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思考
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思考
内容摘要:虽然义务教育在农村已经得到全面的普及,但这种“普及”并没有给农村义务阶段的教育真正注入“义务教育”的实质内涵,也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现就我所在农村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浅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农村教育质量思考生源师资设备教育精神
近两年我常常在思考:虽然义务教育在农村已经得到全面的普及,但这种“普及”并没有给农村义务阶段的教育真正注入“义务教育”的实质内涵,也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现就我所在农村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浅谈我的看法:
一、生源不均衡,优秀生源欠缺。教师的付出与得到的严重不成比例。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近几年来本地户籍的学生人数不断减少,由几年前的近千人,减少到目前的四百人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减少,除区划调整这一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也随之逐年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务农人员子女涌入城市。近几年来,来我校报名的外来务工、务农人员子女入学数量渐渐增多,现已由五年前的几人,增多到现在的数十人。虽然总量不多,但外来务工、务农人员子女一般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家长到镇上务工或者务农谋生,平时工作忙碌,几乎没有节假日,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此外,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务农人员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往往抱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平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喋喋不休的唠叨,一旦发现孩子的不足,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斥责甚至于一顿暴打。生活环境和家长的生活方式,子女耳濡目染,外来学生身上往往具有较多的不良习惯,诸如学习基础差,家庭作业经常不做,书写马虎等等。
综合上述原因,所以农村教师必须比城镇的教师付出更多。首先,必须在家长方面做好思想工作,不要有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可以了,自己不用管的错误认识;其次,必须在自身基础差,家庭作业经常不做,书写马虎等下功夫;最后,必须教育注重孩子的养成习惯方面,由于生活环境和家长的生活方式,子女耳濡目染,外来学生身上往往具有较多的不良习惯。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学生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熟视无睹。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以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现实。
二、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学科教师不配套,术科教师缺乏。
如今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数、英专业教师数量少,有些学科甚至没有正规的专(本)科毕业的教师。没有专业的品德、音乐、美术、信息等术科教师。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学科教师不配套(部分教师年龄偏大老弱病残),我校个别班级人数较多,加之生源差的问题,这样导致教师对学生管理难度大,教师工作量较重,业务学习时间少,缺乏刻苦精神和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学校是偏远农村,较多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断流失,造成其他教师心思极不稳定,部分年轻教师还在观望等待,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可能另谋高就。学校因人才流失严重,年轻教师的流失使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因为教师的经常更换而不适应或者是逐渐丧失自信心。
三、教学仪器陈旧且教学设备落后。
在这所农村学校里很多仪器还是原来的老仪器,与新教材根本就不配套。能用的仪器数量又不足,学生实验几乎都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设备欠缺,只有一台旧式的录音机,学生很难全面的接受教学知识,影响教学质量;美术教学工具缺乏,所谓的画画板、水彩、水粉等都没有。
因而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教师的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应一刀切,都不能与实际相脱离。如果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发展性。现在的小学教育大多还是升学教育、拔尖教育。对于我们农村学校而言,升学教育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教育。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教育模
式。农村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应该既不抛弃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应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既要给予少数农村学生以同等的升入初中直至高等学校教育的机会,又要让那些绝大多数升学无望、中考无望的学生受到对他们而言的良好职业技术教育。
广东的教育事业是相当发达的,教学要求相对于外省市来说相对较高,为此我们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解放教育教学思想,降低教学难度,相应增加能服务于生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本地教材,以此调动农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农村教育,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提出要为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响亮口号。同时,小学阶段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分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也才是最人性化的教育。
五、教育精神的淡化和缺失。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观念的陈旧和认识的误区,以及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的冲击,行业间的悬殊对比,时潮价值趋向的诱导,加之农村教师日益凸显的待遇低下等因素对教育的“行业威胁”,在农村,尊师重教”的社会道德仍然没有形成风尚,部分从教人员也缺乏“诚心、爱心、热心、忍心、耐心”等“五心”的教育品质,正身敬道、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甘为人梯、誓做春蚕等优秀的“先生风范”也在淡化和缺失。教育精神的淡化和缺失,从主观意识层面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质量。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源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友好配合,来源于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作用,来源于优质资源的利用和先进手段的使用。学校必须致力于处理好与社会、家庭的关系,致力于发挥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性,致力于优质资源的选取和使用,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篇: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摘要:近些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他们的受教育质量,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思考
