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永洲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十期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 黄曙明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萌渚岭山脉之中,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是一个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74所,在校学生
74685人,在职教职工4280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尽管2001年以来,江华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了850名教师,但按湖南省编制标准计算,尚缺教师280名。由于数量不够,在林区的一些边远村级小学、教学点,还存在着一个教师包一所学校的现象,一些学校不能按部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复式、多头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学历合格率低。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5%,高中为55.8%。高中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相当一部分第一学历为中师、专科;初中具备本、专学科学历的教师近40%第一学历为中师。其次是业务素质低。全县尚有750余名“民转公”教师和200余名两年制专科委培初中教师;具备合格学历的小学、初中教师,大部分是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 “三沟通”突击培训和通过电大、函授方式进修而来的,存在着高文凭、低水平现象。不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全县在职教师中只有1名省级小学特级教师,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6名省级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高级教师。再次是职业道德欠佳。有的受“拜金主义”思想腐蚀,从事第二职业,做生意赚钱,或帮外地学校拉生源捞“回扣”;有的工作懒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工不出力;有的道德沦丧,体罚学生甚至猥亵女学生;有的玩物丧志,打牌通宵达旦等,诸如此类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第四是学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有的当了几年校长了,却讲不清学校管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去。即使是稍好一点的,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还只停留在控制管理的层面上。
2、教师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低。尽管这些年来,教师工资能够按时发放,但发的是“骨头”工资,除去岗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普法培训、防洪保安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外,所剩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被调查的50名教师中,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的各项培训费高达1200元;另外,在福利方面,“一费制”后,学校连保基本运转都十分困难,有的还有较大负债,无力发放福利奖金。二是办公和住房条件差。国家规定学校教学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人,全县一半以上学校教师没有公用办公室,教师在家办公,相互交流探讨较为困难。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不到7平方米,有的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起居极为不便。此外,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宿舍破旧低矮,有的已成危房。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待遇较低,少数工作能力强、职称级别高的青年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近三年来,该县已有20余名高、初中骨干教师“飞往”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经费不足。“一费制”后,师训经费奇缺,保证不了培训需要。由于缺少经费,造成培训对象有限。近三年,平均每年岗位培训不到1000人,仅占教师总数的30%。二是管理不力。由于管理不得力,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培训提高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教师在培训中消极应付,存在“走过场”现象,专业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二、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
一是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精神与教师师德、礼仪、形象的整合”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净化教师的心灵。二是创新职业道德建设运作模式。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以活动为载体,如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师德专题讲座、师德巡回演讲、师德建设汇报演出等,使广大教师在一系列活动中得到乐趣,受到教育,升华认识。三是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考核机制。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细则》,实行师德月考核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档案。聘请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师德监督员,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在教师评优评先、晋职中,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行“一票否决”;对违反师德规范的及时按违规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乃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把师德建设纳入校长任期目标考核,
第二篇: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共津市市委组织部
为加快我市“十一五”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人才兴市”战略,最近我们成立调查组,采取下发调查问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法,对我市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客观分析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市“十一五”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现状
以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口径统计,我市现有党政领导人才349人,其中,女干部60人,少数民族12人,中共党员323人。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的40人,31-35岁的52人,36-40岁的115人,41-45岁的70人,46-50岁的69人,51-54岁的3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5%、14.9%、33%、20%、19.8%、0.8%;学历结构上,大学本科135人,大专170人,中专38人,高中及以下6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38.7%、48.7%、10.9%、1.7%,其中原始本科、专科仅占各自总量的1/4和1/3;专业结构上,多数党政领导人才第一学历学的是文史哲、理工、党政管理等专业,而学经济管理、外经外贸和金融专业的仅占人才总量的15%左右,第二学历学经济类专业的也只有40%;能力表现上,驾驭市场经济、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五种能力不强者分别占人才总量的71.5%、57.1%、39.3%、47.4%、23.6%。
二、我市“十一五”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结构不优。年龄结构不优,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不到36-45岁中壮年干部的1/2,部分领导岗位出现了断层和青黄不接现象;文化知识结构不优,我市党政领导人才文化程度虽有明显提高,但62%的党政领导人才的文凭是通过成人教育取得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熟悉社会科学的偏多,熟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偏少,知识趋同无法引起思想激荡,难以实现风险决策、科学决策。
2、能力不强。大多数党政领导人才分析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不全,想问题、作决策过于简单化,在驾驭快速发展的经济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复杂局面面前无所适从,特别是对群体性、突发性问题的处理既不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少数领导干部专业知识不精但主观性较强不能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用长官意志掩盖不同声音,履行职责不能较好地做到依法行政。
