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体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因而,利用暑假时间,我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活动。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大学,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
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通过学习,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完善自己。
第二篇:师德体会文章当今世界
师德体会文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民族兴,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文秘114,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
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有其特有的内涵、规律和作用。我们要造就千千万万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其根本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教育信念一经确定就难以改变,从而造就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
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
会位置。教师不但要保持自身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全国公
务员共同天地学习他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为人师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第20课_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体会、理解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二战期间,世界军事科技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 1.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说,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
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研究领域归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
二、叩响信息文明的大门
1.194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
3.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 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遨游太空不再是梦想
1.1961年,苏联的尤里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的第一人。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三位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
3.2003年,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四、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 1.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1996年,世界第一只从成年动物细胞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莉”。
2.认识:凡事都有利弊,克隆技术也是一样的。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从总体上说,克隆人是不可行的,而且各国政府也在一 直致力于限制克隆技术向人类领域的发展,科技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美国还颁布法令,来限制这项技术的发展。
五、思考:与第一次、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 向发展。
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三: 第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第二,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第三,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 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课后习题
第20课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一、单项选择
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的()
A.二三十年代 B.四五十年代 C.六七十年代 D.2.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的是
A.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B.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C.苏联成功发射第一个载人航天器 D.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
3.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壁垒森严,闭关自守
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但不包含
()
A.电子工业
B.石油工业
C.核工业
5.下列不属于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是
(A.美国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飞向月球 B.核心是基因工程
八九十年代())D.生物工程业)
C.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创新
D.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命工业”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领域 6.下列现象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无关的是
()A.194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B.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
C.遨游太空不再是梦想,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的世界第一人 D.开辟了人类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飞机的发明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仅仅30年就经历了五代。平均每六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60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却大大缩小。”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快马加鞭 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促进
D.科学技术本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
二、材料分析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7年,70年代以后为3至5年。
材料二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0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1)据材料一指出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呈现出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怎样才能维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9.探究争鸣
同学小红看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后,得出孙悟空拔毫毛变小猴子是最成熟的克隆技术;天兵弹琴扰乱孙悟空的神志即现在的信息干扰技术;太上老君炼丹是化学工业的前身,千里眼、顺风耳即望远镜、雷达等结论。(1)你是否同意上述看法?为什么?
(2)当前我国高科技中普遍存在着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解决? 答案:1.B 2.A 3.C 4.B 5.A 6.D 7.D
8.(1)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
(2)科技越进步,经济发展越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3)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并积极应用于生产当中;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9.(1)不同意。因为上述提法与现代高科技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不同。(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鼓励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
板书 课堂板书
第20课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一、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
二、叩响信息文明的大门
三、遨游太空不再是梦想
四、神奇的生物工程技术
第四篇:新课改新体会
新 课 改 新 体 会
邻玉小学校:代洪春
每次听说课改,我都很茫然,认为只是说说而已,且也不知该如何下手。自从我这学期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的学习了课标以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让我明白课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师生观念
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积极地学习;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以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释疑点拨的课堂。知道了课改的核心和课改的教学理念,又有幸亲临课改课堂,2012年3月26日到忠上小学听了3节“读练式”自主课。第一节课是徐敏老师上的《扇形统计图》、第二节课是黄泽平老师上的《认识三角形》、第三节课是喻利蓉老师上的《反比例》。他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的课堂。他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各自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的课堂。我听着听着,心里感动起来,学生的大方让我感动;学生分析问题条理清晰、思维敏捷,让我感动;台下学生认真倾听,不断质疑,让我感动;老师们那恰到好处的引导、指点,让我感动。特别是喻老师更让我感动,她那样的年龄都积极投身于课改,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入课改行列呢?想着想着,心里充满了希望,赶紧行动起来,让自己的学生也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敢于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请看我现在的课堂:先让学生边阅读教材,边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教师出示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各抒已见。再由代表上台讲解,下面的学生认真听、认真看、认真想。把台上同学的问题用手指头记住,有一个问题就伸出1个指头,有两个问题就伸出2个指头,依次类推。等这位同学讲解完后,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点评。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决不代劳,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我才给予启发、引导、讲解,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正扫除疑难。
二、转变师生的角色
自从我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后,收获了很多感动。你看,五(3)班的讲台上执教的常常是学生,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46人,人人都当过“老师”,不管是新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五(3)班的讲台都是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的平台:台上的“老师”时而边读边勾,时而边讲边写,时而边讲边画、时而边讲边问„„你再看台下的同学,他们专注地听分析,边听边比出了1个指头,2个指头„„等台上的同学刚讲完,有的同学说:“我对你的讲解有疑问,你可以给我补充说明一下吗?”有的同学说:“你的讲解思路不清晰,把我搅晕了,你愿意听听我的讲解吗?”有的同学说:“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一个问题,有时会有3-4个同学讲出三、四种不同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常常让我感动,因为有的方法我都未趁想到。
比如:在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解决问题的例3时,学生就从不同角度得出了多种解答方法。
例3:小丽买蘑菇。叔叔的菜摊上还剩6千克蘑菇,27元就全部卖;阿姨菜摊上还有12千克蘑菇,52元就全部卖。如果两个菜摊上的蘑菇质量是一样的,哪个的更优惠?
