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时间:2019-05-13 05:4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第一篇: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 个体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思维、选择、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效能感易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 增强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提高应对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关系

前沿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1977 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2efficacy)这一概念。在此后30几年的时间里,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者们日益关注有关自我的思维在心理机能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影响。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行为能力和知识的习得过程,或行为发生的动机过程,而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行为及行为与动机之间的中介过程则被忽视了。知识和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效能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班杜拉在研究中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交互决定论)的理智把握,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 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即:三元交互决定论来解释学习的人性基础和行为的因果基础。他指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心理机能)和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决定。这些相互依赖的因素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行为,其影响结果是不同的。班杜拉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赋予认知因素在行为决定中以重要的地位。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思想基础,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行为能力的自我信念,即自我效能感,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解释为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个具体行为或产生一定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预期,知觉到的效能预期影响着个体的目标选择、努力程度等。80年代后又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以及作为一种对认知、社会和行为等技能的整合行动过程的自我生成能力。而在实践意义上,班杜拉又将其称作“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达成既定操作目标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或者是“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的控制能力的信念”。20世纪90 年代,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发动完成任务要求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知资源的能力的信念”。此后,班杜拉又重新将其界定为“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的思想基础,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也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也随自我成长而发展。所谓的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班杜拉在1997 年指出,所谓自我效能感,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特定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一、自我效能感作用及影响因素

大部分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

感水平低者则相反。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人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这种思维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可能的失败或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班杜拉及其他一些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种因素影响。行为成就: 亲身获得的成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来源。过去多次获得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反复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 个体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近的他人的成功, 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相反若看到其失败, 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 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 他人的言语劝说也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劝说效果依赖于劝说者的权威、地位、专长等因素。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身体不适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强烈的激动、紧张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容易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判断。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 大学生患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就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逐渐增多。1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不适在大一学生中尤其明显, 有些仍然按原来方式交往, 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有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谈话技巧等。2.学习和就业压力。一些学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在实际学习中, 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派不上用场, 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和压力, 出现迷惑、失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给大学生带来压力,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率逐年下降趋势, 由于高校扩招, 社会竞争加剧, 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使他们因焦虑自而失去安全感, 便产生很多心理问题。3.自我意识发展和环境适应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来到新环境失去了以前的学习尖子地位, 一时很难适应, 自尊心受到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 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 有些大学生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出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冷漠等。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 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常以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过分片面化、极端化。如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看不起别人, 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很消极, 遇事悲观, 缺乏信心。

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在两个水平上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在基础水平上, 人们对自己处理应激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到其身心调节系统。如果人们相信能够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应激源, 他们便不会为其所困;反之便会受其困扰, 并损害到生理机能水平。第二个水平表现在人们对个人健康习惯及生理老化的直接控制上。这种自我调节的效能感影响其动机和行为, 决定着他们是否改变不良习惯, 维持良好习惯以及做到多好的程度, 并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尽快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产生的焦虑、抑郁也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关,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很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其焦虑体验,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1增加成功体验。个体在生活中要建立适当目标, 从而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 获得成就感, 逐渐积累最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2正确地认识自我, 确立合理的成绩标准。个体应对自己能力和意志力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不至

于过高的要求自己, 以免难以体验到成就感, 或者要求过低, 致使体验到的成就对自我效能感无意义。3.积极控制自我, 保持明确动机和积极情绪体验。控制消极想法, 保持个体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在遭遇失败时, 看到或想像其他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 观察学习榜样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而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努力改善和周围人的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个体以安全感, 使个体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 不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 降低个体的焦虑, 而且也可以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

结论:

1.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而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更加以乐观、解决问题等积极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减少焦虑情绪,产生良好心态。结果表明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2.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广泛地存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学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同样,如果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不利于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反过来,个体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用能力,一旦面临或者遭遇某些挫折时,个体则容易形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 [美]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M],载心理学评论,1977(84):191一 215

[3] [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人类动因[M]载美国心理学家,1989(44): 1175 一1184

[4] 郝春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美]林格伦.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6] 静涛.每天一个心理技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7]陈秀丽,冯维.试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8]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9]吕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7).

