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时间:2019-05-13 08: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第一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1、以例说明什么是教育研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研究的国际通用的内涵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教育的各个方面[1][2][3],包括但不局限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和课堂动态。教育研究者有个共识,教育研究应该是严格的系统的研究[2][4],但是对于具体尺度存在广泛争议[1][5]。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1][3]。这些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发现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释,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时间、空间[3]。教育研究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不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才这么说。其实教育研究和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工作都需要师傅带徒弟,需要岗位培训。大的教育研究姑且不说,其实我也说不出来什么。我只从自身的工作环境,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说起。之前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研究没什么神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研究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我们,有时是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性的。我所理解的教育研究,说白了就是让学校更像学校,让课堂更像课堂,让课味更浓一些,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一些,让管理更趋于科学一些,让教师更加乐于工作一些„„ 从学校的领导层来说,教育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如何使学校更像一个学校,如何使教师更加乐于工作,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育研究应倾向于使课堂更像课堂,使课味越来越浓,使学生的学习力更强,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2、根据自己成功的教育教

学和管理实例论如何

3、根学和管理实例,论如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 :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准确、真实地对事实进行观察和反映。这就是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资料。

2.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为教育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获得应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再到最终结论的获取,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获取结论的环节中,必须在充分依据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有力的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教育研究的思想和行动时前后联系、左右贯通的整体。教育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用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系统或给予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

4.综合性:综合性指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教育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来检验理论或发展理论。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新理论的形成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但有待在将来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5.可验证性 :一般来说,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也不能成为科学宝库中的财富。

教育研究的10个基本特征:1)教育研究试图解决问题 2)收集一手数据或者使用现存的数据 3)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4)要求精确的观察和描述 5)使用精心设计的步骤和严格的数据分析 6)强调普遍性、原则和理论的建立,有助于理解、预测和/或控制 7)需要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对于领域的熟悉、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 8)试图发现一个客观的、没有偏见的解决方案,并且不辞辛劳的验证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9)是一个精制的、来不得大干快上的活动,有一个方向,但是会随着研究进展不断优化研究的问题。10)仔细的记录和向同行汇报。这些特征更为具体可操作。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随笔: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教学的过程[1]。数据有两种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数据[1][5][6]。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数据。数据的特征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数据包括:观察、访谈、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论文、日记、照片或者博客)[1]。定性研究包括:案例分析、人种学、现象学、叙事研究和历史研究。定量研究的数据是数字,常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发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对照试验、但一受试者研究法(特殊教育中常用)、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元分析(对现存文献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制订研究计划 4.收集研究资料 5.分析研究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4、(一)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其第一推动力显然是教育科学,而不是依赖加重师生负担来发展教育。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繁荣教育科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概念的认定、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教育领域,教师从事教育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衔接,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将能够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专家的教育研究与教师的教育研究各有特点,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而且,教师研究所表现出的实践生命力是专家的教育研究所无法比拟的。更何况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对教育教学实践越来越显得不可靠、不真实和不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三)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

虽然,我国建国后,教师就不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在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就整体状态来看,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还未达到“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水平。而教师的教育研究则会给教师的创造提供机会和可能。通过研究,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通过研究进行创造并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将提升教师这一古老职业的价值与尊严,也将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四)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体现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于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突出体现在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嵌入式学习的发生。所谓嵌入式学习是指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所谓嵌入是指镶嵌之意,意即学习是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着的。镶嵌性的特点决定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耦合在一起的,是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情形下发生的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处于研究的状态中”,其嵌入式学习的发生就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因为一旦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他(她)就有可能与知识真正相遇,就可能有思想的火花和灵感闪现,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上手状态”(海德格尔语)。

反之,教师若不处于研究状态中,学习就无法与教师结缘,不结缘就不知自己缺少什么,知识也就不能“上手”,知识、理论之类就都处于无所用状态,这时,教师对知识也就无所欲、无所求。这样知识与教师之间就不发生关系,知识、理论是自在的状态,是分离的存在,不可能和教师照面。研发动学,学在这时是研的衍生物,是镶嵌在研究之中的。嵌入式学习是在教育问题解决的情境脉络中的情境学习,这种在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是建构性的。

