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凤庵中学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
姚家坝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芦淞区教育局的统一布置下,学校决定开展教育课程改革,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制约课程改革实施和纵深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目标:
1、确立教育新理念
2、构建课程新体系
3、建立教学新模式
4、完善评价新机制
三、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小组:
组 长:潘中秋副组长 :张宏伟、张璞
成 员:张冬香、马国安、张炼、黄红
四、实施措施:
1、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组织教师继续深入学习《纲要》、《课标》,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新课程意识,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使先进的办学思想不断变为教师的共同追求,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建。聘请专家和名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组织教师互相学习和交流,为课改打好知识和理论基础。
2、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落实好校本课程。
3、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课堂教学新模式。从本期开始,我校将以“学生为主、自主高效、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过程体验、面向未来”的课堂模式为改革目标,大力推行实现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同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以及上课前老师的课前复习巩固,师生在共同讨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求真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同伴的互助、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形成课堂上有效的思维碰撞,达到学习问题的完善解决。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始终以问题为链接,形成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又生成新的学习问题,进而通过学生的质疑、实践、归纳,老师的综合、演绎、提升,师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走向超越。
4、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武研讨活动,积极为教师搭建舞台。如开展主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效性”、“如何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每期举行教学比武,并开展“课改新星”献课活动,以此为平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5、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伙伴互助听、评课,结合学科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诊断,找出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相互提高的角度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切实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和教学能力。从本期开始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比,并予以奖励。
6、确定每周的星期一为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研讨,各组组织教师学习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7、开展论文评比活动,发动全校教师撰写课改论文,进行论文汇编。
8、重建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的全体师生不断创造的,以学校教育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观念、行为方式的集合体,包括了学校的物质环境以及办学传统。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价值理想和办学目标、生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激发和凝聚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环境布置应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大力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计划中的机动时间,举行运动会,开展科技文体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以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9、加强家校沟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宣传课改,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依据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开通学校与家长的全方位沟通渠道,如组织家长教育的问卷与调查及与家长的教育心得交流。
10、完善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广度深度地探索、尝试、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以学科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建立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的评价体系,设立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课堂教学的全员评价,民主评价,加快对课改新理念,新技术的推进。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建立课改领导小组;制定有关课改管理、评估的相关制度和标准。
2、制度保障:学校制订一系列有关的制度,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如:教研活动例会制度、教研主题学习制度、备课组公开研讨制度、计划与总结的制度、教师与学生反馈制度以及各类奖励制度等等。
3、物质保障:借此次区教育局对农村中学建设的东风,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专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购置新课和所需的教辅音像资料和实验器材。改善学校用于教学的硬件设施,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同时学校将大力争取上级拨发课改实验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师生的活动和表彰优秀老师方面,以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4、队伍保障:学校将挑选一批优秀的教师来担任课改学科实施的教学工作。
姚家坝乡龙凤庵中学
2012-3-12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情况的汇报
面朝课改 春暖花开
---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伏口镇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悉心关怀!伏口镇位于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典型的山区。伏口镇中心学校是涟源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师8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6人。全校共有班级24个,在籍学生1255人, 建筑面积24790平方米,占地面积36900平方米。自2006年启动课改,特别是2010年9月被认定为湖南省基础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以来,学校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秉着“学校规范化加特色,教师整体化加特点,学生全面发展加特长”的办学思路,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在打造山区特色课改学校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已具规模,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初显成效。
一、植根课改理念,营造浓厚氛围
(一)合力推广课改。自课改启动以来,多次邀请省市领导、专家对予以全程关注和具体指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伏口镇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课改工作专题会议。家长委员会和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构建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课改网络格局。
(二)转变教育观念。严格执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湘教发„2009‟36号),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不办重点班或奥赛班,统筹配备教师。倡导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期开展“同读一本书〃你我共成长”活动,内化教师自觉课改行为。
(三)营造课改氛围。强化校风班风建设,努力打造积极向上和乐于奉献的教风,倡导刻苦勤奋、学而不厌的学风。打造“燕语廊”文化阵地,及时发布课改信息。充分利用学教学楼、食堂、寝室等空间,张贴课改材料及文件图片,宣传课改动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张扬个性、放飞梦想的校园文化,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四)改善办学条件。从2010年到2015年,共投入96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和科教楼,改造了教学楼。重新装配了电脑室、舞蹈室、美术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配备了电脑220台、投影仪电子白板28套。添臵了1400余套标准的学生课桌凳。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为教师安心工作、潜心课改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拓展课改视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扩大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养和业务水
