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0333040105柯敏
引言 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准则。
2.3财政投入有限,教育资源缺乏交流与共享 “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3]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1990-2004年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重从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会教育投入增幅,事实上,中央本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问题是地方财政没有完全到位。在过去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长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当时为落实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开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长了35.38%;还有5年增长率处于10-15%之间,有3年低于10%。政府换届之年的教育经费容易出现较低增长状况,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别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个例外,估计是由于上述《纲要》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弹性。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是,中国的财政预算内外两笔账、决算必高于预算,经常有超预算收入。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机制,决算时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者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
3.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7]
本来,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任何事物有生必然有灭,这是客观规律,如果该消亡的不让其消亡,则它的再存在必然产生恶果,我们要对这种恶果进行曝光,以引起更多人的震惊和反思。
3.1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那些发应试教育才的人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这是当前高考考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3.2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祸害学生。
3.3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实施着应试教育。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3.4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
3.5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3.6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
4.现代教育的悲剧与启示 4.1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女生在家服毒自尽。她留给父母的遗书令人震撼:“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对不起!我辜负了您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这是因交不起择校费而自杀的个案。一些地方出现上高中借高利贷的现象。8月27日,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18岁的高中女生杨英芳,因父亲无力供养她与弟弟同时上学而跳崖自杀(后被救)。4.2发生在2005年的这两个血淋淋的案例以极端的形式凸显了教育行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严峻问题:一方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对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又出现盲目攀比、铺张奢华的不良倾向,造成巨大的学校差距。巨大的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导致优秀教师向城市优势学校流动,使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同时造成优势学校高昂的择校费、炽烈的择校热,造成严重的教育不公,扩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已然存在的差距。择校招生往往成为家长的“票子”、关系和权力的竞争。这种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导致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品质和声誉,使教育在社会舆论中被称为“腐败重地”和“暴利行业”,教育与医疗、住房被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新的“三座大山”[1]。4.3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很多,这种以钱为重的教育流弊的泛滥。它在现实中产生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导致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异化了教育品质,从而使教育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严重跌落。在教育产业化的强劲误导下,高校学费一路看涨。如来自新疆的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4年的五年间,全疆教育费用支出累计上涨40.5%,远远高于居民其他消费支出的涨幅。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6841名在校生中,贫困生4167名,占60%。其中特困生2908名。
每个学生的年支出费用最低在7000元以上,包括学费3000元,最低生活费3000元,公寓费800元,书费400元。三个壮劳力养不起一个大学生。据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的调查,2004年吉林省高校学生人均学费6000元,住宿费1000元,伙食费4800元,一年费用共为1.18万元。而2004年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42元。这意味着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四个农民的年纯收入!4.4大家对这种状况的强烈批评,在2005年达到了新的高潮。从年初开始,要求恢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要求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要求高校降低收费以给大量贫困生一个出路,批判“教育产业化”的呼声高涨。市场机制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及我国当前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表明:教育完全市场化存在着种种的非适应性。如,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使师资流向企业,或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基础性学科无出路而急需的热门专业又难以提高质量;教育成本分担补偿的非现实性使得大批农村孩子或城市贫民子女难以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高教阶段的收费由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实则大多落到了个人头上。4.5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的说法,是不实际的。教育产业化、学校市场化,小则会使文凭商品化和“水货文凭”泛滥,大则造成教育的结构与总量失衡,质量滑坡,教育机会不均等,而这也正是当前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一大忌。教育要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手段,但不可市场化;办教育要有产业意识,引进竞争机制,但又不可产业化,办教育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财政补贴.5.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开始实施,在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其中的措词是:“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同日介绍,“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实际上从现在开始,已经在逐步推行了。如“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政策,现已惠及3600万农村学生。中央政府决定,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部长周济认为,今后教育工作要坚持“一个主题”,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三项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10年,使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达到800万人左右,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则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确立国家和政府的教育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有效地履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承担义务教育的义务。克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建立公开、公平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使教育经费的保障和配置建立在法制基础上。——开放教育市场、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即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增加教育的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改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和途径。要改变目前对民办教育事实上依然存在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准入门槛,以便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即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程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建立重大教育问题的预警机制;建立重大教育决策的实证调研制度、咨询制度和论证制度、公众