3、储量不足。从现有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看,素质高、能力强且能担当重任的不多;从党政领导人才后备队伍看,受编制、身份、地域、经济等因素制约,后备干部储量明显不足。目前,我市30岁以下、具有广义干部身份和大专以上文化的后备干部约100人左右。近年来我市面向社会和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招录的国家公务员大部分处于成长期,且人数有限,加之我市企事业单位人才蕴涵量较少,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亦难以改变我市党政领导人才来源比较单一,可供选择余地不多的状况。
4、意志不坚。我市党政领导人才主要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后,普遍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练,党性修养不够过硬,意志毅力不够坚强。部分干部敬业奉献精神不强,把事业当作谋生方式,过分看重待遇享受,顺境中尚能开展工作,取得成绩,逆境中往往缺乏自信和坚韧。
(二)主要原因
1、思想观念滞后。人才标准僵化、单一,存在着片面化和极端化倾向。片面强调文凭而不看实际水平,把高文凭与高层次人才等同起来,造成了有些党政领导干部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权力捞取所谓高文凭、高学历,而并非因需所学,从而给“假人才”以可乘之机。在用人理念上,缺乏时代感、紧迫感。论资排辈、迁就照顾、求全责备的观念,封闭式神秘化的“伯乐相马”的观念,干部“下”就是处罚、犯错误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真正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开放的人才观还没有建立起来。
2、党政领导人才流动不通畅。由于地域、部门、行业在收入分配和发展基础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干部交流在心理上不平衡、待遇上不平等、竞争上不公平,加之党政领导人才更易受到社会观念的感染,导致了流动不合理、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五易五难”:由下向上流动易,由上向下流动难;向条件好的地方流动易,向条件差的地方流动难;“冷门”单位向“热门”单位流动易,“热门”单位向“冷门”单位流动难;企事业单位向行政部门流动易,行政部门向企事业单位流动难;锻炼流动易,回避流动难。
3、党政领导人才配置不科学。一是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把不适宜从事行政管理,缺乏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使之勉难而为,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又不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二是过分强调协调管理能力,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忽视其专业技术要求,选任普通行政干部,难以妥善处理技术性行政事务,把主动权和岗位职责下移,实际上难以履行职责。三是技术性行政能力强的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因工作需要和本人特长能力,难觅替代人选,长期在同一岗位从事同一项工作,出现岗位心理疲劳现象。四是把党政人才队伍年轻化误解为青年化,强套年龄、性别、非中共党员等专门指标,在注重一个导向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其副作用。
4、干部人事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干部人事工作的一些具体环节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制度规定,如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干部实绩考核问题、用人失察失误认定标准问题等。个别制度规定缺乏严密性,在细节和操作环节上,有的还不够科学、规范,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中,如何改进考试和测评方法,甄别能考能说但不善办事的人等还缺乏好的办法。国家公务员凡进必考的规定,使一部分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制度性门槛较高。
5、党政领导人才培训培养提高机制不够有力。由于行政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党政领导人才培训主要依赖党校集中培训,难免效益不高,加之个人自学缺少压力,通过理论培训来达到提高水平能力的目的难以实现。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也未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在机制和激励措施方面都制约了其进一步成长。
6、党政领导人才流失重引进难。受岗位、职数等限制,部分党政领导人才对提拔重用无望,加之我市经济收入偏低,区位劣势明显,去意强烈。机构改革以来,我市有近30名党政领导人才通过公选、进修深造、辞职等途径流向外地。2003年我市拿出三个科级领导职位面向社会公选,在宣传发动上费尽心思,结果仍有一个职位无人问津,一个职位降格以求,就是开考的两个职位竞争也并不激烈,引才日趋艰难。
三、加快我市“十一五”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党政领导人才资源。针对我市现有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结构的实际情况,要制定和组织实施符合本市市情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要体现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坚持重点培养更重开发的原则,实现由平均重数量增长向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发挥潜能的结合开发转变。对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结构调整要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移,即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人才储量等方面对现有结构作战略性调整,使之成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化程度较高的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党政人才信息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合理配
置党政人才资源,同时,积极引才改善党政领导人才结构,近5年内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必须达到50%以上。要打破人才地域、单位、部门、身份、体制等界限,建立有利于市内外党政人才交流机制,使一些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人才转到更能发挥特长的领导岗位上去,开创新的事业。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构建规范、有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各类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的标准体系,完善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和干部培训学习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培训管理、培训方式手段,建立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继续实施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和“12345”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工程,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到市属骨干企业服务、到基层实践锻炼、外出谋职创业和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定向培训,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益和党政领导人才能力素质。
3、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疏通从企业、农村、社区、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人才的渠道,每年选拔一定数量高知识层次年轻干部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党政机关。全面推进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增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活力。
4、严格考核监督机制,加大对党政领导人才的日常管理力度。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提高考核质量,强化考用结合。健全干部工作监督网络,理顺干部管理监督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举报受理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改进传统干部监督方法,提高干部监督成效。
5、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拓宽视野,大力改进后备干部产生办法,广泛发现优秀人才,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活力,使领导班子有充足的后备人选。要积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后备干部人选产生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大力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强化理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继续实施党政后备人才培养“四个一”工程,挑选一批优秀后备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谋职锻炼;一批优秀后备干部到乡镇、街道任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助理;一批优秀后备干部到村、居委会挂职;一批优秀后备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跟班学习。坚持备用结合,真正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后备干部在拟进班子人员中的比例。
