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对当今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对当今教师的要求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 张志恒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我国,最初的教师由军官担任,这就是为何将承担教育职责专门人员称之为师的原因,教师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国家的军事骨干和统治者。春秋战国以后,教师转由文士担任,他们通过招收学生,一方面将上层文化下移于民,推动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对民间的精神财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各门学术,其教学内容开始转向文事教育,直至后来的《四书》《五经》。进入近代以后,学校教学内容由单纯读经变为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内容,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专门的师范教育,而且开始分学科分专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解放后,我们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研究性学习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它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我们从七个方面,谈谈“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须加强自身的学习
在原有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走上讲台,教师就是权威,居高临下,教师的答案就是标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现实,这就使教师没有了专业知识的优势,经常会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教师必然会产生一种对新知识的“欠缺感”。也正是这种“欠缺感”,会促使我们的教师萌发继续学习、完善自我、拓展知识面的强烈愿望。“我不知道下一次会参加什么课题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我总想走在学生前面,总想为自己找回信心;这就促使我努力去学习、去研究。”这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一位教师的深切感受。可见教师仅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已经完
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去熟悉和研究“研究性学习”,去重新学习许多新的知识,研究许多新的问题,向书本学,向学生学、向同行学,向社会学。
二、教师要履行管理的职责
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特别强调组织管理,这是由这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式的,学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学生都在教室里,管理上是比较方便的。哪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哪个学生上课违反纪律,哪个学生没来上课„„老师都能清清楚楚地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或在教室,或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活动范围远远超出教师视野范围;而且,每个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都不一样,有时即使是同组成员,由于分工不同,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他们的活动带有很大的流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每一位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都必须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譬如说,可以要求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每次活动情况做好记录,并注意核实。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活动记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可以不定期地开些座谈会,或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甚至可以制定一些量表,给学生定任务,把这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依据。总之,一切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管理措施,都是我们的教师应该努力去实施的。
三、教师要参与研究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的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需的。
那么,如何参与呢? 首先,要把握参与时机。在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时,在学生偏离课题却浑然不觉时,在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时,在学生以马虎应付的态度对待课题研究时,在学生小组成员因计划不周导致研究工作一度停滞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其次,要把握参与的度。有的课题组组长威信高,能力强,组员之间配合默契,他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时教师就不要过多地插手学生的研究,而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自己去闯,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用婉转的态度,建议学生改进;但有的课题组学生能力可能稍差一些,或者是因为他们对
研究结果要求过高而自身又缺乏信心,这时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多关心一些,多提些合理的建议,并注意给学生鼓劲。也就是说,不同的研究小组对教师参与的度有不同的要求。但一定要注意,不管是哪一种程度的参与,老师都不能越俎代庖,而是以自己热情的态度,教会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师参与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交互式:走到学生中间,以聊天的形式,摸清他们研究中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概括地说,就是共同讨论,亲身参与。②同步式:与学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思考学生课题研究的方向,了解获得有用资料的途径,以便在他们需要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概括地说,就是同步研究,协同共进。③间断式:每次学生活动之后,必须及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把教师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免学生延误研究进程。概括地说,就是紧密联系,双向反馈。
四、教师应加强对活动的指导
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课本的开放性课程,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经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谋”、“教练”、“陪伴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那么教师何必去指导他们呢?其实不然,“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的一门课程,承担有培养、训练中学生的教育任务。尚未成年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指导他们学习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走出熟悉的学习环境——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时,学生往往觉得无从学起,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了大量资料,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仍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社会现象感到困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使“研究性学习”无法进行下去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可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多走弯路,可能会困难重重,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可能会半途而废。
但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进行集体指导,如举办
诸如“如何搜集整理资料”、“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有关讲座;也可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总之,教师的指导应该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学得主动,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五、教师要学会相互协作
原有的教学是单科教学,各学科都是独立的整体,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各学科老师只需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业务上的交往。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多种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社会、科技、自然、生活、宗教等方方面面,只要是学生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都可以去研究。然而我们的教师毕竟不是全能的,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即使知识再丰富、再渊博,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种知识结构的局限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合作。如:语文老师擅长指导撰写研究报告,数学老师精于数据处理,英语老师长于英文翻译„„所以指导教师只有所分工,才更容易实现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有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个班级的任课老师就是一个整体,每一位老师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大家考虑的应该都是整个班级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遇到问题也都一起商量解决。
当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的合作对象也包括学生,即教师是同学们开展研究活动的协作者。学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教师帮忙协助解决,如学生研究中不懂的各种方法、学生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学生外出调研所需的证明材料等等。
