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分析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内涵
对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可以这样定义: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在其他竞争这一工作岗位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是指毕业生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而内部竞争力又能分为两种,即隐性与显性的素质能力。
(一)内部隐性素质能力
隐性的素质能力是毕业生的一种潜在素质,包括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需要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等。现在,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毕业生要想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应当拥有各种丰富的知识,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拥有相应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主要内容包括了品德修养优良,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正确,思想情操健康等。在应聘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品质非常在意。而且,在工作中,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是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以及能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往后毕业参加工作储备能力。对学生来说,这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由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比如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如果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那么,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中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二)内部显性素质能力
个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属于显性素质能力的范围,这种素质能力在工作中是极其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了以下能力:
第一,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了语言与文字表达。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解释以及传递信息。而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增强自信心,让毕业生把自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第二,能够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往与沟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会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沟通能力的体现。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生理素质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包括了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因素等。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意志与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困难与不顺等逆境所做出的反应。
第四,需要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刚从校园中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学生”角色与“职员”角色是极为不同的。来到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定要自我调整,尽快适应社会。
(三)毕业生的外部竞争力
除了内部竞争力之外,学生的外部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外部竞争的因素包括了社会上的,也包括了学校和家庭中的。
某些比较传统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可能会考虑性别和区域的因素。这对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同时,国家出台的某些“就业政策”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影响。
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竞争也跟学校的名气有着重要关系。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名气比较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知名度越高、社会评价越好,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同时,学生所选的专业在就业竞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我国的人事制度还没能实现公平化、公正化与合理化。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在就业当中,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往往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一些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有交情”的人,这些都是毕业生的外部就业竞争力。
二、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在学习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从心理学来分析,由于海峡两岸毕业生缺乏目标,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自从1999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扩招之后,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本的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的精英需求,而变成的一种普通的人才需求。所以,海峡两岸大学生从以前“挑别人”变成了现在“被人挑”,心理落差极大。在高中时期,很多学生都把“考大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目标,认为考上了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却没能确定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了。
第二,对知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知识都是特别重要,知识储备得越充足,做起事来就越有底气。但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视,继而导致专业不专的遗憾出现。
第三,没有掌握良好的就业方式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就业是毕业生和劳动需求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所以,毕业生首先应当对自己做一个准确地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眼前的就业机会。可如今,某些海峡两岸的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又加上没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又非常有限,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由其身上的各种素质综合体现的。所以,有些海峡两岸大学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就业率。比方说,有些学校对专业知识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有些学校则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都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继而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五,毕业生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地设计与规划。目前,大部分海峡两岸毕业生都是家中的独苗,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自幼,他们就没吃过苦,是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因此,不仅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也非常薄弱。这主要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以及专业的选择上,很多学生都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按照家人的意愿或者老师的建议来决定的。因此,学生对自己无法做出重要的评价,不清楚自己步入社会后改如何从业,这类学生充满了盲目性,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对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
第六,择业观念不正确,功利性太强。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因此,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对优势和不足没有准确地把握。一旦陷入困境中,却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来承受打击,常常情绪难以控制,甚至走极端。另外,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好,从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高,但这部分毕业生往往吃不了苦,不愿意去环境一般的中小城市发展,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从而导致就业的失败。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在管理上,有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今各个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一些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而再不注重学校原本的特色,在专业的建设中,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涵。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低;有些学校的专业没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让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一致性,继而导致就业竞争恶劣发展。
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但海峡两岸大学生却就业难的状况。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学习成绩依旧是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一点常常会让学生对其他的素质能力不重视,只一味地追求成绩高低,这样,常常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是毕业生选择从业,而没有能力进行创业的主要原因。学校没能对毕业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虽然,国家在这几年都特别重视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足具体体现在没能用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时间不够连贯,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不足。
