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时间:2019-05-13 08: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中国当下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第一篇: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反思中国当下教育

——读《中国教育怎么了》和《观念决定成长》有感 专业:物理学班级:2011级物理2B班学号:20112301167姓名:黄彦

【摘要】

1.《中国教育怎么了》

孩子们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只是倍数做题,逐渐变成了考试极其,他们的能力训练、品格塑造、价值观教育十分缺乏;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多数学校和多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一些“|灵魂工程师”甚至开始争相追名逐利;人才市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进入社会之后热衷权钱,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混淆是非;还有近5800万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爱,缺少关注,缺失家庭教育„„

2.《观念决定成长——影响世界的30个教育新观念》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知识更新,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充电”,以适应“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剧烈的社会变革,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教育孩子学会“点金术”比追求学习成绩、高学历更加重要。为引领您走出教育的误区,我们尽可能全面搜集近年来影响较大,经实践和实践检验为正确,并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30个教育新观念,从胎教到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既有方法上的指导,又有现货的可借鉴实例,我们真诚希望这本小书能够给您教育孩子带来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教育缺乏教育新观念

中国教育怎么了

近现代大学教育深受工业文明的影响,按工业生产方式批量制造着所谓的“人才”,学生被设置了某种标准,并进行批量的复制,全然没有了个性。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财富利益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无法幸免,我们看到的媒体和网络不断曝光的大学学术腐败、学生抄袭、升学潜规则等等新闻,无一不是价值观沦落的明证。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育人,然而教育对血色很难过人格品质的塑造功能也出现了问题,校园暴力、虐待动物等现象也并不鲜见。

中国近百年来的教育几乎完全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原

创学科。这种模仿的状态并非只出现在教育方面,我们的哲学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乃至我们的价值取向都是这样,正在慢慢地迷失自己。

一、就业之忧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忧各种各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几乎把责任推

到了金融危机上。但真相远非如此。

(一)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

一位喜爱写作的男生,专业是新闻,梦想成为记者。毕业求职时,却连一篇

300字的消息都写不出来。一位漂亮女生,理想是做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因

为大学读的企业管理都是书本理论,甚至还没搞明白企业管理是什么,更不

要说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了,结局自然也是被淘汰。当未来之门轰然关闭时,他们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希望,过去的心潮澎湃的激情与梦想随之破灭,找

不到工作。自然而然,他们不再追求理想,只需要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二)为何大量工作无人胜任,却仍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如上面的例子,专业是新闻的同学无法马上写出一篇300字地消息,专业是

企业管理的同学毫无实际企业管理经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背后埋藏

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些贴上“人才”标签的大学生根本不是人才!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大量人才,人才永

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

(三)除开一张文凭以外,四年大学教育还给予了什么

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也应当有相当清晰的“学习一技之长”的思想准备,有了这种想法,才回去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给自己的人生制定可行的计划,才会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才会远离困惑、颓废和

迷茫。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究竟能

做什么。

二、能力之忧

(一)从小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训练的人,不管

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生活上,工

作上。如果从小就养成乐观自信的心态,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

惯,你就永远是胜者,哪怕真的处在绝境里,也能顽强地走出来。拥有良好

行为能力的人,才是永远的胜者。

(二)坚韧、能力和勇气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就开始的各种各样看似细小的训练,他们不会一夜就形

成,更不会凭空获得。

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内心——符合认得成长规律的价值

体系。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美国强大的今天。要让孩子将来有

能力、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就让孩子学会面

对、学会独立,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负责人的爱。

(三)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除开学到了一大堆书本知识

以外,他们什么也没学到

(四)由于不能轻易质疑已有的事物,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逐渐

被稀释淡化。什么都不能质疑,大脑就停止思维,人就成了

机器。

因想象而激情飞扬,因激情飞扬而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但当创造不被认可,并且在粗暴的践踏下,在强迫孩子们“要听话”的苛责声中,无数天才的孩

子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碌碌无为

三、品格之忧

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重重的矛盾,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

再无可能。并且,当教育不再强调育人,不再崇尚高尚的品格时,社会就只

能是恶性循环。

四、师道之忧

在价值观混乱的环境中,出现“范跑跑”这样的人物,毫不奇怪。没有信任,一切皆会背离教育的意愿。正因为忽视了学生对教师、对教育机构的信任,才出现了学生不好管、不敢管的现象。教师把自己的职责简化到单一的灌输

知识、简化到仅仅督促孩子听课做作业、简化到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

个学生的优劣,怎么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并且,那些狠心收补课费的老师,连起码的良知都丧失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了。但是,也有这样一

位老师,谭秋千用他的生命回答了什么叫师德,什么叫信任,什么叫一名教

师在生死关头的担当。他在给自己树立起一座万民敬仰的丰碑的同时,也给

教育行业挽回了面子,留下了长久的拷问。

五、价值之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育就成为达成个人功利目的的跳板和工具,这与教育的真实意图背道而驰。在老百姓心目

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

观念决定成长——影响世界的30个教育新理念

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争议不断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对

孩子施教,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不知困惑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多少父母;