前言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地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的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受居住环境、教育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照顾,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呵护和有效监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近些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队伍的日益庞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仅靠单一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通力合作,构建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形成合力,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共同努力。1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推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表现在农村,但根源还在城市。如何调整“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真正实现反哺农村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管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以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服务城市、牺牲三农利益为代价的,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倾向。解除这种偏见,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是保持农村家庭的完整性、防止农村留守儿童再现的根本。另外,打破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制度壁垒,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也是解决农村留守童问题的根本。[1]
其次是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城市的各种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政策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外出务工农民如果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较高的借读费,大部分务工农民承受不起。因此,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保障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也使得农民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最后是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学校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情况,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办学效益;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多方筹集资金,积拔吸纳社会资本办学,弥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
二、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是解决留守儿童发展与教育问题的重要拉力
学校是学龄儿童最重要的受教育场所,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然而,受教育设施建设匮乏、师资队伍残缺及教学管理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学校教育质量普遍较低。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些措施最大程度地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
1 卢利亚.村留守儿童四维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6(7)[1] 吴冤等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
一是在“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等研究的指引下,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寄宿制和代家长制,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亲情饥渴”,也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其它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力争为留守儿童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的教育。
二是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一方面可以建立专门的留守学生档案,定期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高留守学生对自己心理的调节和控制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课堂外接触,注重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素质比知识素质更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留守儿童克服留守情境带来的 不利影响,使他们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是学校要引导留守儿童辩证地看待留守情境,在困境中学会自尊、自强、自信。己经入学的留守儿童应该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学习之余尽量多与同学朋友交往,在理解父母打工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发挥家庭的特殊作用是解决留守儿童发展与教育问题的核心力
要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好家庭监护的主体作用。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观念的偏差或现实生活所迫,都将孩子的教育责任推到学校身上,认为自己只要做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这是对子女成长的不负责任。家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缺憾以及外出打工的现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亲子之间的天然亲情纽带,以及它所能起到 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即使在外务工,父母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一是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素质。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素质对留守子女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他们在外地的工作类型、和子女之间的交 2 ]莫良斌.对农村“留守学生”推行代管家长制的实践与思考.湖南教育,2005(20)往方式以及在外地所形成的多元教育观都会对留守子女的发展产生影响。1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开展各类培训,比如,亲子教育类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为人父母的能力;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对有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留守儿童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更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改善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项有效举措。
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定期和子女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联系,了解子女的动态。留守儿童父母非常缺乏和教师沟通的意识,有关子女的教育、发展状况基本上停留在原先的印象或者仅仅来自于子女和监护人的报告,无法了解留守子女身心发展的真实现状以及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及时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子女的动态,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从而避免出现家庭教育的盲区。
三是留守儿童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监护人的联系,积极引导其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中最好有一方留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气氛的完整性。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就要注意和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为留在家庭里照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责任感不强,监护能力有限,存在着过于溺爱或放纵的现象,所以留守儿童父母要保持与监护人的联系,共同探讨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积极引导其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方 式和教育内容。
