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

时间:2019-05-13 05: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

第一篇: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

改革——中国深入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年两会上,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70次,人大代表、政协代表也纷纷就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改革的议案,改革成为了社会舆论和普通大众所讨论的焦点。改革的领域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方各面,比如垄断行业的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民生领域改革,政府改革等。我国的改革早已走过“而立之年”,不断加大各领域的改革的深度与广度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当然也会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我们曾经学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政府不断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也正是为了改变经济社会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各个环节,通过实施各项改革,并以完善型或开创型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将新的、改良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固定下来,并作为以后工作任务执行的依据和准则,已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的腾飞。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次改革所带来的制度创新都会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新的社会财富将会被创造,巨大的社会活力将会被激发,而这也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如30多年前政府放松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后,大量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劳动力利用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尤其是推动了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改革是党领导国家和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进步的重要手段。今年初的2月3日至4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重提邓小平20年前讲话,“邓小平表示,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党和中央政府自始至终都是注重改革事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仍将长期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我国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应该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改革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在错综复杂,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的改革丝毫不能停滞,也不允许停滞。改革的不断推进才能不断地激发活力,发展才得以持续,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而推动中国这艘巨轮的前行。改革,是解决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中不断累积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应对新的社会危机的利器。公众和社会对改革的重新呼唤,学者把这一现象归纳为改革共识的重新凝聚,也是政府推进改革的巨大民意基础。而改革的稳定性则要求政策的推行和实施要具有连贯性,不可朝令夕改。任何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都会葬送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会稍纵即逝。社会的活力与人民的首创精神也会受到极大地

抑制。

第二,直面改革面临的问题,锐意改革。每一次的社会改革总会造成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更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抵制,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分散化,既得利益者很可能阻止改革进程,要求维持现状。怕改革,不改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要始终常葆改革的热情,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阻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打破各种僵局,义无反顾、锐意创新。

第三,着重推进经济社会重大领域的改革事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而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获取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相对国企处于劣势地位,发展受阻。在城市中,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是重点,允许民营进入垄断行业,尤其是电力、电信、金融等高利润行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技,实现公平竞争,那么经济效率将会被极大地激发,整个科技创新的速度也将极大提高,广大的消费者也会享受到充分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实惠,这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公正、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三农问题也是我国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越发展,三农问题显得就越重要,在三农问题上大有可为,国家将会越来越依靠通过解决三农问题来给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毕竟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富裕,整个国家的发展注定也是畸形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了要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化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等等都将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民生问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民生问题领域的改革理应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教育体制改革等等,而民生领域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人民才能生活安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所需的有利环境,能让人民幸福的政府,必将得到公众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入研究,锐意改革正是创新精神的深刻体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人民有能力也有智慧处理革旧除弊,推动国家的不断发展和民族复兴。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的新时代知识分子,更要关心时事,了解社情民意,理论联系实际,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篇:中国烟草行业改革发展

在烟草行业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烟草专卖制度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一项创新制度,充分体现了烟草这种特殊商品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烟草行业把控制烟叶和卷烟总量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销售,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扭转了烟草无序经营的局面,促进了烟草产销协调发展。同时,强化专卖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为增加

国家财政积累、维护消费者利益、满足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充分证明,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烟草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关注烟草行业的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即着手研究烟草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在全面总结烟草管理体制的历史经验以及统筹考虑烟草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1981年5月18日,国务院作出对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营,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重大决定。

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全面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1983年1月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同年11月1日,《烟草专卖条例》在全国实施,我国现行烟草专卖制度正式确立。在此后的几年内,先后成立了29个省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5个计划单列市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260多个地市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分公司、1500多个县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与此同时,总公司相继下设成立了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中国卷烟销售公司、中国烟草机械公司、中国烟草物资公司、中国烟草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卷烟滤嘴材料公司6个直属专业公司。自此,一套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体制全面统领行业各项工作。

国家烟草专卖体制的确立,一举根治了过去多头领导、产供销三者脱节的弊病,扭转了烟草行业盲目发展的势头,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转变。

