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济师附小
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济师附小质量管理规范与操作技术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概述
1、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2、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基本思路
3、研究的重点与突破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1、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
2、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方式
3、编制了各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4、建立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规范
5、培养与形成了一个研究型教师群体
第三部分:附录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公共教学资源库(校本教参)
主要特点
1、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全面的质量观包括学生的学业质量和综合素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检测。本课题引导教师树立系统思想,分解细化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效果检测。
2、教学质量主要通过课堂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课堂主要指目标达成度,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达成目标,而不注重教学的形式美。
3、教学质量保障既要有专业化的教师,又要有科学化的管理。专业化教师的核心是“研究”,要系统研究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学生。科学管理的核心是“精细化”,要注重规范,注重操作程序,因此要建立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不同管理层面与机构的管理规范,要设计简约、有效的程序。
4、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因此,要建立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分析、监控系统,建立学生学习质量信息反馈、分析、调控系统,并且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调查、分析工作,逐步做到信息管理,目前已运用三个软件。
5、教学质量保障是全体教师的事,因此,课题研究采取的策略是:骨干试点——滚动推进——全面覆盖,最后达到全体教师熟练的操作。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最主要的是校长、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因此,课题研究自始自终注意转变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顺利达到研究目标。
第二篇: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徐宏之
新疆伊宁县职业教育中心 新疆 伊宁 835100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服装专业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使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 ,还要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里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检验手段、监督机制等 5 个方面 ,对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服装专业
中职服装专业是一个集市场调查、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销售策划为一体的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矛盾逐步显现 ,重技巧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市场的服装教育现象使我们的毕业生普遍成为实践能力较弱 ,专业视野较窄的脱离企业 ,脱离市场的纸上谈兵者 ,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知识经济人才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 ,这样的毕业生必将面临缺乏竞争力和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尴尬局面。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 ,但终因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由此可见 ,中职的服装专业不仅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而且要构建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此来保障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和设定的教育目标。
1、明确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我国服装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逐步完成了有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服装工程方向、戏剧服装方向、纺织服装方向等不同培养倾向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服装中等教育模式。但是 ,服装专业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实践性 ,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 ,无论是设计方向还是工程方向 ,都将通过实践获得最终的创新和提升。因此 ,实践教学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 ,任何一个服装专业人员都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服装实践基础的情况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充分考虑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和当前服装市场职业需求趋势来决定。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单纯的加工型向设计型、设计兼加工型、流通型等多元化方向转变的过程 ,服装市场日趋成熟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针对服装市场目前发展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服装中等教育机构应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和特点 ,明确服装教学培养目标。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服装人才培养方向来看 ,多从艺术、技术、市场、人文等多方面展开 ,并不偏废一方 ,但各有侧重 ,其人才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 3 种类型 :(1)艺术与设计型。主要目的是培养服装设计师。如日本多摩艺术学院、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法国 ESMOD 时装学院、悉尼艺术学院等开设的服装或艺术设计专业。(2)工程型。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或生产管理工程师。如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苏格兰纺织学院、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等开设的服装和服装工程专业。(3)消费、市场型。主要是为商业或服装市场流通领域培养高级人才 ,如美国奥本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伦敦时装学院等开设的服装营销 ,服装零售、纺织品与服装市场等专业[ 1 ]。目前 ,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只是还不够明确和成熟 ,还带有明显的加工痕迹 ,因此 ,国外人才培养方向的设计将会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使我国服装中等教育得到提升 ,服装市场得以完善。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应该在服装实践基础模块的平台上 ,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和人才类型再设置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图 1 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示意图 ,实践基础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本操作课程 ,它除了包括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课程;服装制图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 ,还包括一些带有课内实训的课程 ,如构成艺术、服装效果图、服装图案设计等。这些课程作为实践基础课程是服装专业学习的基础。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则是以基础实践为平台 ,进行方向鲜明的专业实践训练 ,它包括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和专业社会实践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是强化专业特征的课程组成 ,如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突出服装设计学、服装电脑效果设计、服装品牌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立体裁剪等实践课程。而工程方向的学生则增添了成衣纸样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厂生产技术管理;服装综合工艺设计等课程。服装市场营销方向则加强了服装企划训练;服装市场销售调查;调查分析软件学习等课程。这样使各个方向专业学习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深入 ,接下来进入专业综合实践阶段 ,主要是通过调查报 告、课程设计、虚拟项目设计、综合设计等形式将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形成联系 ,通过实践将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形成完整的创作作品的过程。最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的开放式实践训练 ,并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采风、项目开发、品牌策划等开放式[ 2 ] 实践教学方式 ,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 ,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 ,通过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 ,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 ,最终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此外 ,在服装实践教学中 ,还应该注重通过各种展览、表演等形式将学生介绍给社会 ,让我们的教学与社会产生一种互动关系 ,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发展力 ,为学生进入社会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图 1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示意图
3、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服装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学校实践办学的内环境和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外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服装实验室建设还不能
3创造接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聘请资深专家或企业专职人员与学生和教师共上一堂课等方法来
6.3 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实践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本位出发 ,采用与服装工厂、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市场密切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工厂、企业、专家工作室等场所进行有目的的考察并撰写实践报告 ,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真实状态 ,了解服装市场的层次性、复杂性 ,而教师的宏观指导使学生忙碌于企业、市场、图书馆、实验室之间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 ,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方式及时采集国内外最前沿流行信息 ,为学生提供新的创作土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他们自由探索 ,培养学生批判性创作思维能力;同时 ,提供广泛的市场信息、产业动态 ,更加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市场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 1 ] 任哲雷.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D ].延边 :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 胡振江.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 J ].高教研究 , 2006 ,(7):3255.