第三篇: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拜城县党员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
【内容提要】
从我县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分布结构、党员的思想和发挥模范作用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县党员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在党员管理中需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正文】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增强党建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员队伍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深入查找了我县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做了研究和思考。
一、党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拜城县共有党员9322人,基层党委16个,部门党委6个,直属总支31个,派出工委2个。党组10个,党支部538个。今年全县共发展党员273人, 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18名,占总数的79.85%;大学本科学历党员38名,占总数的13.91%,大学专科学历党员92名,占总数的33.7%,中专和高中、中技学历党员45名,占总数的16.48%,初中及以下党员98名,占总数的35.9%;35岁以下党员205名,占总数的75.09%,36岁至59岁党员68名,占总数的24.9%;转正党员283名。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近几年来,通过全县上下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的党员队伍建设有了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党性锻炼。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的实际,认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培养教育。为强化党性锻炼,让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来,使他们了解和熟悉党内生活,学习和接触优秀党员,激励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及时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定或约请培养联系人,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跟踪教育工作。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工作和服务群众活动等,使其得到锻炼,早日走向成熟。各基层党组织在对发展对象进行经常性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发展对象入党前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党章等内容,帮助发展对象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认真制定和实施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坚持预备党员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采取集中谈话、个别教育和专题学习,有意识地让预备党员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等,进一步提高了预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党员队伍在结构、综合素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党员的比例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优化党员结构,特别是为了逐步解决党员队伍老龄化、活力不强的问题,近两年来,县委从发展党员工作入手,认真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特别是注重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年轻分子入党。制定了《拜城县发展党员五年规划》,明确要求每个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新党员1-2名,全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84名,其中35岁以下的要占到85%以上。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同领域中的年轻阶层对党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追求政治进步的思想日益强烈,入党积极性有所高涨,使全县党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在今年新发展的273名党员中,35岁以下75.09%。使许多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的优秀青年加入了党员队伍,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2、从知识结构来看,党员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由于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兴起,特别是随着社会对知识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全县居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在新发展党员中大学本科学历占党员总数的13.91%,大学专科学历占党员总数的33.7%,中专和高中、中技学历占党员总数的16.48%,这使得新发展党员的文化程度总体上高于以前。
3、从党员分布结构来看,“两新”组织的党员逐浙增多。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党员主要以农民党员和机关党员为主。近几年来,县委加大了在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注重在社会各阶层的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特别是注重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使企业、学校、“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数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组织党员的吸纳和发展,扩大了党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影响力,也为党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4、从发展经济的本领来看,党员的致富能力逐渐增强。去今两年以来,以“三培双带”工作为导向,积极在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在思想素质好的机关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在生产、科研、教学一线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全县培养农村党员致富能手2576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2%;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中,致富能手占到70%。加大了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使全县党员队伍的致富渠道不断拓宽,致富能力大大提高。
5、从思想观念来看,党员的进取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党员队伍,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村,党员安贫乐道的落后意识被先富为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新思维所取代;“二牛抬杠”、“靠天吃饭”等老方式和老思想已被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新思想打破,党员的求知、求技、求富愿望强烈。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过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举步维艰,而今却成为绝大多数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员已成为利用科技致富的榜样;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增强。在企业,党员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分忧解难,大多数党员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这充分说明,我县党员队伍的发展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6、从体现先进性来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年初以来,在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承诺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党员队伍中集体观念弱化和全局意识淡薄的不良倾向得到了有效矫正,在扶贫济困、维护社会治安中大多数党员能身先士卒,特别是在防洪救灾中还涌现出了像赛买提依米提抗洪英雄,从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县党员率先垂范,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县的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出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但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也感到党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女党员偏少。这些“大”、“低”、“少”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由于这批党员成长在建国初期,当时人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这部分党员是当前我县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程度”的主体,也是我县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主要原因。他们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已基本退出农村生产“一线”,在生活上靠子女供养,部分党员已经难以在发展生产和管理公共事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有的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理解不够,对社会变革的必然规律认识不足,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做不到“老有所为”。
