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5: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

一把节支的金钥匙

――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一段时期,**市按照中央及省关于农村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大刀阔斧对全市28个乡镇场、96个机关事业单位分性质按政策要求进行了撤、转、并,共撤并5个乡镇场,撤消3个办委,转并5个行政事业单位,清理富余人员1511人,调整231人,人员精简比例达25%,年可节约资金520万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财政支出八不准”制度是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提出的,通过执行效果良好。近日,经过与有关部门领导的座谈和深入的调查,我们深深感到这两项改革这无疑是成功的举措,为解决多年来行政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支出高居不下这一困扰财政的难点问题,找到了一把消臃节支的金钥匙。

一、改革前后之对比

据统计,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前,全市财政供养人数22958人,行政政法部门财政供养5742人,年财政负担支出4500万元。改革后,全市财政供养人员21447人,行政政法部门财政供养5498人,较改革前减少244人,年节约支出72万元,第一次出现了财政供养对象的负增长。自1993年机构改革以来,虽然重新确定了财政供养对象,但由于自然变动因素和部门工作的延伸,特别是行政职能的扩充和政法战线的拉长,使财政负担人员逐年增加(年递增5.8%),财政支出刚性上升,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在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同时,机构臃肿带来的人浮于事,干部多,领导多,能说的多,能干的少,形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制约了经济发展。改革后,雍者下,能者上,工作态度明显好转,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

1998年,我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在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财政收入严重掉坎的严峻形势下,我市提出了“财政支出八不准”规定,即:不准安排超编人员经费、不准编外购车、不准公款旅游、不准开无实际内容会议、不准节假日庆典、不准乱发奖金补助、不准新建楼堂馆所、不准超标准支付话费。这一制度的下达,曾经引起各部门的争议,认为财政部门管得太宽,自己收的钱也要“八不准”。财政管理力度加强后,各部门对这项规定有了新的认识,走上了规范化支出的轨道。公用经费的压缩使我市当年受灾当年恢复,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八不准”制度的落实,年节约财政支出400万元,占全年财政经常性支出的3.7%,既保了吃饭和稳定,又抵制了相互攀比、盲目建设,调整和优化了支出结构。

两项改革的推进,控制了困扰财政的“人、车、会、话”四大顽症的蔓延,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找到了效益财政的新路子。

二、改革实践之启示

实践告诉我们,解决财政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改革。应该说,与本地区其他县市相比,汉川的经济基础较好,近几年汉川市国民经济年递增率均在10%以上,去年全市财政收入已达到2.9亿元。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汉川人民没有停滞不前或自我陶醉,面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果断改革传统的支出模式,提出机关公务支出要走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的路子。我们认为,改革完全符合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省委“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财政状况实际。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兼顾国家与个人利益、并以国家利益为主。以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为例,按照“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和“一次定编定员,三年分流人员”的办法实施。分流对象每月基本生活费三年内逐步递减,政府给予了他们再就业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死”。这样一来,财政支出压力逐步减轻,个人铁饭碗被打破,但参与市场竞争的认识得到加强,使财政压力的一部分转移到个人身上,个人可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或进入企业或再创业,获得利益,同时,企业及个人创业活动的利税上缴财政,政府又收回了部分资金,可谓一举两得。正是由于妥善处理了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找到了改革的活力之源,才使这项改革风险小、速度快、易接受,成效显著。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朝着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即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思维方式必须扭转,支出改革,特别是机关后勤改革必须朝着市场化、社会化、货币化的方向迈进,没有方向的突破,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成效与发展。我市的改革,在充分考虑市场化、社会化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用货币缓解矛盾、用规律取代纪律的原则,是向国际惯例靠拢的一个实际步骤。这样做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不正之风,而且使各个方面普遍增强了效益观念。

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推进方能奏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度、阻力很大,时机不成熟不能改革,条件不具备也不能改革。我市正是认识了改革的这些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下岗人员如何安置、“八不准”的尺度如何掌握。在这些问题上,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下岗人员可在就业中心学习培训,并可参与下一轮竞争上岗。其次,成立托管中心,拓宽再就业渠道。其三,出台“八不准”配套改革制度,加强部门配合、社会监督,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下岗问题和“八不准”的界定难题,免除了下岗人员的后顾之忧,杜绝了不正当手段竞争现象。

三、效益财政之建议

从财政角度看,当前全市财政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市上下要勒紧裤带过几年紧日子才能渡过难关。我市的两项改革,无疑为有效节约财政支出提供了样板,特别是对解决困扰财政的重点、难点问题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结合经验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推进机构改革中,矛盾最集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分流人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各地、各部门应当消除等待观望或抱残守缺旧习,进一步解决思想,积极探索机关后勤人员分流的有效途径。比如可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组建出租汽车公司,组织下岗司机自谋出路,以减轻财政负担;以此为借鉴,对机关食堂、幼儿园、理发室、卫生所以及机关印刷、清扫等项工作,都可按货币化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财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扶持,最终实现机关后勤经费与财政的彻底脱钩。

