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筹备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新会议,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就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办学体制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集中于办学责任难落实。①村级办小学,镇级基本无办学资助,但村级又无财政,要靠违规集资才有钱办学。②私人出资办学在我市已经出现,以学前教育为主,正在向小学、初中教育延伸。由于宏观方面有政策,民办教育已出现下述几个问题:一是无“证”办学,不依法接受管理;二是低水平办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随意择点办学,严重干扰当地的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四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管理体制中,干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宏观管理体制中的工资保障体制,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前者影响队伍人心的安定,后者制约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一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对教师是十分关心的,但因财政切块后,由于地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导致有少数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据调查,98-99上半年,涉及3560名教师新增工资累计拖欠达350万元,因此,教师要求恢复由市财政统筹工资的呼声很强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的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职能未改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干部、教师管理权限不明确的情况。少数乡镇有的随意将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抽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既削弱了骨干教师队伍,又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干扰教育内部的人事管理,导致在部分地方衍生出了系列复杂的矛盾。如个别地方一学期换了3个校长,两年不到欠下近200万元债务,教委什么都不清楚,严重暴露出了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的弊端。
建议:应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划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的权责,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管理。具体内容建议如下:①制定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办学责任目标,明确村级办学责任制度,为加强村小建设,拉动联村办学进程扫清障碍;②对教师工资实行市统筹调剂、镇管理发放、年终由市统一结算;③重申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干部、教师管理权限。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全市教育系统人事权仍应统一归口市教委管理。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的“普九”工作,因达标验收活动较早,因此标准比之近年来达标的县市相对较低,加之后来的巩固力度不大,当前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①普及程度低,尤其以初中生辍学率较为严重;②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完善,且设施建设欠账多,负面影响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普九”的意识有所淡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以农村地区“普九”的法制观念淡薄最为突出。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年段比为1.8:7:13,初中三年的学生在校巩固率只能达到50%多一点。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也影响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应城接受了全国扫盲工作的达标验收,但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体系还没有形成。
建议:①继续把“普九”作为应城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提高应城人口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②以内部挖潜为主,实施标准化建设。同时,硬件建设的投资重点,要转向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上来,要增加为提高教育质量直接服务的项目投资,以改变落后于周边县市的教学技术装备水平。③应建立“普九”工作的投入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的落实,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教学。学生要进得了学校,学校要留得住学生。④出台地方性的教育法规,为落实依法治教提供保障体系。⑤应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以此拉动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多途径升学提供教育服务。
3教育布局与调整方向
当前,应城的教育布局在结构类别上,表现为各类教育的发展失调,在布点上表现为城区“挤”,农村“散”,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轻、重、优、劣等问题。
(1)、学前(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被社会力量办学所占领,实验幼儿园难以满足城区的需求。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早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包括认为办得较好的艺术幼儿园在内,社会反响大、意见多。当前幼儿园最突出的问题是饮食质量难以保证,办园方向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多地宣扬早期知识教育和特长教育,忽视养成教育和身心平衡发展,对小学教育已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集镇所在地幼儿园建设,多数未纳入规划,乡镇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到20%。
(2)、小学教育:普及程度有所达标,但教育质量不能保证,以一般农村村小及边远乡镇最为突出。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小学教育的管理思路不清晰,对其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要么是等同于高中教育看待抓“升学率”,要么是安于现状,无压力和动力;②学校布局散、乱,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与引导,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低,在少数地方呈无政府主义状态;③师资与办学条件的校际间差距大,发展很不平衡,薄弱学校多,约占小学总数的一半。
