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7: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激发基层干部内在活力的有益尝试

——唐海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一套科学评价、激励约束的绩效考评机制,是激发干部发挥最大工作潜能的有效途径。2004年以来,唐海县八农场党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过去基层管理中存在问题,从强化干部管理入手,建立起激励与约束并重、管理与活力互动、政绩与实效结合的目标管理体系,形成了分工互助、职责并重、绩效相符的干部考评新机制。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做法

一是程序完备,考核工作规范化。2004年3月份,八农场党委结合本场实际,研究制定了《八农场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和《八农场村队干部责任目标管理的暂行办法》。两个《办法》对各项考核目标的原则、方式、内容、工资及核定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为确保考核严格规范运行,不流于形式,农场专门成立了由农场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办主任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考评组,并成立了相应的办公机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用制度规范干部。同时,每月对村队和机关的考核资料,如打分登记、上报信息、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出勤登记等装订成册,由党委办公室整理好备存,作为年底综合考核的重要部分,也为今后干部考评提供可靠依据,促进干部的档案更趋完善,管理更加严密。

二是细化量化,考核内容明晰化。为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八农场针对机关和村队两个不同的考核体系,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机关和村队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场直机关工作根据岗位特点,将考核内容分为干部学习、机关卫生、干部出勤、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突出工作业绩等方面,对一个月的工作责任目标以百分制形式细化到项、划分到人、量化到分;村队考核内容重点包括土地发包、承包费收缴、集体经济收入管理、农业生产组织情况、水电费收缴、财务收支管理、清欠挖潜、养老保险金收缴、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和突出业绩等22项责任目标,以百分制的形式进行分解细化,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和分值,并明确了负责督导考评的责任部门。从而把涉及全场的党政工群各项工作层层分解到各场部机关和基层村队,囊括到考核工作之中。

三是公正公平,考核方法民主化。在考核工作中,对管理干部工作实绩认定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对象自认分值。坚持先由被考核人对完成工作自认分值,然后由考评组做出考核意见,此项在百分制考核中分值占70%;二是征求主管领导的意见。依据主管领导对分管科室交办事项完成情况满意程度,领导核定分值占30%;三是考核结果公开透明。考核结束后,被考核人听取考评组和主管领导的评价意见,根据评价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四是征询群众意见。对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信访工作、民政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还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占相当的比例分值。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机制,使考核工作保证了较高的民主性和公信度。

四是周考月评,考核工作经常化。为使干部考核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八农场对场部机关工作的考核实行周考核、月总结。对干部学习、机关卫生、干部出勤、岗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每周考核一次,总结分析本周工作,并对下周工作作出安排,到月末由考评组将考核情况综合到一起,核算干部的考核工资。对村队工作的考核实行月考核。每月月末,由考评组对全场各村队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同时由于每周场直机关各科室对基层村队也提出工作要求,下达相关任务,因此也形成了对基层村队周调度的工作模式。通过经常性、短期化的干部考核,加强了对村队工作日常化、全方位的管理,能够及时纠正工作的不合理部分,加强了督促指导,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是绩酬挂钩,考核奖惩工资化。为使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八农场对村队管理干部实行全部考核工资制,确定村队正职900元、常务副职850元、一般副职800元、一般干部750元的定额工资基数,每月由考评组对村队干部进行实绩考核,视责任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确定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工资发放比例。除考核工资外,并视村队干部的工作业绩,实行特别奖励工资,对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集体经济有创收等实绩特别突出的干部进行奖励。场部机关管理人员工资主要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目标工资、责任工资、特别奖励工资等构成。基础工资和岗位工资根据各自职位特点,分正股、副股、一般干部三个档次,设为定量,固定不变;把目标工资设为变量,考核分值为100分,每月由考评组和主管领导进行打分,视考核结果确定工资发放比例;学习工资、卫生工资、加班工资根据每月发生次数计算;出勤工资根据干部每天的到岗情况,制定奖罚措施,每月达到全勤则全额发放工资,出勤达不到要求视情况扣罚工资;特别奖励工资规定,干部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半年和年终上级评比中排位达前三名的进行奖励,排位低于前六名或受到批评的扣罚工资。通过责任目标的实施,工作干得好多拿工资,干得差就少拿工资,工资报酬与考核实绩紧密结合。同时,不管是机关还是村队,在考核中,每个单项工作均考核全体工作人员的实绩,例如,村队的计划生育工作减去1分,那么,班子全体的工资均减掉相应的数额。也就是干部考评考核的不单是一个人,而是科室或村队班子的整体,从而逐步培养团队精神,督促机关科室或基层村队一班人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同舟共济。

二、初步成效

绩效考评工作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干部工资管理模式,遏止了行政管理上的“大锅饭”和等、靠、要的惰性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干部的工作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是干部求知进取意识明显增强。把干部理论学习、参加业务培训等项内容同个人岗位工资直接挂钩,有效地激发了干部学习理论、钻研技术业务的自觉性,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原来的逼着学、看着学转变为自觉学、自愿学,而且在学习的深度、广度上不断拓展,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基层干部的理论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有的干部说:一搞绩效考核,干工作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不行了。不努力提高能力,不下真功夫不行了。半年多来,全场学习风气日益浓厚,工作闲暇之余,打扑克、下象棋的没了,看报纸、查资料的多了,钻研农业科技知识的多了,全场每名干部的学习笔记都记满了几大本,农场共收到撰写的体会文章和意见建议500多篇,其中有价值的建议80多条,全场上下学理论、学技术、学管理蔚然成风。

二是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基层村队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有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硬指标,又有文化发展、环境卫生等方面软任务,基层村队干部普遍存在着“硬骨头难啃不敢啃,软骨头好啃没人啃”的现象。上边喊什么就干什么,什么催得紧就抓什么,推推动动,打打停停,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绩效考评中农场的各项工作在目标体系中均占有一定的分值,并明确具体的扣分减分标准,哪一项不抓也不行,哪一项不抓好也不行。对每项工作必须统筹兼顾,齐抓共管,全面开花。各村队一把手也逐步改变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思维定式,都在研究思索影响本单位“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哪里,并积极寻求改进整体工作的对策。八农场尚庄子和新河头生产队,过去虽然其它单项工作比较超前,但因计划生育工作搞得不好,而没能评上先进党支部。自绩效考核实施后,这两个村都把各项工作一齐抓,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前段的工作考核中,两个村的整体工作在全场都名列前茅。