第二,在会议费管理上,也可以采取货币化方式进行改革。近年来,政府机关各种会议泛滥,随意性较大,大多数会议既无实际内容,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财政奖金浪费惊人。鉴于过去对会议费管理仅停在纪律约束环节,参照“八不准”的做法,可以考虑采取引入货币化管理机制,对专业会议实行领导干部包干责任制,即由政府办公会议确定出每年各类会议次数及规模,由财政确定标准并核拨会议经费,每减少一次会议,其经费作为奖励基金由领导支配,超支部分由领导及参会人员自负。此项改革可先在政府部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予以推广。

第三,在车辆购置及维修费管理上,一是要结合各部门实际进行,应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因人、视财力来采取不同政策推行改革。二是改革措施要配套联动,要优先考虑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这样改革才能到位,使人心里有底,不留“后遗症”。三是要确定合理的标准,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各部门的要求,使财政和单位双方都受益,这样的改革才能高起点、低成本地向前推进。

第二篇:江都食品药品监管局机构改革调查与思考

(作者: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永权;联系电话:***)

推进改革履新职保障民生谱新篇

——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机构改革调查与思考

今年3月份,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完成了与卫生部门的职能交接、人员划转工作,开始承担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职能,成为扬州全系统较早完成机构改革的县区局。经过几个月来的磨合和实践,目前各项工作基本步入正轨,餐饮及“保化”监管稳妥推进,初见成效。

一、基本情况

依据机构改革“三定”方案规定,江都局现设人秘科、药品综监科、药品稽查科、餐饮安全监管科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科5个行政科室,及行政服务科、医疗机构监管科2个挂牌科室,下设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和药品检验所2个全民事业单位,核定行政编制18个、行政附属2个、全民事业37个,行政编制较改革前减少2个,附属编保持不变,事业编增加29个。从江都市卫生监督所划入工作人员27名。

二、存在问题

随着人员划转的到位、新职能的行使,由于对新的工作领域、环境、职责缺乏充分的估计和考虑,相关准备不够充分完全,一些问题逐步显现。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讲,新进人员素质能满足岗位需要,但还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平均年龄达44.8岁,远高出药监局人员,其中最大者59岁,40岁以上有22人,占划转人员总数的81.5%,年轻骨干力量缺乏,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二是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专业以行政管理、预防医学为主,法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只有5人,仅占划转人员的18.5%,对照省局相关规定要求,存在很大差 1

距。三是学历层次不高。划转的27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7人、大专10人、高中(中专)8人、初中2人,本科学历仅占25.9%,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四是作风建设不太到位。由于历史沿袭因素,部分新进人员存在精神面貌不佳、进取心不强等工作作风问题,对机关作息时间等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少数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行,工作被动应付。

(二)执法保障缺乏力度。一是地方财政投入不够。随着执法领域的拓展,监管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车辆、经费等执法保障未能及时配套,开办费、公用经费、检验检测经费等均未能落实。二是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暂行的双轨工资制度,造成事业编制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药检所人员与新进人员相比较,学历、工龄、职称均相同者,前者工资比后者多2650元,是后者的2.5倍。三是镇村缺乏监管力量。机构改革后,农村地区监管相对人单位数量急剧增加,而农村地区又偏离执法力量集中的城区,在镇村尚没有专业执法力量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在城乡之间疲于奔波,难免顾此失彼,极易形成监管盲区。

(三)监管工作压力较大。一是原有工作基础薄弱。作为其中一块工作,餐饮和“保化”监管在原监管单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加之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客观因素,造成工作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多数服务单位餐饮安全管理不够规范,违规现象较为普遍;监管制度、台账资料不健全,甚至缺失;监管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尚为空白等等。二是监管工作面广量大。餐饮、“保化”与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经营服务单位数量庞大,如江都市总人口108万,有大小餐饮单位(店)和“保化”生产经营企业近4000家,点多、线长、量大,要把众多单位按要求管理好,对监管部门是严峻的考验。三是餐饮监管条目繁多。相关法律法规从餐饮管理的10多方面提出了100多项要求,内容十分具体细化,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制度订立、布局流程、餐具洗消、餐厨废弃物处置、添加剂管理等一条龙管理均有明确规定,事无巨细,任务繁重。

(四)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食品安全法》虽已颁布,但在诸如食品摊

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省级层面尚未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造成部分餐饮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药监部门不便监管。此外,国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配套法规未能及时出台,《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尚在修订之中,即使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由于缺乏处罚依据和标准,不能对违法单位实施处罚,使得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于停滞状态,仅限于市场调查阶段。

三、主要工作

江都局自2010年9月份启动职能调整以来,便立足于抓早、争主动,一手抓“三定”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一手抓改革到位后各项工作的启动,保证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得到有效落实。

