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构筑城乡社会社会救助“安全网”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努力构筑城乡社会救助“安全网”
林州市民政局
(2009年3月16日)
林州市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1.9万。近年来,我市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根据省和安阳市有关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主题,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救助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较好的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构建和谐平安林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构筑了兼顾城乡、惠及大部分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安全网”。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巩固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着力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市自实施城乡低保制度以来,坚持应保尽保、阳光施保、依法治保的工作原则,推动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4165户,8791人,占全市非农人口的5﹪,全年共发放城市低保金1280.9万元,月人均补差126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3337户,27529人,占2007年农业人口的3.3%,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518.96万元,月人均补差51元。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和我市实际,顺利完成了城市低保标准的 1
调整工作,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40元提高到了160元。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一方面把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配套衔接、操作性强的城乡低保制度作为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入户调查责任到人,基层村(居)委会初审民主评议,乡镇(办事处)复核集体评审、民政局低保中心集体审批三级评审、《林州》公示,低保金发放社会化的工作程序和低保工作首问责任制、低保工作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工作服务制度,使城乡低保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的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在强化动态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群众评议、长期公示、分类管理、定期审验、档案管理等制度,并通过林州网、书记市长热线、《林州》报刊、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充分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严把低保进入关和群众监督关。二是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了解和掌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及时按照程序办理增发、减发或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三是逐步建立了低保、劳动、殡葬等部门信息定期沟通共享机制。2008年8月份以来,经过低保、劳动保障、殡葬等部门密切协作,共筛查出已退休低保对象350余人,已死亡低保对象40余人,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落实、处理。四是实行了微机管理,初步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对象数据库,方便了低保档案资料的统计、上报、查询,提高了低保工作的运作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实现了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二、深入开展乡镇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着力建立农村五保供养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市在认真抓好敬老院建设,全面提高入住率的同时,把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也摆上了同等重要的位臵。通过抓基础,练内功,抓评比,促提高,使我市的敬老院工作年年都有新起色,院院都有新变化,先后培养了一批服务一流,管理规范,受全国、省、安阳市表彰的先进敬老院。
一是从选配一名好院长入手,扎扎实实地搞好队伍建设。在院长的选配上,要求必须专职,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敬老院;必须年富力强,最多不能超过60岁,且身体健康;必须热爱老年事业,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懂政策,会管理,不能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同时,专门出台文件,对明乡镇敬老院工作人员最低工资做出了标准确规定,在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了以“热爱敬老院,安心敬老院,奉献敬老院”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普遍实行了岗位责任制,这些措施的实施,解除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努力营造全员管理氛围。结合敬老院工作实际,制订并印发了《林州市乡镇敬老院管理制度》,对敬老院实行“四化”管理,即:规范管理制度化、量化考核目标化、推行服务亲情化、学习检查经常化。此外,我们还在积极引导五保老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上下功夫,各敬老院普
遍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和老年协会,成员由那些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说话公道、有威信的院民担任。他们一方面带头遵守各项院规,另一方面调解院民纠纷,参与院务管理,监督评议工作人员行为,在敬老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三是从开展“星级敬老院”创建评定入手,推动敬老院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坚持对敬老院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的基础上,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星级敬老院”创建评定活动。经过评比,大家一致认为姚村敬老院“远看星级宾馆、近看是个敬老院”,评为星级敬老院心服口服。回去以后,采桑、合涧、临淇等乡镇“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加快了敬老院建设步伐,去年这些乡镇相继完成了规划建设;今年,城郊乡也将斥资300余万元建设全市一流的敬老院,全部高标准,争取一次创建成五星级敬老院。
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农村敬老院16所,农村五保对象2051人,集中供养人数达到943人,集中供养率为46%。
三、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着力提高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能力。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主要是建立了四项工作制度:
一是严格的审批制度,个人申报,村民代表大会审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登记公示,市新农合办公室复核,管委会办公室发放医疗救助金。
二是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救助对象基本情况,以及实施救助情况。
三是医疗救助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了医疗救助卡,各项优惠政策执行到位。
四是定期督促检查制度,使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更好的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外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经市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在救助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对困难群众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实施救助取消起付线,同时个人年累计享受救助金额从5000元提高到10000元,五保户住院治疗的救助全部余额,不设封顶线。
我市自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共开展城市医疗救助119人次,发放救助款36万元;开展农村医疗救助666人次,发放救助款187万元,有效的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认真落实相关救助政策,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对社会上130名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登记,对属地清楚有自理能力的救助对象购买了返乡车票并送上公共车,对14名危重病人送到医院治疗。同时,依托上级福利机构和林州市老年公寓,对60名社会弃婴进行了救助安臵。
