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5篇

时间:2019-05-13 08: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

第一篇: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

3月27日下午,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传达并学习刘延东国务委员、袁贵仁部长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讨论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两个重要文件。

王恩哥副校长兼教务长传达了刘延东国务委员、袁贵仁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周其凤校长结合参加大会的感受,对教育部两个文件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解读,提出了我校贯彻落实两个文件的初步考虑;吴志攀、柯杨、鞠传进、刘伟、闫敏等学校领导纷纷发言,就会议精神、文件出台的背景,以及我校如何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朱善璐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和袁贵仁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刚出台的两个重要文件。他指出,此次教育部召开会议、出台文件,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具体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北大的发展非常重要,要高度重视,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机遇,在狠抓教育质量、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做到示范引领,走在前列。

与会领导一致认为,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最核心、最紧迫的工作任务,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以及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上继续狠下功夫,把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追求。

第二篇: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摘 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必须冲破以往的封闭思维方式,站在动态的社会发展的大视角去思考、去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实质上就是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科研意识,加强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李志民教授关于《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宣讲,作为河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科研在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发展中的教学型综合性地方大学,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国家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还有的同志甚至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一抓科研就会影响教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传授知识不再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尺度,从科研能力、社会贡献角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已成为社会通行的评价方法。

第一,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能动性”基础。

第二,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 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本科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最佳知识、智力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被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一线教师要来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敢于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宣传,让教师明确认识到,通过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一个教师必务的“正业”。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材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讲授到练习,无处不存在着“研”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具有广阔的天地。要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总之,要破除种种的认识误区,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科研意识,要达成“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领导,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不是合格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合格教师”的共识,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常规议事日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重视课题研究,增强科研活力

进行课题研究是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科研带来活力。以重点课题研究为抓手,不仅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科研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深入地进行,而且易于把广大教师组织起来,一起搞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吸引力和群众性,使教育科研充满勃勃生机。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对重点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情况、过程研究、研究资料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与广大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致力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而不仅仅把精力放在“播种”与“收获”上。所有课题在期初都必须有学期研究计划,在期中有课题研究活动,在期末有学期研究小结。这样,几个研究课题都能在每学期有量的积累,从而为最后质的飞跃即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应建立定期交流、分步推广等例会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采取先培训骨干,然后通过骨干向各教研组推广研究方法、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育科研的活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抓阵地,促升华,提高教育科研含金量。首先建立教师个人教研的业务档案,具体收集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课开展、论文写作、教研活动的参与等材料,并根据对课题组人员在教研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记载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中,供各类各级晋级评优工作作参照依据。这促使教师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科研的含量。其次,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大型教研活动促进各课题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注重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一细小环节),可以是文字记载,也可以是音像画面,以追求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各课题组认真填写 “课题研究季报表”、撰写课题研究阶段(中期)报告。

(三)组织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建立高素质队伍,构建学习型集体。

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变革的执行者。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当今,实现全民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今天的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的领导,一要明确导师的选择标准,首先,要重视导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逐步提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位条件要求。其次,将能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具备杰出的研究能力作为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再次,要求导师必须具有科学道德和修养,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二要加强招贤纳士策略,建立有效的机制,多方吸纳人才,包括吸纳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国外专家、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充实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唤醒河北科技大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是学习型集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学习型集体是一个学校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要制定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内对话交流制度,并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促使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并能与教学结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教学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分层培训,重点指导,抓实科研培训工作。

河北科技大学在培训工作中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并注意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效果的实在性。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专题讲座,沙龙式研讨,课堂观摩,成果交流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科研能力均获得相应提高。通过培训,唤醒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成功意识,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使教师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

(四)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在科研活动中,要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我们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时刻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怎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知识。

我们教师对于讲授的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补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的见解。教材中的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要进行更正,新知识、新观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用其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具备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科研,树立科研意识,探索有效的教育科研途径和方法,深入持久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从而促进我校综合水平的提高,为把河北科技大学发展为一流重点院校打下夯实的基础。

第三篇: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论文题目

摘要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创新,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振兴民族科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迫切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宝钢股份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员肖永力说:“以前企业可以拿钱向国外购买技术,随着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有些技术无法再拿钱购买,逼迫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属于自己的技术。”不仅表达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要求,也表达出企业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年轻骨干作支撑,中国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需要年轻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来不断发展壮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更是时代所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因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客观条件

