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椒江民生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椒江民生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徐仁标
党的十七大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当前,民生工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振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民生工作事关发展大局。本文从椒江实际出发,着力探索民生问题和工作思路。
一、近几年来椒江民生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对民生工作普遍高度重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关系民生的工作任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扩大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学就医、养老助残、扶贫济困、保障安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而未能及时解决的民生问题,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城镇居民和老、弱、病、残、困等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全区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共计7.09亿元,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65.2%。回顾我区近年来的民生工作,主要表现为:
(一)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就业和培训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每年组织举办2-3次的大型就业再就业洽谈会,组建成立了区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纳入政府政策扶持范围。2004年以来共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6101人,净增城镇就业人数27817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68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就业局势基本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社保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近年来,区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社保方面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社保体系。从2007年开始全面启动实施了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分别达到84525人、64673人、60455人、121021人和35620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加强。近几年来,连续组织开展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春雨行动”、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春雷行动”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各类违规用人单位进行了重拳打击。2004年以来劳动保障监察立案1997件,结案1987件;为5827名劳动者追回应得工资、挽回经济损失达1385万元;接受各类劳动争议申诉894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629.27万多元。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建立了低保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从2004年至今我区先后4 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镇由2004年的180元提高到2007年的300元,农村由2004年的1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80元。2007年底,在册低保对象3113人,其中农村2667人,城镇446人,当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51.45万元。“三无五保”集中供养制度趋于完善。目前我区在册农村五保对象有186人,集中供养人数173人,供养率达92.7%。城镇
“三无”人员41人,集中供养率达100%,完成省市的目标要求。完成全区11所敬老院改造,总床位数达600张,满足了实际需要。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开展对残疾人的各类救助活动,每年为贫困残疾人发放救助补助金130多万元。着力推动残疾人就业,全区37家福利企业共集中安置残疾职工850名,2007年累计支付残疾职工工资达1060万元,共缴纳五项保险费369.6万元。分散按比例安置就业350人、个体就业1000余人,就业率达88%以上。外来人员救助管理取得新突破。启动实施了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制度,筹措了30万元的外来民工医疗救助资金;加大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缓解了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新组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新建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慈善等新型救助不断深化发展。2004年以来,区慈善总会共募集基金3600万元,共拨出救助金418万元,先后有9千多人次接受救助,并建成“慈善爱心超市”,慈善救助已成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另外,还启动实施了即时救助、零起点救助以及低保边缘户的临时救助等新型救助制度。救灾救济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加强对台风灾害的救灾救济工作,共累计发放灾害救助资金1274.3万元,下拨春荒、冬令救济款104万元,倒房恢复重建875间。全面实施了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和“避灾工程”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16个避灾场所,总面积6846平方米,可安置灾民 6480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区社会福利院规范有序运作,使我区的217名老人、孤儿和弃婴得到了良好的帮助和服务。新的社会福利院迁建工程即将动工建设。福利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启动实施了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项目,办理老年优待证红卡32349本,绿卡34086本,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新建和改扩建社区相关基础设施17个。
(三)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区教育事业总支出已达5.6亿元,其中区财政预算内支出近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部免除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学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总额达1059万元,“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有效减轻广大群众的教育负担。同时启动实施了“五项工程”建设,仅2007年就投入资金1250万元,完成12项省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投入2694万元,改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各类设施建设项目达62个。
(四)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区参保率达 84.65%,受益率为31.9%;完成农民健康体检132820人,体检率达84%,新建成179家农民健康俱乐部。进一步推进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先后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惠民医院医疗救助、外来民工医疗救助、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门诊医疗费补助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实现了医疗救助由临时性向制度性转变,城乡特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04年至今已发放助医卡5868人次,共发放救助金352多万元;2007年大病医疗救助380人,救助金额达111万元;部分外来民工也得到了政府的有效救助。
