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

时间:2019-05-13 05:3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

第一篇: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

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

朱天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选自《中国政治学年鉴》(2003—2005)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传统学科,经济学从中繁衍出来,政治学也与其息息相关。但是,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并没有被全面认识。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入手,通过介绍政治经济学研究规范和特点来全面介绍政治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现状。

一、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规范

如果单从中文的字面上看,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研究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学科,更具体地说,是研究政治因素、系统、力量与经济因素、系统、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因为“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看它在原语言里的意思也许更重要。“政治经济学”是英语“Political Economy”译成的。从英文字面上看,政治经济学要比研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更具体,它研究的是被“政治”(political)修饰的“经济”(economy)。“政治”与“经济”都来源于古希腊语,前者指的是与城邦国家有关的事务,后者指的是对家庭的管理,所以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事务的“经济”,也就是研究如何像管理家庭一样管理国家事务。“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在17世纪欧洲现代国家建设的起始阶段(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1991,p.23),从一开始就是探讨国家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国家财政、经济事务的管理的一门学问。当代学者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这个基本意思﹙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Comparative Policical Economy: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r,1990,p.1;James Caporaso and David P.Levine,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1;Phillip Anthony O'Hara(ed.),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853﹚。

因此,政治经济学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一门研究国家队经济事务管理的学科。在这个定义里,经济是一种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机制;而国家(the state)至少有国内和国际两层含义。在国内层面,国家是指由全职的官员组成和管理一系列机构,对一定固定领土上的民众行使统治并垄断这个领土范围内的暴力工作。在国家层面,国家指的是“主权国家”(sovereign state),代表领土内人与物的总体,受到其他国家承认。所以,国际层面上的国家是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而在国内层面上的国家则是与其统治的民众发生关系,这些民众的总和就是“社会”,也就是说,在国内层面上与国家相对的概念是社会。

无论是国家还是经济,基础都是人(individuals)。国家管理经济事务要通过人来管理,而经济作为一种机制是通过对人的支配和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换句话说,国家与经济的运作都要通过社会。社会里有些人和组织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来管理经济事务,而另一些人和组织可以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控制国家。所以,国家管理经济事务并不意味着国家一定有主观能动性,关键看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由此可知,政治经济学其实就是为了回答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这个问题而对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的探讨。

17世纪到19世纪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期﹙后人称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为“古典政治经济学”(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到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产生后政治经济学则逐渐失去了独立学科的地位。在社会科学分类比较明确、政治经济学研究比较发达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归类于政治学。政治学这个学科在美国一般有四大领域,即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美国政治学(American politics)、比较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和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小领域如政治学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以及政治经济学。这几个小领域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四大领域之下的方向。在政治哲学之下与政治经济学有关的部分是政治经济哲学,涉及政治经济学思想以及学科发展初期的理论的研究;在美国政治学之下的政治经济学有关的部分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涉及美国国内国家队经济事务的管理的研究。以此类推,比较政治学之下有比较政治经济(这里不加“学”以区别“方向”和“领域”,下面的“国际政治经济”同理);国际关系之下有国际政治经济。前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社会集团和经济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后者则是探讨国家政治体系或者是国家系统、怎样影响国际经济事务,即通过研究国际层面的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来探讨由国家为主组成的国际政治体系怎样影响国际经济事务,重点在于研究国家系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政治学的分类将政治经济学下属领域设为:政治经济哲学、本国政治经济学(在美国就是美国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特点是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从以个体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到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可以说是花样繁多。比如,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在国内层面有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研究的脉络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的概念以及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这一系列概念之上,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探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在国际层面上比较有名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要讨论的是国际社会由国家个体单位来组成,国家对国际经济体系影响很大。比如说有没有一个霸权,即一个势力非常强的国家来维护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就能直接决定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是开放还是封闭。

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以社会为理论视角,核心是阶级,用阶级来分析政治和经济的互动。自由主义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理论视角,强调的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在 政治经济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有以制度、价值为中心的理论视角,通常是以历史制度、文化传统以及被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价值为中心来解释人与国家的政治经济行为。很明显,不同政治经济学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同。因为现实主义者最强调的是国家安全,所以现实主义者观察的世界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悲观的世界。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每个国家都要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之间的合作包括经济合作是很困难的。而自由主义则有不同的观点。市场、企业的运作可以给国家带来收益,通过市场的交流和贸易,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就更容易合作。国家主义者认为国家有能力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起指导作用,而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完全不应该干涉经济,政府的干预只能带来市场效率的降低。

