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普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调查分析与对策(范文模版)
农村普高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熊维平钟德芳
一、调查的背景与样本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和普及高中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近几年,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不少地区的高中入学率达到了80%以上。教师是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对师资的均衡和可持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素质怎样,能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要求吗?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实施,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能适应吗?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区域性的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活动,力图发现问题,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本次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的对象为四川省泸县全体普通高中教师。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区,是拥有10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泸县的高中教育具有农村普通高中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全县有6所普通高中,在校普通高中生近3万人,普通高中教师1270多人。学校层次齐全,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一般普通高中1所。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优质普通高中比例大;学校规模宏大,每所学校占地均在130亩以上,学生人数均在5000人以上;教学成效显著,区域人口万人高考本科上线达38人以上。泸县普通高中的发展受到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极大关注,2004年在泸县召开了“四川省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场会”。会后,先后有省内外50多个县、市组团到泸县交流学习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经验。因此,泸县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具有我国西部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典型性。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式
本次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涉及的内容有: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教龄结构等基本情况;农村普通高中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教育科研、集中培训等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农村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认知和适应情况等。本次调查由泸县教研室组织开展,从2007年4月至7月,历时4个月,采取问卷、座谈、听课、查资料等方式对泸县6所普通高中及其1270多名教师进行了全员调查。调查得到了泸县6所普通高中学校教科室(处)、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及全体教师的配合和大力支持,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结构现状
调查显示,泸县普通高中1274名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占86.4%,专科学历教师占13.6%,专科学历的教师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从不同类别学校来看,-1-
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92.3%,专科学历教师占7.7%;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85.8%,专科学历教师占14.2%;一般高中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67.4%,专科学历教师占32.6%。由此可见,优质高中学校的教师学历结构明显优于一般高中学校,一般高中学校面临着较大的教师学历提升任务。
2.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称结构现状
泸县普通高中教师中,高级教师占20.2%,中级教师占31.4%,初级教师占48.4%。从不同类别学校来看,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高级教师占29.4%,中级教师占17.7%,初级教师占52.8%;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高级教师占16.5%,中级教师占33.5%,初级教师占50.1%;市级示范性高中和一般高中学校高级教师占15.6%,中级教师占37.0%,初级教师占45.9%。优质高中学校的初级教师比例过大,均在50%以上,而中级、高级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与优质高中学校的整体发展不够一致。按有关文件规定,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高级教师可占教师总数的45%,中、高级教师可占教师总数的90%,现实的职称结构与理想的状态存在较大差距。
3.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教龄结构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泸县普通高中教师中,教龄为0~3年的教师占24.9%,教龄为4~10年的教师占35.6%,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占29.2%,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10.3%。为了适应近几年农村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许多高中学校每年以几十人的速度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或从乡镇中学选调年轻的教学骨干充实高中教师队伍,从而使高中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全县60%的高中教师的教龄都在10年以内。
4.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教研活动状况
调查显示,泸县高中各科教师人均周课时都在14节以上,最多的地理学科高达18.8节,这还不包括早晚自习辅导。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于繁重,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的语、数、外骨干教师上三个班的课还当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一个教师一周正课达35节(包括周六和周日的补课),若再加上15节晚自习辅导,则一周有50课时耕耘在教室里。
由于高中规模的扩大,每所学校一个年级都有10个班以上,有的30多个班,因此,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均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集体备课为主,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年级学科集体备课,每学月开展一次学科全体教师参加的教研组活动。
各学校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听课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0节课,对新教师、年轻教师、未上过高三毕业班的教师以及各类教学管理人员,一般要求每周听课1~2节,因此,各学科教师每学年的听课量均在26节以上。
5.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状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泸县高中教师近五年来,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教师不到10%,发表6~10篇论文的教师也不过百分之十几,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占20%以上。从普通高中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统计看,2000~2007年之间,获得过省级以上课题等级奖的教师只有百分之几,获得省、市、县政府教学
成果奖的数量人均不到0.5次,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占20%以上。
6.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状况
调查显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近五来参加省级学科培训的数量很少,最多的学科不足人均0.5次,最少的学科仅有人均0.1次。省级学科培训一是近两年进行的省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二是每年省教育学会、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组织的高考学科分析研讨培训会。高中教师近五来参加的市级学科教材培训、教研活动,基本达到人均一次。参加县级学科教材培训、教学观摩与教研活动,基本达到人均一年一次。省级、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科研部门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高中教师,往往是鞭长莫及,很难组织农村高中教师的全员培训,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室则由于权限、职能、指导能力等因素,又很难组织有效的高中学科教师培训。因此,高中教师参加的规范性继续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未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
四、对策建议
