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05:0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45739445.doc

索 引 号:01139288x/2009-02747分类: 综合政务;公文

发布机构: 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日期: 2009年07月22日

名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文号: 鄂政发〔2008〕68号主 题 词: 综改试验、三年行动计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84号)精神,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内各市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要求,制定本地、本部门行动计划和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要加强对改革试验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确保改革试验目标的实现。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根据《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为确保总体方案中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制定《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一、改革试验主要内容

依据总体方案确定的主要任务,改革试验围绕“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展开,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构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2008-2010年主要改革试验内容集中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九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38项改革试验任务。

(一)资源节约领域(4项)。

1.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重点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资源,拓展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申报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

2.资源价格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绿色电价机制,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推进城市水业改革,走城市水业产业化的新路。

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枯

竭企业扶持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开展再制造示范工程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创建生态示范园区试点。建设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园区。开展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省地环保新技术示范试点、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城市圈废弃电池回收网络。

(二)环境保护领域(6项)。

1.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加强水系、水域治理与管理。探索发行水专项债券。

2.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开展汉江中下游水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

3.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圈域内环保督查中心,完善协同监控管理体系,实行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完善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建设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建立减排工作考核体系,开展总量减排考核,实行问责和“一票否决”制。

4.水环境保护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村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开展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健全梁子湖、沉湖等水域管理机构,加强湖泊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建立城市圈水质监测网络。

5.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尝试建立圈域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

6.推进清洁生产试点。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改革试点、垃圾处理改革试点。

(三)科技创新领域(5项)。

1.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2.区域创新体系示范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城市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

3.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探索与各市省级开发园区合作互动、快速发展的模式,开展“园外园”试点。选择圈域内条件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比照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4.推进人才一体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武汉人才市场的示范带头作用。破除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质互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试点工作。

5.人力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

索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途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领域(4项)。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两型”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完善产业政策,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开展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旅游会展业综合改革试点。

3.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改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试点。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五)统筹城乡发展领域(7项)。

1.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开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村庄整治工程试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试点、现代农业发展试点。

2.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开展专项救助制度改革。

3.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试点。开展共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试点。推进电信资费改革试点,降低城市间通信资费。开展“一卡通”工程建设。

4.综合交通改革试点。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武汉新港。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统筹优化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争取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

5.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展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6.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7.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

(六)节约集约用地领域(4项)。

1.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开展圈域内土地置换试点。建立圈域内基本农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完善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调整和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2.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

3.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流转交易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迁村腾地”试点扩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试点。

4.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开展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七)财税金融领域(4项)。

1.财税体制改革试点。争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开展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机制改革试点。开展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改革试点。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水资源税。探索开展环境税试点。

2.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一是推进金融一体化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同城化管理,理顺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异地贷款管理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银行卡同城化进程,推出“武汉城市圈形象卡”。三是争取成立光谷科技银行。四是争取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五是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六是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3.金融市场改革创新试点。一是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推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三是争取将武汉纳入全国统一的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监管体系。四是开展保险产品创新试点。五是创新债券融资方式,扩大债券市场融资份额。六是争取建立全国性的稻米等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中心。

4.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三是改革创新农民抵押担保方式,依法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四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五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试点。

(八)对内对外开放领域(3项)。

1.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改革试点,重点发展IT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争取设立国家级服务贸易综合示范区。

2.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是完善“大通关”制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根据需要并按程序批准在相关城市设立海关机构。二是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全力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尽快筹划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工作,实现“区区联动、一体化管理”;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阳逻港的“区港联动”机制;争取设立武汉综合保税区,实现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出口加工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阳逻港及天河空港的多点一体化管理,建立政策共享机制,推动各类保税资源的互动共享。争取武汉出口加工区扩展保税物流功能。适度增设出口加工区。

3.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推进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一体化。

(九)行政管理领域(1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工商企业的脱钩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是开展扩大自主发展权改革试点。六是开展行业协会改革试点。

二、改革试验责任分工

为有序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将38项改革试验任务归纳为20个改革专项,落实到城市圈

9市(洪湖市、京山县比照实施),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单位(详见《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表》)。

(一)城市圈9市人民政府作为改革试验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本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市除承担相关改革专项所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外,可在38项改革试验其他任务中选择部分改革内容开展试点。

(二)省发改委等19个牵头部门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相关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牵头部门要按照本行动计划专项改革的要求,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在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时,要做好与9市衔接工作,每个改革专项的试点任务原则上明确2个以上的实施主体。