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学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比如,在校训、标语口号和宣传栏中应体现对创新、创造的追求;在校园里应摆放一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们的画像、塑像以及他们的创造成就,到处反映出学校对创新、创造的积极的价值提倡。学校还应经常邀请各

个学科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校内外学者等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和座谈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的重要方式。请老院士、老专家、校内外学者介绍他们的学术观点,发表他们的创新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较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家学者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更有说服力。

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过分依赖。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 “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自选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改革考试方法。现在的考试方法偏重知识测试,而忽视能力考核,单纯以分数作为学生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的考试方法。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开发教学。大学应在继承她的传统,多年学风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际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与合作。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新意识,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爱因斯坦曾讲,只有把科学作为自己的热爱,把科学的真善美作为自己的追求,把科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的灵感和激情。我最近读了《居里夫人传》,对此深有感触,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已经“走火入魔”,她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钦佩,甚至有点震撼。

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想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遇事要积极的思考才能发现创新的元素。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是感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其次,有了创新意识后要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为创新成果打下坚实的根基。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宝钢股份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员肖永力说:“大学生创新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认真思考、积累,才能为将来某一日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但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要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要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这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学生要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同时,要多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少非逻辑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学校应注重适时进行非逻辑性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学生也应该不畏常规,敢于超越,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第四篇: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

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这对从根本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提供了理论依据。近期,我们根据XX党委组织部《关于印发〈XXX党委组织部XX年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对换届后县、乡两级党政班子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重点就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县级班子及领导干部配备情况:XXX县现有县级领导干部XX人(包括援疆干部X人,下派干部X人,军转干部X人)。其中,XXX年县党委换届后配备书记X 人,副书记X 人,常委X 人,(含武装部、军转干部各X人)共10人。XX年政府班子换届按一正四副配备,外加下派副县长X 人,援疆副县长X人,军转副县长X 人,共X人。人大按一正四副配备,增配党组书记X 人,享受待遇X人,共X人。政协按一正四副配备增配党组书记X人,享受待遇X人共X人。法院X 人,检察院X人,XXX镇X人。汉族干部X人,占X%;柯族X人,占X%;维吾尔族X人,占X%;女干部X 人,占X%。本科以上X人,占X%,大专X人,占X%,中专X人,占X%。法律专业X人,占X%;经济学专业X人,占X%;农牧专业X人,占X%;政工专业X人,占X%;汉语专业X人,占X%。县级领导班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X%,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懂法律、水利、经济、管理、农牧业的专业人才占X%,会双语的占X%以上,领导班子科学判断形式能力、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都显著增强。

(二)乡镇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配备情况:目前XXX县乡镇党委班子按一正二副配备,班子成员共X人,汉族占X%,民族干部占X%,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X%,中专文化程度占X%,班子平均年龄X岁,正副书记平均年龄X岁,班子中X%以上的干部都懂双语。乡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大乡按一正五副,小乡按一正四副配备共X人,乡镇人大主席X人。大专文化程度X人,占X%,中专文化程度X人,占X%;汉族干部X人,占X%,民族干部X人,占X%;女干部X 人,占X%;X岁以下的X人,占X%,乡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X岁,比上届减小X岁。乡镇领导班子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趋于合理化、专业化,民汉比例也较为切合本县实际,班子能科学判断形式,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带领农牧民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整体能力明显加强。

县、乡党委领导班子逐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能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能从容应对复杂局面,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采取县级班子与农牧区同步进行的方法,通过蹲点观摩、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理论测试、查看党政会议记录和各项任务指标完成进度等手段,对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实践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X场(次),同X名县科级领导进行了个别谈话,为X名干部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对X个乡镇X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理论测试,基本上摸清了我县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形成此调研报告。