三、提升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海峡两岸大学生要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储备不同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想方设法排除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其次,海峡两岸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如今,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一中终身实用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毕业生在社会上获得持续性的就业竞争力。学习能力是一种核心的素质,所以,学生一定有计划地制定目标进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能够不断地拓展,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强的个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外界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让自己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将其系统化、严密化,让其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接着,海峡两岸大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欠缺工作经验,面试技巧不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解决的。通过职业培训,毕业生能事先对企业的运作方式、技能需求有所了解,继而,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就职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在就业之前,学生就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与素养,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很快胜任工作了。在选择职业培训的时候,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理性的分析。
然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对思想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加以引导,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务实精神,同时,学生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时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另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同时,学生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格与心理也要是健康的。
最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这主要有以下三点:1.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在就业过程中,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要慢慢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期望值。2.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一份工作而言,最终要的是锻炼的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单位的名气以及地理环境。3.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能自卑自傲,不能恐慌躁动,更不能依赖他人。
(二)学校方面
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进行优化。对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性地教育,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性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对一些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更为青睐。所以,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提高,通过对以往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其次,学校要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来对培养学生的新方式进行探索,对原本的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因为就目前来说,社会上所需求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所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同时,还需要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同时,高校要大胆尝试培养开放型的人才。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在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应该严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就业指导的教育都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教育学生如何快速适应校园生活;教育学生强化专业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教育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调整心态等等。
总的来说,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非常系统化的工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学校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学校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就是提升就业竞争的主要方式。而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则是提高就业竞争的重要原因。此外,大学生成功就业,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说,是“学校”、“个人”与“环境”三者形成了一股合力,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整个社会而言,这股合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都采取了积极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项策略研究对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以相关架构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为出发条件,总结了自我效能感量表,用来指导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还进一步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验证,证实了策略研究方案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自我效能感 海峡两岸
前言: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他曾经对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研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以及动机阶段,简单来说,如果要开展某一项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对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和吸收前者的经验,寻找最佳时机,表现最优秀的行为。依照该理论,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都受到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决定。本论文以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为基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到创业当中,从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一、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
就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他是将人们在一些活动过程中所要有的信念进行了总结,例如执行过程、演示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念等,假如只依照自己的理论经验去推导,则无法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就班杜拉教授定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在希望获得创业成功的时候,或者选择工作时,他们都具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创业项目,对于工作,他们也拥有某些优势可以去胜任,而这些优势或能力都来源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二、自我效能感涉及的问题:
1、主体负责人执行创业计划,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2、身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是否有信心完成预定目标。
主体在执行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活动过程中,会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只是起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它还能在创业中将个体的意图渗透进去,这种意图决定了主体付出的努力能达到何种程度,刚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此时创业主体会遇到资金匮乏、决策不当等错误,他们能否像创业前一样,满怀豪情一直坚持下去,换言之,他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寻找成功的能力,或化悲观为乐观的精神,这种信念对个体决策起到了绝对影响作用,个体面对这些困难时,是要放弃还是要坚持,是受困于妨碍,还是自我帮助。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格局纷繁复杂,所有参加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尝试和体验,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修养。
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可选择进修的方式,此时应依照个体掌握的知识、信念、自学能力、模仿能力等进行主观判断,在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领域时,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内容得以表现,掌握自我效能感,就能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可以指导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能为那些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三、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方式的影响
(1)大学生会制定怎样的创业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哪些影响,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对创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创业个体掌握了自我效能感,便可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会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发现他们借助自我效能感的帮助,选择的创业目标往往都是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充满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人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他们的内部动机明显,为了能够创业成功,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才能成功。但反观一些没有正确运用自我效能的学生,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也没有兴趣去实施创业目标,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有高成就的未来,这种消极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过多的关注娱乐以及满足自我需求,一些学生为摆脱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沉溺在网络中,或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选择环境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不会选择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控制未知环境。这些例子都是自我效能感低的现实反应,这些个体面对创业情绪消极,无法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自我效能感能力,从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自我效能感掌握的好与坏,影响个体在创业困难期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毅力,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一些事能否成功。通过对比可以证明,假如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高,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很好地控制,将精力投入到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随时充满着主人翁意识,面对挫折,从不放弃,他们知道创业结果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可以减少重要决策的失误,能够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如果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不高,他们面对困难就会产生畏惧,这种消极思想会让他们放弃或过分依赖外界,他们缺少恒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遇到困难。