在一轮又一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冲击波下,又不知使多少家长和学校盲目跟

风、深陷教育的误区。这无疑使原本在当代就十分突出的独生子女问题雪上加霜。

当一个个悲剧和惨剧出现时,人们才惊呼: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我们

又应该在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做些什么?这是颇费思量、值得

思考的问题。

在这30个教育新观念中,这几个,我个人认为,是当下更急需注意的内容。

一、情商教育

情商,即情感智力的商数,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情

感的能力的高低。高情商的人一般是指: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

享受;调适情绪、转移矛盾;善解人意、充满活力。他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能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锐地感受他人的情感世界并有效地做出反馈,能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效地处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一)高情商特点:

自信心强,好奇心强,自制力强,人际关系良好,具有良好的情绪,同情心强

(二)高情商的培养

1.情商发展的基石——家庭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发展和调适良好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同情心,促进其情商的发展。

2.情商发展的后盾——教师

带着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走入课堂,给孩子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渲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孩子。以积极的方式鼓励他们,培养每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忍耐力。

3.良好的友谊有助于性格的健康发展

二、财商教育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作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

(一)学生高消费现象

家长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们日渐膨胀的物质需求。助长了孩子的高消费和盲目攀比心理,对孩子成长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病。

(二)如何进行理财教育

1.父母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了解钱的实际价值

2.父母要训练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

3.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理财的机会

4.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财教育活动,是学生明白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更让学生明白如何把开支和储蓄有机结合起来。

三、正确对待电视、游戏与网络

(一)促进作用

1.电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通过模拟电视节目中的情节,可以增加儿童的想象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对身心的危害

1.过多的暴力镜头,儿童看多了容易产生攻击性和侵犯性行为

2.电视食品广告多为高脂、高糖或高盐食品,影响儿童的消费倾向,对身体影响

3.使孩子缺乏运动

【参考文献】

1.房阳洋,关阿津,汤海清.观念决定成长[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论当下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作者:童江霞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必须长期执行的任务。近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党十七大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提上议程。

关键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1978年到1986年。这期间主要是改革过分集中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一些具体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

一、必要性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干部制度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而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吏治清明,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

二、指导原则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

2、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3、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4、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三、基本目标

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

1、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3、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4、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5、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四、重要举措

1、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1)要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

(2)要全面分析民主推荐结果。,(3)要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

(4)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

(5)要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

2、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1)完善考察标准。

(2)优化考察办法。

(3)强化考察结果运用。

3、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1)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

(2)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

(3)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

4、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1)要加强理论培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2)要加强能力培训,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

(3)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

(4)要坚持开放竞争,统筹优化干部培训资源。

(5)要改进学风。要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整治不良学风,强化学员管理、教学管理,严格校规校纪,营造良好学习秩序和氛围。

5、完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1)坚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实践锻炼的培养方针。

(2)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3)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

(4)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6、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1)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

(2)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3)切实解决干部调整难处理难的问题。

(4)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制度。

7、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1)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地区之间、中央机关和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

(2)加大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

(3)积极推进机关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

(4)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研究制定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实施办法。

8、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1)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

(2)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

(3)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总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而现在有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有些低能低效,也有些以权谋私,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党脱离群众、丧失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同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勇气;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改革、鼓励创新;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要让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做改革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从而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能够稳妥的进行,保证我国经济建设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但我们亦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其顺利的进行有赖于我们全社会的努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本着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支持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措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对当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对当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有着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三个方面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教法上破除陈规,灵活善变;学法上强调诵读揣摩,渐进领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倡导多向交流,相互启发。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语文教法;学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05-02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源远流长,颇具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从教育方法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重在激发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教法多种多样,而且学法也多具自主性的鲜明特点,对今天各层次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语文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大体而言,首先它为全体公民提供文化教育的机会,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是语文教育在理念上的现代化,从语文的角度促进对现代公民的塑造和培养。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语文教育亦有诸多误区。比如,中小学语文教育围绕各类考试指挥棒而动,呈现出应试教育主导的现实困局。根源于此,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文化精神方面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学生大多不具备学习语文和文化的兴趣和动机,只是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学习,更不用说学习语文可以满足心灵之提升与理想之追求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应试教育强调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情感道德和个性发展,极大程度上减低了教育的人文内涵,造成人文内涵的大幅缺失。同时,应试教育无视提升国民素质的精髓,仅仅采用“过筛子”和“掐尖”之法,人为生产出一大批只认字而不懂文的、唯科技至上的“失败者”。其次是教育体制管得太死板。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和陈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各级教育部门的因袭依赖,混日子、不出乱子的心态普遍存在,既无心更无力推进有效的改革。再次受功利化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素质日趋空洞化,普遍沦为“不读书”状态。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教师的精神、信仰、思想和行为难免受到影响,文化素质空洞化,满足于追逐物质利益,而对自身素质缺乏反思。