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五种能力”的洞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个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重点是加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调研情况来看,通过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开展,换届后的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团结勤奋、整体素质较高,大都能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带有全局性的问题。X%的领导班子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X%的领导干部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立足本地实际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整体决策合力较强;各乡镇都建立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能够用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解决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素质较高,发展经济思维宽广。调查结果显示,有X%的人认为换届后的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按照近年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整改措施加以认真解决。调查中我们感受较深的是,换届后的乡镇党政班子对如何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缩小与毗邻乡镇的差距普遍存在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有的乡、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机遇,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引进项目、拓宽市场等方面敢创敢干,突破了狭隘封闭的落后意识,重点引进市场前景看好、具有竞争潜力的特色品种,借鉴和创新意识较强。如XXX乡打破传统的游牧模式,在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及时推广畜草青贮、微贮、长草短喂等实用技术,大力加强草料基地建设,去年投入X万元在该乡人工种草X万亩,对X万亩天然草场进行了还草涵养,为畜牧业的转型开辟了“绿色通道”;XXX镇结合该镇实际,依托地缘优势,建立了绒山改良繁育羊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养殖和特色高效农业,夯实了农牧业发展基础,乡镇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工作及日常事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X%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具有3—5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由于他们长期与农牧民群众打交道,摸清了基层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实践经验丰富,对各种社会矛盾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加之这些领导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农牧业一线,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能够凭借工作经验收集到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的苗头性问题,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广泛团结能够为本地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群众。他们科学判断形式的能力明显加强,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能够正确反映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备受群众关注的问题,形成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群众基础好,说话群众愿意听。如XXX镇、XXX乡、XXX乡、XXX乡借助建砖厂及SXXX线建设之良机,挑选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民以及闲置劳动力到镇砖厂、SXXX线工程地段,通过劳务输出创收,既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又有效地利用了富余劳力,促进了农牧民积极投入经济建设、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强。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盘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大局,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从调研情况来看,换届后XXX县、乡领导班子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顾全大局,不谋区域利益,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工作能力。

(四)为实现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环境。为切实保证农民在农业方面实现人均增收XX元以上的目标,我县结合县情实际,进一步调整了县城以东的乡、场和县城以西的乡、场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的比重。充分发挥县城以东乡镇的地缘优势,增加了XXX乡、XXX乡和XXX镇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因地制宜地降低了县城以西乡、场的农业增收指标,加大了其牧业增收比重,并将县城以东乡、场的增收重点放在了白皮大蒜的种植上。同时还对增收目标进行了详细分解,具体为:确保XXX年全县粮食人均增收XX元,力争达到XX元;蔬菜人均增收XX元,力争达到XX元;

二、三产业人均增收X元,力争达达到XX元;劳务输出人均增收X元,力争达到X元。为切实保障今年各项增收指标的圆满完成,XXX县在县乡两级专门成立了农牧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创收计划、创收措施以有严格的奖罚办法,并指定专人负责,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从调查情况看,换届后XXX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十六大的总体部署为核心,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够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群众打成一片,为发展当地经济甘做奉献,赢得了全县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调查数据表明,有XX%以上的人认为县、乡领导班子能力强或较强,俱有科学判断形势、分析解决问题、应对复杂局面和带领农牧民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奋发有为、勤政为民的领导集体。

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辨证思维能力较弱。有些领导班子对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好,对新的事物认识不够明确,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特别是对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学习不够深入,定的制度多,执行的少。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从大局着眼,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没有摆脱封闭、保守、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

(二)安于现状,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存在。通过调研,在转变作风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有些领导干部的一贯作风。在他们看来,上级开个会,我们也开个会;上级发个文件,我们也发个文件;上级有个讲话,我们也有个讲话,工作安于现状,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确保平安无事。

(三)急功近利,求成心切。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只顾眼前,不作长远规划,把精力放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上。

(四)工作粗暴,处理问题简单。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随意轻率,不搞调查研究,全凭主观臆断。

(五)工作作风漂浮,大局意识淡薄。有些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不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在位不谋其政,缺乏长久思想。在任期内,存有“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思想。

(六)个别班子团结不好,凝聚力不强。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个别领导干部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时,只考虑地方利益,不考虑全局利益,影响了班子团结。