第二个特点是研究层次的多样性,即从个体到国家、再到国际多种研究层次。比如国家自主性这个概念的得来直接涉及到个体、国家、国际三个层次。因为国家自主性在政治经济学当中经常关系到这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去指导经济的发展。如果国家缺少自主性的话,它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经常是破坏性的,而国家自主性强的话,它就可能为国家去设定并贯彻一个全面发展计划。

讨论国家自主性就得先从国家这个概念说起。国家可以被叫做政府统治集团,是指控制国家机构的这群人。这群人在国家里的行使的职能以及涉及到的利益与其他利益集团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商业利益集团。因为商业利益集团考虑的是个人利益问题,而政府统治集团首先要考虑国家安全。因为国家有特殊的职能----保卫国家安全,而世界又是个无序的世界,所以政府统治集团就有这种意识,并发展为自己的一个特点,或者是说,保卫国家安全的只能把统治集团里的人凝聚起来,关心的是国家安全,一切必须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即使在和平年代,世界也是个无序的世界,当政府统治集团由国家安全这条主线串到一起的时候,国家自主性就有了出现的可能了。当然,这只是从国际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还可以在个人层面、国内层面来进行讨论。

很明显,在国内层面一旦政府统治集团有保卫国家安全的兴趣,国家就一定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教育机制使其得到延续,也就是说国家可以把对安全的考虑给予机制化,不断教育官员为国家安全着想。从个人的层面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己性,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不同的社会经验。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讲,把这些人放到一个机构里,这些人其实是在满足个人的需求。因此,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政府统治集团有统一的兴趣非常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底有没有自主性呢?其实是看这三个层面互动的关系。如果国际层面的安全问题很严重,就有可能暂时把个人层面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抑制住,从而使国家的自主性体现出来。如果安全问题不严重,国家内部没有团结对外的动力,个人层面的因素就起决定性作用,这这种情况下政府统治集团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兴趣,国家自主性就弱。所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经常是在多种层次上考虑问题的。

第三个特点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定量研究到博弈论、再到定性研究。例如,1988年出版的《统治与财政收入》(Margaret Levi, Of rule and revenu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就是从理性选择的视角来做政治经济分析的。作者研究的是一些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案例,她先假设所有的领导人要把自己的财政最大化,不论是原来的国王还是现在的政府官员。要把财政最大化就要知道统治者的信息量是多少,信息的可信性是多大,有多少信息是从下属的来,有多少信息不能从下属得来等等。所以作者通过研究领导人与其下属的博弈关系来讨论国家财政收入的问题。与其相对的例子是1992年出版的《强制、资本与900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Charles Tilly,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990--1992, Cambridge(Mass.)and Oxford: Blackwell,1992].这本书的研究着眼于大的历史框架,讨论的主体行为者是国家和资本集团。主题是研究国际层面的战争与和平对于国家和资本集团的财经关系有什么影响,进而怎样导致民族国家的产生。这两本书一个是从打的历史性框架来描述和分析,另一个是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推导和研究,运用的是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四个特点是关注政策背后的政经互动。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般是政策的研究,但政治经济学家从来不相信政策是由几个专家、学者研究然后向政府提建议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认为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肯定要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无论这些利益集团是在政府内还是在政府外。所以政治经济学家更感兴趣的是政策真正是怎样得来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还有政策执行背后的政经互动。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涉及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只要涉及到这个关系,就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国家到底有多么强的能力把政策执行下去,这是政治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虽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能够比较稳定地在政治学里发展,因此它的发展趋势也与政治学的发展趋势有直接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在美国正在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量化研究,就是用数字来表示一切政治经济现象,通过数字的运作来达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解释现象、找出规律。另外一个极端是后现代化研究,就是认为科学的办法很难理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把这个关系放在传统、价值的环境里,找出其意识和文化的内涵。这两个极端的走向是和美国政治学的走向一致的。虽然是两个极端,但在美国,量化研究的倾向非常强。不过从世界范围来看,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则运用定性方法多一些,比如历史比较、文化分析等方法。

