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更好的实现政府的职能[范文模版]
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政府工作的几点思考
蔡亦明
绍兴市委四届九次全委会冯顺桥书记基于我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经济活力、经济开放度、城市化水平、文化支撑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状况,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谋求超常规、快速度、高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这样一个发展思路,这是审时度势我市的发展现实和发展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这将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那么,政府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呢?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当市场的监管者,不当企业的主管者;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当服务员,不当父母官。”通过解除管制、规范引导、顺势而上等政府的“有为”和“有所不为”,不断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服务和监督职能,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搭好跨越的“平台”。
一、解除管制是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前提。
这里指的管制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审批、干预,不是指对经济环境的整顿。
政府管制会导致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讲信誉就很难。解除管制能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管制是政府行为,而具体落实却到了公务员身上,而个人行为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
一是受知识的限制。市场千变万化、产品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谁能有本事能全面把握经济发展的多种变数。政府对经济活动管制过多,有些本来可能是极有潜力的因素,在管制中受知识限制可能认为不合常理,而予以扼杀。
二是受精力的限制。一方面我们缺少精力去研究经济工作,一方面我们又对社会的管制不放,岂不白白地把经济工作给困死了?
三是受工作效率的限制。管制越严,审批就越多,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不知要闯多少关口,拖延多少时间。尽管现在都有承诺日,但多少个承诺日叠加,审批下来了,市场变化了,发展还有什么机遇可言。
可喜的是省委省政府看到了实际,对发达县市实行审批权力下放。关键是我们能否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的改革,把应该通过规范来解决的事项在审批中砍去,把通过专门来规范市场行为的事项砍去,以此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信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规范引导是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职责。
在市场经济越完善的地方,规范引导对于政府来说越是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引导是指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利用宏观政策来引导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把原有一些掌握行政职能的事业站所改组成各类服务组织,为经济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管理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服务、创新服务及各类咨询服务等。目前我们的引导工作有许多空白点,如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问题,虽然个私企业有协会,个私企业只要一领照就是自然会员,但只收钱不服务;虽然有中小企业局,但转型服务还不到位,重在管理而不在服务;虽然有工商联,但除了开会定理事,评评职称,办办出国,也无其他服务可言。总之,我们的政府就如何扭转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信息、销售渠道、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劣势,使之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大企业的配套角色方面扶持不足。
规范引导工作做得怎么样,既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表现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责履行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本区域的健康发展。
三、顺势而上是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要求。
我们说“顺势而上”,指的是一种现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又超出了现在政策范围时,政府要顺势而上,去修正政策而不是扼杀经济萌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个私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正因为这种态度,我市的个私企业发展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我市经济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绍兴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上,对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造就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民工潮现象发生时,如果我们也顺势而上,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而不是局限于小城镇改革的试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恐怕现在农村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也不成为我们的难题了。当然在全面实施工业兴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的今天,消除户籍障碍,顺势而上解决这个难题已指日可待。
我们对经济工作确有难以把握之处,但不妨采取“放任”的办法,俟成势以后再顺势而上,则不失为领导的高明。如果自恃领导水平高明,今天来重点扶持这个企业,明天去扼杀另一种经济萌芽,是永远也摆脱不了被动局面的。今天我们不能把握住“生产园区化、产业高新化、园区城市化”的工业经济新格局而顺势而上,那么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之后,何言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一、政府职能
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事就要交给政府。
同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由政府纠正。由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很难做到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出手,运用政策或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
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但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
【案例】
教育机制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做,必然有
相当一部分人上不起学,无法接受教育。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完全是由政府出钱,政府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孩子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那么大学,各个国家就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私立大
学基本靠筹资;另一种是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来兴办。就连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即使到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阶段,也还是要有很大比例的公办学校。
政府出资提供教育,才能确保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二、如何实现政府职能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除立法外,还可以采取两种重要手段:
1.通过政府管制
微观经济学有一门分支叫管制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政府该如何对经济进行管制。管制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来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
政府管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进出口管制和环境管制。
价格管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某些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利益相违背时,政府就要出手进行干预。
【案例】
房屋租售价格管制
某城市由于供应少需求大,每间房屋每月租金可达1500元。但该城市整体收
入水平有限,1500元的租金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者露宿街头,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于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规定房租的租金每月不超过800元,以确保绝大
