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

时间:2019-05-13 07: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

第一篇: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

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人员大多数脱胎于昔日的电教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方式多来源的于拍摄制作电视录像节目。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鉴于我国网上远程高等教育起步晚,还处于一个适应阶段,因此,调整对网上远程教育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将会严重地阻碍和影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如何能保证,适应和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思考:

1.加强对各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人员大多数脱胎于昔日的电教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方式多来源的于拍摄制作电视录像节目。多媒体和网络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和继续他们的业务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工作效率,设备使用,更关系到制作教材的实际质量。

2.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培训。

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一部分人(特别是文科教师),还没有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些人没有条件,有些人年龄限制等原因。他们无法适应电子化教学的方式,如何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素质,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3.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制造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公众水平教学的。选择优秀的“品牌”教师担任网上教师,应该是高校的一大战略。通过“品牌”教师的教学,会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反过来,也会刺激其他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将来的教师社会化和聘任制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国内外网上远程教育的发展

电子商务讲座十四

国内外网上远程教育的发展

兰宜生

一、国外网上远程教育

1998年初,设在亚特兰大的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 SREB)宣布,在所属50所大学推广网上学分课程教育,各高校可自订学费标准及接受转校学分的条件,该委员会预计网上提供的课程最终会达到1500门。

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在1998-1999拨出300万美元专款,支持开设网上课程的加利福尼亚虚拟大学(California Virtual University),该项目由65所公立和私立高等学校组成,提供约500门网上课程。加州政府还拨出300万美元建立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鼓励教授们把他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放到网上,方便学生在电脑网络中查找资料。

由Kodak、GE、HP、IBM、DEC、NCR等6家美国大公司于1984年发起成立的国家技术大学(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采用远程电子教学的大学,最初由9所大学提供教学录象,大学租用卫星线路把教学内容传输到各地的“学习点”,现在已有47所大学提供1200门学位课程和400门非学位课程,有400多个“学习点”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有10多万学员,学校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并已有700多人取得这一学位。现在NTU的教学和答疑已主要借助Internet。

1997年对美国600多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直接通过Email把作业传递给教师并从教师得到批改意见,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Internet给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有效工具。德克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正在研究为370万中小学生提供膝上型电脑以取代传统课本,此举需要每年投资3亿美元,但印制纸课本的费用每年也需要3亿美元。显然,便携式电脑加上Internet将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新天地。2000年夏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克县开始一项全新的教学实验,由45名高中生组成的一个网上班级将通过网络学习全部课程,学生们用各自的密码拨号上网后,可以找到课程表和作业,也能在虚拟教室里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为了消除孩子们的寂寞感,还定期把他们接到附近一所中学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集体娱乐项目。

Internet活泼生动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大为提高。1992年2月,北极探险家威尔·斯蒂格率领的国际探险队远征北极,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所小学的35名四年级学生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了这次2000英里的探险,在6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在屏幕上关注着探险队的的艰难困苦,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每天与探险家网上交流,得到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无论你学习什么专业,网上各式各样的论文库都能给你提供便利帮助,找到工科、理科、医学、文学、经济、法律等专业近年来的研究论文,使自己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的动态。网上还有翻译网站,能够即时把英文资料翻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或中文,这对专业技术人员无疑是一项得力工具,对学习外语的人士也是一大福音。

因特网正在推动着图书馆数字化。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已设立了几个网站,读者可以方便地检索查找书刊资料,也可以联入其他图书馆的网站。该图书馆计划到2000年底把500万种馆藏资料数码化并推向网络,届时读者从网上下载资料将十分简单,该图书馆将按照每年2-4%的数字化速度把它一亿多种馆藏资料搬到网上,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法国国家图书馆也制订出把10万种“二十世纪经典著作”电子化的宏大计划。显然,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将成为21世纪图书 1

馆的基本特征。

Internet的应用对传统教育也是挑战,比如,波士顿大学起诉8家公司,要求法院制止它们通过Internet出售试卷、论文和各类研究报告,以免被一些学生作为投机取巧的手段,而商家则辩称这种销售是为了促进研究和信息共享;再如,美国一些高校发现不少学生完成计算机程序编制作业是从网上去拷贝,起不到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而要查实哪些程序是自己编的,哪些是复制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使学校和教授很伤脑筋。