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要加强学习教育,打造学习型领导干部。知识浩如烟海、学之不尽、用之不完,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学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切实解决好“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在学习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本部门理论业务学习,上级组织也要随时指导、督促检查下级组织的学习情况,只有大力培养造就学习型的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才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和科学分析、判断形式事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复杂局面,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把党的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二)积极加快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推动当地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要由封闭神秘向民主开放转变;二是要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三是由以“统”为主向以“放”为主转变;四是由行政命令向政策引导转变;五是由单纯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变;六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通过“六个转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下派挂职、外出学习、挂职,各级党校办班培训的方式,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本事、靠得住的新型干部队伍。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能力。“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要善于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前的调查、分析上,通过调查研究,对决策的量、质以及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和判断调研报告,并广泛征求各届人士的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和选择最佳决策方案,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五)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依据,注重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较强,有本事、靠得住、能干事、干实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委以重任。一是选拔扎根基层,扎扎实实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坚持“好人好马上一线”,注重从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干部中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二是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坚持干部“四化”的要求,注重培养选拔有能力、实干精神强的年轻干部,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和整体合力。三是选拔实绩突出的干部。制定《干部实绩认定标准》,对干部取得的实绩进行科学认定,使那些真正埋头苦干,干出实实在在成绩的干部得到重用。四是选拔任用群众公认的干部。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把那些群众信得过,能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五是选拔有创新意识的干部。在选拔配备干部中注重选配那些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进入班子,使领导班子能紧跟发展形式,不断提高班子科学判断形式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逐步形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新形式下的领导阶层。

(六)建立完善制约机制,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干部监督工作中,要把对领导干部监督作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内容,严把干部考察任用关,加强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监督,严格执行和逐步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使干部监督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第五篇:学科集成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学科组织知识人人性假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

1学科的知识原性意义

首先,从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这一概念的起源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该词源于希腊文didasko(教)和拉丁文(di)disco(学)。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作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其本质特点是不断探讨,发现新知识,不断加深和拓宽人类认知领域。

其次,从学科的组织形态来看,学科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学科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学科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学科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在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一种团队协作。就知识的基本特性来说,知识共享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管理对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作为知识人的学科团队

人性假设是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正如道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但是,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学科团队的特性。

弗·兹纳涅茨基把“知识人”作为自己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亚类型中。根据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角色分类谱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类别的依据是其参与的知识系统和对知识的参与方式。学者参与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专门致力于知识的开发,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依赖的是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因此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的结合体。大学学科团队是为适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教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科团队成员,在素质方面,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具有学习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眷度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与束换知识,进行知识的使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知识节点,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平等互联,不存在任何层级,构成一张对等的知识网。这种对等知识联网使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大大增加,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使得团队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动性”。

同时,作为一种学科组织的教师群体,学科团队又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的,没有学科也就无所谓学科团队。团队所依托的学科,一般也就是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领域。其次,由于学科团队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就使它具有了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科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模式等引导学科团队,熏染着他们的意识,形成他们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思想,成为理解、传承学科精神和学科精髓的知识人。再次,学科团队不是一种行政组织,但是学科带头人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和权威影响团队成员,在学术上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另外,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3大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范式是指一种有目的地解决学科整体的价值创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贯穿知识的产生、传递及至运用的效果等整个过程的形式和规律对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促进学科成员个人的知识成长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便捷地应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及效果,并有效地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谋才长期持续发展。

3.2促进学科组织的知识共享

学科知识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和保障团队成员之间识共享的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在团队学习和团队合作基础配文化创造,使得学科成员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学习创造新的知识。

3.3促进学科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管理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引导,并进行科学规划:分析知识地图,了解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规律,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知识创新。

3.4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一个学科组织,如果能够做好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班系统,随时收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进展信息,则学科建设的开展将更有指导性,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4大学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4.1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管理策略

作为学科团队成员个体,要在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学科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直接最深人知识的来源;建立和维护学术领域知识体系,引人BLDGWIKI等网络平台,对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交流。

4.2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学科团队作为知识的生产、创新及传播的基地,学术资源的拥有者,其对于知识的管理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着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及应用。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支撑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等具体环节。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学科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学科成功的关键,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会极大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学科团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学科团队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环境,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问题解决和决策;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高度认同团队目标、规范和价值观,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建立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内的多层激励机制,使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学科组织中的一员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让他们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也是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

5结论

当代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我们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分析制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不利因素,形成学科团队的相互信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下载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问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大全5篇)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不断提高的稳固基础和实现途径。深入分析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制约企业自主......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09-6-4信息来源: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多世纪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

    凝心聚力提升学校内涵齐抓共管提高教育质量

    2013—2014学年度 宏村学校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一学期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局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围绕我校“凝心聚力提升学校内涵,齐抓共管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工作要......

    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精选五篇)

    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刘旭峰福建省福鼎市财政局农财科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0年......

    提升社区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问题研究

    提升社区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问题研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

    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1-28 11:22:00 ] 作者:张海燕 编辑:studa20 [摘 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界、产业界......

    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摘 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就成为企业界、产业界和理论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企业文化的构成、特点及作用机制,能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