以上还主要是教育的总体格局上的制约因素。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当下中国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十分诱人,但在教法上却相当落后。老师们习以为常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思路,介绍作家生平,联系时代背景,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成为固化的套路。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极力兜售,颇似一个人在真空中表演,而讲台之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像老僧入定。这种授课方式以老师的单向度传输为主,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听,极少互动和反馈。这种单调枯燥的教法和学法势必助长学生的厌学之风,提不起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更不能去奢求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内涵,扩展其人格成长的空间。20世纪以来,由于一批唯西方价值观是从的激烈的反传统人士的鼓吹,由于“打翻一切”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学教育的精华一概被斥为封闭、守旧、反动、复古,好像其中皆为糟粕,应全部打倒。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许多宝贵的材料、经验和智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省和总结。大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一直奉行以“五经”、“六艺”为基础和核心的、包括众多文化经典在内的一种文学教育。它突出了以书面雅言为中心的语文,表现出对具体语文材料(即经典)的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从根本上讲,现代语文教育是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且面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现实,有着新材料、新思想和新立场。显而易见,与古代文学教育相比,现代语文教育基于分工,其命意、内容和精神都比古代文学教育狭窄了许多。我们应当向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取经,以期改变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我们着力改革的目标就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深刻把握教法的灵活,学法的自主。笔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为语文教育的完美实施而逆向回溯,乞灵于历史的成功经验,重新激活古法的灵光。

首先,教法上应破除陈规,灵活善变。当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把重心放在教师对课程或知识的全面系统讲授上,通过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密集地安排课程、实践实习等活动,以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完整教育。古代文学教育更加注重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动机。孔子作为教育家就很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论语》中记载圣人语录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①即是有力的明证。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解惑、点拨、督促、评估等教学活动中,就能够为整个教学过程灌注生气,增添活力。正如当代学者所总结的,“孔子施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故教无定所,教无定时,教无定规。或习礼于大树之下,或弦歌于杏坛之上,或习射于园圃之中,或述志于侍坐之际,或正谬于病榻之侧,或督促于庭院之内,或启发于愤悱之时,或释疑于问难之顷。”②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者总是敢于破除陈规,立足创新,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上述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法,还有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也被后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南宋大儒朱熹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授书法、读书法、讲书法,即多读、多背、温故、讲书四个方面。宋元以至明清时期,书院到处开花。老师多为名师鸿儒,他们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次数很少但水平高,往往还能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程度,组织辩论、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思维。

其次,学法上强调诵读揣摩,渐进领悟。诵读是古人学习诗文经典的不二法门。《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代萧统领衔首创的“文选型”教材,欲入文学之门,必先诵读前贤名作,朝夕揣摩思虑,精读讽诵,通过渐进式领悟,方能得其三昧。此法暗合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既能传播知识,又具文学价值,具有示范作用,为以后历代的文章选家所效法,的确成为学习语文的理想模式。《朱子语类》记载朱熹论读书之语亦给人启示良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③但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注重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记忆,批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直斥其笨拙机械。于是语文课堂变成的老师的“肢解”表演,它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活生生地分解成段落划分、中心总结和字词理解等部分,这样的重复劳动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并无实质性的帮助。古代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视文章的阅读和背诵,古时孩童入学后即开始诵读诗文经典,但不要求全然理解,而是利用其机械记忆程度高的特点,先记住书中内容,待其长大和阅历增加之后再慢慢消化,在诵读的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灵感受,尤重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种熟读精思之法,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既培养读书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学生因此可以蒙受先贤的思想熏陶和智慧启迪,感受文学之美,寻觅人生乐趣,领悟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养成优良的人格。当然,重视诵读并非一味呆读、傻读,重拾传统也非一味师古、拟古,而是传承、创新并举,使之相克相生。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既不能一边倒地追随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民主、对话、合作的观念而忽略诵读,也不能重返20世纪中后期语文教学一味分析讲解的旧途。

第四篇:关于知识分子当下形态的反思

笔者的上述表述绝不是出于文化自恋。要认识社会机制对知识分子的阻隔和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及由此命定知识分子不可能成为“社会英雄”,这并非难事。然而我仍然相信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完善人生上的作用,尤其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正是为了表达如此一份期待,本文对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展开对象性研究。在揭示他们

问题的过程中提醒他们如何注意修复和完善自己的人格[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知识分子如果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不把自己当作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就不会获得关于社会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当然也就不会对社会世界有什么作为[2]。

一、思想者与社会良心的消隐

从七十年代末到整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把握住了历史给予他们的表现自身价值的契机,勇敢地充当了文化批判和文化启蒙的先锋。尽管挫折和磨难不时降临到他们的头顶,但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地向“左”的革命文化模式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其悲壮性、其崇高的殉道主义精神使整个社会为之动容。在愤懑不平中,人们猛烈地结构那些符号暴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但是在时间之针拨向九十年代初,知识分子的社会意识却出现了高度的萎缩。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他们对存在的境域问题失语或缺席。许多人从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场域纷纷撤退。发展到极端,人文学者不谈社会,作家艺术家不涉指实现。他们把自己幽闭在精神的象牙塔里,或者小心翼翼地绕过雷区、制作玄学;或者把寓言当外壳,涂抹一些常人猜不透的文字。相当一些人在九十年代初把自己的撤退和逃脱说成是超越,洋洋自得地炫耀他们关注的是形而上而非形而下。为了给自己的卑怯寻找理由,他们还给知识分子作了新的定位,即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学术人,利用畸形的市场机制为自己的文化生产打开了一点销路的人,或者借助些许自由的文化空间而获得一点虚假声名的人,还竭力为这种机制唱赞美诗,似乎现在是知识分子做学问的最佳时代,任何牢骚满腹,、怨天尤人都是无病呻吟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在叙述领域、在文化生产场中弥漫着庸人气乃至腐朽的僵尸气。