(3)、初中教育:现有在校学生数量仅⒉5万人,实际学龄人口近4万,发展潜力巨大。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内部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调动难,校长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初中教育发展形势与要求。初中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人员分布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初中学校布点应考虑提高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的需要,稳中求变,相对集中实施规模化办学。全市初中教育应按20所学校的格局,完成布点和实施标准化建设。
(4)、高中教育:“扩招”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及高校扩招的发展趋势,全市高中将是教育布局调整,尤其是城区教育布局调整的龙头,同时,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应城教育的发展全局,举足轻重。
(5)、成职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机制的转变,以前那种依靠挂靠外地学校办校外委培自费的模式已不复存在了,加上内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我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走入低谷。调整专业设置结构,走普教、成教、职教三教统筹发展的路子,是振兴成职教的必由之路。
建议:①突出不同类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实施阶段性主题突破。学前教育:突出发展农村、规范城区、公办为主、提高质量;小学教育:突出农村联办、合理布局、城区集约、平衡发展;初中教育:突出规范管理、增添动力、加强素质、提高效率;高中教育:突出建设重点、扩大招生、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成职教育:突出调整思路、联合重组、进入市场、落实“512”工程;②我市现有小学238所,教学点56个。根据我们对94年至98人口出生情况调查,逐年以17.2%的速度递减,至XX年,全市小学一年级约有学生5007人,有三分之二的村适龄儿童数不足10名,根据这一现实,现有学校布局必须大幅度调整,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重组力度,大力实施联村办学;③大力发展城区学校建设,加速启动搬迁一中,加速实小、蒲阳初中综合楼及教学楼竣工进程。根据城区发展实际,在月园小区再建一所高规格小学。走社会捐资的道路,建设特校,把特校办成全市的慈善中心。配套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专业)技术学校。
4、教育投资与筹资
我市经常性财政支出与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比起周边县市是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但是,近几年我市的教育投入在总体上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距“三个增长”还有一定差距,教育的筹资渠道还不畅通(见表1-4)。
2)、农村教育费附加标准过低,严重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基础。
3)、社会对学校乱罚款、乱收费现象日益严重,巧立名目向教育、向学生、向家长伸手,加重了教育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教育部门的形象,师生反响强烈。
建议:①提高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的标准,从目前的19元提高到30元(按⒈5%要到36元);②开征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教育费附加;③按上级精神,落实教育的校办产业“税费”减免政策或征收后返还教育使用,以支持和鼓励教育依托事业办产业。(校办产业上缴税费参见表)。④规范行政行为及学校办学行为,减少社会对学校的干扰。
5、队伍建设与管理
(1)、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教师教师分布呈“中心”学校多、基层边远学校缺的状态,因此,导致中心中小学教师人浮于事,而基层边远小学大量请代课教师。
(2)、教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但业务素质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不够高,初、高中师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教
第二篇: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未来教师
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未来教师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意识到,对于教育的未来,网络将会尽显其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的优势并建构网络在未来教育中应用的坚实基础,教师必须接受充分的培训,这样才能更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通过这次新课程培训,收获很大:一 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掌握了一些应用网络技术来探索教育资源的能力。二 深刻认识到,我们以往只是寻找书本资料,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把英语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用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或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用多媒体直观地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充分注意,使他们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探索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三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再学习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利用网络再学习应该是网络社会中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积极利用网上资源来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发展教师的自识别能力、自选择能力、自建构能力、自调控能力和自评价能力。因此,教师不断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且要有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随时补充新知识,力争使自己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素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特写上《无题》小诗一首:
计算机前三更雨,点点滴滴是别离。
已恨网络不高明,岂料甘霖润无声。
第三篇:关于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改革的调查报告
年级:2012专业:网络传播 班:3班
姓名:江洪
学号:20201212060022
姓名:何卓彦 学号:20201212060004
