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范文)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
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内心不禁一震,怀着好奇之心将它借阅了来。读了之后才明白,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批驳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现阶段教育的一些弊病,让人引以为戒。
·那么为什么教育是无用的呢?它打破我们的常识。塞内加尔说:“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类似的观点还有之前父亲告诉我的,经济学是一门由简单的常识加上复杂的术语包装起来的学科。关于这点,我的体会确实如此,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被学术界的专业术语弄的越来越复杂,把一些简单的常识幻化为理论然后变成一门学科,课堂上课和写作论文时深有体会,于是我更喜欢郎咸平教授,他总是能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用口语化的方式说给人们听,于是有百姓经济学,深入人心。所以好的老师应该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要为了写个三万字的论文,大篇幅的废话。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这个常常让我想到自己学习的职业教育,一门讲求实用性的教育,记得一位职教学校的校长就曾经说过,他的目标就是让他的学生有饭吃,工资高。说的很实在,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太缺少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培训了,于是我们的工人往往比不上世界先进国家德国和日本,中国永远就是制造业大国,而远离制造业强国的水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在是让人深思。而事实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做事能力和行动力都是一流的。而有的学者在自然和科学领域似乎是个天才,但是处理起家庭事务的时候往往是个小学生的水平。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教育服务于精英阶层,而非真理。当代学生对名利的追求,使大学成为“知识工厂”。教育是权力的伪装,权力的机构,也是掌握权力的方式。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择校费和教育产业化。教育本来是个美好的东西,是个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大众化食品,每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对社会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我还是喜欢教育的终身化和大众化思潮,至于什么贵族学校,重点学校,有悖于教育的公平。希望教育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再是奢侈品。·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让人们思考太多,而忘了如何去感受。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受教育者往往是善于抽象和逻辑思维,以至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具象不是太感兴趣,缺乏感性,想起自己的一位老师在看到两车相撞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分析两车相撞的原因,一位与女子相亲的男子第一反应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分析双方各自的收益和成本,让人忍俊不禁的觉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只有规则和学识,少了点人情味。难怪别人总觉得学者充满孤傲和冷酷,在他们身上难以找到热情和活泼。不过也许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充满
着好奇,以至于遇到什么总习惯性的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维去分析事物吧,所以如果你是学者不妨让你的大脑交替工作,偶尔用用感性去感受事物,爱因斯坦不是也说他相信直觉和灵感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头。虽然并非所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妄自尊大,但是,这至少是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的确有不少人在获得知识以后变得自大,喜欢卖弄他们的观点和所谓的“术语”,然后在别人疑惑发愣的表情里体会那种知道的成就感。老兄,我们还是低调点,好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人们不会指望有学问的人是时尚前卫的,人们认为他们应该老成朴实。难怪我的老师经常告诉我说,学者都是清贫的。我相信,那些专注于对知识研究的人对外表的东西是不那么在意的吧。又也许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打扮和装饰自己,他们就是缺那么一根筋。不过也有一些例外,以前认识一个男老师,他姓朱,打扮的非常时尚,特别是他的花衬衣和他那带有弧度的卷发,深受同学喜爱,时不时还会给我们讲他去洗发店的经历,他对客观世界和现实里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都爱上他的课,算的是我们院的名人。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沦为知识的奴隶。关于这一点,总是忍不住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每天高呼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诺贝尔奖项上永远还是零,人们都说中国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出复杂的数学问题,可是当人们问起他们喜欢什么的时候,他们答不上来,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人生的规划,他们的人生已经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他们的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梦想和期待,至于他们自己的,已经在漫长的时间银河里被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陷入贫穷。口若悬河而衣衫褴褛,只是不能果腹,知识不能为你付账,有博士学位的人开着出租车。知识改变命运,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不知道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作何感想,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少了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不过我倒不认为是知识让人变得贫困的,也许是我们利用知识的方式出了点问题。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教条主义。关于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书本是书本,现实是现实,还是要跳出来多多思考。
最后以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梦想家,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家,那么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教育这件事,尽你所能去追求学问。然而,如果你想要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给出现实的解决办法,那么你需要从你的象牙塔内爬出来,因此有生以来你的双手第一次沾上了尘土。
第二篇:《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读后感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读后感
我们一向称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自古至今,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怎样评价似乎都不过分。但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教育这一牵涉千家万户的重大社会命题日益演化出诸多问题来甚至异化为令人痛心又无奈的种种悖论,教育成为多少人心中隐隐的痛,挥之不去的遮天阴影。在大家对教育感到郁闷又无可奈何的时候,一个美国人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无疑会引起我们莫名的兴趣。
刚听说这个书名,不觉大吃一惊:在重视教育几乎成为一种宗教的当下,怎会有如此大胆的反潮流的声音?怎会有如此毋庸置疑斩钉截铁的断语?
