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额保障政法经费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额保障政法经费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8月18日,由省检察院黎光明副检察长带队的省委督查组来我区检查指导政法经费保障工作。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督查组对我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领导重视、保障有力、效果明显。
近年来,我区区委、政府十分重视政法经费保障工作,全区政法经费保障体制运行良好,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政法保障经费投入。为全面落实政法经费保障体制会议精神,我们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和李友志厅长《在全省政法经费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区级政法经费投入,区本级不仅全额承担政法机关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础设施经费,还主要承担办案业务装备费,在上级部门政法经费转移支付全额到位的前提下,做到本级财政安排的一分钱不减少,并且逐年增加,使办案业务条件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了政法部门破案、办案业务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司法公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特别是我区政法机关采用ISO9001服务质量体系认证后,政法单位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干警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政法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是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按照省委《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区
不断加强政法经费管理。一是收支脱钩。我区未向政法机关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收入指标,未将政法机关的经费支出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挂钩。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遵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管理规定,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筹”的做法,实行收缴分离,政法机关的行政收入和罚款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做到应收尽收;区财政对政法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予以保障,政法单位的工资、地方津补贴、法官检察官津贴、公积金、医保等人员支出全额由区财政全额安排,公用经费支出按区直部门最高定额标准和上级文件精神安排,不断提高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水平。
三是加强转移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省委《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上级政法部门下拨的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资金,区财政做到每一分钱都下拨到相应的政法单位。为确保专款专用,区财政及时下达上级转移支付指标,同时要求各单位按文件要求申报资金使用计划,不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在资金拨付过程中,按照转移支付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严格把关,并不定期进行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篇: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
张宝利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本文论述了粮食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分析了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和谐社会
To Ensure Food Security,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bstract:It is suggested that social harmony be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at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Party.Food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lf-reliance.Foo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a prerequisite.This article discusses food security in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put forward to proposals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Key words: Food security;Harmonious society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200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屡创新高,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必须正视全球粮食危机,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保持粮食问题长期稳定,不仅对保障人民群众吃粮安全,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发挥种粮农民积极性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把粮食储备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1-
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针对我国国情,江泽民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强调,中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储备以应付突然事件是上策。胡锦涛同志也多次指出,“确保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化步伐明显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历史也告诉我们,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事实证明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调整过来。前车之鉴,刻骨铭心。当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为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
2.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针对农村和农业工作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2004年至今,中央又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再次对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时强调,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恰恰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否保持,落脚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上。可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有7.4亿农民,长期受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积累的矛盾比较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只有农民增收,才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农业增效,才谈得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农村发展,才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因此,粮食安全也是中央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是对营造和谐世界的巨大贡献
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也是为世界和谐做出的重要贡献。过去,国际上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虑。然而中国却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不但证明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且极大地地丰富了世界粮食资源。近25年来,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的巨大成绩
让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并由此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评价也不过分”的赞誉。自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具有里程碑意义。事实证明,只有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更好地推动营造和谐世界。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总量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将发展到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据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17.8公斤,消费需求总量2410万吨;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万吨。
(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四)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粮食生产重心北移。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7个北方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3.5%。南方粮食生产总量下降。6个南方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7年的31.6%。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2.2%下降到2007年的6.3%;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此外,西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存在供需缺口。
(五)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优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大米在居民口粮消费中约占60%,且比重还在逐步提高,但南方地区水田不断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很大,稻谷供需总量将长期偏紧。玉米供需关系趋紧。大豆生产徘徊不前,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北方种植大豆、南方种植油菜籽比较效益低,生产缩减。粮食品种间(如东北大豆、玉米、水稻)争地及粮食作物与油料、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
(六)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
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价格相继创历史新高。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特别是在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全球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三、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要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切实保护耕地,反对乱占滥用耕地,也要反对通过毁林开荒等不适当的手段扩大耕地。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通过政府调控、相关激励政策和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控制土地征用规模,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国家对于耕地保护非常重视,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耕地制度,2008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
二是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要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保持粮食惠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提高粮农收入,这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是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和运输条件,使粮食主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行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差价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四是切实转变粮食部门职能。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的职能,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粮食统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及时、科学、完整的基础资料。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管好社会粮食流通,建立最低粮食库存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五是建立完善粮食储备机制。要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全国粮食供求市场波动情况合理确定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储备规模。要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提高中央、地方储备粮食的利用效率,发挥好中央储备粮的市场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2008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5月15日《中国财经报》