2、部分党员存在组织观念和全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党员由于受党的教育少,或者因生活窘困,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不主动履行党员义务。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党员,既不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又不向党组织汇报个人思想情况。据调查,有40%的农民党员外出务工,但外出时给党组织打招呼的仅占7%;个别党员全局观念淡薄,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在生产生活中有时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对党内或社会上明显违反党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政治理念和政治纪律的人和事,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不敢、不愿或不能进行有力的、公开的批判和批评,追求党内党外的“一团和气”。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
3、部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尽管通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党员的先进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大部分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从调查来看,还有10-15%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有近一半的党员虽然能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但在模范作用发挥上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随大流思想严重,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了,就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由于自己年老体弱能力小,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信心不足;有的党员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的人生价值观的腐蚀,淡化、忘记、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有部分党员缺乏做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正常发挥。
4、党员“出口”渠道不畅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尽管我们在处臵不合格党员工作中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此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影响了党员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一些党组织在处臵党员中思想上存在障碍。认为处臵不处臵无所谓,有的党组织碍于面子,对一些不合格党员过于袒护,不能够严肃处臵;有的党组织对处臵标准把握不准,认为处臵不合格党员标准定性多,比较原则,伸缩性大,不易把握,难以操作;还有个别党组织在民主评议党员时赶任务、走过场、流于形式,对评议出的不合格党员不作处理,使评议与处臵脱节。
5、党员队伍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不适应形势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和不良影响,部分党员心理失衡,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党员奉献精神减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一事当前替自己打算多,认为“应该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有的党员自我要求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同于一般群众,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企业,有些党员认为入党不入党都没有什么区别,入党积极性不高,他们比较注重个人实际利益,在困难企业党员身上表现较为明显。如有的党员说:“现在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证,入党后还要上交党费”没有必要入这个党。还有个别党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不愿意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追求享乐,生活腐化,存在以权谋私和腐败现象等等。
三、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以思想教育为主导,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是加大对党员队伍的党性教育力度。加强政治理论灌输,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教育党员。二是对党员进行国际、国内的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党员认清形势,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拥护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展开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着力解决农民党员思想愚昧落后、信奉封建迷信、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等问题。
2、以实践为途径,大力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核心问题。切实清除党员从众心理,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充分尊重党员民主权利,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二要探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近年来,各地总结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实施党员培带工程、“先锋”工程等,我县应进一步总结和借鉴。三要积极创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舆论环境,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导向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党员、鼓舞群众。
3、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员教育,必须“严”字当头,管理到位;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定期进行调查了解,确保这些党员“人行千里有党管、风筝高飞不断线”;在大力发展党员的同时,要疏通“出口”,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将不合格党员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保持肌体健康;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组织监督、法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手段的作用,使每个党员都受到党规党纪的约束,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4、以发展新党员为重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继续把非公企业和农村生产一线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地带”,把各类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大学生村官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通过平时的宣传、联系、交流,及时发现、培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员发展的源头工作,确保新党员质量。