三是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绩效考评的实施,充分调动了机关和村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消除了一些干部作风拖沓、责任心不强等现象。干部由原来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由原来的“看摊子、守门户”、“无功不是过”转变为“不干事不行、干不好事也不行”;从当“和尚官”、“太平官”的想法转变为“人讲称职、事争一流”的实际行动,工作的危机感紧迫感明显增强,争先创优意识显著提高。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中,八农场各基层单位一改过去等命令、听招呼的做法,主动出击,及早行动,超前谋划,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八场九队推广棉花与冬枣套种300亩;李沙坨村发展订单土豆150亩;新河头村实施西瓜与玉米套种356亩,首开全县先河,全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八场七队在清欠挖潜工作中,将近两年来欠缴的提留款40余万元,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部清收上来。全场上下呈现出干群携手“聚精会神干事业、只争朝夕谋发展”的喜人局面。

四是干部的团结意识明显增强。由于绩效考评考核的是班子整体,每个干部承担的责任目标又是班子集体中的一部分,整个考核宏观上有集中,微观上能分开,使其既有个体压力,又有整体合力。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任务完成不好,就会影响班子集体,促进了干部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干部的全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班子带着个人干、个人围着班子转”的良好局面。班子中的干部团结一心,和舟共济,围绕考核目标出实招,用实劲,干实事,才能创实绩,得高分。自绩效考核实行以来,勾心斗角、人心涣散的班子明显减少了,特别在今年夏季的旱田作物防汛工作中,基层村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面前得到突出体现,显示了绩效考核机制的强大力量。

五是为选好用好干部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对干部的实绩进行考评,区分优良劣差,变“相马”为“赛马”,使真正有本领,能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克服了凭关系、凭印象选任干部的弊端。自今年绩效考核执行以来,先后对6名干部调整了工作岗位,对5名干部实行了离职待岗,对5名实绩比较突出的干部进行了提拔重用。使被考核者认识到,只有干实事、出实绩,才能得重用、受奖励,使干实事的会更努力,中间状态的会奋力争先,处在后面的能见贤思齐,对干部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

三、几点启示

从八农场近一个时期的实践看,新的基层干部管理办法,符合当前基层干部管理要求,有利于加强基层管理,促进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团结带领农工群众增收致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一套行之有效地制度实施后,群众拥护,干部响应,领导满意,值得推广。总结八农场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管理过程,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制度制定上要突出“细”。一套制度是否行之有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看其能否从工作实际出发,抓住问题的根源,制定出较为详细合理的分解目标、任务和措施。如果只注重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制定的各项规章粗枝大叶,缺乏对全局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就不会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八农场的村队干部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从村队管理的实际出发,围绕村队整体工作,将涉及村队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归类细化,把费用收缴支出、宣传思想、组织建设、工青妇武、综合治理等22项常规工作确定为考核内容,并进一步明确每项工作所对应的责任目标、考核标准、考核分数和责任部门。这22项内容及目标、标准,可以说是细之又细,涵盖了村队管理的方方面面,把村队管理的各项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找准了强化村队管理的切入点,贴近农工生活,符合村队实际,为村队干部管理和发展村队经济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抓手。实践证明,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统观全局,量化、细化每一项工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为开展工作选准一个最佳切入点,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二是制度贯彻上要突出“严”。一套好的制度制定出台后,能不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各场镇、县直机关都制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有些之所以收效不大。归咎其原因,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二是“雷声大、雨点小”,执行中打折扣;三是碍于情面、通融变通,打而不疼,落而不实。八农场在村队干部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严格把握一个“严”字。针对各项考核内容,改变以往领导说了算的考评方法,抽调农场各相关科室同志组成考核小组,并将被考核村队干部的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根据百分考核结果确定工资核发比例,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有效调动激发了村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相互竞争、互相赶超的生动局面,促进了村队各项工作的提高。实践证明,一项好的制度制定出台后,要使其真正发挥指导调节作用,必须严格标准,百分之百落实各项规定,不变通、不通融,决不能因个人感情搞下不为例或是打“人情分”、“印象分”,而造成制度落实的变形走样;必须严格落实奖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彻底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构建起凭业绩论英雄、以发展论成败的导向机制。

三是制度效力上要突出“恒”。制度出台后,能不能发挥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法规”作用,贵在持之以恒,切忌朝令夕改。半年多来,八农场在村队干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坚持每月逐项对所规定内容考核,做到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变、奖惩不变、力度不减,维护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激发了村队干部遵守制度照章办事的积极性、长期性,由“他律”逐步转变为“自律”,由开始“不习惯”变为逐渐“很习惯”,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上档升级。实践证明,一项制度制定出台后,凡是认准了的,必须一竿子插到底,雷打不动,一以贯之,决不能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要让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农场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机制作用。

四是制度运作上要突出“活”。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进工作发展事业。如果“就制度制定制度”,再好的制度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八农场在村队干部管理过程中注重将各项制度活化到农场的每一项重点、热点工作中去,注重与村队的每一项任务结合起来,以工作凝集制度,以制度强化管理,使村队工作与农场中心工作同拍互动,变死制度成为活管理,发挥出了活效应,形成场镇与村队上下贯通、反应灵活、调度有序、高效闭合、动态效能的管理网络系统,确保农场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不动摇,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工作不旁落,热点难点重点工作不疏漏,党建文明建设等工作不松懈。实践证明,一套制度只有作到与具体工作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

第二篇:二线干部管理调查与思考

二线干部管理调查与思考

日前,*区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区离任干部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一次专项调查,共收回乡镇和区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填写调查问卷60份和“二线”干部所填调查问卷133份,收集意见建议50多条,通过统计分析,对目前“二线”干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下一步如何加强“二线”干部队伍的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二线” 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二线”干部队伍总体状况较好,大部分同志在多个岗位、多个领域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经验,有的还是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权威。有的能够识大体、顾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保持平衡心态,尽快实现“退位”后心理上的平稳过渡。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二线”干部往往怕工作过头,担心被误认为出风头而不敢放手工作。“二线”干部自身在认识上大体存在三种心态:一是自我失落。认为过去有职有权,一呼百应,退下来后,自感有人敬而远之,因而闷闷不乐,神情忧郁。二是信心缺失。多数退居二线的同志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50多岁的人 就不能从事具体工作。三是人走茶凉。认为自己是“下台”干部,会被人另眼相待。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是赋闲状况比较普遍。一些“二线”干部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受思维定势制约,难以接受与自己过去不同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愿从事非领导岗位的具体工作,成为“闲人”。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参与问卷调查的133名“二线“干部中,目前仍正常上班的17人,帮办服务的25人,专业招商的6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6%,闲置在家的76人,其他的9人。排除一部分身体状况不好的,很大一部分“二线”干部真正退居到“二线”,“挎着菜篮子,领着小孙子”,使这笔宝贵的党政人才资源造成浪费。