听证制度,及其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制度,等等。——恢复学校的自主性,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就是通过政事分离,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突出学校的自主性,破除官本位、行政化和“计划学术”的弊端。以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为宗旨的大学,需要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本的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从根本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前途,全靠教育。为此,我们不仅希望政府和全社会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手段保障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我们还希望,这种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能真正有助于塑造出具有健全独立人格和现代文明意识的合格的世界公民。
6.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走向 “从现在起到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教育发展也蕴涵着很大的机遇。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预计在这一阶段,中国将全面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重在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确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间表,促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职业教育培训将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办出特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进发展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方面走得更快一些。”[8] 为此,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重新确认正规教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功能目前,国际上对终身学习的宽泛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终身学习的狭义解释是:按照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指学校教育以后不断扩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具体指学校教育以后的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由出发,正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办学校教育,仍将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柱。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中国首先要促进各种正规学校系统与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相互沟通,开发和建设覆盖面广的、灵活开放并且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或网络,提供各种学习场所和机会,更大限度地方便全民学习;另一方面是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和学习模式,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试行“学分银行”等方式,记录公民一生中参与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经历与成果,并建立“学分银行”,对各种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成果进行学分认证和积累,并争取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支持,逐渐使学习成为每一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义务和需要。
结束语:经过这次对我国教育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丛中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一定了解,明白了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发展的利弊得失及方向,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一翻思考。当然,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和资料搜集的不够完备,所以其中缺憾多多,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和谅解。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大学的校门,加入到教育战线的新人来说,我会结合老师们教授的知识同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教育工作的审视,以为将来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理念而努力。
第二篇: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 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准则。
2.3财政投入有限,教育资源缺乏交流与共享 “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3]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1990-2004年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重从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会教育投入增幅,事实上,中央本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问题是地方财政没有完全到位。在过去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长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当时为落实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开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长了35.38%;还有5年增长率处于10-15%之间,有3年低于10%。政府换届之年的教育经费容易出现较低增长状况,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别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个例外,估计是由于上述《纲要》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弹性。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是,中国的财政预算内外两笔账、决算必高于预算,经常有超预算收入。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机制,决算时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者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
3.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7] 本来,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任何事物有生必然有灭,这是客观规律,如果该消亡的不让其消亡,则它的再存在必然产生恶果,我们要对这种恶果进行曝光,以引起更多人的震惊和反思。
3.1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那些发应试教育才的人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这是当前高考考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3.2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祸害学生。3.3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实施着应试教育。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3.4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
3.5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3.6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