(五)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为保障我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2006我区率先开始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全区67户低保家庭、职工特困家庭的保障对象全部实现了廉租住房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继2001年全面完成岭南小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后,我区于2002年开始安居二期经济适用住房筹备工作。总占地面积224.42亩、总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的百姓家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于2004年底正式动工建设,并于2007年完工并开始销售,满足了部分困难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椒江民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尽管我区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上级的要求以及群众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至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是电、水等基本生活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从2007年情况看,夏季仍是电、水最为紧缺的时期。为优先保证居民的用电,对工业企业实行有序用电,但居民生活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停电现象。自来水由于供水二期工程还没有投用,用水高峰期实行低压供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二是社会大救助大保障体系还未形成。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资金积累和保障服务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较大,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比较滞后。三是物价上涨过快。今年的物价上涨创近十来年来的最高升幅,尤其是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液化气、猪肉、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而与此同时,群众增收的速度却没有明显提高,势必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四是“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突出。老城区的主干道堵车现象普遍,行车非常困难,居民小区、大型商场等停车难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车辆管理和群众素质仍待提高,乱停车、违章驾驶现象普遍存在。五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医疗资源人均水平较低,城乡配置很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需要。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六是教育均衡化问题还未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的教育软件建设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培育还比较落后,学生“择校”现象还普遍存在。七是环境卫生还不尽如人意。八是社会就业压力还比较大。九是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去努力加以克服,把民生工作作为一项政府系统工程,在充分考虑有限财力的情况下,分清轻重缓急,全面统筹地抓好民生工作。一是转变工作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转变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真心实意抓好民生工作。重视做好社会面上的宣传引导工作,大力营造民生工作社会氛围。二是重视公共财政的投向。按照省、市要求,今后每年应将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工作。三是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着眼于社会大救助大保障体系建设,整合政策措施和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大保障体系,着力于解决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增收、就业、社保、住房、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夯实社会发展基础。四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健全民情反映机制,健全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各项民生工作搞得更好、更有效。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抓好的几个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人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切实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具体应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于解决城乡群众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构建三大体系。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区”,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创业促进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等三大体系,加快实现椒江劳动保障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抓好农村低保家庭、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继续举办面向全区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洽谈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消除的长效机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把推动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出台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实行定向招工,定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把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创业培训范围,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二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进程,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参保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并扩大工伤保险扩面成果,确保工伤保险扩面参保人数达到16万人目标任务的完成。深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即增即保”。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新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三是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我区民营经济活跃,外来务工人员较多,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的法律先后付诸实施,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因素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社保支出等劳动成本加重。在此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严密加以防范,确保不发生因欠薪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依法及时公正处理好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致力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深化发展分层分类和新型社会救助,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切实加大政府救助资金投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要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推动低保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大低保边缘群体的临时救助力度,加强慈善工作,以“救穷”为中心向“救急”为中心转变。同时加强政策的衔接配套,有机整合救助资源,形成大社保大救助格局,确保困难群众困有所济,学有所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加强残疾人就业和扶贫解困工作。残疾人扶贫解困主要是促进就业、康复服务和困难救助等三大措施。把残疾人就业纳入到全社会就业体系进行总体部署,稳定和发展集中就业,拓宽按比例分散就业、自谋职业渠道,扶持个体就业和种养殖业的发展,使广大残疾人更好地通过就业自食其力,实现人生价值。积极开展“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活动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三是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减灾救灾能力。根据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切实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报灾、核灾和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灾害应急救援水平。以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根本,认真做好转移安置、恢复重建、生活救助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大救灾投入,完善救灾扶持政策,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切实加强救灾物资储备、避灾场所建设、救灾款物发放等管理工作。