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法大学马教授、薛教授讲学报道稿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薛刚凌教授来我院讲学指导
在一个宪法、法律至上,一个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逐步提高公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尤其作为祖国接班人的青年学子们,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如何运用法律去调解治理更是当务之急。这些问题,正是行政法学者的时代使命。10月31日,著名行政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薛刚凌教授莅临政法学院讲学指导,给师生送来两场学术思想大餐。副校长兼政法学院院长曾志平教授参加并主持了讲座。讲座在政法学院模拟法庭举行,政法学院师生、关注法治与社会的同学500余人参加。理事长邱小林教授、校长李贤瑜教授会见并宴请贵宾。
上午十点,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
主讲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马怀德教授作了以“化解社会矛盾的法治之路”为主题的讲座。他从三个方面深入浅出的给我们作了分析:
一、社会矛盾的总体形势和特点;
二、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社会矛盾;
三、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的法治出路。其中就形成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原因,马教授作了更为细致的讲解。首先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价值多元带来的变化;再者是公权力行使的不规范。曾志平教授在点评后,就马教授讲到的自己“以身试法”的实例,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角度与马教授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探讨。同学们也踊跃提问,互动场面生动而热烈。
晚上七点,薛刚凌教授以“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为题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她的观点。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内涵和必要性;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三、依法行政,建
设法制政府的制度框架;
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难点和障碍。薛教授的演讲生动而富有激情,并与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两位教授精彩的演讲,给我们道出了作为法律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心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两场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了一个共同问题,也是当前社会的热议问题——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也说明了作为法律初学者的我们是具备法律意识的。当然两位教授给我们传递的更多的是法律人的社会问题之路。
伴随着同学们对法治中国美好明天的期待,伴随着对两位教授感谢的掌声,两场讲座落下帷幕。而莘莘学子对法治与政治文明的深刻关注,对学问与人生的执着追求与思考,法学学科的重点建设与发展,则将持续勃兴,前景绵远。
第二篇:热烈欢迎马国强教授来我校讲学
热烈欢迎马国强教授来我校讲学
学生记者 陈意 11月8日上午,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国强教授应邀来我校1101报告厅为部分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中国税制结构的发展方向与调整措施”进行学术讲座。校党委书记金硕、副校长杨春梅等校领导出席本次报告会。
马国强教授首先提出,税收领域内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税收水平问题另一个则是税收结构问题。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税收结构问题。他说:“税收结构关系到政府收入,社会公平,是税收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课题。”他认为中国税制结构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反差。从平均水平来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得税占税收的主导地位,商品税所占比重较低。而我国恰好相反。因此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应当实行双主体税制结构。即降低商品税比重,提高所得税比重。使其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其次马国强教授对税收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概括。他说:“我国税制结构的划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各项税制结构决定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交叉性。二是,由于这种交叉性与包容关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最后,马教授对税制结构变化规律、中国税制结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税制结构调整措施进行总结。
报告会最后由副校长杨春梅代表全体师生表达对马国强教授的衷心感谢。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第三篇:薛其坤教授(模版)
天道酬勤
——记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广饶一中 蒋海港
2013年3月18日,在规模宏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成为焦点人物——很多华人科学家和相熟的外国学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在此三天前,由薛其坤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在《科学》杂志在线发文,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意味着量子霍尔效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已经被中国科学家率先观测到。
4月10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表示:“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然而,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35岁晋级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薛其坤一帆风顺的科研之路背后,更是异于常人的勤奋与坚持。
1963年,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蒙阴地处让我们通过《沂蒙山小调》所熟知的沂蒙山区。可现实远远没有歌唱中那么美好,那里既没有家家堆满场的万担谷子,也没有风吹草低见到的片片牛羊,那里除了处处好风光的青山绿水,还有贫穷与落后。怀着强烈的知识改变命运,从山沟里走出去的想法,薛其坤1980年考上了山东最好的大学——山东大学。