二是滑坡状况日趋明显。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一些干部调整到“二线”后,角色转换不到位,思想陷入误区,对组织安排缺乏正确认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在“二线”干部中确实有些同志身体状况不好,无法上岗履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上班履职,乐于清闲安乐,也有部分“二线”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自谋第二职业,从事经商等活动,把退“二线”等同于退休。调查显示,有20名同志不愿意从事组织上安排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占调查总数的15%,虽然只是少数同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同志的心态。有的“二线”干部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必要再去学习提高,即使参加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三是自我约束不够严格。绝大多数“二线”干部心态较好,但是由于受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等影响,有的责任意识减退,享乐意识增强;有的工作态度消极,作息由刚性变弹性,工作由带头变被动;有的组织原则性下降,联络感情多、办公事少,回避矛盾多、讲原则少。久而久之,造成部分“二线”干部自由散漫,忘记了身份,忘记了职责,逐渐放松自我约束。一些“二线”干部认为自己仕途上已告终结,处于“一不做,二不休”状态,工作具体表现为“二无四不”,即:无组织、无纪律,不上班、不在岗、不履职、不参加考核。

二、加强“二线”干部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由于缺乏对“二线”干部这一群体的刚性约束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在管理使用上成为一个“盲区”,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一是思想认识难统一。“二线”干部所在单位在管理上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搁置型。“二线”干部多从乡镇和县直机关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部分现任单位领导曾经做过这些同志的下属,碍于情面,不能够上纲上线进行管理。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敢管,认为“二线”干部资格老,难以驾驭,管不住不如不管,干脆不闻不问。二是保姆型。部分现任领导在对“二线”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顾虑,担心“二线”干部干涉单位决策和具体工作,不愿发挥其作用,只要慰问 好、关心好就行了,单位发挥的更多是一个保姆的作用。从调查统计情况看,“二线”干部仍上班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6%。在职领导和“二线”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

二是职责考核难评定。由于“二线”干部仍在“一线”的工作较少,加上有的“二线”干部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造成考核评定难。免职后的“二线”干部,没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不知应该担任什么角色,说什么样的话,干什么样的事,现任领导也感到棘手。无明确的职责,无明确的分工,无明确的考核标准,“二线”干部参加考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考核结果也均处于“称职”这一大平台,职责考核无从谈起。

三是日常管理难规范。部分单位没有把“二线”干部管理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一般以较为松散、间接管理为主。如果按在职人员管理,“二线”干部思想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包袱和的压力,加之无统一的制度和办法,导致所在单位处于两难境地。

三、加强和规范“二线” 干部管理的对策思考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体现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管理好、使用好离任领导干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是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结合调研情况和具体实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二线”干部队伍管理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营造“二线”干部想干事的氛围。参与统计调查的“二线”干部中,有89人愿意从事组织提供的特定工作岗位,占调查总数的67%;60名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中,有51人愿意安排“二线”干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占调查总数的85%,由此说明,不论是“二线”干部本人,还是现任单位领导,绝大多数都希望“二线”干部能够从事一定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强化宣传教育,破除当前社会以及“二线”干部本人思想观念束缚,在全社会树立“二线”干部大有可为的观念,引导“二线”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珍惜退休前的工作机会,调整好心态,“不越权,不越位”,主动“传、帮、带”,继续闪光发热。要选树“二线”干部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媒体对“二线”干部中角色转换快、作用发挥好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和激发“二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党政领导更要转变思想观念,放手使用“二线”干部,其他同志也应尊重配合他们工作,从而使“二线”干部真正发挥作用。

2、因势利导,搭建“二线”能干事的平台。“二线”干部曾担任过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要因势利导,合理安排,科学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可按照“个人自愿、量力而行、双向 选择、人岗相宜”的原则,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参与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适当安排一些年纪较轻、身体硬朗的“二线”干部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项阶段性工作以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二是参与帮扶培养年轻干部。充分利用“二线”干部情况熟、经验足、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探索建立帮带新录用公务员的“一帮一”、“一帮几”的帮带制度,通过以老带新,助推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和成长进步。三是参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的调研和督查。组织“二线”干部围绕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督查工作。为区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二线”干部使用上实行双向选择。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二线”干部选择岗位的类型比较多,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可实行双向选择,让“二线”干部选择城区拆迁、企业帮办服务、专业招商、信访接待、村居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其作用。

3、建章立制,健全“二线”干部干成事的机制。把“二线”干部的管理纳入整个干部管理体制。一是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做到管有规矩、行有章法。依据《公务员法》以及干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加强“二线”干部管理工作的办法,作为党政人才资源“二次”开发的依据,对二线干部在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政治生活待遇、考核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定期的交流和谈话制度。在职 领导要坚持与“二线”干部“零距离”接触,经常主动与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定期不定期地与“二线”干部交心、谈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三是保留领导职务待遇制度。规定“二线”干部可享受领导岗位的一些政治待遇,可以参加单位中心组学习和列席参加单位有关会议。四是实施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制度。对部分年龄偏大或由于身体原因确实不能正常上班的同志,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由区委批准,可以为其办理提前离岗退养手续,工资及津补贴不受影响,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对于一部分因有“第二职业”不愿意上班的同志,劝其提前退休。五是进一步明确“二线”干部的请销假制度。督促“二线”干部自觉遵守《公务员法》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接受组织管理,杜绝既不上班也不请假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对未经单位和组织批准擅自离岗外出、在外打工兼职、不过组织生活等行为。六是建立符合“二线”干部工作实际的考核制度。加强“二线”干部的考核管理,将“二线”干部置于纪律约束之内。对坚持上下班制度、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开展工作的“二线”干部,要进行评优和表彰,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不服从分配和管理、工作较差的“二线”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年终考核可以行使“否决权”,评为称职以下等次,并酌情进行调整。

第三篇:加强“退二线”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退二线”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邵阳县“退二线”干部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邵阳县

2004-03-12 08:43:35

因年龄、身体原因而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俗称“退二线”。这是机构改革过程中,优化干部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推行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干部管理机制,形成了一种“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最近,笔者采取问卷、座谈和个别走访的方式,对邵阳县22个乡镇场、部分县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退二线干部,就退二线干部的管理、退二线干部工作情况、身体状况及思想动态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被调查对象的现状