(前言)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广为人知的今天,其改革进程仍举步维艰,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改革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及其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使之成为改革过程中又一障碍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找到一个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让参与教育改革的各类人群得到合理利益回报的模式。从而使得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1、调查对象:在校学生、学校老师、教育局领导
2、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1)教育制度需要全面改革(23%)23人(2)教育制度需要部分改革(74%)74人(3)教育制度不需要改革(3%)3人
2、结果分析
一 背景
我国的教育改革自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并且在近几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把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很多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上,仅仅算得上是“发展”,而谈不上“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并不是一清二楚的简单现象。它涉及一系列与人的价值理念、利益获取、知识构成相关的问题。本文拟从利益相关方面来分析造成教育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改革如此艰难及漫长的原因。
二 教改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首先,任何改革都会造成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利益冲突,这就涉及利益调整问题。改革是否能成功,不仅需要其大方向正确,目标合理,也同样要看利益调整能否被改革所涉及的各群体所接受。因此,在做出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清谁是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中是赞成改革的多还是反对的多;赞成或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从这些原因中分析出他们赞成或反对的力度会有多大。只有客观地分析好以上各种因素,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才能实事求是地制订出教育改革的合理目标及科学的推进策略,从而使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三 教改理念与目的
教育的真正核心理念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就必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就使得我们必须做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四 应试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
在教育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其推行进程却异常艰难,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抵制。大家都了解到现今的教育存在着各种严重弊端,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却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对其做出改善。其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一改革触犯了改革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有很多,现在就以应试教育改革为例,从利益角度上,从校长、学生家长、教师这三方面进行说明。
对于校长来说,在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看能否更好地维持或提高本校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的地位,是否能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子女是否能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育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希望学校的教育资源能为他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以提高教学效果。就校长来看,要提高本校在校际竞争中的地位,学生的成绩必不可少。就家长来说,他们的子女能否选择更好的学校,关键在于子女的成绩。至于教师,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学生的成绩,这直接影响到其本人的职业成就感以及其他如名誉、职称评定及相关联的物质待遇,这使得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了以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需求。当然,如果能做到即保证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不下降,又能真正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方式肯定会被大家欣然接受。但是升学考试,本来就是择优录取,这“优”指的就是分数,而在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考试教育方式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教育部门为了给改卷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必须设置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以便能让不同的改卷老师在改卷时不会因各种因素造成误差而导致评卷的不公。正是这“标准答案”,使得应试教育在各教学机构里成了必然的教学手段。最终导致以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不赞成应试教育改革,改革的步伐自然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三、建议与对策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能尽如人意。
统观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关乎祖国未来发展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一、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多年以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些地方仅被作为一个口号,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总括起来,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信仰素质、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课程观的影响,社会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科学素质,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仅仅把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数作为择优录取的评价机制下,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体现智力方面的畸重发展和其他素质方面的弱化;在以减少考试科目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氛围中,学生势必会为了突击考试科目而忽略或自觉放弃其他非考试科目的课程功能。学生对地理、历史、生物以及其他非考试科目知识与技能的轻视,影响了一两代人的基本素质。分析人的基本素质及其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特点和主要功能,大致可以用文后表列进行概括,只有这表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素质都能够得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