网上教育的重要问题是要教学质量,防止不合格的教育机构变相卖文凭,败坏网上教学的声誉。美国已指定唯一有权核准网上教学质量的机构——远距离教育培训委员会的资格审查委员会(Accrediting Commission of the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ncil)来审批网络教学机构,至于国际的网络教学机构资格认证则由全球跨国教育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ransnational Education)来协调管理。

二、国内的网上远程教育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31所国内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报名者众多,一些学校招生人数超过常规招生数量。今年有2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考试,加上5月份清华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1000多名网上大学生,清华今年秋季入学的网上大学新生达到2000多人。同往年不同的是,31所试点学校的网上大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正式的大学本科文凭(注明“远程教育”字样)。31所试点学校由于解决了学历问题,吸引力大增,但入学仍要通过各校设置的考试(5所高校只招收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其余26所高校既可招收参加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的学生,也可自主命题考试录取学生),对招生对象也有限制,仍难以满足广大求学者的愿望。

今年8月全国自考委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商务(专科、本科)专业,部分课程由联想FM365网站承办。这种教育部门与企业联办且采取网上远程授课,在国内尚属首家。网站按照网上大学的模式设置,考生们可以在高自考网上接受自考课程辅导,查询自考信息,购买自考书籍,目前开设了4门公共课程的网上串讲。国内参加高自考的学员现有1300万人,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2000年4月14日,一套全方位电子校园解决方案———CampusAge(校园时代)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开始试运行。该系统为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了一个高速信息平台,CampusAge在互联网上为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班乃至每个人都设立了指定的邮件系统,同时校方的主要咨询投诉机构也搬到了网上,使双方的交流可以短时间完成,老师授课所需的各种资料也放在网上供学生查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单薄。

1998年2月,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委托中国世纪互联公司承建的中国教育考试网(CEENet)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第三方组织的验收,这个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成的考试应用网络,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考试手段从机器自动阅卷向新一代的计算机化考试、网络化客观题阅卷、考生电子报名、电子付款、远程招生录取的进步,将大大提高中国教育考试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水平。

因特网远程教育不仅给了普通人新的教育渠道,更为残疾人提供了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绝大多数残疾人由于行动困难或感官缺陷,不能进入普通学校的大门。因特网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名校名师的指导。2000年9月17日,由张海迪担任校长、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爱心网校”在大连宣布成立,应是全国6000万残疾人的知音、知己,此类专为残疾人设立的网校,不但能提供学习知识的渠道,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对残疾人帮助会更大。

第三篇: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编者按:

校园媒体一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青年故事、反映青年诉求、传递青年之声的重要平台。2008年,在团中央、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国内63所重点高校发起成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目前,联盟签约理事高校529所,会员媒体近5000家,覆盖高校757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08所,“985”工程高校38所。

今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第二次启动全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情况调查,于10月底完成。本次调查依托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及区域联盟渠道,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53所高校的573家校园媒体作为样本,主要覆盖纸媒、广播、电视、网站、通讯社、微信公众号6种类型。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占30.37%,非“211”工程高校占59.86%,非本科院校占9.77%。

11月3日,在“新形势下的互联网+校园媒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上海临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6年会”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就此调查做了首发报告。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成果,本报摘登《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一、校园媒体基本概况

1.校园媒体的数量与类型

(1)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报纸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形态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以下称《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下降 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新闻网变化最大,下降28.93%(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新闻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普及率高,75%的高校有新闻网)。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2)融合型校园媒体增多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1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也就是说,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此次调查中,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

93.3%的网站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29.4%;96.6%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42.1%;96.2%的纸质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64.1%;95.6%的广播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64.8%。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网站类校园媒体融合程度最高,纸质校园媒体和广播类校园媒体的融合程度偏低。而在此次调查中,纸质和广播类校园媒体融合数量明显增加,追平甚至超越其他形态的校园媒体。

