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8: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

第一篇: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日期:

2007-03-06]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班的管理,探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在明确教研组工作规范及组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教研组长应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带头人,还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倡导“讲学习,铸师魂,树形象,练师能”活动的中坚力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典范。现就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重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

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教研组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特色。新学期新课程,我们必须重视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各教研组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总结以往教研组建设的经验,通过实践与反思,努力设计并构建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学科的文化追求和育人特色。如各教研组要加强教研组组容组貌的布置与良好环境的建设,要提出本教研组的理念与教师的个性化学科文化建设要求。各教研组要努力做到和谐主动,团结协作,乐于反思,勤于探究,充满活力的团队。

二、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

一个教研组要想立于优秀教研组之林,就必须首先重视教研组的窗口形象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宣传本教研组的先进理念、学科文化特色、组员的精神风貌与团队精神。因此,各教研组要加强本教研组的网站建设,展示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举办网上论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心得体会和观点,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参与先进教研组和重点学科教研组的创建活动。还要加强与兄弟学科教研组,与兄弟学校教研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学科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重视教研组的特色建设

搞好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研组的特色建设:(1)建立组本教研制度。如专题教研活动计划,主题教研活动方案,发展性评价研究,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个性化的选课制度,师徒挂钩学习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与管理制度等。(2)重视学科竞赛。组建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分工协作,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竞赛总体成绩。(3)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及“磨课”活动,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

价工作落到实处。(4)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5)重视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

希望各教研组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积极引领组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技术,正确把握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努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切实把教研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篇: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3月15日召开的全市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上,传达了《黄骅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黄教通〈2012〉8号文)》,要求各单位强化对教研组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副校长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撰写了《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说,学校的发展、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有些先进学校,因为教研组建设的出色,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同时,因为有优秀的教师引领,也使教研组更加出色。但我们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编配不足,课务繁重,没有优秀骨干教师支撑。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作为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又该怎样来加强教研组建设呢?

一、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

1、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固定模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

2、流于形式,缺少实质

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即便评课时,全场多半唱“赞歌”。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很少。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

3、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

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甭管是制定各种计划,抑或担当活动主持人,参加征文、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辅导学生参赛、课题研究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少得可怜的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

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平时积累教研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偶有学校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这也是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教研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的原因何在?

教研组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原因在哪里?

1、客观原因

(1)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的现象。因为缺编,就有一部分的临代教师;因为缺编,教师的课务普遍较为繁重;因为缺编,许多接近退休的、观念早已老化的教师仍处在教学第一线;因为缺编,专职教师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许多老师几乎包班,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数学教师,同时担任其他多门课程,一天根本没有空闲的时

间去钻研教材,去研究教学。同时,各学校几乎处于包班状态,人员少,每个人因为身兼数职,一个人又要参加多个教研组活动,有点分身乏术、力不从心的感觉。

(2)学校布点分散,基础参差不齐,磨合性差,且集中一起搞教研,不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主观原因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干部惰性十足,认识上不去,认为教研活动就那么回事,劳民伤财。其次是有些干部根本不懂教研,指导教研自然没有底气,干脆就不组织。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对教学考试势必干扰冲击。

三、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有无对策?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关联性较强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要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与班主任相同待遇,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教研需要,要给予教研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基于这一点,乡中心学校可考虑在全乡范围统一组织活动。

4、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国办教师帮扶代课教师、中老年教师帮扶新上岗教师,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5、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6、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探讨问题来自实践,这既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又能直接服务于教学。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还能申报立项,获得荣誉。

7、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以及其它教学素材。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骨干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

普通教师搞一些基本培训,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

2012年3月15日

第三篇: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 朱金全

导语: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研组”一定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提高素养的理想场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组。

一、为何要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教研组的意义

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里,全体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发展提升。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教研组的功能

