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时间:2019-05-13 07: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第一篇: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答:(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挑战。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形式。但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课堂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目标的组织者。这种表面上的热闹绝非“合作交流”的本义,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的思维。

(2)关于教材的使用的挑战。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依赖教材,改变了过去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很具有挑战性。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挑战。探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成果大多是讲授法难以实现的。因此对中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可以在接受式教学中局部穿插某些探究式教学环节,如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予思维的训练、置疑提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中学生的探究重点应放在对其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以对科学发现有多大的贡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以学为本,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挑战。课件代替传统教学媒体,无论是课本上的图片、表格、问题、答案还是只需师生口头回答即可确认的都要用课件来呈现,而且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而且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视觉负担,导致课件的大容量和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反而被淹没或忽视了。

总之,我会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我相信学生会越来越喜欢生物课。

第二篇: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2005年始,我县八年级地理、生物开始正式成为2006届初中毕业生的中考学科,此举给长期处于弱势的生物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也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新形势下生物学教学及复习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日常教学

⒈正确分析现状,思想认识到位

由于以往生物不是中考考试学科,在高考中地位也有所降低,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受重视,这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我毕业以来一直农村中学工作,这方面深有体会。现在生物被列为中考的等级科目,情况大有改观。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人不重视生物学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不太了解中考改革的家长,由此而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

对于这一现状,作为教师能作的是:首先,生物教师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认真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次,向刚开始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新生介绍中考的改革情况,对八年级学生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说清楚生物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及作用,让学生去告诉家长相关的规定,至少让他们因为考试而认真学习生物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对生物学科重视,则大部分学生也会比较重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重视自己任教的学科,那么会重视生物学的学生也就聊聊无几,有的话也就是几个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注意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不让学生感到你对生物课的懈怠。

⒉重视实验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生物学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物课堂不该是“几根粉笔一本书”的模式。学校、教师应创造条件来完成初中阶段几个重要的实验教学,如显微镜操作,一些较易完成的探究实验;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完成的实验则尽量用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或模拟实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生物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生物学知识借助动画、录像就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讲清楚的东西,如尿的形成、细胞分裂等。恰当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生物学的课堂结构,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忽视,基础应当夯实。新课程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教材,知识结构被弱化了,基本打破了原有生物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只盯着考纲,考什么讲什么,考纲不要求的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可能会导致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荡然无存。这样可能会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考考查的内容,或许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于上高中的学生的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当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后记忆。如: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反射弧组成,关节结构等。一些基本观点,应结合实例给予强化。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等。

注意培养学生的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事例,关心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愿意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习惯。学习了相应的内容后,结合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⒋扩大教研、交流范围,发挥集体优势

现在的社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社会,知识、科技的更新非常快,不学习很快地你就会发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但由于每个学校的生物教师都较少,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往往只有一名甚至没有专业教师,本校内教学研究活动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本校,扩大与其他的教师交流。网络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通过浏览教育教研网等网站可以获取相关资料,了解一些信息(如漳州教研网);通过博客、在线教研活动可以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问题等,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疑惑。

二、考试、讲评

适度的练习、检测是适时检验教与学成效的重要手段,利用从练习、检测中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检测后讲评应注意一些细节,如常出现的错别字应特别强调,评卷时专业名词、术语写错别字不给分,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减少这几年常见的因写错字而痛失分数的现象。今年评卷过程中填空题就出现了许多写错字而不能得分的例子,影响了总体得分情况。

我想特别说一下探究性试题。科学探究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探究实验题考查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解题中的反映,而不是探究实验本身的模式,否则容易变成“八股”。实验方案中,重要的是如何设臵实验组、对照组(如何控制变量,强调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要求相同),而不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尤冬立老师的博客上引用几篇这方面的文章),而且实际上两者的判定也比较复杂,老师尚且不能弄清楚何苦为难学生。建议今后在试题中尽量避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

三、中考复习

⒈定向——解读《漳州市生物学复习纲要》,强化目标意识,确定复习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复习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复习总动员,指导学生解读《漳州市生物学复习纲要》,因为该纲要是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这一指导性文件来进行编写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减轻复习负担,目的性明确,提高效率。如,2006年的《纲要》中指出哪些是考查的知识点,哪些不是,这样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可省去许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复习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点。紧扣考纲要求,向学生说明复习的总体思路,指导学生按知识点分阶段进行复习,做到循序渐进,逐步牢固掌握,使学生能够明确怎样展开生物学的复习。