二、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七五”末期、“八五”初期卷烟供应告别了短缺时代和卖方市场,产能的提升促使卷烟产大于销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行业发展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在某些地区,计划外烟厂、制售假烟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这些矛盾和顽疾妨碍着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稳定,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在此背景下,加强行业宏观调控,打击各种违法活动,用国家法律来保障烟草专卖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1991年6月29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烟草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烟草专卖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部法律,把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行业集中统一管理和垂直领导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和固定。从此,烟草专卖制度有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专卖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重要转变。

国家烟草专卖局依照《烟草专卖法》,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决定和宏观调控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战略转型;一批计划外烟厂被坚决关闭,非法卷烟批发市场得以彻底根治,制售假烟、走私卷烟等违法乱纪行为得到有效扼制。随着专卖法规体系的健全,全行业生产经营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个环节被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观念深入人心、见诸行动。

三、烟草专卖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新形势下,如何在坚持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一直思考的重大课题。

2002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提出:烟草专卖制度能不能巩固完善,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事做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提高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实力,必须要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直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消除束缚烟草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理顺产权关系,改革工商体制,实行工商管理体制分开。

实践告诉我们,这项改革是烟草行业一系列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烟草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行业深化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近年来,国家局党组实行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措施:从省级烟草管理体制工商分开,理顺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转变国家局、总公司和省级公司的职能,到确立卷烟工业企业和地市级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适度有效竞争;从加快烟草企业战略重组,大力推进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到“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等。这一系列改革,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形成,使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和体现。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目前,烟草行业已初步建立了专卖制度下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有序竞争的体制机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打下了工作基础。

第三篇: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

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走向何方?

《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引发行业热议。本次改革有哪些亮点?改革能否落到实处?《若干意见》的发表,引起业内较大关注,也存在诸多隐忧:这些大家觉得不错的顶层设计蓝图如何落地?一场去行政化的建筑行业市场化改革会有多快?是否会像过去每次雷声大、雨点少?勾勒顶层设计新蓝图2014年7月1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改革的目标有三:开放公平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改革意见强调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设计制度与配置市场资源。整个改革意见涵盖较为全面,囊括了住建部下各个管理体系,从招标投、监理、资质、造价、监管等等,还列明了未来的建筑业发展重点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改革意见中不乏亮点:清理各类保证金、押金;推行银行保函和担保;淡化企业资质,加强个人执业资质;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可自主决定是否招标发包;建设单位可自主决策选择监理或其它管理模式;落实建设单位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推行清单计价制度,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定额管理机制;探索放开建筑工程方案设计资质准入限制;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设计、施工业务可以不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分包单位;推进BIM技术应用„„发展新名词:建筑产业现代化三大目标之一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历次五年规划、计划都要提及的,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依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此前,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转型,但“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是个新名词。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的报告,现阶段,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最终产品绿色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建造过程精益化、全产业链集成化、项目管理国际化、管理高管职业化、产业工人技能化。其中最核心还是建筑生产工业化,也是目前政府、业界普遍关注的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热点无疑,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的倾斜,但这涉及到建筑行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牵扯到全产业链的配合,还有业主与市场的认可度,因此提及多年,依然步履维艰。新的改革意见的出台,建筑工业化将有更多的目光,甚至出现泡沫,但如何发展、如何落地,企业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找准自己的切入点。资质战争可休矣资质在中国建筑业就是市场的敲门砖,资质在建筑业市场中的重要性让其成为寻租的工具,资质挂靠在行业里成为不合规的普遍现象。凭资质可收取很高(2~5%)的挂靠费,使得资质证书的含金量奇高无比,也使各种建造师证奇货可居。这对整个行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有极大的误导,资质升级成了施工企业最大的战略,大量一二级企业忙于搞根本不符合企业战略、企业真实管理水平的信息化、收购自己根本不专业的设计业务,大量收购一二级建造师证,实在有些劳民伤财。而真正将起作用的提升客户价值、提升内功未受到足够重视,难以启动真正的转型升级,这恰恰是建筑行业近年很多问题难以好转的重要原因。本次改革意见首次提出“淡化企业资质”,是否意味着建筑业的资质战略可休矣?但《意见》中还补充了一段“加快研究修订工程建设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取消部分资质类别设置,合并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资质,合理设置资质标准条件,注重对企业、人员信用状况、质量安全等指标的考核,强化资质审批后的动态监管”。最新发出的一二级资质标准,已只有高度限制门槛,可承接任务的项目规模限制已取消,是一个很正确的改革方向。以上情况看来,资质的含金量已明显有所下降,建筑施工企业最为重视的资质战略需要重新考量。