总之,我们说,教师的教育研究会驱动这种嵌入式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建构性的、实践性的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反过来也会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5、写作: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数不少于800字)

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了变声期,我认为:要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发声器得到有利的生长和发育,使中学生们平稳渡过变声期。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歌唱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声带充血,发声比较费力且容易导致发声器疲劳,不适宜长时间唱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发声练习和唱歌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不能连续长时间地唱歌,在唱歌中要有间隙,如:在唱歌教学环节中穿插歌曲欣赏,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常识简介等环节,让嗓子得到适当的休息。一鼓作气把整首歌曲学会并不断强化练习的方式不能在变声期使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练习,良好的气息支持是科学发声的有力支撑。为了防止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唱歌时喊叫、挤压喉头,在发声练习前做一些诸如: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等方式的气息练习。使学生们养成用气息的支持来唱歌的好习惯。在科学使用气息的基础上再做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旋律不宜复杂,音域不宜过宽,以简单的,流畅的旋律为主。发声练习先从容易的自然音区练起,练习以哼鸣为主。做发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轻声唱,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会损伤学生的发声器,导致变声期结束后声音嘶哑,患咽喉疾病的可能性增大的后果。在气息练习完后可让学生做做开口练习使舌头放松,软腭提起,便于气息通道的形成和声音共鸣的产生。

二.合理处理,唱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变声期间,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处理唱歌教学,为中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有了科学发声练习的有力支持,我们还应在歌曲的演唱上下功夫。首先,在演唱歌曲前要求学生用轻声来唱。轻声演唱不仅能保护嗓音,而且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线条感和歌曲的动人之处。当然这里所谓的轻声并不是要学生夹着喉咙演唱而是利用气息的支撑,用自然的声音状态来演唱,把音量、力度控制到声带舒适的程度。在演唱中当大多数学生对演唱曲目感到吃力时,教师要科学地定调。如:当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 》这首歌比较费力时,我们可以把 F 调降为 E调。当然,在选择歌曲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多选一些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的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雪绒花》《摇篮曲》……切忌让学生演唱音域跨度太大的曲目。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流行乐,并盲目的模仿,这样不仅对声带的伤害非常大还会养成许多不科学唱歌的坏习惯。教师在平时就可以搜集一些优美、柔和的,适合变声期学生演唱的流行歌曲来引导他们正确地有选择性地演唱流行歌曲。避免他们在演唱时使用过度的音量和力度损伤声带。三.科学使用,保护嗓音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嗓子的保护,要运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使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能顺利的度过变声期并激发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嗓子变声期是少年儿童从童声末期向青年成声期过度的正常的生理变化阶段。让学生了解并懂得一些生理现象和过程,从而打消同学们由于声音变化而带来的紧张心理。其次要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变声期嗓子保护的常识和方法。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变声,要注意合理的使用你的嗓子。变声期嗓子多处于充血状态,如果讲话过多或歌唱时间过久、过于用力就会引起嗓子的疲劳是歌唱还是说话,都不要过于用力,更不应大喊大叫。发声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身体状况直接应影响到声带,特别是伤风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因此,这段时间要注意预防感冒,加强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全面摄入,少吃辛辣食品及保证充足睡眠。如果你觉得嗓子不舒服,要及早看医生,或者含一点润喉片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专题一

1、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简答)

(1)社会条件的具备:马、恩考察社会历史“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看到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二百年来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超过封建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2、原句分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原句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切入点。(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私有制

(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恩格斯晚年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简答)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向(2)资产阶级的统治政策出现新变化:工人福利提高,手中有生产资料。(3)非难唯物史观的思潮在涌动

4、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注:内容包括

(一)和

(二)两部分)

(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1)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发展阶段,但不会很快崩溃