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中央在鄂单位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配合部门,应主动指导、配合、支持改革试验工作,研究制订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除有牵头任务的部门外,其他部门都要依据改革专项的相关任务,制定子项改革实施方案。

(三)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和考评。

三、改革试验工作要求

(一)完善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实行滚动实施,在年度任务安排中,可根据改革试验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各市的三年行动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各部门的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报经分管副省长同意,于2008年11月15日前报城市圈综改办备案。对需要统筹的事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及时与9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衔接协调。

(二)规范有序推进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对改革专项实行项目管理,制定管理办法,促进改革试验顺利推进,防范和减少改革风险。按照国函〔2008〕84号文件要求,涉及到财税、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根据需要对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论证和协调,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

(三)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推进部省合作,主动争取支持和互动。

(四)健全改革试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改革信息报告制度。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横向交流。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各方支持、社会参与、共同推进改革试验的新格局。

第二篇: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简介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简介

边 吉

2009年第2期 ——两型社会试验区

最近,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2008年—2010年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做到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积极有序地推进改革试验。现将该计划简介如下:

改革试验主要内容

(一)资源节约领域(4项)

1、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重点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整合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等产业资源,拓展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申报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

2、资源价格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绿色电价机制,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推进城市水业改革,走城市水业产业化的新路。

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枯竭企业扶持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开展再制造示范工程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创建生态示范园区试点。建设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园区。开展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省地环保新技术示范试点、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城市圈废弃电池回收网络。

(二)环境保护领域(6项)

1、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加强水系、水域治理与管理。探索发行水专项债券。

2、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开展汉江中下游水生态修复。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

3、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圈域内环保督查中心,完善协同监控管理体系,实行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完善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建设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建立减排工作的考核体系。

4、水环境保护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村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开展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健全梁子湖、沉湖等水域管理机构,加强湖泊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建立城市圈水质监测网络。

5、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尝试建立圈域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

6、推进清洁生产试点。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改革试点、垃圾处理改革试点。

(三)科技创新领域(5项)

1、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湖北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2、区域创新体系示范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建立和完善覆盖城市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

3、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探索与各市省级开发园区合作互动、快速发展的模式,开展“园外园”试点。选择圈域内条件较好的省级开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比照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措施。

4、推进人才一体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武汉人才市场发挥国家级人才市场的示范带头作用。破除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质互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试点工作。

5、人力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享受新途径。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领域(4项)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两型”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完善产业政策,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产业,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开展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开展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旅游会展业综合改革试点。

3、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改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试点。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五)统筹城乡发展领域(7项)

1、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开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村庄整治工程试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社试点,现代农业发展试点。

2、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开展专项救助制度改革。

3、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试点。开展共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试点。推进电信资费改革试点,降低城市间通信资费。开展“一卡通”工程建设。

4、综合交通改革试点。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武汉新港。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统筹优化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争取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

5、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展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6、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7、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

(六)节约集约用地领域(4项)

1、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开展圈域内土地置换试点。建立圈域内基本农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完善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调整和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2、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

3、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流转交易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迁村腾地”试点扩面。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试点。

4、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开展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七)财税金融领域(4项)

1、财税体制改革试点。争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开展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机制改革试点。开展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改革试点。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水资源税。探索开展环境税试点。

2、金融机构改革试点。一是推进金融一体化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同城化管理;理顺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异地贷款管理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银行卡同城化进程,推出“武汉城市圈形象卡”。三是争取成立光谷科技银行。四是争取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五是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六是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3、金融市场改革创新试点。一是推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推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三是争取将武汉纳入全国统一的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监管体系。四是开展保险产品创新试点。五是创新债券融资方式,扩大债券市场融资份额。六是争取建立全国性的稻米等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中心。

4、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三是农民抵押担保方式改革创新,依法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四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五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政策性金融试点。

(八)对内对外开放领域(3项)

1、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改革试点,重点发展IT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争取设立国家级服务贸易综合示范区。

2、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是完善“大通关”制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创新通关便利运行机制。根据需要并按程序批准在相关城市设立海关机构。二是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全力争取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尽快筹划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工作,实现“区区联动、一体化管理”;启动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阳逻港的“区港联动”机制;争取设立武汉综合保税区,实现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出口加工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阳逻港及天河空港的多点一体化管理,建立政策共享机制,推动各类保税资源的互动共享。争取武汉出口加工区扩展保税物流功能。适度增设出口加工区。