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教研组的功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研究功能。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从这个角度说,教研组其实应该叫研教组。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唯一和完全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指导功能。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她还具有指导的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和全体成员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及时解决。要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3.培养功能。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因此说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些年,一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教研组,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暂时停滞不前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4.服务功能。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的组织,这里聚集着大家的智慧与才华,办公室应该是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场所,同一学科的老师通过讨论与交流,研究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这些无疑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5.管理功能。学校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得通过教师来落实。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教研组的现状

1.地位日益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在82%的学校里,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逐渐“让位”于年级组与备课组。像语、数、外这样的大学科,因为人数比较多,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但是像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微机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如今的教研组长没事干,没压力,没作为,没地位。当了还不如不当”。此话不无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研组长的心声与教研组的现状。

2.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讨论研究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两次活动也经常人员不齐,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只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具有实效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目前在部分学校,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总之,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过于单一。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研活动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试想,这样的教研活动能提起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吗?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甚至偏离主题。总之,每次教研活动可能“氛围”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友好相处,但没有实际内容。

5.个体受益甚微。一些老师在谈到了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表面文章,毫无收获”。言辞可能过于偏激,但不无道理。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个体从中的受益必定甚微。

二、怎样才能做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应该是本学科的首席教师,应精通本学科教学的所有环节,长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更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好学科的掌门人和全组老师的榜样。我认为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先进教研组,使组内成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长责无旁贷。

(一)努力提高执行能力

1.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或教务处)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期末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总结。

2.组织全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学校要求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坚持长期落实。重视集体备课,组织好集体备课期间的交流学习、互通信息等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定期评估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与反思。4.组织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指导和督促教师的业务学习,互相听课,互相观摩,以老带新,组织好上汇报课、研究课、评优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研组长每学期除完成听课总节数外,要兼顾听课面,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听一节,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配合学校组织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及评优课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5.重视学法指导。组织全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方法辅导。

6.组织全组教师认真研究作业布置的方法,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7.协助教务处组织好期中、期末考试命题、阅卷,评分、总结和讲评工作。8.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好研究性学习。

9.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发扬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争做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索者、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二)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1.大局意识。能从大处着眼,全校一盘棋,胸怀宽广。人们都喜欢与胸怀宽广的人交往,教研组长作为全组教师的领头人、主心骨,一定要有大气度。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学科教学是全局,应对高考是大局。

2.服务意识。多为别人着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会赢得组内教师和全校上下更多人的尊重。为学生服务、为组内老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意识越强,组长的个人魅力就越强。

3.竞争意识。工作积极进取,争创一流业绩,堪为表率。组长要凝聚组内所有人的智慧,努力将自己的教研组打造成一流的教研组。要跟别的组比教研、比效能、比成绩,要有亮剑精神,竞争意识强、有进取心的人工作才会不断取得新成绩。中学的教学还有应对高考的任务,组长要努力让自己教的班级在模考、高考中成绩更加突出。

(三)主动提升、自觉成长 1.广泛阅读、勤于思考

除一些相关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外,阅读面要广,注意阅读专业期刊和理论专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养,推动工作向深层次发展。2.善于积累、筛选信息

作为教研组长,要能够迅速、高效的获取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既包括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也包括教育实践的新动态,并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内化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学阶段有中考高考,作为组长应多关注相关信息,并及时做好传达和解读。另一方面,组长应为广大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3.及时总结、乐于写作

教研工作既然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失败和教训,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反思虽然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实践,出自深刻的思考,特别具有真实性,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材料。在反思的基础上,善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已知信息,提炼出具有更新价值的观点。

教研最终要通过文字载体,以论文形式将研究结果表述出来。要多写论文,逼着自己带着教育理想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认识和水平也就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其他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

总之,教研组长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人正派,有创新求实精神,在组内有较高威信,简单说就是业务能力与个人魅力兼备,这样的组长才能团结和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教研组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形成良好教研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风气。

三、教研组文化与制度建设

(一)打造教研组文化,铸就团队精神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和国外国际型大企业的真正差距不是在人们瞩目的重大战略上,而是在于企业文化积淀上。”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而最终极的竞争是文化力的竞争。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这个组织的影响又无处不在。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