(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和平合法斗争准备了条件(3)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得以缓和,二者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2、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2)根据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合适的社会主义形式

(3)重新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三,要防止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蜕变

第四,要重视农民问题

(二)两种生产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1884)

1、深刻认识两种生产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科学把握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3、正确理解两种生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5、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具有深刻的内涵? 规律

(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 ?注:内容包括

(一)到

(四)(一)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1、对资本主义要客观认识(共处、学习)

2、对社会主义要准确定位(坚持、建设)

3、对知识分子和农民要高度重视

(二)两种生产理论为坚持以人为本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

2、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3、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构筑了理论支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历史合力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搭建了理论平台

1、促进社会和谐

2、坚持“五个统筹” 专题二

1、马克思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的历史动因——(简答)(1)为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2)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3)为了深入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

2、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1)生产关系(2)生产力(3)社会革命(4)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3、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评析(1)开创了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先河(2)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3)未能有力地说明二十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特点

4、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简答)

(1)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2)东方国家可率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3)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

5、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及启示——(论述)内容:(1)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队接受“在牛轭下通过”的耻辱,即令战败的罗马军人从两杆矛枪架起的形似城门的“轭”下通过,以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以此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马)

“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

“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恩)

(2)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 ①生产关系

“撇开目前压迫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切灾难而来注意一下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那么应承认,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此外,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便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而且俄国农民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到共同利益的事业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体经营了。”② 生产力

“资本主义工业正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冒失地投入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③社会革命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④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启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实启示

(1)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2)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对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生搬硬套(4)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专题三:

1、马克思的工人革命理论 ——(简答)

★内涵: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内涵(1)革命的根源和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的途径:从暴力到和平(3)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4)革命的战略策略:统一战线

2、毛泽东农民革命理论对马克思工人革命理论的继承

(1)马克思的农民问题理论

其一,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动力;其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其三,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其四,农民的根本出路

(2)毛泽东的农民革命理论

其一,革命的条件其二,革命的最终目标其三,革命的领导阶级其四,革命的依靠理论(工农联盟)

4、邓小平关于中国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1)农民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国家发展的关键(3)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4)尊重农民的自由选择权(5)逐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5、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1)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农民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2)农村发展应当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3)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4)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5)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也从其他二级学科吸取养料。

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结合个人经历,谈一谈教师学习教育学原理的价值和意义。

1、学习的理论价值:A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B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从经验层面和科学层面)C能熟悉重要的理论流派。D掌握教育发展最前沿的问题最新动态。

2、实践价值:A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B分析呈现教育改革中的基本问题,C树立现代教育信念。D完善健康人格,反省生活目标。

2、全球化对当今学校教育和你个人的工作带来什么冲击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多领域与多视角;2 共时性与历时性;

3、整体性与多元性

(一)学校教育将更加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式的教育规范将会逐渐得到确立1.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常见。

2、外国办学机构抢占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奥林匹克式的高等教育竞争会出现,追求第一流的教育服务和大力提高办学质量不仅会在国内院校展开,而且会迫使中国高校参加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竞争。

3、人才标准国际化。

(二)教育会与全球化问题以及面临的困

境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与经济、政治、环境、人口、军事等问题的关系更加密切。(反例:藏独分子子弟)

(三)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教育上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教育目的有所变化。要想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一席之地,必须做国际人。

(四)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系列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更加尖锐: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是推行国际通行的教育制度、观念,还是保留本土化的?传统?反传统?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矛盾、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 职业、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五)全球化可能对学校教育内部的一些要素产生影响

1、全球化对学生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 西方物质填满我们的空间,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歌手影星、生活方式、对日本美国的态度辽宁女孩张雅因地震默哀影响上网打游戏而痛骂四川灾民;羞耻观丧失?穷耻辱还是被包养耻辱?认知缺失:阅读能力下降等

3、工具理性强化:认同科学的价值,忽略自我价值;追求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4、全球化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全球化趋同,特色被湮没