二是建立了林州市孤残儿童档案,将孤儿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施了“朝阳助学工程”,对我市65名失学孤儿发放了救助金,救助金额合计31500元。配合安阳市慈善总会,对20名孤儿发放仁爱抚孤工程款6000元。实施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对于林州0至18岁并且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进行统计,安排了12名符合五官科手术的残疾儿童到洛阳做手术。
三是建立艾滋病病人生活困难家庭长效救助机制,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家庭,给予65元/月的定期定量生活救助。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领到补助12000元。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提供长途汽车票和用餐费用,帮助其到外地医院接收诊断、治疗。
虽然我市在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下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县的先进经验,按照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工作要求,把我市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篇: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相当一部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以XX为例,现有城市低保对象7万多人,农村特困群众11万多人,五保供养对象1.1万多人,重点优抚对象1.7万多人,每年因灾需救济对象4万多人。还有许多特困学生、失业人员和遭遇重大疾病或特殊困难的家庭,他们在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有效解决城乡救助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救助工作的现状
(一)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自90年代中期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市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市低保,解决了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XX市目前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263.8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亿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100元提高到目前的130元,在低保对象中,下岗职工、森工农垦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占近60%,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城镇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农村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深化。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XX市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10300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4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认真开展“三荒救济”,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救灾制度。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三)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四)专项救助工作初见成效。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XX市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3万元,目前已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靠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资金筹集困难。一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加之又要承担社会救助配套资金兜底工作,所以个别区(县)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二是社会筹资渠道少,规模小。虽然民政、工会、慈善总会等都筹集了一定扶贫帮困资金,但规模小,救助能力有限。
(三)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而由于财力等原因农村低保至今未出台。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社会救助的经费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不但增加不了,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三是全市11个县(市、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县(市、区)之间也存在着救助投入、救助标准上的差异。
(四)综合救助工作急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多方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最基础的保障,此外,他们还面临着教育难、治病难、住房难等现实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在贫困地区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贫困群众达70%,应住院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在XX市贫困人口中有56%是因病致贫的。加之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协调配合,造成有的救助对象重复救助,有的则被遗忘。
(五)农村医疗救助困难多。一是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矛盾相当突出。据调查,XX近几年来,全市农村贫困群众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就达2000余万元。二是由于宣传和理解上的偏差,部分群众和医疗机构错误地认为困难群众治病后就可到民政部门报销医疗费,造成上访的群众增多,基层民政工作的压力大。三是中央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农村开展医疗救助的意见,但没有就救助对象、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作明确的规定,各县(市、区)推行工作难度大。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各级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救助工作,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花钱不多但受益颇众的德政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救助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增强刚性约束。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资体系。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离不开经费,仅靠政府下拨的资金救助对贫困群众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发动社会力量,拓展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的到位。二是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部门联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近年来,随着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由于民政部门的救助主要解决特困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吃饭、穿衣和灾民的住房问题,对特困群众的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则需要多部门联手,各司其责、各尽其能,这样才能构筑社会救助的新平台。一是住房救助。在城镇继续完善廉租房政策,对城镇“三无对象”和低保对象租房实行优惠;在农村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出资进行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二是医疗救助。在城市要尽快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意识;在农村尽快恢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制订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治病难问题。三是教育救助。要尽快制定出台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特困户子