二、发展公平而均衡的基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可靠途径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重大障碍。近些年来,由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只好把仅有的教育经费大都投向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重点学校。城市中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异,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学校的差异,平原地区与落后山区学校的差异,中心地带与边远地区学校的差异处处可见。政府教育投入不均衡,刺激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力追求,从而也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产生了应试、择校、收费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的稳扎稳打和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绝对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结果。只要分析一下教育组成人群各自的心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学生不是天生的就愿意苦学,学习成绩上不去会遭到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的歧视;家长不惜代价宁可花费巨资择校,或者在重点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不是不愿意就近入学,只是在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不是对应试教育情有独钟,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只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教师不是热衷于题海战术,只是不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训练就会被家长或学校视为对教学不负责任;教师不是不愿意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是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只因为眼下渊博的学识不一定对应试有多大的帮助,只有熟悉教材才是最为重要的;学校对应试教育也深恶痛绝,但学校的应试成绩若搞不上去将会失去重点学校的金字招牌,学校的一切工作将会寸步难行;学校招生过程中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不是学校好战,而是缺乏优秀生源注定会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进而失去学校的一切利益;政府迫于学生压力过重而硬性规定减少考试科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应试教育的困惑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肯定是一种必然,非考试科目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将失去其应有的功能。而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公平而均衡的基础教育势在必然。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社会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尽量使教育资源得到均衡的分布;政府还要尽快研究和形成并出台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杜绝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萌生的环境。
三、加强教育督导的有效性是教育发展的可靠保障
各级教育督导室是政府对教育实施有效监督和引导的主要部门,但是多年来教育督导与当地教育厅或者教育局生存上是一种依附关系,权力上是一种依靠关系,利益上是一种依存关系。这样一种同在一辆战车上的责、权、利关系上的共同体,致使教育督导部门对教育发展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受到限制。各教育厅局把教育督导部门视为老干部安置并赋予一定级别的理想去处,正因为如此,教育督导部门对教育界的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不敢监督也没有能力进行引导。因为在权限方面不敢督导,只能敷衍;在责任方面不愿督导,只能应付;在利益方面不能督导,只能妥协。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进行学生普九教育辍学比例督导的时候,各地教育局尽可能地压低辍学生的数字,以掩盖学生辍学的真相;而按照当地学生数字由上级配备教育经费的时候,各地教育局又尽量浮夸本地的学生数字,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面对这样各种报表连学生数字都不一致的现象,教育督导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改变类似的现象,使教育督导部门真正起到督导的作用,就必须把教育督导部门独立出来,脱离各地教育厅局的辖制,使他们有说话的自由,有督导的权利。同时需要充实部分真正懂教育的专家进入督导系统,以便使他们的督导意见真正能够切中时弊,真正能够反映国家教育的目的和意志。
四、弱化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干预是还教育本来面目的可靠之举
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员,是为国家教育发展服务的一个特殊公务群体。他们更多的事务性工作是教育的行政管理,论管理工作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可能属于行家里手,但在教育科学方面却不一定是教育专家。但是,多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大小公务员对教育的干涉是有目共睹的。在基层有多少乡镇长调任市、县的教育局长,市、县又有多少其他部门的科局长调任教育局长。无论原来从事什么工作,一旦调任教育局长,他们就可以在教育专家面前大放厥词,有一种谁也不如他们的凌人盛气,最后循着“三拍”干部的老路走下去。但教育是有着教育本身的规律的,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教育也应该由教育方面的专家来管理,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走“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道路,没有这样的勇气搞不好教育改革可能会越改越糟糕。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人员应该伏下身子真正为教育的发展服务,而不应该过多地对教育指手画脚,干扰了教育的正常发展。诸如课程的设置、开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定、学生学业水平的监测、试题命制与程序事务性工作的指导、具体考试科目的认定和各科分值的确定等等,这些教育发展的一些专业方面的内容绝对不应该是行政部门所应干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务人员从内心深处也不一定就认定自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但是权利与利益的诱惑使他们几乎迷失了自我。他们之所以不怕因自己管理方面的过错而导致教育误入歧途,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迟效性决定了因教育的失误而导致的罪错要经过若干年以后才可能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问责制不明确,教育出现任何的失误也不会有任何人来负任何的责任。