4.现代教育的悲剧与启示 4.1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女生在家服毒自尽。她留给父母的遗书令人震撼:“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对不起!我辜负了您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这是因交不起择校费而自杀的个案。一些地方出现上高中借高利贷的现象。8月27日,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18岁的高中女生杨英芳,因父亲无力供养她与弟弟同时上学而跳崖自杀(后被救)。4.2发生在2005年的这两个血淋淋的案例以极端的形式凸显了教育行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严峻问题:一方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对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又出现盲目攀比、铺张奢华的不良倾向,造成巨大的学校差距。巨大的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导致优秀教师向城市优势学校流动,使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同时造成优势学校高昂的择校费、炽烈的择校热,造成严重的教育不公,扩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已然存在的差距。择校招生往往成为家长的“票子”、关系和权力的竞争。这种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导致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品质和声誉,使教育在社会舆论中被称为“腐败重地”和“暴利行业”,教育与医疗、住房被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新的“三座大山”[1]。4.3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很多,这种以钱为重的教育流弊的泛滥。它在现实中产生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导致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异化了教育品质,从而使教育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严重跌落。在教育产业化的强劲误导下,高校学费一路看涨。如来自新疆的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4年的五年间,全疆教育费用支出累计上涨40.5%,远远高于居民其他消费支出的涨幅。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6841名在校生中,贫困生4167名,占60%。其中特困生2908名。每个学生的年支出费用最低在7000元以上,包括学费3000元,最低生活费3000元,公寓费800元,书费400元。三个壮劳力养不起一个大学生。据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的调查,2004年吉林省高校学生人均学费6000元,住宿费1000元,伙食费4800元,一年费用共为1.18万元。而2004年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42元。这意味着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四个农民的年纯收入!4.4大家对这种状况的强烈批评,在2005年达到了新的高潮。从年初开始,要求恢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要求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要求高校降低收费以给大量贫困生一个出路,批判“教育产业化”的呼声高涨。市场机制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及我国当前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表明:教育完全市场化存在着种种的非适应性。如,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使师资流向企业,或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基础性学科无出路而急需的热门专业又难以提高质量;教育成本分担补偿的非现实性使得大批农村孩子或城市贫民子女难以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高教阶段的收费由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实则大多落到了个人头上。4.5有人认为教育产业化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的说法,是不实际的。教育产业化、学校市场化,小则会使文凭商品化和“水货文凭”泛滥,大则造成教育的结构与总量失衡,质量滑坡,教育机会不均等,而这也正是当前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一大忌。教育要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手段,但不可市场化;办教育要有产业意识,引进竞争机制,但又不可产业化,办教育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财政补贴.5.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开始实施,在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其中的措词是:“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同日介绍,“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实际上从现在开始,已经在逐步推行了。如“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政策,现已惠及3600万农村学生。中央政府决定,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部长周济认为,今后教育工作要坚持“一个主题”,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三项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10年,使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达到800万人左右,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则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 ——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确立国家和政府的教育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有效地履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承担义务教育的义务。克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建立公开、公平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使教育经费的保障和配置建立在法制基础上。——开放教育市场、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即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增加教育的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改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和途径。要改变目前对民办教育事实上依然存在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准入门槛,以便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即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程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建立重大教育问题的预警机制;建立重大教育决策的实证调研制度、咨询制度和论证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及其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制度,等等。——恢复学校的自主性,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就是通过政事分离,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突出学校的自主性,破除官本位、行政化和“计划学术”的弊端。以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为宗旨的大学,需要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本的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学术本位的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从根本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前途,全靠教育。为此,我们不仅希望政府和全社会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手段保障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我们还希望,这种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能真正有助于塑造出具有健全独立人格和现代文明意识的合格的世界公民。
6.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走向 “从现在起到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教育发展也蕴涵着很大的机遇。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预计在这一阶段,中国将全面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重在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确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间表,促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职业教育培训将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办出特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进发展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方面走得更快一些。”[8] 为此,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重新确认正规教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功能目前,国际上对终身学习的宽泛解释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终身学习的狭义解释是:按照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指学校教育以后不断扩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具体指学校教育以后的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由出发,正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办学校教育,仍将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柱。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中国首先要促进各种正规学校系统与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相互沟通,开发和建设覆盖面广的、灵活开放并且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或网络,提供各种学习场所和机会,更大限度地方便全民学习;另一方面是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和学习模式,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试行“学分银行”等方式,记录公民一生中参与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经历与成果,并建立“学分银行”,对各种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成果进行学分认证和积累,并争取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支持,逐渐使学习成为每一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义务和需要。