⒉导读——指导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复习课的内容对大多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他们会认为已全部掌握,内容有些干燥、乏味,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懒得倾听教师的讲解,自以为很不错。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认为,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每堂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范围,让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对教材这一板块的知识怎样去理解、识记,如果上台的学生有讲解不当之处,其余作为听众的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笔者及时点评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笔者还抓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

⒊集纲——结合学生课堂上发表的知识点摘要,集合成纲要形式,配套相关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为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把复习过程中学生整理出来的优秀笔记及时归纳整理成复习纲要,让其他同学分享优秀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也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化给周围的同学,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笔者也和备课组的同事利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针对每一主题设计好相关的习题,努力做到目的性明确,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题海战术。在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⒋善评——紧扣新课标,合理布局,设计好每份试卷,并做好质量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由于总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这就要求笔者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涉及考试时,必须对考查到的每一主题所占比分分配尽量做到与中考试卷比例相似,涉及的知识点尽量少重复,主题要鲜明。往往在命题前,先设计一张表格,将相关的考查知识点列举在表格上,再通过同事间相互协商,设计好每一部分题型。评卷的过程,能让教师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解题存在的不足,以便复习的过程中及时“亡羊补牢”,以便分析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能掌握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审题时,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题意涉及到哪些信息,哪些是已知或隐含条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当然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也可发现自身的缺点,及时纠正过来。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渭县鸡川中学 丁昌盛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本文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体,并可以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它的应用可以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我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点认识: 一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的血管很多,学习起来容易混乱,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演示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通过反复操作,印象加深,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虽然初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关于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假如没有多媒体动画,教师只能把兴奋的传导途径在黑板上写一下,学生就得死记这个传导途径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如把这部分知识配上多媒体动画,把兴奋形象的转化为一个“红点”,学生只要看一下这个“红点”在反射弧中的运动路径,就能通过感官的认识,理解性的记住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只要引导一下就行了,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记住。

三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地理分布区域的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因节令、时间的限制而难以与教材同步的动植物,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各种生物及现象搬到课堂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儒艮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辽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企鹅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企鹅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微观的、连续的,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宏观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如学习病毒相关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在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较小,学生很难看清,通过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讲“分析尿液的形成”时,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整个过程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出来,我在搜索到相关的一个课件,它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个肾小管的模式图,用不同颜色的小圆圈代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圆圈代表蛋白质、用更大的圆圈代表血细胞,用以说明肾小球过滤的原理。当动画播放时,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对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记忆。

当然,在生物教学上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还有其他许多优点,如能模拟平时无法完成的实验、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等等。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给当今的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过去生物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生物学的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养成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养成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太原三十八中生物教师武云霞

文章摘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健康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初中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极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养成教育包括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两方面。

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矫正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偏食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中涉及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知识,有关营养知识方面的资料室很多的。所以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有关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矫正学生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喜欢效仿成人吸烟、喝酒以示成熟。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应该义不容辞地结合教学予以矫正。在讲解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有什么影响”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目睹吸烟、酗酒的危害,破除“吸烟室潇洒”等稚嫩的错误观念,从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矫正学生早恋的不良行为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的性意识悄然觉醒,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并渴望与之交往,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会发生早恋甚至早孕等严重后果。在人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告诉学生:人和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发育成熟、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的过程,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讲青春期这节课时,通过对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明

白青春期由于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和完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兴奋性加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从而使学生避免早恋的发生。

4、矫正学生破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

折树枝摘树叶、在树干上卢安克乱画、践踏草坪等既不文明又会影响花草树木的生长。所以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内容时想学生阐明不要破坏花草树木的道理;叶片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营养器官,同时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为运输作用提供动力;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道理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疾病预防意识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传染病的预防时,应用PPT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案例,培养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不洁净水果等良好习惯。学习呼吸系统时,告诉学生痰的形成过程,气管和支气管表面的黏膜分泌黏液,黏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经咳嗽咳出体外于是形成了痰,说明痰的危害。

2、培养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第学习和工作,但是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以致体质普遍较差。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学习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时告诉学生适度运动使关节囊增厚、关节韧带增粗,课加强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使关节的牢固性加强;适度剧烈运动使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强加快,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喂骨骼肌输送更多的养料和氧,同时运走更多的废物,从而使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得到加强。这样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还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自然环境中各种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说明各种动物、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有益作用一提高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爱护生物、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而实际行动中去。

总之,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实践、探究实验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化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相信通过对养成教育的开展,学生深化对养成教育一系列行为习惯的理解和认识,懂得珍爱自我与关心他人,汇报父母、亲人,关爱造福于社会。