1.控制调整农村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普通高中规模的过度膨胀,造成了高中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和教龄结构上的严重失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强力措施,严格控制学校教师编制,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定班数定班额,严格进行学籍管理,大力发展职业高中,从而控制和调整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初中与高中、普高与职高的和谐发展。
对现有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提升,对学历不达标、基本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应鼓励支持其提高学历;对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应加强“老带新”、“结对帮扶”工作;对现有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应该特别珍惜和爱护,切实提高他们的职称、工资、福利、住房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到“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结合,从而构建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2.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规范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省、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应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科骨干教师组织务实的持续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成为校本培训的组织者、指导者、培训者,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的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提高能力、扩大功能,将区域内的普通高中教师规范性培训纳入工作范畴,切实开展高中教师全员培训活动,促进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应切实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学校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周课时一般不应超过15节,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与平台。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应大力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习惯和能力。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德育处要积极组织教师广泛开展以微型课题、课例研
究为载体的校本课题研究,要将校本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课题组与教研组、学科备课组融为一体,促进每一位教师发现、分析、思考、探索、总结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培养教师分析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习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让教师在教育研究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3.加强校际教学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高中教师共同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切实可行的各类活动,促进区域内高中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各普通高中学校,应加强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备课、联合教研、联合考试与分析等活动,促进区域内学科教师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区域内的名校、一流学校应与省内外的名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开阔教师视野,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区域内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农村普通高中跟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
4.通力合作,打造名师队伍,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名师队伍的打造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保证。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科研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指导和培训,为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提升创造机会。高中学校更应采取措施,做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名师队伍的打造工作,由此,各方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方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熊维平:四川省泸县教育局教研室646100)
(钟德芳 :四川省泸县教育局教研室646100)
(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第8期第69—71页)
第二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更新,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面临改革大潮,农村中学贯彻实施新《英语教学大纲》,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既有来自教师的、学生的,也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甚至有来自学校和主管部门的,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差,思想守旧,教法单一,考核不规范,评价不科学,等等。
改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要加强教研,相互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英语教育理念。
其次,教师要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比如运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大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任何人来说,自学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预习目标和内容,布置预习纲要,提示自学重点,克服预习的盲目性,同时培养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主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教师首先要用好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收音机、录像机、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英语歌曲、看电视电影和录像等形式提高英语听力。
在英语听说训练中,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角色表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主要让其用英语回答问题,讨论分析并复述课文,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在训练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笔头转述所听或所读的内容,另外,还可让学生做句子翻译、句型转换、句子缩写和扩写等。
第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践,创造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给出图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描述其内容或叙述一个故事,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图,然后互相描述其内容。三分钟的即兴演讲,则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总之,只有在充分认识农村中学英语现状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大纲精神,才能逐步贯彻实践新大纲的要求。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陈拥军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困难,尽职尽责,把新的理念和方法带进课堂,认真钻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把最成功的课带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热爱英语,学会用英语做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会尽快得到改善和提高。【关键词】农村;中
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Countrysid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nglish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CHENYong-jun
【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ment has heavy responsibilities, needs the entire social the joint effort, takes the teacher, we must overcome difficulties, fulfills duty fulfills