四是加快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以发展老年福利为主体,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在法律规制、道德规范、社区支持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完善社区照料功能,逐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公益性养老机构,强化国办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加快区福利院迁建工程建设进度,以区福利院建设为龙头,积极带动乡镇敬老院建设。全面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逐步使“星光老年之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三)致力于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名师的奖励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学校预算内经费倾斜力度,加大教育统筹基金调节力度,尽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继续做好村完小的“一硬二改三化”工作,推进村完小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继续开展“贫困生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做好弱势群体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做好城区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把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抓到实处,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四)致力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是抓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计划 2008年人均筹资达到100元。继续抓好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提高体检质量,注重后续服务。二是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抓好疾控中心大楼、区妇保所以及街道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一个覆盖所有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三是抓好医疗救助水平的提高。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抓好医疗救助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整合资源,程序简化,降低门槛,衔接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救助内容,实现医疗救助由临时性向制度性转变,实现由“医后救助”向“医中救助”和“医前救助”转变。
(五)致力于解决群众居住环境问题,不断加大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启动实施新一轮“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重点是要加强对村庄垃圾清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和污水处理。全面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建设,重点要抓好主干道沿线整治。二是努力改善群众关注的城区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多城同创”活动,抓好示范街、规范街建设,推进建成区“五小行业”整治,抓好海门、白云、葭沚三街道的拾荒者聚居区建设,改善周边环境;逐步解决城区“黄水”问题,加快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城区水环境整治。三是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严格执行土地出让金收入2%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规定,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受益面。加快椒南和椒北两大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全区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致力于解决一些社会治安状况突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以及选举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信访源头控制,积极化解重信重访问题,不断减少积案。同时,高度重视初信初访的处理工作,提高一次性办结率,提高息访息案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反盗抢、打击三电防盗窃、打击非法用工、农民工工资清欠等专项行动;深化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消防“三合一”场所、建筑电气防火、出租私房防火等安全相关的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发挥新成立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局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区外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全面强化人民调解工作,促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调解组织向企业、市场、社区延伸,夯实基层基础,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篇:关于椒江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椒江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刘碎雪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3年浙江省提出生态省建设后,椒江区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区的目标。全区在整治环境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生态区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生态区建设任重道远。
一、生态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前,椒江作为一个海滨小镇,主要以农业、渔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后,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全区的GDP从1.1978亿元增长到203.04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40元增长到41733元,财政收入从1981年的144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3.6223亿元。
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全区河网水质恶化。《2005年台州市水资源公报》显示:椒江区评价河长98.7公里,属地表水Ⅳ-劣Ⅴ类水质的河长为98.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比例为100%。《2006年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包括椒江南部河道在内的金清河网87.4%的断面水质属劣Ⅴ类水,整个河网中91.7%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椒北河网 Ⅳ类、劣于Ⅴ类的断面分别占50%,均不满足水域功能。严重污染的河道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使河中近三分之一的水生物绝迹。居民饮水也一度告急。外沙、岩头医化园区曾被浙江省列为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之一,因为污染问题曾多次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要求对环境进行治理的呼声十分强烈。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椒江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在环境污染整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生态工作网络基本健全
2003年底,椒江区政府面对沉重的环境污染,提出了建设生态区的战略目标。为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20多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每年与各成员单位和镇、街道签订生态区建设责任书,明确职责和分工,确保各单位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椒江区的生态建设工作形成了有人主管、有人主抓、有人落实的良好工作网络体系。
(二)污染企业整治取得成效