多数人能够居有定所。
政府不仅要对价格上限进行管制,也要对价格下限进行管制。如果某种商品社会需求量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们的每月收入不可能维持基本生活,此时政府就要对最低工资做出规定,确保工人们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保持温饱。
任何国家都存在相类似的政府管制措施。由于价格和收入水平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因此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必须在政府的监管调控之下有序进行。
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就是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或个人要进入某一职业,都要经过政府批准。进入管制职能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资格管制。要求企业进入的资格,如医生、律师等特殊职业,都有严格的入职资格考试。
第二,数量管制。政府对进入总量进行管制,如控制出租车的总体数量,避免产生恶意竞争等。
进出口管制
所谓进出口管制,就是国家对于出口的东西和进口的东西,要从国内的利益出发,实行管制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国,就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
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就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管制。比如,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立法保护各类资源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经济的平稳高效运行,既不能缺少市场竞争,也不能脱离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要以维护经济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放手。一些不恰当的政府管制,不但无利甚至有害。
【案例】
要命的法案
在美国,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叫红嘴啄木鸟。为了保护它,美国国会通
过一项法案:凡发现有红嘴啄木鸟的地方,方圆数公里内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
林业者们原本将自己的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轮流砍伐,既不耽误树木生长,又有不菲的收入。可法案一出,很多区域的树木不能再砍伐。随着红嘴啄木鸟越来越多,林业者们的损失却每年多达上百万美元。被逼无奈的林业者开始大面积驱赶红嘴啄木鸟,不让它们在树林落脚,有的红嘴啄木鸟被累死,有的红嘴啄木鸟被人杀害。结果,红嘴啄木鸟的数量比法案出台前还要少。
政府在施行管制职能时,要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去除不合理的管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废止了三分之一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才有了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
2.制定经济政策
除了实行政府管制,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比如,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制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服务;但经济政策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第三篇: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
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首要一点就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将不该由政府管理和政府管理不好的事项下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根本上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
第一,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会议上肯定了简政放权一年来的成绩,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寻租”空间,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一年多以来,新一届政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改革商事制度,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力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并取消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这些措施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篱,切实放权于市场和社会。
第二,不断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制造业准入限制。经过10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说容易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都改革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关键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将那些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高、突破价值大的权力取消和下放出去,真正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第三,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重要抓手,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途径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各级政府在全面摸清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二、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管”和“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何做好“放”“管”结合、“放”“管”并举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挑战。“管”,就是事中事后监管,是当前改革面临的一大短板,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不到位。很多政府部门“会批不会管”,“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对事中事后监管既不熟悉也不热衷,导致以批代管、以费代管和以罚代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二是监管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多头监管、权责不对应问题严重,监管职责既交叉又缺位;另一方面,监管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监管方式不科学。监管部门较多采用“静态式”“运动式”的监管方式,平常监管不严,无心顾及问题隐患,问题暴露后才一拥而上。
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要求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提升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重点是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权责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知盲区”。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一方面是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预防性制度体系,例如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等,通过相关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是建立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公开监管执法信息,完善市场监管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填补监管缝隙,堵住监管漏洞。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一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依靠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四,加强监管研究,放管同步推进。国务院明确要求,在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对取消下放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并同步落实。对予以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如果下一步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明确、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应当暂缓取消下放,否则又会回到“一放就乱”的老路上,影响改革成效。
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按照内在经济规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切实发挥政府在管宏观、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第一,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传统宏观调控思路更多强调速度和规模的指标,更为关注GDP、物价、货币供应、信贷投放、财政收支等数据。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以及经济之外的民生、生态等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