在中国,与西方相似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至少可以作出两点展望:第一,中国学术的发展肯定会从一个单一的思维模式发展到一个多元的思维状态。首先应该理解的是,多元的思维能够并存是因为不同理论视角的并存。前面谈过,同是解释国际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论视角,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就大相近庭。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环境是险恶的,追求安全是必需的;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际环境是乐观的,和平是能够达到的,因为市场和贸易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根本不同是理论视角的不同,而理论视角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和经历,是很难用科学的办法来证明对错的。如果能证明的话,何至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并存百年,经久不衰。我们应该尝试在不同的视角下解释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理论。第二,1979年之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毋庸置疑,经济学的发展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以一种理论视角代替另一种理论时不能走上单一思维模式的老路。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势在必行,因为它不仅透过政策的外表,深入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背后的政经互动,而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多视角、多层次和多种方法的研究。

第二篇:左飚简介5

左飚简介

左飚,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上海建桥学院外语系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文化对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发表多部专著及辞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翻译、词典编撰及教学等领域。曾在英、美等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引起很多国家读者的兴趣和评论,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参加全国教师电视演讲赛,获一等奖。曾获得省市级和国家级多项奖励及荣誉称号, 如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等,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其业绩入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Cambridg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的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等典籍。

代表海事大学参加了上海市迎世博散文诗朗诵比赛(6月10日),获得金奖。

在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换届选举中(6月6日),以全票被全体理事推选为该会会长。学会中有很多大学的外国语学院院长和宝钢、大众等巨型企业的资深翻译家。

主编的《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一书(50多万字),已经正式出版(今年4月份)。

第三篇:61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和目标

全日制攻读民族学人类学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论两门基础课程和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特点、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原则,清楚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具备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描述、说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 30分,共60分

三、考试范围及内容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试范围和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脉络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侧重考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的演变。

第一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脉络

第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 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概念

一、古典进化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人类思维同一性(人类心理一致说)

三、实证主义

四、单线进化论

五、万物有灵论(泛生论)

六、比较法、残存法

七、氏族、胞族、部落

八、古典进化论学派对母权制、内婚制、外婚制、父权制、图腾制度的研究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三、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学术贡献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传播论学派

第一节 文化传播论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二、文化传播中的“借用”

三、文化圈

四、区域研究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二、莱奥·弗罗贝纽斯

三、弗里茨·格雷布内尔

四、威廉·施密特

五、威廉·里弗斯

六、埃里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第三节 传播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文化传播论的进步性

二、文化传播论的局限性

第三章 历史特殊论学派

第一节 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批判

二、构建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三、历史的方法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朗兹·博厄斯

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

三、罗伯特·哈里·罗维

四、爱德华·萨丕尔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特殊论的合理性

二、历史特殊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 法国社会学学派

第一节 法国社会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整体观,二、机械的组合与有机的组合

三、集体意识、社会事实、互渗律等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戴维·埃米尔·杜尔干

二、马歇尔·莫斯的交换理论

三、吕西安·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

四、罗伯特·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

五、阿诺德·范·盖内普 “通过礼仪”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社会学派的贡献

二、社会学派的局限性

第五章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第一节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理论和概念

一、功能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及文化功能理论

二、功能主义学派对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的研究

三、结构——功能主义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论

四、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

五、田野调查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二、布罗尼斯劳·马凌诺夫斯基

三、埃文思-普里查得

四、麦克斯·格拉克曼

五、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第三节 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功能主义学派的贡献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一节 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理论:

一、无意识理论

二、“基本人格”概念

三、文化的差异与基本人格的差异

四、育儿方式与文化

五、文化模式与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二、阿伯兰·卡迪纳

三、路丝· 富尔顿·本尼迪克特

四、玛格丽特·米德

五、拉尔夫·林顿

六、克莱德·克拉克洪及

七、许烺光

八、乔治·彼得·默多克 第三节 历史贡献及其批判

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贡献

二、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历史批判

第七章 新进化论学派

第一节 新进化论学派主要理论

一、普遍进化论与多线进化论

二、社会文化整合

三、文化生态学、一般进化、特殊进化

四、文化唯物主义

五、主位方法与客位方法 第二节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莱斯利·阿尔文·怀特

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

三、艾尔门· 罗杰斯· 塞维斯与马歇尔.四、马尔文·哈里斯

第三节 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进步性

二、新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局限性

第八章 结构主义人类学

萨林斯4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理论来源

二、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与结构功能学派

四、结构人类学的贡献与意义 第二节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亲属关系

三、交换理论

第三节 神话的结构与图腾 一、二元对立

二、《野性的思维》

三、图腾崇拜与分类

第四节 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一、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

