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时间:2019-05-13 08:2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第一篇: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

——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中共教育部党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进程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教育是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20世纪80年代,又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以下。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直到199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仅340多万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8万人,是1998年的6倍;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6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7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

第三,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形成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居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第四,以促进教育公平引领教育发展,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政策等措施,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五,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2.6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我们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教育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教育战线几代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两基”奋斗目标的实现,高校扩招和促进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理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既是国家意志,也是人民期待。新中国教育发展的60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60年。在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中,我国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富有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教育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和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只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面对西方国家长期占据经济科技优势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关键是教育要科学发展,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才能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始终不渝地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破除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才能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六,必须坚持发展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进入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贯彻好,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落实好,努力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坚持改革创新。三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四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推动我国教育在新世纪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我国一定能够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论纲

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论纲

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改革开放、不断壮大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构建和谐社会等是新中国60年发展的主要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004―04

在热烈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后,冷静下来,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鼓舞斗志,向着目标,团结奋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有56个民族和13亿多人口,思想观念丰富多样,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难以成功,建设难以发展,改革难以推进。幸运的是,有了人类思想的最大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航船就乘风破浪走向胜利。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时概括了10条经验,第一条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就启发我们,理解新中国60年的宝贵经验,第一条经验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方向,才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邓小平同志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他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对共和国的缔造者、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更加崇敬,更加拥护。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7593.1万名,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7.9万个,总支部22.9万个,支部331万个。相比之下,国外共产党党员总数约有1400多万,其中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员人数约有730万,其他国家还有共产党员约700多万。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党,力量之强,影响之大,举世瞩目。

我们党已经成立&8周年,在全国执政60年,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的改进和创新,必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根本观点的表达。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是经受各种考验的法宝。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后面有着坚如钢铁的靠山――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中获得前进动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智慧源泉和胜利之本。

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政权保证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同志有一个简明的概括:“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60年来,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通过人民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多种组织、载体和形式表达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人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敌人实行专政。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时,首先强调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度。”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前提和政权保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的政治前提和政权保证。

五、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一个国家能不能繁荣昌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有活力,有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两对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改革的作用。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

通过改革,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通过对外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六、不断壮大综合国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显著标志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共和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几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是:原煤3243万吨,原油12万吨,钢15.8万吨,粮食11318万吨,棉花44.4万吨。机械工业几乎为零,飞机、汽车、拖拉机、大型机械均不能制造”。再看2008年我国几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原煤23.93亿吨,原油1.90亿吨,钢材58488.1万吨,粮食52850万吨,棉花750万吨。飞机、汽车、拖拉机、大型机械,我们都能制造。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比较这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发展极大。更为惊人的是,我国航空航天技术达到了国际高水平;过去生活中没有的东西,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基本用品,如彩电、电脑、手机,汽车也进了家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的变化发展更快。从1978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03年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越过2000美元关口,2008年则超过了3000美元。人均GDP从1000美元升至3000美元,我国只用了5年时间。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也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七、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坚强保证

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站在国家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坚持科技强军,提高信息化水平,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推进,促进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人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八、努力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全方位外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外部条件保证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我们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60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推进。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形成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可喜局面。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任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进一步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九、社会和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上面概述的新中国60年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宝贵财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第三篇: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1949年10月——2009年9月)

(注:刊登于《中国核能》杂志2009年第五期,资料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编 汪

兆富执笔)

1949年

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成立。根据物理学家关于开展原子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决定将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合并。

1950年

5月19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政务院任命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

该所后于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由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双重领导;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月17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决定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作为初期研究方向。重点是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2年

10月8日

近代物理所制订第一个发展核科学技术的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提出“在核科学技术研究上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开展核物理实验和建造反应堆创造条件”的目标。

1954年

1954年

我国建成了位于云南落雪山的第一座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利用多板云室和磁云室开展了奇异粒子和高能核作用的研究,先后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

10月

我国铀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钟县黄羌坪采集到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

1955年

1955年

我国开始了首台原子束装置的建造和核磁共振的研究。

1月15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东]主席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

9月

中南309地质大队在湖南郴州发现金银寨异常,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后于1957年7月,在广东翁源首次在花岗岩体内发现大型铀矿床,1958年3月探明了江西上饶境内的我国第一个铀矿床——坑口铀矿床。

9月14日 决定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设立一个物理研究室,并决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置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1956年正式成立工程物理系。

1956年

3月

我国研制的卤素和盖革计数管、核乳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号的水平。

8月17日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从1955年到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前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

10月

新疆519地质大队在新疆的白杨河首次发现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后于1959年6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提交了我国最早的含铀煤型铀矿床。

11月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前身)负责核工业建设。宋任穷同志担任首任部长。

1957年

1957年

在赵忠尧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能量为2.5MeV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开始了我国粒子加速器的技术研究工作。

1958年

6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制的高压型静电加速器建成,加速质子能量达2.5兆电子伏。

7月13日

核武器研究所(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后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9月

北京第六研究所首次从铀矿石中提取出二氧化铀产品。

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建成。

10月1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生产出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9年