重视科技的力量,特别是BIM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技术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改革意见专门提及了对建筑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关注工法、减隔震技术、白图代替蓝图、建筑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并提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项目管理业务是建筑行业的核心业务,但也是信息化最难的一项业务,而BIM将项目信息进行数字化、模型化,成为建筑生产方式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为后续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BIM的价值与力量越来越被行业人士得到认可,但BIM应用的实践探索与方法论研究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建筑企业需要重视与关注,积极应用BIM,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试点无新意从《意见》的组织落实来看,无外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试点、加强协会能力建设和行业自律,三大老调常弹之措施。不过在积极开展试点这一点上,早在改革意见发出2个月前,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近20个省市先行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包括建筑市场监管综合试点、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试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试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试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安全控制管理试点六类。六大试点的具体内容,无甚新意与亮点,还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内容,谈不上先进的改革经验,与改革的大旗、意见中的豪言壮语不太匹配。问题是,试点为何在《意见》出炉之前就提前公布呢?还是后续会有新的试点计划? 如何避免老调重弹变口号这是时隔七年以来,住建部第二次发布建筑业改革意见。

2005年7月12日,原建设部联合发改委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十年过去了,对比两次《意见》内容,有不少进步之处。如,本次意见更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基本上没有涉及企业的一些管理规定,主要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雷同之处。例如,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发展建筑标准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机制;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业主自主决定是否招标;推广投标担保、工程支付担保和履约担保制度,推行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等等。十年过去了,建筑业的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十年前提出来的很多改革意见,在今天仍然是改革重点;只是十年之后的老调重弹,是否会重新沦为口号?。

建筑业市场化改革有多远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关键在于去行政化,在于让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一直以来,中国建筑业是行政管理最多,但又是管得最不好的行业。相信市场的力量,如何成为管理层真正的意识理念,还非常不容易,最主要还是这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各方利益博弈。改革开放虽已三十余年,但建筑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深,至今仍然是政府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政府的行政力量对于建筑业、建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市场资源配置地位从“基础性”提高至“决定性”的位置,市场化、去行政化,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将是建筑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这将是一部全盘的棋,靠20住建部一支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全推动的;况且建筑业中行政这支手的力量如此之强,干预如此之多,壮士断腕谈何容易,建设管理条线下还有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怎能凭一句“改革”就烟消云散。也许这就是为何十年来,依然还只能老调重弹;为何出台的《意见》大而泛,没有重点,没有时间表。建筑市场的混乱是不争的事实,建筑行业人员都期盼着建筑业能彻底改革为行业带来新气象。但建筑业能够真正健康稳定发展,还须从顶层设计抓起。本次改革意见没有体现出行政管理的透明化,没有提及哪些归属于市场,哪些归属于行政力量,过时的建筑法的修订也没有提上日程,有所缺憾。本次改革意见毕竟是纲领性的文件,虽然愿望很美,但如何能落实,还需要配套出台切实可行的落地性文件与政策,以及住建部下各部门、地方各政府间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大家都拭目以待。总的来说,本次改革意见具有全面性、前瞻性,但落地性究竟如何,大家都满怀期待,希望新一届政府班子、新一届住建部领导能真正尊重并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为进步缓慢的建筑业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第四篇:改革增动力发展新跨越