在549家融合型校园媒体组织中,包含纸媒的有156家,比例28.4%;包含网站的有37家,比例6.7%;包含通讯社的有114家,比例20.8%;包含广电类的有126家,比例23%;包含微信公众号的有109家,比例20%。校园媒体中纸媒数量最大,成立时间较长,团队运作相对成熟,有着较丰富的采写经验,所以在媒介融合中,有较好的基础和内容生产能力。但由于微信公众号具有大众传播属性、人际传播特点和交互式传播功能,已成为后起之秀,在校园中野蛮生长,占有极大份额。

(3)微信公众号成为校园媒体转型的“抓手”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数据显示,67.75%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集中在8000以下。其中,20.77%的粉丝量在1000以下,26.21%校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为10003000,30005000的占10.69%,50008000的有10.08%。粉丝量在8000以上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中,粉丝量在1万3万的校园微信公众号最为集中,有13.31%;3万5万的有4.64%;5万10万的有1.41%。在参与调查的496个微信公众号中,有3个的粉丝数量超过10万。在主管单位上,学工部主管的校园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在1万以上粉丝量的比例最高,为36.38%,高于团委的35.91%和党委宣传部的20.35%,其次是新闻院系(13.51%)。

91.73%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都在上升,其中持续上升的占32.86%,偶尔上升的居多数,为58.87%,停滞不前和逐步下降的分别为7.06%和1.21%。而其涨粉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涨粉的比例最高,为64.31%,随后依次为线上福利活动(50%)、线上发起投票(47.78%)和其他方式(2.42%),除此以外,还有28.43%的微信公众号表示没有采用过主动涨粉的方式,依靠内容取胜。

(4)校级校园媒体的数量

目前尚无对校园媒体整体数量的权威统计,本文受样本和调查方式所限,只对单个高校内校园媒体的数量进行了调查。整体而言,88.31%的高校有两家以上的校级校园媒体、73.47%的高校有310家校级校园媒体、49.91%的高校有35家校级校园媒体。可见,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两家以上的校级校园媒体,近一半的高校校级校园媒体数量集中在35家。“211”工程高校拥有5家以上校园媒体的比例高出非“211”工程高校19.64%,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高6.24%。

校园媒体形态的丰富与数量的增多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发布平台。总的来说,校园通讯社的供稿平台数量多。49.07%的校园通讯社可供稿的媒体平台数量为35家,6家以上的有9.26%。同时,供稿平台形式也多样化,通常运用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发布通讯社稿件。这些校园媒体可能已经和通讯社融合,属于同一个组织,也可能是属于合作关系,双方互通有无。其中,微信、微博、App是最主要的发布平台,比例为92.59%;其次是校报和新闻网站,分别为 68.52%和65.74%。随后是广播,占比25%;杂志、电视台和其他的选项均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发布靠前的媒体类型均为时效性较强的媒体。

2.校园媒体的经费

(1)经费来源

调查发现,70.33%的校园媒体有专门的经费来源,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数据下降11.07%。其中,“211”工程高校获得的专项支持经费(注:报告中提到的所有经费均不算硬件投入)的比例最高,为71.84%,其次,非“211”工程高校拥有专项经费的比例为69.97%,非本科院校拥有专项经费的比例为67.86%。在2011年的调查中,“211”工程高校中校园媒体获得专门经费的比例高于非“211”工程高校,高出6.2%,现今获得经费的媒体比例差距缩小,仅为1.87%。

按校园媒体类型分析,80.25%的纸质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5.71%的电视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72.88%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4.35%的微信公众号有专门经费;60.53%的网站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6.67%的手机客户端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对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可看出,有专门经费的纸质、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的数量略有缩减。其中网站类校园媒体经费缩减最大,比例较2011年减少32.47%,且为目前获经费扶持数量最少的校园媒体形态。由此也可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媒体向移动端转型在高校中得到了较大力度的支持。

(2)校园媒体的年运营经费

调查发现,82.72%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含硬件投入)在1万元以内,仅9.08%的校园媒体运营经费在两万元以上。可见,校园媒体本身运营经费依然较低,超过八成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足1万元。年运营经费集中在1万元以上的前三名是纸媒(23.46 %)、电视类(22.86%)、通讯社(18.64%)。