5、全球化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教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增强

6、教师的影响传统的教师地位权威,受到冲击,新的教师身份—平等朋友没有建立起来;教师也被放置在市场运行轨道上,生存危机,职业自主性匮乏: 虽然看起来教师有了更多自主权,但实质还是被管理的对象。

3、分析不同学生观的差异,并作出你的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多元智力包括:1:语言

修辞2:数理逻辑3:肢体运动4:个人内省5:人际交往6:视觉空间7:自然观察8:音乐 我们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改进教育。多元智力: 21世纪初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稚嫩的人 ;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是“学做人,求发展”的人 ;时时刻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有保护自己的学习利益、成长利益的权利;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活 ;学生有“不会”的权利;善待问题学生

4、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以及对教师角色理想建构的建议。

1、“蜡烛”论:奉献与给予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园丁”论: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生长性,考虑到了教育的过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乏的不可修补性(季节与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3、“一桶水”论: 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讲究“倒”的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

4、“警察”论: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5、“工程师”论:崇高的职业;灵魂——职业的育人性/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化运动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专业工作者。当教师的根本理由没有什么能比那么近的亲眼看到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更令人激动的了。

5、认为自己处于何种专业发展阶段,并作出你未来三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熟练新手/胜任型/

1、教学行为有明确目的性

2、能偶选择有效手段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3、有责任心;业务精干型/

1、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力

2、教学技能接近了认知自动化水平。

3、教学行为达到了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

目标:1、崇高的职业理想2、对学生真诚的爱心3、对事业的执着4、对世界和人生不同凡响的理想主义精神5、深厚的人文情怀6、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世界7、严谨的科学精神

6、分析学校或班级学生生存状态及其成长问题

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当代少年儿童四强:求知欲强、知识面宽、表达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权利意识强。总体呈积极向上势态;心理和社会问题多。压力大 社会转型期负面影响大。

2、家庭和社区变迁影响:城市儿童文化冲突,条件差距;农村儿童资源匮乏,家庭变动;溜手儿童亲情失落,行为偏差;家庭溺爱。学校教育中发现,主动意识状态没有上升,孩子不会自觉学习。因家庭父母因素导致相互间差异度明显增大。

第四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p8)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

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即研究的重复性)

2、操作性定义:(p26)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是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3、常量: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P22)

变量: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价值或条件的特征。

4、准实验研究: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P84)

5、调查研究: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P106)

6、比较研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P161)

7、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它是指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中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之一。(P172)

(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实地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因为研究最佳答案可以从个案分析中获得。)

8、访谈:通常是两个人(有时包括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是实地研究中一种获得资料的重要方法,在实地研究中,访谈的方式基本上也分为非正式的和较正式的两种取向,而访谈的结果加大地依赖研究者的技能。(P176)

9、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P206)

二、简答题

(一)教育研究的分类(p9—10)?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区分的。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两者各有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他们的两分性。

3、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客观事物予以考察,努力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

(二)、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P23)?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源于数学。因变量是我们可以测量的变量,自变量仅仅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的个体进行分类。自变量可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

(三)、“好设计”实验的标准(P62)

1、充分的实验控制——指对实验条件有足够的控制,以便研究者能解释结果

2、不加人为修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非实验设定的情景,这一标准在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

3、比较的基础——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实验效果。

4、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数据必须足以检验实验假设,应有对假设作出判断的足够的精确度。

5、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效应。不应被实验中出现的蹩脚的测量或误差所影响。

6、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其他正在操作的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这些影响不应该被错误地解释为实验效应。

7、代表性——研究者常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8、省力原则——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较复杂的。

实验易受技术上和方法上误差的影响,进行并完成一项合理的实验设计,需缜密、仔细的计划,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计划应先于实验。

(四)、跟踪发送信函的方法(p121)?