(一)加强沟通协调。一是向上级机关多争取。该局从利于监管事业、部门和职工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次向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请示汇报,尽可能地增加编制,增设科室,划转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与卫生部门多沟通。主要是在卫生监督所人员划转上达成一致意见,保证了划转人员及时到位,确保餐饮和“保化”监管工作不断线。三是和地方编办多联系。一方面,争取其支持,向党委政府建言;另一方面,借助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卫生部门协调,化解矛盾,增强共识。经多方努力,机构改革后,江都局增加行政科室1个、挂牌科室2个、下属事业单位1个,新增全民事业编制29个,保留原食品综合监督行政编制3个(原为5个)。

(二)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建立规章制度。把2011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初步建立了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抽样检验、餐饮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编制了涵盖法律法规、工作程序、监管标准等内容的监管手册,建立了全市大、中、小餐饮单位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单位分类管理规范、标准及考评体系。二是开展工作调研。集中2个月时间,对全市“四品一械”单位进行摸底,累计调查餐饮单位和“保化“企业1827家、药械单位716家,建立了监管电子档案和基础数据库,基本掌握了全

市餐饮服务业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强化教育宣传。推进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年”、岗位大练兵等活动,鼓励创先争优,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水平和监管业务、工作创新能力。加强社会公众和监管相对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造浓餐饮安全监管工作氛围。四是规范管理。组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法人机构,人员和财务纳入机关统一管理,财务实行监督所独立核算。参照药品行政执法的程序、标准等,规范餐饮监管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说理式执法文书,固化行政处罚幅度,提高执法卷宗质量。

(三)强化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目标管理考核。以餐饮和“保化”监管现场科室为单位,逐一制定全年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要求、序时、责任人和考核分值,年中组织自评,年底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评优挂钩,激发活力,催生动力,提升绩效。二是严格行政许可。坚持许可证发放程序和标准,强化发证现场勘查,对不符合申办或换证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切实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三是实施网格化监管。合理分组监管人员,划分执法区域,将全市分为3个片,实行科室包片、人员包点、定人定岗定责的监管模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四是强化执法检查。督促管理相对人单位加强软硬件建设,认真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等制度规定,优化操作间布局,改善场所卫生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与培训,严格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健康证不全、滥用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目前已立案30余起,给予行政警告单位100余家。同时,积极探索餐饮和“保化”企业电子监管,推进量化分级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启动餐饮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年内将打造餐饮安全示范镇2个、示范街4条、单位100家。五是开展“餐饮安全月”活动。7月1日起,利用1个月时间,在全市集中开展安全知识宣传、餐饮单位自查自纠、从业人员与执法人员培训、专项执法检查等6个分项活动,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分2个批次进行视察,全方位地掀起餐饮安全工作热潮。

四、有关思考

(一)政府重视是机构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机构改革对部门权力进行调整,必然触及相关利益,只有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药监部门由于下放时间不长、与地方联系不多,必须要通过向上级机关多汇报、请示,不失时机地宣传中央改革精神,才能使其思想上足够重视,认识到改革是贯彻《食品安全法》、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从而走出等一等、拖一拖的认识误区。江都局在此轮机构改革中主动出击,强力推动,多次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提交请示报告文件近10份,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正确选人用人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人是事业兴旺的根本因素。在机构改革中,必须要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导向,把好选人用人关口。一方面,要严格坚持选人标准,按照利于监管事业发展的原则,用科学的标准、严格的程序来选拔监管人员,对思想、工作、作风等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注重合理搭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层次。另一方面,要坚持岗位需要、德才兼备的用人理念,做到因岗安人、人岗匹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目标,充分释放队伍的潜力。此次部门职能调整过程中,江都局打破局所分割限制,实行交叉任职,新进人员有两人担任行政科室科长职务,局机关同时选派具有工作经验的公务员担任监督所现场科室负责人。

(三)思想工作是推进机构改革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转化和塑造人的思想、感情、心理、行为的重要作用。机构改革必然涉及人事调整、岗位安置、福利待遇等问题,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加强思想整治教育,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领导干部多与职工交心交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化解矛盾,调和情绪,才能维护大局稳定,保证机构改革深入实施。江都局新进人员到岗就位后,因与机关、药检所人员收入差距较大,新单位工作量大、标准高、要求严,部分人员情绪低落,积极性受到挫伤,工作绩效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该局在多方面协调解决工资保障的同时,及时开展谈心活动,局党组逐一和新进人员谈话,有效化解了悲观情绪。

(四)实绩是检验机构改革成败的尺度。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餐饮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末端,是确保吃得放心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整个监管链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构改革后,由药监部门负责餐监工作,既是上级的信任、法律赋予的职责,更是一种激励、鞭策和考验。监管蕴含着使命,履职意味着责任。我们唯有高标准、高定位地抓好餐饮和“保化”监管工作,认真排找问题与不足,积极借鉴以往经验,创造性地工作,落实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全力以赴,一着不让,努力比过去更为有效地履行职责,筑牢夯实监管防线,才能赢得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誉,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篇: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调查与研究