第二篇: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包翠秋

【摘要】: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并没有对拖延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可能会混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拖延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把拖延类型划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性效能感以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属于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据此认为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会存在中介作用,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52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唤起性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拖延能够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唤起性拖延不能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

4、外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5、外归因方式在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第三篇: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精选)

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1114108李晨晨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综述,表明现在研究已表明体质与心理健康存在相互关系,心理与体质的相互影响关系有待进行一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心理健康 关系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正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问题日益突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对应关系及不同体质状况大学生心理特征,对于今后高校在体质健康教育过程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健康程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体质的基本概念及范畴

体质(Constitution)是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体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如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生活条件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和抵抗能力,故能增强体质。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体质的强弱和健康的好坏,都涉及人体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心理状况,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对外界的适应和抵抗能力。但体质与健康,绝非同一概念,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从内容和作用上看,都比健康更为广泛。

2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健康(Health)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均处于完美的状态,不限于无病和虚弱。健康是一种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的描述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提出“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逐渐完善,精神卫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一个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并具有协调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心理健康。它是保证一个人高效率工作、学习和愉快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如下几方面:(1)积极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感到满意和快乐;(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能客观地评价他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4)能够快速解决各种挫折和失败;(5)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

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健康的体魄是心理健康重要条件。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生物遗传因素包括有遗传、疾病、外伤等原因。而在社会因素方面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特殊人格等。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体育活动可以导致众多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好处。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

度对体育对心理产生的作用进行阐述。

3.1社会学认为体育对心理的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的作用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1)体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首先,体育可促进人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再次,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2)体育对于调节情绪有积极作用,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3)体育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体育运动的特点在于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和主观困难;(4)体育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体育运动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属于群体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同伴、教练和老师、对手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体育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现出了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友好交往等良好的交往原则;(5)体育可使人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3.2心理学认为体育对心理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改善的可能能机制有以下3种学说:(1)认知行为假说:人们完成一项他们认为是较为困难的任务时,其自定准能水平就会提高。就会有自我成就感,自定效能提高感,这种成就感就会打破与抑郁、焦虑以及其它消极心境状态关联。(2)社会交互作用假说:体育锻炼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而加强了社交。(3)分散注意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运动后可产生注意分散,其结果是降低心理紧张状态。长期的体育锻炼要减少消极情结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它练习分散注意同时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更有效。

3.3生理学认为体育对心理的作用

从生理学的角度目前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改善的可能机制有以下3种学说:

(1)心血管功能学说:体育锻炼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发展,增强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利于心理健康。另外,体育活动引进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该理论基于脑干温度的变化,可使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减少,从而引起放松状态。(2)单胺假说:有证据显示,神经递质在神经之间以及神经与肌肉之间起传递信号的作用。脑部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的水平与压抑和精神分裂有关,脑中单胺的改变可能在运动导致的情绪变化中起了媒介作用。研究表明:抑郁的人经常出现胺分泌量减少的情况,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清基,多巴胺等的减少,而进行体育锻炼则会出现脑去甲肾上腺素提高的现象。从理论上分析,体育锻炼刺激神经递质的分泌,抑制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的产生,进而对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3)内啡呔释放假说:各种内啡呔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它组织,这些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内啡呔能减轻痛感和产生快感,而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B-内啡呔的释放,从而减轻痛觉和改变精神状态。4大学生体育锻炼及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

DiehlNancyS等人在1998年对160名女大学生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社会体形焦虑、厌食症状、暴食症状、抑郁自评、自尊、身体练习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体形焦虑与饮食紊乱有显著性相关。BrunetJennifer等人的研究结果证明,自尊显著影响社会体形焦虑,同时也显著影响体质,通过提高自尊和有目标的社会体形焦虑的干预可以帮助提高身体活动的动机和体育行为。HaaseAnneM研究认为运动员的体形认知与运动员社会体形焦虑密切相关,女运动员对于体形的认知直接影响体形焦虑和饮食。MarklandDavid等人的研究认为,男、女在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同主要是由于男女对于形体的认知上的不同造成的。