3、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推进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一体化。

(九)行政管理领域(1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工商企业的脱钩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开展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是开展扩大自主发展权改革试点。六是开展行业协会改革试点。

改革试验责任分工

1、城市圈9市政府作为改革试验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本市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计划。各市除承担相关改革专项所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外,可在38项改革试验其他任务中选择部分改革内容开展试点。

2、省发改委等19个省直牵头部门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相关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牵头单位要按照本行动计划专项改革的要求,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在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时,要做好与9市衔接工作,每个改革专项的试点任务原则上明确2个以上的实施主体。

3、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中央在鄂单位作为相关改革专项的配合部门,应主动指导、配合、支持改革试验工作,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除有牵头任务的部门外,其他部门都要依据改革专项的相关任务,制定子项改革实施方案。

4、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和考评。

改革试验工作要求

1、完善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本行动计划实行滚动实施,在任务安排中,可根据改革试验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对需要统筹的事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及时与9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衔接协调。

2、规范有序推进改革试验。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对改革专项实行项目管理,制定管理办法,促进改革试验顺利推进,防范和减少改革风险。对涉及到财税、土地、金融等重要专项改革实施方案,要按程序报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根据需要对专项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论证和协调,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

3、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推进部省合作,主动争取支持和互动。

4、健全改革试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改革信息报告制度。加强横向交流。总结改革试点经验。■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5月06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鄂政办发〔2010〕3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10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突破、深入推进年,是实施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年。根据《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和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和“56531”实施框架的总体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部省合作,深入推进试验区改革和建设,力争改革有新突破,重大项目有新进展,示范区建设有新面貌,“两型”社会和圈域一体化建设有新局面。

二、着力推进五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全面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力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财税、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全国同类型改革中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继续研究和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重要领域专项改革方案,争取尽快获得国务院批准,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清洁发展机制,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推进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开展绿色电价机制试点,完善差别化能源价格制度;开展城市水价改革试点,建立节约用水机制(牵头单位:省物价局)。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施主体:黄石市、潜江市、大冶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推进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完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编制,争取城市圈湖泊保护与治理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完善大东湖水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花山生态新城、九峰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完善梁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体制机制,启动部分工程建设,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模式。抓住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建设工程机遇,加快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工程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潜江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努力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完善圈域环保监督管理体制,开展生态

环境质量评估,在城市圈全面推广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实施主体:省环保厅)。

(三)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以建设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向武汉集中。尽快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圈域金融一体化。筹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争取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中央有利于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财税政策,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体制。探索建立资源型地区替代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基金。开展城市圈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进一步探索发行环保彩票。推进资源税、环境税制度改革。继续研究和推进地方税制改革试点。(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环保厅)

(五)推进国土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集约用地激励、倒逼和考核机制。支持武汉市硚口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统一土地市场建设。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实施“迁村腾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省级土地储备中心。(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三、着力建设五大示范区

(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实施支持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加快东湖“人才特区”建设步伐。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机构。(实施主体:武汉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

(二)建设武汉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整合东西湖区保税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试点资源,集中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明确思路目标,提高规划水平,完善示范区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项方案。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探索“两型”产业、生态环保、智能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重点在循环经济发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武汉综合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试点、赛马赛事及赛马彩票发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策划大项目,建立“两型”示范项目库。(实施主体:武汉市)

(三)建设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武汉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编制高水平示范区实施方案,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

(四)建设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为契机,完成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水网项目建设,探索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整合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支持华侨城

欢乐谷的开发建设。(实施主体:武汉市)

(五)建设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进梁子湖区域保护与开发,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出台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梁子湖区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总体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主体:武汉市、鄂州市、咸宁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

各示范区建设要明确具体示范内容,编制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发展改革步伐。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需要,在政策、规划、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城市圈综改办要建立和完善示范区管理制度,形成申报、审批、挂牌、支持和考核运作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五个省级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城市圈各市可从实际出发重点建设一个市级示范区。

四、着力推进五个重点工作

继续实施《武汉城市圈五个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圈产业优化转移和合理发展政策,研究制定项目税收分成细则。细化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指导城市圈九市尽快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时间表。加强各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总结推广有关工业园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经验,探索建立城市圈九市各具特色的产业培育发展框架,促进产业优化整合。(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