六、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任务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不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研究的是学生。研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如下研究:如何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学生小组的能力确定适合于他们的课题;要研究学生课题研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要研究学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最适宜时间,既要让学生的课题研究
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学生的学科学习不受影响。最后,教师还要研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探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不同形式和策略。
七、教师要做活动的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学生对它认识不足而导致对它不够重视的现象,也可能由于该课程尚未纳入高考科目而受到家长的抵制,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和家长加深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宣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就、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人才观等,帮助他们提高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其次,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由于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学生外出采访吃“闭门羹”、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出现矛盾等。当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和学习兴趣减退时,教师就要为他们“铺路搭桥”,协调好各种关系,想他们之所想,与他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战胜困难,激励他们走出低谷,促进他们走向成功。
再次,教师还应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从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但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有些学生还是只会向书本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课本,走向宽广的社会,促使学生从单一的向书本学习转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求知。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模版)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我国,最初的教师由军官担任,这就是为何将承担教育职责专门人员称之为师的原因,教师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国家的军事骨干和统治者。春秋战国以后,教师转由文士担任,他们通过招收学生,一方面将上层文化下移于民,推动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对民间的精神财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各门学术,其教学内容开始转向文事教育,直至后来的《四书》《五经》。进入近代以后,学校教学内容由单纯读经变为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内容,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专门的师范教育,而且开始分学科分专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解放后,我们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研究性学习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他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决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尽管如此,要让教师真正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验一开始,我们就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持旁观者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人的惰性、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绝大多数教师的现实想法:如每周拿出3课时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高考成绩受影响怎么办?研究性学习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业绩,何必那么积极?研究性学习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为什么一定要承担?中小学教师不懂科研,怎么指导学生?不知道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等。上述想法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现阶段教师的心理。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其中有的问题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如高考、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一规定等。但老师在观念、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则只有靠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
二、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老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一个学生小组在研究电冰箱制冷的问题时,学生根据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理,思考电冰箱在制冷过程中一定也会发出的同样能力的热,那么这些热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于是他们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一听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课本上从来没有讲到、他本人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这种心情正像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一位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老师所描述的那样:过去我进教师,对于教什么、学生提什么问题不说有100的把握,起码也有90的把握。但现在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连10的把握都没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及要求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及要求
高中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高中课程改革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就研究开支课程开展来说,课题选择是基础、是起步,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成败。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来说,它又是十分重要的切入口,离开对学生发现问题、提高问题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校对课选择的原则、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做如下要求:
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工作的组织机构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研究性学习实施领导小组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办公室及选课指导中心(设在教务处)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研究性学习实施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研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语文组
组 长: 副组长:李洪英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数学组
组 长: 副组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外语组
组 长: 副组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物理组:
组 长:、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化学组
组 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生物组
组 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政治组
组 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历史组
组 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地理组
组 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体艺组: 组 长: 副组长:
备课组长:
分管领导: 信息技术教研组: 组 长: 分管领导:
成 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入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二、课题选择的原则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选择课题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强调科学性,是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补,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发展,或是某领域某些不正确观点的纠正,或是有助于研究者自身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习惯、态度、规范及思维方式。选题的科学性,可保证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而不选反科学、伪科学和荒诞迷信的课题。
2、创造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和前进。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和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选择的课题是无人提出的或是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努力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就能赋予课题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可行性原则