毕秀淑,彭延春2003年通过体育运动对心理的干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对有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王虹在2006年39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证明得出SCL-90测试得分在不同的体质学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体质成绩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良好的对应关系。王晓霞在2005年同样利用SCL-90量表,发现“心理正常组”与“心理障碍组”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身体素质综合评价水平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揭示了心理健康因素与身体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周冰2006年研究证明不同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存在差异性,大学生的体重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与自我尊重感的相关系数最大。大学生的台阶试验得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其中与人际关系亲和感相关系数最大。大学生的体质得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其中与人际关系亲和感相关系数最大。王向晨在2007年的研究证明男生中,不同心理建康水平的大学生在体质测试总成绩和立定跳远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水平好的学生在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四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身体素质水平不良的学生;在聪慧性、怀疑性、试验性、独立性、紧张性五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身体素质不良的学生。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育锻炼对心理产生的健康促进作用都是毋庸置疑,体育锻炼可产生社会、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建康良好的发展。然而在大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目前仅局限在体质与心理的相关性方面的定性研究,而针对不同的体质状况所表现的心理特征以及不

同的心理特征所具的体质特征的定量研究目前未见报道。进行体质与心理之间的定量研究对于今后高校在体质健康教育过程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身心健康程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寅.诊断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5.

[2]石作砺,于葆.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王翔朴,王营通,李珏声.卫生学大辞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378-379.

[4]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73-174.

[5]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73-174.

[6]钱建龙编.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9.

[7]Warburton,D.E.R.Nicol,C.W,&BredinS.S.D.(2006).Healthbenefitsofphysicalactivity:theevidence[J].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174,801-809.

[8]徐志刚,刘盎.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9]钱建龙编.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33

第四篇: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尹利利

(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11)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9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结果:

(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科系(文科、理科)等方面不存在差异(P >0.05);(2)时间管理倾向三个方面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P < 0.05-0.01),但仅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受性别、年级等因素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引言

时间管理倾向(TMD)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黄希庭,张志杰,2001)[1],黄希庭等人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理论模型。该模型将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2],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3]。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

有关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是与个体的能力、自我观念、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等因素有关。黄希庭、郑涌(2000)研究发现: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具有相对较正面的自我观念,因为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往往在各方面比较出色,自立意识比较强,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机。相反,不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则自我评价与判断会较低[4] [5]。虽然国内外的心理学工作者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过大量研究,,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的研究却未见报导。所以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安庆师范学院五个不同专业大学生90人,有效被试88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54人,一年级28人,二年级34人,三年级24人,四年级2人。

2.2 研究工具

2.2.1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三个分量表:时间价值感分量表、时间监控观分量表、时间效能感分量表);时间价值感分量表分为社会取向和自我取向两个子维度,共10个题项。时间监控观分量表分为设置目标、计划、安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五个子维度,共24个题项。时间效能感分量表分为时间管理效能感和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两个子维度,共10个题项。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2.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根据Schwarzer报告,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5和.91之间,一直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6]。

2.2.3 华硕F81 笔记本电脑,spss for 13.0软件

2.3 研究程序

步骤一:分别在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中随机选择自愿测试的被试;

步骤二:将两份量表同时发给这些被试,由主试向大学生被试说明指导语,学生理解答题要求之后,一次性完成答题。主试统计所有数据并将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88名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各个分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平均分和标准差如下表1;把性别、年级、科系作为组间变量,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采用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结果显示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不存在年龄、性别差异(p>0.05),见下表2。

表1大学生在两种量表上的总体测量结果

平均分(M)33.3471.5932.36137.3025.15

标准差(SD)6.83312.3375.80822.4594.81

3表2性别、年级、科系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性别804.2371804.2372.255.137

年级764.3133254.771.714.546

科系.8471.847.002.961误差29245.44582356.6

523.2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均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的相关矩阵

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0.05)

(见下表3)。也就是说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越高(越善于统筹时间)的被试在一般

自我效能感上得分也越高。

表 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679 **—

时间效能感.630 **.749 **—

TMD总分.840 **.950 **.862 **—

一般自我效能感.231 *.272 *.276 **.291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3.3 大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高低水平差异比较

将88名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时间管理倾向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为低时间管理倾向组,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结果(见下表4)显示高

时间管理倾向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低时间管理倾向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善于利用、使用时间者,其自信心越高,对自我评价与推测