女就学的减免政策,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四)有机整合,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体系。一是资源整合。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物资、人力、信息由政府牵头综合协调施惠于被救助者,避免施救中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提高救助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二是制度整合。要形成以低保制度为基础,其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群落,提高社会救助的整体效力。三是政策整合。救助政策实行联动,比如,凡持有低保证的居民,可凭证享受子女教育救助、医疗减免,水电、电讯减免等。这样才能形成救助资源供给稳定,救助政策互动,救助工作运作协调高效。
(五)政策扶持,完善救助工作造血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救助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救助局面,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第三篇:关于十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思考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制定了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健全了灾后重建机制、走访慰问机制和帮扶责任机制,有效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灾害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点把好入户调查、“三榜”公示、分类施保、义务服务“四关”,全面建立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制度和义工制,确保对象准确,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严格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按时足额兑现五保供养金,增大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投入,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同时,全面实施“爱心责任行动”,采取“两书一卡”的办法,对农村分散五保对象实行“爱心”代养。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建立了“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救助措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无房户和倒房户电子档案,把“农村安居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并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民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亲友资助一点,个人自筹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建房资金投入。六是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对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严格执行两个《办法》,切实加大救助力度,有效化解了群众“看病难”。七是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认真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实现了“三个确保”: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义务教育合法权益;确保已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儿童不失学或辍学;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习能得到一定的帮助。八是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常年开展以“送观念、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积极做好贫困大龄女童技术培训,确保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九是建立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制度。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常年帮助困难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十是建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特殊救助制度。严格执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免费提供食宿、医疗等救助,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急体系,完成了《**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草案),落实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责任制,规范了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二是及时下拨救灾款物。上半年我县遭受了风雹灾害,农作物橡胶、玉米、茶叶等受灾面积达1183公倾,成灾590公倾,绝收30公顷,受灾人口51835人,因灾倒塌房屋3间,损坏房屋1342间,直接经济损失372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15万元。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拨付救灾救济款191万元,其中: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133万元,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58万元,救济人口3640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650床、衣物2500件,救济人数1350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做好民房保险工作,完成了《**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签订工作任务。1—7月份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292户,理赔金150075元。
(二)、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严格把关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1-7月份,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21.05万元,其中救助城市贫困群众53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6万;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57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3.61万元;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722人,每人每年20元,共支付参合金131.44元。
(三)、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集体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管理,有升降,有进出,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1—7月份,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7620户(次),18174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329.26万元。使城市贫困居民得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低保工作,把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县人民政府2007年9月13日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并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于 2007年正式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行,将特困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截止2009年6月,全县累计发放保障金达2000.1万元,保障对象从民政救济对象、特困居民扩大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0元的所有农村居民,覆盖了所有收入低于全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72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每月30元。保障标准确定后,按照差额补助的方法,结合农村家庭收入的实际,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0元,二类每人每月30元,三类每人每月20元,经核实一类 4465 人,二类 3825人,三类 4467 人。其中243人新增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上报的低保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上半年的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1-7月份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的农村贫困群众达9665户2万人(包括全县12个克木人村寨326户838人克木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60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生活补贴费7918户2万人次,发放金额128.9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切实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政策。1-7月份全县共有五保户435人,其中:集中供养18人,分散供养41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敬老院“三年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新建农村敬老院工程两个,其中:**镇敬老院投资350万元,勐捧镇敬老院投资150万元。目前已完