四、结尾
我们在现在和将来的教育改革中,都必须不断奋斗。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找到一个既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又能让参与教育改革的各类人群得到合理利益回报的模式,从而使得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坚定平稳地前进。
第四篇:关于珠海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珠海
关于珠海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7月28日~8月15日
地点:珠海
对象:珠海的工业和旅游业
方法:实践调查
人数:1人
珠海,浪漫的海滨城市。它是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发展了旅游业、以高科技为主的工业、以及以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纵然如此,发展中的珠海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修正。以下是我就珠海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的概况。
首先,我想谈的是工厂问题。珠海的产业主要是以经工业为主。比如说:包装、加工等等。位于珠海市白蕉镇高新科技园中的冠泰制衣厂便是这种性质的工厂。它主要负责缝纫、剪线、包装。从外观上看冠泰,它具备员工所需的宿舍、员工饭堂、娱乐场所以及宽大的工作场所。理论上讲,这家制衣厂给予了员工一定的自由和工作氛围。但是事实却截然相反。开始,我以兼职的身份进入厂内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践调查。在这里,我先介绍下员工的作息时间。早上八点开始要全部到位,除了中午和下午给予员工各两个小时吃饭休息,再就是晚上十点下班,这可是稍微好一点的作息时间。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比如说货物的出仓时间比预期的提前等,于是员工的工作时间也会随之增加。工厂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不间断的要求员工工作,原本合同上签订的合理的工作时间被当作废纸。员工之所以不敢上诉,大部分是担心被老板炒鱿鱼。剪线工的工资是极其低微的,这还要求在不剪坏一件衣服的基础上,否则被罚的金额比挣去工资高上几倍。很 1
不幸,我进入了剪线这个流水线。剪线布料的工资高低是没有人提前告知的,而
那些货物都是员工自己抢来的。道理很简单,要是员工一天都抢不到货,意味着
他今天的收入为零,并且还要求员工必须在岗位上,否则记为早退。既然是轻工
业,则其劳动价值几乎回归到资本主义社会,员工的剩余价值极其的微薄。厂里
规定,每周日放假,可就于货物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员工的周日是照常工作的。厂里还规定,如员工在工作时间里早退或请假,其当天被扣金额为日常工作
金额的两倍。这便是所谓的规定,可是因于生计问题,很多的员工只能选择沉默、忍耐,少数人则选择离开。
这便是我所接触到的冠泰制衣厂。像这种企业在珠海还有很多、很多。既然
它们所属的性质是轻工业,所以它们基本上回归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与我们一
直所提倡的和谐珠海格格不入,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体制固然重要,但是以上诉实例为例,很多老板根本不把体制当回事,他们都以企业利润、利益优先,以员工的利益为后。个人认为,如员工遇到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公平待遇以及拖欠工资、不合理扣除罚金的时候可以选择向上级
反映。如果事情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理论上可以越级请示。再或是将企业投诉
到劳动局。员工的个人利益、生命安全理应受到保护。就珠海本身而言,应加强
对这些企业的管理,而不应该让步于社会上的“潜规则”。理应对员工的利益加
以保护,而不应该予于忽视。
以上建议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所以我希望珠海
市政府可以就此问题进行强有力的探讨。只有这样实事求是的为员工着想,和谐
珠海才能和谐发展。
第二,我想谈的是旅游业。珠海是个环境优美的浪漫城市,这一点在这里我不加以 描述。于是发展旅游业便成了珠海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向。主要著名的旅游景点,诸如珠海渔女、圆明新园、梅溪牌坊、沙滩等等。这些景点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是值得一游的佳景。可是,当我们亲临现场的时候,不难发现,天壤之别。为了证实这种病态,我从拱北的风景区走到香洲。在此,就这些沿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解剖。拱北是人流量较高的区域,其中有大型的地下商场、繁荣的莲花路等,可供游客消遣、购物。但是其中却掺杂着病态的特征。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珠海早在几年前就有文件规定不准在市区开摩推车。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人流量拥挤的地方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飞车一族,有的车主竟然用自行车拉客。这些都是交通方面的病态。似乎早已成为惯例。殊不知,却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对发展旅游业来说也很不利。珠海渔女,珠海的十大景点之一,被视为珠海的象征之一。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在情侣路上,向着渔女迈进,却不禁叹气。路上尽是被游客丢弃的塑料瓶、果皮,就连海面上也浮着一片一片的垃圾。难道这就是优美的珠海吗?路边是一家一家的走鬼摊,它们占据着行人道,于是游客的线路与车道连为一体。行道上都是些销售员,他们会往游客手里塞满红红绿绿的商品单。不耐看或不中看的都被游客丢弃在街头巷口。访问过环保工人,他们对这种行为都十分反感,因为这既加重了他们的劳动量也对珠海的环境造成一定得影响。大多数行人对此的看法是厌倦。是啊,本来有很好的心情游玩,却被一张商品单扫了兴致。
面对这种过头了的习惯,我们又该如何做?首先是交通问题。我想这对于发展旅游业而言极为重要,也只有在井然有序的情况下,珠海才有基础谈和谐,谈发展。珠海的十字路口有待改进。举个例子,华发新城巴士站向前两百米左右有一个十字路口,却没有斑马线也没有红绿灯。可它却是交通要道,它连接
着住宅区和建筑工地,是工人必经的路口。由于这里的不规范导致交通不好,对司机和行人都是一件头痛的事。为此,交通局如果仔细研究好珠海路况和人口密集度,多设几个灯口,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我们知道珠海的外来人口多,因与人口压力与就业问题,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外来工会选择做走鬼生意。一些很简单的道具便是他们持家的家产。但是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其中有食品的不安全性、卫生差、嘈杂的吆喝声等。建议珠海相关部门为这些摊主制定相关的体制,让它们得以正常的发展,进一步保护游客的身体安全。