(3)创业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他们的目标就会清晰,也会努力去实现价值,实施创业时,他们热情积极,当遭受挫折时,还会积极学习,找到办法,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毅力。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的责任感也不会很强,他们被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吓倒,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担忧,影响了自己的创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策略:
(1)在制定行动指标时,可以加强对成功的期望,或投入更多的总结。自我效能感能够判断自己和创业环境的彼此作用,这种判断是主观性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它是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创业者的总结或灵感,这些都可让创业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创业前期的能力或风险时,依照自己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可更好进行评估,但如果一直面对失败,那么创业者的预期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假如创业者一直享受成功,就会增加足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也会加强。因此对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指导,从而迈向成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2)想要提升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获得,替代性经验就是一些刚刚创业的人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及活动,替代性经验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但它能够起到间接评估自己能力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无法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只有借鉴性,但它可以被评估或相信,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应该如何去做,替代性经验也能让创业者达到相同的预期。这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它运用的是榜样的作用。一些同学在创业时看到其他创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和自己的水平不分上下,实战经验也比较相似,这时他们就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当他们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
(3)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采用语言说服的办法。语言说服包括其他人的意见、鼓励、解释等,它们能够让创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正在创业的学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时他们也会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界评价劝导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别的,如果评价方缺少威信,评价影响作用偏小,如果评价方威信高,这种评价对创业个体的影响也会增加。
五、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能够让团队核心成员更有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里,人与人的之间的互动功能尤为突出,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经验互补等方式,更快实现创业团队所制定的目标。当一些创业项目陷入困境之时,团队的力量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思想,还能够帮其共度难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人际互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而产生的团体策略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
①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学,是指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团队的产生与壮大都离不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相互促进。当群体内部成员的动力与团队相悖之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应该从中调和,使成员与团队的方向相一致。群体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团队的建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叠加。团队的方向并不会因为单个成员的意向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团队的特征也取决于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状况和行为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对库尔特·勒温教授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从民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团队群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否使团队本身更具有创造能力。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多数取决于团队核心成员的内聚力,一个团队的内聚力高度集中,可以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加坚定和壮大。只有当团队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团队个体成员围绕团队来进行各项工作,才能使做事及创业的效率大大地提升。
② 关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柏恩,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指导性分析。这一方法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突破口,对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团体当中,则能帮助团队成员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补关系。此外,创业个体想让自己的意向得到认可和采纳,也必须促进团体间的人际关系。现实中可能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可是在一个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却能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认知以及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能够促进团体中的互动作用,让团体成员对于自身或者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觉察能力,共同为团体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且使创业重点转化为团队的核心重点。
③ 关于团队策略的学习
大多数行为专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低,那么他通常不会轻易采取其他更具创造力、更见效果的做事方法。这样的人通常对自己掌握的技巧及防范策略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使自身的行动力受到限制,也很难将行动付诸于实际。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那么他在自身以及事业上的突破正好与班杜拉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创业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创业的结果。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不过现实中的各种制约会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因为某些打击而对创业本身心怀畏惧。如果想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就要从创业者本身开始,也就是将自身所拥有知识及经验充分运用到现实的创业活动中来,而不仅仅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现中来。现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学习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1)创业者应该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并且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
(2)创业者应该试验性地制定出现实可行的创业活动方案,通过比对自己与其他创业者之间的差距,从他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关的经验,为团体成员提供相互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另外还要制定好实战的策略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计划。
(3)在分析和制定创业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以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要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方案及想法。
(4)在创业活动中运用自我效能感行动模式也要采取团队共同制定的方案。
六、以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促进效果,这种心理暗示也就是权威人士通过一定的环境及语言影响团队成员心理的过程。团队成员在进行自我暗示之后,可以根据暗示所取得的功效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扩展自我思维能力,并且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们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假如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获得充足的自信心,那么在重重困难的拦阻下,仍然能够将方案顺利地实施。而且,积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让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曹贵康,粟莉.自我效能感研究对学校教学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胡斌,董升平.企业管理者自我效能感的定性模拟[J].系统工程,2005(8).[3] 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郑颖.论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途径[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8).