改革增动力 发展新跨越

——宽甸景区资源整合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宽甸位于辽宁东部鸭绿江畔,东与朝鲜隔江相望,边境线全长216.5公里,县域面积6193.7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

域内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江河纵横,气候宜人,风光秀美,已建成旅游景区10处。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正在开发建设的景区4处。旅游开发总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占旅游规划区总面积的32%,先后获得过“辽宁省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大休闲小城”等荣誉称号。

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突出、旅游资源集中的宽甸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把宽甸打造成“辽宁生态旅游第一县”,并批复宽甸为“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宽甸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县委十四次全会和县两会上确定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开始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大产业,建设美丽宽甸,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转型突破、绿色发展。

2013年4月,县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景区资源管理局和鸭绿江山水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全县大旅游发展体制初步形成。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 作”的模式,对天华山、黄椅山、花脖山、青山沟四个国有景区和河口一个民营景区进行整合,由鸭绿江山水旅游实业有限公司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对外营销,探索一条旅游产业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科学化管理的新路,使宽甸各景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量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宽甸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全县旅游体制改革后,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以新的经营理念指导全县旅游发展,牢固树立“全县旅游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按照“四统一”工作原则,着力提升旅游经济质量。一是统一规划。景区资源整合后,委托高资质的规划院所承接宽甸旅游总体规划、黄椅山景区详细规划、县游客中心规划等,并结合小城镇建设编制青山沟景区游船码头、休闲广场等控制性规划,将宽甸各景区将实行“联合汇编”,抱起团来谋发展。二是统一建设。景区资源整合后,改变各景区多年无力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景区道路、旅游标识、游船码头、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和景区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有了根本的改变。三是统一经营管理。景区资源整合后,对所属的景区进行科学经营管理,与各景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完善各种制度,加强门票管理,各景区统一实施电子票务系统,并制定统一价格政策、统一门票减免政策,严格减免票程序,并统一对各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服务规范的培训和“诚实守信”教育,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口碑,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四是统一对外宣传。整合各景区资源、人力,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新格局。通过广告宣传、网络营销、自媒体推广、网络电子票销售、设立沈阳营销中心等多渠道营销平台,激活省内外客源市场。同时针对各景区不同特点,分季节策划桃花节、油菜花节、消夏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以点带面、以节促旅,使宽甸知名度空前提高。五是统一包装文化旅游产品。景区资源整合后,为打造新的旅游亮点,依托宽甸浓郁的民俗风情,结合各景区的地域特点,合理布局,统一包装文化旅游产品。对青山沟大型满族风情歌舞《八旗山水谣》演艺项目全面提质升级,并全力策划打造黄椅山火山实景演艺项目和筹备打造一台体现边境风情的朝鲜族文艺节目,为游客奉献异域风情的艺术盛宴。