另外一个便是人文素质问题。珠海的旅游业要想有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要具备很多因素。如创新意识、诚信度等等。其中在创新方面,斗门的“御温泉”是个不错的例子。所谓的创新包括旅游宣传、方式等。大陆的广告力度不算浅,但是其力度远不够深。所以我们应当加深宣传的深度、广而告之。另外旅游业中的诚信相当重要。在香港,打假行动向来很注重,香港商人因此具备了高一等次的素质,所以外地游客进入香港往往以相当放松的心态购物。如果珠海商人也拥有这种信念,那么对于游客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珠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帮助,就单拥有信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实际行动。所以我希望珠海相关部门可以真正行动起来,为珠海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便是我对于珠海的工业和旅游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简单概况。我认为我们应当勇于面对自己在发展中的缺陷,吸取其它城市的精华,去掉自己的糟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谈发展。
第五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
查报告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医疗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在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的委托下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走访了城区一、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察了西三旗、天通苑地区等发展较快的城乡结合部;并深入到大兴、顺义、房山、昌平、怀柔等郊区进行调研;设计并随机发放居民调查问卷数百份;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北京市城乡医疗卫生 的现状和问题。现将调研报告刊登如下,供参考。
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医疗问题 问题一:城乡卫生发展不公平、不协调从卫生需求看:经对全市农民1999-年人均医药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农民平均每年医药费用297元;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年人均同期医药费用1976元。从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看:,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村集体经济、农民三方筹资总额亿元,大病统筹覆盖191万农民;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总额44亿元,大病统筹覆盖不足300万人。从卫生资源可及性看: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城乡差异大,目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居民步行5―10分钟、郊区乡镇居民步行15―20分钟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偏远山区农民就医时间平均超过30分钟,最远地区平均超过60分钟。从卫生资源品质看:根据的统计,北京市有三级医院52所,其中分布在城区46所,郊区6所,山区0
所;二级医院107所,城区56所,郊区24所,山区27所;一级医院366所,城区220所,郊区55所,山区91所。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情况看: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0815人。其中三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46402人,城区45736人,郊区1214人,山区1452人;二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29686人,城区14787人,郊区7563人,山区7336人;一级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14727人,城区10144人,郊区1931人,山区2652人。从部分设施看:全市医疗单位实有床位数69381张,城区49354张,郊区10166张,山区9861张;全市医疗单位实有万元以上设备台数为68367台,城区50227台,郊区4733台,山区3407台。
问题二: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城乡差距过大据的数字,北京市有52所三级大型医院,数量约为上海市的2倍,一般省会城市的10倍。著名专家多,医疗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某些方面居国
际先进水平。由于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城乡差距过大,大型医院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如:从米市大街到崇文门短短数百米之内就有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但新建居民区大部分位于城乡结合部,如:天通苑、回龙观、望京小区、西三旗、西红门等,但这些地区无一所三级医院。据调查,天通苑地区拥有30万人口,目前有14家医疗水平不等的医院和2家药店,但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百姓。问题三:医疗人才资源分配不合理北京市的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三级大型医院。基层医院、尤其农村地区人才十分匮乏。近年来我市郊区和农村医院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工作2-5年期间离开医院,流向其他行业。调整医疗人才的配置和分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问题四:公共卫生建设存在严重缺陷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卫生资源分割严重,属地化管理难以实现等;目前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等项工作主要靠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站承担,这些医护人员都属于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由于经费不足,其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慢性病治疗和监控、重大疾病的普查等项工作均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但这些工作的实施基本为空白。问题五: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医疗管理体制不顺北京市公立医院存在产权虚化的问题,医院的领导主要对上负责,一线医生、护士和技术员相对不足,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后勤人员庞大,医院管理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等方面的问题,使医院运营效率不高,浪费较大。近年来,有少数民营、外资医院进入北京市,但是其规模均较小,对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整体影响很小。虽然伴随我国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改革滞后。此外,北京市61所三级大型医院分属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大学、解放军及其他部委等八个系统,直接导致北京市医院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医疗机构之间无直接关系,未形成网络,没有实现各负其责。问题六:农村缺医少药据统计,目前仅40%的本市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即使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可支配经费也仅在60-90元之间,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仅靠开药赚取批零差价维持开诊,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简陋。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问题七:政府投入不足,资金使用不合理在政府财政分权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公共卫生的筹资责任转移到下级政府机构,从而使地区间的差异明显加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