第三篇: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1)教师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第四篇:中职班主任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途径
中职班主任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途径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产业工人的培养和培训的重任,担负着培养未来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弱势群体中挣扎生存的中职班主任,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遭受了诸多的压抑,这种压抑不仅仅来自收入、社会声望和个人的工作成就感,还来自中职学校管理的特殊现状。笔者通过对十多家职业学校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1.职业倦怠,影响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据相关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中职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直面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的精神状态,究其原因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对象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相应变化。产生了新的问题,厌学、辍学、早恋、网恋、叛逆、说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良习惯、多元化性格,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毅力、见识等等现象可谓是层出不穷,为此中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就繁琐而紧张,都是一些重复的常规工作,每年如此、每月如此、每周如此、甚至是每日如此,由于长期持续的疲劳和压力的积聚,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中职班主任产生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影响中职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2.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影响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专家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仅会受到个体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觉得自己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然而根据访谈资料显示,对于中职学生的负面看法影响了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既有社会对于中职学生存在的偏见,也有来自于其他老师的抱怨。比如社会中存在这样的一些偏见,认为中职学生是被社会所淘汰的,读职校将来没有出路,有的班主任也抱怨这帮学生没法带,更有的则干脆认为中职学生是无药可救的一批人,这种消极的替代性经验对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有较大影响。
3.参与学校管理的无力感,影响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在所有的班主任自我效能感中,影响决策的自我效能感是最低,比如影响班级规模,影响学校政策的制订等,在这些类似的选项中,中职班主任的得分都比较低。这说明中职班主任普遍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班主任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就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更容易表现出工作上的被动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更多的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其评价、激励等措施就很难如同民主化的管理那样公平、公正,而这一点对于工作量较大,回报又偏少的中职班主任有着很大的影响。
4.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影响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据调查显示,中职班主任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班主任在职业指导方面的效能感并没有特别的突出,甚至相对有点偏低,部分班主任本身对职业指导本身就不了解,对职业指导的意义,方法知之甚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应该从理解职业开始,但是目前我国普遍对职业指导工作不重视,职业学校自身的职业指导工作停留在毕业指导,突击讲座等阶段,更无从谈起对班主任在职业指导方面进行培训和管理,这些都影响了班主任在职业指导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影响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二、中职班主任自我效能感提升途径的思考
1.提高中职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一个班主任要有高的教学效能感,首先是他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教师坚实的业务功底,因而中职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一个班主任一旦拥有了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有底气自信地、游刃有余地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就自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2.创造新班主任工作的良好开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它更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新任班主任在工作经验上往往有所欠缺,尤其是突然面对职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工作开始时的经验对于班主任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考虑成立类似班主任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共同探讨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落实完成,一点点地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训,教师才会对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创设适当的目标,循序渐进,可以帮助自己有的放矢的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减少不必要的失败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树立班主任人格形象
成功的体验会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相反,不断的失败将打击人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时的失败不能说明自己就没有教育教学能力,而应该相信,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一个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的教师,一个有坚强意志力的教师,必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自己的形象,爱心、民主、求真、践履是班主任人格形象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同时体现了班主任情感品质和理智品质的统一,它应当是所有班主任的毕生追求。
4.制定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制,提高集体效能感
班主任的工作有时很难衡量,学校应当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和支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对班主任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价,采取民主的方式,集思广益,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如此中职班主任便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团队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们就会摆脱害怕打压、得过且过的负面情绪,把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中,通过相互听课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影响班主任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学校的和班主任个人的因素。按其作用时间长短和力度的大小又可分为基本因素、经常因素、偶发因素。而提升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则可以着力从学校的管理层面,和自身发展层面,两者相互关联,共同提升中职班主任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系启东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自我效能感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五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莫金莲
