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今年14号台风,我们感受深刻、记忆犹新:一是灾情十分严重。从纵向看,14号台风是我区遭受最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从横向看,涉及范围大,危害程度重,全区10个镇街道,303个村居受灾均较为严重。二是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多次下文件、发通知要求
把抗灾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慰问安抚灾民。三是党员干部责任十分重大。面对人命关天的重大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当前,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要坚持和强化“六大机制”,不断增强防台抗灾救灾工作能力。
一是规范化的工作领导机制。科学的分工组织是抗灾救灾工作根本保障。11日晚上,根据省市委精神,迅速成立抗台指挥小组,启动防台救灾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12日上午由四套班子领导和区级机关有关部门组成10个抗台防台工作组,分赴到各镇、街道抗台第一线指挥防台工作。各镇、街道均相应成立了防台抗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按各自职责开展各项工作,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确保防台救灾各项工作措施及时组织落实到位。在台风过后,立即将抗台指挥小组就地转为救灾领导小组,成立了工业生产自救协调小组,农业生产自救协调小组,灾民救济、灾后重建协调小组,救治伤员、疫病防治协调小组,督查、宣传、信息协调小组等五个协调小组,各镇街道也相应建立各自的救灾工作小组,加强对救灾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快速反应,增强救灾的工作能力和整体水平。
二是动态性的信息宣传机制。保持信息宣传的畅通是抗灾救灾工作的前提基础。防汛指挥部时刻注意台风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和水位潮位数据,把台风等气象动态信息明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命令。根据防台工作的进展情况,区委办、区府办相继下发《关于做好防御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防台抗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通知,进一步传达和部署防台抗灾工作。及时上报防台抗灾救灾信息,坚持重大伤亡事件、突发性事件专人负责,3小时内上报,决不拖延。灾后,及时快速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灾情,先后编发《抗灾救灾简报》17期,保持了各级各部门的信息畅通。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等媒体,积极传播用水通知、卫生防疫等信息,努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多渠道地把全区救灾抗灾信息向社会公布,积极宣传和弘扬抗灾救灾斗争中涌现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人心、鼓舞斗志、营造氛围。截至8月25日,共计在台州台公共频道播出新闻394条次,抗台专题6条次,移动字幕65条,开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专栏,上送台州台56条,省台37条,其中2条被中央台综合稿录用;被各级各类报刊录用新闻稿107篇。
三是全方位的防灾排险机制。排险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抗灾救灾的首要任务。各地各部门在11日下午开始分别对辖区范围和本系统内的渔船、滩涂养殖、危房、塘坝、水库、地质灾害地段等基本情况开始地毯式摸排,掌握底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并根据掌握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防台预案。全区478艘渔船全部进港,塘坝、水库、涵闸等重要地段的防台工作都及时较好地落实。灾后,又对山塘、水库和堤坝进行二次检查,对在建工程、农村住宅质量等进行再次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组织800多人的应急队伍把药品消毒品发放到户,切实加强饮用水和食品的消毒,严防疫病灾情的发生。
四是快节奏的转移安置机制。转移安置是救助受灾群众的重要环节。从12日上午8时至10时,各地各单位根据台风形势,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人员安全转移上,并明确要求各地对不愿撤离的群众务必在12日下午3时采取强制措施予以转移。下午3时30分,随着风力不断增强,根据市委精神,果断采取措施,对来不及转移的部分群众采取了就近安置的办法,并下令要求已经撤离人员当晚不得返回。“宁叫现在听骂声,不让过后听哭声”,这是当时干部动员群众搬迁时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此次安全转移工作共出动抗台抢险人员7308人,抗台车辆708辆,成功转移危险地区人员19000人,零星就近转移近人员2万人。
五是多渠道的生产自救机制。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是抗灾救灾的关键。我区按照“全民动员、自力更生、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科学有序、务求实效”的方针,全力开展生产自救。截至目前,全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共投入人员近55万人次,出动车辆17000余辆次,用于救灾财物共计12000多
第二篇: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
验
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今年14号台风,我们感受深刻、记忆犹新:一是灾情十分严重。从纵向看,14号台风是我区遭受最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从横向看,涉及范围大,危害程度重,全区10个镇街道,303个村居受灾均较为严重。二是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多次下文件、发通知要求把抗灾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慰问安抚灾民。三是党员干部责任十分重大。面对人命关天的重大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当前,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要坚持和强化“六大机制”,不断增强防台抗灾救灾工作能力。一是规范化的工作领导机制。科学的分工组织是抗灾救灾工作根本保障。11日晚上,根据省市委精神,迅速成立抗台指挥小组,启动防台救灾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12日上午由四套班子领导和区级机关有关部门组成10个抗台防台工作组,分赴到各镇、街道抗台第一线指挥防台工作。各镇、街道均相应成立了防台抗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按各自职责开展各项工作,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确保防台救灾各项工作措施及时组织落实到位。在台风过后,立即将抗台指挥小组就地转为救灾领导小组,成立了工业生产自救协调小组,农业生产自救协调小组,灾民救济、灾后重建协调小组,救治伤员、疫病防治协调小组,督查、宣传、信息协调小组等五个协调小组,各镇街道也相应建立各自的救灾工作小组,加强对救灾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快速反应,增强救灾的工作能力和整体水平。二是动态性的信息宣传机制。保持信息宣传的畅通是抗灾救灾工作的前提基础。防汛指挥部时刻注意台风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和水位潮位数据,把台风等气象动态信息明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命令。根据防台工作的进展情况,区委办、区府办相继下发《关于做好防御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防台抗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通知,进一步传达和部署防台抗灾工作。