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和未来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
现阶段和未来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渐行渐深,但也有一个误区,具体表现是社会领域,包括教育、卫生和住房领域是过分市场化了,而经济领域则是市场化不足。因此,现阶段和未来的改革应以社会改革为重点。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抓住社会改革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通过经济改革,中国逐渐地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始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分离出来。今天,中国农村已经出现极其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城市,经济改革的成果是,一方面将国有企业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去掉,让社会来承担,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非国有部门,而社会就产生于这个过程。因此,社会力量的成长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前提体现。其次,通过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第一阶段改革,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确立。总体的社会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较之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并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会上下容易取得共识,因此比较容易进行。再次,社会改革是为了“还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制度自然解体,包括之前的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社会制度,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呼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新制度必须通过社会改革得以建立。最后,社会改革也可以为深化经济改革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外需驱动型的,现在外部需求萎缩,那么中国建立内需驱动型经济,就显得非常急迫。
第二篇:网购家电应以售后质量为重点考核对象[范文模版]
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会更快,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抢占移动端的市场,笔者大胆预测,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于实体店的冲击还会更大。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产品的线上市场也日益繁荣,如何抓住更多的消费者成为以后的发展关键,其中,网购家电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必须要注视的。来自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家电产品在线上的销售比重一直在持续增加,并且家电厂商对于电商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剧,设立电商部门,建设O2O商业模式,都是近期家电企业的大动作。
2013年,家电市场的实体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实不仅仅是家电卖场,整个消费电子的实体店都受到了冲击,北京中关村e世界、海龙大厦的情况就是未来实体卖场的一个缩影。
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家电大连锁门店数量同比下降4.6%,实体店出现了大量关门的现象。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达到18500亿元,其中家电数码产品网购市场规模占到了整体网购量的19.4%,年增长率达到50%,高于整体网购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大家电部分,平板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四类大家电产品约占25.9%,达到345亿元。
家电产品网购的持续增长也给中国的家电企业带来了信心,但是家电企业要想继续占领市场,在售后服务上应该做足功夫。中国联保从江苏家电维修协会了解,2013年全年接到三包期内投诉共4120起,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家电产品本身质量问题收到投诉之外,家电维修的投诉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随着3月15日新消法的实施,在网购家电这一块,将有更加详细的规则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购7日内退货也将成为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第三篇:我国养老供给侧改革:应以社区为引导
中国养老供给侧改革:应以社区为导向
前言
目前,我国养老呈现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而养老需求日益巨大、养老服务不完善的现状加深了规划师对我国养老供给侧改革战略重点的深入研究,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战略的实施下,认为最直接的深入养老供给侧改革应以社区为导向。
我国养老面对的三大问题。
老龄化问题首当其冲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仍不足以立竿见影解决中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至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巨大的需求
据相关统计机构称,“十三五”期间,我国整个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局限的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用专业医疗技术治疗各种疾病来延缓衰老是“医养结合”,造成了许多区域建设大量治疗型医院,这使得绝大部分的养老消费集中于医院这种相对昂贵的医疗机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养老服务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供给能否匹配成为关键。
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必要条件是充分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和喜好,要让老人感到快乐,养老地点从医院变成家,并且提供量身定制、高效实用的养老方案,来兼顾他们的身心健康。养老服务应以社区为导向,而不是医疗机构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将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在以往的文章中,我院提出居家、社区、机构三重养老服务体系的融合观点,在居家的基础上,提供社区式的服务,保障机构性的功能(可借鉴台湾养老模式)。人才是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养老行业人才是达成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但现今,人才供给仍不够理想。具体体现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而老人一旦生病都不是单一原因或单一症状,这类医疗人才比专科医生更适合在社区医院,第一时间为老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做好统筹。
据统计,居家医疗服务人员的缺乏是十分普遍的情况,对比美国等国家,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更加缺乏。美国在2012-2022年间预计医疗康复人员需求数量极大:个人护理580800人,注册护士526800人,家庭健康护理424200人,护理助理312200人。养老机构需求与日俱增
我国老龄人群对专业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大。据预测,我国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将从2015年的659万个增至2025年的1285万个。
以“供给侧改革”满足我国养老需求
消费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剂良药。“消费-需求-供给”三者的关系在改革战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消费是基于需求而消费、供给是基于需求而供给,在改革制度出台以前,往往强调的是以市场消费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而在产品多种多样的今天,必须清楚服务群体目标。养老服务的目标群体是老龄人群,那么医院、传统的养老院这类“期望消费需求”是否满足目标人群对“供给需求”的需要值得思考。为此,建议我国养老机构应注意整合周边社区资源,营造家的感觉,给老年居民选择权,并提供专业、可定制的养老服务,以“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中国养老需求,那么以社区养老为引导的“9073”融合式养老服务体系在验证其效果的证论下,正是我国养老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第四篇: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对方辩友气吞山河的气势,把现代工业的范围界定得如此之大,第一方案:几乎并吞了现代服务业,确实让我不敢苟同。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利于城市现代工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危害。我方并不否认现代工业对城市基础建设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认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对方辩友气吞山河的气势,把现代工业的范围界定得如此之大(第二方案:而把现代服务业定义得如此偏狭,几乎与传统服务业别无二致。我要提醒对方辩友,您如此固守传统,不仅不利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了城市发展,后果十分严重。)