二、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

三、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

第五节 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与局限性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贡献

二、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第九章 象征人类学

第一节 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象征

一、弗洛伊德与梦的解释

二、符号学与象征

三、结构主义与象征

四、利奇与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二节 象征与社会分类

一、玛丽·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第三节 象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仪式过程研究,阈限与交融理论

二、剧场与隐喻

三、象征与亲属制度、社会组织

四、象征与仪式、神话

五、象征与语言、人观

第十章 解释人类学 第一节 “解释”的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二、克里福德·吉尔兹及其学术发展

三、宗教象征体系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 解释与深描

一、文化的解释

二、深描

第三节 解释人类学的影响

一、写文化与文学回归

二、解释人类学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 实践理论

第一节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概念

第二节 马歇尔·萨林斯对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的批判 第三节 人类学的责任与反思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发展

一、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贡献

二、中华民族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几个主要学派

三、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四、政治经济学派及其民族志

第十三章 后现代理论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认知人类学

一、文化的分类

二、认知与符号意义、结构、行动

三、认知人类学的启示 第三节 人类学的反思

一、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行动主体

三、解构

四、实验民族志

五、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理论基本概念

一、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二、生物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

三、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第二节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添加”妇女

二、妇女人类学

三、女性主义人类学

四、社会性别人类学

第十五章 民族志写作

第一节、民族志的特征与类型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及其发展

二、作为方法论的民族志

三、作为学术文本的民族志 第二节 民族志撰写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志风格

二、民族志写作的危机

三、民族志写作及其发展变化

第十四章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及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人类学知识及方法

第一章人类的体质基础、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与属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进化、变异与选择的含义和形式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人体差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人种和种族的内涵。

第二节 人类学各分支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 人类学分支学科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 人类学与科学

二、人类学与人文科学 第三节 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二章 文化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 文化冲突、文化的调适与变迁 第三节 文化、社会、个人

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语言

第一节 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 第二节 人类的祖先

第三节 语言、思维、文化及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第四节 语言的起源、性质、内涵和变化 第五节 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第四章 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第二节 人格发展 第三节 群体人格

第四节 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

第五节

人类学对国民性格研究的历史及异议

第五章 生计模式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 调适与生态适应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三节 寻食生活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四节 生产食物方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五节 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六节 资源控制

第七节 互惠、库拉圈、夸富宴等分配和交换内涵及类型 第八节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区

第六章 婚姻、家庭、家户与亲属制度

第一节 婚姻

一、性规范与婚姻规则

二、婚姻的形式及继嗣群体的类型、形式与功能

三、居住模式、离婚、再婚 第二节 家庭、家户与社会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和家户的类型与形式

三、家庭、家户与社会

第三节 亲属称谓的内涵及类型

第四节 继嗣群体的形式、继嗣规则和功能

第七章 群体与社会

第一节 群体

一、年龄群体

二、性别群体、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利益群体与社团

一、社会冲突

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族群、民族与族性的涵义

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族群特质与族群边界(族界标志)的内涵与特点

四、族群认同的产生方式、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

第八章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各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第二节 社会规范、控制机制和秩序维持 第三节 政治制度与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 宗教与政治

第五节 权力与权威的内涵

第九章 宗教研究

第一节 人类的宗教和信仰实践

一、宗教的含义和宗教的总体特征

二、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三、仪式、巫术、巫技、禁忌

四、萨满及宗教专业人员的职责与功能 第二节 宗教的变迁及其变异

一、仪式与象征

二、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三、维系信仰的适应策略

四、宗教与社会变迁

五、宗教与文化变迁

第三节人类学如何对宗教进行研究

第十章 艺术

第一节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及意义

一、口传艺术

二、音乐艺术

三、绘画艺术

第二节、艺术的文化转换内容; 第三节 人类学如何研究艺术

第十一章 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文化变迁的机制

第二节 强制性变迁:表现形式、内涵及对其的反应;第三节 复兴运动、反叛与革命

第十二章 人类学与当代生活 第一节 全球化及其结果

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都市化的进程及类别

三、都市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第二节 本土化与文化保护

第三节 文化霸权、文化多元主义与种族主义 第四节 结构性暴力问题 第五节 运用人类学实例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内涵与本质