responsibility, takes into the new idea and the method the classroom, the earnest study, creates the good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 takes to the most successful class the student, makes them to know study English the importance, deeply loves English, the academic society works with English, changes the passive study for to inquire into on own initiative.Believes in the near future, the countrysid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enhanc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countryside;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English teaching;Question;Countermeasure【中图分类号】:G6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31-02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当今社会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对英语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英语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一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效果和城市差距较大。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滞后,学习英语的目的单纯。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环境和现状,以便寻求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特对一些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1存在问题:1.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经过调查农村英语教师中,非英语专业教师占到50%左右,有些学校还有代课教师。小学只有10%的专业英语教师。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的学历和素质远不及城市学校。在农村,英语本科学历教师占20%左右,英语专科学历教师占30%左右,而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则占到50%之多。使得农村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教育。同时,由于地处农村,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差异,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回农村学校任教。许多有任教经验的专业英语教师都流向城市学校或私立学校。近几年,流失到城市和私立学校的教师占40%左右,其中80%是英语教师。造成英语教师在农村学校 “青黄不接”,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许多英语教师工作量超标。教两个人数超标的班级,甚至三个班的英语课,还得兼代班主任。据调查,70%的农村英语教师认为工作量大,除了平时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外,还要在个别英语教师请假的情况下,分摊其工作量。这种现状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无法跟上。教师进修、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缩短。大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1.2教学环境差,设备落后,相关教学资料和工具配备不全。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实行“一费制”政策,许多学校进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在教材征订上不配套,只订一本课本,没有配套的听力材料与磁带,没有必备的教学挂图和练习册。加之教育经费紧张,使得教学设施落不到实处,教师上课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更不要说语音室和多媒体了。近一两年,各农村学校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DVD等教学设备,但不是坏了,就是教师不会使用而形成虚设。只有10%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50%左右的教师会简单操作,而其他教师则不会使用。对电化教学手段使用的培训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教学设备的使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1.3学生自身及评价体系存在制约学习英语的因素。学生问题是导致农村英语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
之一。农村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英语上缺乏自信心,胆小而不愿开口。尽管教育部要求各地乡镇学校要逐步开设英语课,但在有些农村不是英语课时不够,就是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使得英语课成为“哑巴语”,扼杀了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和自信。升入初中后,学生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加之受应试制度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把学生致于书山题海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了偏离。70%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只有30%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交际能力。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不会用英语做事,学英语纯粹是为了考试,严重影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1.4家庭方面诸多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农村学生的家长相对受教育程度较低,据调查,10%的农村家长大专以上学历,60%的家长初中或高中毕业,还有部分家长是小学文化程度或是文盲。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比较落后,认为英语不重要,平时对子女学习英语重视不够,辅导跟不上。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相对贫困,有些家长无法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物质条件,经调查,在农村学校,只有20%的学生有英汉字典,10%左右的学生有复读机,更不要说其他的英语学习辅助设备。同时,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他人照看,使学生在生活、情感、性格
等方面有欠缺,影响其英语学习。2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加大师资力量,减轻教师工作量.稳定教师队伍。有关部门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缩小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差异,使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对于在职教师,采取进修、培训等方式使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送课下乡、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及时对教师使用电教手段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重视教师的健康问题,不要把教育行政化,让教师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有充沛的精力搞好教学。2.2社会、学校、家庭、教师携手创造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加大投资,使农村学校拥有必备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要开足课时,招聘有资质的教师,同时,要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给教师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家庭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生活、情感,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必要工具。督促和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者,肩负着神圣的职责,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可行的学习方法,创造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2.3利用农村学生自身优势和校本教研,开展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农村学生教城市学生而言,他们有更丰富的生活经历,对大自然的体会更深。这些都是学习英语的良好情景,利于促进英语学习。同时,农村学生大部分住校,过集体生活,教城市学校学生更亲和、单纯。这些有利条件为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交际环境。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要搞好校本教研,挖掘和寻找更加适合农村学生的英语教材和学习途径和方法,这样,农村学生便可克服自身不足,把握优势。在劳动生活中学英语,在合作交流中说英语。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2.4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举办英语俱乐部,开英语聚会,举办英语歌曲比赛,用英语进行演讲等等。同时,学习用英语制作广告,张贴寻物启事,招领启事,学生自身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最终达到会用英语做事。农村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困难,尽职尽责,把新的理念和方法带进课堂,认真钻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把最