跟踪发送信函对于问卷调查,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主要有两种方法:

1、紧接着给那些没有回答的人寄一封信或者明信片。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比较便宜,而且排除了从同一个人那儿收到两张已经做好的问卷的可能。

2、给每个人都发一个空白问卷的信封。只有当不能鉴别出不答卷人时才使用,使用的时候应该告诉答卷人,如果他们回答了第一次问卷,就不要做第二次了。

另外,电话、电报或特殊的邮件也可以用作跟踪发送信函。但,由于它们在时间和花费上都比较贵,因此,使用不是很广泛。

(五)伯格登对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给予的简单伦理建议(P146—147)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

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六)文献研究的优缺点(P156)

优点:

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孔子进行研究,我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亲身考察,这样,通过《论语》这个文献,我们就可以对孔子进行研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与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比,文献研究法相对具有方便、自由、费用低等优点。

3、真实性较强,可靠性较大。文献研究法,一般人们总是从日记、自传、信件、遗书等个人文献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因此,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缺点:

1、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有些文献出于特殊的目的和意图,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事实;文献的保存具有很大的选择性,知名人士的文献保存完好等等。

2、收集文献难度较大。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档案机关不予公开机密,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很难把所需文献找齐找全,容易造成文献不足的遗憾。

3、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大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的,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来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七)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P160)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第二,比较研究法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

第四,比较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论述题

(一)论述教育研究的意义和过程

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教育研究有它本身的特点,它既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教育研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第一,伦理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所设计的研究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每一个环节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研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周期长,把握的难度也大。因此,教育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还要复杂。

第三,全员性。教育研究主要是服务教育教学活动,而育人活动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教育研究的意义有:

1. 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化的需要(从技术工人向知识分子)

2.使自己的生命不断丰润增色

3、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4.提升职级的需要

5.打破对研究的迷信,恢复教师的主体性

教育研究的过程分为六步:

1、确定问题:这是研究过程的初始活动,也是最难确定的。

2、查阅文献:文献查阅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就开始着手进行

3、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一般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课题依据(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步骤、主要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4、搜集整理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要经过适当的组织和控制

5、分析研究资料:要针对问题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能甩边了。

6、撰写研究报告,得出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是在分析资料的前提下得出的,不能分析归分析,下结论时你自说一套。

(二)、论述行动研究

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额特征有: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研究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上。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行动研究没有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但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计划。

计划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这个问题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以后,就要制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对解决问题试图改变的因素、具体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哪些人。

第二:实施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改善实践。因此,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教师按计划付诸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观察、访谈和问卷、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教师自己的个人资料

第三: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对计划、实施进行反思,大致有七个方面:

1、问题界定是否明确

2、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清楚?必须清楚地赋予操作性的定义,把概念的含义用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出来,减少主观臆断。

3、研究计划是否周详?

4、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如有变化或修订,要进行说明

5、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

6、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

7、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

行动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意义

1、存在着问题:

教育目的存在为研究而研究

研究形式上存在脱离实践,成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教师们教书之余的另一项活动内容。

2、意义:

(1)关于合作问题。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教育书籍、报刊,这不但大大地限制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视野,而且在正确对待教育理论、运用理论语言等方面,也有一些欠缺,如果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这个欠缺不至于对研究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2)关于研究的“成果”问题。关注行动的改善、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交流与研讨,不但大大提高教师对研究的兴趣,而且它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关于资料的收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实践记录下来,作为分析、总结、反思的资料。因此,如果重视对资料的收集,这对事件案例,对以后的研究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2

《教育研究方法》考点范围与题型

一、填空题

1.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满足原则、原则与原则。

2.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以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的活动。

3.教育调查法可以分为。

4.教育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有、、、。

5.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论文集”对应的标识为

6.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和两大方面。

7.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把假设分为和。

8.抽样观察法可以分为三类。

9.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和四类。

10.根据其结构化程度,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法可以分为与

11.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和。

12.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主要有、、和。

13.按照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区分为。

14.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把假设分为和。

15.问卷调查结果的前后一致性与稳定性称之为问卷的二、判断题

1.基础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3.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学位论文”对应的单字母标识为“[C]”()