(二)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努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开展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加快通道、连接线路和站场建设,努力实现换乘无缝对接。加快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年内开通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尽快启动天、潜、仙城际铁路建设计划。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改革,加快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汉江(兴隆至汉川)航道整治工程、武穴件杂货码头、中石油码头等项目。(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以板块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优质稻、油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加工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一体化,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年产清洁能源32万立方米。抓好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降低入超门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四)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繁荣。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重点推进武商、中百、富迪等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网点下乡,努力实现商业连锁网点全覆盖,县市区和乡镇覆盖率达到75%。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区域配送及专业配送中心5—8个。(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商务厅)

(五)以推进八个联合体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方面,整合科

技资源,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五个平台建设,探索科技资源联动共享机制,增强城市圈自主创新能力,为圈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条件(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科技厅)。教育方面,以实施“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联动共享。以职业教育“315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联动共享。以“高等教育质量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联动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教育厅)。文化方面,整合艺术院团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实施博物馆特色分工,实现文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文化厅)。卫生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急救和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女健康保障体系、食品安全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联运共享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城市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有序流动和有效融合。规范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省级统筹,实现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开展新农保险试点。完善城市圈职业能力建设体系。建立城市圈劳动保障监察联合执法机制、案件协查机制和处理突发案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人社厅)。旅游方面,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推动大东湖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建设精品旅游区。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使用一体化,试行“一票制”和“联票制”。推动旅游与节庆会展、体育赛事等活动一体化(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旅游局)。体育方面,重点推进城市圈竞技体育“新楚星工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体育赛事推广开发工程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体育局)。信息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圈通信一体化进程,完善并实施城市圈通信一体化方案,逐步降低通信资费。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广播影视局)。加快推进城市圈“一卡通”建设(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住建厅)。

五、着力推进九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项目、咸宁市武汉城市圈(咸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项目、黄石市黄金山“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项目、武汉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改革试验专项、鄂州市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带工程、黄冈市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等六个重点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抓好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一体化和循环经济改革试验项目、仙桃市南城新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天门生态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三个改革试验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履行授资协议,出台《改革试验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省预算内资金有关管理规定,加强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管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检查评估考核。(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六、着力推进部省合作共建

认真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部省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指导意见》,深化部省合作共建的内涵。全面签署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力争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和单位建立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实现全覆盖。细化部省合作共建内容,争取把城市圈改革发展纳入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争取先行先试,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健全部省合作共建机制,抓紧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实现部省改革发展思路对

接、工作互动,保持沟通渠道和工作平台长期有效。部省合作共建成果向城市圈九市延伸,落实到各市改革试验的具体工作和建设项目。城市圈九市和三个观察员县市可通过签订厅市合作协议,加强部省共建、省市联动,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工作合力。(实施主体:城市圈九市、观察员县市、省直各部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城市圈综改办)

七、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具体时间表,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具体工作由省重点办负责统筹协调。

(一)“两型”产业项目。

180万吨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2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

(二)交通能源项目。

3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全线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孝感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鄂州市)

4武汉新港项目。部分港口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

5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武汉市)

6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部分站点开工。(牵头单位:武汉市)

7西塞山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黄石市)

8赤壁市蒲圻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咸宁市)

9汉川电厂三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孝感市)

(三)生态环保与循环经济项目。

10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牵头单位:武汉市)

11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示范工程。(牵头单位:省林业局)

12仙桃市排湖生态旅游工程。(牵头单位:仙桃市)

13天门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单位:天门市)

14江汉平原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活水示范工程。(牵头单位:潜江市)

(四)社会事业项目。

15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完工。(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6潜江龙湾遗址保护与章华台楚文化旅游开发。(牵头单位:省文化厅)

17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牵头单位:武汉市)

18大别山旅游开发整合工程。(牵头单位:黄冈市)

19武汉两江四岸旅游开发项目。(牵头单位:武汉市)

八、有关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抓紧组织实施各项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全面负责推进工作,明确分管负责人,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处室)和联系人。城市圈综改办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工作,并配合省政府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将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按时报送城市圈综改办。改革试验项目进展、一体化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按月报送。城市圈综改办要认真分析整理有关信息,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三)做好改革试验总结、评估和推广工作。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全面完成,城市圈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对承担的改革试验工作(包括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事项以及取得重大进展的事项)适时开展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报城市圈综改办。城市圈综改办要对重要经验适时组织评估,予以推广,扩大改革试验成果。