合理。1991-,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仅增加了亿元,在增加资金中仅占%。中央明确要求今后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但目前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部分区财政有困难,每年对农村卫生增加的投入十分有限。北京市的卫生投入流向,大部分资金支持了三级医院,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级医院所获资金甚少。
问题八:各项政策相互不衔接由于医院、医疗保险与药品的相关政策不协调,百姓即使常规取药,也得去大医院,而中小医院无人光顾。设想和建议
立即着手编制区域医疗卫生规划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立即着手进行医疗卫生体系的中长期规划;换言之,在北京规划整体修编工作中加入医疗卫生规划的内容。出台公共卫生法,依法建立公共卫生体
系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了解,北京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建设行动方案中没有提到制订公共卫生法,建议尽快出台并依法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改革财政投入体制,确立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支撑作用一是建议重点对承担公共卫生体系基础作用的一级医院和社区、农村卫生医疗站给予保障,确保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资金需求。另外,要发挥市、区和乡镇三级政府的积极性,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稳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数额,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二是基层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站提高服务能力,使其在妇幼保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家庭护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精神和心理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慢性病治疗和监控、上报各种基本数据、配合上级医院实施重大疾病的
普查等公共卫生方面发挥基础作用。据调查,大兴区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社区和村卫生服务站,在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复核中得到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的肯定,值得全市各区、县借鉴。三是建立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调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一是按照本市城乡人口分布、居住区和交通等情况,调整本市医疗机构的地理布局,可考虑将医疗机构分为:a区、b区和c区三类,在城乡结合部设立三级医院。二是北京市可利用首都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在顺义、大兴、门头沟和昌平区,以城市中心区的三级甲等大型医院为依托,分别建立4个医疗机构,每个医疗机构可以满足大约50万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采取此种模式具有6大优势:有效借助著名医院的品牌效应;大医院可以从人力、物力全力支持,保证医疗质量;大医院的专家可以出诊,方便群众;与大医院集中
采购医疗设备、材料,有助于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不同级别医院的转诊环节,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书写病历,对抢救病人十分有利;可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实现资源共享。
更新本市医疗网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机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因此一、二、三级医院网络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北京市应考虑重新建立层次清楚的三级或者二级医疗网,实现群众小病去卫生点或一级医院,大病到大医院,疑难重症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的重点学科诊治。为缩小北京市的城乡差异,在医院布局上应该以群众看病就近、方便、经济和有效为原则,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统筹,以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加速转变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建议政府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切实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上来。实现吴仪副总理在4月8日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级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转变职能的要求。即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从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从单位管理到行业管理的转变。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属地化管理一是建议立即着手进行公立三级大型医院的所有制改造。可先选取1或2个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借鉴其他系统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试点。二是建议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纵向整合三级医疗机构,以1所市属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组建责、权、利一体化的医院集团,覆盖1-2所二级医院和5-10所一级医院。既能支援基层医院,保证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服务于基层和农村,也有助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三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议政府抓两头,放中间。重点抓好一级基层医院和三级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