平。5年来,先后组织部分教师到岳阳市许市中学参加了10多次体验式培训,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江苏省洋思中学、株州市景弘中学学习观摩120余人次,引发课改思维嬗变。
二、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课改
(一)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听课、作业批阅、业务学习、学科组月评价、教研组评比、教研成果奖励、家校联系、教师岗位考核、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制度。
(二)严格课程开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的要求,严格遵循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品德、科学、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加强了实验、实践、校本类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结合实际开设了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改变备课方式
在新课改的探索中,学校从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入手,积极推行集体备课、个性备课、课后再备课的“三级备课制”。“三级备课”的实施,既集中了教师集体智慧,又能使教师吃透学情,尽可能彰显个人教学风格。
(四)创新教学模式
借鉴书法“临摹”、“破帖”、“入贴”训练路径,致力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2010年,逐步形成了“有效预习、合作探讨、优化训练”的教学流程,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厌学心理得到了改善,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的孤僻性格得到了较好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2011至2013年,认真总结前段课改经验,结合学情和课改走势,初步确定了“四阶段八环节”模式,主要体现“有效预习,合作交流,精当点拨,当堂训练” 四个阶段,“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与预习主要学习内容、小组讨论与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与评价等八个教学环节。2014年,融入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学段特点,确定了“练习反馈、自学讨论、展示提升、梳理巩固、达标抽测”的“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努力实现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变,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内求实效。
(五)完善评价机制。一是改变了对教学的评价。制订了《课堂评价表》、《教师上课情况反馈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与反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具体细化到了每个环节,并进行量化打分。二是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制订了《教师岗位量化考评细则》,从师德表现、岗位职责的履行、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工作。三
是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制订了《学生综合素质达标考评细则》、《三好学生评定方案》、《一日常规三字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案》等制度,从学生行为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长发展等方面进行达标考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六)狠抓教学常规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督促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质量检测、听课评课等教学工作,规范了“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行为,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的抽查。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时量,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三、拓展多维空间,力求全面发展
(一)努力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安全知识课程、禁毒知识课程、文明礼仪课程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立了计算机、美术、舞蹈、田径队、篮球队、文学社等,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提升能力的平台。强化国学经典教育,开展传统诗词教学。结合伏口地域特点,挖掘梅山文化深厚内涵,邀请当地民间梅山文化爱好者,组建文学社,共编印《梅山文学》 11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二)扎实开展校本研训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自主研修、团体协作、学校管理者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动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的校本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总结,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期组织一次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评选活动,教研组(备课组)每周组织小课题研讨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好“班班通”、电子白板,推进“三通二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系统全面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以充分挖掘所有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老师的教学智慧,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加强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课改优势凸显,特色初露峥嵘
五年来,课改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师成长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办学品位阔步提升。
(一)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强力推行“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变“课堂灌输”为“课堂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10年以来,全校共有140余人荣获娄底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国家级奖26人次。田径代表队荣获涟源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十连冠”,并4次荣获娄底市初中组第一名。学生文艺节目荣获涟源市一等奖及以上奖励近70人次,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140余篇,新星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强文学社团。在2015年全省中小学“两型在我心”征文活动中,2人获得了一等奖并参加颁奖典礼。上省示范性高中分数线人数、普高录取人数名列全市前列,龚石同学,吴美和同学分别获得涟源市2012年、2015年中考总分第一名。
(二)教师素养整体提升。课改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升,教师教学思想与角色发生根本转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进师退。教研课、同课异构、教学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2010年以来,18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40余人次荣获娄底市级表彰奖励,50余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赛课、优质课竞赛)中获奖,60余教师在各类教育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70余篇。
(三)学校特色逐渐彰显。学校承办娄底市教育教学现场推进会2次,涟源市学校管理、教学研讨会6次,结对帮扶4所薄弱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岳阳、常德、永州、邵阳、益阳等市州80余所学校2600余人次到校观摩学习,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20余位教师金30次在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学研讨会上就学校管理、教研课改、学科教学等进行交流,较好的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娄底日报》等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娄底市示范性初级中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 娄底市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 娄底市经典诵读学校”等40多项称号。
目前,我校课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课堂模式的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任重道远。因课改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配备难以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课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今后要去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和努力方向。
谢谢大家!