按理说,教师都是很有文化的,很多有文化的人组成的集体应该更有文化,事实上,正是因为大家都有文化,都有自己的想法,形成教研组文化才显得更加困难。可能是因为各有各的性格,也可能由于文人相轻,一些教研组内眼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统。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传统的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极大地阻碍了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该是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文化。

“民主”是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话语权,让教师心情舒畅的搞教研。“积极”是教研组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营造积极主动,勤勉进取,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保持每个人的良好工作状态。

“合作”是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仁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共享”是教研组文化的酵母。共享让教师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促进作用,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催生团队精神。

在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教研组文化的引领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核心,形成“教研为我,我为教研”的团队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教研组的根本保证。

(二)完善教研组制度,助推专业成长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1)“五有”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2)集体备课制度。(3)听课、评课制度。(4)共享资源制度(5)读书分享制度。

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方向、有选择地精读部分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2.让制度成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成为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通道。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到习惯这一转变呢?

(1)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针对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开课)节数而听课(开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汇报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骨干教师风采展示周”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周”,每学期的第一周完成本学期公开课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及时把活动安排、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下达到年段组,让每位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自主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较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已初步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认同。学校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也就相应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一个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形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估办法。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按照事先安排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材料并交流自己近阶段的教学心得或教后感。促使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充分地解析教材、利用各种资源组织教学,并及时分析教学的收获与不足。教研组根据这一规定,把学习材料和实验心得纳入教师教研活动评价方案,每次材料及时上交得1分,规定时间后交的得0.5分,不交不得分。教研组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反思、写作的平台,也依靠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案确保了教研资源与信息的积累,同时巧妙地促成了教师个人学习与反思、写作的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3)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应为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课题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年段组、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测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节拍实现自我跟进。

四、如何组织教研组的活动

教研组应重视开展集体备课、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四方面活动。其一,以研读教材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个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追求。如何正确、高效使用新教材也是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以教材研读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理当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二,以课题实验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直接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如课堂纪律、作业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等问题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作为教研内容,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教研模式,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从问题出发,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同时经历课题教研过程必要的调查——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科研素养。

其三,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案例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研究,也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过程,引领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其四,以开发校本课程为核心的校本教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已初步达成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接受和传递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 “革命”——校本教研。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本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任教相同的学科,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的教师,彼此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容易敞开心扉,信息相互印证,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老、中、青教师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设计教案,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使经验和资源实现了真正的共享,青年教师能少走了许多弯路,迅速地成长起来;老教师们也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享,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魅力,也充分感受到集体备课活动不再只是形式,它实际是我们教师内心的需要和渴求。

五、教研组评价:催生优秀

(一)教研组评价的标准

教研组的评价标准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学校主要从横向标准、纵向标准与差异标准三个方面来进行教研组评价。

1.横向标准。是指教研组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其他学校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对比。①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的对比

虽然各教研组有自己的特点,学科内容和知识背景不同,但作为教研组,许多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对比的。例如,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就可以对比。自己教研组在学校十多个教研组中排什么位置,这就是标准。②跨校际与其他学校教研组的对比 一个教研组可能在本校的教研组中名列前茅,当与同级别的学校教研组相比,有哪些长处、差距,也是很好的评价标准。有的学校语文教研组在本区、本市很有名望,但在全省可能派不上名次,在全国就更没有位置。

2.纵向标准。是指本教研组在学校历史上的位置。有的教研组横向对比可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但同本组的历史相比,则出于相对较低的位置。①在本校历史发展上的位置

目前的各种评比很多,有时教研组在某种评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便产生骄傲情绪。可是在历史上,语文组曾经名师辈出,在全国语文教育界有广泛的影响,而当前的语文组虽然在横向对比中有一定优势,在纵向对比中却并无优势。这就可以起到戒骄戒躁的警示作用。②未来发展定位