200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张宝利,女,经济学学士,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联系方式:中共洛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471003 联系电话:0379-64932832(宅)***
第三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综治战线自觉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争创
全省综治先进市和全国综治优秀市为载体,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使我市综治工作整体绩效在全省达到了“四个领先”、“六个不发生”,维护了全市大局稳定,为我市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和司法环境。我市连续3年被授予“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荣誉称号;近日,又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平安三门峡”、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工作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
一是要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国泰民安、崇尚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企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开展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对此,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有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顺应广大群众的愿望,把平安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基层开展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一些地方的工作富有成效。我们要认真加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把全市的创建活动引向深入。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打造平安三门峡。
二是要认真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期。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矛盾是永远都会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们之间有没有利益矛盾,而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谐”就是要求我们要更多地注意做好“兼顾”与“协调”的工作,全面地、认真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执政能力,以有效化解因利益矛盾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近几年,因企业改制、农村征地、城市拆迁、涉法问题等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相对突出,导致群体性上访时有发生。为此,我们要把深入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努力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完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及时深入地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活动,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排查调处制度化、经常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把各种可能影响稳定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是要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不断增多,刑事犯罪高发的态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严打”方针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在预防控制违法犯罪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两年,我们围绕建立健全贯彻“严打”方针经常性工作机制,认真改进“严打”的方式和手段,着力在提高打击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突出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有组织犯罪以及毒品犯罪,尤其是在近期开展了以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春雷行动”,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步有所增强。在“严打”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查整治治安乱点,并在解决流动人口犯罪、城镇无业人员犯罪、青少年犯罪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混乱、公共娱乐场所秩序不好等治安突出问题上作了许多努力,有效地
遏制了刑事发案上升的势头,保持了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全市刑事发案连续3年保持了下降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打击犯罪的整体工作水平,我们要不断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刑事犯罪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治安评估预警机制,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动性,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有效防止社会治安出现反弹,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
局势的能力。
四是要牢固树立“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思想,集中精力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上下工夫。搞好社会治安,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有效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上,强化治本,谋求长治久安。基于这样的考虑,2002年,我市决定在城乡地区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天网工程”,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从两年多的实践看,这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已开始显现。去年全市刑事案件比上年下降9.2%,“双抢”、盗窃等可防性案件下降33.7%,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3%。当前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治安防范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整合治安资源、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力求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击、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
五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的总要求,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我们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组织指导综治工作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经验,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力度,围绕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原则,制定出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今后我们仍然要立足长远,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把制度和机制建设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强化党委和政府维护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为核心,加强和完善综合治理的领导机制;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一票否决”制度为重点,健全领导责任制和查究制度,形成有效的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和激励制约机制;以规范、强化综治机构建设,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为关键,加强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目标,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排查、疏导、调处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为目的,加强和完善综合治理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
第四篇: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稳定
企业综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构建和谐企业 促进社会稳定
----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永红公司创建于198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员工1500人,占地面积10多万平方米,资产16670万元,集科研开发、肉牛养殖、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贵州省规模最大的牛肉干制品生产企业。公司产品有牛肉干系列产品、卤汁禽肉系列产品、豆制品系列产品和黑糯米酒系列产品等60余个品种规格,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区、市)。中国牛肉干网、中国名企排行网、德特市场研究网等网站在对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国国内十大牛肉干名牌排序中,“牛头牌”产品名列第一。
公司先后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国家牛肉技术研发分中心等荣誉称号。自1998年以来,“牛头牌”牛肉系列产品和商标连续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和“贵州省著名商标”,2010年“牛头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领创建平安企业,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开展创建“平安部门”、“平安车间”“平安班组”活动,为公司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安环境。企业已成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主渠道,为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1年被黔南州人民政府评为“2009年-2010吸纳农民工就业先进企业”。
二、综合治理,注重实效
根据县综治办有关文件精神,公司建立了综治工作室,成立了企业调解委、治安联防队、法制宣传组、流动人口管理组、禁毒协管、消防安全、维稳反邪、帮教专管“综治八大员”机构,形成了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地点的工作机制,从总体上加强了对平安创建和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司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防火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平安创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把此项工作列入责任制考核范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发生重大事故或处理不当的,追究责任。
2、加强安全防范建设,落实平安建设“三防”措施。开展创建平安部门、平安车间、平安班组活动,推动平安企业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建立以平安创建综合治理机构、责任部门为主体的“人防”网络。建立检查登记制度,完善关键部位的防范设备,从总体上有效地加强了“物防”管理。在“技防”上加强对办公区域、生产区域、安全防范重点区域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筑牢了一道安全“堤坝”,杜绝了盗窃案件的发生。
3、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做好内部防范工作。配备了专用消防车一台,更换调整了消防器材、楼道灯具、保险门窗等防护设施,办公区、仓库、车间等全部安装了电子摄像头,防盗门、窗都装了铁护栏,进一步消除了安全隐患。近几年来用于安全防犯开支达50多万元,人、财、物投入到位,未发生一起财物被盗事件。
4、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切实清除各种不安定隐患。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对生产车间、物资仓库的管理。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检查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有关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情况、安全培训情况、弃物处理情况,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对安全生产工作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增强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消除了各种不安定隐患。
5、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积极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一是抓重点对象,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作好解释和安抚工作,化解矛盾,多年来未出现上访情况。另外,还加强对住宿人员的管理,建立登记制度,保证临时来访人员证件齐全,来去都有登记;二是抓要害部位,落实具体防护措施。确定财务室、研发中心、锅炉房及配电室、办公室、车间、仓库等部门为重点要害部位。值班人员每天对上述部门进行巡视,强化安全责任,进而确保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三、企村共建 睦邻友好
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公司注重与周边村寨、村民的关系,主动与他们搞好和谐创建工作,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公司在用工上以聘用周边村寨的群众为主,既解决了周边村寨群众的就业问题,又可以通过聘用的这部分职工加强与周边村寨的联系,协调处理村企关系,实现村企之间的和谐相处。公司总部现有的1000余名职工中,大部分来自河边寨、杨家寨、城番村等周边村寨和涟江、凤山、西山、蒙江社区,实现公司职工与周边村寨、社区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公司的和谐和稳定。