在现在这样多元的社会,出现任何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提出一种石破天惊的论点固然不易,但是,能够自圆其说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道明白更不是容易的事。丹尼尔科顿姆不仅仅说教育是无用的,而主要是说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他不无偏执地这样批判教育的“罪恶”:教育打破我们的常识,教育让我们脱离实用性,教育让我们脱离理想,教育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教育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让我们意志消沉,教育使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教育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的昏了头,教育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教育让我们沦为奴仆,教育让我们变得叛逆,教育使我们陷入贫穷,教育让我们变得骄纵,教育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教育使我们成为悲观主义者,教育导致教条主义,教育导致怀疑,教育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教育让我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教育使我们成为骗子,教育让我们成为书呆子,等等等等,如此罗列教育的诸多罪状,尽管这些“罪状”显得有些自相矛盾耸人听闻,但是作者还是很认真地从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等六个方面认真翔实的论证教育的无用至少是危害,这些论证可能有不少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观点的新异,论证的周密,引用资料的广博。
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吧,种种偏见遍布各教育阶段,功利色彩蒙蔽了人眼,人们从思想中走入了许多教育的误区,却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教师,家长,学生都无所适从,在老路上越走越窄,越看不到光明。
当前学生的状况是高份低能的多,空伐其谈的多,身心全面发展的少,有创
造能力的少,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道德水平,诚信素质水平令人担忧。也难怪他们这样,看看他们受的什么教育,该玩的时候,不让孩子(学生)玩,该学的时候,学生却又不愿意学,该教的不教,不该管的猛的管。不按规律来,不按科学办,一边填鸭子,一边拔苗助长,实在把孩子(学生)弄的惨不忍睹。幼儿园里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也许从进园起就要开始遭罪了,所谓提前起跑,那么小的孩子于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迫下,在幼儿园在经济诱惑的迎合下,开始了成人般的学习。
在幼儿时代,我们该让他们干什么,三个字——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我们的中的好多国民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这个基础是什么样的基础,许多人用他们“近视的眼睛”,而不是用头脑做出了他们的决定,幼儿时期是每个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为学习具体什么东西打基础,而是为了拥有怎么样的学习能力,学习什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基础。是一个人思维习惯,方法,个人性格的形成前期,是开发智力,发现潜力的黄金时期。我们给孩子打基础,绝不能以他们认识多少字,能加多少数为标准,而是让他们养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是否能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他们是否是自由,健康并快乐的。而这一切只有适量的玩耍或游戏加少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带给他们的,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他们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愿意去问为什么的头脑。认字学数等被动的教育则不是能够带给他们这些的,它们只能磨灭孩子们的兴趣和宝贵的好奇心。只有主动的玩耍等才能充分调动孩子门大脑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平台。
中小学的教育方式也是陷阱处处,大家也都看到了一些可怕的后果。在中国包括农村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填鸭子,就是无穷无尽的考试,学生没有主动权,完全的被动的接受着已经被设计好的所有知识,把思维的训练,创造性的培养丢到了九霄云外,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不消一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走过场,对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国防知识,法律知识(或意识)很少涉及,体育课不能保质保量,对应该他们知道的性知识,性别角色自我把握能力藏着掖着。头痛医头,脚疼痛脚,不成系统,没有规律。殊不知,有了良好身体状态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对那些“死”在书本上的知
识的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差事,苦差事。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们总是那么放心我们能够学到学好那些“活的东西”,却从来不放心我们学习那些“死的东西”,总是什么都要告诉学生们,你们该怎么做,该怎么活。拔苗助长,不愿他们撞南墙,怕学生遇阻碍,不遵循科学,总想提前逾越,带有太强的短期的功利色彩。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理想的教育,学校,家长,老师总想学生拥有远大的志向,却又总在为他们包办,拦在他们面前说:“你们现在还不能这样想,该怎么样,在拥有了什么样的水平再说……”。恰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应该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让他们怀有自己的理想,自己去闯,等他们感受到挫折时,他们自身的体会会比任何说教都有用,有效果,这时候做家长,老师的则有必要对他们引导,帮他们正视自己,重新找回自己。过早的或粗暴的干涉只能让他们失去宝贵的个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家长们在希望孩子们拥有理想的同时,却有在半路上去扼杀了它们,弄得千人一面,死气沉沉。
我们在这种“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好不容易挤进了象牙塔,却又走进了自由的误区,“自由”并不是指在学校可以整天的喝酒,谈恋爱,玩那永远也玩不完的游戏。而是像招聘一样,公司制定一个标准,能达到的就通过,在达到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自由的凭自己的努力来达到这个标准,这个过程是没有人干涉的,自由的。学校有一个标准,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个标准。这实际上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自觉和自学的要求,而决不是那种“自由”。
作为一名任教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也深深地感到有时教育带来的弊病。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割断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抹煞了小学生活越灵动的思想,禁锢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改革像雨后春笋一个连着一个,许多教改重复进行,忽略了整体的联系性和相关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与学基本上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真正是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
我们可能不能同意作者的观点甚至是所有观点,但是这样的似乎非常偏执的攻击一点不及其余的观点,却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冲击我们的想当然,至少是提醒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独特价值。
第三篇: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这本书的语言颇有哲理性,读起来很是费心血。这本书书名叫什么是教育。但整本书看下来,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个大问题还是不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对于教育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自身又有了新的要求。