学生一:我用每千克蘑菇的价格来进行比较。(1)叔叔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是:27÷6=4.5(元)(2)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是:52÷12≈4.3(元)因为4.5元>4.3元,所以小丽买阿姨的更优惠。
学生甲质疑:你为什么算阿姨的蘑菇每千克的价格时,要保留一位小数呢? 学生一:叔叔的蘑菇的单价只有一位小数,我算阿姨的蘑菇的单价时,也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比较了。
学生甲:你的解释我很满意,谢谢。学生二:我用6千克蘑菇的价格来进行比较。
(1)叔叔6千克蘑菇的价格是:27元。(2)阿姨6千克蘑菇的价格是:52÷2=26(元)
因为27元>26元,所以小丽买阿姨的更优惠。学生乙质疑:你为什么用6千克蘑菇的价格来进行比较
学生二:叔叔菜摊上的6千克蘑菇刚好是阿姨菜摊上12千克蘑菇的一半。12÷2=6(千克)
学生三;我用12千克蘑菇的价格进行比较。
(1)阿姨12千克蘑菇的价格是:52元。(2)叔叔12千克蘑菇的价格是:27×2=54(元)
因为54元>52元,所以小丽买阿姨的更优惠。
学生丙质疑:你为什么要用12千克蘑菇的价格进行比较。
学生三:阿姨菜摊上12千克蘑菇刚好是叔叔菜摊上的6千克蘑菇的2倍。6×2=12(千克)。
教师:你们能给这些方法取上好记的名称吗?
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分别取名为:一份数法、扩倍法、缩倍法。教师: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用6千克蘑菇的价格和用12千克蘑菇的价格来比较简便。
教师: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五:我的最大收获是,解决问题时,不能看到信息和问题就开始解答,要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而简便些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对又快的解决问题。
学生六:我最大的收获是,这类问题中,如果信息与信息之间成倍数关系,选择“扩倍法”或“缩倍法”更简便些,今后在遇到问题时,要多分析、多思考。
教师:对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全面分析,就会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同学们都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三、转变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 3 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要做好这点,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只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及时觉察学生发言的准确性,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即时评价。学生讲得好地方教师应该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从中得到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 所以新课改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这样的课堂常常会给我们很多感动,很多新的体会。
第五篇:新军训体会
谨记要诀,时刻准备
2010年5月10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同事们一起踏上开往婺源的大客车,之所以说“忐忑”,那是因为我知道此行的目的是军训。“军训”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五年前,就已经与它有过一次亲密接触,时长20天。那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严格的训练,超强度的锻炼,让我们体会到当一名军人的辛苦。从此,更是一度谈“军训”色变。没错,我害怕军训,这是不可逃避的事实。来之前,曾做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一路上,没有太多的心情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没有心情与大家谈笑,脑海中,一直猜想着,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会有一个怎样的训练„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为了能准时集合,第二天便早早地起床准备,随着一声哨响和警报声,我的军训生涯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说也奇怪,军训就像是一个火热的熔炉,懒散的我们很快就融入了进来,少了许多娇嫩多了份吃苦耐劳,少了许多松弛,多了份紧张。训练场上,头顶烈日,站立军姿,满身大汗,纹丝不动;队列操练,停止间、行进间,动作、步伐规范;文体活动竞赛紧张激烈,口号声、军歌声声声震耳。处处展示出我们的飒爽英姿。虽然达不到一名真正军人的训练标准,但能感受出大家的努力,我们的要求并不多,动作规范、有力、整齐、不怕晒、不怕累,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休息之余,大家相互打趣着,说的最多的就是那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我们现在受了江阀委以的重任,虽然没有饿着,但是却磨练了我们的体力,也磨练了我们意志,更磨练了我们的集体凝聚力。一个集体,只有有了共同的荣辱观,才会强大,才会走得更远。
为期五天的军训已经圆满落幕,虽然真正意义上只有三天,但它同样已化为丰硕的成果,变成美好的回忆。几天的磨练让我们褪去了心灵的脆弱,换上了不懈的坚强,虽然每一天的生活都让我们筋疲力尽,但在筋疲力尽中学会成长。躺在床上,“恒以兴业,信以致强”的口号一次次在耳边回响,反复思考,从未有过这种强烈的感觉,此时此刻,突然觉得渺小的我的担子并不轻,必须时刻准备着,为生活、为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这是次挑战,是次锻炼,更是对人生的反思,这是江阀厂教给我们又一堂特别的、难忘的一课,留给我们的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是坚强的意志和不懈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得到了全面锻炼,使我们获得了新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学会了如何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用修养来规范自己,这不平凡的五天将会成为我们成长历程中闪光的一页,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训练场上的严格规范、一丝不苟、知难而上、百折不回,勤学苦练、甘洒汗水的训练要诀,同样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法宝、努力工作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