写作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作文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过程必定要受到自我效能机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中职生,就更低了。增强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生写作前的消极退避行为,引导学生学会调控心理,对于写好作文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力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通过提升中职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积极性,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浅析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兴趣、动机、自信、自尊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对调节人的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那些对自己写作有信心的学生比没有信心的学生更能坚持、越肯付出努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写作策略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先分析好学生作文的现状。因笔者在中职学校任教,其探讨对象是中职生。
目前的中职生的作文现状主要表现是:
1.结构零散,语言拖沓,错字连篇。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不打草稿,不列提纲,拿起作文本就动笔,结果导致丢三落四——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语言拖沓,错字连篇的情况常在。据统计,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上交的92篇作文,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的作文寥寥无几,出现三、四个错别字的占45%,更有甚者在短短600字的作文中错字别字以及错用的标点符号竟达30多处。
2.缺乏创意,人云亦云。
在学生的习作中,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的事例也大致相同。比如,学生们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学生在文中所提及的难忘之事大都是自己生病发烧,父母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诸如此类内容陈旧而又大同小异的作文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学生中流传着一句时髦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学生烦,老师累,没有实效,以至于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生一旦上作文便无精打采,或者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或是无话可说,作文模式化,行文内容空洞、干涩,其结果是扼杀了兴趣,泯灭了灵性,熄灭了灵感。如此状况,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而又普遍的问题。
台湾学者吴锦钗先生认为影响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认厌恶写作;自认是逃避者或拖延者,不肯下笔书写;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不耐烦于花长时间写作;苛求十全十美,1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害怕被批评、被评鉴;缺乏写作技巧。”显然,吴先生分析的多因
素中包含着自我效能感。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开发,将有利于推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本文试探提升中职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三、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作文教学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品味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而在作文教学中,失败的人数、次数往往高于成功的。失败的体验多了,成功的体验少了,自然导致写作自我效能感偏低。失败越多,就越不想写,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讨厌作文,不想写作。对中职生而言,初中时,只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好,而绝大部分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就不能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以往写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亲身体验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水平,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就应该在日常的写作学习和生活中让他(她)们多体验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的、近期的、挑战性的要求。对全班学生可提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涵盖作文的基本要求,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清晰等,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共性要求;发展目标蕴涵对学生作文的发展期待,包括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提出基础目标要求,使其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水平,促使他(她)们向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性写作目标前进,形成良性循环。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鼓励他(她)们力争达到发展性目标,如果还是用低目标要求,他(她)们可能会感到被“轻视”,容易打击他(她)们的写作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如通过“小步子”、“低起点”、“低标准”等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上体验成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每一点一滴的成功体验都将为开启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内驱力增添动力因素。
2.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他(她)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这是一种替代优化策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其一,教师要以强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学生。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体能力的自我评价一定程度上受那些被个体认为是重要他人或权威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对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她)人之一。因此,教师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言语反馈,尤其是在课堂上这一环境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鼓励的还是批1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75-176.评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学生的文章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肯定的评价反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
在课堂教学中,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作品,做专题课件,渐而形成论文,发表于杂志上,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此外,有条件的话,教师将自己现在的作文与过去的作文(或是自己当时读高中写的作文)加以比较,让学生发现教师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也可以是教师帮助指出学生文章的进步之处,以及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写作的进步。