一、乡镇机构的现状

乡镇政府机构目前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存。经历了近年的乡镇体制改革和撤乡并镇,乡镇机构人员已经较以往精简。基本上都按上级政府的编制要求设置,乡镇公务员大体在20人左右。

目前乡镇政府应开展的服务工作不少,因为各方面原因,仅能苦于维持自身运转。农民迫切需要的其它公共服务,如农村科技服务,文化学习的平台,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以及劳动力转移及其相关服务,大量待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基层政府以各种形式的农业服务中心为载体,转型为服务性政府,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共识。然而现实中农服中心等机构却在无可奈何之中被弱化和淡化。`

二、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探讨

(一)关于弱化乡镇机构的理由

乡镇政府在收农税时期60%的工作量是收税。免除农业税后,乡镇减少了60%的工作量。在已经精简的基础上,仅就维持目前现状而言,再减20%的人员也能正常运行。

初步的精简后,乡镇机构经费缺口依然存在,财政不予完全解决,问题严重。既然养不起那么多干部,那就只能减人、减事、减支。

弱化乡镇机构的理由言之凿凿,然而农村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冷静地思考。

(二)强化乡镇公共服务的理由

强化乡镇公共服务的理由是农村现实的需求。村庄社会的现状,村民的素质,村民的经济水平,村民的社会联系能力,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实施民主的能力,注定了农村现在还离不开国家政权力量的维系。

在市场化时代,要增强政府作用,才能规范市场,组织弱者、保护弱者,维护社会稳定,最终维持市场机制。市场越成熟、发达,政府要做的事也就越多,面对现代大市场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者,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各类科技公益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学习的平台。这类工作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

三、我们对乡镇机构改革的建议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则

怎样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应该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9亿农民,是国家发展大局上的一个重要板块,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中之重。凡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改革,是否真正有利于“三农”,是否能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二)政权力量的维系和公共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小农村庄社会难以独自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常有的邻里纠纷难以自行化解。没有村乡政权组织的维持和调解,就没有农村的安定大局。

传统的小农经济面对现代大市场,需要有人为他们的探索和闯荡提供帮助。面对市场经济,他们需要有人为他们扶持帮助,组织起联合经济体走向现代市场,改造现在的生产方式,向高级的生产方式进化。

面对发展的需求,目前农村落后的公共基础设施(甚至没有)是一大障碍,这类公共产品只有政府能够提供。

和谐的地方自治,需要政权力量的维系。

要发展和进步,人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是前提。没有政府提供免费的公共学习的平台,农村的进步和发展的道路将更加漫长。国家每年为农民每人提供2—5元的学习经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目前这类学校仅存于有关方面的书面报表中,在约95%的乡镇中已荡然无存。

(三)打造新型乡镇机构

面对现有乡镇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面对减少财政供养人口的乡镇机构改革成效甚微,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在事实上难以做到的状况,面对现存乡镇机构必须改革的局面,建议在维持现有财政供养人口的基础上,彻底改造现行乡镇运行机制,打造新型乡镇机构,让财政供养的这批国家公

务人员和事业人员切切实实地提供农民农村农业需要的公共服务。

新型乡镇政府的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有关部门专题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积极解决。过去的一些弊病,应当在新机制中避免。

例如:杜绝扰民,从制度上杜绝“三乱”行为。凡违例的行为都要有相应的问责和处罚;不得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行政现象,这类“政府行为”得从制度上避免。尽快制定《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办法》;剥离乡镇政府债务,谁欠的债谁还。政府欠的政府还,下级政府欠的还不了,上级政府还,避免老百姓把政府推上法庭,还政府应有的形象和威信与执政能力;设置政府督察员制度,全面督察乡镇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应的制约。行政活动应有及时有效的渠道反馈。上级派出督察员到乡镇,半年任期,流动轮换督察,直接对上级负责。督察员渎职的照章予以查处。对督察员反映的情况有关人员不予以及时正确处理的,照章予以查处;严格财经制度,杜绝违规欠债;上级政府不下达无钱投入的项目给乡镇去完成;不得出现基层干部为国家垫税费的现象;杜绝领工资不干事的现象,下村组要有相应的记载和复核。

如果做不到这些,一个新型的乡镇机构亦难以建立。

面对现行机构无力承担农民现实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打造新型乡镇机构也许是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明智选择。

(四)、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待遇,最好实行无地区差别的全国

统一的津补贴,山区要解决交通问题,应有乡镇班车的开通。提高乡镇办事效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篇: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的调查与思考

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的调查与思考

县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检查的通知》,建始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第四纪工委监察分局对该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县残疾人联合会、县工商联、县水利水产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局七个单位党组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通过听取汇报、座谈、召开党组会、查资料等方式进行了督办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引发作者对党委(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思考。