公司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用自有的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帮助群众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种养殖户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公司先后出资帮助周边村寨修建校舍、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供用水、用电方便,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年来,村企之间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事件,公司工作得到了周边村干部群众及社区的支持和拥护,企业周边村寨处处洋溢着和谐共处的新气息。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多年来,公司始终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慈母般的关怀善待每一个员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依法为职工缴纳养
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建立了良好的劳动用工关系。公司还成立了由工会和相关管理部门、员工代表组成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劳动人事争议问题,为公司的劳动用工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多年来,企业没有发生重大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公司积极筹措资金改建和修建员工住房,解决员工住宿,开办员工食堂,为保证就餐质量,公司每月要补贴一定的资金改善伙食。公司视职工为手足,每年的中秋、春节都要发放礼品慰问员工。此外,公司党支部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经常开展走访、慰问职工活动,及时解决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员工的亲属病逝,公司都要派人带着礼品登门看望,帮助解决困难。2007年和2009年,公司2名员工因家中发生重大变故,造成极大困难,公司发出倡议、组织募捐、筹集资金万余元,帮助员工解决了燃眉之急,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永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劳动技能,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每年都要聘请专业老师给员工授课,根据不同的工种进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职工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通过培训使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2010年,公司出资10多万元购买了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等设施,开展文体活动,增强员工体质;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展示员工风采;组织员工旅游,陶冶员工情操。培育员工树立“我靠永红生存,永红靠我发展”的信念,全心全意服务公司。
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和谐、充满温暖的氛围,公司员工心情舒畅,多年来无一例违法犯罪、违纪现象,促进了公司的和谐稳定,建立了良好的生产、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了公司凝聚力,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增长,2010年实现产值2.5亿元,上缴税金2224.8万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1年8月26日
第五篇: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众自治实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挥城乡社区功能,使基层社会和谐的平台日益坚实。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专项部署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的治理工作,促进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的提升。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使越来越多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及时引导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较好地发挥了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认真指导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和界线联检工作,妥善处理复退军人上访,大力倡导发展慈善事业,全面开展公墓建设专项治理,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要下大力气做深、做细、做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正处于从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还很多,解决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下大气力把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从民生保障来看,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城乡仍有6000多万的困难群众、年均约1亿人次的受灾群众需要政府给予救助,一些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基本国情。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了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一些社会救助边缘家庭、返乡农民工家庭遇到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困难。只有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促进和谐稳定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成员流动的不断增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与国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城乡困难群众仍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原有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触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在当前危机尚未过去、困难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解决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做好民生保障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着重解决民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解决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乡低保对象、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危机承受力最弱,经济困难时期也最容易陷入生活困难,我们要加大对这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经济危机而下降。
一是要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尽管各地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都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标准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要继续把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中央和各地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之中,争取财政扩大投入,认真摸底测算,合理确定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标准,适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要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目前,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向“分类施保”方向发展;而农村低保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处在救助制度之外。在城市,要关注新产生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制度。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加快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要关注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将对低保人员实施的优惠政策适当惠及这些人群,以缓解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要改进和完善医疗救助办法,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要研究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救助资金。四是要继续深化救灾应急工作。要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救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继续完善灾害
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增强救灾应急综合能力,确保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五是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着力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
着重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享受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孤残儿童以及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优抚对象。改善这些群体的民生,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解决民生、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改善和提高供养水平。对孤老、孤残人员应以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核定供养标准。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扶持农村敬老院开展农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弥补资金不足;对孤儿,应根据儿童发育成长的需要,科学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养育标准,避免出现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供养标准悬殊的现象。要千方百计拓宽收养渠道,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二是要改善“三孤”人员的居住条件。要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的住房优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三是要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采取资金补助与福利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使特殊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要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军休人员生活待遇、退役士兵扶持就业补助经费和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标准。此外,要着眼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友爱、和衷共济良好风尚,积极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着重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平台
进一步推进城乡群众自治活动,指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和谐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统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通过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民主自治的水平。要积极扩大城镇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丰富居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发挥居民小组、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在扩大基层群众自我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二是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为载体,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基础作用。三是要继续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育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形成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组织汇聚社会资金,促进就业、提供服务,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自主运作能力;继续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品牌;完善社会组织执法机制,探索形成社会组织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着重解决诉求、化解矛盾、落实政策,做好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要加强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督导落实,认真研究解决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问题,做好部分复员退伍军人解困工作,了解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继续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行政区划问题,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分类救助政策,继续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认真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转变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营造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完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案,准确掌握研判上访动态,及时发现和化解不稳定因素,避免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