第二,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经济新常态下,要探索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的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间调控的深化。实施定向调控,就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综合运用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既调控经济总量,也调控经济结构,既强调结果的有效性,也注重调控过程的精准性,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创新宏观管理的实现形式。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为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绩效的重要途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同时,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领域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变行政执法随意性强、规范性弱等问题,提搞行政执法公信力。
第二,依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和运转有序的市场环境。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有关部门也在抓紧制订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措施。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方式,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
第三,积极开展政策措施第三方评估工作。为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新一届政府针对重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在督查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估,这是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持续开展针对政策措施的制定前、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对畅通政策渠道、完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五、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应当从三个方面重点切入。
第一,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职能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不“缺位”。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法治化,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消除政府怠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随意性。第二,加大公共投资,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国际经验表明,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速增长期会自然到来。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把握底线思维,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公共领域投资是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重点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投资,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第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核心是将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社会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对市场和社会能够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要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允许和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六、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总书记指出:“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有些部门是专项职能部门,有些部门是综合部门。综合部门需要的可以搞大部门制,但不是所有综合部门都要搞大部门制,不是作用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优化行政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同步推进政府组织机构优化,使其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应当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科学配置行政职责,完善行政权力结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形成科学、稳定、高效、廉洁的行政权力配置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从法治的高度规范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将优化进程规范化、制度化,祛除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随意性,打破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膨胀-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
第四篇: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阳光学校
段岩樱
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阳光学校
段岩樱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重中之重。一切教学设计与手段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现谈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认识: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文化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果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缓缓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得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语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控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有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第五篇:怎样更好的销售楼盘
谈判:是凭借非暴力的手段,最大程度有利于自己地解决某个问题的一种技术。谈判术:是把握利用对手直接和间接接触的一切机会来解决问题。
提高谈判能力的第一步:要设法与意见相反的人融洽相处。
说话就是交际:具有自然而然的谈话技巧是最重要的,它是包括尽量保持轻松的态度,适时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话语,不露痕迹地表现自己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等。说话就是谈判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受时间及场合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处理得当,均可使它成为权有效的辅助武器。
在谈判中取胜的要诀,最重要的便是时时不忘自己的目标,控制自己纷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保持始终如一的坚定态度。一旦对失败产生恐惧,就会变得犹豫不决,以“还要再考虑”或“条件不成熟”等等各式各样的借口来拖延,自己错过了许多的时机。
人们相互交流的原则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公平的相互妥协。如果能看透这一点,谈判时就可以进退自如了。
推销中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的主动权完全在推销员手中,顾客对推销员不抱有什么既定的目的,他是不会主动去探求他与推销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的,而推销员则反之,他的推销目的强烈,要求他和顾客建立一个良好融洽的关系。
在谈判中,虽然你说得要有“道理”才能有说服力,便最终目的仍是要令对方能理解。“道理”虽不是以有达到妥协的可能性,但如相互不能理解,“道理”再充分也达不到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中说的话,既要“合情”又要“合理”,绝不要用“道理”逼得对方走投无路,谈判的秘诀在于设法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
微笑是上帝赐给人的专利,微笑是一种含意深远的身体语言。——希尔
微笑是你走向客户的第一步,微笑的意义绝非就只是它本身,它还是推销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充满自信、开朗活泼的标志。
和蔼的态度亲切自然,浅显的语言极易赢得和顾客的融洽关系,和顾客讲一些家常话,会使顾客解除警戒心理,他会想:“这个人很有人情味,肯定是个忠厚善良的人,买他的东西不会有问题”。
和客户像老朋友一样聊一些家常话,不管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一定要是一付真诚忠厚的形象。
为什么有些对商品本身一无所知的推销员之所以能够成功,全是因为他对所推销的商品有很强烈的信念,他虽然不懂很多专业知识,但他坚信,他所推销的产品是最好的,是能为大众带来无限幸福的,而他就是因为怀着这种深信,他在推销时就显得胸有成竹、自信、真诚。真诚的推销员是最受客户欢迎的,他们相信他,也相信他的商品。
收集客户资料包括:
1)为什么要买房?如换环境,要讲我们的环境、绿荫文化与你原来环境比是一种享受。2)家里有多少人?买多大面积?