5、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适应新情况和新任务的要求。在做好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既要着眼于传统经验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又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一是教育管理内容形式的创新。在内容上,既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又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既要加强对党员的宗旨、信念教育,又要强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在形式上,变单向灌输为激发共鸣,变上下一辙为统分结合,变追求声势为注重实际效果,使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二是方法手段的创新。在充分发挥传统手段,广泛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化教育等现代大众传媒工具的基础上,重视电脑和网络的运用,不仅要建立党员信息系统,还要建立流动党员户籍式管理平台。三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行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对结合的机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切实把党员管理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四篇: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村干部直接主导着农村的生机与活力。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就有什么样的村风村貌和发展氛围。村干部本身是农民,决定了他与农民愿望天然相通,最知道农民想什么,盼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农民的真正拥护与欢迎。这样长期潜移默化,村干部自然地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真实具体地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他思想解放,敢闯敢干,村里就会时时处处漾溢着发展的气氛、创新的气氛。而且,一个精明的村干部,不会让村里闲下来,不会让村里死水一潭,总能有一些新思路、新信息、新技术,并用亲身示范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搞得村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新工作要做,有的马上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有的要农民暂时做出贡献和牺牲。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会发生冲突。怎么办?就是让村干部去带头,去引导,通过村干部亲身示范打开局面,把潜存在农村的生产力激发出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内生力量。
一、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1、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
在文化程度构成上,初中、高中多,小学和大专少。从年龄结构上来看40岁以下的中青年少,整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村干部表现为:一是工作盲目性强,思想观念转变难,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慢。二是政治理论、业务素质不高。有些村干部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不学理论,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情。表现为宗旨意识不强,服务意识缺乏,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三是缺乏引导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
2、村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方式不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都已发生变化,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传统的农村工作方式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然而,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突破个人的局部经验和思维定势,分析形势没有新观点,研究情况没有新见解,发展经济没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没有新办法。有的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视而不见,不知道山外有山,对外地、外村、外乡镇的新经验、新做法漠然视之,开拓创新精神不强。有的工作被动,精众神状态不佳,面对差距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魄力,习惯于按上级指示想事,按行政命令办事,不善于动脑筋、想点子,找信息、跑路子,对新形势下如何带领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办法不多。由于绝大多数村干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低层次文化结构占据着村干部队伍的主体地位,岗位需要的政策、法律、经济、科技知识较为欠缺。
3、村干部处境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村干部的报酬偏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长年累月工作在农村第一线,需要承担大量复杂的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清苦,而他们的经济待遇明显偏低,有的甚至还不能及时兑现,与外出打工者和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目前村干部后顾之忧相当严重,任职期间待遇偏低,卸任后待遇没有保障,村干部往往是在没有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为党做工作、讲奉献,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在一部分率先富起来的人对群众所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有部分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向个人利益方面发生倾斜,存在不愿尽责任的消极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必须实实在在考虑他们的待遇问题。
二是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担负的职责相当繁重,上级各项任务都有赖于其去落实。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计划生育、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征地拆迁、社保扩面、征地款分配等具体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在领导与群众之间两头受气,工作难度大。需要跑断腿、磨破嘴,软的不奏效,硬的又不行,村干部对此感到十分为难。
三是出口渠道不畅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优秀村干部的进一步发展受阻。过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干得好的可以到机关、企业任职,现在机关人事制度的改革,村干部很难变成“公家人”,其上升出路已基本被封死。其次能力平庸的村干部调整难。一方面村干部“能上能下”选拔任用机制尚未健全,对不合格村干部的下岗缺乏硬性的规程约束;另一方面,受后备村干部人数不足的牵制以及没有正常的出口台阶,从维持现状出发,对这部分干部只能保留迁就。再次村干部内部的正常晋升慢。按照目前的政策,村干部发展的顶峰是担任支部书记,因此,称职的村书记往往占住位置,一做就是十年、二十年,直至退休。村书记不流动,下面的村主任及其他的村干部就难以晋升递补。
4、后备干部队伍不足,选人视野相对较窄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工作尚在调整时期还末真正进入正规,为此出现了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但干不了,有一定能力的合适人选又大多不愿意干,导致村干部空缺现象时有发生,后备干部严重匮乏,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队伍的后继乏人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有能力先富起来的人员转向城市、城镇,在城市、城镇安家落户,选拔年轻、能力强的干部人才的余地越来越小。
二是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取大中专院校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主要是面子问题,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回乡。即使有些回到农村,也不愿长期呆在村里甘当村干部。
三是部分仍留在村里办企业或搞其它副业的能人,怕当村干部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或怕得罪人,不愿当村干部。由于村庄精英阶层和青年人才的流失,或不愿当村干部,影响了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输送新鲜血液”,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
5、村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村干部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机制不完善和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两委”协调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村,“两委”之间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之间各吹各的号,互不支持、互出难题,形成“两驾马车”、“两张皮”现象,造成班子不团结和工作难以开展,使党的执政意志无法在经过合法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得到贯彻落实。大量的情况表明,少数村庄“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表现在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由谁说了算、按什么程序办上,根子出在缺乏一套借助村民自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当然,村干部不团结的原因还有个人素质以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从营造一个规范协调的“两委”工作氛围入手,探索一套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统一的规范化制度体系,使之既能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又能体现农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时代要求,就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环节。