四是改善亲子沟通的方式,拓展亲子沟通的内容,全面、深入、动态地了解留守子女状况。父母外出时间、外出距离、回家频率以及联系频率都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1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频率越高越好,一方面加深孩子对父母打工现状以及家庭现状的理解,另一方面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不要只是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更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交流和当面交流外,要注重书信等交流方式。这种书面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孩子表达自己情感,提高他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11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
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四、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是解决留守儿童发展与教育问题的重要支撑力
要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施齐抓共管是十分必要的。2一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目前农村家长和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限制了他们对自身现状的改善以及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内化。鉴于此,基层农村社区可以组织退休教师或志愿者开展各项教育,提高留守家庭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如,可以开办家教知识学习班,教授教子的方法与艺术,提升教育孩子的责任心。还可以组织监护人之间的家教交流与分享,帮助监护人反思并改进自己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在农村为留守儿童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更好地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可以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调动他们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基层政府以及部分相对比较富裕的经商人员的作用,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休闲设施以及留守儿童的权益维护机构。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女孩遭受性侵害的事件较多,可以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等,从而更好地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
三是在农村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它在为弱势群体服务、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这也 为我们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与行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心理上的问题以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另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作为家长和学校的中介,实现家长与学校的良好沟通与互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当前的国情状况下,单靠学校或家庭某一方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同时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教育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服务。
第三篇:教育质量评价之思考
教育质量评价之思考
【作者】钟祖荣
【作者简介】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各科《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 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美)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沈玉顺等:《制定教育评价标准的若干方法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这是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研究、关注的大问题。
如何设计好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并有效实施,这里面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标的导向性与合理性
目标导向,即按照事先制定的目标进行评价,看结果合乎目标的程度,评价即是确定学生目标的达成度。这个模式暗含的假设是:目标是正确的、合理的。否则评价就没有了效度。可是,这个假设是否总能成立?这里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目标的合理性:(1)目标制定者(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包括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2)目标制定者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比如缺乏对学习者的需要和能力的准确分析,要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具体目标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两点做得不好,就使目标达成的可信度成了问题。所以,正确的办法和态度应该是:(1)要科学地评价,就需要认真地制定教育目标,尽可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2)千万不可把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看得太绝对,不可修改。事实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如实分析。有时,结果与目标虽有距离,但是目前的结果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反过来评估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并对其加以修正。认识目标导向的相对性,可以使我们对事先制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最后的评价结果持一个合理的态度。
二、指标的发展性和现代性
我们认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该有现代性,应该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评价指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报告《学习:内在的宝藏》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新界定。我国在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有关文件中,仍然坚持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提的素质项目是多方面的。当然,学者们对素质的项目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划分,一般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而基层的一些校长则把素质划分为更具体的指标和项目。总之,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只有在指标的设置上具有现代性,教育质量的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导向功能。
三、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
目前,多数评价方案都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为整个指标体系的两个并列部分,并且在权重分配上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实际上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即把因果性的时序关系变成了并列的共时性关系。依照时序关系,我们知道了一个方面,就可以推知另一个方面;而依照共时性并列关系,则不能作这种推断,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基于这种分析,我们在评价时,为了简化起见就只需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某个方面即可;当然,也可以都作评价,但应分开,再将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对照检验,还可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正确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对于科学地设计评价的指标和方案,是有意义的。