书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到关注学生们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学教师在传达内容的时言简意赅,使儿童受到思维明晰性和理解性的锻炼,以及获得对事物确切的了解。而且,作为一名教师,要抛弃所谓的权威、面子,与学生们平等相处,在交流探讨知识的同时,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先知者和后知者。正如同韩愈的《师说》里写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有忧患意识,教到老,学到老。
当然,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是教育的大忌。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书上提到,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师,是一个伟大的字眼。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点一滴。孔夫子曾有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焉。对于书中所提的教师,我还相差甚远,但有一颗向真正的教师看齐的心。
第四篇: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定稿]
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张双婷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以“存在、自由和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根源和基础,深刻表达了“什么是教育”的独到见解。雅氏不仅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更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早年的医学经历,使得雅氏的教育观念更加关注人,重视“人的灵魂”.雅氏教育思想中的“整体性教育”与“对教育虔诚的信仰”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当下,精神性价值缺失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文学科被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学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文学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在整体性教育观念中,雅氏尤其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通过单纯地对过去的把握和重复、或者是通过对过去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以现在的每一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只有熟悉过去,我们才能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才懂得未来的选择。所以,雅氏十分重视对古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为谁在年轻时接触到这些东西,那么谁就拥有一个充满活力、开放的精神世界。古典知识对人性的陶冶,使得人们在自觉中向高贵的心灵与行为靠拢。但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单单记住各种条文。也就是说,在教育中,雅氏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对灵魂的启迪,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雅氏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失落的本质,就在于整体性价值观念的缺失,使人们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教育长远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那么,只活在“此在”的人们,缺失开阔的视野与心胸来应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无法自我教育,导致精神价值很难寻觅。所以,只有拥有整体性价值观念,我们才能通过探寻本真的过去,憧憬本然的未来,而坚定地立在本来的“此在”.对教育虔诚的信仰,使得人们拥有追求真理的热情。如果缺乏虔诚的信仰,教育对我们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物品,而无法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这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追求。我们在求知中明理,在明理中学会质疑与批判,在质疑与批判中获得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时,我们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有着独立理想和品格的人。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应始终把培育人才,教化人心作为自身的使命,自始至终对教育事业充满虔敬的态度,将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完成作为教育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真正致力于教育,致力于影响人的活动的人,他的生命不仅没有浪费,还得到了无限的延续与扩展,直到世世代代。
说雅斯贝尔斯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教育家,并不为过。这种天生的浪漫气质,即使在面对教育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中,雅氏依然对“梦想”一词情有独钟。在他看来,“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是的,这就是教育散发出的魅力。正是因为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每个人都具有多维的生成性,才使得教育事业显得愈发重要,变得梦幻。作为教育史的研究生,我们不仅仅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更要当作一生的志业,勇敢地追梦。
第五篇:我们为何活着——读《活着》有感
我们为何活着——读《活着》有感
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勾起了一场漫长的命运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句简短的对白,一句随便的谈话,又或是一段朴实的故事,铺满了一地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这是他一生的故事,他告诉了我关于生活,关于苦难,还有活着的意义。
简简单单的“活着”一词,却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也不是来自孤掷一注的搏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为何活着?为了名,为了利,还是为了这喧嚣浮华的世界?那个叫福贵的老人诠释了活着的真帝。他与命运抗争,却又与命运携手前进。他们相互感激,却又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告诉我们,活着是为了在困境中求生;他把幸存的每一天,都当作生活。
也许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是,他的眼里,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儿女们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女,他有着那些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明友们,还有回忆时的点点滴滴。他爱着这个世界,对生活充满着渴望,他是那个时代中不朽的英雄。他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我们为自已而生活。
“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是福贵对自己的评价。其实,生活超越了一切财富。虽然人生巨大的苦难会无时无刻降临可是苦难让我们懂得了眼泪的意义。
生活中从来都不存在绝望,绝望的只是人心。只要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我们就会拼尽全力地去抗争。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我们很久已经尝不到苦难的味道,连一点点的因难挫折都会吓退我们。我们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或借口去抱怨,去逃避,我们从来就没有拿出过迎难而上的勇气,更别提活着的意志。当你退缩的时候有扪心自问过吗?我究竟为何活着?活着,就是为了不屈不挠地抗争,在抗争中成长与坚强;活着,就是为了永不言败地拼搏,打破绝望的懦弱与彷徨。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让我们好好地活着,勇敢地活着,活出生命的真正姿态,为心中那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活着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