成填土方、挡墙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次加强了勐仑、易武敬老院的内部管理,规范了卫生、饮食、医疗等服务,使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得到较好的服务。
(六)、加大优抚对象的救助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及时发放各种抚恤金,1-7月份,解决在乡老复退军人“三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经费1.3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22.6万元;“三
属”定补2.09万元;发放伤残抚恤金8.79万元;发放在乡老复退军人定补2.84万元;春节慰问军烈属6.51万元;发放两参人员生活补助金47.86万元。认真解决了下岗失业的老复退军人的生活问题。我们对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复退军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患病困难的复退军人给予医疗救助。
(七)、老龄工作开展情况
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674本。其中免费办证353本,截止2009年6月全县持有老年证人数已达3146人。上半年申报10个老年活动项目和1个百村建设项目。认真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工作,通过认真核查统计,截止6月应享受补助的老年人80-99周岁达1298人,100岁以上14人。全县应享受老年人健康补贴达1312人,比去年增加237人。共需发放老年人健康补贴金663000元。
(八)、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情况:救助生活无着人员36人次,救助金达3万元。
(九)、扶贫挂钩工作开展情况。按期完成尚勇镇南欠村(克木人)62户安居工程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
二、为加快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面,我们主要做法。
1、认真学习和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为了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的工作,县政府于1999年制定出台了《**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工作开展以来,采取了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说做到了家喻户晓,使城乡贫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2、严格城乡贫困居民对象申报、审批关,采取听、看、访、查、算的方式入户调查。严格规范城市贫困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程序,实现了操作程序规范化;坚持个人申请,并对申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经过民主评议,符合条件的家庭,在辖区内进行张榜公布为意见榜,对征求意见榜无疑的填写申请表,上报民政局审批,对证明材料不齐全或有疑问的家庭,重新入户调查后再予审批,再次进行张榜公布为兑现榜,公开了申报、审批程序。做到申请低保要评议,日常核查要评议,退出低保要评议,使评议工作贯穿在低保管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在“阳光政策”下操作,增加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在核算家庭收入时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不计算虚拟收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3、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城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实行按季审核、按月发放,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调查,审核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是整个低保审批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已保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一个手段。在对低保对象分类管理时,我们采取低保对象一类、二类、三类动态管理,即:一类是老、弱、病、残、憨、傻、痴、呆等人员,二类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偏大、身体差,经常患病住院的人员;三类是比较年轻,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类、二类属于长期施保对象,采取定期走访的方式管理,三类人员属动态管理对象,变动较大,采取信息反馈制度,每季度需要提出续保申请,季度入户调查,及时掌握情况 ,及时变更;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4、严把“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贫困居民低保资金的管理,减少低保发放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按时足额发放,专户运行封闭管理,形成民政、财政一体发放程序,按照《**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方案》进行操作,城市贫困居民低保金当月下拨当月核销,农村低保半年发一次,严格审查审批程序,专款专用,保证低保金按时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5、对城市贫困居民临时救助工作情况
2008年以来,由于肉食价格上涨,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指示精神,关心好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组织人力、物力看望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的办法,先后两次下拨资金328678元,第一次按分类救助,六类人员662人,每月每人17元,发放救助金78778元,其它人员1704人,每月每人15元,发放救助金178920元;第二次每月每人10元,发放救助金70980元。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拿出来50万元进行临时救助,采取食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救助办法,发放大米18775公斤,油749瓶,资金 260190元,共2366人得到临时救助。这次由于肉食价格上涨临时救助,全县发放临时救助金共828678元,有效地解决了物价上涨给城镇困难家庭生活带来的困难,稳定了民心,今年又建立城市贫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共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48户。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贫困居民的困难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当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居民收入核定难。当前的个体私营企业雇员和灵活就业占了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工作极不稳定,而且这一部分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最低的,核实居民收入的准确依据少;少数单位、企业不愿提供本职工的真实收入情况,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而低保工作者无权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另外现有的政策对低保户的界定不严格,有较大的模糊性。
(二)低保对象“混”低保的思想较重。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部分改制职工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极和偏激,认为“四处奔劳,不如坐吃低保”,贪图不劳而获,嫌弃累、脏、差的工作,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对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愿进不愿出。
(三)人员编制紧张。我县共有4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5人。十个乡镇,每个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员具体从事低保业务工作,同时还兼管其他民政工作,有的民政助理员还兼任出纳、统计、计生等非民政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虽设有从事低保的工作人员,但也都不是“专职”,4个农场也没有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紧张,对低保对象无法过细了解,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今后对城乡贫困人口的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从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家庭收入状况和致贫原因的分析情况看,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不能完全相同,应该因户制定进行解决。