运营经费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媒体的发展。在不盈利的条件下,校园媒体维持运营的经费整体性偏低。本次调查表明,“资金支持”依然是校园媒体发展最需要的资源,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结论一致。

调查显示,校园媒体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支持”(7.94%)“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渠道”(40.49%)“校外实践机会”(40.31%)。

3.校园媒体的成员数量与校园媒体间关系

调查发现,整体而言,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多集中在51人以上。其中51-100人占37%,101人以上的占30.02%。对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呈上升趋势。纸质、广播类、通讯社类、网站类的成员人数符合这一比例。微信公众号类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偏低,在2150和50100人之间各分布三成。手机客户端类校园媒体的成员人数呈两极分化,集中在20人以下或101人以上规模,其中20人以下占33.33%,101人以上占66.67%。

调查发现,随着各类媒体逐渐向融合转型,不同形态的校园媒体组织间的合作日益密切。67.37%的受访者认为纸媒、广电和网络三类校园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为主、竞争为辅”或“只有合作、没有竞争”,比5年前略有提高。16.93%的受访者认为纸媒、广电和网络三类校园媒体之间“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还有13.61%的受访者认为“互不干涉,没有竞争与合作”。

二、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1.主管单位与指导教师

(1)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主导下的媒体格局

总体而言,党宣、团委主导下的校园媒体格局依旧。50.61%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党委宣传部;31.59%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团委。各类校园媒体中,党委宣传部主管的比例均占据相对多数:45.06%的校园纸媒由党宣主管、62.86%的校园电视类媒体由党宣主管、71.43%的校园广播由党宣主管、52.63%的校园网站由党宣主管、67.80%的校园通讯社由党宣主管。而在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上,校团委占据超过一半的数量,比例为51.79%。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52.9%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党宣主管,32.8%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团委主管,单一型校园媒体中党宣所属的校园媒体比例比团委高20%,即5年前,团委主管的校园媒体融合性更高。而在这次调查中,数据显示,29.17%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党宣主管,33.33%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团委主管。

(2)指导教师的学历程度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九成

95.81%的校园媒体有指导老师。仅有4.19%的填写者明确回答所在校园媒体没有指导老师。可以说,指导老师构成了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

51.91%的校园媒体拥有1位指导老师,24.04%的校园媒体拥有两位指导老师,24.04%的校园媒体拥有3位指导老师。绝大多数指导老师不同程度上具备新闻相关专业背景或实务经验。49%的指导老师“有新闻专业背景,从事过新闻工作”,有13.66%的指导老师“没有新闻专业背景,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其中,主管单位为校党委宣传部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有新闻专业背景,从事过新闻工作”比例最高,占60%;其次是新闻院系56.76%;团委32.04%;

总体而言,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学历程度较高。除9.84%选择其他外,59.38%的指导老师是硕士学历,24.04%的指导老师是博士学历。指导老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0.52%,比2011年增加10.1%。

“211”工程高校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学历高于非“211”工程高校,但相比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两类高校的差距明显缩小。“211”工程高校中,31.61%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是博士(含在读)学历;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30.32%。“211”工程高校中,有10.34%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是硕士以下(含硕士在读)学历,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16.91%;而在2011年,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34.2%,“211”工程高校中为17.8%。故虽然“211”工程高校硕士、博士点更多、招生名额更多,但或许因为研究生扩招、设置专业硕士等原因,校园媒体指导教师学历普遍提升。

(3)“内容审核、发布”成为指导老师的主要管理职责

在职责范围上,指导老师对于校园媒体的管理、运作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指导老师主要职责统计结果前三项为“内容审核和发布”,占79.05%;“举办活动审批权”,占73.95%;“选题、策划”,占60.84%;“干部任命、资金管理、组织结构调整、评优评干”选择率也超过50%。