自2001年开始,对全区的医化企业进行了重点整治。本着“先退后进,先整治后发展”的原则,先后关停了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内治理无望的18家医化企业,园区内医化企业减少到33家;2004年,我区先后投资10多亿元对园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33家医化企业全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企业“三废”得到了有效处置,并于2006年11月通过了省验收小组的验收,原先化工区恶臭影响主城区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椒江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为全区的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开始投产,总投资2.2亿元、每小时供气量达300吨的椒江热电厂,彻底解决了外沙岩头医化园区中小企业因为设立小锅炉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总投资2亿元,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工程已于2003年顺利运行,污水二期工程也在紧张建设中;总投资5000多万元,日处理150吨的垃圾焚烧工程正在建设中;2003年开始实施再截污再分流工程,至今,城区共建成一级、二级管网35公里和36.19公里,泵站10座。2007年,计划建设一、三级污水管线3.7公里,完成24个小区、41家单位的排污口改造和28个排污口的封堵。
(四)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薄弱点、难点。针对这样的状况,2004年,椒江区下发了《台州市椒江区农村卫生改厕工作实施计划(2004—2007年)》,到2007年3月,已有155个村完成了改厕工作,有的村还投资建造了沼气式化粪池;2005年,出台《椒江区城乡环卫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以“户集、村收、街道运、区处理”的城乡联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使农村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
(五)河道污染开始治理
为切实改变椒江河道水质,我区出台了水环境整治水利实施方案和河道保洁考核细则,确定城区核心区块内河道由区里负责日常保洁,其它河道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各街道负责每天8小时动态保洁。从2001年到2006年全区共投入9000多万元,完成河道疏浚414公里。2007年,共清理水葫芦450多万平方米,清理河岸垃圾600多吨,全年计划疏浚及清淤11
6.45公里,并统一购置了46艘保洁船发放到各街道。区财政全年计划用于河道保洁以奖代补经费290万元。通过努力,全区大小河道的水面洁净度有了明显改观。
三、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椒江区的生态建设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取得一些成效。由于历史的原因,椒江区的水、土壤等污染没有明显改观,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生态意识不强
一些部门对生态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生态区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思想和行为。一些企业的排污方式从明排转为暗排,增加了环保部门的监管难度,如海门街道某一区域的河水经常发现电镀厂产生的污水,但环保执法部门多次检查都未能发现。个别企业在检查时使用环保设施,检查一过就不再使用。一些企业因污染被查处时,说情时有发生;一些市民为贪图方便,乱倒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仍随处可见。
(二)规划不科学
椒江区城市发展初期,城区的排水、排污均采用合流制就近排往河道,既浪费了可利用的雨水,又加重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污水干管没考虑与系统匹配;一些管道直接放置在河底,影响河道的排洪、清淤;城市一些河道对河底、河两侧进行了水泥浇灌、砌石,丧失了自身的净化功能;椒北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新投入的设施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如椒江一期污水厂,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但椒江2004年日供水量已达10万吨,2007用水高峰期日需水量在14万吨左右,这样的状况导致了污水处理率不足50%。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区目前的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仍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高投入、高能耗的增长模式,部门和企业对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还跟不上,逐步建立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高效、低耗、节能和低排放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难度还比较大。从产业结构上看,2006年椒江的三产比例为2.5:50.5:47,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例70%还存在相当差距;2006年,医化行业工业产值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同时,企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这样的产业结构使环境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短时间难以得到有效、彻底的治理。
(四)政府投入不足
近年来,区政府在生态建设投入上,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但所占GDP的比例仍太少。2007年生态环境保护费仅1200万元,但需支出的又有很多,加上前期遗留问题多、城市规模快速扩展,相对于生态建设,还远远不够。
(五)农村环境不乐观
近年来,椒江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效很大。如新殿村、九子村、海明村等达到了市级生态村的标准。但多数农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压力逐年增大,禁养区内畜禽养殖点尚未全部关停转迁,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直排内河,一些农村生态基础设施投入几乎为零,生态环境容纳能力不断降低。
四、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绿化、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还涵盖了社会经济、管理理念、文化、法制、规划等各方面。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道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目标。
(一)树立生态意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建设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使全区人民认识到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努力形成“人人要生态,人人讲生态,人人管生态,人人护生态”的浓厚氛围。各部门、街道(镇)应树立良好的生态就是发展的政绩观,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更好地把握好生态建设的实质和内涵,为生态建设夯实思想认识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是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工作中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重视经济社会效益,又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维护长远利益;既要考虑局部利益,更要服从全局利益,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发展内容、重大政绩追求和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把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作为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的基本指导方针,整改前期规划不科学的设施,以网络化、一体化、现代化为标准,建成布局科学、设施先进、空间开阔的基础设施体系框架。同时要总结经验、突出重点、节约有效、循序渐进地加大投入,提高椒江区的截污、处污的能力。在资金的投入上以政府财政为主,适当吸收民间资金;在设施的经营与管理上,以高效为目标,以广大民众受益为第一要义,兼顾投资人的收益。
(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在实施宏观调控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布局体系。以打造先进制
造业基地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时,注重与生态建设规划相融合,着眼于从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上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大力倡导节能减排,逐步降低污染大、能耗高、附加值小的企业所占的比重,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在废弃物利用上环境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考核制度
建立一套绿色GDP考核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在考核中的比重,从现有的3到5分增加到10分左右。在这一考核体系中,将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纳入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评价体系,要用一套科学综合社会指标来考察领导干部,除考核经济指标外,还要考核环境指标,在考核经济指标时,既要看量的增长,更要看质的提高。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设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专项资金,补偿为全局发展作出牺牲的环境受害方,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重视软件建设,营造生态文化氛围