成功的课带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热爱英语,学会用英语做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会尽快得到改善和提高。
摘要:面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使外语在新世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观念;兴趣;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林凤琴,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安溪蓝溪中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与他人交往联系、沟通思想,从而相互了解。
英语是一门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及我国政治、经济等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交际功能显得更加重要。
一个人的外语素质是听、说、读、写、译等综合交际能力。然而,从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李岚清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虽有所改进,但仍然存在,特别是存在于农村中学英语之中。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之所以会普遍存在这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正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一,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禁锢在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中。
目前,教育部门仍然通过笔试来体现学生的成绩,而不是通过实际运用来衡量。因而,一些教师担心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着教师们的教学业绩。为了出成绩,教师们不辞辛苦地日夜加班,编制模拟考试题,课堂上反复讲解语法和单词的应用,以应付各种考试。因此,教学方法保守、陈旧,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是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发布后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规则,忽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已习惯于闭关自守,这种社会形态严重阻碍了语言的交流。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长们仍然认为学“洋话”不如学“数理化”,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英语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实际用途。这种不健康的语言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三,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简陋,且缺乏一种能够让学生交际的语言环境。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室里没有电脑、幻灯机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语音室、语言实验室等。学生大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没有较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听力训练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另外,农村中学的英语师资短缺,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开口说英语少,操练少,形成了学生只听不说的“哑巴英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依然很差,“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快、写不好”等现象普遍存在。
笔者长期在农村教学,亲眼目睹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满足新世纪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每一位英语教
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就显得日益重要。而且,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随着电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学习和运用外语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技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在农村中各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外语的重要性在农村中将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农村中学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其子女从闭关自守的小农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解脱出来,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又快又好地学知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因此,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应走进新课程,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优化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教学,效果较好,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形式教学,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兴致不高。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根据新教材的多功能话题,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包括教学多媒体手段运用、课堂组织、学习者角色、练习、活动、任务、技能、话题、侧重点等的多样化。
首先,开发多种教学形式。尽管农村中学设备相对简陋,但是教师必须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如:单词竞赛、英语限时阅读比赛、英语课本剧编排评比、英文辩论会、英文故事或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并且借助已有的多媒体如:录像、录音设备、因特网上的BBS及相关链接、光盘等,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记忆的能力。
其次,为保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良好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中,无论是对话、词汇还是课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活动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表演、讨论、采访等交际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学生在讨论和表演的过程中会有语言错误,教师应在表演后准确地指正错误,并培养学生及时改正错误的积极态度,而不是回避。促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找到乐趣,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努力的学习。正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师生增进了解,双方都有益,提高了课堂质量。
第三篇:瑞安市农村水利建设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瑞安市农村水利建设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水利保障,是促进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日前,监测点瑞安市发改局会同市水利部门对当前瑞安市农村水利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对策措施与目标任务。
一、瑞安市农村水利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防洪体系薄弱,防洪安全保障能力较低。随着沿海标准堤塘工程的建成与城防工程的实施,瑞安市城市防洪抗灾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区已有了较高程度的防洪安全保障。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的防洪能力仍然普遍较低。一是由于瑞安市农村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库山塘115座,且大部分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经过了“千库保安工程”的整治,小
(二)型以上水库基本上已摆脱了病险状况,但尚有80余座山塘还普遍存在着库区淤积严重、启闭设备陈旧和渗漏等问题,水库山塘的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瑞安市农村山溪性河流众多,小流域山洪灾害频发,影响了农村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危险。三是农村河网淤积严重。近年来瑞安市加大力度实施“百里清水河道工程”,对环城河、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等城区主要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但由于全市河网密布,线长面广,大部分农村的小河流还得不到有效整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的小河流蓄排水能力较差,洪涝问题依然突出。