第三篇: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 实践
摘要: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目标、组织、运行、评价、反馈”五大子系统为核心,在高校教学活动稳健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全面性、体系的发展性等特点,贯穿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高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加强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本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反映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目标、组织、运行、评价、反馈”五大子系统为核心,突出体现学校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相符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占有和有效利用与对教学流程相符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反映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即质量要与目标相联系,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相应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组织、保障主体、评价方案及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原先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的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系统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校院二级或校院系三级管理,辅之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的保障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之外专门设立保障或评估中心,履行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职能。通过对国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多元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立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专门负责日常教学质量保障职能;二是赋予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改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各种专门委员会以各自领域的保障职能;三是校、院分别成立教学督导专家组,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学评价专家队伍,分管校长直接领导,日常事务由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负责,其职能主要实施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学督导的专门化体现了“专家治校”的理念;四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加强学生信息员管理,如定期编印《教学信息简报》,建立教学信息网站,把教学现场的质量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学管理部门,同时把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既体现了他们在教与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五是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建设满意度调查,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学生、教师、督导组成员、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用人单位负责人等,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二、保障主体的多元性
学生、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人员参与的“五视角”评价网络,体现了保障主体的多元性,改变了教学质量保障只是管理者的事的传统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参与和互动,自保障与他保障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例,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学校教学督导员、学院督导组督导员、学生、教师同行,他们是不同评价层面的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关注点不同,专家注重的往往是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问题,更具专业色彩,更着眼于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学生作为受众,在感受性中更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教学手段的优劣得失,他们对教学方法问题更为敏感。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上,积极引进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保障,构成对教学质量保障评价的社会主体。坚持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本校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在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保障为开放性保障,把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等作为保障主体。例如,请用人单位参与教育、参与人才规格设计及人才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请校外专家进行培养方案的评审鉴定、参与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等的评审等。
三、保障对象的全面性
保障对象的全面性。根据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论,把保障对象确定为影响教学质量全程的各种因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状况。评价对象包括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考试与考查等教学各个环节,既对各种影响教学质量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又充分考虑到各种评价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单项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还要评教师备课情况,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与试卷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仅对全体在编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外聘以及新引进教师也要评价;不仅对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给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不仅学期结束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平时也要对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课评价,重视过程的保障,向教学过程要质量。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性特征的意义在于,一是把所有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都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产生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融共生、相得益彰的保障实效;二是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使保障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不仅是临时性的突击任务;三是全员参与,使得人人关心保障,形成大家共同关心保障的趋势,促使人人都履行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四、保障体系的发展性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的初期,主要是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一种规范教学的目的,即主要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表现的评价,区分优劣并作为晋升、奖励、处罚教师的一种手段,是与教师自身利益挂钩的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在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淡化甄别与鉴定,强调保障的发展性功能,通过教师的自我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的发挥。新的保障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更关注教师的长期发展,根据其现有基础,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取得了教师的广泛认同,促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他保障”向“自保障”转变。另外,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学校多次组织不同类型的师生进行讨论,使师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文化观念的融合,统一了意志和行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田恩舜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3]叶林桢.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25-40.[4]常晓.我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21-23.[5]刘清华.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证策略研究——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30-35.[6]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第四篇:浅谈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 保障 高等学校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2]丁增富,葛信勇.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4,(3):47-49.[3]苗军,单振动.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3):15.