生态建设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尤其要积极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要进一步挖掘椒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我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名胜古迹,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把人文元素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要大力传播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积极培育具有特色的企业生态文化和社区生态文化,加大绿色基层单位和绿色家庭的创建力度,广泛开展环境法制、环境道德和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全区上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
第三篇:椒江先进制造业创业创新的探究与思考
椒江先进制造业创业创新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周普顺
创业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期的椒江,如何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主动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形势,趋利避害,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椒江先进制造业创业创新的优势现状
创业创新环境和谐宽松。创业创新环境的优劣,是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椒江在这方面颇有优势。首先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所在,椒江是行政、商务、金融、文体等发展的新兴核心区,社会安定和谐、城市环境优美;又拥有对外开放港口——台州港海门港区,即将兴建的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和沿海高速公路环城而走,机场、铁路近在咫尺,构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既承受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辐射,又深受温台地区商品经济的影响,使得椒江容易获得市场供求信息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充满创业创新的活力。其次是有宽松的制度优势。作为中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和“温台模式”创始地之一,椒江历任党委、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一企一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了发展的宽松环境,“百日攻坚”行动更是切实推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业创新意识深入人心。企业是创业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从创业角度来看,椒江制造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层次,与根植于这方热土的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分不开。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讲求实效、负重拼搏,以其创业历程推动椒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一批重点企业和知名企业家脱颖而出。从创新角度看,椒江企业在市场博弈中敏锐地觉察到产品差异化和多样化所能带来的发展契机,自主创新的欲望强烈,颇具潜在的创新精神。有关政府部门从长远角度出发,能以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引导这种创新潜能,转化为推动企业成功的重要动力。
创业创新载体鲜明活跃。椒江已形成了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高新技术产品与原有传统优势产品共存,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块状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态。外沙、岩头的医药化工区,下陈的缝制设备和纺织服装,洪家的塑料制品和家用电器,三甲的水暖配件及喷雾器,前所的眼镜和建筑材料,章安的布制工艺品等,“一地一品”,都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产业集群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创业创新氛围,使得企业可以较为便捷的共享和利用块状区域内人才、技术、信息等创业创新资源,集聚、传播、交换。产业集群的平台支撑,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带动椒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形载体。截至目前,椒江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30家、市级31家;拥有民营科技型企业19家,增量列全市之首。
创业创新平台初步搭建。滨海工业区块、葭沚物流功能区、椒北沿海工业功能区块建设相继稳步推进,为各类中小企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今年椒江还筛选确定了80家成长型企业为“216”工程企业培育对象,制订企业培育个案,落实扶持措施,并建立了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信息库。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椒江积极发挥研发机构的作用,与中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大学低温研究所、台州中科等48家科研院所建立正常的技术合作关系,支持他们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协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使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光是今年,有关单位就协助企业申报了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6项,帮助企业制订产品标准2个,申报省级新产品立项5项,协助企业申报2个发明专利;开展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椒江民营企业对接活动和5个项目的技术转移,完成路交会技术难题73项、技术合同46项、成交金额2611万元。同时,投资5500万元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开始筹建,预计明年动工兴建。
二、椒江先进制造业创业创新的劣势效应
资源、环境的“短板效应”。简而概之就是制造业内在的扩张潜力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已成为其进一步创业创新的 “木桶之短板”。一是土地资源供给不足。本来椒江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3亩,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实施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占补平衡难度不断加大,征地拆迁成本急剧上升,制造业创业创新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二是环境容量日趋饱和。首当其冲的就是医药化工。尽管近几年椒江实施了严厉的环保整治措施,停产、治理了30多家医化企业,其中包括2家产值上亿的企业,这使得工业废水排放量从原来的3万吨/日下降到1万吨/日,有效削减COD排放量72.2%,并顺利通过了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摘帽”验收;但是较之台州主城区的环境要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椒江还将继续严格限制医化行业发展。三是电、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前瞻性研究不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椒江的电网和供水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如今缺电、缺水已逐渐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为此,很多企业都实施自备发电;在当前油料市场价格飞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即便政府出台补贴政策予以扶持,企业运营成本仍是无可避免地大大增加了。
企业发展的“温水效应”。企业是椒江制造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但是不少企业在赢得初创收获后,犹如停留在现状“温水”中的“青蛙”,不经意间丧失了继续提升的机遇,究其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问题。一是发展定位上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和交往层次都不高,只认准目前的利益,缺乏创新的动力;很多中小企业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远见,技术装备落后,习惯于模仿产品或引进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忽视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创新,容易在市场需求发展中被淘汰。二是企业管理机制上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结构上明显偏低,普遍存在以亲友为主的人治现象,缺乏有效的规范化企业管理制度,难以适应企业快速成长要求。三是劳动者素质上的问题。工人素质和产品工艺水平是影响产品的质量、事故发生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直接原因;尤其随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对劳动者技能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椒江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