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对象

三、价值中立问题

四、主位与客位的方法 第二节 田野调查方法

一、参与观察、访谈

二、谱系法

三、生活史和口述史

第三节 多点调查与“多声道” 第四节 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再现 第五节 田野道德和伦理 第六节 文化撰写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七节 民族志电影

第十四章 考古与博物馆学

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的人类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第三节 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

第十五章 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 人类学的运用历程及范围 第二节 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一、应用人类学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二、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国内外都市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城乡的推拉理论

二、城市的起源及城市中的社会关系

三、城市的本质

第四节 中国乡村都市化与城乡关系研究

一、中国都市过程及其研究

二、中国城市的阶层与族群问题 第五节 世界上几种农民进城的方式 第六节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5年制2007预

病理学教学大纲

陈平圣

Tel:83272507-1

E-mail:chenps@seu.edu.cn

绪 论 掌握内容:

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内容: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内容:

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内容:

1.细胞和组织几种常见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化生和增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2.细胞和组织常见的损伤性变化—变性的常见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掌握各自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和形态变化。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4.凋亡的概念及发生机制。熟悉内容:

粘液变性、淀粉样变性、色素沉着和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了解内容:

1.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包括细胞膜的病变,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的病变,细胞核的病变和基底膜的病变。

2.结合病理变化及发生部位,了解适应性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结局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掌握内容:

1.再生和修复的概念、再生方式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2.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熟悉内容:

熟悉影响再生的因素、创伤愈合的概念和类型。

了解内容:

创伤愈合的形态变化及对人体的意义。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内容:

1.充血及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4.梗死的概念、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危害。

了解内容:

出血、水肿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炎 症 掌握内容: 1.炎症的概念。

2.急性炎症渗出过程中血管反应,液体及细胞渗出的概念及有关名词(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炎细胞浸润、趋化作用、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2.急性炎症常见类型(中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3.一般慢性炎、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熟悉内容:

1.炎症变质、增生等基本病变。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3.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吞噬过程和机制、炎细胞的种类及功能。4.炎症的结局。了解内容: 1.炎症的原因。

2.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类型和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第五章 肿 瘤 掌握内容:

1.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肿瘤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转移途径。

3.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原则,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概念。常见的癌前病变。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熟悉内容:

1.熟悉乳头状瘤、腺瘤、囊腺瘤、鳞癌、腺癌、畸胎瘤等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常见的致癌因素及其致癌的特点、癌基因及其产物、肿瘤抑制基因及其产物。

2.熟悉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的原则。3.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内容:

1.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

2.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等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特点及后果。

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及病理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结局和危害。3.高血压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各期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各脏器的病变特点及危害性。

4.风湿病基本病变及其发展过程, 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结局和危害。

熟悉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理。

2.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形态学特点、危害性及临床病理联系。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内容:

1.高血压病、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2.了解心肌病及心肌炎的概念及常见类型,结局和危害。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掌握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硅沉着症的病理变化、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2.上述四种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肺心病的机制、病理学基础及肺心病的病理变化。

3.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比较其主要异同点。

4.鼻咽癌及肺癌的病因、常见类型、病理形态、转移途径及其预后。了解内容: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硅沉着症的原因、发病机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掌握内容:

1.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合并症。2.阑尾炎的类型、病变特点及合并症(自学)。

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4.肝硬变的基本病变,各型的病变特点。

5.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和转移途径。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定义,肉眼及组织学类型。6.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熟悉内容: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住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病变特点。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内容:

1.阑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非特异性肠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2.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变特点。了解门脉性,坏死后性及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胆石症和胆道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了解急性胰腺类的病因发病和病变。

第十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掌握内容:

1.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肺结核的类型及病理特点、转归。

2.细菌性痢疾、伤寒、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基本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变特点,病毒性脑炎的基本病变。熟悉内容:

以上各病的主要侵犯部位、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内容:

传染病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肺外器官结核病理特点、转归。

六、考核方式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95%平时成绩占5%

第五篇: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讲座)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但现在要去说清楚很困难,因为每个人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都不太相同。但我大致还是可以说吧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一起来谈,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结果,是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

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里,基于自身的学科本位,表现出的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有的学者说有人类学家的历史人类学与历史学家的人类学是不一致的。人类学家发现自己不能绕过历史,同时历史学家关注的历史都是个人创造的,个人的情感和体验都非常重要。因此这两者有走在一起的趋势。从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中,法国年鉴学派的传统之后眼光向下的取向,使得历史人类学,社会史的倾向开始出现。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则比较复杂,早期人类学的最大缺点是以空间取代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类发展放置在一个单一的时间轴上。后来始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出现,时间的因素不太重要。这些过程在二战后,又开始转变,我们开始发现完全不管时间,不可以证明你研究的价值。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开始萌生。

人类学开始去讨论历史,从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下看,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不必太多追究历史人类学的具体定义以及学科划分。最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种研究兴趣和取向,更符合当先的研究情况。也许将来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一套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会逐步形成。中国的历史人类学发展,实质是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一批有历史学兴趣的人类学家和有人类学关怀的历史学家走在一起,做一些工作。在具体的同一个田野点的调查中产生了方法上的交融。最后他们对某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特别的意见出来。华南研究的这个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来的,是很多年共同工作的积累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框架。这种趋势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领域的这部分研究成果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民族志,一是历史的人类学。这种分类不一定准确,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实质上在研究的时候是相互结合的。

历史民族志是从传统的人类学理念的民族志发展而来,但会特别关注很多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人类学的参与观察,口述资料和文献的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地方历史的了解结合起来。在地方社会看到的东西延伸到过去,从而达到对当前的东西更贴切的理解。因此特别强调把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代连接起来考虑,这是一种有深度的民族志。会考虑把我们的参与观察和口述材料与文献档案结合起来。

细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了解过去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功能主义流行的时期,这个问题并不是人类学考虑的问题,只需要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但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地方社会如何从过去发展到当今。所以所有的观察访谈,参与体验,观察者都试图找寻和过去的联系。

第二个方面是尝试把人类学的分析放到历史的某个场景里,对于过去也进行一个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探讨。背后是一个大的理念的支撑,我们基本已经抛弃了过去简单的想象,人类学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社会。即使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的身份阶层的变化,他们年龄问题,很多地方年龄也是表示身份的东西,以及风俗,性别等等。这些都构成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开始考虑权力的问题,资源分配的问题。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在我们研究中,所有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活生生的,都会在社会里有各自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也是有思想感情,甚至有情绪。做历史的时候,我们首先的想法是去找材料,但往往个人的材料是非常缺乏的,于是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如何。因此试图发掘个人的历史是非常困难的。但至少给与我们一个反思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开始去关注过去这些人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找出来。这个时候需要去讨论的不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过程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样我们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第三个方面,对于过去,他们如何与我们现在发生关系。我们要去关注过去如何再创造了今天。包括我们的研究者对于地方的书写,也是对他们历史的再创造。我们会加入自己的解释和看法,其他也也会如此。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材料。人们对于过去的想象创造出我们所看到的当下的社会。我们去到一个小地方,了解了云南地方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都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去到田野里会发现我们所储备的地方知识会和地方的真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当地人所讲的故事可你头脑里已经具备的线索并不是能够完全配合下来。他们的体验,经历似乎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我们现在去了解的就是这个地方历史,他们的这些体验和经历去了哪里?我们今天再去了解这些过程的时候,他们的叙述和我们的记录,就成为现代的一种再创造。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应该成为一种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文本,而不是直接的历史材料。所以我们需要去对我们所看到和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对待我们所制造出来的历史材料去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因此,在此意义上,有些学者就强调我们需要去做一些历史的人类学研究。需要区别过去的历史,做出某种解释。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人群。人群的自我表达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听到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我们首要关注的一点是人们如何通过过去的讲述来对他们当下做出解释。这是一个建构过程。这是历史的人类学通常会去做的一点工作,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地方上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例如王明珂等学者的研究。地方人对自己社会的表述,他们作为自己社会的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过去的这样一种理解和解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近有些学者喜欢去做追踪,他们发现几年过后再回去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会有很不一样的答案。他们对于过去的解释随着时间而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表述都试为了当下。他们在当下所处的情景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解释。因此人类学家比较高兴,因为讲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当下的心态。这种表述就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这也与历史学的发展同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各种理由构成的历史材料,是有意识的选择。从这个层面而言,作为历史记录下来的,都是记录人认为最有价值和记录的。历史的材料是有选择的,可以有选择的去记忆和建构过去的历史,也有选择的忽略掉过去的历史。因此通过过去来解释现在,是现实处境的某种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历史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某一个人群社会里,你会发现他们在有意识的改变历史。过去如何在当下的场景中被创造和想象出来。在这点上,历史学和人类学又走到一起,回到对人类的心灵的探讨中。