此外,校党委宣传部老师职责涉及的范围更多。党宣指导老师工作中,除“其他”“参加校外活动”“推荐实习就业”外,其余工作的比例都超过50%,可见对所在校园媒体影响较大。其中,推荐就业实习和评优评干所占比例在该项排名最高。另外,党宣老师直接参与选题策划和采编比例最高,分别为67.59%和53.79%。

指导老师职责中,推荐实习、就业所占比例最低,占28.96%;采写编辑占42.26%,由此大致可推测,指导老师一般不深入参与具体采编工作,校园媒体依然为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内容生产、自我管理运营的运营模式。这一点在院系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采写编辑占22.73%,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比例在该项中排名最低,只有4.55%。学工部的指导老师工作中,“举办活动审批”比例最高,为77.27%。

新闻院系指导老师职责中,“参加校外活动”比例最低16.7%。只有27.0%的新闻院系指导老师会参与校园媒体干部任命,大大低于其他类型校园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闻院系指导老师对所在校园媒体影响较小,而给学生评优评干的机会也最低,只有18.92%。

2.校园媒体的例会等常规制度

(1)校园媒体的例会与总结制度

调查发现,例会制度是校园媒体的一项基本制度,普及程度极高,开会频率较高。96.51%的校园媒体有例会制度,68.94%的校园媒体每周至少开1次例会。部分校园媒体负责人认为例会可以由选题会、总结会、工作会等会议组成,是媒体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调查发现,99.48%的校园媒体有总结制度。总结内容大致包括内容生产、运营推广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包括对于日常工作,如值班、例会的总结,对一定阶段的奖惩等。

(2)值班制度

调查发现,87.43%的校园媒体有办公地点。

77.05%的校园媒体有值班制度。在这些校园媒体中,47.41%的校园媒体每日值班时长在5小时以内,79.02%的校园媒体每日值班时长在8小时以内;68.4%的校园媒体值班人数保持在两人及以上。

上述数据表明,校园媒体每天的值班时长基本保持在8小时以内。超过一半的校园媒体每天的值班人数保持在两人及其以上。这也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基本吻合。可见,值班制度已经成为校园媒体管理、运作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并稳定存在。

尽管值班制度较为普遍,但77.72%的校园媒体值班工作包括“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与新闻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仅有48.19%的校园媒体值班工作包括“内容生产”。

(3)奖惩制度

校园媒体的奖励方式可分为各类荣誉称号和物质性奖励。

荣誉称号方面,77.66%的校园媒体拥有内部荣誉的参评名额;60.56%的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的参评名额;58.29%的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记者、编辑等”的参评名额,12.74%的校园媒体拥有“省市级荣誉”的参评名额。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媒体主管部门对于校园媒体获得荣誉称号的类型有一定的影响。团委所属校园媒体和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参评名额的比例较高。团委所属校园媒体比例为73.48%,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比例为63.64%。

党宣所属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记者、编辑等”的参评比例较高(73.45%)。其次是团委所属校园媒体(45.86%)、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40.91%)、新闻院系所属校园媒体(40.54%)。

除此之外,65.27% 的校园媒体有向成员提供“参加出访、交流校外活动”的奖励,49.04%的校园媒体向成员提供稿费,28.97%的校园媒体向成员提供就业、实习推荐,20.42%的校园媒体成员在参与学校保研时有一定的优势。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相比,提供稿费、提供就业实习推荐的校园媒体数量均下降近10%。

校园媒体的惩罚方式较为简单。81.5%的校园媒体有“批评”措施,53.23%的校园媒体有“开除”措施;10.47%的校园媒体没有惩罚措施。

3.校园媒体的团队建设

(1)招新对象分布在不同年级

20.49%的校园媒体仅招大

一、大二的学生,21.91%的校园媒体仅招收本科生且年级不限,仅招收研究生的校园媒体仅占0.88%,本科生和研究生均招的占19.26%。

招新时,以笔试加面试的方式为主,个人品行、业务能力、沟通能力被最为看重。笔试和面试在对包含这3项能力在内的各种素质的考察上可靠度不一。调查结果显示,98.61%的校园媒体招新方式包含面试环节,68.41%的校园媒体招新过程包含笔试环节,这一数据比2011年下降近20%。其中,必含笔试环节且占比最大的校园媒体为通讯社,占78.81%;其次为纸媒,占74.69%;其他类校园媒体招新时也较为重视笔试,且比例都超过60%;31.41%的校园媒体不选择笔试环节;68.24%的校园媒体选择“面试加笔试”的招新方式。

