校史(档案)馆尚在不断完善当中,现在无法向您提供。”这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依然细声细语地答道,这么看来,我夸她“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是把人家给看低了,还应该加上“训练有素,久经考验”才妥帖,其机敏程度简直可以做“新闻发言人”了。
我不是有意要难为人家姑娘,何况人家对我并无半点失礼之处,而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对一所学校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学校是什么?只是楼堂馆舍、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吗?当然不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闻名天下,虽然说的是大学,但在我看来,对中小学校同样适用。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晓得,学校是靠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支撑起来的。名校之名不能靠吹和捧,吹出来、捧起来的“名”犹如魔术师手里的七彩肥皂泡,看起来很大、很美,但升不高、走不远,更活不长;归根到底是由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凭汗水、心血与智慧培育、浇灌出来的,而这一切必然惠及莘莘学子并通过他们充分地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其功不可没。
校史是什么?就是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一茬又一茬的教师,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共同承续的学校教育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文”与“献”。二者是有区别的,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文”包括文字(图片)记载的纸质档案、视(音)频影(音)像电子档案、各种实物档案等;“献”一般是指还健在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或知情人,如历任老领导、老教师,历届老校友、毕业生等。可见,“献”是人而不是物,这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口述历史、自传、回忆录等是对校史的重要补充和最有价值的佐证,这又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
校史具有教育及文化意义,自不待说。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为学子们所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华章;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值得学子们终生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组成部分,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缩影也不为过。
校史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是客观的,不容许被篡改的,尤其是不能被强制遗忘的。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这两位大文豪,一老一少,来自不同国度,好像是站在中国的春晚舞台上同台给中国观众表演相声,就是不知道国人能否听出其中的幽默来。现如今国内中小学校撤并已成家常便饭,在这股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该撤并的与不该撤并的统统撤并掉了,这跟旧城改造式的“强拆”不是一个路数吗?拆掉的、撤掉的是什么?只是看起来有些破旧寒酸的校舍吗?只是被某些人当成包袱累赘的学校吗?不!表面上看,拆掉的是一座座校舍,撤掉的是一所所学校,实际上割裂了历史传承,斩断了文化脐带,碾碎了许多人的梦想。如果老帅彭德怀仍健在,定会顿足捶胸,重复他那句名言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撤并”的本义是“撤”与“并”,不能只强调“撤”而忽略了“并”,在我看来,一个“并”字足矣。“并”的意思是“合”,是“汇聚”,而不是消灭、消亡。一所由几所学校合并成的新学校,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即便用的是原来某所学校的名字,这所新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所学校了,截止到眼下这所新学校的校史就是原来每一所学校校史的合集,少了谁都是残缺的,少了谁都不行。一所老校的校史犹如一条大河,正因汇聚了数条涓涓细流才成浩荡之势,流淌的是岁月沧桑,是不朽的教育传说。个中道理,作为合并后新学校的校长必须明了,嫌贫爱富之心不可有,厚此薄彼之为不可取,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懂得珍惜这一笔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这也许正是再造学校的难得一遇的契机。我们看到有的校长对于并入学校和教师畏惧如虎,整天如防贼一般加以防范,想方设法欲抹掉一切痕迹和影响,要么只字不提,要么极尽贬损之能事。这样的心胸能办好学校吗?这种作为能算得上明智吗?“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这样一所连首任校长的名字都能忘记的名校,又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名校呢?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我在中学任校长的11年间,责成有关部门把学校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及成员、教师名册及岗位(工作分工及变动情况)、毕业班学生名册、毕业合影及去向等,按学详细登记造册,作为校史存档备案。即使许多年以后,要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毫不费力,手到擒来。不幸的是,我原来任职的学校,在我调离以后也“被撤并”,不知道那些被我当成宝贝的校史资料如今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