我还是基本在人类学本位下来讲历史人类学的框架,但正如我一开始所强调的。两者的结合最重要的还是方法论上的结合和尝试。所以在关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我大概只能讲几个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我们去同一个地方做田野,可能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和工作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最后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方法。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说明。

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有的时候我们去做田野,不要想着不要每个人都追着问问题找材料,一直问你关心的问题。但其实有时候你不一定直接去寻找答案,而是首先对那个地方获得一种体验。你要了解当地的人每天如何过日子,他们要做一件事情如何去操作。这个是问不出来的,是要参与一起做的。有了这种体验后,他们告诉你的东西你才能真正理解。不然你问到的东西只是你想要的答案。我们的这些问题是否成其为一个问题,可能与当地情况并不符合。甚至你会逐渐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可问,我们的问题当地人也听不懂,我们就要给他们解释。我们不得不安排当地人或者懂当地话的人来解释,经过这么多层解释之后,那个答案一定已经有了。最后他就选择一个你需要的答案告诉你。因此田野里没有具体规定的方法而是一个原则。我们强调田野和文献的结合,田野调查里的访谈,观察,文献的收集整理就不是可以分开处理的事情。材料一旦脱离当地的情景,会大打折扣。在民间获得的资料一定要在民间现场释读,如果带回学校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会读不通了。通过在当地释读这些文献资料,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且可以马上就问。你们要去的地方还是一个口传材料为主,文字资料稀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你在文献里看到的很远的事情,他们都可能有记忆。第一步我们去找地方档案来读读一定是必要的,增加我们田野的敏感性。我们以这些储备的知识去勾起他们的回忆。最重要的是,你要讲的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别的地方,但他们可能听说过某些大的历史事件。这个时候就不是他们讲出来的故事,尤其是与历史文献不符合的那些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历史人类学分析材料所做的讨论,这些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处理口述材料也和文本类似,文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口述材料也是在类似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

下载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5、朱天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一些考虑(5篇)

    老卢:前天与沈、陈两人商定:中古史、近现代史及世界史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负责四个教学单位时间,这样加起来这门课总共讲12次。老陈认为所列参考书不能太多,并且都得确保学生能找到......

    朱天兰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报告

    师德师风个人自纠自查报告——朱天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振兴教育的根本所在,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身为一名教师的我,时常自查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是否有愧于......

    2018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2018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 《中山大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系列丛书,是聚英考研网倾情推出的,该系列辅导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一致认可和......

    单词记忆法之一天三练方法

    单词记忆法之一天三练方法 学外语的基础是记单词,而记单词是有窍门的。据科学家们说:“各国语言在说话的时候产生的音域频率是不同的。耳朵的结构让它不能接受其它语言的频率......

    朱天航《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朱天航 暑假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是一本荣获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书,它的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一买到它,我就被......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学有所专,乐趣和贡献同在"程轩然2015年12月20日,范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起了她中午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老师发......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样例5)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Theory of Humans tic EducationalPsychology ) 人本主义心理学,或人本心理学,是崛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心理学新思潮、新学派,作为对传统心理学贬低人......

    《跑出一片天》观后感5[合集]

    观《跑出一片天》有感靖边十小四年级一班贺敏观看了《跑出一片天》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从这部电影中悟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