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研究报告)
浅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荣骏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指出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应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下应当注重资源建设中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规划 建设 实用性 开放性 可持续性 终身教育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人类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正在变革着人类社会和人的认知方式。人们也一直对技术寄予非常大的期望,预测技术会从根本上变革教育。“但是,人们对教育会发生飞跃、教育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预测并没有变为现实。”技术要从根本上变革教育,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改革规律,另一方面
教育技术学学科需要广泛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工程学、学习科学和艺术学等众多学科中汲取理论支撑,即从众多学科中寻找与之相结合的科学理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建立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依据一定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开发和运用各种产品形态的媒体与技术,以提高学习与教学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知识”。“寻找并发现技术与各种学习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同时在两者的交叉中彰显新的学习理论并设计开发相应的新技术、新模型”。
1.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校园网覆盖范围、带宽、安全及泛在信息平台的普及使用情况;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情况,及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支撑情况;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情况;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共享与使用情况。
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普遍开展,主要维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的情况;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情况;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教学资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能和“心通互动教学平台”整合,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在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3.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主要维度是: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开展情况及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建设与使用情况;科研条件与资源的共享情况;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情况。
在完善更新学校数学学习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摄影学习特色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网站)。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年级和学科中培养一批老师及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4.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主要维度是:信息化支撑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公共教学与科研资源对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的辐射情况;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的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
5.建设校长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7.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促进信息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方位应用 通过几个学期的积累和探索,德育室已经建立了德育专网,以及形成了一整套
管理网络,整合了学校社工、心灵花园、学校法制、大队部、同时在网上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借助博客讨论开展的视频民族精神教育,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回复,通过网络以动漫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上学期又以网络电视台的形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探索。
8.继续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更新学校现有网站
学校计算机网络通过几个学期的调整和重新布局,以及将学校局域网提升至域管理,在各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本学期关键要解决服务器机房内web服务器以及域控制器的软件升级和web服务器内的资源重新调整以及校园网的安全问题。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超前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探索国家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鼓励建设各类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充分利用包括有线电视网在内的公共通信网络,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推动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发展高等学校网络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探索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模式,加强继续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遍及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开放学习中心,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探索相关信息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与评价、质量监管体系,形成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办学、管理及相关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做好技术服务
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结合教育信息化需求,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基础科研,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强化标准的宣贯,推动标准化实施,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支撑体系。整合设立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以多种方式设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项目,支撑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自主创新、经济可行的特色装备研发与推广。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3G 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对这些技术寄予了厚望。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技术理性,反思与批判不是否定技术理性的全部,而只是否定技术理性中不合理的部分,克服“唯工具主义”论调的出现,充分发扬被遮蔽的技术理性中的价值理性,倡导价值理性主导下的技术理性,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毕竟,“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则一定是物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结果”。
第二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政策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规划》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总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教育信息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省也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上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各部委在新一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分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通知》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要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知》提出,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为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通知》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到2020年,实现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五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按照“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围绕“三通两平台”这个中心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各级电教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各级政府落实经费投入,创新企业参与机制,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入,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80%以上的教学点已用上了设备和资源。
二是“网络带宽校校通”进展明显。实行了“政府政策支持,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新机制。在电信运营商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比例已达到75%,其中10M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已达到55%。到2017年,全国基本要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建成多媒体教室24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61%,未来五年将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名师课题、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作用。
四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一定突破。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达到1100多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
五是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稳步推进。2012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校提供服务的能力。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二的省份初步建成了省级资源平台,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开始规划建设,学籍系统已实现全国学生一生一号、终身使用。
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重要突破。设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17年实现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并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聘任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七是各地积极行动,出台有力举措。各地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行政领导;各省份均已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规划或行动计划,各省每年专门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达30亿元,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超过50亿元。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潜在市场