如果说历史地评价是向后看,那么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向前看。经过横向、纵向的定位,明确了目前的状况,就应该为教研组的未来发展确定长远目标。确定发展目标有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首先要从我国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学科发展动态的研究,做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在认真掌握学科全局的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即主客观条件和发展的前景来确定具体目标,并制定发展的阶段和步骤。研究学科发展目标,还要有开拓和开放的精神。3.差异性标准(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的标准)

差异性标准,就是要注意不同级别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弹性的评价标准,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组在评比中感受成功努力带来的喜悦,有受到天外有天的触动,明确努力的方向。教研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要避免因为不当评比造成情绪低落、自卑自弃情况的发生。

(二)教研组评价的内容

教研组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和研究职能。教学、教研的对象是全组的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措施,都须经过教研组落实。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工作。1.学科建设(1)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得保障。教研组各项计划于措施的实施,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教研组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研组制度建设包括常规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程开发、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2)特色建设

教研组长应该根据本组的资源确定特色建设的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成形的教学经验推广、影响深远的名师,全组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形成良好的组风。(3)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活动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专题教学活动有助于教研组形成研究的氛围、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有助于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的成果化,有助于拓展教研组的学术研究领域,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广泛影响。2.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针对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言的。应该根据全组教师年龄段情况、个人学识水平情况、职业道德水平情况确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全面提高。(1)梯队搭建

教师队伍要形成有层次的梯队结构,才能实现合理分工。当前,高水平教师不足,队伍出现断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学科梯队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仔细搞好人才的搭配,要避免高水平教师越多越好的片面看法。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合理的,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会在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矛盾。人的能力是一个“矢量”,人的能力不可以简单相加,人才之间存在着“相位”关系,要把这个“相差”调节到最小,才能获得最大的合力。所以,不能忽视学科队伍工作条件中的软环境的建设。

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得当的方法。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来实现学科队伍的合理配置。(2)骨干教师培养

在梯队中选择品学兼优、年富力强的尖子教师作为观教师加以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不仅要看教师的现有水平,更要看其潜质;还要做到年龄段均衡。教研组培训骨干教师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每学期重点读一本书。

即每学期由教研组确定骨干教师每人要重点学完一本书。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的内容和书籍也不同。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者,可要求学完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书或层次更高一点的专业理论书。对教材教法未过关者,应强调学完一本能够帮助提高业务水平的书。还可让学有所长者做辅导,疑难问题可在组内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同时对骨干教师的读书笔记及相应作业应定期检查,以防流于形式。

②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

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均可通过组内各位教师承担研究课、通过听课、评课和讨论教学设想,使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来逐步完成。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可促使教师查找出自己在已尽最大可能备课、讲课时仍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在听评别人的课时得到一定的启示。

③每学期写出一两篇经验总结或教研论文。

在学期末骨干教师应对自己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这样才会对今后的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应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在阅卷、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试卷分析等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撰写成有观点有事实的教研论文,这样对骨干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三个要求本来也适合全体语文教师,当由于教学负担沉重、个人精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实施。就是骨干教师,也不能完全做到。(3)学科带头人培养

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学科带头人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有较深的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不仅要通晓本学科,而且应当洞察相关学科的发展,善于把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嫁接,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带领队伍走创新之路。因此,不仅要慎重选好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把握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

当一个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基础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从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时,我们除了给他创造条件,促进其获得更大成果外,如何更多地保证他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在使用中实现的,需要考虑对学科带头人如何更多地培养考察他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开展学科工作的组织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让学科带头人不仅能完成眼前具体的任务,而且能有精力去建筑未来工作的基础,不仅把自身的教学教研抓好,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科覆盖面。(4)名师培养

在学科带头人群体中选拔最富特色的教师,使他们朝着名师的方向发展。名师的影响面定位应该是立足本校,服务全市,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一位名师,代表全组、全校、甚至全市全省的学科最高水平。当然,名师要努力把教研组的发展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当作自己的职责。积极反哺自己的所在的教研组和学校。这也名师的基本职责。