二是上级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而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选用,轻培养,重调整,轻帮教,抓一阵,松一阵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村干部任职期间,上级党组织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没有常态化。
三是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乡村民主选举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已全面展开,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发展还显得相对滞后。在一些地方,民主选举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存在严重脱节,缺乏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和措施,如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问题,对民选村官的监督制约和罢免问题。
6、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出现的问题
村干部每届三年,时间太短,不利于农村的发展稳定。村干部在这三年中,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工作,第三年又要准备选举。村干部的身份是农民,有的村干部因此产生悲观情绪,说是:“村干部真没干头,三年一到就发愁。谁晓得走还是留,不如回家放老牛。”新形势下农村情况非常复杂,村里的工作难度大,村干部在三年中有两年忙着选举,不利于有效开展工作,带领村民致富难以做到。
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是农村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1、拓宽选人视野,改善队伍结构
一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要按照“有本事、靠得住、群众公认”的标准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两推一选”选举支部书记和“海选”村委会的办法,扩大村干部选任的民主,提高选任干部的质量。要围绕支书这个“主角”优化群体结构,配好支部班子,选好行政班子。
二是加强村级主要干部的交流,即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异地任职,这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化解那里的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是拓宽村干部的选配渠道。目前,选拔村干部眼光只局限留在农村里的人。既要注重在致富能手(如科技示范户和农产品生产营销大户)、复员军人、回乡青年中选配,又要动员在外打工或经商的能人返乡任职,也可以由机关干部兼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目的是用其先进的理念、广博的知识、科学的管理,引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开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新局面。我镇建议:做好这项工作,应尽快出台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的具体办法,规定大学生到村里任职三年以上,经过考核,干得好的可以直接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以便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是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应把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乡村企业管理骨干和在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特别是生产能手、致富能手、科技能手、管理能手,以及公推公选落选人员中素质较好的作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认真做好在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村干部的“双培”工作,发展壮大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年对入库管理对象进行一次考核,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动态化管理。建立后备干部跟踪培养制度和乡镇班子成员结对制度,积极为他们学习培训、锻炼提高创造条件,条件成熟的及时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选送他们接受各种职业和专业培训,参加实践锻炼,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尽快进入村干部实职岗位。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实事求是地讲,村里直接选上的干部,固然不是最差的,但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也与工作要求有差距,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条件下农村干部与村民个人利益关系不是十分直接,也不可能为所有村民直接服务。村民民主推选干部,往往是先选近的,“远亲不如近邻”;其次是亲的,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从工作出发、有大局意识的村民还主导不了选举方向。因此,新选上的干部,要成为合格的干部,还要经过党的集中教育培养。长期担任村干部、也得到群众认可的,也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也有诸多的“不符合”、“不适应”。而且任职越长的干部,经验主义倾向越严重,思维习惯、工作方法保守性越大,要与时俱进没有继续教育是不行的。
要尽快制定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设立村干部培训的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村官培训,政府卖单”的机制。
一是要搞好常规培训,重点抓好党校轮训。
二是要实行资格认证培训。对新上任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由县组织任职资格培训和岗位素质培训。搞好对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凡列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必须经县以上基地培训,方具备村干部的任职资格。
三是加强经常性培训。县委组织部要会同涉农、经济等部门,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村干部培训基地建设。镇党委要结合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平台,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学习、电教片播放收看、定期检查等制度,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四是要推行“菜单式”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村干部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实现按需培训,大力培养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要把未达到高中学历的村干部和45岁以下的党员全部纳入职高教育的范畴,让他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培训学费采取财政出一点、县党费解决一点、乡村补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同时,要鼓励村干部参加电大、农函大等学历教育
3、扩大基层民主,转变工作方式
一是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要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凡属会议决策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经会议讨论通过方可付诸实施,否则一律视为无效决策。特别是在执行“一事一议”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履行程序,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味走调的现象。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中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二是要加强民主监督。要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
4、妥善处理好“两委”的关系
要理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解决“两委”之间不协调的问题。村级班子是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的核心,而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班子只有团结好,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5、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村干部队伍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村“两委”班子及班子主要领导每年要进行一次述职,由镇党委组织本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以及老干部的代表听取述职情况并进行民主评议。对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要进行谈话诫勉;对评议合格率偏低的村干部要进行调整或免职;对评议满意度偏低的村“两委”班子要及时进行整顿。