结束语:经过这次对我国教育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丛中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一定了解,明白了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发展的利弊得失及方向,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一翻思考。当然,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和资料搜集的不够完备,所以其中缺憾多多,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和谅解。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大学的校门,加入到教育战线的新人来说,我会结合老师们教授的知识同自己的研究进行对教育工作的审视,以为将来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教育理念而努力。
第三篇: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的成长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却越来越偏离这样一个基本目标,教育弊端也逐渐显露,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一考定终身的说法也深入人心。这样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力教育的发展无法达到既定目标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
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4.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5.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6.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
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面对如此多的弊端,教育改革也从未停下脚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首先,应淡化考试的选拔作用,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考试题目数量要减少,内容要科学,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取消用来给学校,给教师或学生排名次,并借此给予奖惩的各种统考统测的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行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要时时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终生学习的意识;拥有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技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创新意识来不断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只是不能否认,虽然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改革所起到的作用却小的可怜。例如北京、山东、浙江等地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增加语文考试分值的做法,虽然受到广泛好评,但实质却换汤不换药,我认为要想改变现今的教育状况,更应该大胆的去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格局,真正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广阔更舒适的成长成才环境才是最急切要做的事情。
第四篇:中国的教育弊端
中国的教育弊端
中国现在还没有作好崛起的准备zt
一、”要像爱中华民族那样爱大和民族”
据中文导报报道,今年8月21日到8月29日中国第二批247名高中生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他们被安排住在普通百姓家中,还参加了由日本外务省举办的“日中交流漫画展”等活动。在访日活动期间,日方一位人员曾经这样发问:“通过这次访日,有谁想上日本来留学?” 当时就有4名中国高中生登上了讲台。一名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女同学说:“来到日本,我深深被大和民族的精神所吸引,今后要像热爱中华民族一样热爱大和民族。”当她说到这里时,引起在场的中国高中生的共鸣,场内响起一阵掌声。
教师节来临,本不想对我们可爱的教育工作者说点不中听的。可几天前的这个插曲让我感到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里我不想重提我们中华民族在与“日本”这个岛国所做过的惊心动魄的生死纠缠后是怎样脱离正常轨迹,沦落为落后国家的;也不想重提日本是怎样对中国预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最后才由“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一下子加入西方国家的行列;也不想以南京大屠杀的特殊事例来解读日本民族性的本源;更不想以“烽火连绵起,仇杀未有期”来预测中日关系的未来!毕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民族,不应该从别人的不足中去获取欣慰;也不该通过对别人弱点的指责而掩饰自己的不足;更不该因为某种不必要的虚荣而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现状的不合理性强作辩解!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强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不断地反省和改革精神。只有在反省中,一个国家才能知其危而得其安,知其亡而得其存,知其衰而得其兴,知其弱而得其强。只有在改革中,才能使腐朽尽荡而万物更新;兴廉反腐并激浊扬清;国法严明而天下归心,政通人和致使百废俱兴!童言无欺,中国高中生在日本的讲话宣告了一个某些人不愿正视的问题:中国教育彻底失败!
二、中国的教育投资让人脸红
众所周知,美国的强大自然得力于他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为弥补她在理科教育的不足,她不惜重金收留各国理科方面的杰出的人才。日本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腾飞,成为经济发达的强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非常重视教育,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投资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根本体现,是这个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根本标志。正因为日本特别重视教育,因此也特别重视教育
投资。战后日本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7.2%左右。这个比率,与美国不相上下,略低于英国的7.5%。
而中国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只有 2%!加上国民收入本来就不很高,其绝对值实在让人脸红!
毋庸置疑,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问题。以教育最成功的美国为例,80年代的一篇《国家处于危险中》的文章在美国大陆掀起了20世纪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针对自己教育体系中的重文轻理的问题,美国下上了大力气狠抓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从80年代中期开始增设了教育部,之后不定期地召开各州州长峰会,专门研究教育问题。可见教育是每一个强国的立国之本,兴亡之途。
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是否应该认真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如果说这批访日高中生所受到这样的一种教育实在是个人和民族的悲哀,那么在中国落后地区的几百万辍学者的命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国家浩浩荡荡的“希望工程”每年国家的拨款才一千万元,加上民间的筹款也不过一个亿,平均到每个中国人手里才只有几分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结果,真正受益的人只是他们中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
我们不妨和象牙宝塔之上的清华、北大的情况作一个比较,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尽管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国家还另外多增加三年累计拨款36亿的“外快”,尽管得到如此巨款的两校教师可以没完没了地公款旅游和大吃大喝;尽管校方可以一掷百万来聘请名不副实的外籍教授;尽管他们的出国学生数量还远远比不上一个不拿国家一分钱的民间学校“新东方”;尽管他们未的出国学生中的大多数也是流入了外企去“曲线救国”。。但北大校长许智宏还是宣扬:国家的这点钱对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来说还-远-远-不-够!是的,若要和政府部门公款吃喝的6000亿相比,清华、北大只不过是在中国这个贫穷的庄稼汉的大腿上仅仅拔掉了一根汗毛而已!