(一)加强再就业管理,实现充分的就业形势。
一是加强就业培训管理,专门成立为城市贫困居民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无偿培训、无偿安排就业,并实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职能部门的平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对象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根据贫困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的不同,根据市场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等方式,向贫困居民传授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和名特优产品的种养殖业和加工操作技术,把新的成果、新的技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贫困人员,以取得最佳的科技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根据城乡贫困居民低保群体的实际情况,建成一套便民、高效、务实的就业管理制度,为城市贫困低保对象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通过兴办家政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等有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积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给予优惠政策。对贫困对象短期内(可定为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劳动收入可不计算为其家庭收入,在此期间允许其继续享受低保;对一些长期从事险、累、脏等工作的,减半计算其收入,在此基础上符合低保条件的,仍可享受低保。
(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制度,形成详备的制度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贫困低保标准。按照“最低”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发展不断提升低保标准。充分考虑家庭的结构性效应,对贫困家庭的救助不能随家庭成员的增加而简单地增长。二是合理设定限制性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对象,如果在一年内累计放弃三次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性职介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则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资格。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规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对无故不参与者,可扣发一定的低保金。
三是不断完善社会化救助体系,城市贫困居民中因病、因灾、残疾等因素致贫的贫困户占一定的比重,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可以走出贫困的,这些贫困户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过上正常水平的生活。主要着于完善贫困人口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大病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各种保险上,对贫困户应有政策倾斜,可以采用政府财政、保险单位、社会募捐、贫困居民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人口的专项救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行教育救助,低保户的住房政策等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规范动态管理,完善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工作环节。继续完善目前由个人申请,居委会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低保群众监督制度,公开低保政策,同时公开举报单位和举报电话,坚持低保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贫困人口户实名档案管理制度和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将贫困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固定的保障对象和不固定的保障对象,所化分的三类采取不同的动态管理方式。居民代表会议评定,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实审批的制度。要依靠和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的力量,建成一支信息灵通、反应快捷的群众义务服务队。要在居委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定低保的工作流程:居民提出申请,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幢长为主)讨论确定,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代表入户调查核实,社区居民大会表决,对可享受低保的人员在社区张榜公示,上报居委会,真正形成低保对象情况有变化,真正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二是城乡贫困居民纳入城市医疗救助,孩子上学困难的给予临时生活救助解决。三是建立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扶志。不断创新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重点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和诚信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日摆脱贫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程序操作,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管理水平,推进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城乡贫困群体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城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公开透明、管理科学、监督严格的体系,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城市贫困人口的扶助,加快扶助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篇: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汇 报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辖19个乡镇,***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7个,1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城乡低保户10363户,21365人,其中:农村7195户,14135人。城镇3168户,7230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4273人,其中:农村2827人,城镇 144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3805户,4343人,其中:农村3693户,4178 人,城镇112户,165人。为使这些特困群体得到有效的救助,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平安和谐平泉的要求,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城乡特困群体全面救助为主体的五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工作,解决灾民生活难。今年我县19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低温冷冻灾害,加上局部地区的风雹灾害,粮食减产五成以上,农民减收。受灾人口3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5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为摸清灾情底数,我们逐村、逐地块地进行了查灾、验灾,乡镇都建立了《灾民档案》和《冬令需救济人口台帐》,作为救灾救济的依据。县委、县政府虽然采取了增加自然灾害救济费数量、调整种植结构、劳务输出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灾害损失较重,全县冬令、春荒缺粮人口将达到17.4万人,冬令、春荒共需救灾粮9650.7吨(折口粮救灾款近千万元),救灾工作压力仍然较大。为做好大灾之年的救灾救济工作,我县各乡镇都根据各自财力状况和救灾资金需要,增加了必要的自然灾害救济资金。在救灾款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乡镇将救灾款(粮)直接发放到最困难灾民和特困户手中,确保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解决特困群体生活难。我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试点并顺利实施,但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保障面小,保障标准较低等问题,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增加农村低保预算177.5万元,使农村低保标准由人均最低****元,提高到最低***元。城镇低保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上半年以清理整顿城镇低保对象为工作重点,克 服了由于保障面大而带来的任务艰巨、难度较大等困难,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排查,注销了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共注销320户,1100 人,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城镇低保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城镇低保金发放至10月份,共发放资金347.8万元;农村低保金发放至第三季度,共发放资金129.8万元;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解决特困群体就医难。