及时上报防台抗灾救灾信息,坚持重大伤亡事件、突发性事件专人负责,3小时内上报,决不拖延。灾后,及时快速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灾情,先后编发《抗灾救灾简报》17期,保持了各级各部门的信息畅通。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等媒体,积极传播用水通知、卫生防疫等信息,努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多渠道地把全区救灾抗灾信息向社会公布,积极宣传和弘扬抗灾救灾斗争中涌现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人心、鼓舞斗志、营造氛围。截至8月25日,共计在台州台公共频道播出新闻394条次,抗台专题6条次,移动字幕65条,开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专栏,上送台州台56条,省台37条,其中2条被中央台综合稿录用;被各级各类报刊录用新闻稿107篇。三是全方位的防灾排险机制。排险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抗灾救灾的首要任务。各地各部门在11日下午开始分别对辖区范围和本系统内的渔船、滩涂养殖、危房、塘坝、水库、地质灾害地段等基本情况开始地毯式摸排,掌握底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并根据掌握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防台预案。全区478艘渔船全部进港,塘坝、水库、涵闸等重要地段的防台工作都及时较好地落实。灾后,又对山塘、水库和堤坝进行二次检查,对在建工程、农村住宅质量等进行再次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组织800多人的应急队伍把药品消毒品发放到户,切实加强饮用水和食品的消毒,严防疫病灾情的发生。四是快节奏的转移安置机制。转移安置是救助受灾群众的重要环节。从12日上午8时至10时,各地各单位根据台风形势,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人员安全转移上,并明确要求各地对不愿撤离的群众务必在12日下午3时采取强制措施予以转移。下午3时30分,随着风力不断增强,根据市委精神,果断采取措施,对来不及转移的部分群众采取了就近安置的办法,并下令要求已经撤离人员当晚不得返回。“宁叫现在听骂声,不让过后听哭声”,这是当时干部动员群众搬迁时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此次安全转移工作共出动抗台抢险人员7308人,抗台车辆708辆,成功转移危险地区人员19000人,零星就近转移近人员2万人。五是多渠道的生产自救机制。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是抗灾救灾的关键。我区按照“全民动员、自力更生、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科学有序、务求实效”的方针,全力开展生产自救。截至目前,全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共投入人员近55万人次,出动车辆17000余辆次,用于救灾财物共计1XX多万元。一是抢修水利设施,对低洼地及时排水排涝,备足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组织农技人员到各村开展灾后农作物的疫病防治工作和补种改种的技术指导。二是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派遣了各类抢险队500支6000多人对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清障修复,确保三天内全部恢复正常。三是加快企业生产自救步伐。召开重点骨干企业恢复生产协调会,按照8月份规模工业增速同比争取超过20%的目标开展生产自救,落实解决保险理赔、银行信贷、厂房重建审批等10类57个问题;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生产自救的若干意见》,全部减免重建规费,开辟办证绿色通道;召开保险公司负责人座谈会,加快理赔速度;加强银企对接,争取信贷资金保障。截至8月27日,全区万家受灾企业有92%以上已恢复生产,其中316家规模企业近300家已经恢复生产。四是加强灾后建房管理。综合考虑救灾的当务之急和长远的生产生活安全,及时出台《关于加强灾后建房管理的紧急通知》,把企业的厂房修复和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把民房的重建和“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结合起来,在修复中整合,在重建中提升。六是多层面的社会救助机制。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救灾合力和社会氛围是救灾抗灾工作的强大的助动力。区财政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灾工作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对68户重点困难户,建立领导联系制度,进行“一对一”的帮助重建家园;开展不同形式的慰问,发放各类慰问金80万元;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募捐,截至8月23日全区共捐款150余万元。总之,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抗灾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我们执政为民的重大考验。我们将坚持为民排难、为民解忧,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第三篇: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把抗灾救灾作为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考验
今年14号台风,我们感受深刻、记忆犹新:一是灾情十分严重。从纵向看,14号台风是我区遭受最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从横向看,涉及范围大,危害程度重,全区10个镇街道,303个村居受灾均较为严重。二是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抗灾救灾工作。多次下文件、发通知要求把抗灾救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慰问安抚灾民。三是党员干部责任十分重大。面对人命关天的重大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当前,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要坚持和强化“六大机制”,不断增强防台抗灾救灾工作能力。二是动态性的信息宣传机制。保持信息宣传的畅通是抗灾救灾工作的前提基础。防汛指挥部时刻注意台风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和水位潮位数据,把台风等气象动态信息明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命令。根据防台工作的进展情况,区委办、区府办相继下发《关于做好防御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防台抗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通知,进一步传达和部署防台抗灾工作。及时上报防台抗灾救灾信息,坚持重大伤亡事件、突发性事件专人负责,3小时内上报,决不拖延。灾后,及时快速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灾情,先后编发《抗灾救灾简报》17期,保持了各级各部门的信息畅通。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等媒体,积极传播用水通知、卫生防疫等信息,努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多渠道地把全区救灾抗灾信息向社会公布,积极宣传和弘扬抗灾救灾斗争中涌现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人心、鼓舞斗志、营造氛围。截至8月25日,共计在台州台公共频道播出新闻394条次,抗台专题6条次,移动字幕65条,开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专栏,上送台州台56条,省台37条,其中2条被中央台综合稿录用;被各级各类报刊录用新闻稿107篇。