本次调查了全县22个乡镇场、45个副局以上县直机关,占全县县直副局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的50%以上。同时调查了2001年以来的104名副科以上在编的退二线干部,其中副县级以上— — 退二线干部3名,占被调查对象的2.9%;其中曾任乡镇场、科局级主要负责人的18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7.3%;乡、局副职8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79.8%。退二线时提级干部的2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2%。被调查的“退二线”干部的情况是:

(一)、年龄结构。被调查的104名退二线干部中,55—60岁的54人,50—55岁的41人,50岁以下的9人,分别占51.9%、39.3%、8.8%。

(二)、文化结构。被调查的“退二线”干部中,大专(含大专)以上文化的39人,占37.6%;大专以下的65人,占62.4%;其中初中以下的11人,占10.5%。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6人,占5.7%,主要为农口系统的“退二线”干部。

(三)、身体状况。104名退二线干部中,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的37人,占35.6%;身体状况中等的50人,占48%;身体状况差的17人,占16.4%。其中有81人表示能坚持正常上班,愿意为党和政府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23人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坚持正常上班。

— —

(四)、思想动态。“退二线”采取“一刀切”做法,总的政策框架具有稳定性、公平性和科学性。(1)、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7.2%退二线干部表示愿意继续参加本单位的工作;有44.2%退二线干部表示只要单位需要,可以依然为单位干工作;有18.6%的退二线干部表示不想再参加本单位的工作。从调查过程中得知,乡镇和福利待遇差的单位“退二线”干部一般不愿意继续上班,县直机关特别是福利待遇好的单位“退二线”干部大部分愿意继续上班。(2)、在被调查对象中,仍然积极主动支持现在班子成员工作的73人,占70.1%;不支持也不反对的28人,占26.9%;设阻力、出难题的3人,占2.8%。这说明大部分“退二线”干部是支持现有班子工作的。(3)、从对单位领导、在职干部和退二线干部的调查中得知,认为“退二线”做法利大于弊的占78%,他们认为“退二线”,一是打破了干部用人常规,利于建立选拨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二是可以腾出岗位培养年轻干部,能激活青年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能让部分身体条件差、年龄较大的老同志适当休息,心理上有一个过渡期。认为“退二线”做法弊大利的占22%,他们认为这利办法,一是浪费了人力资源,50岁大部分身体条件好,正是一个人智慧、经历和阅历日臻完善和丰富的时期,特别是有农村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干部,过早地离开了领导工作岗位,就是一种巨大损失;二是— — 不利于实现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他们有的从不上班,工资和其他福利、补贴等照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二线”应该“切一刀”,不能搞“一刀切”。因此,一部分人认为“退二线”应视身体情况和工作能力而定;少部分人认为“退二线”的年龄应为男52岁、女50岁;大部分人认为“退二线”的年龄应统一界定为55岁。

存在的问题

实行领导干部“内退”(即退二线),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组织人事工作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党在改革开放时期不断探索公务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公务员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一个转折点。

目前,我国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管理条例》,对退二线干部没有规范。在各级党委、政府文件里,对退二线干部的管理也没有明确规定。所以,退二线干部管理工作成为既无法律又无政策的“空档”。由于该项工作缺乏操作性,因此,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退二线干部对“内退”(即“退二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

— —

误区之一:“退二线”就是减轻负担

有人错误的认为采取“内退”(即“退二线”)的办法,能减少单位财政压力。根据退二线干部中被调查对象的了解,48%的人认为其退二线不上班,经济待遇与在岗人员一样;32.7%的人认为其退二线不上班,经济待遇与在岗人员基本一样;19.3%的人认为其退二线不上班,经济待遇比在岗人员要低。所以,单纯地靠采取“退二线”的办法来达到减轻财政压力是不切实际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来分析,按劳取酬才符合公平、公正原则。事实上,“退二线”干部仍为本单位编制内的人员,一些单位的干部“退二线”后不上班,以致出现了“占坑不拉屎”的现象。从对五丰铺镇、下花桥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长阳铺镇、九公桥镇、黄亭市镇、郦家坪镇等几个中心镇的调查情况显示,情况较为严重。这些中心乡镇原属区公所所在地,科级干部本来就多,自95年撤区并乡以来的退二线干部累计达120人之多(2001年以来的退二线干部65人),其中57%以上原来担任过区、乡主要领导,属正科级干部。有80%以上的退二线干部从不上班、待遇照领。由于人手缺,乡镇领导只好从文化站、经管站、计生服务站等部门抽调或借用干部职工来驻村和参加中心工作。既耽搁了部门的工作,又挤占了乡镇有限的下乡、办公经费,确实有点— — 得不偿失。一位镇长隐隐作痛地道出了苦楚:现在乡镇驻村任务重,效益与工资挂钩,完不成任务要扣发工资。退二线干部不肯干,主要是怕完不成任务,怕领不到工资。而不干事反而待遇照拿,其乐而不为呢?受“编制”的限制,组织部门又不会进人。虽然“僧多粥少”,但为工作的需要,我们只好采取这个不得已的办法。总的来说,这种做法又增加了财政压力。

误区之二:“退二线”就是放任自流

有人错误地认为,“退二线”就是放任自流,喜欢做事就做,不想干事就不做。由于退二线干部原来都是领导干部,现任的单位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对他们既尊重,又怕得罪。从对65个单位、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单位,特别是乡镇,领导的意愿要求退二线干部坚持上班;有27%的单位领导只要求退二线干部参加会议或集中学习;有20%的单位领导对退二线干部任其自然,没作硬性要求。由于对退二线干部实行“弹性”管理,导致一部分“退二线”干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失落和贫乏。一些“退二线”干部认为自已既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走茶凉,何必到单位“坐冷板凳”,也就没必要再钻研领导艺术、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等知识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参加集中学习往往心不在— — 焉,有的干脆将学习场所当作发泄场,随意讲一些小道消息,造成不良影响。有个乡镇的一名副职退下来以后,思想“退步”,半年不交党费,甚至要求按农村党员标准缴纳党费。尽管这些例子只是个别现象,但却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误区之三:“退二线”就是提前退休。