一、各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

(一)、强化了党组的主体责任意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各被调研单位都能做到严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和党组、支部的主体责任。其中,县畜牧局主要领导和业务分管领导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上思路清晰,科学定责,具体明责,局党组根据单位实际调整充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专班,落实了领导责任和工作要求,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畜牧局一把手要求分管领导既要抓好分管的业务工作,又要以同等的注意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从组织责任、教育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示范责任五个责任入手,做到“四个带头”,带头讲廉政党课、带头做廉政承诺、带头参加民主生活会、带头参加责任制检查考评。确保畜牧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分管领导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突出“四抓”,即抓责任落实,抓廉政教育落实,抓干部作风落实,抓制度建设落实。有效的促进了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领导责任的落实。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坚持“四个亲自”,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县水利局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中严格执行“三定期”:定期检查考评,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责任范围内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主管局每半年开展一次对基层站所、二级单位的考核;定期沟通,定期与主体责任范围内的中层干部和二级单位的负责人交心谈心,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对局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汇报,分管领导定期向党组汇报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况。

(二)、强化了教育责任,多形式学习教育,落实了干部职工廉洁从政的措施。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现状,各党组加大了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各单位均召开2次以上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各级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及干部廉洁从政措施,及时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职责和分工。其中,县水利局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宣传月”活动:一是评选“廉政模范”,对照党章和模范查找自身问题和不足;二是开展“廉内助”活动,在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配偶中开展抵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教育活动,倡导帮助干部配偶把好“家门”,守好“后院”。县委统战部在全机关内推行“制度放案头”学习活动,要求干部职工将印发的机关管理制度置于办公桌上,保证能够随时翻阅,时刻学习,以制度为约束,提高工作效率。县林业局采取以案说纪的方式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通过对景阳林业站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和长岭岗林场公车私驾案件的事例,在全局开展警示教育,要求所有林业工作者履职尽责,遵纪守法,警钟长鸣。

(三)、强化了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做好源头防腐工作。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按制度办事,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县畜牧兽医局认真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湖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完善了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事、财务、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全局会议、培训、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严格考勤制度,坚决杜绝迟到、早退和无故缺岗现象,严禁上班时间到健身房健身、打球、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等,并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截至目前全局无违规违纪行为曝光。县统战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过程中,制定了更加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凡是1000元以上的财务支出,都必须由两人以上签字同意,5000元以上的财务支出,需要班子集体开会研究。县水利局创新工作方法,实行水利项目前期申报、实施、资金 拨付分块负责把关,各块工作实行一个领导具体抓,一个股室具体负责,一抓到底,接受监督;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六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度、履约金制和廉政合同制)和资金管理“三专”(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从源头上预防工程领域滋生腐败;主动争取接受各方监督,制定印发了《建始县水利工程联防监督办法》。

(四)、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示范责任,加强廉洁自律措施。

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往往可以成为下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学习效仿的榜样,起春雨润物的作用,具有言传身的教特殊的功效。县林业局领导干部以“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为准则,始终不放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带头不要防火值班补助,上下班不用公车,落实廉政制度“从我做起”。与机关职工和班子成员谈心谈话20多人次。规定办公用茶标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并严格要求其他班子成员践行“三严三实”,做一个清醒、廉洁的务实的林业人和好干部。县畜牧局班子团结战斗,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工作开局好,创新落实好,社会反响好。县统战部要求单位领导干部在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发挥示范作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单位临近退休年龄的领导也要求坚持准时上下班,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单位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强力推进了作风建设,改善单位形象。

作风建设是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单位形象的具体体现。县畜牧兽医局深入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州委和县委实施细则等规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促进畜牧兽医工作水平新提高。县林业局推出了“五个四”作风建设新举措:“四一律”严管公务用车使用;“四不准”约束干部职工上班;“四节约”削减机关办公费用;“四公开”监督三公经费支出;“四取消”行政经济双管齐下,严处违纪违规。

(六)、强化了检查考评、责任追究责任,夯实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各党组从责任追究主体、内容、标准、形式上做到明确,把党风廉政工作同业务工作相结合,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各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的力度。每个单位领导都与分管领导、二级单位负责人、各股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责任进行细化,并根据划分的“责任田”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案。县畜牧兽医局还先后组织三个专班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通过明察暗访、走访群众、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局属各支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进行监督查办。县林业局在系统内明确规定,受到县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批评和立案查处的,取消责任人当年的各种奖项,调往边远高山站场锻炼。县工商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单位绩效考核奖励挂钩,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的个人予以处罚,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七)、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

现在正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第十五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开展之际,县工商联开展了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即开展一次“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活动;召开一次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办好一个廉政文化学习园地;召开一次支部书记廉政工作会议;开展一次廉政文化进企业的调研活动,还在行业内部开展以信心、信任、信念、信誉为主题的“四信”教育活动,联合建始电视台举办“家胜企业大讲堂”,把廉政之风吹进企业内部,在非公经济领域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县 残联在五月开展“助残日”,在乡镇11个维权站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为残疾人解决问题。