3)客户实力,包括投资多少等。
所谓“推荐”房型,就是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指定给他最好、最适合他的房子,如果客户没认可这个问题,你一定不要继续往下讲,首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往下讲。做销售的对人性的理解不深刻,一定不可能做到顶点。
豪宅是什么?是量身定做的,是自住的,是没有价格的,是你最喜欢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高拯教授:是买环境。
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生活质量的最根本问题最终还是体现在居住环境的质量上。人生活的大半时间是在住宅中度过的,因此居住环境首先应该注意室内环境的质量,而室外环境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绿化环境是生态环境的核心,绿化就是要保证
足够的“绿量”,以保持空气的清新、洁净和湿润。
一、在购买住房对住宅内部的环境要求归纳为六个方面:
1、户型是否科学、合理,即“分得开,住得下”。(数量)
2、是否有适量的工作空间和附助空间。(如厨房、卫生间贮藏间、书房)
3、各种空间的尺寸是否合理。如卧室的开间一般应在3.3m以上,不能14m2,次12m2;书房6-8m2,厨6m2。
4、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室内的交通组织是否合理、方便,是否符合私密性要求,包括入门处应有一个“玄关”,即过渡空间。
5、看居室的朝向及各居室间的空气流通是否顺畅,光线是否充足。(具体到朝向问题。就北京地区而言,以正南或偏东≤20为最佳朝向,以南北对穿通风的户型为佳)。
6、看起居室(客厅)的尺度是否合适,面积是否适当,光线视野好不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客厅的四周不应开过多的门,保证客厅有足够的“稳定空间”,而且面宽要满足电视机最低的视距要求。
二、居住环境的另一重要面就是:室外环境。
从功能上看,室外环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大气候环境,休息交往环境,文体健身活动环境,购物环境及景观环境。室外环境除了住区常规的主要配套外,还应有适合各类人群的游戏设施、休息场所等。
三、要重视视工程施工质量。
环境具体指什么?人们的认识有哪些偏差?绿化问题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明确指标要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人均不低于1m2”,绿化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善用客户“催熟剂”。
在让客户下订单之前,你应销售出什么?
1)销售出自己:让客户接受你,喜欢你,催熟双方的情感建立良好关系。
2)销售出产品:让客户了解这种产品的价值,爱上这件产品,肯定这就是他的最爱。3)销售出自己的公司:竞争很激烈,如何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公司的高水准,高品质,良好的服务。
4)销售出“今天买”:告诉客户“选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最佳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今天不买明天他就会后悔。
利用发问的技巧,探询客户的需要,是推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你能适当的探索客户将会主动告诉你如何将产品卖给他。
何时沉默不说话,通常这个时机是在问候完关键问题后,这是千万别动,不要说任何话,冷静等待。让你的顾客先打破僵局,赢家就是你。
对有些顾客生性害羞,不善言谈,不会对着一位陌生的推销员大谈特谈。这时,建立采用试问法来弥补,也可收到类似的效果。例如:说到公建设施时,就可暂停住问:“不知你认为如何?我倒认为非常适合府上小孩,但不知他今年几岁?”‥‥‥一直用这种试问方式,便可了解每一阶段顾客的想法与意愿,还有最大的好处是能把话题固定在顾客最关心的问题上。千万记住!你的工作不只是卖商品,还是一项卖“梦”的事业,唯有让顾客怀抱梦想,进而使梦想扩大,在脑海中幢景使用商品时的幸福情景,才能达到畅销的目的。
一流推销员的看家本领是:凝聚顾客脑海中的影像,使其愈加生活清晰,进而成为自身期待的梦想。
善抓“卖点”。
你在推销商品时,是以什么为卖点的?可能是商品的经济性、实用性、耐久性、设计、质量、价格‥‥‥等,商品本身的物质多数不脱离此楼盘,把此作为卖点是理所当然,但最重要的是要使顾客对商品产生绮丽的梦想,在脑海中描绘使用商品时幸福的情景。
推销员业绩的好坏高低主要原因是:有些业务员推销时只是在作产品的使用说明,所以业绩低,而有些业务员则是不仅介绍产品的功用外,还让顾客产生梦想。
客户在购买商品前,一般都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才作决定,但当他们在做最后决定时,该商品所特有的效用便成了重要关键,每一位顾客都会期待商品有效用,即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幸福。无论何种商品,只要购买,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使用时的情况。如舒适、方便、快捷、安全、气派、档次等,此种行为等于是在勾勒梦想。推销的技巧,就是把这些梦想、幻想变得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