这里我不想和同行们讨论历史的进步与否,因为社会的必然进化会为每一个时代的的存在提供合法化的理由。我也不想说明学术的真正发达需要怎样自由的社会空间作保障,因为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有明确的感受。我只想针对那些“搞纯学术”的观点重温一下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学术价值的社会尺度。这也许是被人讪笑的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表述。然而那些历史上伟大的先驱者已经为我们出示了足够的经验范例,即知识分子必须保持对人类事物的高度关怀。可以这样认为,自从人类社会缔结以来,在人文科学中就没有脱离社会的纯学问、纯知识;所以所有进入这个场域里的人,都要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从那里获得实现资源。学术上的高低不像有些文章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地说些让人不明不白的话,而在于你的言说是否能够启发人去寻找更好的存在方式。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智者总是面对人类社会,特别是现实世界说话。他们切入问题的具体性往往都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这些问题(如性史、麻风病院、学术人)散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是为麻木的人们所不觉。而一经他们的介入,一经他们的考古挖掘,马上便形成对当下统治秩序和传统积习的惊世骇俗的挑战。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干预并没有使他们肤浅,相反给他们的深刻造成了有力的凭借,使他们成为由此升华的独一无二的思想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或许存在着巨大的纰漏,可是他对忽视人的革命哲学的抨击,他为寻求人之自由所做的探索,使他永远刻在人们的记忆中。鲁迅也许像某些诋毁他的人所说的那样没有专门的学问,由对国民弱点的揭发所造成的深刻,使他成为在20世纪里没有一个国人能够超越的思想家。钱钟书的声名与其说是因他的学术成果而成就,不如说他因无情解剖现代腐儒的小说《围城》而成就。一当他与世隔绝,将自己封闭起来,他的影响也就无从谈起。以他为楷模而又缺少他那清高与骨气的人更何足挂齿。为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形而上实际是在腐败和黑暗面前丧失良知、为自己走向行而下所找的借口和托词。那些倡导个人化写作的言论也并不都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拒斥,人们常见的多是渺小个体的孤芳自赏。以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为例,真正有点价值的寥寥无几。反倒是发扬鲁迅精神的年轻后生摩罗、余杰、林贤治特别令人刮目相看。由此我们确信,社会价值是衡量学术价值的重要尺度。

由于知识、学术是科学和理性的表征,因而就规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场域中的特殊作用,即启示人们铲除野蛮和暴力而走向文明和民主。真正富于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必须自觉地肩负两项使命,一是不断发现更为文明更为民主的社会结构,一是不断揭露现存社会秩序的问题。萨特和马尔库塞把揭发批判现存社会的缺欠当成知识分子的天职。他们的观点尽管遭到了科学理性精神较强的思想家布尔迪厄的反对,可是在民主和自由并不发达的、专制和暴力十分盛行的社会场域中,他们的思想无疑更富

于生气。面对斯大林时代或斯大林的恐怖统治,谁能否认《焦尔金游地府》、《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出现的伟大意义?承受着“四人帮”时代的高压,谁不为天安门诗歌的自由喷涌而感到痛快?由于知识分子不在社会生产场的中心,只能处于边缘,因而其思想上的怀疑与批判不可能解决生产场的根本问题。在90年代中后期有些人就以此戏称知识分子为“文

化英雄”,并公开怀疑他们的作用。但是思想的力量不可低估。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上看,它不但能够消解旧有统治方式的合理性,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对良性社会结构的思考。不止如此,那些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为人类发现了文明之普遍原则的思想家还会赢得人们永恒的爱戴。张角、黄巢、普加乔夫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革命家。但是伟大的启蒙主义者狄德罗、卢梭在人们精神上产生的影响恐怕更为久远。直到现在,他们为人类构筑的现代性也不能说过时。因之不能小觑知识分子的思想预设作用和精神批判作用,知识分子也理当以独特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以为知识分子不在社会结构的中心因而放弃应有的责任是短视;面对邪恶而不置一词是懦夫;为谋取一点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是蠕虫。90年代知识分子话语在精神向度上出现了高度萎缩,简直可以用平庸化来形容。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显然需要同此旧我告别、重塑自己的人格,像鲁迅所说敢于做扶哭叛徒的吊客,像本雅明所言骄傲于做一个波西米亚流浪汉。当然,强调知识分子以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生产场域并不等于否定其他种种文明行为的可能性。虽然那种大轰大嗡的广场情结已被许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证明为破灭了的现代神话,但当社会需要张扬一种普遍的公理和正义时,像雨果、左拉、托尔斯泰、萨特那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还是人们热烈期盼的。据布尔迪厄的描述,左拉为犹太军官德雷弗斯公开辨冤一事构成了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模式[3]。正是按这种文化模式面对现实世界他们被当作社会正义和良心的代表、创造文明和民主秩序的信使。中国知识分子是否需要告别平庸而走进世界知识分子的行列呢?