1、未来五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规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近五年,各级政府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带宽、服务器、计算机等),教育电教装备(如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媒体教室、视频录播室、实验仪器等)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乡镇以上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已初步具备,但生均配置比例低。
但是,我国教育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媒体课堂已进入校园,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上课取代了过去的黑
板粉笔,作为老师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关键,优质教育资源库(教师备课教学、应试备考等)、中小学教育管理与应用软件、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市场空间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及教育服务平台未来五年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2、从线下走向线上,互联网掀起教育产业革命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凤凰教育发布的《2013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143亿元,2013年已达到981亿元,实现21.2%的年均增长率,2014年达到1338亿,2015年将达到1745亿。
2014年6月申银万国发布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深度报告》显示,五年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在线教育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其规模接近4000亿元;在细分的K12领域,线下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线教育领域则达到1500亿元,这显示出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潜力,甚至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占比有望赶超传统教育。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2011
2011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
一、发展情况综述
2011年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全年共投入了38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约340万,信息资源建设近40万,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又有了较大发展。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投入各类服务器硬件建设近20万元,组建学校的虚拟服务器群,同时更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新建了部分无线点,使全校300M带宽的无线节点数达到460个;学校还继续扩展了校园网出口,新接通联通宽带,基本解决了校园网和国内各主要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学校本重点更新了办公用计算机、更新和建设了计算机房,此项投资超过250万元,彻底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化的硬件环境的限制,为学校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2、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
到2011年年底,全校已经建成八大类信息系统近30个子系统,形成能够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起作用的综合框架,信息系统范围涉及招生、学工、教务、办公、财务、教学、图书和安防等。其中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更换,充分满足了学校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年内还新建了学工系统,使学生管理工作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此外电子资源通过多年积累也具有相当规模,拥有网上教学课程近700门,电子资源35T,中外电子资源库八大类,可实现网上自学、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考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等教学科研活动。
3、信息化人才培养
2011年学校定期组织网络使用技巧、计算机课件制作、电子资源检索、办公系统应用等相关信息化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师生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实现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全校师生在校园网运用各类信息化系统已没有障碍,教师的课件制作和电子资源的检索能力也不断提高。
目前全校相关信息化专业共有7个,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和电气自动化工程学院,分别培养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计算机自动化方面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培养具有信息化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全校还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极大提高了学生信息化运用能力。
为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工作,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系统培训,组织应用建设人员参加数据库和系统开发相关培训,并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内部坚持每月一次内部培训工作,全年发表论文四篇,完成教学科研项目一项。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和科研,信息化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稳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所有这些均为我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建设经验及存在问题
建设经验:信息化建设还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模式要求务必结合学校实际,选择最有利于学校的方式进行。学校必须强化信息化建设机制,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促进各部门在建设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和协调,统一领导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
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30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各部门独立运行,成为学校内部的信息孤岛,需要在今后建设时统一规划,并以建设数据中心为契机,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系统相关数据。
二、2012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学校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完成相关应用虚拟化服务,为学校建立私有云做好技术准备;继续做好各运营商网络和校园网的互联互通问题,适时开通下一代互联网的实际应用。
2、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
全面建成一卡通系统,完成学生图书借阅、上机上网认证、校内各类消费的一卡通用功能;初步建立学校数据中心,完成财务、教务、学工等主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建成迎新和离校系统,完成较为完善的报到、缴费、注册、学习、消费、离校等信息化管理体系。
3、信息化人才培养
进一步增强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继续加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教研活动,提高信息化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作用。
第四篇: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
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篇二】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抢抓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的机遇。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加快建设,强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随着XX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南北、城乡、校际之间发展差距。如何让教育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在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突破了不同地域在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用较低的成本高效便捷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20XX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在陕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把教育信息化列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八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中。市教育局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两期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市电教馆建制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明确教育局、电教机构、学校的工作任务,积极构建“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XX年和20XX年,市教育局先后两次召开教育信息化现场推进会在全市产生了积极反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榆阳、靖边、子洲等县区先后召开了信息化现场会,全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快速推动。
二、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条件,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我市先后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XX市教育局XX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2.2亿元,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通过大手笔投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是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化。全市596所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295个教学点有261个接入互联网。在继续用好农远工程设备的基础上,又为31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使全市中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6%,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9.7%。二是实现了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化。一期行动计划中,全市共更新教学计算机4.5万台,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4:1;装备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9922套,10个县区实现“班班通”全覆盖,教室和主要功能部室普及率达94.4%,实现了“宽带网络进校园,优质资源进教室”,为“人人通”实现奠定了基础。三是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网络化。市财政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市直学校、薄弱县建设奖补和实施XX教育云工程,建成OA综合办公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学研平台、微课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使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管理、教学、学习、办公等活动。
三、强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应用