1984年,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接受了四年大学生活的洗礼之后,他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然而这次,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位天之骄子,他的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于是,考研失败的薛其坤被分配到了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繁忙的工作不仅没有熄灭他心中的梦想,反而让他心中的火苗越燃越旺。第二年,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可是这次,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又是一个39分,不是高等数学,却是他的专业——基础物理。挫折,可以使弱者万念俱灰、碌碌无为,也可以让强者磨砻砥砺、愈战愈勇。面对失败,他没有抱怨工作的繁忙,没有在意周遭的议论,1
而是用更加的勤奋,更多的付出去回应。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三次报考让他如愿以偿,中科院物理所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
1987年,当他踏进物理所的时候,是如何地意气风发啊,就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最高处俯瞰整个世界,一切尽在脚下,未来一片光明。然而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当1990年他硕士毕业的时候,却因为历史原因找不到工作。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家庭的负担让他不能就这样等待下去。走投无路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导师,哀求自己的导师给自己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跟着自己的导师继续读博士。因为导师对这位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山东小伙特别有好感,于是就给了薛其坤一个机会,让他在物理所修理实验仪器。
可是,两年过去了,薛其坤不但没有修好一台仪器,反而把许多本来能够正常运转的仪器捣鼓得出现了故障,人生陷入窘境,前途一片迷茫。
1992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的樱井利夫教授来中国访问,还是因为薛其坤的人品,导师安排薛其坤给这位日本教授当导游。这位日本学者来华,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从中科院挑选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对于薛其坤来讲,这实在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可以摆脱眼前学业上的困境,而且可以解决家中经济上的困难。作为导游的薛其坤本来更有机会让这位教授了解自己,然而,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薛其坤,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很糟糕,几乎是地道的shandonglish(山东英语),做导游期间,竟然没有听明白这位日本教授说的任何一句英语,只能无奈地用一个个的“yes”来应付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很快,樱井利夫教授回国了,可是并没有表态是否录用薛其坤,于是薛其坤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再加上导师的帮助,樱井利夫最终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薛其坤终于获得了去日本东北大学留学的机会。阴霾的天空突然放晴,灿烂的霞光为他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集团,叫做“7-11”,他们的营业时间是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樱井利夫的实验室同样要求学生早上七点之前必须到实验室签到,晚上十一点以后才能离开,中午只有吃饭时间,没
有休息时间,所以他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实验室在山脚,薛其坤的宿舍在山顶,每天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所以他得早上最晚六点就要起床,晚上最早十一点才能休息,这种天天“7-11”的魔鬼式作息制度对习惯于朝九晚五,并且还有午休习惯的薛其坤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如果说这只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的折磨。刚到日本的时候,薛其坤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往往导师言此而他却往彼,做错了,就要受到导师严厉的指责。当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碰都不敢碰,只能在一边怔怔地看着。走投无路,身心俱疲的薛其坤到了崩溃的边缘,有不少去日本学习的同学受不了这样的煎熬已经“逃”了回去。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异常的孤独与无助,更加重了他对家的思念,每每想到妻儿,经常会眼中含满泪水,甚至想过放弃,只要能摆脱这样的生活,回到他们身边,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随便找个工作,哪怕摆个地摊,做个苦力。
这个时候,儿子已经上学了,经常会在电话里把刚刚学到的课文背给爸爸听:“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稚嫩的童音让薛其坤突然清醒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祖国,我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争口气呢?为什么不能给中国人争口气呢?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此以后,薛其坤天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实在太疲惫了,就躲进厕所让自己清醒一下。渐渐地,导师的话能听懂了,实验仪器也敢操作了,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超常的付出,终于在1994年在世界自然科学的顶级杂志之
一、物理学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the As-rich GaAs(001)-(2x4)reconstructions》,顺利拿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理学博士学位。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坚持下来的薛其坤从那以后一切都“顺”了起来,各种成果和荣誉也接踵而至:1994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6年获得日本文部省青年科学家海外奖学金,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之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团队”奖,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并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薛其坤在总结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勤奋。