第四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有关地区和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7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湖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进行全景式、多样化、大规模、有深度的宣传报道,既可有力地推动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工作,又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基本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近段宣传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和深入持久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深化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框架的认识;积极营造全省上下关心、参与、支持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先行先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号召、动员人们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加快发展,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二、宣传主题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三、宣传内容

宣传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和新闻报道两个方面。

(一)宣传活动内容

从4月中旬开始,安排2个半月时间,本着点面结合、有声有色的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宣讲、论坛和社会宣传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举行2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牵头主办,省委外宣办参与承办,时间安排在4月中下旬。第一场:“五个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内容包括: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2008年工作进展和2009年工作安排等)。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新闻发布会方案、邀请参加发布会领导、起草发布稿及相关工作;省委外宣办负责通知媒体记者并做好记者组织管理工作;每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为半天,地点在洪山礼堂8号会议室,每场发布会约100名记者参加。

2、组织9场宣讲报告。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在本市组织一场宣讲报告,由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讲。

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负责拟定宣讲方案、邀请宣讲领导、组织听众、通知并组织管理媒体记者以及接待等相关工作;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提供宣讲报告;每场宣讲报告时间为半天,听众500人以上。

3、举办2场高层论坛。5月中下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负责举办2场论坛,武汉市负责组织1场,其他8市联合组织1场。

武汉市政府负责拟定本市论坛方案、邀请作报告的领导和专家、负责起草和审定报告、组织听众、通知媒体记者及相关工作;8市联合论坛的上述相关工作由黄石、黄冈市政府牵头负责;论坛以党政领导讲演与专家学者讲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适当邀请外地专家或企业家;论坛由主办单位主持,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出席并演讲;每场时间不少于半天,参加人员在500人以上。

4、组织各项社会宣传。认真组织好社会宣传,在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武汉港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分别由武汉铁路局、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武汉港务公司负责;武汉城市圈内进出市级城区的高速公路口设置大型灯箱广告牌,由省交通厅负责;武汉城市圈各市及所辖县(市、区)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由各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负责。广告牌上的标语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广电总台联合制作一部介绍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电视专题片。

(二)新闻报道内容

1、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和“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题。

2、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56531”(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实施框架和武汉城市圈的美好前景。

3、宣传2场新闻发布会、9场宣讲报告、2场高层论坛。

4、宣传我省大力推进“56531”实施框架各项工作和省部共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5、报道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切身感受和参与改革试验的热情与实际行动。

6、报道2008年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取得的成就和2009年的工作安排。

四、报道安排

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各媒体安排2个半月时间,集中推出宣传报道。具体安排如下:

(一)统一开设专栏、专题。《湖北日报》在一版和其他版,新闻综合广播在《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湖北卫视在《湖北新闻联播》,荆楚网在首页开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等专栏。各媒体约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或进行访谈。《湖北日报》专版刊发访谈文章;新闻综合广播、湖北卫视、荆楚网组织直播访谈,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湖北卫视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

(二)刊播理论文章和言论。从4月下旬开始,《湖北日报》陆续刊发有关改革试验的理论文章和言论。在总体安排上,与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将理论文章和言论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评论”,一起策划、一起组织、一起刊发。新闻综合广播《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和湖北卫视《湖北新闻联播》等及时摘播《湖北日报》刊发的重要理论文章和言论。荆楚网等要充分发挥即时互动和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全文转发《湖北日报》的理论文章和言论,积极主动引导网民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献计献策。

(三)集中报道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湖北日报》在一版刊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图片,再链接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内容,对全文进行合理分解,并配会场、资料、图表等相关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新闻综合广播对每场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录音;《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编播现场录音报道;《时事大家谈》栏目摘播现场录音。湖北卫视播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摘编有关言论,开展典型深度报道;《沟通》栏目把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的精彩内容和观点精编成一期节目,于6月底播出。荆楚网等对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网上直播,同时加强网络互动,组织网络讨论,吸引网民关注,营造热烈氛围。

邀请中央主要媒体驻鄂记者站(分社)参加报道,争取中央主要媒体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举措进行比较充分的报道。湖北卫视要做好精选相关报道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工作。

全省其他新闻媒体参照以上安排做好报道。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在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进行。武汉城市圈各市和省直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策划、组织好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社会宣传等,确保各项宣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强协调配合。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委宣传部联合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的总协调,切实履行总协调职责,统筹考虑,精心谋划,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各地、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宣传工作一盘棋。