二、权力的仆从

人类文化史上那些伟大的先驱为知识分子完成了一种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把自由和自我价值的意义提到了极限,照亮了人之为人的最佳存在方式。

作为人类精神的化身。这些先驱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对自由及自我价值追求的自觉,更在于他们对权力意志者的拒绝。布尔迪厄在他的反观社会学中指出,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可以概括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4]。一般说来统治者总是要把其他人当作实现自己意志的奴仆与工具,而畏惧于他们的权力,被统治者多半都安于历史给定的命运。独立知识分子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他们不相信这个历史宿命,并以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来起诉这个传统社会结构模式的荒谬。他们极力维护自我的尊严、抗拒一切强暴的掠夺和奴役。贝多芬一脚踏破魏玛宫廷的等级制,不给迎面而来的王公贵族让路,反而逼得他们闪在路旁向自己问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贝多芬的脚步:公爵在世上成千上万,而贝多芬只有一个!塞维特斯为争取个人对《圣经》的自由解释权同新教领袖加尔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即使面对火刑的威胁,他也绝不对自己的注释改动一字一句。他的肉体虽然被烧成了胶状物,可他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却战胜了新的独裁者而成为历史的永恒。

进入文化生产场域的每个分子都应当懂得这一游戏规则:牢牢地把守住自我。他不属于任何阶级、集团和个人,只属于自己。如果说他在社会结构中还有身份,那么他应是不偏不倚的人类事物的仲裁者。少数人可能借他的思想财富图谋私立,然而他的本意却是为全人类共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人格决定他不去逢迎、巴结、讨好任何权势者。林贤治有言:“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疏远权力的。”假如我们敢于面对权力常常是统治者压迫别人的工具这一事实,你就不会感到林贤治的表达有什么问题,更会同意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说法:“一个向统治阶层靠拢的知识分子是在背叛精神。”[5]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不是没有做过高贵的选择。在80年代的启蒙思潮中他们曾努力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做精神独立的文化生产者。特别的在批判官本位的过程中他们高扬了精神文化的巨大价值,明确地为自己的文化人角色作了历史定位。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逆转。中国知识分子本来就有依附官僚的传统,新的社会结构不但没有改变传承千年的格局,反而强化了对知识分子的领导体制,这就决定了他们难有精神上的独立,其文化生产基本上是为政治权力服务。只是因为殷勤效命及十年仍没达到当政者的满意,反而受尽了摧残和凌辱,他们才在社会及文化转型之初对“官本位”进行了声讨。然而骨子里他们并未脱尽奴隶意识,与以往所不同者是他们把自己的奴性驱逐到了无意识区域。9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经济原因,知识分子及其生产开始贬值,权力开始大大升值,这是沉积到意识低层的奴性意识浮到了意识的表面,知识分子中间滋生了权力拜物教的可鄙现象。因为切身感到文化生产本身不能给生产者带来荣誉、地位、金钱,而领导却能给予,因此相当一些知识分子向庸碌无为的官僚调情。为了评职晋级,他们或者不惜缩短身子低眉顺眼地按长官的意志办事;或者努力擦抹原有的思想锋芒,让自己的大脑追随权力话语而转动。一位70年代末通过力主社会主义悲剧而扬名、后来又企图以无意识文艺心理学改造主流文艺思想的所谓理论家就突然转换了面孔,成为主流话语的生产机器,甚至请回“左”倾时代的棍棒批评,随意打杀精神的异端。他如愿以尝地得到了最高教席,可也把自己的丑陋暴露于天下。

布尔迪厄在他的反思社会学中准确地揭示了学术机制与政治机制的同源性[6]。这种同源性决定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一方面对于权力上的统治者,他们是被统治者,另一方面在学术体制内他们又可能是文化统治者。在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而且由于政治体制对学术体制的严格规定性,我国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更为严重。在发达国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体制内作一个文化统治者是受集体无意识支配的结果,而在我们这里则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觉。那些体制内文化学术团体不要说,其发言人总要以“官”的口吻说话,好象他们是被特殊授权来宣布文化世界的真理的,谁也不容置疑、必须加以实行。就是有些民间团体诸如各种学会之类也如法炮制。那里学术的高低、有无权威不由学术本身来确定,而由职务、级别、种种非学术因素来确定。你有职务、有级别才有生产学术的资本;无职务、无级别,就无生产学术的资本,只能接受压抑者的压抑。包括相当一些学术会议的发言与不发言也都照此规则办理。由于权力如此重要,所以一些不甘寂寞的人对学术不感兴趣,千方百计挣当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等等。

还有一种趋势不能忽视,就是相当一些知识分子,尤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足于学术圈内的荣誉,当官场的大门向他们打开后,绝大多数人争先恐后地踏上它的台阶。在学术上他们给人造成一种开放、前卫的良好印象,似乎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代表。然而他们对政治生产场的游戏规则比文化生产场的游戏规则还要精熟,一旦捞到一官半职,便玩得出神入化。在提携者面前,他们是谦虚有为的青年;面对同行,他们是被“理解”精神所照拂的对象。照理说,我们对他们的选择不该有过多的腹诽。社会总得有人管理,有文化的人管理总比没有文化的人管理要好。问题是他们的文化生产与政治生产反差太大。人们希望他们进入仕途后能够把新文化精神带入政治生产场域,使之走向理性和民主。然而从事实上看,这些受过新时期最好教育的一代人最为油滑。你别指望他们会把新文化精神带入政治生产场域,他们会一丝不苟地恪守旧的规则,并且以温和、不让你恼怒的方法将这些规则贯彻到底,达到那些僵硬的官僚达不到的目的。长篇小说《国画》通过朱怀镜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朱怀镜80年代早期的大学生,受过启蒙主义文化精神的乳哺。但是一旦进入官场之后,他就开始自我异化和被权力异化。表面上他信仰理性、民主、自由,而实际上他始终把丑恶的权力当作思想和行为的轴心。为了向上爬,他把朋友的无价之宝——国画无偿地送给了市长。为了实现一笔肮脏的政治交易,他又消灾灭火把另一个朋友的尖锐新闻稿件扼杀在摇篮之中,使罪大恶极的县委书记逍遥法外、平步青云。在无论权力生产场域还是文化生产场域,他都显得文质彬彬、极有修养,然而行贿受贿、吃黑打黑、声色犬马,他无所不为。在他心目中不要说人类、民族的意识没有,便是人子之义务,他也不作任何承担。他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满足自我对这个物质世界包括女人的充分占有欲。从朱怀镜反观现实中一些红光满面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官员,你会相信:他们是彻底令人绝望的一代。