一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一课题时的可行性。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以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渚,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知识结构相适应。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的来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仔细地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核心所在。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才能提出高质量的课题呢?笔者认为,一是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二是将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1、仔细观察,发散性思维
人在最初阶段,不应该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而只需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周围,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试着给予回答。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中含有哪些成分?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除了大米以外,还有哪些粮食?其营养成分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要吃粮食?世界上是否还有饥饿存在?为什么还有饥饿存在?如何才能防止饥饿?砍伐森林与粮食有关吗?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所不有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一个问题,对于自己未知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
2、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课题,是课题的主要来源。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就有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可以研究学生用餐问题、校服的穿着问题、学校或周边环境的整治问题。如“关于白塔中学食堂用餐问题的调查”、“现代中学生服装美的调查”、“白塔中学化学工业区周边水质的调查”;可以研究研究性学习改革的内容、学生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如“学校开设拓展型课的现状调查”“英语歌曲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可以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学生的交往等等。如“白塔中学学生与父母交流情感的调查”“如何看待高中生之间的友谊问题”。
四、课题选择时出现的问题
在开始选择课题的时候,常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选题所涉及的研究的内容过于抽象;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1、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
选择的课题题目过大,这是学生在选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不知道选择的题目和他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提出的题目只求一鸣惊人,不考虑其它。如“中西方婚丧嫁娶习俗的比较”,这一课题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太大,显然大大超出学生的能力所能驾驭的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根本无法胜任的。一般遇到学生选择的题目过大时,教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地域和时期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修改和限定,这样就可以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和清晰。如,在给学生做指导时,建议他研究“解放后四川结婚习俗的演变过程”。
2、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学生选题中出现的另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如“关于我校高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高中生消费观的调查”等。无论“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消费观”等,都很难把握,用单纯的调查方法更是无法测定。在指导学生时,建议课题改为“关于我校高中生对中国传统道德认同态度的调查”。因为高中生都出生在当代中国,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某些传统的道德,但也会用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来排斥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当代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同时对“中国传统道德”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这样研究起来就比较容易入手。
3、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这里所说的“可行性”,主要是指学校或学校周围是否能提供学生课题实施的必需条件。具体条件有:信息资料、实验设备、药品试剂、时间、精力和财力等。譬如,“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心理剖析及预防措施”、“国内旅游指南”、“计算机硬件的测试”、“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和“贷款购房的研究”“家装室内甲醛的污染与治理”等课题,学生要研究的话,就缺乏完成此类课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条件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不解决条件问题,课题就不能确立。如“火箭的制作”,需要燃料,还要其它材料。没有他人的帮助,一般的学生无法完成此实验,象这类课题只能放弃。
4、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对课题中要研究的问题不明确。如:“足球”、“桥”、“电影”和“高中阅读课”等。研究研究课题,应当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来陈述。例如:有一个学生想研究高中生开设的阅读课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他把题目定为“高中阅读课”,这种宽泛的不包含任何问题的陈述显然不合要求,可以改成“高中生开设阅读课程对提高阅读成绩的影响”,这样就比较具体,也包含了问题在其中。因此教师在指导选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发散性思维,畅谈在这个题目下有哪些可以研究的方面并一一列出,然后引导学生把每个研究的方面转化为问题,从中抽取出对学生最有教育作用的题目,作为学生研究的内容予以限定。这样,在学生进入研究前他对自己要研究什么就比较清楚了。
5、教师加强对选题的辅导
教师在选题阶段是最忙碌的。其共和大约有这样几方面:发动学生、根据学校统一布置组织学生参与课题选择;提供本学科知识背景,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科研方法辅导;指导学生选题。其中指导学生选题,建议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介绍各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互相启发,逐步集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感兴趣的内容概括成问题;组织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明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组织学生讨信纸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课题,哪些资料、数据、信息是必需的、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主持学生课题的开题评审。在课题选择阶段,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辅导。
总之,在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时,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确定贴近社会生活实践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关心社会进步、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要求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名称 未来的地铁
所在单位
香江一小
课题组长
杨硕
小组成员
无
指导教师
王老师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要求范文
文字报告以文字说明为主,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和附件。基本要求如下:
1.封面标明:课题名称、研究时间、学校、班级、指导老师、组长、第一执笔人和小组成员。作者署名人数在3~8人,指导教师人数1~3人。
2.采用Word文档,A4纸,页边距设置上、下为2.54cm,左、右为2.2cm;标题用小三号黑体;报告正文前的摘要、关键词请用五号楷体,并注明[摘要]、[关键词]字样;正文下方请标明页码(页码格式为阿拉伯数字,居中)。
3.[摘要]控制在2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正文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并统一用A4纸,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或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5.附件是帮助评委了解研究过程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成果的一些原始文字材料和写就的小论文,原始文字材料的形式以活动记录册的数码照片或活动记录册为宜,附件总页数一般情况控制在A4纸10页以内。
文字报告以文字说明为主,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和附件。基本要求如下:
1.封面标明课题名称、研究时间、学校、班级、指导老师、组长、第一执笔人和小组成员。作者署名人数在3~8人,指导教师人数1~3人。
2.采用Word文档,A4纸,页边距设置上、下为2.54cm,左、右为2.2cm;标题用小三号黑体;报告正文前的摘要、关键词请用五号楷体,并注明[摘要]、[关键词]字样;正文下方请标明页码(页码格式为阿拉伯数字,居中)。
3.[摘要]控制在25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正文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并统一用A4纸,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或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5.附件是帮助评委了解研究过程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成果的一些原始文字材料和写就的小论文,原始文字材料的形式以活动记录册的数码照片或活动记录册为宜,附件总页数一般情况控制在A4纸10页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