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新课改下的教师管理
也谈新课改下的教师管理
广南县旧莫乡昔板中心学校李顺剑
随着农村民办代课教师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教师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各种思想意识的冲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家长的高期望值,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和与之不成比例的工资待遇等让教师心理失去了平衡。在付出与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陷入了误区,产生了消极情绪, 丧失工作热情,厌倦教师职业;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以个人利益实现最大化为价值标准,给学校管理带来难题。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调离、改行、考入公务员;或是辞职离开讲台,另求生路,造成了教师结构不稳定,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改形势下,怎样才能即管好学校,又处理好领导与教师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去做。
一、解决师资配备不足问题
农村完小、校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不愿意下去,有关系想尽办法不下去,能下去就带着情绪到学校,造成中心学校所在地教师相对过多,完小教师紧缺,给学校的工作开展带来了难题。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外出务工,学生由其爷爷、奶奶监护或是亲属监护,甚至有的学生是自我监护,周末、假期学生回到家中监管不力,无人监管,陷入一种放任氓流的状态。留守生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一部分人都染有不良习惯,2-
家里的农活、父母生病、亲朋好友家的事情都要去处理,学校要处理好“法制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做广大教师的贴心人,本着多理解、多激励的思想,多些人性管理,少些惩罚,让教师开心工作,确保教师即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又处理好家庭事务,达到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的双赢目的。
三、丰富和充实业余生活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真。在教学过程中本应是充斥着教师的智慧,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单一而重复,每一位教师都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教室与办公室这两点一线间穿梭,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相同的工作内容,让教师远离了创新;在这样枯燥的工作环境中,连起码的新鲜感都没有了,创新又从何谈起。加之学生难教;社会对教师职业偏见,媒体对个别教师发生的个案过度渲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同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教师兴趣爱好,提高教师全面素质;让教师们感觉到自己的职业不枯燥,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好,教学质量也才能提高。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俗话说“要想给马儿跑,还要给马儿吃草。”学校要发展,只有注重教师的培养,不断的提高教师素质。农村学校教师少,人员缺,外出学习难,学校要根据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是送课下乡。“曾经听一位完小老教师说过,他听过最好的课是中心校某某教师下来讲的那一节课”,这一句简单话,充满着教师们对好课的憧憬。中心学校定期组织送课下乡活动,挑选骨干教师或聘请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到各完小、校-3-
点讲示范课,让完小、校点教师听到好课,学到新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好,以提升完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定期组织教师的基本功比赛和课堂教学竞赛,聘请专业人员作比赛的评委,并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增强教师教学信心;三是跟班学习。新分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为了让新教师少走黑路、弯路,早日担负起教育教学任务,学校应安排新分教师到中心学校跟班学习一段时间,由骨干教师做导师,指导新分教师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及早进入工作角色;四是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学校领导要在管理事务繁忙之余,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新分、非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沟通,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当然,学校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简单的关系,它关系着教师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多方面的因素,领导要做教师的贴心人,多从教师们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让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教师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只有整个集体和气了,学校管理也就不会很难了。
第二篇: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来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势在必行,文章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原则、新型教师角色的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转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夸美纽斯说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一、教师转换角色的原因透析新时期下教师存在着压力
1、“信息爆炸”时代越来越显出教师知识量不足。
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现代的教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逐渐提倡跨学科综合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知识面狭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很少交往,甚至相互冲突的毛病,从而为每一门学科的教与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明显加大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培育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人才的增加势必给行业带来巨大竞争,教育行为也不例外,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的改革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的人才的竞争,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实力靠的是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地将来教育改革的大风大浪中搏击。
新时期对人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进地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我们常提倡的“尊师爱生”其实就是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从深一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而新型社会提倡一种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由、真正的平等。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新时代相悖的。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垂直关系。即教师有绝对权威。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①、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特征是主体处主动,客体处被动,主体常依照一定模式改造客体。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②、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现代信息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该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样,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3、教师应该由手电筒转换为镜子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像一只手电筒一样照出学生外表和心灵的是与非,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正所谓“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讲“要散布阳光到别
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
①、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最好教材之一。
教师的服装本身就是一部美学,对学生进行着无声的美育熏染,它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飞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的服装一要美观大方,要体现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内涵,二要线条简洁分明,体现朴实、高贵的美,不要过多装饰,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时刻记住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镜子,是一本活教材。
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③、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4、教师应该是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结果台上讲得冒青筋,台下听得昏沉沉。即使出现几个“乖宝宝”,那也只是一台录音机、摄像机,并无创新精神,所以外国人常说中国人高分低能。
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学生是演员,是活动的主体。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德国的顾孟德也说过“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据统计,一个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到的只有一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25%,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学才能获得,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小决定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向深处发展,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稳操胜券的事情。