2014年是景区资源整合后的第一个年头,通过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景区效益取得明显的增加。2014年前7个月,整合后的五大景区旅游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80%,景区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近1倍,全县旅游初步呈现出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新发展、新突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始终贯彻“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抓住创建“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和国家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政策,以发展旅游大产业为支点和撬动点,推动全县旅游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改革促旅,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健全旅游发展组织架构,优化全县各景区组织管理架构,加强对景区的组织领导,探索针对各景区旅游工作考核机制;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整合景区国有资产,以鸭绿江山水旅游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统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开发;创新培育旅游新业态。以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乡村体验、主题游乐等旅游新业态为重点,强化与旅游的有效融合,使之成为宽甸旅游发展新亮点。二是规划引旅,强化旅游综合协调发展。在发展定位上彰显旅游休闲体验,基于转变发展方式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宽甸建设成为特色凸显、品牌突出、绿色低碳、幸福和谐以及旅游休闲理念、产品、营销、服务接轨国际的旅游集聚区。为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定位,按照“规划主题化、建设精品化、定位休闲化、接轨国际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景区及生态实验区概念规划,修编完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实施的局面;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旅游协调发展,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突出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邀请业内专家编制《宽甸旅游试验区概念性规划》,统筹谋划旅游业发展。强调规划的统一引领与各功能区块功能定位互补的和谐统一,整合区内边境、民俗、乡村、购物等元素,促进宽甸旅游空间布局从分散向集约转变;在目的地建设上,充分体现边境、生态、休闲旅游元素,把旅游融入 全县城乡发展,按照旅游休闲目的地的要求改造建设市政设施,与“生态宽甸”、“美丽乡村”等载体有效融合,整治城乡环境,力争“建一物添一景”。树立“全域化旅游”理念,依托旅游交通主干道,串点成线,串线成片,努力打造旅游大景区。三是项目强旅,实施一批旅游相关重大项目。加快旅游综合交通构建,以构建大旅游交通为目标,加快推进各景区连接线及呼吁国家投资建设河口至振江环鸭绿江沿线观光公路,着重加强各景区内旅游公路建设,着力提升全县各景区的可进入性。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影响的旅游重大项目,如县游客中心和各景区游客中心项目、黄椅山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加快景区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动4A级景区建设,完善休闲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景区管理制度和标准化建设步伐,争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品牌。加快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开发乡村生态、购物体验、养老养生、文化创意、主题游乐和度假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系列旅游产品与线路,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四是营销扬旅,努力营造旅游发展良好氛围。构建科学高效的营销体系。强化旅游营销工作的协调统一开展,每年组织策划旅游市场开发方案,开展专项旅游宣传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重点区域促销活动,进行旅游品牌塑造。培育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推出“边境生态游、乡村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与省内和吉林旅游城市的互动,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通过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游客数量倍增、旅游收入倍增、旅游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倍增;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会议会展旅游多元发展的新跨越,实现由省内重点旅游城市向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的新跨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利用粗放型向绿色生态集约型的新跨越;把宽甸打造成“辽宁生态旅游第一县”、“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内知名生态旅游示范区”、“ 中朝边境旅游聚集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旅游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先试先行区”。

第五篇: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头和动力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作为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韧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实践,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和强大推动力。

一、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思考得更多的问题。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这一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入宪法。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改写了社会主义的原有模式,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展前景的真谛。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的进 1

程就是理论不断有所创新的过程,不改革开放就不能继续前进:放弃改革开放,无异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

二、改革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

一切改革都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并依赖于改革。一是改革有利于解放思想。能否用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代替人们头脑中的某些陈旧观念,这既是改革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又是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快一点。‛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当前,我们对如何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还缺乏经验,正处在边实践边摸索的阶段,这就需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二是改革促进开放。改革与开放是唇齿相依的,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也是改革。邓小平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指出:‚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移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改革。由此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

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三是改革有利于发展。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曾希望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但遇到了很大的挫折,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调动了第一轮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三、改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摆正速度与效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是按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分配体制的基本原则,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它预示着我国‚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劳动者报酬‚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生产力发展的标准由过去‚公平第一、效率第二‛转变为‚‘效率第一、公平第二‛,凡属于生产力范畴的效率问题,也成为检验是否公平的标准。

下载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刘宝龙 摘要: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启了最广泛、最深刻的改革。本文主......

    《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文集》

    学生伙管会的职能及其自身完善 张 逸(同济大学 200092) 摘要:各高等院校中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建立起的学生自律组织——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组成和......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信用合作社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于1849年在德国诞生,它的创始人被称为“实践家”的威廉雷发巽(xun),当时他任某市市长......

    中国物业改革发展大事记

    中国物业改革发展大事记 1981—1990年 1981年3月10日,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1981年9月,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东湖丽苑管理处正式成立运作。......

    党风廉政建设乃改革发展之不竭动力(精选5篇)

    党风廉政建设乃改革发展之不竭动力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先后到甘肃定西、兰州等地,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改革动力方向方法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方法 “上”与“下”的呼应—— 2013年11月11日 04:07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日报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五篇)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摘要】: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 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

    浅谈中国推动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力

    浅谈中国推动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力摘要:构建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迅速将建立自由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