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通过2005年的试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运行情况看也发现了救助深度和广度不够,救助形式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无自救能力的重大疾病患者家庭和因非重大疾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家庭不能实施有效的救助。今年,我们在增加财政预算的前提下,重点抓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使城乡特困群体救助范围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转化。对于常年特困户和五保户(城镇三无户),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救助比例。个别确实无力治疗的,实行了先预借救助资金,治疗后核销救助。通过实施全面救助,分类救助,重点救助,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65万元,救助317人;城镇医疗救助发放12万元,救助47人。
(四)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对象解“三难”。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人,五保供养对象3693户,4178人,占农业人口11‰,其中:集中供养的人数231人,集中供养率5.5%。分散供养3947人,分散供养率94.5%。城镇三无户112户,165人。为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今年,我县在乡村两级调查摸底的前提下,采取本人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农村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对象达到了应保尽保,并发放了《农村五保供养证》。为整合资源,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院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三无户的住房难、生活难、就医难等困难,我们确定了县、乡两级投入,县民政统一管理,按规范化运作的农村养老、敬老的新模式,逐步撤消19个乡镇敬老院,建立5个中心敬老院和1个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到“十一五”未,五保集中供养率(城镇三无户)达到50%。今年,我县投资55万元,完成了平泉中心敬老院和道虎沟中心敬老院的改建任务,使四乡三镇81名院民入住了宽敞明亮、环境卫生、有洗浴、取暖、娱乐条件的中心敬老院。提高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使之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相适应,今年,我县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集中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
二、几点体会
(一)完善救助领导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加强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种领导组织都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四大班子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强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各乡镇、街道及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都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织,真正为特困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二)完善救助政策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为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类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因地制宜,科学救助,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出台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实施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城镇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暂行办法》、《****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办法》、《城乡医疗救助操作规程》、《*****对城乡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若干意见》等规范化的文件,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完善救助筹资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常年特困户,五保对象较多,现在,共有城镇低保人口****人,城镇医疗救助人口1446 人,五保对象4178人。在上级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社会救助任务,我们加强和完善了筹资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争取上级扶持。二是切实加大县本级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落实。2006年我县共列城乡低保资金****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0万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五是各项救助标准将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六是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救助工作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管理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为防止社会救助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今年,我县城乡低保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化发放。三是建立了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四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种救助政策形成合力,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五是建立了财政、审计、全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严肃纪律,依法行政。六是新闻单位加强了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完善救助监督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运行健全制约机制
一是社会监督。各种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我们都严格遵守“三公开”制度,严禁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目标。二是财政监督。我们各种社会救助资金都是按各类救助对象的花名向财政部门申请,县财政部门审查无误后,签署意见,报政府主管领导和财政领导审批后下拨,确保资金足额发放。三是审计监 督。县审计部门定期采取查账、入户抽查等手段,每年都对各类救助资金进行跟踪审查,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保证救助效果合规、合法。
三、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监督不够
由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保障面较广,救助政策较多,广大群众不能全面了解各种救助政策,公开形式较单一,致使在救助队伍中还存在着不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社会监督面较窄。
(二)保障资金紧缺
今年,我县各项救助工作运行较好,各项救助资金支出发放情况也比较顺利,但受财政状况的影响,到今年年底各项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完毕尚存资金缺口23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18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50万元,需上级支持。
(三)社会救助面较窄
城乡低保由于保障标准相对较低,只解决了部分无收入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对于因灾、因病、子女上学等致贫的特困户尚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医疗救助正在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的全面救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