扫视了知识分子的官场化倾向,我们就会明白90年代的思想文化状况。一个时期里不断有“大师”的呼唤及没有“大师”的困惑。试想在一个极少数人做学问、多数人仰视权力、为权力服务的文化场域里能指望什么思想大师出现呢?中国知识分子要能有大师诞生,除了要争取独立自主的学术机制而外,必须把自己由一个权力的仆从变成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批判权力的思想家。尼采、萨特、马尔库塞等等已经成功的地走过了这条道路。

三、文化知识的商贩

文化知识是知识分子的资本,也是知识分子问身于社会的凭籍。由于文化知识能够给人类创造巨大的福利,作为回报,人们给知识分子一定的酬劳。知识分子不是上帝,他要有相应的物质给养才能生存,因而对于他们靠着文化知识而谋生,有点知识眼光,不应有任何异议。但是靠知识谋生只是知识分子存在的第一义,他不带终极性。知识分子对文化知识还有更高的追求。文化知识就其本质性存在来说是为了把人引向高度的文明。这个质的规定性要求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必须首先走向文明。也就是说他不能仅仅把知识当作食利的手段,还要把它当作目的本身来对待。所谓“目的本身”即承认文化知识作为真理认识的神圣性、纯洁性、不可动摇性。当对世俗利益的谋求不以损害知识为代价时,我们可以保持两者共存;当利益的谋取有辱知识的尊严时,我们首先要捍卫知识的圣洁律令。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悲的动物。其可悲性在于作为一个有精裆畹亩镉惺被嵋蛭薅鹊刈非蠊倌芟硎芏允ё约旱木窦以埃傥话愣锏乃健V斗肿哟嬖诘囊庖寰褪且宰陨硗阉椎淖非蟀镏嗣腔指醇且洌一鼐窦以啊馐侨说淖罡叽嬖谥场>痛硕灾斗肿邮侨死嗑竦氖赝撸嵌灾兜奶却阕诮谈星楹托味系囊?味。正是凭着自我对世俗性的超越,他们才能产生出更多的真理。本世纪法国思想界的最后几位大师(无论萨特、德里达,还有布尔迪厄)走的道路是颇能给人启发的。如果仅仅考虑体制内的优厚待遇,维护既定秩序,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走上体制内的统治地位。然而他们不满足于作为一个食利者而存在,为了寻找智慧的“宝瓶”,他们走上了反叛体制的道路。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知识、新思想尽管不可能被我们完全接受,但在许多方面达到了世纪末的高峰。

以此反观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文化知识在他们那里失去了任何真理性、目的性、神圣性,只剩下了前面所述的第一义:谋利的手段。相当一些人利用市场机制来生产知识和销售知识。他们不管是否真知、是否为我们的文化语境所需要,只要是新的、时髦的、能够给自己谋得响亮声名的东西,就炒作、搬运、贩卖。例如作为一个残留着许多中世纪的野蛮、黑暗和暴力的民族,我们最需要传播人道主义、自我意识等等现代性话语。可是据有些人说,西方已经出现了后现代精神,为了与他们取得同步,我们也得消解人道主义、流放自我。他们给人道主义、主体性哲学编排的罪名是:可以产生希特勒、产生法西斯主义。可是他们恰恰忘记了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种指出的,希特勒的产生不是民主自由思想发展的结果,而是民众蒙昧的必然、权威主义(奴隶主义)性格的必然。又如当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被作为正反两方面的话语误读过来后,马上就有人拾起自造的“东方主义”破旗反对同样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亨廷顿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及其对东方文化的歧视。令人不可思意的是这些东方主义者正是不久前还在国内大面积播撒西方后现代话语的批评家。那个猛烈攻击张艺谋向西方陈情的人,自己就曾抛弃母语而用外来语(如体验美学、卡里斯马情结等等)写书,“向西方陈情”。他们由后现代到新保守主义的转换之快使国内外学者无不感到骇然。赵毅恒就曾著文表达过自己的困惑。其实人们的困惑是不必要的。因为你的困惑都是出于对学术的真诚而产生的,而令你困惑者是不讲究学术上的自我和真诚的。他们什么信念都没有,所有的只是商场中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即不管什么货色,那管是截然对立的东西,只要使我第一个获利、出名,我就叫卖。还有一层内容没被好心的人们点破,就是当亨廷顿的国情咨文被误读到中国后几乎成了敌视东方文化的典型文本,因而也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民族文化的自卫情绪和敌视西方文化的情绪。期间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大概害怕自己的名字同亨廷顿连在一起,害怕被指责为主张全盘西化的异类、西方文化侵略者在中国的内应,所以才迅速改换门庭,张扬东方主义,给自己戴上新保守主义、爱国主义的帽子。然而这种迎合更令人恶心。