第三篇:龙凤湖小学部校本课程改革创新计划
龙凤湖小学部校本课程改革创新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总目标:
发挥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重点突破:
以学校特色项目为基点,在和谐团队氛围下的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向各学科延伸,完善三大校本课程,即《守护生命—安全教育读本》、《欢腾腰鼓》、《经典诵读》。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工作小组。组
长:李新行
副组长:周素娟
王艳茹
成员:张光楠
梁彩霞
于彩伟
梁自琳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守护生命”、“欢腾腰鼓”、“经典诵读”三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五、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发掘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的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2、各学科在确定的年级实施,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学校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5、运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充实课程资源,交流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和成果,将研究与实施相结合。
6、逐步将“守护生命”、“欢腾腰鼓”、“经典诵读”这三个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引导各学科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开发。
六、校本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及研究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第四篇: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 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 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 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 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 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 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 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 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美术等学科,应用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工具和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实验,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3)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经验。
6、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网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3)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4)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验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验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 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 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 调统一。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 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验的步骤:
(1)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我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2)建立并完善新课程的教学常规、教育评价、教师教育等机制。(3)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4)开展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研究。(5)开展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6)根据前述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调查、测试、记录、交流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实验的情况。
七、实验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 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 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学校制订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走出、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
2、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
校级课题研究:①《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 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 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 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1]制度与管理
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 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 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 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第五篇:中学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北兴中学2006—2007学
课 程 改 革 工 作 计 划
为了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工作,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泛深入的进行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改进程。
二、总体目标:
在《纲要》和市《方案》指导下,全面、有序、扎实开展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目标: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倡导并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课改的促进作用。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开发和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4、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注重实践渗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6、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形成教育喝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7、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课改中的作用。
四、工作内容:
(一)重视起始年级教学,全面落实课改工作。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组长:王忠副组长:姚立军徐胜东
成员:甄祖绪翟文昌郝生强王洪玉吕守成温田江
制定具体切实的实施技术,定期召开课改工作会议,深入课堂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选派了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承担新课程的实施任务。
3、起始年级、学科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使用与整合,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新教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不仅让起始年级教师参加好上级组织的培训,还要认真做好每周定时的校本培训,加强课改学习,要求教师做好自学笔记,写好记录和教学行为反思。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小组深入班级听课、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及时指导。
5、请课改专家来校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并且每学期组织一次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6、健全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把课程实施情况与教师考核、评比先进等有机结合。
7、对起始年级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形成初步成果和经验,及时适时地向非课改年级推广。
(二)强化校本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实践、感悟、提高,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进步。为了使课改在我校顺利推进,本学期我们要加大力度,将课改专题讲座与自学结合起来,边学习理论边指导实践,将课改专题讲座与自学结合起来,边学习理论边指导实践,力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1、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专业发展制度,每名教师都有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和计划。
2、丰富培训内容,重视通识培训、专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普通话培训、科研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改进培训方法,注重实践探索、现场观摩、互动评议、小组讨论、个案分析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改变过去:“一言堂”的业务学习为教师广泛参与的校本培训方式,继续吸纳教研组长、外出学习人员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有计划的、成系统的共同进行双周一次的校级业务培训。
(2)、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中学部利用学科教研日、小学部利用周二周五的七、八节课集中进行教研。由组长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及课程师资培训资源的内容,组织组内公开课的研讨活动,进行实用教学技术、方法的研究交流活动,安排备课组活动。
(3)、强化集体备课,改革备课方式,把顶时的集体备课和随时的集体备课结合起来,由备课组长组织认真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大研究力度,采取“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集体教研时间先集中研讨下周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既减轻了负担,又能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继续开展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4、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教师自身成长。
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和实现的根本标志,同时也将意味着新课程的成败。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我校将开展以下活动:
(1)期初,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课标,用课标”课堂展示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针对性,以集体备课,一人授课、大家评议,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方式,群策群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准备在十一月份举行“走进新课程”汇报课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和新课程的无限魅力。
(2)举行两次全员参与的以《走进新课程》和《解读新课标》为主要内容的课改论坛活动,进而使课改精神跟植在每位教师心里,运用与教学实践当中。
(3)进行课改科研教学设计竞赛活动,教学反思,案例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是每一节课都生动,每给教师都精彩。
(4)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开展“说教材”活动。
(三)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学校教师教研活动形成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和教学校长分层负责的管理网络,层层把关,树立课改意识、教研意识、合作意识,引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环节教研功能。
2、明确具体任务,搞好课改研究
(1)对新课标的研究:研究、解读各科《课程表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理解精髓,明确要求,同小学科教改方向、目标和任务。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新教材,指导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实践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及求。
(2)对新教材的研究:认真学习,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系,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趋势,并体会这种特点与趋势,并体会这种特点与趋势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探讨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针对新教材的特点,研讨教学对策,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必要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3)对课程的研究:对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与学生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吩咐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根据学校 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评价的研究:探究和构建师生不段发展和提高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和《学生成长档案袋》,注重师生成长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加强多元化方位的评价尝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更要突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与情感、合作与交流,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构建并实施的评价考试办法,全面体现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为的评价与反思,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
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和实现的根本标志,同时也将意味着新课程的成败。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我校计划开展如下活动:
(1)期初,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标,用课标”课堂展示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针对性,以集体备课,一人授课、大家评议,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方式,群策群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准备在十一月份举行“走进新课程”汇报课活动,以展示教师的风采和新课程的无限魅力。
(2)本学期,我们将举行两次全员参与的以《走进新课程》和《解读新课标》为主要内容的课改论坛活动,进而使课改精神跟植在每位教师的心里,运用与教学实践当中。
(3)进行课改科研教学设计竞赛活动,每一位老师都精彩。
(4)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开展说教材活动。
4、强化课题牵动战略,促进教改的落实开展。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实施课题牵动课改策略。继续进行国家级课题《主体参与、分层施教、异步达标》和市级课题《成功教育》、《评价与成功教育》及子课题的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形成人人都参与的教科研氛围。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课改论文或经验材料,从而达到研促教,以研促改的目的,形成研、改、教三位一体的格局。
(四)、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学期将继续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坚持从我校的传统和优势,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出发,注意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互补原则,开发我们的校本课程。开设:书法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成语接龙课以及开设礼仪课等有文本的校本课程;并大力开发花卉养植、手工制作、民乐、管乐、美术字、合唱艺术,队列表演等无文本的校本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个人的机会和展示特色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