(二)农村饮蓄水条件差,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瑞安市农村人口100多万,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瑞安市陆续建成集中式的供水工程470多处,近两年,市政府通过实施“万人饮用水工程”,解决了11.3万山区海岛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但是瑞安市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原有的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尚有20.16万,占农村总人口的20.16%,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5.1万,水量不达标6.62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4.01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4.43万。在瑞安市西部山区,由于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调蓄能力差,附近群众世代饮用山溪水,随溪生活,用水很难保证。北几、北龙两个海岛乡镇由于缺乏蓄水工程,储水总量不足,2003年旱季靠大陆输运水生活用水才得以保障。塘下镇虽是瑞安市经济强镇,但该镇靠引凤山水厂原水,供水成本大,水价都在每吨3.0元以上,高的每吨达4.5元,致使该镇部分居民因水价高而宁肯饮用苦咸水。
(三)农田灌溉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瑞安市农田灌区大部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建成,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灌区的建设水平比较低,国家只投入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全部由群众自己建设,基本上没有一个灌区全部配套,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总体上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而现有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加上维修改造不及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程老化的问题,致使灌排能力减弱。尤其是瑞安市的偏远山区,零零星星在山坡上分布着山坡田和旱地,大部分为引用溪水自流灌溉,每遇暴雨便洪
水泛滥,冲跨溪堤与农田,无雨则溪水断流,农田干涸。由于群众的生活来源于农业收成,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四)农村水环境堪忧,水环境整治工作亟待加强。瑞安市“水脏”问题突出,尤其在滨海城镇,人口的过度集中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造成土壤退化、地表水污染、区域生态系统损害等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虽然瑞安市开始逐步重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但目前治污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城区主要河流的治理上,而大量受到污染的农村地区的河流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加上全市污水处理工程设施不配套、污水排水口分散,造成一些经济较发达城镇的水环境已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若水环境污染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将会导致城乡生活环境的恶化,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将会越来越远。
(五)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保工作须进一步强化。由于瑞安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水土流失问题认识不足,水土流失现象长期存在,瑞安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84.95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0.47%。如果听之任之,所造成的危害及后果将十分严重。一是水土流失下泄的泥沙淤积水库、河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抬高河床,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加剧洪涝灾害,降低航运能力,通航里程缩短。二是开发项目建设及坡耕地水土流失,使平原河网河道及飞云江严重淤积,降低了河道的蓄水调洪抗旱能力,危害堤防安全。三是坡耕地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土层减薄,土壤质地变粗,农作物产量不断不降。全市134.30km2耕地,普遍存在肥力下降的问题。四是丘陵山区荒山荒坡冲沟发育,蚕食地面,开发利用价值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另外,由于农村水利工程粗放经营,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重建设、轻管理”,以及农村水利缺乏政策引导等诸多问题,更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快速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农村水利资金来源单一,总体投入有限。这是造成农村水利现状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拨款有限,水利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造成农村水利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农村水利资金整体需求量过大(每年乡镇要求补助资金上亿元甚至好几亿元,而实际财政预算资金仅3000-4000万元),尤其是取消了“两工”后,资金供需矛盾愈发突出,在安排资金时除了较集中地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外,其余资金不得不分散在“小、多、散”等修修补补工程的补助上,没有集中精力进行农村骨干性水利工程建设。同时,由于农村乡镇的配套资金困难,越是需建设的地方财力越有限,越无力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造成部分乡镇农村水利发展停滞不前。
(二)缺乏统筹观念,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未能做到全面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在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上,缺乏统筹观念,往往偏重于对城市设施的投入与保护,而对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或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以致农村“水多、水少、水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解决“水多”问题上,市政府近几年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标准海塘、城防工程与山区小流域工程建设,但由于未能及时实施重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以致金潮港、高楼溪等重要小流域洪灾频发,不仅严重威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解决“水少”问题上,由于瑞安市饮水工程大都建于几十年前,建设不规范,规模小而散,又缺乏管理,广大农村至今还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近几年通过“农民饮用水工程”才得以逐步缓解。在解决“水脏”问题上,由于农村河道线长面广、污染淤积严重,加之政府投入与倾斜力度不足,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仅停留在对一些重要河流的疏浚上,达不到全面治理、统筹兼顾的目的,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依然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三)缺乏有效监管手段,有利于农村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到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帮扶政策,尤其是2005、2006年中央连续两年下发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工作,并把发展农村水利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深化实施。取消“两工”,“一事一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倾斜”、“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等有利政策措施出台并逐渐得到贯彻。但因瑞安市部分农村乡镇财政入不敷出,一些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政策仍停留在口头和纸张上。加之缺乏对农村水利小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管,许多乡镇出现该上的水利工程项目不能上,重复上报项目,造成在建项目的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农村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与农村水利事业的正常发展。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整体防洪抗灾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开展对飞云江下游综合治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流域整治建设,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农村的危害。一是全面开展飞云江下游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市区至赵山渡的沿江堤防、险段护岸、河床疏浚等工程建设,建成飞云江南岸50年一遇防洪堤4.77公里。非集镇段的堤防建设要因地制宜,标准堤和土堤相结合,使沿江乡镇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二是继续开展水库除险工程建设。在小
(二)型以上水库即将全面完成脱险任务的基础上,对蓄水在1万方以下山塘的安全问题进行排查筛选,确定重点进行除险加固,全面提高全市水库山塘工程的安全系数。三是大力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金潮港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全市13条重要小流域治理任务,并辅以重要流域下游防御山洪灾害体系建设,以切实提高山区整体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突出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按照瑞安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瑞安市将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改善或解决200个行政村21万人口的饮水条件与困难,以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瑞安市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在“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规划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确保这些工程长期发挥社会效益。