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大的提升,技工和中层管理人才的短缺和竞争,已成为很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结构的“扎堆效应”。“扎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扎堆”,催生椒江制造业以产业集群结构成长发展,并初步建立起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帮助广大企业实现集束推广和集群成长;而采购商亦可以更加直观、更加直接、更加广泛地了解产业和企业情况。但由于没有在创业的进程中及时跟进创新,椒江机械、电器等行业的产品结构基本上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状态,没有自已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响亮品牌,产品上以原料初加工和仿制为主;或者做OEM,配套产品又非独家配套,采取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策略,就自然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提升。由于椒江制造业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些企业目标市场重复且都未掌握成本优势,某些产品在品种、性能上高度雷同,在配件采购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未能发挥协同效应,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囚徒困境”。一些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采取非正常行为获取先发者优势,这对于整个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椒江的缝制设备、家用电器正是因此陷入一段时期的发展停滞。椒江40家医药化工企业,尽管同处一个医化基地,但相互之间缺乏前后紧密关联性,也没有充分分享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公共服务的“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马太效应”就借指使强者逾强、弱者逾弱的现象。“马太效应”本身不全是负面的,作为椒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椒江龙头企业的产业支撑和创新带动本来就不足,研发力量薄弱,的确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创新,加大扶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进而影响到椒江制造业的整体活力和创新水平。但是也必须尽量避免在行政、科技、金融等科技领域人为制造的不平衡。由于监管制度仍然存在漏洞,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行政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当前企业在报批、办事中仍遭遇诸多牵绊,在这方面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方便,甚至在规划布局、产业政策、技改扶持、土地购置及市场准入、资源整合与配置等一揽子问题等方面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优惠,在基础设施配套、科研机构依托、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而广大中小企业则“福分”甚少。金融机构亦是如此,对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送贷上门,对遭遇困境的企业釜底抽薪。于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影响了创业创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另外,如何积极培育与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椒江民营经济的内、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推进椒江先进制造业创业创新的对策思考
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椒江建设“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富有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区、富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现代文明城区”战略目标,强调政府在“创业富民,创新强区”中的核心作用,把政府引导与有效动员全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加快制造业创业创新体系建设。
加大政策引导,落实创业创新。开展调研,结合省市有关政策意见,整合以往分散在椒江各线各类文件中的有关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拟订“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从加强财政贴息、提供税收优惠、开展创业培训、推进创业孵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措施入手,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层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般是规模较大或获得足够外部资金投入的企业才能进行大规模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才有能力引导下游企业转产转业,才有能力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因此,应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依托滨海、沿海、飞跃、星星等工业功能区块及标准厂房建设,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配套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以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为核心,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引导家庭作坊式企业告别原始生产模式,引导下游初加工或配件企业有序转产转业,推动制造业企业集聚式的创业创新,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整体素质。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创业创新。调查显示,目前椒江企业技术开发费中超过2/3为企业自有或贷款资金,只有不到1/3为政府支持的资金。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对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可以创新政府科技投入的方式,有关部门单位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以降低和分散中小企业初创投入风险。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改造的融资额度;支持保险公司发展科技型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企业提供保险业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企业的创业创新投入。
搭建支撑平台,促进创业创新。由政府或龙头企业联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目前已落户椒江的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5家省级研发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合作,努力实现变创业为创新、仿制为研制、贴牌为名牌,力争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建设,把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今年建立的华东船舶研究所模式,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发挥技术信息中介作用,引导集群上下游合作开发和革新技术、工序乃至产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扩散推广,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椒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为科技型企业创业提供研发、经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产。在发展较好的企业中推广应用CAD、CAM、CIMS等技术,坚持以先进信息适用技术提升椒江制造业层次和竞争力。
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创业创新。落实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区域经济论坛、企业家沙龙等载体,并继续选送部分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北京、青岛等地的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引导企业改变以往刚性十足的管理体制、直线职能式组织机构和管