福柯说过,话语即权力。布尔迪厄则醒目地揭示了文化生产中的显赫权力——命名权。他指出:“命名,尤其是命名那些无法命名之物的权力……是一种不可小看的权力。”它的学术首创权,权威、派别领袖、盟主的进身权,而且所命之名一旦“被用在公众场合”,广泛流通起来,还会具有“官方性质”[7]。布尔迪厄非常惋惜法国知识分子在学术上谨慎小心的态度,这使他们没能抓紧命名权。然而对中国知识分子不必担心,别看我们没有生产自己思想的能力,却十分富有制造大声名的本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似乎特别内行。当许多学人还以传统政治学的观点来打量“话语即权力”,表示出种种惊异和困惑莫解的神情时,他们便迅速领悟了福柯表述的重大意义:话语不但能够产生出权力,也能产生出名利、地位。不断推出新话语,就能垄断文化生产场的全部权力,使天下所以舞文弄墨的人都跟着我走。相当一些刊物出于同样商业化的目的,为他们提供阵地,帮助他们制造“圈子化”的批评,实行话语霸权。仅以文学批评为例,在90年代就有“新状态”、“新体验”、“新生代”、“晚生代”等种种命名。对于一定现象的命名不可一概否定,然而它必须是严肃的、谨慎的,既能符合实际,又能包孕一定的美学、文化内?荩顾哂邢嗟钡奈榷ㄐ裕米奔涞目佳椤?墒强纯?0年代的文学命名究竟有何根据?又有什么学术价值?什么叫“新状态”?从横向上看,“新状态”能够说明哪个时间段的文学?哪一段现在进行时的文学不可以叫“新状态”?再从命名者对其内涵的描述上看,什么写自我、写感觉,什么无文体界限、注重散文化,哪有特殊之处,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描述只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成果的大杂烩而已。创作的实践也证明,“新状态”纯系一种虚浮的预设,至今就没有一个“新状态”作家表现出大气候。同理,所谓“新生代“、”晚生代“都是些浅薄的命名,他们除了给命名者带来了话语权力、帮助他们推销了自己的产品而外,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这种商业化的、世俗的行为,我们只能保持高度的冷淡。

问题不止于此。一个广为流行的商业化行为是炒作。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评职晋级,圈子之中、朋友之间、夫妻族内互相吹捧,有的请人吹,有的化名自己吹自己。更有一些人成立文化制作公司,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明码实价的写作、出售各种文体的文章,从中牟取红利。至于作家们为大款们歌功颂德(写报告文学之类),期刊出版单位出卖版面和书号,教育部门出卖文凭更是屡见不鲜。如此运作的结果,文化生产的正常规则全被打乱,以假充真、鱼目混珠的现象日甚一日。到现在学者不像学者,教授没有教授的水平,知识分子队伍里挤满了混子骗子、文化奸商。可以预言,如果再不进行反思和清理,知识分子将在畸形的市场机制中把自己推向绝路。这不是危言耸听,笔者周围的许多职工就对知识分子满腹鄙夷。

①本文因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不能提及少数精英知识分子90年代的表现,敬请他们原谅。

②参见《文化资本与生活炼金术》第92—1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见《实践与反思》第29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④见《文化资本与生活炼金术》第85—86页。

⑤以上两段引文均见林贤治《娜拉:出走或归来》24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⑥见《文化资本与生活炼金术》第85—86页。

⑦以上引文见《文化资本与生活炼金术》第91页。

第五篇:听白岩松讲座《当下的中国》

听白岩松讲座《当下的中国》

张坤香

2012.10.26,白岩松在我校学生会堂开讲:《当下的中国》,感触颇深。

回顾100年历史:追求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被让每个中国人富强的梦想所覆盖!

1.曾经,个人梦想是不重要的,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个人梦想是不存在的。

2.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启示:西南联大本是被日本侵略后走投无路的产物,但是却被国人津津乐道:个人骄傲久了,会忘记骄傲背后的悲凉;在疲弱不堪的国度里,妄谈理想是可笑的;在疲惫不堪的国度里,人是为家奉献的,家是为国奉献的。

3.美国总统竞选,被谈论最多的是中国:成为别人的烦恼,也是富强的表现;我们现在的梦想,是尊重个体,帮助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国是为家服务的,家是为个人服务的;但是,指的是切适的梦想。

4.思想对成人来说是盛宴,对于孩子来说是砒霜。

5.人性的净化是很缓慢的:现在的人性,不比100年前好多少,坏多少;100年后的人性,也不比现在好多少,坏多少。

6.一个文明的社会,不是人性高于一切,而是人性促进规则、社会、自然的和谐共荣。

7.之所以有“不敢扶”的道德焦虑现状,是因为中国老人根深蒂固的怕给子女添麻烦的思想,当他面临困境的时候,为了给儿女不添麻烦,任何伸向她的双手都会成为逃避困境的拐杖;一旦养老问题得到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8.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吃。