有人错误地认为,“退二线”等同于提前退休。在被调查对象中,县直机关中有52.2%“退二线”干部一直坚持上班;有25.5%“退二线”干部间断性上班;有22.3%“退二线”干部从未到单位上班;而在乡镇“退二线”干部中,一直坚持上班的为32%,从未到单位上班的占55%,间断性上班的占13%。其中间断性上班和从未上班的退二线干部中,在家从事家务活动的占43.5%;参与钓鱼、旅游、打牌玩麻将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占23.4%;搞养花、种草的占27.1%;在家搞养殖、种植业和外出做生意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占6%。甚至个别“退二线”干部以“老干部”自居,错误地认为,“退二线”就是退休的预备期,领导又不好管得太严,悠哉游哉,自求清福。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退化”,领导不布置工作,自已绝不主动出击,随意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干部则将“退二线”作为与组织讨价还价的筹码,千方百计找实惠或— — 提高政治待遇。二是工作退位。一些“退二线”干部认为自已政治上进步无望,对工作只求应付,而对外出兼职或工作以外的应酬娱乐则兴趣浓厚。这是当前对“退二线”干部缺乏针对性管理制度和受“官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痼结”。

鉴于“退二线 ”干部大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种种问题和误区的存在,势必给在职干部和社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同时不利于干部资源合理利用,也给干部人事工作的改革造成难度。由于“内退”(即“退二线”)的政策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不少单位领导对“退二线”推而广之,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非领导干部,不管是科级干部还是股级干部,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工勤人员,不管是身体康健还是有病之身,不管是有技术还是无技术,只要达到了男满50岁,女满48岁,一律退居二线,甚至允许其回家休息。据了解,某乡学区共有9名工作人员,其中50岁以上闲居在家人员5人,在职人员仅4人。笔者在农林系统调查时,一位刚满50岁的站长说:“对‘退二线’政策我不反对,但我从事专业技术二、三十年了,好容易考上了高级职称,现在身强力壮,又不爱好娱乐活动,只喜欢自已的老本行,闲退下来,有时到办公室转一转,领导不安排事做,心里确实憋得慌”。

— —

建议与对策

“退二线”干部管理工作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怎样调动“退二线”干部的积极性,是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定发展大局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条例》精神的具体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范管理、科学操作。县委、县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退二线干部管理工作的规定》,作为“二次人才”开发的政策依据。根据调查情况,特建议:(1)、科级领导干部“退二线”年龄,原则上为男55岁,女52岁,同时视其身体情况和工作实绩,经单位研究同意,可提前退下来;(2)、明确“退二线”干部的职责、地位和作用,规定退下来的干部要正确对待,能上能下,主动适应,积极参与单位工作,接受单位管理,除身体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工作外,其他不参加单位的,需由本人申请,经单位研究同意方可;(3)、一般干部除身体原因“病退”外,可参照领导干部“退二线”年龄实行“内退”,原则上不得提前“内退”;对有专业技术的干部“内退”应作特殊情况处理,尽量让他们发挥专— — 业特长。(4)、“退二线”或“内退”后,如不上班,待遇应与上班的干部有所区别。工资福利一视同仁,其他的考勤费、下乡补助等应与在岗人员不同。这样,既能让“退二线”干部吃下“定心丸”,也使基层单位、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对“退二线”干部管理能有章可循,不再出现类似学区、农林系统等对干部“内退”(退二线)管理无序化的局面发生。严格依照《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达到工龄界限或身体状况不佳的,可以提前退休。对已退二线的干部故意出难题、设阻力的,应按党纪、政纪处理。在干部“退二线”时要“下”得稳妥,特别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的原则。要根据一个单位的干部结构、干部编制等实际情况来决定“下”与“上”,不搞大规模行动,要错开进行,分步实施,做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综合,才能确保“下”与“上”之间前后工作的调配、衔接和干部队伍的稳定。二是灵活机动原则。在以年龄定“线”的大前提下,坚持“切一刀”但不“一刀切”。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一个干部的身体条件、精神状态、工作业绩等其他非年龄因素,区别对待。三是注重情理相融原则。在决定一个干部的“退”时,由主管部门领导逐个谈话,做好思想工作,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同时,针对一些闹情绪,并以此为要挟的临“退”干部,也应讲清政策,说明道理,严厉批评,用组织名义从严提出要求。

— —

二是宣传引导、合理安排。“退二线”干部仍是在编在职的干部,组织上要一视同仁,严格管理,经常教育,绝不能把他们当成编外人员长期不管,放任自流。一方面要定期举办“退二线”干部培训班。组织“退二线”干部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方针政策,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江泽民同志“三问”的大讨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益观,促使他们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认真对待和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退二线”干部的个人特长和工作需要,设定好岗位,适当安排工作,明确其职责,让他们人尽其力,才尽其用。在年终考核时,对“退二线”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也要量化到位,该评优的评优,该称职的称职,不称职的不称职,不能敷衍了事,图形式,走过场。

三是落实待遇、发挥作用。单位领导要从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退二线”干部,经常关注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困难要主动帮助,对他们的成绩要突出表扬,对他们的缺点要严正指出。可根据“退二线”干部原任职年限的长短,对角色转换快、作用发挥好,成绩突出的,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大会表彰等途径和方式,进行宣传鼓励。并且适当解决一些副主任科员— — 的主任科员待遇,让“退”下来的干部依然觉得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对“退二线”干部要摸好底子,掌握动态,本着尊重意愿、力所能及、因人而异、扬长避短的原则,充分发挥出“退二线”干部的参谋干事作用、纽带桥梁作用、督查指导作用、传帮带作用和信访调处作用。使他们“退”有所用、“退”有所乐、“退”有所为,永远保持一种蓬勃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朝气和活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 —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与农民群众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了解和掌握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方面的现状,按照市农工委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怀柔区委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并努力从理论武装、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健全机制入手,狠抓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基层干部头脑,夯实思想基础。制定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了学习内容、重点书目、时间要求、学习方式和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依托区、镇党校、市民学校等宣传教育阵地,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区镇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3期,培训基层干部30221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通过教育,广大基层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怀柔区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关于选派机关干部下村兼(任)职,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的几点意见》和《怀柔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五年(1998—2003年)规划》,规范了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和使用。几年来,全区共选派21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其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98名,目前仍在村任职的74名。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围绕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了联乡帮村、干部帮困、民主生活会、信访接待日、深入基层调研、重点谈话、全程办事代理等多项制度。各镇乡党委结合实际,健全完善了镇乡干部首问负责制、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等多项制度。通过狠抓制度落实,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干部作风建设得到明显转变。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转变。狠抓了镇乡机关和村级干部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工作,通过建立台帐,完善整改措施,加强督促和考核,使一大批基层群众迫切要求、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使在学教活动中形成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好的做法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阵风,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了以“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四民”活动,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创建“六好”镇乡党委和“五好”支部的考核内容,收到了较好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五是健全了转变干部作风的激励约束机制,基层干部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各镇乡在机关干部管理上,普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并加强考核,做到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升降挂钩,开展了岗位述职与末位淘汰,评选文明科室、服务之星等活动,强化了镇乡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这几年,群众性的上访事件逐步减少,镇乡政府为百姓办的好事、实事越来越多,老百姓对镇乡干部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公开、热情、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新型的镇乡工作形象正逐步深入百姓心中。