理程序,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通过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广应用ERP、MRP、CRM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引进职业经理人等高级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椒江制造业创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从模仿型向创新型模式转变的关键,因此要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点工作,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加大人才和智力引进的力度,努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人才。椒江特别需要建设一支拥有高新技术专业和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能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从事资产经营、资本运作、风险投资方面的知识管理人才的队伍。要加强宣传,树立“人才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方式,引才、引智、借脑、合作,实行柔性引进的多元化。建立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短缺人才的“绿色通道”,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依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推动椒江制造业创业创新。
第四篇:民生之思考
关于两会的思想汇报
——民生之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自两会召开以来,关于两会的报道就颇受关注。两会的召开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两会上有多个问题涉及到了民生问题。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践行者自己的诺言。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总的来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从两会代表的提案也可以看出,这五大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年以来出现的房价持续走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及中国的外交屡屡遭受挑战等情况,使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并未退缩,在外交政策上坚持和平独立的原则,出台多种政策尽力缩小贫富差距,面对金融危机,稳定了人民币币值,不仅使国内众多企业度过了危机,并且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中国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保,政改,整顿房地产等问题。中国距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就福利制度来说吧,这个关系到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人们,他们没有其他多的收入,国家发放的福利占平时收入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持续在很低的水平,而这和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差的很远。在中国,贫穷与富裕的差别很明显,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他们中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从而实现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应该搞好自己的学业,还应该关心国事,天下事,以将来建设祖国为己任,积极参与到工作和学习中,在思想、本领、作风上找差距,争取能够早日达到一名合格党员所要求的标准。在学业上,我们应努力学好知识,将来好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为尽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思想上,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的两会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践行两会精神,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积极带动同学参与到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
民生,国之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处理好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我要认真学习两会精神,紧跟中央文件。在行动上,要切身体会大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拥护党中央所作出的决定。请组织在实践中检验我。
第五篇:民生研究问题
民生问题——就业、房价、物价、食品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的中国的确是急速发展的,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还有许多的民生问题,比如物价、房价、养老、医疗、贫富差距、户籍改革、食品安全。老百姓面临着很多问题等待着政府去解决。这里,我对房价、食品和就业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从现实的角度剖析问题所在,从而找到我们百姓的立足点并清除了解目前我们的社会处境。
关键字:劳有所得
学有所教
住有所居
社会稳定
新一年的两会召开,今年两会的焦点是“幸福”和“民生”。众多委员的提案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民生问题,是民之本,国之计。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两会主要是看究竟我的生活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而从政府层面,这次大会更是将民生问题提高到了政治高度。无论是贾庆林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做的报告,还是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能让人感受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同时对诸多的具体和现实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民生问题成了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党执政的基础。
百姓最关心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价、房价、就业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有份工作来保障温饱问题。然而“就业难”一直没有被彻底的解决。就业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中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工作呢?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因素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同,导致其就业机会也就不同。有些人勤于劳作,刻苦创新,而有些人既不吃苦,还成天想着天上能掉馅饼。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说大学生算是知识分子了吧?他们有学术知识也有一部分社会经验,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呢?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大学生都喜欢把简历写的满满的,恨不得整张纸上都写着自己的实习记录。可是这些实习记录真的就能说明哪些学生又多好多牛吗?我在实习的时候问我的老师要实习多久才能对自己的行业有全面的了解呢?对于一种行业来说,我们要花6个月的时间才能熟悉其中的工作关系和业务内容,而一般大学生简历上的实习记录一般只有一两个月。在实习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突发情况,比如老师找,同学找,社团找,学生会找等等,可能还会因为来不及写论文而告终实习生活。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实习,敢问有哪些企业会敢录用呢?[键入文字]
我这里用的是“敢”这个字,有些企业看到学生的实习经验丰富会对其抱有特别大的期望,然而在录用之后发现他们的经验并不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就不敢了。唯有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满满收悉其行业的精髓才能施展出才华。
第二个因素是地域问题,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从而就业机会就比别的地方多。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子女的上学就不再是问题了。不过,对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能上学读书依旧是他们的期望。西北部由于交通闭塞,生态恶化等因素导致发展滞后。我记得有次去安徽玩的时候,那边农家人都会做咸豇豆,非常好吃。我就提议他们可以把这个作为一种职业,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点,觉得只要自家吃吃就好。由于那边地域偏远再加上没有人作指导,是大好的赚钱机会摆在眼前也不知道抓住。