更积极、主动。

表 4大学生离低时间理倾向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t验表

高分组与低分组匹配组35.513 ***49 0.000

3.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时间效能感分别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其t=2.668,p=0.000<0.001。其标准回归系数(“β”)与显著性水平见表5。

表5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参数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

值值 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

时间效能感0.2290.2762.668 ***0.000

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而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均无预测作用。讨论

4.1 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年级、科系方面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科系方面都没有差异。狄敏[7]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都认为无论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上还是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情况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年级方面张永红[8]认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及各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可得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4.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影响,但仅有时间效能感这一个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因而时间效能感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较好的一个预测指标。一般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应对挑战或是新事物时的一种自信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拥有较好的自信心,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具有积极的心态、正性的情感,使个体能够为自己的事情做计划、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低自我效能感者自信心不足,容易对生活产生消极的心态和负性情感,这会使个体消极对待自己的时间管理,会使他的时间管理能力较差。时间效能感指得是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的是一种由此可以看出时间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反应的是一种自信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5.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5.2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2]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3]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191-215.33(1):30-35.[4] 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Ⅰ.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 2000,[5] 郑涌,黄希庭.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Ⅱ.心理功能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

报,2000,33(1):36-39.[6] Schwarzer, R.& Aristi B.(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Word Psychology,1997, 3(1-2),177-190.[7] 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 154-155

[8] 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3, 26(3): 567-56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Yin lili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 Anqing ,246011)

Abstract:The purpose: use time-management dispositon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Let 90 undergraduates do the scales together.The result:(1)Sex,grade and kinds of object are not related to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2)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 are related to General self-efficacy ,but only time efficacy showes some degree of regression effect.Conclusio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 don’t be effected on sex,grade and kind of object;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 are related to General self-efficacy ,but only time efficacy showes some degree of regression effect.Key words: undergraduates;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general Self-efficacy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1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题目: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学号:

姓名: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健康之于人,不仅仅指生理方面,它还包括我们的心理状况。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部意义上参与健康,做一个生理、心理都臻于完美的真正健康的人。

对于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常的自我观念、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实事求是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励自己,扬长避短,奋发上进。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很多的时候不能积极乐观的生活。像我来说,以前很多的时候不切合实际,喜欢悲伤地歌曲、故事等,喜欢一个人独处,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憋在心里,所以心情有的时候很忧郁,很悲伤,平时偶尔会有些消极,情绪消沉,我的朋友也很少。在进入大学后,有点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后来我参加各种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现在的我和以前真的很不一样。现在,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消极的人,我会乐观的看待事情,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但有的时候做事情太急躁,容易出错,所以我还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情绪是人对客观事情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人在活动中,在接触客观外界时,并不是单纯的认识事情,而总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同时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就是情绪。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并有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相反不良的心境则让人心烦意乱,且意志消沉容易激怒,对人的健康起着极大地危害作用。

青年大学生由于内心抑制和自我控制力尚在发展阶段,表现更加突出。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生气、发怒。在我心情很烦躁的时候,就会经常说话冲人,因此不光让朋友生气,自己也很生气,事后又觉得很对不起别人,但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虽然给别人已经道歉了,但毕竟给人家造成了伤害。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遇到事情要冷静,考虑周全,切莫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在大学这段时间,我觉得我的变化很大,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会再生气发怒。