在日本八年“7-11”的生活炼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回国的时候,樱井利夫对他的评价就是“吃苦异于常人”;1996年薛其坤去美国作报告,自知英语口语很糟糕,就每天把报告练习二十遍,在作报告的前一天,竟然把报告练习了四十遍,硬是用地道的shandonglish征服了美国学者;后来他也把这种品质带到了清华,因而在清华他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7-11”院士。其次是乐观。两次考研的失败、七年读研的坎坷、八年留学的艰难、九年创业的辛劳不仅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越挫越勇,背后支撑他的就是一种永不放弃、执着向前的乐观。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去找一个参照系去比较,发现并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让自己快乐地坚持下去。最后是为人。薛其坤为人非常随和,不管认识不认识你都能和他聊起来。当年他的院士评选结果公布时,他正好在山东大学访问,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最能让人高兴的事之一。当时,他本来要做一个学术报告,结果他完全抛开了题目,给学生讲起了他的人生感悟,他颇为自得说:“先不说研究,你们可以到物理学界打听打听,说起薛其坤的为人,大家绝对是交口称赞。”正因为他的人品得到了导师、同学的一致好评,才让他获得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劳动的沼泽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从一块荒芜的土地中穿过,无论是通向面包的路还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艰辛的历程。薛其坤走过了无数的沼泽与荒芜,走向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辉煌,攀上了科研一座又一座高峰。他的背影让我们仰望,他的故事为正在奋斗着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第四篇:天大教授讲座报道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津大学王元战教授莅临兵团二中为高二学生做讲座
暖风和煦,春光融融,在这乍暖还寒的四月天里,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天津大学著名学者王元战教授及天津大学宣讲团莅临本校。
4月13日下午,天津大学宣讲团的王教授为本校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准备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内容是王教授平时所研究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我国的海疆自古就扮演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为如此。如何让一片片荒芜的海滩和一片片汹涌的海面变成良港与航道?王教授的精彩的讲座给出了答案。工程虽小,却像流水线上的一个个加工点位一样,小而精微。
作为一位主持了几十项国家与省部级工程的学界泰斗,王教授在讲座中丝毫没有所谓“学者”的架子和腐儒气息。讲解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
结束了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后,王教授又留出了一部分宝贵的时间为我们介绍天津大学的现状。天津大学是一所在座很多同学心目中理想的高等学府,其综合实力和地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但王教授仅仅只介绍了学校的一些基础情况,对学校近年来的成就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谦逊严谨的学者风度令人叹服。
散场之后,天津大学宣讲团的几位教授余兴未尽,又与几位富有求知精神的同学研讨了一些人们关注的前沿科学课题。来自化工学院、法学院、电信学院等的多位教授都讲述了一些自己领域的热点问题,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这场宣讲活动让同学们有机会与真正的学者近距离交流,亲身领略学者风范。在此我们对天津大学宣讲团的各位教授表达出来诚挚的感谢,也希望天津大学的各位教授能有机会再次光临本校,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知识盛宴。
第五篇: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院长方流芳教授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院长方流芳教授致辞
黄进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首先,我在此祝贺这些获得科研创新奖的同学,我想科研创新在一个大学里是非常崇高的一种荣誉,你们在这么小的年龄,在大学本科就获得这样崇高的荣誉,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我在此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来分享一点心得:就是什么是科研创新?在我们获得这个奖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用一点时间来体悟科研创新的含义。科研创新实际上就是通过试验而不断发现真理和提升真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做一个简略但又不是过分简单化的概括,科研创新的整个过程就是试验、出错、纠错,永无穷尽,这就是哲学家卡尔波普所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而科学创新和其他活动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科学创新是一种可以被证伪的活动,任何科学命题它都有不断发展的空间,都会面临质疑,都可能被限定,甚至有可能被颠覆。这就是科学可被证伪的含义。那么这也就是科学区别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神学、占心术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样一类活动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我们谈到这个科学创新的话,科学创新它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对我们同学来讲,我想第一,科学创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有时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我们许多的成就都是由想象所启动的,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不会有人类登上月球,不会有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想象它同时也就包含着一种批判的思维,这种批判的思维就是像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陈寅恪所说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两者相通的地方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传承,是为了超越而传承,为了创新而守成,这就是批判。当然科学创新它更重要的一种气质就是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实事求是,它要我们不断地开发一种实践的智慧,在开发实践智慧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体悟到自身的局限性,体悟到我们能力的局限性,从而我们能够在意识到有限性的同时找到自己无限发展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实事求是。
最后我想我在这里还是要再次衷心地祝贺这些同学在政法大学取得这么崇高的一个荣誉,就是科学创新。我希望科学创新这样一种理念能够伴随你们走过整个人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