三、没有弱智的孩子,只有弱智的教育
相对于联邦政府将财政收入的4.4%、各州也有33.2%的税收用于教育的美国,中国的只有2%的财政用于教育也许只是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近来接二连三的中小学教课书事件更是让人一头雾水了。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是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柱。不管是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还是雄心勃勃的日本一直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的爱国主义重点在培养美国精神、树立国民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培养好公民以及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方法最具时代特点。美国一直通过宗教信仰渗透、大众传媒渗透、节日庆典活动渗透、生活环境渗透等社会性爱国主义教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从幼儿园到第十二学年的家庭、州史、美国史、公民或世界文化、世界史、美国政治等课程内容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随之沁人心脾。“历史科”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授美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比如,美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我们美国人》向中学生讲述了美国的起源、发展和强大,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与修改和平宪法同一手法,日本教育部正开始检讨修改教育方针,要以灌输“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来恢复战前教育,培养孩童的爱国心。今年年初日本教育部特地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教学费用。与此同时,日本教育部首次在各个小学,中学发布一本称为“心之教育”的国家规定教材。内容包含了灌输“精忠报国,以国为重”的思想。对于日本政府这个“强国”教育方针,一些有历史学者都忧心忡忡。他们指出:“这将是日本回复战前思想,主张提倡战前‘一亿人民一条心’的开始。”
无独有偶,中国上海也为中国学生改写了一本“忘掉过去,梦想未来”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J.P.摩根、比尔·盖兹、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美国太空船、日本子弹列车都出现在新版教材的显着位置,教材教材中甚至包括有一篇讨论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课文。这本新版的历史教材删去了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和南京大屠杀这些内容。更荒唐的是,教材还跳过了一些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秦始皇、改朝换代的著名起义、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一些解说旧风俗和服饰的无聊文章和某个人物的“三个代表”。最令人气愤的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毛泽东只是在解说降半旗的礼仪时才被提及!
身为新版教材的作者之一的周春生说,新历史课本“并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政治宣传”,而是为了反映教育思想上的改变。他说:“我们写课本并没有政治动机。是为了让历史研究更加主流化。”
一本中国的“爱国主义”教材不去进行培养中国精神,不去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反而去迎合外国人的“主流化”?!可见中国没有弱智的孩子,只有弱智的教育!
四、人欲横流 物欲横流
中国目前的现实就是社会群体腐败,国家精神颓废,人欲横流,物欲横流。
“教授也是人么”,这句话已为当代师表的堕落找到合法依据。朱老夫子的“身死事小,失节事大”早已不管用了。在各种利益的熏陶下,各种狗屁不通的“首席专家”、“社会精英”粉墨登场,当代教师爷们不仅思想浅薄而且还人格匮乏,更可怕的是一些教师直接在学生头上敲诈勒索。学生为了学分、入党、毕业、考研和工作各方面关照,送礼如同家常便饭;一个报考美术学院的考生,其父是企业老板,为了买通关节,请客和送礼达七万之巨。尤其那些不得志的教师,他们打学生的主意是那样的露骨和肉麻,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有的居然主动相约遇上麻烦的学生上门“谈谈”,学生自然不能空手登门。在权力、金钱及关系的导力下,中国的高等学历文凭令人堪忧,一些大学为了功利,乱送头衔,导致“博士、教授”严重泛滥和贬值;知识分子自然丧失了学术和学者应有的尊严。当今的硕士博士都是“关系户”居多,真正硬来硬的人寥寥无几,来点“感情投资”已成“导师作风”。
在积极响应“一切向钱看”市场的号召下,以及在“玩一把就死”哲学口号的倡导下,女大学生也毫不逊色的投入这一新兴的“第三产业”,她们以自己年轻的肉体作为资本,参与绑大款的行业。同时对社会绑款族的色情业构成一种竞争冲击。而对于款爷们来说,女大学生不仅年轻美貌,而且相对单纯可爱,能够随叫随到和容易摆布打发,同时能够抬高款爷的“品位”。如今大款们,已不再是外国洋人和港台商人的专利,与本土的大款相比,他们出手显得缩手缩脚。中国的款爷也不纯是商人,贪官污吏更是不折不扣的“大款”,这类款爷是女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对象,只是官吏作风向来都是躲躲闪闪,一般都不大公开(耳迪:中国大学园“众生相”)。
那些在商场官场成功的中年男子与年轻女性容易走到一起,而男青年和中年妇女成了受冷落的失意年龄段,性要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没有经济条件或才表优势的男生,通常被绝对打入情爱的冷宫。高校本来就男生多于女生,配对机会偏少,由于经济、住房、身体等诸多条件因素,女生倾向校外谋求性爱与情爱的出路,尤其出众的女生都被社会上的成功型男性挖走,正如男生常常抱怨那样:漂亮的嬲不上,嬲上的不漂亮。如此一来,男生的失落、不满、愤怒、叛逆就不足为奇了,时下常能看到的是他们半死不活地唱着:“我的心--心太软-太软-太软。。”
医院为了提高收入就实行承包制,各科室都有硬性指标,完成有奖,否则严罚。各个科室为了完成指标,开大处方、收红包、吃回扣、增加各种隐性收入,乱收费就是这样来的!而医院往往每年都提高各个科室的经济指标,这样更进一步加剧各个科室的乱收费。而完成指标给医院领导和卫生局就很长面子。卫生局又从医院强行拿走医院大部分收入。这样,医院利润越高,卫生局就获得更大利益,而医院更大利润就只能是患者买单。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还有,许多领导干部门诊就诊、住院不要钱,医院拖欠的太多了,只能是老百姓买单。如今抱怨或声讨天使变魔鬼也只能一泄大伙心中的怒火,至于根本问题并不在这些“白衣魔鬼”们。这些基本民生问题不解决,何谈崛起?!