其二,让学生在同辈的替代性经验中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这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写作进步行为来获得自信心。名家作品,普高学生习作,离我们中职生的距离远了些,不易为中职生所接受;同辈的榜样的成功经验往往更利于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一般来说,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写作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假定给一名写作成绩居中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是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易使其接受,让他(她)感觉自己也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努力争取进步。同校的师兄师姐的佳作,尤其是获奖作品,也能促进我们中职生写作的原动力。
就具体地操作而言,教师可以将来自学生的佳作加以展示,尤其是来自同级甚至是同班学生的榜样示范,展示的作品可以是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比较优秀的一类作文,也可以是二类文章中的优秀段落或是闪光之处。作品可以是教师挑选出来,也可以由学生互批讨论推荐来的。这些作品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
其三,指导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加写作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说:“在个体化班级结构里进行自我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如果常以写作优秀的同学去对比,会觉得自己怎么总不如别人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别人的好,这样,只会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写作发挥的动力。倘若引导他(她)们同自己的以往相比,个人的进步会使他(她)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优化作文评价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优化写作评价标准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对于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目标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以上各个学段对写作的要求,其称呼让我们不难看出:写作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写作之目标是有层次差异性的。
对于中职生,大都惧怕写作。中职生在初中时都是处于中等水平,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没有形成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从行为习惯上说,进入中职后,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也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改变学习落后的局面。针对此种情况,写作评价应当变相对评价标准为绝对评价标准。写作中运用绝对评价,给中职生以满分鼓励,将有助于提高写作效能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平时学生作文很少满分。这种评价标准也就是相对评价。但仔细想想这种相对评价标准是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倘若我们用的是绝对评价,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常模来评定学生每次的作文成绩,只要学生的实践水平达到“常模”,就达到了标准,就可以获得高分。教学中经常提的一句话是“跳一跳摘葡萄”,即
目标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的,它的达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原动力,并有可能在写作活动中持之以恒,进而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写作除了作为考试内容外,老师们还应举行作文比赛和随笔展示,每个作文的分数都应被记录在档案中作为该门课程分数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在每次作文得到一个好分数非常有价值的。采取“百字新事”来进行训练,可以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在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优化写作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绝对评价机制,是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有效的途径。
2.改革写作评价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采用固定、简单的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种评语是无关痛痒的话,多篇文章都通用。很多学生拿到作文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亮点”。
23在作文评价上,须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肯定、鼓励提高、激励赏识为
原则,写得好的地方要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要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作文实行最低限度批改原则。最低限度批改,顾名思义,就是把作文的批改降到最少。如果不给学生的作文进行任何反馈,那么学生的写作动机就激发不起来,因为学生没法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进步的情况,从而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过度的批改却又大大降低学生的写作动机。海兰德就曾经说过:“显然,太多的红墨水是令人灰心丧气的。
4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到处都是用红墨水纠正过的痕迹,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尊重学
生的劳动成果,最好是本着“能不改则尽量不改”的原则。对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来说,让他(她)们经常获得成就体验尤为重要。
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作文当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当某位学生写出一篇非常超群的作文,教师最好能够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朗读。这样,一来能够激励这位写出好文章的同学,二来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能够学到一些写作技巧,从中受到鼓励。另外,改革写作评价手段,还可以尽量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建立多元性的作文评价反馈系统,使学生的写作效能感在多元、及时的反馈中得到强化。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心理学修养,对学生作文效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且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作文教学的“主体性”强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对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较好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该论文发表于2012年5月第3期总第96期《作文教学研究》P65-68)参考资料:
[1]莫书武,王珍源.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J].语文学刊,2009(7).2
3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 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两个常用的评价概念。最先由斯卡里温(Michael Scriven)提出。
4转引自刘洋,刘凤.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作文反馈上的应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31.[2]郭淑莲,周平湘.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养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7).[3]董农美.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