(三)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整治农村水环境是新时期农村水利的一项重点任务。瑞安市应结合“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全面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明确责任、分级治理”的要求,加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市财政要重点支持乡村河道清淤,专门设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财政资金专户,保证专款专用,有效解决乡镇财政配套资金到位迟、到位难的问题。要把河道清淤与农村建设规划、植树造林、改变
村容村貌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巩固治理成效。通过开展河道整治,一方面可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另一方面可以恢复水生态系统,为实现优美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四)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按照现代农业“节水、高效、增收”的要求,进行排涝泵站技术改造,配套建设田间工程,抓好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特别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财政与群众自筹相结合,加快水闸、堰坝、防洪堤等灌排防洪工程建设,使瑞安市整体的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现有水土资源。为持续推进瑞安市水保工作,一是要在“十一五”期间,投资0.32亿元,实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平方公里。二是要加快退耕还林,严格禁止25度以上陡坡开垦,坚决制止对植被的破坏。三是要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制度,严肃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四是要全面发展瑞安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五是要加大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意识。六是要在制定财政政策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扩大水土保持资金的投入渠道。
(六)强化政策帮扶引导,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投入。为加快推进瑞安市农村水利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支持与投入,加强监管,重点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二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努力借鉴与实践“一土多用”、“一水多用”、“以土换资”等各地先进经验与做法。三要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逐步形成以政府出资为主导,受益农民投工筹资为基础,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社会化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的新机制。
第四篇:农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保工作在整个国家环保事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环保工作的重心一直在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工作,农村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点关注。自从我国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历经近30年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积聚。时至今日,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凸现,农村环保工作成为环保事业的薄弱环节。加强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不仅对保障境内流域和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全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我就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浅谈个人的见解。
一、我县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以实施
农村“四通五改”、“一建三改”为重点,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促进农村面貌根本改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农村环境保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式。
(一)农村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我县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良性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兴山县人工造林26 万亩,退耕还林9.7万亩,封山育林18 万亩,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7.4 万亩,森林面积193.6 万亩,森林蓄积由557 万立方米增加到 631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4%增加到56.7%,并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建成风景名胜区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全面启动,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明显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环保的主体意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快发展,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乡镇和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搞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十个试点村及沿路沿河43个中心村的生产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大投入搞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大为改善。通过上级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共争取农业特色产业相关项目29个,2007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2928万元。三是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实施整村推进。07年农业特色产业争取相关项目资金7150多万元,完成果茶基地改造2.2万多亩,通村道路路面硬化21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3750亩,烟水配套设施建设1.52多万亩,新建沼气池3300口,维修水库堰塘30多口,新建抗旱水池210口,新增灌溉面积7200 亩。
(三)切实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兴山县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县委、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为环保工作重心,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目前,全县建立了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构建了饮用水源监控点保护网络。
2、严厉打击“十五小”„„新五小‟‟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项目,净化农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国家八部委“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部署,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化工行业、水泥行业、噪声、采矿业、农村土法炼金等专项治理,促使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关闭了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宏昌水泥厂,规范了矿业开采秩序,取缔土法炼金。
3、及时排查农村环境纠纷,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县域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环境法制观念的增强,各类环境投诉案件相应增加。经常因污染问题,企业与周边群众发生矛盾,其中污染纠纷、污染赔偿,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环境信访案件已上升到越级上访和群体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县以制度创新和督查落实为抓手,对重点环境信访案件采取包处理、包督办、包落实、包息访“四包”措施。近几年,每年受理环境问题信访30起以上,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基本上及时、快速、有效地化解了一批涉及农村环境的矛盾纠纷,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处理。