五、结论
一个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国家的凝聚力,除领袖人物以身作则外,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 就是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牧羊守节的苏武、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武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民族的脊梁。正是有了他们和他们代表的民族精神,我中华民族才有“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才有我中华儿女雄赳赳气昂昂披挂出征,横扫美国为首的一十六国联合国军以云山、长津湖、平壤和汉城。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岂能为迎合“主流”而丢掉?!
一个国家能否强大就在于当政者能否雷厉风行、旗帜鲜明地顺从民意、改革弊端;以身作则、赏罚分明;废除特权、以民为天。新中国禁毒禁娼也就用了一夜的时间;日本明治天皇变法图强也就用了35年的时间;俄国彼得大帝从变法到成为强国也只用了21年的时间;在崛起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爱国热情的空前高涨、民族精神的爆发和激荡、经济的成倍增长、新文学新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30年,并未有明显的以上征兆,看来中国并没有作好崛起的准备!
我们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更不乏那些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的仁人志士。只要我们敢于拨乱反正、勇于改革,以民为重,官为轻;以责为重,以权为轻;以德为重,以名为轻;以国为重,以家为轻;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卧薪尝胆、简政强军,就一定能重铸中华民族的鼎盛和辉煌,中国一定会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
永不言败!
第五篇:分析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弊端
分析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1.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除大商业银行主办的少数几家证券公司以外,大多数证券机构资金均在1亿元以下,平均只有3000万元。这样小的规模自然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长,投资银行业自身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也是造成自有资本少的重要因素。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公司数目虽多,但大都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按可比货币口径计算,中国券商总资产规模约为美国投行的5.3%。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金数量对业务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业务品种单
一、结构趋同化,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宽泛,品种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局限于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等)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业务单一的情况加剧了一级市场的争夺战,而逐渐恶化的竞争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本土投资银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投资银行应有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3.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人才。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再加上一些投行业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往往丧失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的机会。特别是由于一些券商的领导意识淡薄,既忽视了投行人才素质的培育,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使投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对策建议 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加紧推出《投资银行法》,合理规范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专门的《投资银行法》,规范投资银行业务行为规范,严控内幕交易的发生,适当放开券商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有利于行业自律规范,创造有利于混业经营及其监管的法律环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和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股权的集中度,提高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思想,及时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部门设置方法、大部门架构、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工作、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权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投资银行组织结构。
2.提高行业集中度,多渠道扩充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形成以超级投资银行为核心、中小投资银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多层次格局。借鉴美国投行经验,国内出台政策鼓励投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整合优势资产,通过公司合并、改制上市、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等措施来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对交易方式、服务内容、承销品种上都可以进行创新,紧接国际形式,配合国内制度进行规范操作,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现代投行核心业务,随着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券商的核心投行业务。企业并购、资产重组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应该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重点。努力拓展投资银行海外业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跨国并购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投资银行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大,如为企业跨国并购、反并购、买壳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融资安排;运用国际金融市场上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融资、规避风险、套利。
4.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资银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资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激励体制,通过晋升、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三、结语
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不断膨胀的市场规模,必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兴起,而企业的兴起又必然会加大资金需求,从而促使中国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向更为均衡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本土投行应行动起来,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开发国际资本市场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通过与国外优秀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强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