需而不建是失职,建而不用是浪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是基础,教师是重点,应用是关键。我市坚持“建设为先、管理为本、应用为重”原则,市县先后出台《XX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等28个管理文件,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相融合。我们主要做法是:一是抓重点,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为了让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常态化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几年来,市县两级采取送培到县、到校的方式,逐校、逐人开展应用培训,累计培训教师4万多人次,实现了人均一轮培训,使每一位教师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二是重活动,强化教师常态应用。全市深入开展
“六个一”活动。即50岁以下所有教师注册“人人通”空间,每年参加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每名教师在教学研平台上传一份校本研修成果;每名教师每学期制作一个微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三年内至少参加一次新媒体新技术竞赛活动;每名教师课堂使用新媒体不低于80课时/学期,并进行一次考核。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良好局面,我市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在全国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中先后126人获奖。三是建资源,为师生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撑。我市积极构建以录播教室为基础的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通过各类竞赛,评选优课、微课加强本地生成性资源建设,市级资源平台通过自建、购买优质教育资源达到80T,并以“人人通”空间等形式,为学校数字化管理、师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环境支撑。四是重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我市通过OA办公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管理平台、“三评一访”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管与教、教与评、教与学的高效互动。
四、立足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抓好常态应用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促进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新的模式不断呈现。一是课堂教学涌现新模式。我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翻转课堂、名师专递课堂、慕课、晒课、VR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已在各学校不断涌现。XX十一中
“网络学习空间”和“翻转课堂”应用模式、XX一中VR教学模式、XX一中“互联网+智慧课堂”、XX小学“互联网+社团”、XX特校智慧教室常规教学应用等超过百所学校教学模式已在全市产生影响。二是均衡发展得到新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工作,先后有106所学校开展了网络结对工作,在各学科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互动教学,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例如,X镇中学和XX七中结为学校发展共同体,积极开展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活动,实现了共同提升。XX小学原是规模较小的村办教学点,交通不便、条件落后,通过同步课堂,生源逐年增加,学生达到了280多名。三是特色办学出现新亮点。各学校通过建成的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设施创新应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行特色办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XX十中、X镇中学等80多所学校的3D打印、数字星球、机器人实验制作等在全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X中学等14所学校参加全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九个项目比赛中,8人获得第一名。X完全中学在澳大利亚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最佳新秀奖”,两名学生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免试录取,并获得奖学金。通过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我市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也得到了上级、同行及群众的肯定。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市教育局先后4次在省上相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成都、银川、吴忠、鄂尔多斯等地市的教育同行相继到我市考察。《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媒体也宣传报道了我市教育工作亮点。在省委考核办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群众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续4年名列第一。
我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中、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对比兄弟市区工作现状来看,我们还有差距、有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再上新水平,为构建“智慧XX”、建设教育强市,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普陀区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网络环境优化为基础、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为保障、以评估机制创新为驱动、以网络与课程有效整合为目标,聚焦应用,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行动目标
1、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各类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
2、增强教师及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与实践,提升应用效益。
3、加强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逐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
1、以“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推进学校课程管理和创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基于网络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2011年项目启动,2013年平台上线试运行。
2、以“网络服务教育行动”为保障,支持“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的有效应用
(1)“校校通”网络带宽能级提升行动。研究和制定城域网带宽升级方案,消除信息传输瓶颈,优化网上教研、视频点播、远程交流、视频会议、学校监控、校园技防等项目应用环境。2011年完成网络升速工程第一期项目,2013年启动第二期。
(2)校园统一无线认证行动。实施校园无线网络全区统一认证接入项目,合理布局、分段实施、逐步覆盖,为校园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无线上网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2011年完成项目调研工作,部分试点学校完成施工,2015年之前所有学校完成无线网络覆盖。
(3)“学分银行”建设行动。依托市电子学籍卡实施项目,实施普陀区学分银行建设项目,支撑数字化课程建设,为全区中小学提供创新课程资源和教学专业支持环境,形成集课程介绍、学生选课、过程评价、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提高创新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知识管理社区”开源行动。建设“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知识管理社区”网络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依托“家校互动”平台,构建面向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库。依托“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平台,构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数字化科研成果资源库。依托“普陀区基础教育信息公开”平台,构建面向家长需求的“普陀教育门户网”资源库。建设“普陀区教育视频播客”网络平台,整合“实时录播教室”等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基本实现基于视频教学(会议)系统的远程合作交流项目的常态化运
行。2011年项目启动,2012年平台上线试运行,2015年项目全面完成。
(二)创新机制和评估标准体系建设
1、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及评估体系
修订《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并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形成推进机制。2011年完成标准建设。
2、制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立足区域特点,引领和指导学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3、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以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研究和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区域性数据交换平台。加强区域性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2011年开放普陀教育通行证用户库标准接口,2012年基本实现区域性主要门户网站的用户库统一认证,2015年全面实现以“普陀教育网”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平台共享服务。
2、信息技术保障服务
一是开展新一轮教师信息能力培训项目。以转变应用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拓展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拓宽教师的信
息化视野,增强信息化思维能力,提升信息化创新和拓展能力。二是启动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系统建设项目。加强考试工作的数字化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提升考试管理效益,为校长和教师的科学决策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实施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项目。以学校自主维护和公司托管维护相结合,加强对基层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管理、预算管理和报废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城域网中心机房的网络管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网络稳定、安全运行。2011年启动预拨公用经费专项预算计划,实施新一轮教育局统一招标外包运维服务项目,2015年全面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的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教育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体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务职能,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经费保障
在软件应用、信息化标准制定、师资培养等方面予以和硬件投入相匹配的经费。逐步确立竞争机制,将资金向应用价值大的项目和应用成果好的学校及个人倾斜,促进信息化特色发展。
(三)队伍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专业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关注学校领导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重点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师资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机制保障
健全教育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搭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交流平台,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审的评定工作,发挥实验学校在教学应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评估保障
制定区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办法,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由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等部门,组织相关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检查。
(六)安全保障
综合采用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策略、设备安全策略以及数据安全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区域教育网络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