4、加大投入,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兴山县及时掌握国家、省级环保资金投入方向,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和本级财政投入。2001年以来共投入2.9个亿,建成了新县城及峡口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年理厂,纸坊河固废处理厂,香溪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一期工程6个项目;在建的项目有高阳镇污水处理厂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主镇区管网铺设工程。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指导、督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县主要工业企业是兴发集团,它是依托本地丰富的水能、磷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化工、水电、矿山于一体的大型精细磷化工企业,为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问题,坚持减量、循环、再生的原则,走出了一条生态、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0.54亿元,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效益达8000万元,万元产值物耗、能耗、“三废”排放量分别下降10%、8%、60%,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2、充分利用我县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相对于工业,其污染轻、投入少、见效快。兴山县委、政府集中力量打造“昭君‟旅游品牌,完成了兴山县旅游发展规划,启动峡口旅游码头、昭君文化园建设,我县旅游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开发以地花鼓、三音歌、薅草锣鼓、古明居、昭君文化园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是山区县的基础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烟叶、柑桔、茶叶、药材四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精品、特色、绿色食品牌。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于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立商品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有机结合的模式。
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综合来看,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过量施用化肥,剩余化肥成分排入河库,造成农村水体污染,农村河、湖、塘水质下降;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滥用饲料添加剂,催生速生畜禽,不仅使肉类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类性激素物质的污染;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农用塑料薄膜大幅
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秸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生产工艺落后的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方面的环境问题则体现在不恰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的破坏,造成生态功能的退化。过度垦荒、过度耕种导致土地有机质降低,水土流失,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森林蕴含量和品质降低;河流广为污染,原有功能丧失,鱼虾等水生生物锐减甚至绝迹;生物链遭受破坏,对病虫害自然抵抗力减弱。兴山是磷矿、硫铁矿、硅矿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县,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正处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时期,大兴开矿之风,主要是以卖原矿为主,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不当,重开发利用、轻生态保护,甚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导致了资源浪费、植被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欠账很大,客观上加大了后期治理工作难度。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存在差距。生活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村镇居住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明显。农民致富以后,自家院内追求干净整洁,装修上档次,而院外则是垃圾乱堆,杂物乱放,白色污染在村庄中同样普遍存在。此外,农村小沟、小河、水塘淤积变黑发臭和漂浮物蔓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村镇住宅修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居住环境变得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成为疾病传染的温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前期总体规划缺少环保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到2008年底,全县8个乡镇,只有两个乡镇建成一个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有限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水体自净和生态恢复能力下降。
4、农村环保队伍名存实亡。2006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城建环保站在内的所有基层站、所都整体转制为公益性服务组织,定名为乡镇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乡改后的服务组织不仅没有执法监管职能,只有公益性服务义务,而且兼顾城建、环保的服务职责,真正能投入到乡镇环保工作的力量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对农村环境问题开展有效的管理。同时,在经费上采取的是“以钱养事”的办法,实际上只能保障人员的基本工资,正常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开展工作十分艰难。
三、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尤其在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如何发展,如何按十七大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既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又做环境的保护者,就能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长期以来,我县环境宣教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在农村还显得相当薄弱。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应通过开展环境宣教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保护自己的绿水青山美好家园,意义尤其重大。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好“环保下乡”活动,把“环保知识上墙”、“环保意识入脑”作为环保下乡活动的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环境知识进家庭”、“环保知识进企业”、文明生村创建等系列活动,逐步推动面向农民的环境教育工作。
(二)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目前我县在柑桔、茶叶、烟叶种植上全面实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但在其它种植业上还要尽快启动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果一沼一鱼”、“畜一沼一果”立体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区域经济的小循环。
(三)强化矿产资源开采地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方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中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或破坏生
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加强采矿区生态建设与恢复工作,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矿产资源开采出现的生态破坏地区,要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做好土地复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四)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其它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加大同农业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力度,在蔬菜、柑桔、茶叶和烟叶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少用一斤化肥、少用一斤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优惠鼓励政策,强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监督管理,推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五)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农村环保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放松了对环保的警惕,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东部转移中,不能把污染项目引进辖区,以牺牲环保的高额代价,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必需严格环境准入,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从立项、用地.贷款、供电的方面严格加以限制。对发展生态农业项目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扶持力度。