对于我,我觉得我是一个坚毅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做事情能够坚持到底,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挫折,但也不是一个我行我素,固执己见的人。自觉性贯穿于整个意志行动的始终,是产生坚强意志的精神支柱,有的时候做事情的确要自觉遵守一些制度,但并不是盲从和独断。有些人缺乏主见,行动易受别人的影响和发生动摇的倾向。这点有的时候和我很符合,不能够很果断的做出一些决定,而且很容易改变主意,受别人的影响,事后也很苦恼。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自己作出决定,对于别人的意见要先思考,先判断是不是符合自己,然后再决定。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还要有自制力。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冲动。当然,我们肯定有自制力,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放纵自己,感情用事等等。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不用对自己要求太高,偶尔的放松一下对我们也有好处。但在对待一些严肃的事情时,我们要严肃对待。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现实的人是不可能离群索居的,总是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群体之中。同时,社会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团体和组织。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要怎样处理很重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通常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同学的好朋友。而且性格开朗、热爱生活,而且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与别人交往,使我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更好的健康发展。在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业余活动,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而且为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比如我加入爱心学校,在爱心学校中,我收获颇多。现在能够很好的与那些顽皮的小学生沟通交流,能够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现状等等。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十全十美的个性人格或许并不存在,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自觉地克服个性弱点。塑造一个愉快而健康的自我。人格与人的心身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心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并且这种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人格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人格对人的一切就可能具有非凡的支助力量。所以我们要完善自己篇二:自我鉴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鉴定 从小到大,对学习,我都抱着一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充满了信心。对同学朋友我永远都用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父母眼中乖巧的女儿。遇到困难,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每一次我都坚持了下来。对生活,我永远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信念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性格上,我拥有双重性格。有点抑郁质和粘液质性格的叠加。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人。由于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制,也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我能够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其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我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但是我也有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德,以及性格的一贯性和确定性。抑郁质的类型和我比较靠近,这种类型的人比较沉静,对问题感受和体验深刻、持久,情绪不容易表露,反应迟缓但是深刻、准确性高。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易动感情、情绪体验的方式较少,但是体验的持久而有力,能观察到别人不容易察觉到的细节,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内心体验深刻,外表行为非常迟缓、忸怩、怯弱、怀疑、孤僻、优柔寡断,容易恐惧。

我的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我很困扰。特别是敏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主见,患得患失等。关于没有主见,我觉得要能够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建议,在听取别人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再作出决策,这样才会不盲目地相信别人,成功的机会便多了很多。在患得患失上,我觉得作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选择,都会有所得有所失,这是一个起码的道理。所以认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跨步前进,万万不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以致丧失机遇,悔之晚矣。好奇心和好强心都很重,这是我的致命点。这两者经常碰到一起,使我常常心里面十分纠结。不服输,输了很不服气。特别不喜欢别人以不光明的方式赢我。

在特长方面,学科特长上,从小喜欢对美术科目的探究,喜欢阅读文学刊物,并得以运用。对英语也能学得好,大学英语四级已过,正在努力六级。在体育运动特长上,没有特别喜欢的运动,人比较懒。在艺术特长上,喜欢画画,但是画的不是很好。在其他方面,对电脑设计软件颇喜欢研究。

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等方面的认知,我觉得我适合稳定的工作,不适合闯荡。但是自己内心还是希望有能力去做一些大事,比如自己创业。我觉得,我可以的,我相信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大事的。我的优点可以强化,缺点可以改正或弱化。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做事认真的人。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完善。在困难面前,我从不后退,总是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每解决一个问题,克服一个困难,都使我的信心得到了提升。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自信,加上加倍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通向成功的彼岸。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认真预习,积极复习。遇到问题,向同学请教,向老师咨询。我会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把学习当成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乐事,对它充满了兴趣。在大学中,大一还比较积极,到后来慢慢地就便得懒惰起来了。自己很清楚这是不正确的生活态度,我正在改正。多找些自己喜欢的书籍看看,学习一下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补充一下其他能力。偶尔去做做兼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不同的人相处,结交更多的朋友。

我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与同学沟通,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人。在生活中,我能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我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有益活动,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能够很快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愿意花很大的心思,时间在上面。自我感觉很聪明,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同,这样会给我动力。还有一方面的缺点就是在社会交往中自己非常被动,常常不愿意主动去联系别人,包括朋友,亲人,同事等等,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不可能总是别人来联系你的,所以我常常在自责中,痛苦中度过(因为失去了很多机会),同时还不去联系别人,我的生活也理所当然不好了。后来我分析了下,发现自己是带有一定自卑,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好,怯于表达,还有是怕失败,人际交往中的失败,我非常怕失败,所以逃避主动交往,导致我现在的性格唯唯诺诺,做事情犹豫不决。当要人际交往有事情要决定时,我会像蚂蚁钻心一样,非常难受,整个人都不自在,烦躁不安,就是不想做决定,情愿不做决定,于是把这些都推给家人去,所以我现在还不能独立解决事情。

综上所述,是我对自己的个人鉴定与评价,结合自己的优缺点。我相信,我可以在未来完善自己的每一方面,也能继续的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优点。在大学剩下的两年中,丰富自己的各类知识,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广交朋友。克服自己各种不足,继续增加自己的优点。