总体讲,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三讲”、“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双教双促”和“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我区“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极大地加快了我区农村发展的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虽然近年来我区在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少数干部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过于求稳,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缺少新思路、新办法。个别镇乡机关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对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足;有的抓工作图虚名、求形式,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部分村级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中习惯于用老眼光看新形势,用死脑筋对待新问题。在发展上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去适应市场,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物、要人、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宗旨观念淡化。少数村级干部内心深处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家族宗派观念,由此带来的“裙带风”、优亲厚友、排斥异姓及外来户等做法,直接影响农村的团结和睦和农村稳定;有的利已思想严重,在利益问题上贪小便宜、多吃多占,有的甚至借盖章、解决纠纷之机捞取好处;有的“官念”根深蒂固,在安排工作时经常嚷着“没干头、不想当”,一旦调整或落选,不是“不交章、不交帐”,就是四处上访告状;有的为达到长期任职的目的,不愿主动发展年轻人入党;有的不愿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开“蜻蜓点水”,财务公开不实不细;有的甚至以“修理刁民”为名打击有不同意见的群众。

三是领导作风不民主,“家长式”作风严重。有的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进不同意见,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有的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三套班子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不配合,影响班子的团结和正确决策。

四是部分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政策法制观念差,作风不民主,决策主观武断,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气很大;有的说话不分场合,语言比较粗鲁。调解纠纷粗暴压制,发展经济强迫命令;有的碰到难题绕道走,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受到挫折,灰心丧气,畏首畏尾;有的不能充分发挥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是起到“传声筒”和“文件夹”的作用;有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注重短期行为,工作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办事不公开,怕“群众明白多了会找茬”,不是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而是“截留”上级政策,个别干部甚至违反政策规定办事。

五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无用的倾向。学习上热心于时事政治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多,系统学习理论的少,学习无计划、内容不系统。有的认为理论学得再多、再好,不如实实在在做点工作更能赢得领导赏识;有的认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应付工作,学的越多工作越放不开手脚;有的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整天陷于应酬接待、迎来送往,根本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

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或者学习不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甚至片面理解和歪曲上级的精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三、原因分析

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信仰及价值取向,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观念,给基层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在某些干部头脑中占了上风。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够、要求不严。少数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在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前既看不清、又想不透,思想观念模糊,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一些干部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甚至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当干部吃吃喝喝、请请送送,是一种“时宜”,不合“时宜”就办不成事,解决不了实际困难,尽管违心,也只能去干,各种不正之风悄然而起。

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就镇乡干部来讲,全区镇乡1069机关干部,参加工作前为农民的占40.2%,加之学习培训的滞后,使整个镇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从村级干部来看,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致使选拔村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据对7个山区镇乡调查,18—35岁的农村青年有15390名,留在村里的只有7249名,且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到79.7%。在这样一个状况下,选举产生的干部素质可想而知。这些任前本就素质不高,当了干部后又缺乏经常的学习和艰苦锻炼,致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成为影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四是在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近年来虽然我们出台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在党政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中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意见》等多项有关基层干部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村级干部的管理上,长期以来重使用,轻管理,不是靠制度管理,而是靠情感约束,致使村级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干部存在“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工作上急功近利,为了出政绩,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加之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村级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对村级各种组织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议事程序不够完善,加之上级监督检查不够到位,致使村级组织的合力不够强,村级工作运行不顺畅,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不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意见较大。

五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客观上也诱发了

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在镇乡机关干部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致使一些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于在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一些工作效率不高、业绩较差的干部得不到及时调整,不但他们本人得不到教育,还影响其他干部的积极性。此外,镇乡干部在同一岗位时间偏长,轮岗交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一些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凭经验办事,创新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镇乡干部在同一镇乡、同一岗位上工作11年以上的有554人,占镇乡干部总数的51.8%;工作21年以上的达到209人,占19.6%。最为典型的是庙城镇的朱永田竟35年未换过岗位。

四、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当前,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农业发展已进入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新阶段,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卖难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意改进干部作风,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针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坚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努力在夯实思想基础,树立正确导向,完善相关制度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夯实思想基础。

多年的实践证明,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党性锻炼,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搞好作风建设的灵魂。

一是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坚定广大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化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新机制。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一线,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少、条件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为提高其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创造条件。要将镇乡机关干部列入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扩大基层干部培训覆盖面。结合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采取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培训的办法,加强对镇乡机关干部的培训,争取五年内使全体基层干部轮训一遍。要充分发挥区镇党校、成人学校的阵地作用,采取长短结合的灵活办学方法,抓住任前、届中、届末三个重点时期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传统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同时,要加强形势任务、科技法规教育,提高其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综合素质,使之不断适应形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管理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选用的干部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就会影响和激励整个干部队伍,带出一方正气。因此必须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并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进一步改革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树立明确的用人导向。

选准选好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必须努力创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真正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贯彻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要加大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镇乡工作的力度,解决镇乡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人视野和渠道,既要注重本村培养选拔,又要突破完全在本村选拔的局限,面向社会选拔。同时,要建立基层干部利益导向机制,增强基层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努力创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环境和条件。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使全区的人才充分得到利用。进一步加大从镇乡、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的科级干部或处级后备干部到村任职的力度,探索尝试村干部跨村交流和兼职,盘活农村干部人力资源,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严格对基层干部的管理。

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要继续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增强镇乡机关干部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进一步加大镇乡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要在研究制定《镇乡机关干部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镇乡机关干部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对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要有计划地做好交流工作,以此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要改进基层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建立镇乡、村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按照“六好”镇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将工作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个干部,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要求和时限,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年终严格考核,做到奖惩兑现,解决镇乡、村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促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转变。