第五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体系五个子体系。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诞生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之外,也让我们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尽快达到本科教学要求,在参照老本科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都初步建立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积极鼓励已有教师提升学历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措施,使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渐趋合理化,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数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逐步扩大;在本科新专业检查、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本科水平评估等项目的推动下,通过升本后的持续建设,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新建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及重点大学的办学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在专科教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思维定势,难以适应和满足本科的办学要求;对本科教育环节不熟悉,对本科教育管理尚处于“仿真”阶段;缺乏本科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本科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新建本科院校抓住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利用监控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进行反馈,使教学工作得到控制,实现教学质量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需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工程。二级学院是高等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属于一线的教学组织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校都对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予以高度重视,建立了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在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机械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体系”五个子体系,见图1。
2.1 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学质量目标标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既定标准和人才培养实现的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毕业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和就业率等。
由学院校企共建专家管理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预定目标。对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具体化,并在培养方案中反映。目前各系正在根据学校的定位对现有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确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制订(修订)教学大纲,做到各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适宜,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责任人为专业负责人,由教学副院长及各系主任负责具体执行。
2.2 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2.2.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数量的增加、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建立教师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并组织实施。为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有企业经历的人才,同时实行在职进修提高和选拔出国进修,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互派教师访问、学习等形式加大国际间的业务交流,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学院还聘请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有责任感的教授作为各学科的带头人,由他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科方向,指导青年教师。同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教改项目,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的责任人为学院院长。
2.2.2 教学设施建设
教学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室(多媒体)、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校园网等设施及后勤保障设施。教学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确保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并正常运转。教室(多媒体)、图书资料室和校园网由学校确保;实验室由学校拨款。二级学院教学设施重点工作是实验室建设,满足本科实验教学要求(实验手段和设备仪器的台套数等)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此,学院依靠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资金,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基地,扩建了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责任人是学院分管院长。
2.3 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以过程管理为着力点,建立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
2.3.1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新专业申报;各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专业特色,教学改革等。
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新专业的申报要经过“调研、论证、专家评审、报批”的程序;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逐步形成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的责任人是专业负责人,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负责具体实施。
2.3.2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构建规范、完整、高质量、能满足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都通过课程建设的合格验收,部分达到优秀标准,有一定数量的校级、市级重点课程以及国家级重点课程。对教材的选用和使用效果进行控制。
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及各门课程的基本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经专家评审和主管上级批准后实施。将任务分解,确立课程负责人,负责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题库等,并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负责。重点课程建设由各重点课程建设负责人牵头,方案经专家 评审后报教务处审批后实施;一般建设课程由课程负责人牵头,方案由校内专家评审,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课程建设的责任人是教学副院长,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2.3.3 教研教改
教研教改的基本内容包括:根据教学需要,学院设立教研教改项目或教师自行申报项目。通过专家讨论、教务处审批、立项、下达任务书、中期检查(方案审查)、项目验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总结等环节,控制教研教改项目的质量。
教研教改的责任人是教学副院长,由教研教改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2.3.4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把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结合起来,给学生树立一个清晰可操作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整顿考风为抓手,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制止考试作弊等行为,纠正不良风气;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学生创造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学风建设的责任人是学生工作副院长,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3.5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实验报告)批改、考核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高效,并能做到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的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进度的安排,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护。课堂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教学计划执行良好,教学秩序(缺课、迟到、课堂纪律等)可控,教师讲课水平(内容,熟练程度,重点是否突出)提高;任课教师责任心增强。
课堂教学管理的责任人是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工作副院长,由系(部)(副)主任、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任课教师负责具体实施。
2.3.6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准备、过程组织与指导、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的责任人是指导教师。
实践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任务的落实,实践教学秩序维护及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依据实验大纲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并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即对实验课准备情况、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践教学管理的责任人是教学副院长,由实验中心主任、由系(部)(副)主任、教务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3.7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基本内容包括: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各类学生创新团队等。第二课堂总体要求是社团管理规范,社团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现学生以学习为主的原则;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各类学生创新团队训练有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课堂的责任人是学生工作副院长和主管科研副院长,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创新团队负责人具体执行。
2.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4.1 监控内容
①师资队伍评价
师资队伍评价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控制课堂能力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根据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成对教师的考核、奖惩工作。
②教学设施评价
教学设施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包括现有教室(多媒体)、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校园网等设施;教学设施的维护是否正常。
③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所需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检查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专业特色是否形成。
④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课程建设所需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合格课程验收;课程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优秀课程、重点课程的评审等。
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材及参考材料、教案、多媒体课件、作业、教学方法、试题库及试卷、课程设计、实验,以及课程教学环节的各种记录等);教师执行课程大纲、执行教学进度、按课表教学的情况;每学期开学、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的执行情况;考试管理和考场纪律情况;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各级领导和教师听课情况。
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实践教学基本文件及其执行情况;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否齐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及质量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责任人是学院教学副院长,由学院教学工作督导组、各系(部)等具体监督。
⑦毕业生评价
毕业生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有:课程质量、任课教师、培养计划等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的内容有: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工作措施与效果。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内容有: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分析质量目标是否实现。
2.4.2 监控手段
①教学秩序监控
聘专人对全院上课班级准时上、下课情况,临时调课后的课情况等进行检查。
②期中教学质量监控
教案、教学文件执行情况;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座谈会收集教学信息,提出整改措施;学生评教;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听课情况;实验及实践教学的开设情况。
③听课监控
实行各层面的听课制度,包括领导干部听课、教师听课、专家听课,有效监控课堂教学质量。
④教学工作督导组监控
发挥院教学工作督导组的检查作用,坚持听全体任课教师的课,定期汇总听课情况,将存在的不足及关键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教师。
⑤新教师教学质量监控
新进青年教师进校后须坐班一年,并指定教学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过教学关,以培养年青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青年教师新开课前进行试讲,学院跟踪第一次上课教师,由院教学督导组成员听青年教师第一次开的课,以认定其是否达到主讲教师的资格。学院还要组织随机听课,抽查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5 持续改进体系
①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改进责任。
整改是教学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改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要特别重视共性问题,并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成员、教学督导组成员和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给出整改的指导性意见。由具体部门制定改进措施,学院教务部门下达整改任务书,任务分解到人,以促进工作的改进。
②检查改进结果,并进行评价。
对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定期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改进结果进行评价,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