四、统一的指标体系与多样的(分类的)指标体系
现实中,我们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用同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的,实际上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而这个指标体系往往都是按照“完美学校”、“完人”的标准来设计的,用这个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之后,得出一个总分,一般就用总分来说明人的素质水平。这种做法往往掩盖了人的本质特点和个性。同样的分数,实际上表示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人非常勤奋,但缺少科学方法;有的人动手能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实际生活中,全才是很少的,大多是专才和偏才,其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孪生的”,因此,求全的标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评价需要有多元化的观念和尺度,在评价上应该尽可能考虑人的差异性。但是,如果我们给每个人都定出一个不同的评价方案,那又将太烦琐,不易操作,似乎也没有必要。尽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也总有共性或类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而可以运用聚类的方法,归纳出学生的若干类型,制定出几种类型的评价方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评价。这样,既可以克服尺度单一的缺点,又照顾到差异性,并且简单可行。所以,我们主张建立多样化的、类型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案。在这方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出了很好的尝试。
五、短期效果指标与长期效果指标
教育效果的发生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方面,教育的效果能够即刻显现,比如说知道了一个陈述性知识,“知道”就是即刻发生的;有的方面,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也会很快发生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掌握某种操作技能,通过练习时间和次数的统计,发现获得效果的大体周期,并经过相应次数和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但还有些方面,其效果的发生就需要很长时间了,而且没有什么规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人的思想、智能、策略、情感、态度、观念等。教育的长远效果,往往是很难预测的。好比酿酒,它有一个比较长的酝酿过程,而教育在每个人的心中如何“酝酿”,又非常复杂,这就使得对长期效果的评价比较困难。对教育长期效果的评价,在短期里似乎没有可能,但我们真正地衡量教育的质量又不能不考虑,因而如何评价教育的长期效果,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情景评价与非情景评价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把考试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非情景化的,是建立在客观的、无情景方式基础之上的,通常用纸笔进行,他称之为“正规考试模式”;另一种是“师徒制模式”,这种评价只能在自然发生的、包含一种技艺的特殊情景下实现。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点。正规考试是现代的评估工具,它公正、易于判断;学徒制模式比较适合于个别化的学习和非语言、数学的智能或素质评价。以往,我们过分支持了正规考试模式。其问题在于:那些拥有一定语言和逻
辑智能组合的人,善于在限定的时间里、在没有人际接触的非情景化的条件下接受测试,他们特别受惠于正规考试。与此相反,那些没有表现出语言和逻辑智能组合的个体,那些只善于在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专题中、或者是在情景化的评估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智能强项的人,就很容易在正规考试中受挫。情景化的评估有利于这些个体,它使智能的测试比较公正,甚至更有效度,操作上也更简单。因而加德纳主张采用情景化考试,并提出了智能展示、过程作品集、专题作业等评估方式。这种形式,也叫做“工作样本”,它包括现场经验、实验技能、临床操作、制图、科研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工具的使用、打字等。当然,这些方法也有不足,它的成本高,评分标准不易把握。所以,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科学化的手段和情景化的手段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内容和智能,运用不同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和了解,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客观和准确。
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又包括小组、教师、家长等。从教育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在自我评价的活动和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其自我评价能力。当然,自我评价也离不开他人评价的影响,自我评价是逐渐随着他人评价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我意识后而形成的。过去,我们把评价更多地放在他人身上,而忽视学生自己的反思和检讨,比如,作文由教师改而学生自己不改;课堂教学中缺少学生反思的环节等。今天,我们正在把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的重点来抓,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和内省的智能。在实践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具体方式有很多,比如写日记、课堂上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填写自我评价表、写总结、设错题本等。
八、诊断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这是从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作用、功能来分的。诊断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之前,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起点,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或教育目标;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之中,作用是提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的特点和方法,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矫正,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它发挥的是教育功能或者促进发展的功能;终结性评价在教育过程之后,其作用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水平的高低,判断学生学习的结果,且往往作为升级升学的依据,它发挥的是筛选功能。我们过去在评价上的倾向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前面两种评价,因为终结性评价在“应试教育”中能够发挥突出的作用。现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加强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的称为发展性评价),更多地发挥评价对学生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四篇: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
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到局里工作后经常思考的问题,每次到学校工作调研,我总是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校园。农民抓粮,渔民抓鱼,教师抓教,本来天经地义,理所如此。那么,我们抓教,怎样抓出新意,抓出水平,抓出品牌,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下面,就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㈠、教育教学的成绩有目共睹
1、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仅以2008年为例,我县共有603名高毕业生被普通高校录取,其中一本76人,二本123人,三本27人,专科377人,录取率达68.8%,比2007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文科科平成绩在全市排名除外语第二名之外,语文、数学、文科综合均是第一名,理科各科平均成绩都进入市前三名。今年,我县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竞赛,获国家级奖430余人次,省级奖520余人次,市级奖630余人次。