第五篇:论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论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认识生态问题,对21世纪的生态问题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自觉养成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优良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 科学发展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蕴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家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人类数量的剧增和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生物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时地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认识人类在生物圈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树立生态忧患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1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教育,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生态德育的基础,激发学生居安思危,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1森林、草原植被破坏的危害

千百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毫无节制,毁林开荒,伐木为薪,掠夺式的采伐使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锐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ha以上的森林被毁。以我国为例,我国森林以每年50万ha的速度锐减,林木的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每年“赤字”达1亿m3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会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严重恶果。

1.1.1 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森林砍伐、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在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是原海茫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植被良好,到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人类居住的乐园。后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以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黄土高原、滔滔黄河。黄河每日流失的是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壤,流失的是“金子”。20世纪8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考察我国的黄河流域看见奔腾不息的黄河,痛心疾首的说:“黄河,是中国的大动脉出血!”

1.1.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人类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式的采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恩格思有句名言:“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以我国的长江流域为例:四川省在元朝时期,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至上世纪50年代尚有20%,但到80年初只有12%。据1957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猛增了一倍。植被严重破坏的结果加速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98年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洪水灾害,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截至1998年8月22日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0.202亿ha,成灾面积0.13亿ha,受灾人口2.28亿,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4]。

1.1.3 加速物种的灭绝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 “剃光头”式的砍伐,严重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加速了动物的灭绝过程。据估计,现今地球上每年有18000个物种灭绝,即平均每天有5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全世界有30000余种野生植物濒临绝灭,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受到威胁或濒临绝灭。在过去的2000年中,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己经灭绝。我国现每3年就有2种鸟类灭绝。

1.2 环境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约有7亿以上人口饮用大肠肝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的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我国每年排尘量约1445t,年排so21462万t。由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有关资料显示,肺癌、胃癌都是受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水中的有毒物质所致。

1.3 乱捕滥猎的危害

人类对动物资源利用不合理,乱捕滥猎,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结构,导致生态平衡失调。20世纪80年代,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蛙、蛇。昆虫(农业害虫)、田鼠失去天敌的控制,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农田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学生的危机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品质。

2.对学生渗透生态信心教育

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渗透生态危机教育,使学生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又不能让学生对存在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产生失望、恐惧的心理,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丧失信心。我们要利用好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小资料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并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生态方面的突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热情,树立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信心。

2.1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 我国政府为了治理、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采取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飞播等措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治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到不同山区调查植被恢复状况,见到的都是葱郁的山林。不见荒山,只见绿树。有的生态环境是半成林的树木,有的己经成林,有的生态已经恢复成了整片森林,尤其是公路旁、住宅周围植被生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次,询问当地一位老百姓,您怎样看待您们当地生态环境(森林)的变化?老百姓回答说:其他大道理我讲不明白,我也不懂,我只知道以前(治理前)山上光秃秃的,看不见鸟影,听不见鸟叫,看不见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下暴雨时,河水浑浊;现在山上林子大了,时常有几百斤重的大野猪下山来偷吃庄稼,山上到处都能听见鸟的叫声,看见鸟飞行,下暴雨时,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

2.2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活环境,我国建立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如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26处,到2005年3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处。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900个。

2.3 建立生态工程

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跨省市的十多项大型生态工程,使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我国建立的生态工程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上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等。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世界四大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1987年“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2.4.建立环境法规

我国为了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建立的环境法律法规有《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国资源保护纲要》、《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生态环境的法制观念,明确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用生态环境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人类与生物圈共存共荣作出贡献。使学生自觉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法者、宣传者、捍际卫者,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注意生活点滴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不仅仅是指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广泛内容。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及时抓住身边点滴的环境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具体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良好的品质。

下载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层面遇到的挑战有哪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精选多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对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初中生物教学反思要如何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欢迎参......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_2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 薛刚华 【摘 要】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用教学实例阐明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学教学与环保教育 孙永强 人与生物圈是分不开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学生的记忆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困扰了人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

    初中作文 在挑战中成长

    在挑战中成长人生在世,总要经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难易不同的挑战。有时可能是你独自一人形单影只地力挽狂澜,有时可能幸运地有同伴为伍、并肩作战。向你发起挑战的可能是朋......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合集)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马家寨中学邹杰摘 要:课堂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初中生......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探讨[推荐五篇]

    专题0301: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探讨1. 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传递重要概念,选取某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突出在教学中传递重要概念的思想。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2:《初中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的作业: 2 诊断你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