学科组建设是一篇大文章,过去很多人都写过,今后更多人还将续写,我相信,今天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将来大家一定会从更多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和新的更大的成功,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新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智慧!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在今后一定能越做越好,教研组在学校教育发展中一定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泛泛而谈只说优点,还是强加自己的观点把课批得体无完肤。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果认识到这点,评课教师就不会苛求面面俱到,不切实际,上课教师也就会虚心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可能实实在在地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思考和不断改进。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

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评课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否明确教材意图,熟悉教材,准确把握和构建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

2、能力目标: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明确培养方法。

3、情感目标:较好地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科学素质,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这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尽管生物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无定法,但都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这些原则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巧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导学方法合理,重视对学生智力开发和基本功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完成能力目标。

3、生物课堂教学中,直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及现代教学设施(如各种电教媒体)的作用,并在直观教具的使用中体现适时、适度和时效性,不搞花架子。

4、在教学上有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教具制作、教学媒体的运用和软件设计上有特性,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5、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三、看课堂效果: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容易量化评估,应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去评估,不妨从如下三方面去衡量。

1、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2、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3、课堂练习和提问正确率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生物学用语准确、严谨。

四、评教师素质:对教师素质的评判应把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上。

1、专业知识: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

2、教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3、语言: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准确、生动、简炼,生物学用语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4、实验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对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堂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堪为学生表率。

第四篇:论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 目:关 于 小 城 镇 建 设 的 思 考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教 学 点: 日 期:

摘 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

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现状

(一)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二)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三)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三)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四)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

(二)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三)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五、解决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

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规划的前瞻性。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把握得更好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是规划的科学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布局要紧凑。三是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产业强镇,以产业化、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

实践证明,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强镇必先兴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就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必然失去造血功能,失去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把生产发展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密切结合起来,与发展二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集聚,主动承接城市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扩散,使小城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一是培育主导产业。要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如可以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可以立足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专业市场、运输物流业和农村服务业,走商贸流通的路子;可以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走旅游观光的路子。二是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凡是有产业集群的,小城镇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先进地区许多小城镇的崛起,就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做法,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要着

眼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搞好小城镇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小城镇集聚,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三)坚持功能兴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要有所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的问题,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人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要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巩固发展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要搞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要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固然重要,管理更重要。在管理上要向高水平看齐,要借鉴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小城镇,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办法、先进的模式管理小城镇,使小城镇变成小城市,决不能成为“大农村”。

(四)坚持特色活镇,以独特的景观风貌、鲜明的地域风情提升小城镇建设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位,特色就是生命力。小城镇是城市的缩影,环境空间、城镇容貌要与自然环境要素结合,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传统风貌特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在营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营造自然景观特色。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营造历史文化特色。做好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坚持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结合,要珍惜和保护

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并深入发掘、整理、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建设古韵犹存的小城镇。三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要搞好总体构思,保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营造环境景观的亲切感与和谐美。对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五)坚持为民建镇,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搞好小城镇建设

农民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小城镇真正的主人。小城镇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广泛征求、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投身小城镇建设的自觉行动,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小城镇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结束语: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刘臣,乡村社会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国学,农村环境保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4]任大鹏,农村政策法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5]任

鹰,实用文体写作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关于团队建设的思考论文

关于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要:

一个企业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知名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非常优秀的团队。团队建设是一种组织创新,是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团队管理,发挥团队精神。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在建立、培育团队的协作精神,建立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团队,构建和谐的沟通渠道等方面的思路。

关键词

团队团队建设团队精神重要性

一、团队建设

1.1、团队建设的概述

团队建设是指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份工作。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和年龄性别按比例的配置,达到合理的互补,决定了这个团队的基本要素,有了团队信任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就意味着项目成功了一半。

1.2、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个人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没有良好地事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二、团队建设目的及重要性