三是全方位的防灾排险机制。排险防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抗灾救灾的首要任务。各地各部门在11日下午开始分别对辖区范围和本系统内的渔船、滩涂养殖、危房、塘坝、水库、地质灾害地段等基本情况开始地毯式摸排,掌握底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并根据掌握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防台预案。全区478艘渔船全部进港,塘坝、水库、涵闸等重要地段的防台工作都及时较好地落实。灾后,又对山塘、水库和堤坝进行二次检查,对在建工程、农村住宅质量等进行再次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组织800多人的应急队伍把药品消毒品发放到户,切实加强饮用水和食品的消毒,严防疫病灾情的发生。五是多渠道的生产自救机制。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是抗灾救灾的关键。我区按照“全民动员、自力更生、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科学有序、务求实效”的方针,全力开展生产自救。截至目前,全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共投入人员近55万人次,出动车辆17000余辆次,用于救灾财物共计12000多万元。一是抢修水利设施,对低洼地及时排水排涝,备足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组织农技人员到各村开展灾后农作物的疫病防治工作和补种改种的技术指导。二是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派遣了各类抢险队500支6000多人对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清障修复,确保三天内全部恢复正常。三是加快企业生产自救步伐。召开重点骨干企业恢复生产协调会,按照8月份规模工业增速同比争取超过20%的目标开展生产自救,落实解决保险理赔、银行信贷、厂房重建审批等10类57个问题;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生产自救的若干意见》,全部减免重建规费,开辟办证绿色通道;召开保险公司负责人座谈会,加快理赔速度;加强银企对接,争取信贷资金保障。截至8月27日,全区1.8万家受灾企业有92%以上已恢复生产,其中316家规模企业近300家已经恢复生产。四是加强灾后建房管理。综合考虑救灾的当务之急和长远的生产生活安全,及时出台《关于加强灾后建房管理的紧急通知》,把企业的厂房修复和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把民房的重建和“建设全面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结合起来,在修复中整合,在重建中提升。六是多层面的社会救助机制。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救灾合力和社会氛围是救灾抗灾工作的强大的助动力。区财政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灾工作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对68户重点困难户,建立领导联系制度,进行“一对一”的帮助重建家园;开展不同形式的慰问,发放各类慰问金80万元;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募捐,截至8月23日全区共捐款150余万元。总之,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抗灾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我们执政为民的重大考验。我们将坚持为民排难、为民解忧,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提高执政为民能力(范文模版)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既是对多年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科学总结的重要成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张湾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提高全区广大干部执政为民能力为核心,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资源、保障机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一、丰富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干部培训内容是干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内容确定的不适宜,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质和技能训练等为基础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按照这个要求,近几年来,张湾区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摸准干部培训的需求,弄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任职经历的干部对培训内容的具体要求,科学设计培训内容,突出抓好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先后举办了科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研讨班,公文写作培训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等特色班6次,培训干部近400人;另一方面,坚持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主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时事形势的教育,先后开办了局干班、青干班、党外干部班、女干班5个班次,使受训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创新干部培训方式,突出对象主体性。干部培训的方式是干部培训工作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干部培训的成本和成效。过去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是“学员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式教学法,带来的后果是干部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极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规定:“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干部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培训质量。”近几年来,张湾区在干部教育工作中突出干部的主体性,认真把握干部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创新干部培训方式,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转变,通过“菜单式”选学、“订单式”送学、“互动式”研学等形式,做到“方法围着学员转”,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机关干部工作特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采取不定期举办系列讲座和选送到市里参加研讨的形式;针对乡镇干部和一般党员干部,围绕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科技知识,采取政治理论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形式;针对村居干部“双带”能力差、整体素质较低的实际,围绕社区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农业科技知识及新农村建设,采取专题讲座和科技知识培训方式,并积极借鉴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以及远程教育网络和网上党校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造条件增强交流与互动,使干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搞好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发挥参观考察和实践锻炼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精选年轻的科级后备干部和偏远乡镇年轻干部到市直部门或区直部门“上挂”;筛选30岁以下、未在基层工作过的年轻干部到社区居委会、扶贫工作队“下派”;排查近年来未外训的科级实职干部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到省、市委党校集中培训或到先进、发达的沿海地区“外训”;以乡镇综合配改或岗位补缺为契机,将优秀年轻干部“轮岗”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干部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近几年来,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培训干部1204人,其中上挂20人,下派27人,外训400余人,轮岗近200人。