第三个因素是经济模式的问题,我国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多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就在最近有报道称,现在的菜农根本活不下去了,有些蔬菜只卖到8分钱一斤,有才弄竟为此自杀了。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越来越没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比如我们国家的明星演员,身价有几亿的比比皆是,我们老百姓兜里的钱没多少,却还死追这哪些明星,把他们各个捧上了天。相比之下在韩国,艺人只是供百姓娱乐与欣赏的。他们的艺人有很多就是因为工资的原因而闹不和。对于中国来说,让人们劳有所得,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才能对百姓的就业有保障。
第四点是裙带关系,也就是政府的腐败面。有很多公司的招聘并不是要有能力的人才,有些家里有势力的只有一些贿赂就能帮自己的子女找到好工作。曾经有新闻报道,有一位学生考公务员,面试已经通过了,笔试也得了第一。当时有个单位要招公务员第一名获得者,那名学生就去应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没被录用,原因就是考到第二名得同学家长给那个政府单位塞了钱通了“路子”。贪腐是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外国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但他们通过这种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斩断了政府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链条,从根本上解决了贪腐问题。腐败就像是社会的蛀虫,它侵蚀着社会这个机体。要做到人人就业平等,除了自身以身作则外,还要加上政府的严管。坚持不走旁门左道,树立文明公平的就业之分。
高房价问题:
曾几何时,房价成了人民最关心的话题。在六年前,每平方米五千元的房子现在涨到了每平方米两万元。就上海来说,对于许多外来打工者,他们每个月挣钱除了日常的开销还要有一部分的钱用来付房租。郊区100平米的房子房租在1500左右,更不用说市区内环的房租价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却买不起房,难怪《蜗居》得到了观众这么大的共鸣。所以我说,真正有眼光的[键入文字]
是我们上一辈就把房子买好了的长辈们,现在房子都已经涨了3、4倍了。不过对于那些每月交房租还贷款的人来说是真的很吃力的。还了贷款基本上就没有结余了。我们不能说政府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让人民很受伤,也不能说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事实情况是,中国的房价正是在政府的历次调控中越调越高的。这真是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了。政府调控房价一直采取的措施是喝阻,看到房价掉了一点,马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救市计划。最后造成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楼市,都想在这个急速膨胀的市场里分一杯羹。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应该是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所以政府加大了土地供应量,同时加大了建设开发面积,算是把有效供给这方面解决了。但其实是很多房子在开工建设之初就被投资客一网打尽,而真正需要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却买不到房,只有高收入的居民才买得起房。
为了应对高房价,政府相继推出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只是现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比重现在还是偏低,除此之外,这种房子很多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广州,就因为经济适用房地方偏远而发生过弃房的现象。目前政府应该逐渐增加保障性住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当中的比重,拓宽居民房屋贷款的政策,增加对百姓的住房补贴。
物价问题: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看样子这个目标可能很难达到。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是二月份的CPI为5%,其中可能会受到一点春节假日的影响。
为了控制物价,发改委紧急约见了一些行业协会,要求上半年保持价格稳定。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洁,康师傅,家乐福。但很搞笑的是,就在不久前,政府调高了成品油零售价格,而韩国同时采取的措施是调低了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众所周知,中国有两大企业从事石油行业,中石油和中石化,原来分成两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用户服务水平,但是两家公司恶性竞价,最后业绩大幅下滑,利润率下降,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缩水,便有了国家制定成品油销售价格这个规定。中石油中石化沦为了政府的赚钱工具,自己成为了股市里庄家打压大盘的工具,更是成为了公款消费的温床。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帖子,揭露了广东石油公司天价购酒发票,金额之大,买酒档次之高,让人好生感叹。对此,广东石油公司的做法是召开员工大会,要求不能随便接受记者采访,还要抓出内鬼,活脱脱一部闹剧。
食品安全问题:
最近新闻报道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让人觉得防不胜防。中华民族可能是最有抵抗力的民族,因为我们接受了地沟油,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的洗礼。
[键入文字]
王岐山副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提到食品安全问题连连表示惭愧,说很不好意思。并对代表们开玩笑说,聪明点的代表就在这边多吃点饭,其他饭馆可就没有这样的水平了。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被记者问及食品安全问题。他说,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八),取消了13种罪名的死刑,但是增加了一种大家十分支持的刑罚,就是对食品犯罪致人死亡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死刑。他还说道,想三鹿这样无良的企业必亡。
就在几天前,又有一个因食品安全的问题引发了惨剧,一个一岁的小女孩吃了她爸爸从路边买的炸鸡后中毒身亡。我感觉食品的安全一直在出问题,刚刚查获了上海的染色馒头后就发生了这种事故。微博上关于这件事的关注点击量达到了五十几万,可见人们对此事是十分重视的,政府的监管力度再不加大可能会引起民愤呢。
最近一份民调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排名倒数几位,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仍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而相比之下,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则要高很多,虽然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滑坡,以
及两位数的失业率。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个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
为什么当我们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刚能吃上饭,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想主要还是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力,没有真正的把食品安全监督落到实处。有些企业,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完全不把社会道德,企业道德方在心上,视人命如粪土。像这样的企业应该揭发检举一个就铲除一个,绝不姑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路边卖油条的基本都是用地沟油炸出来的,这一点政府不知道吗?警察不知道吗?即使知道,路边买早饭的小贩还是比比皆是。一个美食扬名海外的国家,国内人民却谈食色变,人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有人曾经比较过九哥和奥巴马的执政风格,马英九似乎喜欢给民众画大饼,说未来怎么好,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后的结果,却不是很合人意,这样支持的声音就越来越少了。而奥巴马一直采用的是危机公关,说我们现在的状况多么的糟糕,但是其实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神情很镇定,语调也很平稳,让大家觉得他其实是有办法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这可以算作是文化差异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内地政坛也大致如此,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本来应该是大家最满意的时候,如果今后经济衰落了,结局会怎样,所以也不难理解政府官员如此的重视经济了。
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一个经济上的大国了,但在行事风格上,仍然采用的弱国心态,这很好,也很符合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但是如果太不自信了这也有失大国风范。
[键入文字]
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是国富民强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住房是民生的需要;社保是人民生存的依托;社会稳定就像是人民有了盾牌一样,保障这百姓的安居乐业。在构建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人民群众老有养,学有教,住有房,有社保,安居乐业,此乃人民之福,社会之福,国家之福啊!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