(八)、加强联系,支持执纪执法工作。

党委(组)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直接决定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成效。各衩调研单位都能够为纪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对执纪执法机关需要有关方面协助的案件,积极协调并给予支持,形成办案合力。如林业局局长亲自派人派车直接为办案组服务。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主体责任”需加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组)负主体责任,贯穿于各项领导工作之中,党委(组)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责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其他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由此可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责任的承担者,是责任制执行的履行者,是落实责任制的领导者。但在一些被调研单位,特别是人数较少的群团部门,有些领导仍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抓好业务就行了,党风廉政建设差一点无关大局,得过且过;有的认为保持洁身自好,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没有违纪违法行为就是抓好了党风廉政建设;有的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委的事,自己只是“支持、配合纪委的工作”。甚至有人认为,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是“找麻烦”、“添乱”,办事不按程序,不讲规距的现象时有出现。正是这些主要领导干部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转变过来,导致个别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任务和目标流于形式。

(二)、党风廉政建设停留在表面,执行和落实不够。

按照责任制要求,大部分单位都将责任层层分解,制定出了一系列岗位职责、制度、目标和实施办法,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具体到分管领导、股室负责人、工作负责人,并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然而,当前依旧存在将制度停留在纸上的现象:制度制定完成了,责任状签过了,但是责任内容只停留在“明确”上,没有行动的具体化,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上一手硬一手软,重制度轻执行,执行不严,落实不实。

(三)、重单位业务,轻党风廉政建设。

在此次调查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单位职工多,股室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党风廉政建设的单位,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明显更有力度。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党群部门,在调查中表明,由于单位业务单一,工作人员少,没有二级单位,就没有太多精力再抓党风廉政建设,使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脱节,更有的单位认为自己业务单一,行政审批程序严格完善,不存在廉政风险点,从而放松甚至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人数少,业务单一的单位或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到底如何抓,也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考核形式单一。

在此次检查的七个单位中,在对党风廉政监督考核上方法上基本都是采取年初分解,半年汇报,年终考核的形式,没有一个单位进行了不定期的抽查,平时也很少督导检查。在考核形式上也主要以听汇报、看资料为主,考核形式单一,创新不够。

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守责任担当。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就是要强化责任主体意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党风廉政建设敢抓敢管,认真负责,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党组还应该做到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率先垂范,上行下效,做党风廉政建设的清醒人、领路人,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

(二)、强化责任是重点。

履行好主体责任,党组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负全面责任,要担负起组织领导之责、教育管理之责、检查考核之责、责任追究之责;领导班子要根据分工,切实做到“一岗双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意识强一点,推进力度大一点。在制定责任制的时候,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紧紧围绕“谁承担、承担什么,怎样承担”提出具体的责任分解。一些人数较少,业务量大的部门更是要将责任细化到具体股室负责人、业务负责人,在进行业务工作的同时就将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一同落实。

(三)、制度建设是保障。

狠抓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线的建章立制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扎实推进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违纪责任追究制、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等制度的全面落实;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廉政承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三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督办制度,对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做到“真兑现,硬挂钩”;四是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湖北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办法》、《建始县公务接待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认真开展奢侈浪费专项治理;五是坚持“三重一大”备案制度;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人员领导的责任。

(四)、宣传教育是抓手。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廉洁意识,扎实开展多种多样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活动。各单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应经常性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和学习当下廉政建设的理论性文章;开展廉政法规的学习,让干部懂法、学法、知法,提高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意识,教育大家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时事事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增强廉政勤政的意识;要善用新媒体形式吸纳意见建议,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党风廉政宣传。

(五)、监督检查是手段。

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责任制的有效手段,为强化检查考核的有效性,要对考核的标准、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完

善和细化考核制度。在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责任主体责任制的执行情况与干部考核相结合,与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二是把责任主体负总责的基本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做到既要有总的责任考核要求,又要结合当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具体任务进行考核,防止考核时无实际内容。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预告制度、随时抽查制度。要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情况进行公开,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表彰的依据。