(三)加强舆论宣传。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宣传组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各市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组织协调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各媒体要高度重视,派出精兵强将,安排重要版面和时段,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释疑解惑、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总体策划、突出重点、整体联动,努力增强报道合力,营造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管理改革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积极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就推进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探索计划管理新机制

(一)试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在坚持耕地保有量不降低,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试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新机制。

(二)探索五年计划和计划相协调的宏观调控机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五年用地计划,明确各项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五年用地计划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分纳入省级土地利用计划,对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用地计划,按照“总量平衡”的原则,可跨使用。

(三)实行差别化的计划管理政策。探索土地利用计划与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及固定资产地均投资强度、地均产出等相挂钩的计划管理政策。探索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等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各类建设尽量利用低效或未利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农地,支持各类建设充分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城中村改造的力度。

(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储备交易制度。对因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城中村改造奖励的计划指标,实行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节约的用地等,经批准可在武汉城市圈内实行指标有偿交易。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交易收益,应优先用于安置、补偿给被征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对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位于城镇规划圈外废弃的国有工矿用地等进行复垦整理。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复垦整理节约的土地可以调剂为建设用地,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武汉城市圈内城乡增减挂钩中的“拆旧区”与“建新区”可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土地级差地租效益,将各地的资金优势与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六)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重要依据,实行保护责任与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七)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探索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及管理办法,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高。运用经济手段实现武汉城市圈内基本

农田保护目标。对武汉城市圈内县(市、区)受资源条件限制、占用基本农田确实不能完成基本农田保护补划任务的,可以通过有偿保护的方式在武汉城市圈内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保护。

(八)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机制。按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聚合社会资金,参与武汉城市圈内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各类社会资金可以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有偿使用方式参与利润分成,实现互补双赢。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建设促保护;实施低丘岗地改造工程,低丘岗地改造新增加的耕地,纳入省补充耕地指标库,保障武汉城市圈内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将武汉城市圈内有条件的村纳入国家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九)加强土地复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修订《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复垦责任和义务。制订土地复垦技术规范,明确土地复垦工程内容、建设标准。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科学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核查、验收制度,促进矿产开发与集约用地、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进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一)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对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二)优先开发利用未利用地。按照出让底价不低于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对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15%执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50%执行。

(十三)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探索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价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对开发区确需扩区升级的,依法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核;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意和设立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调,防止分散布局、浪费土地的现象。

四、健全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十四)建立建设用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单位和个人对列入招、拍、挂出让计划内的具体地块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提出用地预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提出用地预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参加该宗地的竞投或竞买,且报价不得低于其承诺的土地价格,使得土地供应、成交价格更接近市场需求。

(十五)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对省政府批准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优先发展产业,且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超过《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

24号)规定的标准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10%以上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在产地对农、林、牧、渔业产品直接进行初次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70%执行,具体分类标准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订。

(十六)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地方政府在出让供地前必须完成场地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实行“净地”出让。保障项目用地业主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场施工,避免不履行合同、相互推诿的现象,有效防止闲置、囤积土地等行为的发生,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十七)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创新土地收购方式,规范土地储备行为,探索城市圈土地统一收购储备运行机制,增强省人民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建立土地储备评价制度,保障储备效益,规避土地储备风险。

五、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十八)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改革宅基地使用制度,规范审批程序,严格使用条件和使用标准,对主动放弃或退出宅基地的,运用现金补助、收益补贴、土地股份化、政策安置等多种措施给予鼓励,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

(十九)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按照“同地、同权、同责、同利、同价”的原则,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出租、转让、抵押入股以及其他经双方协商一致的方式流转,允许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租赁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办工业,不局限于集体企业。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地价评估,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六、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加强批后核查监管机制

(二十)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探索市场化征地补偿机制,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长效机制。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水平,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安置补偿方式,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健全协调裁决机构,规范协调裁决程序,实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法律裁决和援助。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批后核查监管机制。研究制订建设用地批后监督管理办法,对不能及时供地造成闲置、未达到开发强度、未按批准用途或位置用地等行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高科技等手段加强监管,严格规范。

七、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

(二十二)加强领导,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加强协作,改革创新,落实措施,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抓紧制订专项改革工作方案。建立土地管理改革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土地管理改革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不断把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向纵深

推进。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