教育不只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重要的还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这样做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5、教师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①、教师不可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遵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的原则,全方位的、公正的去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也几乎每一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决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
②、教师不可以对不同学生确定同一的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先天优势不同,后天兴趣爱好不同,其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或为参天大树,或为茵茵绿草,或为清香花朵,或为累累硕果,决不可牛不吃草强按头,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③、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教师应根据同学的现实状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自卑的给他们些信心,自负的给他们些挫折,没有热情的及时给他们添上一把火,吃不饱的给他们添加些任务,消化不良的帮
助他找出病因去除病灶并控制好数量,要让每一个同学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班上课的基础上做好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祖国兴旺、民族发展的大事。
第三篇: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摘 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关键词】 教师角色;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实际证明,尽管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的理念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教师们表面上也接受,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地听,断断续续地答,手忙脚乱地执行教师指令,学生这样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有主体地位可言,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主要应该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
一、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精确地向下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还必须熟悉并掌握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善于运用教学的技术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形象地表达教材。
有研究者(张承芬等1984)认为,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必须能顺利地实现和完成如下环节:(1)发动和激励学习。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发动和激励学习,需要教师掌握相当的教育理论和多方面的教育技能。(2)组织教学。要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切地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力与兴趣等,以便作出正确的教学预见和安排。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很好的钻研课程和教材,在仔细研究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地组织教学。(3)评定学习。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教师还要作出“学习效果的评定”来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并通过反馈改进教学。
教师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适时、谨慎、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倾听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多以对话的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由主讲人转位为倾听者。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育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作为倾听者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
三、评价者
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倾听学生交流,还要对学生、教材、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评价也应全面,不应只看学习情况,还要看学生的品行习惯,在这一点上,教师要为人师表,起到表帅作用,以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养成,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公平、合理,顾及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倚,全面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对教材,要认真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学科理论,指导教学。对教材的选文问题敢于质疑,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给出的知识,若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要有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精神,使得教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对教学,应该改变以前那些陈旧的课堂形式,选用新形式为学生讲解知识,把握新课标精神,大胆创新,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成绩。
四、研究者
教师要做个研究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教书育人,还要开展研究,因为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些依靠现有理论和自身经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开展科研活动,做个研究型教师。
要充当研究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不满足于工作中的“轻车熟路”。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除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积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臧乐源:《教师学》[J]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肖海洋:《新课标背景下的几大怪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5]吴丽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第四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也谈企业文化管理
作业:韩静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我想可以从问题的反面来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即真正企业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
首先,我们从企业文化的起源说起。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后提出的一个管理范畴的概念。美国人在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时发现:日本企业的成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而非技术、资源、设备等等这些因素!他们最后将这种无形的东西归结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传入我国企业界也有几十年了,许许多多企业仍不能了解它的真谛,有做秀之嫌,自觉不自觉得让人感到,某某公司在搞企业文化,好象这样一来企业就真有了文化内涵。这从多数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工作当成一些员工文体活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学雷锋之类的字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企业并没有找到企业文化的真谛,只是将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内容都装到了企业文化这个“大筐”里,由于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在这些企业里,企业文化只是一句口号。
什么是企业文化的真谛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我个人以为,企业文化是管理的范畴,是企业管理层次全面、综合或核心的体现,而且它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形式,一是指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高境界,另外也表明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企业发展到较高的层次阶段时才会有所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效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经营管理得好,会产生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好,就会产生不好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的特色,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色。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的风格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风格。
怎么才叫不做表面文章?我想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套用当今流行一句话叫做:同样也是一把手工程。要想培育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老总(们)首先要有较高的管理层次,包括扎实的管理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到位的个人素质。一方面老总要意识到企业文化应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抓起,要扎扎实实地发动员工搞好基础管理,进而布署好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获得长足发展。当企业的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时,企业文化就应运而生了;另一方面,老总的素质高低、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当然,企业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企业的群体价值观、理想信念、宗旨目标、行为方式等等的综合体现。这里当然包含了公司一般员工的成份,但企业领导层,关键是一把手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作用绝对是最重要的。
我想说,做企业,管理是头等大事--这体现了企业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总之,我对于企业文化核心的理解就是:企业文化—核心是价值观—来源于核心的管理内容—人的管理—人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