第五篇: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为推动省直机关在落实主体责任上当表率、作示范,省直机关纪工委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40余个省直单位,走访主要领导和相关实际工作者,召开专家学者、纪检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等不同层面的研讨会、座谈会,抽样发放调查问卷2000张。在此基础上,对省直机关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对省直机关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断强化党组(党委)的主体责任,有效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问卷显示,85.71%的调查对象认为十八大以来省直机关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明显加大;77.9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当前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一是担当主体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普遍增强。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省直机关举办专题报告会,请省纪委常务副书记**同志做学习辅导报告;举办党组(党委)书记谈主体责任文章征集活动;分三期调训机关纪委书记、重点岗位处级领导干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近400人次。省直各单位通过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中心组学习会、专题会议等形式,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落实主体责任的部署和要求。调研发现,省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明显增强,过去不兼任机关党委书记的主动要求兼任机关党委书记了,不直接分管机关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的主动分管了。党组会、办公会研究党风廉政建设议题的数量、频率均大幅提高。有93.24%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党组(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二是履行主体责任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在省直机关目标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列为“规定工作目标”的第一项,细化为4大项,11小项,进一步细化了考核评价标准。省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围绕履行主体责任,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省财政厅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统一领导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党组书记、党组成员、纪检干部,支部书记责任到位;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明确了14项党组主体责任、5项纪委监督责任和5项保障措施;省人社厅把责任制落实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统一签订目标责任状;省海洋与渔业厅以“签字背书”方式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责任、履责方式和追究办法;省科技厅严格执行“九不准规定”,完善94项内部管理制度,制订了责任追究办法;省林业厅进一步突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盯住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计划、重要会议的监督检查、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班子成员履职及自律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三是落实主体责任的成效初步显现。把整治“四风”,严明纪律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切入点,制定《省直机关转变作风为民服务行为规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着力解决“慵懒散”等机关作风方面突出问题。有86.48%的调查对象认为十八大以来省直机关“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用公款高消费娱乐活动和旅游现象基本不存在;93.88%的调查对象看到或感受到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在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方面的新面貌、新风气。把简政放权和防控廉政风险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长效化措施,省直机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11项。有44.64%的调查对象认为省直机关应该下放的行政权力“已基本下放完毕”或“下放了很大一部分”;有77.12%的调查对象对省直单位廉政风险防控情况“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把查处和惩治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撒手锏”,近两年省直单位已有9名厅局级干部、23名处级干部、10名科级干部被双规、查处、移交,强化了纪律约束,有效发挥了威慑、警示作用。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省直各单位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是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调研发现,省直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程度差距很大,出过问题的单位重视程度高一些,没出问题的单位重视程度差一些;权力集中的单位重视程度高一些,权力小的、边缘化的单位重视程度差一些;想争先进的单位重视程度高一些,甘居中游的单位重视程度差一些。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上重视,思想上没真重视。调查发现,有些单位抓党风廉政建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长线工作,没有业务工作那么紧迫,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没必要下大力气抓。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内职务和职责不放在心上,对业务工作兴致勃勃,对党风廉政建设兴味索然。16.8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存在“抓党风廉政建设,说的多、干的少”的问题;18.86%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的领导干部存在“只看重行政职务,不看重党内职务”的问题。二是形式上重视,实质上没真重视。调研发现,在落实主体责任过程中,一些单位满足于按上级的口径提要求、喊口号,不认真研究、不深入研究、不做针对性研究,导致责任无法落到实处。有些领导干部把落实主体责任等同于重视和支持纪检监察工作,认为能参加一两次会议,念念讲话稿,签个责任书,就给足面子了,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事全推给纪检监察部门,没把自己真正摆进去。群众形容这种现象为:主要领导隔岸观火光吆喝、卷起袖子不干活,纪检监察部门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自拉自弹自唱自跳。三是口头上重视,态度上没真重视。群众反映,一些单位主要领导嘴上喊反腐倡廉喊得很响,实际上却缺乏动真碰硬的魄力和勇气,不敢担当,得过且过,用“妥协”换“和谐”,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来越大。访谈中,有的机关干部很气愤的说,我们单位班子成员和几个处长做了那么多违纪违法的事,主要领导不是看不到,就是不想管,简直是放任,最后酿成重大腐败问题。有40.69%的调查对象认为身边党员干部存在“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2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对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不敢批评和斗争,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2、履行职责不到位。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单位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存在虚化、泛化和空转的问题。一是责任不明确。近60%的单位反映,现有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缺乏细化的内容和可操作的措施,刚性约束差,执行随意性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走访发现,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纪检干部对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到底应该负什么责任,做哪些具体工作,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认识模糊,说不清楚。二是执行流于形式。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32.14%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领导班子“不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强”;“四个不直接分管” 流于形式,“一把手”大小权独揽,什么都管,66.3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员监督管理流于形式,26.23%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疏于管理,缺乏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廉流于形式,谈业务工作浓墨重彩,讲廉洁自律短短几句。三是存在中梗阻。一些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存在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现象。座谈中,部分处室负责人甚至说,落实主体责任是党组和主要领导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开个会传达一下就行了。一些党员干部把“保持干净”作为“不干事”的理由,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与2000年问卷调查对比,当前省直单位“乱作为”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而“不作为”、“慢作为”、“慵懒散”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四是查办案件不力。群众反映,有些单位怕“家丑外扬”,以爱护或保护干部为由,对信访反映的问题捂着盖着,不认真查处。一旦捂不住、盖不严,上级组织调查处理时,则千方百计“挽救干部”,反复找纪委、找上级领导讲理由、作解释。一些单位对违法违纪党员的处理不及时、不公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12.81%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存在“执纪不严”的问题;22.69%的调查对象认为省直机关“应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

