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的改革观教育
论大学生的改革观教育
我国的改革开放, 不仅是一场物质性的社会变革, 也是一场观念性的社会变革。改革观作为社会意识的观念形态, 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动态变化到逐步巩固稳定的过程, 而理论指导亦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对促进新旧观念的更替,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当代大学生,心理上、思想上的低成熟度以及社会实践的狭隘性,正逐步使其改革观的形成受制在理论指导的固定模式中。在大学开设的毛概课程,早已明确了改革的时代意义, 也为大学生正确的改革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为何不从改革开放角度来合理、完整的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改革观教育,并运用于实际过程的指导呢?
首先,明确大学生改革观的含义。著名学者刘洪昌定义当代大学生改革观, 是大学生对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全面改革, 怎样改革, 改革的目标和模式是什么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在改革问题上的具体反映;并多次强调不同的改革观反映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改革观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其次,分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观改革的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观改革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济逐步渗透、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进行大学生教育观改革极大的帮助着学生思想与政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
然后,了解大学生改革观的类型。现有研究者从对改革(这里主要指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态度上,可把当代大学生改革观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坚定型。具有该改革观的大学生支持和拥护改革, 对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对实现改革的目标充满信心, 信念坚定。二是怀疑型。这种类型的改革观表现为, 对经济体制改革不反对, 但对能否实现改革的目标缺乏信心, 表示怀疑, 并担心这样改下去, 国家会改变性质, 担心搞了市场经济, 丢了社会主义。三是无关型。这种类型的改革观,对经济体制改革不关心, 不过问,对改革怀揣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那是领导者的事, 是别人的事, 好了跟着借光, 坏了大家都有份。四是抵触型。这种类型的改革观表现为, 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反感情绪, 认为改革没带来什么好处, 都是弊端。
最后,建立与完善大学生改革观教育方式。
对学校、教育机构而言:
1、提高应试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十分强烈, 可塑性强, 正确理论的应试教育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对改革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强化理论教育,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才能保证改革观的正确方向。但应试教育并不排斥自我教育, 应试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强化这种教育引导机制, 进行改革观教育, 以此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了解国情, 明确历史责任,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优化现有与创新相统一的观念选择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 将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破除旧观念, 树立新观念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改革观教育要坚持用新的观念去代替旧的观念,而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优化思想观念的选择。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
3、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容,逐步内化为自身改革观教育的行为指导。在学习与体会中,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作用。
第二篇: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中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中国生命教育的萌芽。国家很多政府文件精神也提倡和要求加强生命教育工作,但是都在探索中进行。
在科学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生命观: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这是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的生命观有以下几点。
1.生命存在观。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2.生命独特观。
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时间的一维性也决定了人的物质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
3.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只有融入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
4.生命超越观教育。
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5.生命责任观
人生责任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求和行为关系,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可以从个人对同志、对亲友、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发生,又可以从个人对集体、对阶级、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的关系中发生。
人的生死决非个人之事,而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的。自杀对本人也许是一种解脱,可是对亲人和社会无疑是极大的伤害。大学生应当尊重、热爱、珍惜生命,科学树立人生理想,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为了顺应社会要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度大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在美国高等院校就承当起其中很大一部分任务。它是一种以领导力为主题或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具有领导知识与技能的跨学科教育。它不仅与多类学科有关,如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而且其研究本身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1997年,据美国学者统计,全美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实施领导力教育或培训计划,其范围涉及从短期的实习到全面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而且受教育人数或参加培训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形成了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要正确认识什么是领导力
一、什么是领导力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有什么不同: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
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
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
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
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
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
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
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
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
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高冬东;[D];河南大学;2001年
2)冯俊;[D];浙江大学;2002年
2011年5月5日
第四篇:论大学生劳动观主题班会
论大学生劳动观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及计划为了让同学们增强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也为了能够让同学们真正的了解劳动者了解劳动的含义,立志成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同时加深对劳动者的认识,从而更加新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最后形成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合格大学生,经本班团支部研究决定:
1、到校外采访环卫工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
2、组织开展一次以大学生劳动观为主题的班会。
活动安排:
安排几名同学到校外采访环卫工人,并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及生活,并采取几张实地照片。
定于4月28日周五晚召开一次以大学生劳动观为主题的班会,大家自由发言,共同讨论。最后预期效果:通过对同学们的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劳动的含义,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学校优美干净的环境,真正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活动总结:“五.一“劳动节是国家法定的劳动人的节日。所有的劳动者都会成为这一天的主角。
这次活动从整体上来说进行的都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的问题,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了解情况,校外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并且全天都在外中午也吃自带的食物,喝自带的水,况且,烈日炎炎,其工作之苦可想而知。当向同学们讲说环卫工人的生活及工作时,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发言。当我们问环卫工人工作累不累时,他们满脸笑容地说:“看着咱城阳的环境这么优美,路面如此干净,一派详和,再累也不会有感觉了„„”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爱岗精神。同学们进行了踊跃的发言: 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文明,个人的辉煌也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前进的动力。
——张之辉
洁净的道路是用清洁工的汗水换来的,他们不辞劳苦,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孙延涛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的手段。
——周娟娟
这次活动很成功。同学们也受到了教育,而活动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同学们下决心要从身边做起。
第五篇: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在学习委员的带领下,最近阅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我第一次拜读这篇著作,虽然文章只有短短的十一条,一千余字,但其中所蕴含着的超强哲理和智慧,说实话,本人理解得不太明白,只好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和对生活的一点感悟来写对这篇哲学文章的一点粗浅的想法。如果有写得不合适的地方还请谢老师多多指正。
我认为,这篇文章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观点。《提纲》共有11条,其基本思想是: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意义和作用,阐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缺陷是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由此导致了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和唯心史观。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
马克思在文章里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尤其是对于人的感性活动的观点,不管你怎么去认识世界,你对这个你感觉可能很糟糕的世界有什么奇特的想法,但是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离开实践活动去认识他,因为那样的话,所有的这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比如当你有了什么想法或者什么计划,你不能只停留在“想”的层次上,必须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把“想”的东西得到检验和修正甚至是推翻,然后再去把另外的想法去付诸实践。费尔巴哈的思想客体就是纯粹的理论,他只想从脱离了人的活动去谈这些东西,但是这就是他和马克思的最根本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他和马克思所讨论的问题将会渐行渐远,所有的分歧也将由此产生。也正是这分歧,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即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实践都是与我们分不开的。我们作为大学生,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收获,但是这一份份收获无不是我们通过实践而得来的。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通过实践而得来的,也是经过实践的证明的。同样,我们知道知识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但是这些新的知识同样也是由于新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认识对实践也有巨大的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我们开展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经受了实践的证明的科学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正是在实践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扎实掌握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今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大学理论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磨炼,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可以肯定,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应用所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