当前,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思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的保证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建立基层干部考核结果公开制度。通过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干部的考核结果,发挥其在作风建设上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二是建立基层干部作风讲评制度。对作风好、业绩突出的干部进行表扬,对差的批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三是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明确领导干部不但要抓业务,还要抓队伍的双重责任,逐步形成作风建设一级抓一级的新机制,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转变。四是在镇乡机关全面推行“办事全程代理制”。努力实现在办事主体上,由群众跑为干部跑;在办事效率上,由多次办为一次办;在办事程序上,由随意办为规范办;在服务态度上,由被动办为主动办。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五是在坚持村干部定期集中学习、定期交流思想和入户走访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制度、村级事务现场办公制度和轮流值班制度,及时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强化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欠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三委”各自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程序,增强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三委”之间的关系。

二是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新载体。要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推行村级帐、款镇乡双代管工作。通过严格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减少或避免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使集体资产流失、引发干群矛盾等问题的发生。建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和审计流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是必须切实加强民主监督,不断规范民主管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民主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要顺应这一形势,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前,特别要坚持和加强政务、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时间,保持政务、村务公开的经常性、规范化、透明管理,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

当前基层干部存在某些作风不实问题,与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无关系。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各种会议和应酬,给基层干部形成了很大压力,以致产生浮夸虚报、弄虚作假现象。因此,对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又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和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基层干部树立榜样。

第五篇:基层官兵思想调查与思考

基层官兵思想调查与思考

一、当前基层部队官兵面临的现状

我们通过点面结合、座谈了解、民意调查、开展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调查了解官兵的思想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官兵的价值取向看思想意识的变化

一是大众传媒对官兵思想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大部分官兵喜欢看电视、听广播、读消遣类杂志,从而产生了许多新观念、新意识。二是受沿海地区经济潮的影响,官兵不仅学会了用经济的观点看待社会,而且学会了用经济的观点看待地位、价值和分工,他们不满足自己现已掌握的知识,考虑为第二次择业做准备的思想普遍存在,为自己着想的表现尤其突出;三是他们民主意识较强,自我估价过高,一遇荣誉进步受挫,心态不平衡。

(二)从兵员成份多元化上看士兵特点的变化

近年入伍的战土具有的特点:在家打工、经商的多,独生子女的多,早恋的多,出现了多种成分并存和社会意识多元化的现象较为突显。由于兵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境,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与社会接触的层面也不同,他们的思维定势差异较大。

(三)从部队所反映的问题看官兵的现实变化

一是心理障碍引发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多。部分官兵认为部队文化生活单调,难以适应年轻官兵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的因不适应部队紧张艰苦生活环境,或因婚恋受挫、家庭变故等引起心理失衡。二是利益关系调整给官兵思想带来较大冲击。对加入WTO后,国家和军队出台的新的政策忧心忡忡,担心转业、退役找不到理想工作,有部分官兵因亲属下岗、家属就业难出现过思想问题,伤病残官兵牵制了部队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三是涉法问题对部队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出现的各种难题运用法律解决的信心不足或能力不够,基本上每一个基层消防大队都有官兵家庭不同程度涉及过法律。

(四)从常规教育与经常性思想工作上看官兵的感受

在基层,相对常规教育重视多些,经常性思想工作重视相对少些。诸如近年展开的各种常规或切入某一群体的教育接踵而至,而经常性思想工作还是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遇成绩就对常规教育唱“赞歌”,出现问题就归咎于常规教育未搞好。

二、当前官兵思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观念问题。一是怀疑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作用。部分官兵认为,社会在变,人们思想也在变,过去的谈一谈、说一说、讲一讲已过时了,靠谈理想、讲信念没用。有问题自己去想,想不清楚领导也没办法。否定这项工作的现实作用,主观上放弃努力。二是认为抓经常性思想工作婆婆妈妈费功夫,吃力不讨好,不如靠行政手段来得实在,简化。或表扬或批评,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人的工作。三是个别政工干部错误地把经常性思想工作等同于“讲马列”、“唱高调”不实在,本身不愿做这项工作,由于思想不到位,认识上不去,经常性思想工作受到冷落。

2.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存在简单化倾向。一是粗暴训斥。对战士存在的问题,不是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而是板着家长教训孩子的面孔,指责训斥,有时甚至讽刺挖苦,二是强行禁堵。有些干部怕战士出问题,不是积极地进行疏导,晓以利害,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和加强自控的能力,而是消极地采取强制“禁堵”的办法。三是滥施处罚。有的干部动不动就要采取处分手段,或者规定一些土政策、土办法,如:“站岗误岗的罚岗,军人姿态不好的罚站,业务技能不过硬的罚练。”四是强求一律。有的同志习惯于“一刀切”、“一锅煮”的工作方法,用一个“药方”治“百病”,导致思想工作苍白无力,甚至劳而无功。五是空话搪塞。有的政工干部不是赤诚相见,以理服人,而是打官腔,唱高调,扣高帽。六是就事论事,消极应付。例如,在对待战士入党问题上,不是根据党员的标准指出战士的差距,而是以名额有限进行推脱等。七是立竿见影,一次完成。对战士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上一次课,谈一次话,就要人家思想通,见行动,否则就是出窑的“砖”定了“型”。八是用“量化管理”代替思想工作。有时对于基层官兵的过错和失误,不问原由,不去了解过程,只依结果进行“扣分”。

3、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责任问题。一是没有把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把制度成了挂在墙上的“老摆设”,落实起来,要么“漏水”,要么折扣,该支委、党委每月进行部队思想动态分析的没有认真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只管不教;把解决思想问题、提高认识水平演变为靠管理手段的一种打压,有问题化解少整治多,稍不听招呼就不是好同志。二是经常性思想工作不经常。往往是上级强调了才抓一抓,部队出了问题才抓一抓,缺乏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识,致使经常性思想工作成了“夹生饭”,扔不得,也吃不得。三是本末倒置;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政绩工程,淡漠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能压就压、能拖就拖、能哄就哄,只要能突显成绩就大功告成。造成一俊遮百丑,一些官兵的思想问题久拖不决。四是敷衍了事;一些单位发现部属有思想问题,说到了谈过了,就认为责任尽到了,缺乏起码的责任心。有的当好好先生,遇到问题绕道走,谈深了谈多了容易露把柄,怕沾到手上甩不掉,自找麻烦。五是没有形成规范的监督落实机制。往往是

“措施得力、落实不力,计划可行、操作不行”,这是造成一些基层单位经常性思想工作各种现实问题的重要原因。

4、基层政工干部的能力问题。一是功底不够。由于自身文化知识、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及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自身看问题、讲道理不过硬,遇事说不清、讲不明,直接影响工作开展。二是方法不对。由于不注意人的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一说做思想工作,要么开会提示暗示,一人得病大家吃药;要么就是没完没了地说教,只等对方点头答应;要么搞低格调的迎合,以表示理解、同情,最终成为对方的支持者。三是把握不住。不会科学分析队伍整体形势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已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会辩证地分析把握个别与普遍、主要与次要。遇事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把小事变大、大事激化。再加上个别干部思想上的“三苦”意识,即政工干部经济贫苦、工作辛苦、进步艰苦,只能为别人锦上添花,却难为自身带来现实好处,降低了抓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热情。