3、监督问责不到位。近几年来,省直机关监督和问责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上看,监督难和问责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监督检查力量分散。党组(党委)主体责任的监督和考核交叉分布分散在纪检、组织、监察、审计、检察等多个部门,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各自为战,缺乏沟通和协调,没有形成监督考核合力。二是体制机制不顺。目前,省直单位普遍设立了机关纪委,同时很多省直政府部门还设立了纪检组和监察室。由于对省直纪工委和纪检组,机关纪委和监察室工作职责的划分尚未明确,工作中有很多冲突。个别派驻机构端人碗、吃人饭,自己刀削不了自己把,甚至异化为“平事”的机构。28.31%的调查对象认为“省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23.2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创新省直机关纪检监察体制机制”。三是监督检查方法滞后。调研发现,采取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民意测评等方法很难准确反映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很难发现消极腐败问题。23.66%的调查对象认为“省直机关监督方式方法不足”。有单位反映,省直机关日常监督、事前监督缺失,单位没出问题的时候,没有部门来监督,出了问题后,半年就来了7个部门反反复复查。四是责任追究难以落实。据调查,省直单位出现问题往往只处理当事人,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追究责任的微乎其微,即便追究,也往往采取调换岗位安排、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不痛不痒的方式。按照省直机关目标绩效管理的要求,对出问题的单位进行一票否决,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落实。有25.64%的调查对象认为省直机关责任追究制度没有落实,22.96%的调查对象认为落实主体责任应“实行一案双查,强化责任追究”。

4、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示范作用不到位。调研发现,省直单位领导干部总体上能够严格自律,发挥表率作用,但也有个别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标准不高,在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是纪律观念淡薄。群众反映,一些领导干部,对中央强力推进反腐和作风建设存在消极情绪,抱观望态度,不分时间场合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负能量。查办违纪案件时发现,有的单位主要领导大包大揽,支持下属设立“小金库”,号称自己承担责任,出了事却推得一干二净。二是民主作风较差。群众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起码的民主素养,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领导干部搞好恶亲疏,使一写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干部得到重用,甚至个别身上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被带病提拔。20.94%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单位存在 “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的现象。三是言行、表里不一。群众反映,有的领导干部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嘴上讲的是“主义”,心里装的是利益,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是另外一套,以至于“台上说人,台下人说”。群众气愤地说,“现在有的领导没有领导的样子。”四是顶风违规违纪。群众反映,一些领导干部对别人提了很多纪律要求,但自己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照样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收受钱物,给下面出难题。12.07%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本单位主体责任落实的原因是“主要领导自身有鬼不敢抓”。

三、思考和建议

省直机关队伍体量大,权责集中、领导干部集中,出问题影响大,必须紧紧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一步加强对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建议省委、省纪委多了解、多关注、多指导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明确省纪委一名主要领导分管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便全面、综合、即时掌握情况、进行指导。整合省直纪检队伍,进一步理顺省直单位党组(党委)、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派驻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省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对工作中不敢较真、查处不力的纪检组织要进行通报批评,对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纪检干部要保护、表彰和提拔重用。

2、切实增强党组(党委)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意识。建议在省纪委对省直机关党组(党委)书记履行主体责任提出具体的要求,推动省直机关在履行主体责任方面走前头、做表率。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进一步落实述廉制度和党组(党委)书记讲廉政党课制度,增强新任领导干部廉政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省直机关工委进一步通过列席部门党组(党委)民主生活会和中心组学习、开展约谈等方式,指导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

3、探索建立具有省直机关特点的主体责任运行机制。建议根据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党组(党委)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主体责任的内容,统一规范主体责任的落实标准、操作程序、一般要求和保障措施。积极配合全面参与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带队对省直单位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情况检查,认真抓好检查结果应用。完善日常检查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省直机关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中党风廉政建设专项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4、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建议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明确启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准确区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对不重视、不严抓责任制或执行责任制不力以致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问责和通报,并与领导干部考核、奖励、晋升挂钩。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对领导不力、不抓不管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或者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追究党委(党组)及其负责人和纪委的责任。

下载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构改革暨落实“财政支出八不准”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康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按照中、省的部署要求,积极稳步地推进了乡镇机构改......

    乡镇机构改革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近日,根据市委研究室意见,县委研究室对全县乡镇机构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就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一、乡镇机构编制总体情况⒈行政、事业单位编制......

    13 安陆市落实惠农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安陆市落实惠农政策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三农”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农、强农优惠政策,安陆市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强农......

    关于加强督查督办提升落实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督查督办提升落实能力的调查与思考督查督办是办公室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更是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的有效手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深入基层站......

    关于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张跃岭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进一步夯实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组织基础,今年2 月以来,上饶市委组织部围......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干部工资待遇落实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