俞菡萏(20092300)

09森保篇三: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 自卑 过度自信 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健康对现在的人而言已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了,健康的现在内容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心理的健康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质量。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平衡的状态呢?怎样使自己有个不错的朋友圈子呢?怎样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的有自信有魅力呢?怎样使自己对自我能力有个良好的评估呢?这些问题是大都是当代大学生迫切想解决的,而这些问号的本质就是怎样使自己有个好的生活质量。答案正确的自我认知。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分析我们才能更能适应大学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享受我们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现状

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这些表现在很多方面。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业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在大学,又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及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情感问题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大学生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异性交往,这既包括两性之间友谊的发展也包含爱情的成长。在异性交往

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更多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认识自我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一年级大学生需要调整自己,完成角色的转变,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适应。因此,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客观、公正、有效地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进行正确的自我设计,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对维护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心理学家网]

1、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知、自鉴是自励、自勉、自控的基础,它对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发展。大学新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了解,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身材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不足、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到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则有助于适应新的环境。很多大学新生总是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一旦碰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就开始怀疑自己,产生失落与自卑的情绪。如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新生,由于在中学,英语课缺乏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到大学后每当上英语听力课时,面对老师的问题而不知所措,偏偏老师又记住了她的名字,总提问她,这时她就认为自己不行,变得非常自卑,又怕同学讥笑她,以至一上听力课就紧张,害怕上听力课。像这位同学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时应找到合适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努力使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一致。应采用类比法,将自己与自己的条件相类似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别人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同学也如此,那么就是基础差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能力差,应针对自己的不足,朝着目标努力,改变目前的现状。

还有一位新生,从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了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在中学时他是班干部,班里的学习尖子,常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赞誉,又考进了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从他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时起,他就思考如何在大学里显示自己的才能。然而进大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不理想,只是中等水平。这使他从中学的尖子生,一个自尊心极强,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的人物,一下子变得极为普通平常,他一 子接受不了,情绪非常低落,心理负担很重,从自傲变得自卑。其实这位同学就存在着不能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的问题。这位同学尽管在中学各方面很突出,但入了大学,环境变了、同学变了,大家可能与他都有同样的经历,这时他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与同学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进步,这时出现成绩一般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因此他此时最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提高成绩。

2、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反省自我即是运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进行耐心观察,在观察中加强对实际现象的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报告。通过对自我报告的反省,严于解剖自己,达到使自我评价更客观、更加独立与稳定。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评价,还应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一年级大学生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或者是再优秀,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超越别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不愿看到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看不到优势,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带来适应的障碍。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女生,自幼刻苦勤奋,成绩优秀,考人大学后,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她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以至风度上都不能与城市来的同学相比,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上体育课时觉得自己的动作不如别人优美,上课发言时觉得讲话不如别人流畅,与别人交往时觉得没有别人有风度,等等。因此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发展到害怕与别人交往。这位同学的问题就在于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势。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来自城市里的同学与来自农村的同学相比,有一些他们的优势,如知识面、语言、外语、文体等,但来自农村的同学也有自己的长处,如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强等。这位同学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缩小的,而不是采用回避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提高自信心。

3、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的基础上

“理想我”,是指个体理想中的个人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达 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现实我”,即个体实际表现的自我,个体现实存在的水平。如果“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 想我要求太高,反而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罗杰斯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过 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心理 系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越大,其抑郁方面的得分越高。大学新生应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 的基础上,建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我”,即不要将“理想我” 的标准定得太高;否则,“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存在太大差距,别人的评价亦达不到自我的期望,易产生失望、抑郁等消极情绪,带来适应问题。

4、结合自身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还需要在对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形成前进的动力;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产生空虚无聊等体验。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由近到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一个逐步实现。每个目标还应适当、合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取决于他们行动的全部结果的期望值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确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对于实现理想、发挥潜力,适应大学生活都是有益的附:

校心理咨询中心:a210(020-36076168)

院心理部q群:185314822 院心理部公共邮箱: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部 2011/11/23篇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个人心理评估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个人心理评估