2、教研工作蓬勃向上。教研室作为指导全县教研教学工作的参谋部,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教研教学工作,了解教情学情,抓考纪考风,成效显著。今年来,组织开展县级教学比武课66节;参加市级教学比武课16节,省级汇报课2节;组织乡镇小学校际交流活动6次;组织参加各学科论文评选活动,获省级一等奖26篇,市级一等奖30篇;积极搞好教育课题研究与申报工作,申报省级课题3个,立项3个,申报市级课题5个,立项5个。在今年“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农村初中开放生物实验室与 1 生物园的实践研究》课题获省一等奖。与此同时,县电教馆和基教股还首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三优联评”和艺术教育专业知识讲座和艺术教育观摩教学教研活动,由于形式新颖,参与度高,激发大家的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㈡、教育教学的问题困难不容忽视
1、教育观念亟待更新。不少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屈服于升学的压力,除了对付考试、提高分数、争取升学以外,别无他想。他们热衷于在考场上争高低,在分数上论英雄。因而在教学工作中,集中表现为“七重七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教研;重加班加点,轻课堂教学;重传统,轻改革;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重终端管理,轻过程管理。
2、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沿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学方法,钟情于“题海战术”,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口袋”。从教学过程看,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准备不充分。教案过简(有的只写章节的标题,没有备教法、学法和教具,更不用说备全册、备单元,甚至有些教案一课时才几行字)、抄袭教案(不钻研教材,不分析学生实际,一味地照抄照搬教辅资料和备课手册)、没有教案(根本不备课,一本教课书和一支粉笔度过45分钟;我在某中学突击对教师上课情况检查时,就查到8个教师上课有5人没有教案)。二是课堂容量小、效益低。上课没有目标,随意发挥,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多讲,不熟悉的内容就少讲或不讲,讲到哪里算哪里,铃一响就下课;课堂容量小,简单一道题翻来覆去就一节课,没有练习,没有反馈,更没有补救,效益极低;只注重教,不注重学,从头讲到尾,基本听不到学生的发言;上课时只关注少数优等生,大面积的潜能生反而无暇顾及。三是作业辅导流于应付。作业布臵辅导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大;作业批改不及 时、不认真,为应付检查随性而为;作业没有反馈,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作业完全达不到“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目的。
3、教学手段安于现状。安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对于现代教学手段或害怕麻烦或心存畏惧:因为害怕麻烦,实验开出率低,一些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发挥作用,电教设备得不到利用;因为心存畏惧,对现代化教学设备敬而远之,安装的远程教学设备几乎瘫痪,电脑连开机都不会,更不说做课件、用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教学质量很不平衡。从地域上看,城镇与乡镇差距进一步拉大,生源往城区流动加大。从办学条件上看,存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办学条件、师资条件不成正比的现象:有的学校办学条件一般,教学质量却比较高;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都不错,教学质量却不尽人意。
5、教研教改后劲不足。教研工作在很多学校的工作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教研机构不设臵,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活动不正常。教研员队伍年龄老化,素质差异大,有的教研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与学科带头人,“掌门人”的要求有差距较大。
二、对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㈠、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1、端正办学思想。
①端正办学思想,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来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己工作的主题,把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端正办学思想,还要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径,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课外教育,课外活动,社会是实践等都是片面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着眼于大多数。不要丢了基础抓提高,丢了全体抓“尖子”。只面向少数尖子,尖子不仅多不起来,反而会越来越少。只有面向多数,尖子才会越来越多。
2、转变教育观念。
①作为“领头羊”的校长应率先转变观念。首先,校长要强化“教学意识”。现在我们有些校长抓日常事务多了,抓教学少了,应酬各种关系多了,深入课堂教学少了,研究其它工作多了,讨论教学工作少了。教学在一些校长的头脑里逐渐淡化。我每到一个学校,当与校长谈起教学工作时,校长们总是说,这事已安排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去抓了。要其谈谈教学情况时,总是以教导主任通报情况为主,校长掌握一线的教学情况不扎实。作为一校之长处理日常事务多,不要求像教师那样去上课,但校长要听课、评课、兼课,给教师上示范课。只有校长不脱离教学工作,强化教学意识,才能领导教师搞好教学。实践证明,校长教学意识强,亲自兼课,深入课堂,学校教学质量就上得去。其次,校长要具有“超前意识”。要按照“三化”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思想现代化,注重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注重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手段现代化,要装备好各种科类实验室,如语音室、电脑室、劳技室、艺术专用室、卫生室,要加强实验教学;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不仅要注重研究教法,也要注意研究学法。最后,校长要树立“依法治教”观念。校长要有法律意识,带头学法、知法、守法,要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常规管理,在教学工作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另外,还要带头用法、执法,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运用法律武器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学校安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
②作为教学主力军的教师更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不仅要做“春蚕”,而且要师生共同发展,师生生命价值共同体现。其次,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传道”的基础上,借助于课堂环境和自身行为综合渗透“道”的要求;既要“授业”,更要“授渔”;既要解学生之“惑”,更要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再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还是研究者,要拿起研究的武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要求、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吃透教材,开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形成适宜的教学方案;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者,还是学习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把学习力作为教学力的支撑。
㈡、实行“五个强化”,提高教育质量