(2)以“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授课为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培训是提升校园媒体团队业务能力的必要手段,94%的校园媒体对成员进行培训。46.51%的校园媒体每年对成员的培训为35场,30.51%的校园媒体每年举办的培训在6场以上(含6场)。讲座是最为普遍的培训方式,72.06%的校园媒体选择其作为培训方式之一。培训主讲人以“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比例最高,为85.66%;其次为新闻专业老师,占54.23%。

校园媒体所属机构不同,所掌握的主讲人资源多少不一。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的校园媒体接受新闻专业老师、社会媒体记者培训的机会最多,占比最大。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新闻院系的校园媒体100%由新闻专业教师培训,如今占比最大的为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培训,比例为62.16%;其次为新闻专业高年级学生,比例为51.35%;新闻专业教师占40.54%。

不同类型校园媒体对各项培训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一,其中通讯社(94.94%)、纸媒(85.80%)、网站(84.21%)最注重采写知识,微信公众号紧随其后,占83.48%;手机客户端(100%)、电视(97.14%)、微信公众号(85.22%)最注重排版、视频剪辑等软件使用的培训;手机客户端(100%)、电视类媒体(97.14%)、网站类媒体(81.58%)最注重软硬件使用。不同形态的校园媒体都非常注重软硬件的培训,比例均超过7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校园媒体努力培养全媒体的校园记者,并在融合和转型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3)校园媒体的学生负责人资历

42.23%的学生负责人参与校园媒体时间在34年,48.52%的学生负责人参与校园媒体时间为12年。

与一般性社团相比,校园媒体的运营、生产和管理复杂程度较高,要求负责人花费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校园媒体工作当中。整体来看,27.05%的校园媒体负责人将课余时间的51%80%的精力用在校园媒体工作当中,66.67%的校园媒体负责人将课余时间的21%50%的精力用在校园媒体工作当中。

三、校园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品牌建设

1.校园媒体的内容设置

(1)校园生活依然是校园媒体内容的“主旋律”

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校园媒体的基本受众定位为大学生群体,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倾向于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报道。通过对校园媒体内容的调查显示,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主旋律”。91.97%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校内重大新闻事件”,85.51%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校园生活、服务性信息”,另有近八成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的校内文体活动”以及“校内人物”。

相比之下,校外新闻报道在校园媒体产品内容中所占比重均在六成以下。超半数的校园媒体刊登“时事评论”“重大社会新闻事件”,将近一半的校园媒体刊登“校外文艺娱乐活动、体育赛事”,只有不足三成的校园媒体刊登“校外人物”。

(2)“原创性”和“校园化”同为校园媒体内容的重要特性

在针对校园媒体原创性内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51.31%的校园媒体原创内容占80%以上;90.23%的校园媒体原创内容占40%以上。

“时事评论”和“校内人物”是校园媒体最常见的两种原创体裁。在原创内容比例在40%以上的校园媒体组织中,时事评论所占比例达到93.18%、校内人物所占比例达到91.89%。

原创内容占40%以上的主要是85.89%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84.21%的网站类校园媒体、70.37%的纸质校园媒体。纸质校园媒体生产、发行周期长,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的显著冲击,“新闻”变成了“旧闻”,所以传统新闻所占的内容比例在校园纸媒上正在逐渐减少。但应当注意的是,六成左右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类校园媒体的原创内容超过40%。

(3)校园媒体的新闻内容

调查发现,69.46%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40%以上,28.98%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60%以上,9.08%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80%以上。

(4)“校内重大新闻最受读者欢迎”

校内重大新闻事件始终是校园媒体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68.24%的校园媒体认为校内重大新闻事件是最受读者欢迎内容。

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均是校内报道,涵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以及学生学习、团体活动、个人成才成长等方面。