学 院 不动产学院

专业(方向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班 级 房管01 学 号 1204030151 姓 名 周淑婷

指 导 教 师 章明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个人心理评估

这是我第一次以如此长的篇目来分析自己,这也许是个漫长的剖析过程。就好像把自己当成了洋葱,一层层的剥开自己,我已经预感到过程是悲喜交加的了。也许我分析的并不全对,因为我不敢保证我完全看透了我自己。有些话,即使是深思熟虑之后说出来的,但是还是有可能不能表现最真实的自我。对此,请读者谅解。

我的性格从小到大变化还是挺大的,这是我稍微成熟点时得到的结论。高中以前的我,是个十分乖巧懂事的孩子,那时我的生活只有一件事情——学习,而且是拼命学习,将所有时间和精力赋予它。而认真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我的父母开心。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我耳边天天唠叨让我好好学习,相反的,基本上不管我的学习,除了有时会给老师送点礼品让他们好好照顾我或者帮我找补习班。但我知道,他们不是不希望我能考好的成绩,而是我的表现让他们很放心,很信任我,所以基本上不管我什么学习上的事情。是啊,我真的是拼命的学习,周末基本上没有休息,要不就是补习班,要不就是埋在超过肩高的书堆里提笔奋战。班级里有没有聚会我不知道,有什么绯闻我也不知道,我只关注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以及上课内容。初中以前是在河南上的,这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很拼命学习,挤在这个大队伍中每个人都在拼命赶,有些人赶上了,一点点进步,最后遥遥领先;有些人本来领先的,稍不留神,被拽下来了,却再也上不去了;而大多数人,其中包括我,尽管很努力的追赶,都只是处于中间位置,不上不下,不算优良也不算差,只能说被称作“良民”。老师每次在颁发试卷成 绩时,总会夸赞我保持的很好,现在想想真不是滋味。

那时如果遇到父母的朋友,他们一定会说的话是:“好好学习啊,你爸妈养你们不容易!”“不容易”这三个字说的很重,让我小小的肩膀瞬时很有重量。我知道他们很不容易,在潮汕土生土长的人却跑去了河南做生意,而且只身带着四个孩子。别人的童年里总有和蔼可亲的老人作伴,老人坐在老藤椅上,将孩子抱在膝上,在淡淡的月光下讲着过去的故事。这种情节,我只在书上看过,而不存在于我的印象中,我不记得被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抱过,不记得他们给我讲过故事,我什么都不记得,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过。我父母与家人的关系好像都不怎么好,为什么是好像呢?因为他们从来不说自己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老人在我们家住,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似乎在婆家受了些苦,因为前两胎生的是两个女儿。记得我妈曾经说过:就算他们死了也不会让你们去参加葬礼的!这句话当时听了很吃惊,那么小的年龄,一直记到了现在。他们从不提他们那一代有什么恩怨,他们幸福的或者不幸福的经历,都不会跟我们说,因此,于我们而言,他们只是严厉的父母,不常对我们微笑的人。从很小开始,父母就经常吵架,大部分是因为钱的问题。有时甚至会打起来,我们开始时很害怕,姐弟几个抱在一起,等他们吵完。但慢慢的,习惯了,也淡然了,但我不知道我心底埋下了婚姻恐惧症的种子。父母很少与我们聊天,或者一起做一些事情,大部分时间是他们忙他们的,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看电视,长大了就没有反锁了。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双面。在高中以前是属于书呆子类型,勤于学习而且每时每刻精力充沛,可能是有了目标吧。心理年龄成长的较慢。对于感情这种事情也是从来不会考虑去尝试的,觉得那是耽误了学习。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太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思想较为单纯。总是无意做出一些伤害了别人的事而且对此一无所知。在高中的时候,来到了广东就读,这边的环境相对开放,没有太大学习上的压力,我孩子的天性渐渐释放,我仍然会努力学习,但是很多事情看淡了许多。对于自己,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定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尽自己努力去做,只求一点一点进步。我渐渐开朗,没有那么多愁善感,乐于与别人一起交朋友,聊天,开玩笑,放肆的大笑(当然,在班里面我尽量淑女),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他们还远在河南。我时常感到无比轻松,无拘无束,不用再看他们无休止的争吵,不用面对他们严肃的面庞。奇怪的是,我很少像身边的朋友那样想家,我不怎么恋家。大概是因为家里缺少了可以让我怀念的温馨的气氛。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还是很差,我甚至被新宿舍的人排挤过,虽然后来我们都和好了,现在也是时常联系的朋友。但对于我来说,这真是人生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它让我付出了血的代价,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总之,在高中以后直至现在,我都是背井离乡的求学人,但是这让我感到幸运。因为它让我跌倒了很多次,成长了无数次,虽然是迟来的感悟,可能我成长的很缓慢,但是我还是在一步步的成长,这就够了。