二是建议延长村干部每届任期。目前,上至中央下到基层政府,每届任期都是五年,到村一级每届任期是三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是五年,三年就换村干部,五年的奋斗目标还没有完成就换人,不利于工作开展。建议村里的主要干部村支书、村主任每届任期五年,其他的村干部每届任期可以是三年。
三是建立和完善村主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要对村主职干部每届任期内的实绩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审计结果作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村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避免村“两委”班子家族化。村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有以上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个村同时担任村定员干部职务。
五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要强化职责任务,搞好协调分工,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好以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用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证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
6、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
一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制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奖惩兑现制度,对业绩突出的不仅要大力宣传表彰,而且在经济上给予重奖,适当拉开档次,坚决破除“大锅饭”的分配方式。
二是政策保障机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当出台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切实改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村干部对要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呼声很高。离职村干部面临的既有身份转变,也有经济窘迫。“村官”离岗后,他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啥收入也没有。用村里人话来说,“台上十年功,下台一场空”;“辛辛苦苦几十年,还得回家去种田”;“干的是硬任务,端的是泥饭碗”;“在职没奔头,离职没靠头”。我们要设法建立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障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健全约束机制。要始终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根据转变职能和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的总要求,制定村干部履行职责行为、个人经济和生活行为规范,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强化机制内的约束和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矫正权利运行轨迹。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要给予适当补助。
四是建议要加大对村级组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化解历史债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兑现村干部经济待遇所需要资金,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篇: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
“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禄丰县第一中学培训总结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教师培训的步伐,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好一支立志为民族繁荣、为基础教育事业而献身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实现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关键。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前三个专题培训基础上,本学年禄丰县第一中学进一步认真组织校本培训。培训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全心全意为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为宗旨,坚持培训与教研、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教育理念,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禄丰县第一中学进一步认真贯彻《新一轮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禄丰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细则》,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圆满完成第四专题的培训工作。为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结合学校的实际,现将第四专题:《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专题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班子重视,加强组织管理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在前三轮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学
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并统一了思想,确定组织方式,明确责任人,加强了培训考评的组织机构。
2、禄丰县第一中学教务处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一步作了培训动员,安排了第四专题培训的有关事宜,并提出了培训的具体要求和计划。
3、结合县教育局师训办、县教师进修学校印发的《禄丰县新一轮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细则》,以及《禄丰县第一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细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关于第四专题学习的计划与有关要求”,并按“计划与要求”开展工作。
4、本学年内在每两周一次教研组会上,加强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同时加强了以教研组为单位,个人自学自修为主的培训学习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检查了教师的学习情况。
5、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了三次单元培训指导工作,召开了两次考评组成员会议,布置和安排了培训和考评工作。
二、教师自觉学习、态度端正
1、全校教师在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自觉进行学习。每位教师都认真研读培训教材,认真填写《报告册》的相关内容。
2、各学习小组都按要求,每月定期学习一次,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讨论在培训学习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月对小组学习成员的学习情况检查一次,作好检查情况记录。
3、每位教师通过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写了一些体会、心得、案例、总结等反思文章。
4、学校在学期或学年末统一检查一次,在专题学习结束进行考核
之前再检查一次,并及时反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教师及时修正。
三、取得的成绩 本次培训在禄丰县综合素质培训领导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加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教师对培训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有了质的变化。通过此轮培训,全校教师的学习、钻研业务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风气。
2、通过将培训与教育科研、学科活动的有机结合,教育科研与培训相互促进,学校良好的教研氛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教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3、通过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明确了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4、第四专题,全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100%。总之,第四专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县教育局师训办、县教师进修学校、学校领导的关心,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分不开。当然,在培训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报告册》填写不规范;个别教师出现赶填《报告册》现象;反思写的少且单一,体会不深刻,没有好的成果论文等。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力争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认真抓好最
后一个专题的培训工作,真正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