三、整合干部培训资源,增强培训效益性。干部培训资源是干部培训工作的载体和依托。张湾区针对辖区干部培训资源不足和管理分散的状况,本着实事求是、效率优先的原则,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进而提高干部培训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以区、乡、村党校为阵地,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夯实党性“理论基础”,用足主体资源。二是充分利用辖区内高等院校和东汽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合理选择对接院校,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协作创办专业干部培训基地、联合开办专业知识培训班、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巡回授课多种不同方式开展培训,切实用活潜在资源,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培养知识型、专业型干部的摇篮。近几年来,有效利用上述资源办班60余起。三是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基地作用。辖区内的西沟乡长坪塘村是省级劳模、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熊静同志义务扶贫达10年之久的地方,区委在长坪塘村挂牌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培训基地。五年来先后培训干部1万余人次。
四、健全干部培训机制,增强培训实效性。建立健全干部培训的保障机制,用制度和规章来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是重要保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也把健全干部培训的制度规章列为重要内容。张湾区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日常管理机制。重点建立完善了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申报审批制度、干部调训制度以及跟班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评选优秀学员制度、培训诫勉制度、干部学习档案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干部培训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通过日常管理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调训单位、施教单位、参训单位等管理主体的作用,使三个主体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评估机制。从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可行性、培训师资的权威性、培训效果的明显性等内容,科学设置干部教育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流程。同时,加强培训的跟踪与评估,从受训对象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等层面,加大对干部培训的计划、环节、教学等工作的督查力度,做到及时反馈,逐步形成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培训工作向着科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各级干部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予以保障,使培训同选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不服从培训安排,违反培训纪律的学员,当年考核不予评定等次,不能评先评优,不予提拔晋级和评定职称。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真正做到干部述职时要述学,评议干部时要评学,考核干部时要考学,有效解决“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激发了干部的学习热情。四是建立健全坚强的培训保障机制。组织保障、阵地保障和经费保障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保障。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管理体制,划定培训事权,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干部到不同的培训阵地接受培训,确保干部调训不重复、不错位,不断加强组织保障。同时,切实加大党校培训主阵地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建设力度,通过市场竞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培训机构建设,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培训效益的最佳效益,加强阵地保障。切实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大培训经费的预算额度,通过政府补一点、单位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等方式有效保证培训经费,加强经费保障。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全面提高了培训质量,进一步推动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切实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源泉
切实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源泉
——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访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凯
2012年2月29日经济日报
中央直属机关承担着为党中央服务、为地方和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在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任务。中直机关党员干部能否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中直机关党员干部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自觉和勤奋学习,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加自觉的行动,努力走在全党的前头,作全党的表率。”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凯说。千帆竞发、比学赶超、态势良好