在发展中要把农村环保摆在首位,有序地平衡经济发展与农村环保的关系,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国家、省市、县市三级环保基础性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投入,适当调整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投入占整个环保投入的比重,重点支持解决农村环境整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蓄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基础性投入问题。省市级财政安排的环境保护专项配套资金和省市级调控的排污费,要重点向农村环境保护基础性建设倾斜。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把支持农村环境保护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定适当的比例,确保每年有所增加。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实行上下联动,捆绑使用,集中资金每年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办法,真正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加快农村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纳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考核机制,真正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创造条件,恢复和完善独立的乡镇环保管理机构或县市环保部门的延伸排除机构,落实环保监管职能,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真正解决乡镇环保工作缺位的问题。
第五篇: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调查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眼下一说起环境污染,不少人往往只想到城市,而顾不到农村。诚然,相对于地域狭窄而又人口拥挤的城市来讲,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所以大家都认为它的污染也可以依靠自我调整恢复,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污染,生活废水及养殖废水污染和农膜污染,其中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很多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而且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经自然晾晒,臭气熏天,蚊蝇滋生。若有下雨天,水就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2、农药、化肥污染现状。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农村环境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轻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
3、生活污染现状。生活垃圾污染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
会稳定。
4、生活废水及养殖废水污染现状。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农村的人畜粪便、各种生活污水往往是任意排放,夏季里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苍蝇蚊子大量滋生,这也是造成农村传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同时各类养殖产生的废水也是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据统计,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近几年,农村许多规模大、集约化的畜禽养殖的不断发展,养殖废水的污染也日益突出。
5、农膜污染现状。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农膜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发生、危害认识不够。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及其长期陋习的影响,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相当普遍,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据我来看,农村人很大程度上的环保意识并没有和经济一样发展起来。
2、经济落后,对治理农村污染的投入不够。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往日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与城市相比,大多数的农村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甚至没有。尽管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有了改观,却是形式甚于实质。
3、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虽然国家花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治理环境污染,但是在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方面却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地方在项目建设中“一路绿灯”,所谓的环境评价、环保第一审批,形同虚设。政府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除了地方一级政府的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不适应农村,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失当、激励错位,从而使农村环境污染呈现了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迥异的特点。
4、受技术限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科技的应用不够。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其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治理,但治理的模式不恰当,导致点源污染治理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
5、外来的污染是它很重要的源头。引进了工业,增加了经济,却在另一程度上增加了污染源。
三、我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因此,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配合,专门制作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加大保护力度和措施的专题宣传片和各类宣传图片,并作为公益宣传在省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经常播出,反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扩大群众参与力度,使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真正改善。农
民的意识一调动,很多工作他们是会相当配合的。
2、建议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财政投入。在乡镇建设垃圾处理站,购置垃圾清运车,市、县财政应给予补贴,收取的城乡居民及企业的排污费应大部分用于环境整治和环保设施建设,并重点向农村倾斜。政府可以在每个村建设垃圾收集站,每个乡镇建设垃圾处理站,加强农村的环境监控。监控首先让农民有意识,以后就会更容易开展工作。
3、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即在农业中再利用。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配套的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建议全面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广。沼气会让农民收益,实施工作会简单些,当然对农村的垃圾去所也有方向,因势利导,何乐而不为。
4、建议政府制定小城镇开发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地方环境标准,经常对农村的敏感区域,进行重点研究。法律是工作实施的保护伞。一是改善现有的环保体系,使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二是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环境检测是做好农业保护环境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段。三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树立起农民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
5、整体推进,以创促建,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加强指导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的争创工作。要把创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小康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和实绩考核等,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把“优美乡镇、洁净村庄、环境新居”等方面的农村小康环保建设列入乡镇重点工作,以有效推动了农村小康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
以上是根据实际考察与周边邻居口述反映,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做的总结。农村污染较大,普遍存在于农药、废水以及不合理施肥之类的科学观念差导致的种种隐患。但对于现今农村来说,科学观念往往跟不上经济的需求,在家家准备发家致富的同时忘记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矫正农民同志的经济观是重中之重,不仅仅要一家富,而是要一片富,甚至是为了儿孙一直富。所以应合理使用农药、及时处理农业所排废污水、合理施肥,在寻求经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合理管理。我建议大家在忙于务农的同时多进行看书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墨守成规,用科学的办法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