三、加强和改进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对策

新形势下,解决经常性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仅靠过去的一些老办法、老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治警特点和规律,以变应变,拿出新的应对之策,才能为经常性思想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要与时俱进,确保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先进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经常性思想工作始终要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化和良好的道德培养“四有”军人,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经常性思想工作摆上位、抓到位,既是党的先进性要求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部队思想工作者要从全局出发,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正视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推陈出新,挖掘“部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方法,弘扬主旋律,对思想苗头随时抓,错误行为随时管,不良倾向随时纠,歪风邪气随时刹,帮助官兵坚持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筑牢拒腐防变堤坝,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二)要提高认识,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性。

加强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应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要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摒弃思想工作无用论,充分认识到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部队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认识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部队只有通过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及时掌握和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才能保证这支队伍在政治上永远合格,才能调动广大官兵积极性,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从而增强紧迫感、责任心,真正把经常性思想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其次,要增强责任意识。政工干部应唱好主角,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上,克服整天忙于业务而忽视政治的现象。业务和其他干部,要把经常性思想工作当做自己的份内事,共同负起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领导和责任来。再次,要充分发挥思想骨干队伍作用。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要建立一支以基层支部书记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思想工作网络队伍,并根据部队的特点、人员变化,适时调整补充思想骨干,在组织保证上形成经常化、制度化,这支队伍作用发挥好了,领导就能做到耳聪目明,准确掌握官兵的思想底数,采取必要措施,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掌握工作主动权。另外,思想骨干与群众关系密切,他们对士兵的了解往往比领导了解更深、更透,因而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效果大,起到领导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要持之以恒,确保经常性思想工作连续性。

经常性思想工作对象是人,而每个人的思想和问题各不相同。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只需点拨一下,有的则需要一个反复的工作过程,这就需要思想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常性思想工作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要做到保持经常性,目前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主要建立起思想汇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谈心制度、重点人帮教制度、检查讲评制度,用制度保证思想工作的经常化,及时分析掌握部队思想动态,并针对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确立重点人,指定思想骨干靠前帮教。二是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官兵的思想活动和思想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有。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埋头苦干和甘愿自我奉献的精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在工作中要做到“六多”,即:多看、多聊、多听、多问、多查、多想,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通过细致观察,熟悉官兵基本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及时洞察、掌握官兵内心世界和思想状况,并对每位官兵的现实思想反映进行认真分析,查找造成他们思想问题的因素,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选择正确的工作方法,使每位官兵的思想问题能被及时发现、妥善解决。三是抓“全天候”管理。消防基层单位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随时都有执行任务的可能性,又加上工作的独立性,部队内部的案件和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经常性思想工作要做在“战时”,更要做在“平时”,要走出营区,覆盖到“八小时以外”,确保经常性思想工作连续不断,效果持之以恒。

(四)要注重身教,提高经常性思想工作说服力。

思想工作既要靠理论教育人,也要用教育者模范行为影响人。现在的官兵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仅看教育者讲得怎样,更要看教育者做得怎样。为此,一要安心扎根消防,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要一个样,当好“样板”,做好“标杆”,增强其免疫力,用良好形象,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影响人,成为规章制度的化身,成为纪律和制度的忠实实践者,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说服力和感召力。二要公正办事,营造官兵健康发展的环境,激发官兵工作热情。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原则,不搞亲疏关系,尤其是在入党、入学、学技术、转士官等敏感问题上,更要坚持公道公心,说心里话,办知心事,当好向导,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三是要不断提高思想工作者的能力,强化自身的素质,打牢理论功底,提高组织领导思想工作、分析问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掌握必备的说理艺术,才能功在育人,力在渗透,活在得法,保证部队建设的需要。

(五)要情理结合,注重经常性思想工作思想性。

当前,针对基层单位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缺乏思想性和原则性,存在着重“情”轻“理”或以“情”代“理”的现象,一要抓准问题,围绕官兵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官兵成长进步所涉及的敏感问题,个人和家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基层建设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如“成长进步大家谈”,“今日说法”,“案例分析”、“我留恋的警营”等活动,以实话实说的形式,把难题交给群众,把官兵发动起来,靠大家谈,来突破老大难,来拓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空间,活跃气氛,增强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对官兵的思想动态进行跟踪管理。建立和健全富有成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要以调查为依据,以实施为主体,以考评为手段,以激励为动力,把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运行全过程纳入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之中,经常与官兵聊天、座谈、交流思想,了解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在官兵中架起一座“信任”之桥。三是情与理的结合,切实增强思想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威力。作为教育者要做官兵的“知心人”,以父母心、兄长情,熟悉每个官兵的各方面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关心他们的婚姻恋爱和家庭问题,体贴他们的困难,用真挚的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避免引发新的思想问题。不断改善警营文化,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满足官兵的求知欲望,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我们的经常性思想工作才能保持一种思想性,从根本上解决官兵的思想问题,确保部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下载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八农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邮政走基层调查与思考

    在赵城、广胜寺、甘亭等邮政支局的调查与思考 (职工最关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洪洞县邮政局 高华) 按照市局有关安排,7月18日,我随郭文凯副局长(工会主席)到赵城、广胜寺、甘亭等邮......

    基层税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思考

    基层税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与思考 日期:2008-11-28 作者:武昌区国税局 来源:武昌区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王道明 刘 利 柳仁琼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

    基层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5篇]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编办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我市基层建设的现状,我们组建专班在11月7日—......

    改进选调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选调生工作自1983年开始,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干部......

    关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现出来。如何把握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提高......

    基层效能监察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企业效能监察是指纪检监察组织,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督对象的管理行为、能力、运转状态、工作效率和生产的经营质量、效益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检......

    基层学习型班组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学习型班组的调查与思考学习型组织研究专家彼得·圣吉博士说过,未来持久的优势属于哪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企业。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企业的竞争将不再以物质和资金为......

    5对全市基层党建的调查与思考(本站推荐)

    5对全市基层党建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6/5/30 21:02:32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yjp 点击/评论:348 根据市委安排部署,市决咨委课题组对全市基层党建展开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