2.1、团队建设的目的①.增强组织的灵活性

市场环境的新变化是企业组织普遍采用团队形式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环境已逐步走向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的需求也日益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多样化和及时获得是顾客需求的最重要特征。因此,组织的团队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然要求。任何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都必须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加强建立团队及与职工必要的团队工作技能训练、共同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使组织能更好地应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适应企业内部的改革。

②.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动机激励

工作团队由传统的科层组织中的被动接受命令转变为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是团队成员拥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天地,享有宽松、自主的环境,极大的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团队生产条件下,由于最终产出的是共同努力的结果,使他们为团队的绩效、荣誉而努力工作。

③.提高生产率

团队的组织模式使组织结构大大简化,组织内部协调简单,领导和团队、团队和团队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变成伙伴式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是企业决策者能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寻找良好的市场机会,产生比个体相加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④.提高员工素质

团队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本管理。团队鼓励成员一专多能,并对职工进行工作扩大化训练,要求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决策。团队工作形势培养了职工的技术能力、决策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使员工从机器的附属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2、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①.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存在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自己力量有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心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惠互利,可以让合作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只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做好准备,能包容他人,就有可能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

实现无法实现的理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团队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产值的提升,企业的盈利也就会提升了。

②.可以增强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的灵魂,是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团队利益和团队目标而互相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首先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因为团队的凝聚力是针对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忠诚,对团队的成功感到自豪,对团队的困境感到忧虑,这就要求我们团队的负责人要将这个团队看成一个大家庭,让团体成员清楚自己在此项工作中实际发挥的作用。这样团队凝聚力也就充分得到了体现。再者是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敬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差异,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关系,待人真诚,尊重承诺,相互帮助。合作意识要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多沟通、多交流、多体谅、多关心,这样才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因为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效团队的基础。

③.可以增强企业的生存力

不管多么优秀的组织者,通过个人的魅力,可以暂时把一个团体的看法统一起来,使他们以统一的看法行事。但是一旦离开这个团体,就有可能出现团体分离的局面。因此,只有能跟同伴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发挥特长,使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增强生存力,才能飞的更快、更高、更远。由此可见,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团队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组织稳定性,降低人员的流动和离职率,不断壮大企业的实力。

三、总结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对一个组织而言,有目标各异的各种高绩效团队存在,将大大提高组织对市场环境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生

存和发展。团队建设象征着一个企业实力的发展,是凝聚力战斗力的充分体现。

团队是由具有不同知识、技术、技能、技巧,拥有不同信息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可以汇集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各种智慧、经验和创造力,可以快速解决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构建协同作战、联合进攻的团队已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良好的团队可以提供个体之间相知、相识的平台,促进个体间感情的交融。团队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自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整合资源,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满足团队整体及团队成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团队建设首先应该从班子做起,班子之间亲密团结,协调到位,可以激发团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和员工融为一体,让员工参与管理,给员工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参考文献

[1] 陶金.《团队建设与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宁.严进.《信任研究新进展》.经济论坛.200

5[3] 廖全文.黄玉清.《构建项目团队的信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

2[4] 张钢.徐庆瑞.《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科学管理.1996

下载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研组建设的思考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5篇)

    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几乎每所学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从教研组长的选配、校本研训计划的制定、到教师的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

    加强教研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教研活动开展 ----团结中心校教研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育局及进修校的领导给了我校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把......

    加强教研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教研活动开展 ----团结中心校教研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教育局及进修校的领导给了我校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把......

    关于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摘要】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而养成一......

    学风建设的思考论文[5篇]

    一、学则行远: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笔者看到那些特别厌学的学生就感到痛心,他们似乎什么课都不想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对什么都......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 的思考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统筹、发展统领、新城带动、......

    工商所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精选五篇)

    信息化时代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工商所应该有何作为?滚滚潮流,不进则退。一、 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决策......

    铁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铁路行业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之一。在铁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同时还给铁路企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方面带来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