4.创造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5.课题论证一般有开题论证、专题论证、综合论证等几方面的工作。()

6.问卷调查法中涉及到的人口学变量越多越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7.效度是对测量工具可靠性的量度,它是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概念。()

8.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

9.相关研究能够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0.操作性定义在可观测的事件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

11.时间抽样观察法在特定的时间内专门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

12.信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的反映,它是指测量的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目的和意图的程度。()

13.零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

三、名词解释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是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2.资料寻疑法:资料寻疑法,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3.小组研究:小组研究也称小样本跟踪调查。实际上是对一个小群体的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

4.演绎性假设:演绎性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5.因变量: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6.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科学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

7.纵向设计:纵向设计特指研究者对所关心问题的时间变化特点或规律感兴趣,因此,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进行多次取样和测量的研究设计。

8.预测性假设: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9.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已有的知识、结论等进行重复检验或对已有的实验成果进行再实验,以及移植、模仿和改造。

10.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凡是与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专题和学科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

11.伦理性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者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时,必须具有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原则,尊重被研究者的利益。

12.自变量:在教育实验中,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自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可以操纵的教育影响。

13.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为搜集能够证明所提出的假设的实验结果,而在实验中有意无意通过各种动作、表情和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假设的效应。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2.简述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

3.简答科学研究中哪三种假设不具备可检验性。

4.简答教育观察法的局限性。

5.一名4年级的教师做一个有关课外辅导教材对学生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他使用了两种课外辅导教材以及传统的课堂教材,2个实验组使用课外辅导教材,控制组使用传统课堂教材,每组各有15名学生组成。8周教学之后,以随堂考试的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测试,请简要指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别是什么。

6.简述教育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7.请简要列举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

8.因变量分类的客观指标主要有哪些?

9.简答选择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简答教育科研成果意义的具体表现。

11.简答教育文献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2.简答文献综述撰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题

1.以下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制定的课题方案书,他希望以此申报课题。请结合教育科学研

究的规范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指出该方案存在的问题。

2.联系实际谈谈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标准。

3.使用一致百分比法和Cohen’s Kappa法计算两名观察者之间的观察信度,并判断该研究的观察信度是否可以接受。

4.联系实际谈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5.假设某小学3年级某班学生参与一个为期一年的数学思维训练营,在入营前开展一次数学测验(前测),平均成绩为75分,通过一个半月的培训,在出营前再实施一次数学测验(后测),平均成绩为92分。数学思维训练营的负责人由此下结论:数学思维训练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注:假设前后测的平均分经统计检验确属差异显著)。请结合本实验谈一谈影响这个研究内部效应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请逐一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1.可证伪原则;关联性原则;收敛性证据

原则2.教育理论;科学结论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4.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浓缩性

5.[C]

6.教育实践;理论文献

7.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8.时间抽样法;场合抽样法;阶段抽样法

9.抽样观察法;隐蔽观察法;追踪观察

法;综合观察法 10.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 11.反应速度;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难度 12.书籍;报刊;教育档案;非文字资料 1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14.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15.信度

1.×2.√3.×4.×5.√6.×7.×8.√9.×10.√11.×12.×13.×

2.教材第十二章,第205-206页。注意:重点突出两个方面: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基本过程)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要求。

3.第五章教育观察法PPT。注意:一定要使用两种计算方法。评分时将按步给分。

4.教材第一章,第4-6页。注意:大标题请牢记。

5.结合教材第7章,第127-128页内容回答。

下载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已设置好版面)(优秀范文5篇)

    名词解释: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

    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复习资料完成

    一、填空: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三种分类......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一、 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 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 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资料

    ☆1、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研究方法2基础性课题3文献综述4常量5日记描述法 二、 填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研究三要素:一是目的,它是一种有目的、......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3班 朱清 学号E1005133321 课题名称:小学生阅读训练的研究 申请人:朱清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