记者:如何评价目前中直各单位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赵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直工委始终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直各单位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呈现出千帆竞发、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一是抓领导干部。我们坚持以部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帮学带学促学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讲党课、做辅导,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投身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抓典型示范。我们组织实施了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亮点示范工程”,确定了一批中直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面对面地进行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存在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带动整体工作全面提升。
三是抓团队学习。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引导作用,引导党员自觉把个人发展、岗位职责与集体目标融为一体,进一步形成并强化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集体意志,收到了相互启迪心智、共享学习成果、凝聚组织士气、提高集体智慧的良好效果。四是抓方式创新。有的单位开展了领导干部荐书寄语、定期向党员干部推荐好书活动;有的创办了“局处长论坛”、“新知大讲堂”、“读书俱乐部”、“今日我主讲”、“年轻干部学习交流会”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有的积极打
造网络、手机等在线学习阵地,开办手机党校,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参与性和生动性。
五是抓学习机制。有的单位制定了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实施办法,要求副处以上干部每年至少撰写一篇理论文章,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分级考评,并在全机关范围内通报考评结果,同时将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职务晋升考核内容,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记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各部门有何部署和行动?
赵凯:中直各单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努力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推动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本领、改进工作的措施、促进事业发展的动力,以良好的学习成效推动机关的中心工作。
中央组织部从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入手,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组织工作和干部人事工作。中央宣传部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感受基层、开展调研,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中央统战部通过开展《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交流活动,着力提高统战系统的执行力,有力地推动了统战事业的科学发展。中央党校围绕建设“一流学府”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校性学习讨论活动,形成了建设“一流学府”的发展思路和具体举措,促进了党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日报社、广电总局、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围绕提高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加快新闻事业发展开展学习调研,着力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谋全局、促发展、解难题、抓落实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工作。全国妇联围绕贯彻中央有关要求进行学习研讨,着力解决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机关党员党性修养方面的突出问题。
“规定动作”不打折扣 “自选动作”特色鲜明
记者:在建章立制,对学习活动作出刚性规范方面,工委有哪些指导和部署? 赵凯:《中央直属机关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通过努力,在中直机关普遍建立起集体学习、干部培训、调查研究、主题教育、个人自学、学习考核、述学评学奖学、学习成果转化等8项制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规定,部委(党组)保证集体学习每个季度不少于1次;处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时间每年一般不少于110学时,党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一般不少于40学时;部级领导干部每年的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处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要撰写1至2篇结合工作实际的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
中直各单位积极探索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制度体系,做到了“规定动作”不打折扣,“自选动作”特色鲜明。比如,中央纪委建立了办案组临时支部学习制度,确保了外出办案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共青团中央建立了基层蹲点学习实践制度,推动形成了青年党员干部在基层岗位锻炼成长的有效机制。许多单位还建立了“学习月”、“学习日”制度。
记者:目前中央直属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工委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赵凯:目前,中直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比如,如何进一步强化学习成果的转化,有效避免“两张皮”现象;如何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如何加强学习考核,真正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等。
下一步,我们将在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的同时,探索建立考评激励机制。要着力解决“谁来考评”、“考评什么”、“怎么考评”的问题,明确负责考评工作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制定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考评指标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评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把学习成效与单位评先、党员评优、干部晋升和工作考核挂起钩来,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奖学制度,对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激励机制。
文/新华社记者 卫敏丽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