我方并不否认现代工业对城市基础建设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认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为了防止再度陷入对方辩友认识的误区,有必要重新界定相关概念。现代工业是指采用现代生产技术设备的工业生产。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过程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学化等。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然而现代工业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主要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并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在构建宜居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繁荣城市生活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简言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可以实现宏伟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首先,现代服务业更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涉及面之广、随动性之强、需求性之高使得他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还能向更高、更强、更深的领域开拓空间。文化教育、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研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将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重心。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有助于产业经济链的升级,让城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现代服务业更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具有的灵活,多样性满足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其多层次性,有助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创造大量高新职业,缓解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
最后,现代服务业更有利于完善城市发展体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承接着第一二产业顺利转型的重大任务。他犹如一部构造精密并始终保持高效运转状态的机器,假使一旦失灵,整个城市都将陷入瘫痪,其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避免以制造业为主的资源依赖型产业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第五篇:现阶段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重点
现阶段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重点
张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院 洪勇 杜刚
检察机关通过依法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分析其犯罪根源,预防职务犯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笔者结合张掖市检察机关工作情况分析,认为现阶段职务犯罪的特点主要有“五高”,犯罪成因归结为“四缺”,预防重点关键是要突出“四个”健全。
一、当前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分析张掖市检察机关2010经初查后立案侦查的45件职务犯罪案件,其主要特点呈现“四高”:
(一)贪污贿赂案件高发。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罪名以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为主,其中全年立案查处的涉及贪污、贿赂罪的案件占76.6%,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行贿、受贿犯罪比重较大,立案查处贿赂案27件占立案数的60%,其中受贿居多,占立案总数的42.2%。
(二)“一把手”犯罪大案比重和涉案金额不断提高。所有立案案件涉案人中,单位“一把手”就有15人,占立案总人数的29.4%,其中处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4人,犯罪金额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至千万元不等,犯罪金额巨大,触目惊心。如市检察院依法查办的肃北县县长曼某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涉嫌金额近千万元。
(三)医药卫生领域职务犯罪比例大幅升高。全年立案查处医药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3件15人,分别占案件总数的28.9%和29.4%,而去年仅有1件。其中受贿案9件11人,行贿案4件4人。人员涉及医院院长、卫生院长、科室主任、医师、收款员、药品经销商等。如查办的甘州区人民医院有关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购销过程中涉嫌受贿犯罪的案件。共查处了包括甘州区医院原院长、副院长、药剂科长、主治医生等人在内的受贿案件5件,涉及赃款近60多万元。医药卫生系统案件占比已上升到各行业系统第一位,为本我市职务犯罪最为严重的行业领域之一。
(四)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持续居高。查处的案件中,涉及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13件14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28.9%和27.5%。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势头,其中尤以贿赂犯罪、权钱交易在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中表现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工程建设领域贿赂犯罪所占比例大。所查办的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13件职务犯罪案件中,贿赂犯罪占到了90%。二是贿赂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贿赂犯罪手段形式多样,给予现金(包括美元)、银行卡、房产或黄金制品、高档消费品等手段居多。三是犯罪对象以单位“一把手”居多,工程建设领域涉嫌受贿罪的14人中,有9人为单位正职。四是发案主要集中在单位所属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五是犯罪的相对人为单位工程的承建人或给予关照的建筑承包商。
(五)窝案、串案高发。所查办的案件中群体作案现象 较为突出,案件往往查出一个带出一串,挖出一案端出一窝,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多人。如临泽县检察院先后立案查办的4名卫生院院长受贿案,肃南县卫生局前后两任局长阿某某、武某受贿案;高台县检察院立案查处的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3名财务人员贪污贿赂窝案等。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成因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非个人原因。但综合起来,就我市职务犯罪呈现的新趋势来看,犯罪成因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
(一)思想道德底线的遗失,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以上人员的思想演变过程来看,长期放弃对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道德修养,是其政治信仰颓废、私欲膨胀、思想道德防线崩溃的主要原因,而思想道德防线的崩溃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就是:随着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自觉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会荡然无存,会逐渐把手中的权力看做是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在政治上与党组织离心离德、阳奉阴违;在作风上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大搞权钱交易;在生活上玩物丧志、追求吃喝享乐,最终导致道德底线遗失,直至蜕变成为人民的罪人。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协调,形成权力“两极化”直至异化的缺陷,是导致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同时发挥调节作用,在两种手段并存的情况下,使得经济活动中渗透了权力的“魔力”,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监督的缺失。逐步形成了权力的“两级化”:有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凭借手中的权力左右市场行为的取向;无权单位和个人想办事,办成事,只有靠钱来进行“感情投资”、“买通关节”。这种权力的“两极化”又演变为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权力的私有化。在某些人眼里,权力成为其手中谋取私利的工具,异化成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源,其结果必然导致以权敛财,权钱交易。权力的专制化。对权力的行使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而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权力的任意化。认为手中的权力象征着自己的“地位”、“权威”,把权力当做享受生活、潇洒人生任意挥洒的“魔杖”,原有的监督制约制度变成了多余的妨碍、弄权的羁绊。