我乐观了很多,不喜爱追求名次,不喜欢和别人争东西,我知道 这不是很好的习惯,这是缺乏奋斗心的表现,但是这也带给我很多,在别人匆匆走过的地方总能发现一些很让我惊喜很美的东西。因此我这样的性格可能会让我错失很多机会,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该抓住的机会就该努力的抓住,就好像在课堂上该举手的时候就要勇敢举手,勇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我有个坏毛病,不喜欢给自己制定目标,只知道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但现在渐渐明白,有如果你制定了目标,那么有些事情是和你的目标不符合的,就不该浪费时间去做。这样才可以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

虽然我对别人很友善,很随和,但是有时我会不知不觉的对人忽冷忽热。通常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刚开始不是很了解那个人,所以对他很热情。但是渐渐发现了他一些我不喜欢的特点,我就会对他疏远。这样会让别人很费解。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就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不要刻意接近,因为真正的好朋友是不知不觉走到一起的。

对于我的父母,有时我会和他们吵架,因为时常受不了他们的专制和父母为尊观念。所以有时会不自觉的丢下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这是我做的不对的地方。亲情,是满含血泪的关系,我不知道该如何做。但是我会时刻记住,他们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养大我的人,本应该得到我的尊重。如果我对他们很没礼貌,他们会很伤心的。而且也会受伤,所以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努力挣钱,为他们在家乡买套房子住。

是的,这么看来,我确实是个有着很多问题的人,我也不否认,篇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定义健康时明确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就是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光是生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不是在学生填表中的健康状况,往往指学生身体没病就是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与完好的一种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所饮食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者有过种种阐述。早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2、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 美国心理学家马其洛(maslow)和密特尔(mittelman)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

a、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b、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 c、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d、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f、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g、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h、能适度地宣泄情感和控制情绪; i、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j、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②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进行了研究。由于不同研究者心理观的不同,以及经验的差异,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比如说:马建青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包括八条标准:

a、智力正常; b、情绪健康; c、意志健全; d、人格完整;e、自我评价正确; f、人际关系和谐; g、适应能力强;

h、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王登峰、张伯源在其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也提出了八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a、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b、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c、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d、热爱生活,乐与工作;

e、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f、人格完整和谐;

g、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h、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以上几位研究者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都主要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适应能力等方面加以考察。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a、正常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指人对事物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语言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正常的认知能力要求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达清楚,理解力强。b、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情绪反应正常)c、意志健全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在行动中能表现出较多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受外界诱惑,不良习惯多而难以改正,缺乏主动性,优柔寡断、轻率鲁莽、害怕困难、顽固执拗、易受暗示,容易更换目标,甚至一曝十寒。d、自我评价恰当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

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还有的是自暴自弃。e、人格完整

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人格完整指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包括:①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③人生观正确,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与行为;④人格相对稳定。

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大学生无缘无故的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有可能是他的心理不健康了。f、人际关系良好

人际关系良好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充分认识到人与交往的重要作用,富有同情心,对人友善、理解、悦纳他人,采取恰当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交往中不卑不亢,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时常表现出人际交往障碍,对人与人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结果人际关系紧张,缺乏知心朋友,总把自己流离于群体之外。g、社会适应良好

社会适应指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能作出恰当正常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各种挑战,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环境中。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则相反。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具有相对性。本来,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一种连续过渡、不断变化的状态。

再者,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一种灰色区的概念,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无明显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

下载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述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的研究

    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的研究 2007年10月09日 10:33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班杜拉(Bandura)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下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

    6.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6.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

    初中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gdp”。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选取了与学业成绩有重......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大全5篇)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