1、强化德育工作。一是着力创造德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建好家长学校,把校内有序的德育工作与基地、教材、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德育工作网络。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与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德育工作。并对德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形成抓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二是致力于德育管理制度,德育工作系列化建设。在管理上要有强干的德育工作队伍,有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有明确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对教职工、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不同层次的具体措施,形成对德育工作定期检查、汇报、总结制度。要按照形势发展和学生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有计 划地进行。与此同时,要加强德育教研,实施好德育评估方案。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校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场所,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宗旨,以创进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和营造团结、民主、和谐、敬业、好学、文明、守纪的氛围为基础,以树校风、铸校魂,树教风、铸教魂,树学风,铸学魂,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要以打造奋发进取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环境建设,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强化卫生管理,创建文明宿舍,搞好食堂管理,加强安全保卫,健全纪律制度,培育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2、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有序的、科学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推行教学目标管理,逐步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各学校要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目标体系,确定教学奋斗目标,然后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教研组、年级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把学校教学工作目标定为教师的任期责任,学年结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评,作出判断,实行奖优罚劣。二是严格教学常规管理。除了做好教学程序、教学环境、课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施和财务、学籍、教师、实验员、图书资料员、教学资料档案这些管理外,特别要做好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教学环节的管理。校长、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要确立起向备课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的观念,要在备课和课堂45分钟上大做文章。教学质量的检查重点也要放在教师的备课和45分钟的教学效率上。
3、强化教学研究。健全县、乡、校三级教学指挥系统和教研网络,提高教研工作的整体效益。各学校要健全教研机构,选聘一批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系统、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教学指导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同时,制订必要的教研员常规及工作制度,明确分工,明确职责,使教研网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正常运行起来。在这当中,局教研室作为教研网络的龙头,统帅部,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职能、教学业务和教学行政的管理职能,重大教学问题决策的参谋职能。送教下乡,要突破常规,“送”出特色,“送”出质量,“送”出效果。要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实验,教学研究过程中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学骨干,一批青年教学新秀。
4、强化教育督导。实行教育评估、检查、督导制度是对我县教育实施宏观管理与指导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以及促进学校依法办学按规治教的有效措施。要根据我县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要把综合督导与专题督导结合起来,把定期督导与经常性抽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评估结果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强化激励机制。每年教师节,评选、表彰一批具有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优秀教师并形成制度。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宣传优秀教师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建立全县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聘、考察学习、业务培训、疗养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
第五篇:农村公路建设对乡村振兴影响思考体会
农村公路建设对乡村振兴影响思考体会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基础性、公益性的设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现就我镇农村公路发展情况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农村道路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关于‚“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深化推进扶贫攻坚工作部署,以大力夯实农村道路交通基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核心抓手,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实事之一,让好公路带给群众方便、快捷的生活,带给群众富裕的生活。二、农村道路发展存在短板。
对标新时代,虽然我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但是我镇农村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标准不高。
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很多硬化路面由于地基比较薄,在经常超载,重车压的情况下,很多路面塌陷、有严重裂缝等情况,有一些路面比较小仅能容一辆小车单向通过。例如:通往大皇后村委公路来往大车比较多,但是路面较窄,亟需拓宽。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我镇还未能实现屯屯通公路的设想,一些较危险路段也未能安装防护栏。濑琶村文江路上有*、六小、四小三个学校到上放学时来往车辆多,但是公路硬化面小,一到学生放学、上学道路拥挤,特别是下雨天,车辆拥堵寸步难行,经常有群众来访反映情况,因为涉及到征地等问题,需要大量资金。通往从广的路上有一条桥已破败不堪,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开展修复工作三是管养机制不全。
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由于镇、村两级缺乏管养机构和资金,基本处于无人管养的状态,部分道路出现破损严重、行道树遮挡视线、灌木挤占路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出行安全。三、农村道路发展建议。
(一)加大投入。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依据我镇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大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一是向上争。
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争取更多的窄路加宽、危桥改造、安保工程、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等项目计划,争取更多的里程进入管养笼子。二是镇村筹。镇村两级作为农村公路建、管、养的主力军,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通过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对镇村组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的投入。三是群众集。充分发动广大群众树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思想观念,自愿集资,主动捐款,助力农村公路建设。(二)加强管运。
健全管理机制。镇村建立相应的公路管养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管护队伍,落实“巡查、反馈、处置、督查、通报”五步工作法;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做到路有人管、沟有人清、树有人养、杂有人除。推动养护改革。通过zf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对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推行“专业化养护”模式,对农村公路小修保养,积极构建“群众性养护”模式。全力为群众创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三)提升品质。
今年将实施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力争全部按照4.5米宽的标准进行硬化。同时,注重路景结合,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窄路加宽和断头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