(三)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监督不力,是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外因。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按照权力运行理论,监督权是在决策权、执行权之外的一种重要权力,对于保障决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往往是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一是监督机制缺位。按照现行的权力配臵模式,上级对下级监督最有权威,但有鞭长莫及的无奈,缺乏监督权威。因此,对“一把手”的监督往往形同虚设,容易形成“一把手”独大格局,诱发职务犯罪。二是监督效力弱化。个别单位、部门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使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约制度,一 方面致使以权谋私等现象不能得到及时防范和及时制止,另一方面,也使监督对象更加有恃无恐,从某种角度讲就是纵容了犯罪。
(四)社会分配不公与消费上的攀比心理,导致内心平衡的失落,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潜在心理诱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随之而来,加上社会分配不公以及过热的消费心理的刺激,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膨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本风,公款吃请、豪华消费的奢侈风等沉渣泛起,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腐蚀着某些人的灵魂,面对社会的诱惑和现实的平淡,导致意志薄弱者内心平衡错位,最终为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而步入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
查处腐败是手段,预防腐败才是根本目的。针对以上特点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防止腐败,杜绝职务犯罪的诱因,就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铲除职务犯罪滋生蔓延的一切主客观条件,使其主观上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敢腐败,客观上不能腐败,从而有效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为此,笔者认为应将近期职务犯罪预防的重点放在“教育、管理、监督和预防网络”四大机制的健全上。
(一)健全教育机制,使法治意识入脑入心。一是加快法制教育日常化进程。深入普及有关职务犯罪的法律知识,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范,运 用法律来约束自已的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切实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防止领导干部思想上的蜕变,构筑一道法律“高压线”。二是坚持警示教育制度化。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用身边的案例警示于人,警醒于人,警戒于人,通过建立张掖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以点带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典型案例剖析和预防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增强全市公职人员的“免疫力”,做到警钟长鸣,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美色关,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筑牢预防职务犯罪的廉洁大堤,消除侥幸心理,自觉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健全完善用制度管财、管物、管人的工作机制。从已查处的案件分析情况来看,权、财、物相对集中的部位是职务犯罪易发或高发环节,加强对案件易发和高发环节或领域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及防控机制建设,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措施之一。一是要狠抓《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落实,按照《准则》的规定,用制度规范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做到有章可遵,有规可循。二是要加强回避制度的落实力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要加强对关键岗位、重要部位、有关人员的监控管理,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防止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经营“腐败圈”,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机会。
(三)不断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铲除职务犯罪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目前状况看,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国家机关、国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总体呈现出规章制度的不执行和有章不循现象普遍存在。从案件具体分析看,绝大多数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发生,都是因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中随意性大,有章不循,有制不遵而造成。因此,要在健全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着重加大对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诫免谈话,落实“三关审计”(任前、任中、离任审计)、民主集中制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上下级、同级有关部门、媒体等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使权力运行更透明、更规范、更廉洁,防止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使领导干部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四)健全预防网络机制建设,构筑社会化的大预防工作格局。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媒体等支持支持和参与”的预防工作网络,形成“大预防”格局。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网”。即市、县(区)委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为成员的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预防工作领导职责,研究部署一个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重点,负责组织开展各项预防工作,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各项预防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包含五项机制 的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整合社会预防力量和资源,实现预防效果的最大化。其中应当包含:①联系协调机制--各预防单位应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行业预防、单位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②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从最容易滋生职务犯罪的重点行业(领域)部门入手,搭建土地、烟草、卫生、公安、安监、房地产等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监督和规范执法行为,及时发现渎职、失职案件线索,达到以点带面、全方位监督的效果。③联合预防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跟踪监控、案件查办、预警提示、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做细、做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④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各单位发现或收到人民群众举报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应及时将有关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司法机关,并主动配合做好调查工作。同时,司法机关要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移送案件线索单位,深化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⑤调查研究机制--针对各行业单位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开展前瞻性的调查分析,强化对策研究,研究总结共抓教育预防,共抓制度预防,共抓监督预防,共抓社会预防的做法,注重在预防成果的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协助各系统、单位搞好内部的职务犯罪防控治理,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各种各样的职务犯罪案件对我们的警示是十分沉重和深刻的,而预防和阻止更多的领导干部步其后尘,让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坚守清廉准则,做一个对党、对事业、对人 民负责的人,这是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洪勇,张掖市人民检察院预防处处长
联系电话:0936-8419684 杜刚,张掖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联系电话:0936-841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