9.新千年的关键词:反思,平静。

10.青春是难熬的,因为有多少的第一次发生在青春里。

11.关于幸福,物质是起码的基础,因为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物质不是全部,因为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是真的在哭,坐在自行车上笑得是真的在笑;幸福是物质、情感、精神加起来算总分的游戏;幸福感,是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幸福感跟钱没有太大关系。

11.人应该有信仰,信仰的核心词是敬畏;敬畏就是知道什么是好的靠近他,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远离他;信仰就是人在做天在看;信仰无法靠国家靠单位给以;我们凡人的信仰就是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发掘真理。

12.作为老师,守时是第一要务的;我2:15就到了,2:50才让我讲课,不是我没有道德,不是我耍大牌,而是主持人和相关领导不让我上讲台:一个人要捍卫

1常识阻力真的不小。

13.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任何进步都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只有革命和侵略战争才有单方的盈利。

14.大国国民是公民,公民的特点:一是担当,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有关;二是理性,不容易被煽动。

15.美国新世纪前10年新闻首条是中国崛起:结束了挨打----挨饿----挨骂的时代,面临着畏惧---抗衡---制约的时代。

16.日本一亿多国民,每天每份报纸发行量超过千万且销售完毕:可怕的阅读习惯!

17.中国现在的处境:博弈----合作----强大,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理性。

18.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所有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改革过程中,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面对中国这列在正确轨道上行进的火车,你是助推的人?是观望的人?是设置障碍的人?还是坐在火车顶上施加压力无论火车向哪个方向走都可以得利的人?你就是中国,你是什么样的,中国就是什么样的!

19.每一代人都羡慕另一代人的青春,其实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另一代人青春好的一面;每代人都很难,在别人眼里,越难越幸福。

20.我从来都不反对过早谈恋爱,反对的是过早的进入二人世界,成为人群中的孤独者。

21.青少年时期之所以经常在犯错误,是因为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而不断尝试;年长了不敢犯错误了,是因为自己没有时间改正错误。

22.从来没有外界的问题能够阻止自己的前进,关键是你有没有前进的需要和勇气,不然,改革、推动、约束这些成功的举措,谁都会。

23.之所以会觉得新闻联播假,是因为自己用自己的概念去看新闻联播;之所以觉得别人都很差,是因为自己用自己的概念却解释别人。

24.简单问题之所以复杂化,是因为自己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根本不会有问题;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话说短点。

25,我不是过来人,我正在过 ;在过的时候,学了很多技术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化了技术方法,并把技术方法变成自己的内涵和气质,于是烟酒嗓子也变的动听了,猪腰子脸也变得赏心悦目了。

26.体育精神:就是告诉你怎样去赢,同时又怎样的输得有尊严。

27.人对自我的定位就是对自我的暗示,时间久了,你暗示成什么,你就成为什么了。

28.读书首先改变了自己和家庭,于是自己和家庭就受益,于是国家和社会就

受益了,说你是为自己读书的老师是个很好的人,说你是为自己工作的人是个很好的人,他明白个人是是家庭、国家、社会的细胞,需要荣辱与共。

29.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代表别人说不。

30.教育最为核心的是爱;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敬畏之心,那么他不配当老师,因为他不会有爱;应试教育延伸到了幼儿园,是失德的典范;世界上有两个职业必须与德同行,教师和医生,因为只有这两种职业名词与德相随:师德,医德;教育不能搞革命,只能去改良。

30条,条条都是哲理,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可是,即使是这样的有魅力的名人的有魅力的讲座,中途退席者不乏其人,于是也很深思:不如他的人的讲座,是以怎样的状况维系到了最后?

2012.10.27

下载反思中国当下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中国当下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看当下的中国(5篇范文)

    我看当下的中国 暑假里,除了上补习班、做作业,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看报纸上。《参考消息》上有众多的新闻和各个国家对于中国的评论,我时而会忿忿不平,时而又会从心里为祖......

    如何面对当下中国的信访问题

    如何面对当下中国的信访问题 (该文曾发表于2005年10月09日 《法制日报》) 这里要提出讨论的是,在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中,制度建设的内在合理性问题。我想围绕一组概念来进行,......

    中国设计教育的反思

    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我国城市建设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许多意见和质疑,从而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现代建筑教育状况的反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

    当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措施

    历史的巨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面临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挑战的格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

    珍惜当下

    珍惜当下,把握未来 朋友,在这寂静的子夜时分,您的老朋友姚科在今天的第一时间和您相约,让我们一起聆听回荡在我们心弦的旋律,感受人生的无尽滋味。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有我与你一同......

    珍惜当下

    善待朋友,珍惜拥有 不要弄丢,一个对你好的人; 不要漠视,一份待你深的情。 不是谁都能包容你的臭脾气,更不是谁都能一直等下去。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值钱,也没有什么比感情更珍贵......

    当下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名及启示

    当下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名及启示 【编者按】 2018年2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政企关系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17)》。本排行......

    中国当下解决幸福感困惑尤其重要

    中国当下解决幸福感困惑尤其重要幸福了吗 “元芳,对于幸福,你怎么看?”这句是对当下网络热词的组合。这种奇怪的组合其实代表我们对幸福的两点困惑,幸福是什么?我幸福吗? 至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