校园媒体内容的受欢迎度与校园媒体类型有一定关联,但关联较小。不管是融合型校园媒体,还是单一型校园媒体,“校内重大新闻事件”“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的校内文体活动”“校园生活、服务性信息”“校内人物”都是最受欢迎的几类内容。

2.校园媒体的品牌活动

数据显示,88.13%的校园媒体有自己的品牌活动。

校园媒体的品牌活动分为传媒类、非传媒类以及综合类。传媒类包括记者节、传媒讲座等;非传媒类则指校园媒体承办的学校各类与传媒无关的活动;而综合类则指包括传媒与非传媒属性的活动。

据调查,46.07%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综合类,比例最高。25.65%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传媒类,仅有16.4%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非传媒类。

数据显示,42.06%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在两届以内,57.94%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举办超过两届以上,23.08%融合型校园媒体举办过6届以上的品牌活动。

不同类型的品牌活动,其举办的次数也不同。同样为举办次数超过两次以上,举办综合类品牌活动的校园媒体所占比重为70.45%,比传媒类和非传媒类品牌活动分别高出20.45%和6.51%。

同时,品牌活动的数量和举办次数也呈正比。数据表明,拥有6个以上品牌活动的校园媒体中,有65%举办届数在5届以上,比例最高。

第四篇: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史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史

中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98年,几乎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办电子商务专业同期开始。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尝试期、规范期和蓬勃发展期三个阶段。

尝试期

中国早期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伴随着一批电子商务专业学者的不断研究,通过在各校以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也有少数学校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电子商务方向或电子商务班(以至开设电子商务研究生方向)等。即有几家高校从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中转出一批学生进入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学习,即所谓的“2+2”(西安交通大学从1998级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中选拔培养电子商务方向本科生“2+2”)和“3+1”(汕头大学在第4年级培养电子商务方向本科生“3+1”)培养模式。

规范期

为适应市场需求,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范化、规模化,中国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底和2001年初分两批批准了:

南京审计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广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普通高等学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发展期

中国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从2002年来又批准了第三批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院校,包括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83所院校;第四批又新增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天津商学院等58所院校。

到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和800多所专科学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到2010年不完全统计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法学等大类下自主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点的单位在几十到一百左右。

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同时,我国也开展了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过程。2003年教育部允许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招收电子商务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也标志着电子商务教育在国内已经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目前,一些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中在经济、管理或计算机学科下招收商务方向的硕士(以及MBA的电子商务方向)和博士研究生。如西安交通大学等已于2003年春开始,在国家教育部许可的前提下自主在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置了电子商务硕士和博士二级专业学科。

注:本科属于目录外专业;研究生属于自主设置

2011年 教育部公布新的学科专业目录:电子商务为110209(属于:管理学类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第五篇: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1供需矛盾突出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2 应届生就业困难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4薪酬低期望高: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假招聘现象严重: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1 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

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方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1用人单位方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自身做出的努力: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第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4]。第五,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下载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研读潘懋元先生高校特色发展理论之感悟韩延明摘 要: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

    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 作者:土土的土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来进行远程教育,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想学的东西,诸如能力天空这样的平台就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精美的......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精选合集)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较为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实际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远程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教......

    远程教育培训的思考

    远程教育培训的思考 本次的培训也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一是能让农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

    管理学第二次作业--郑州大学远程教育管理学第二次网上作业

    一、名词解释:1.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有关组织生存、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方面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生态的说明。不论具体组织形态如何如果一个组织在内外环境条件变化中有效......

    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网上学习流程

    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网上学习流程 一、 用自己的QQ号,加入中国农大张北站管理群。学员可经常上网到“群共享”关注有关领取通知书、领教材、做作业、交课程论文、考试时间提......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上 学习流程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学习流程 新同学:热烈欢迎您成为郑州大学远程教育的新学员,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尽快适应和开展网上学习,我们特为大家制作了网上学习流程。我们真诚希望......

    远程教育的发展(5篇范文)

    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面广,涵盖面宽,工作千头万绪,内容十分丰富,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