2月24日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建成并达到临界。

1960年

1月19日

游泳池式研究性反应堆工程(49-2)开工。该堆于1964年6月建成,次年4月反应堆提升至额定功率。

2月12日

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工程建成并正式移交使用。

2月29日

用于爆轰试验的北京郊区17号场地炸药研制实验室及爆轰试验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揭开了核武器爆轰试验的序幕。

60年代初

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能量为30兆电子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3月

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即反西格马负超子。

3月

中国第一座生产钚-239的石墨轻水反应堆动工兴建,后于1966年10月建成。

4月1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为潜艇核动力堆进行物理模拟研究的零功率装置达到临界并开始运行。

10月13日

我国第一个六氟化铀简法生产装置(615乙)正式试车,获得3.4千克六氟化铀。12月,获得首批合格产品。

11月18日

湖南铀水冶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品。

12月

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由黄祖洽、于敏负责的“轻核理论组”,先行探索氢弹基础理论研究。后于1963年9月,由北京第九研究所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理论问题。

1961年

1961年

原子能所组建了502和503实验室,在肖伦的领导下,开展了从靶材料的选择、氚靶元件的制备、反应堆照射和氚气的提取、纯化、浓缩,直到分析测量的研究,于1965年为生产厂的设计提供了氚生产工艺的图纸资料和必要的数据。

1962年

11月30日

原子能所建立了电解重氢至合成氘化铀的系统,达到0.1克/周的氘化铀生产能力。

1963年

3月

我国完成并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5月 我国设计研制成功电磁分离器的核心部件——第一台离子源。

12月5日

原子能所615乙、丙简法生产出18.5吨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

12月24日 1∶2核装置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成功。

12月28日

我国研制完成的原子弹点火中子源氘化铀铜壳包装小球通过最后鉴定。

1964年

1月14日

兰州铀浓缩厂一次投产成功,取得合格高浓铀产品。

1964年

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与前苏联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热核聚变的科学设想,成为世界上首创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5月1日

我国加工完成第一套合格的铀-235核部件。

5月

我国后处理两期工程工艺相继由沉淀法改为萃取法。

6月6日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1∶1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7月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甲种、乙种分离膜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院完成实验室研究,并于同年9月进行了扩大试验。

8月22日

第一颗原子弹产品次临界安全试验完成。

9月17日

某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产品。

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表明中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这次试验采取塔爆方式,以高浓铀为主要核材料、采用“内爆法”实现核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

10月

冶金部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研制出核燃料元件用锆-2合金管。

1964年

原子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金星南等,通过建立求解锂同位素分离级联方程的“迭代追赶法”,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计算,攻克了理论计算的难关。

1965年

4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工程性试验反应堆——游泳池式反应堆,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并提升至额定功率。

1965年

在张文裕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云南落雪山建成了大型云雾室。

5月14日

我国成功实施了第一颗用飞机空投的原子弹试验,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7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金属锂-6,9月开始生产氘化锂-6。

9月

于敏带领计算人员到上海对氢弹做进一步研究和计算机探索,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新原理模型。

11月中旬 某核燃料元件厂08元件生产线全线建成投产。

11月20日

湖南衡阳铀水冶厂全部建成投产。

1966年

4月

我国第一座后处理厂建成投产。

5月9日

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10月20日

我国成功建成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的生产钚的反应堆,达到临界。

10月27日

我国成功地在本国领土上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是一次用我国自制的中近程DF-2导弹进行的“两弹相结合”的实弹试验,标志着已经具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武器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月28日

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本次实验采用塔爆方式,爆炸威力为122ktTNT当量,实际测到了聚变中子和裂变聚变反应的时间间隔等其它参数,说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制造氢弹的理论设计和关键技术。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四氟化铀生产首次达到设计能力。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试制出第一批氚靶件。

1967年

5月30日 西南金属制品厂与北京钢铁研究院联合攻关,完成丁种膜研制。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氢弹由飞机携带,在预定高度投弹爆炸,试验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68年

6月18日-29日

我国氚生产线热试车,生产出了氚和氘氚化锂-6。

9月4日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717工程投热料试车成功,获得二氧化钚产品。

12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带有钚材料的热核试验。

1969年

4月

改建的524厂、262厂和265厂,在年底,分别将制造专用化工设备和配件,研制射线仪器和元件,热工和自动化仪表的生产建成投产。

9月23日

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

1970年

2月8日

我国首座核电站(代号为“728”)的自主设计工作启动。2月初,[周**来]就我国核电建设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周**来]针对二机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问题说:“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同年12月15日,在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建设核电站方案汇报时指出,中国建设核电站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6月25日 814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取得合格产品。

1970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改建成功,开始了超钚元素合成的研究。

8月30日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运行达到设计满功率。

1971年

1月19日

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丰度99.995%的高纯锂-7产品。

9月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为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73年

6月27日

东风3号导弹核弹头定型核试验获得成功。

1974年

7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建成我国第一台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CT-6)。

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部队服役。

1975年

8月3日 09-1型反潜鱼雷核潜艇设计、生产定型。

8月 我国中程地地导弹核武器定型。

10月

中国核数据中心正式成立,并组成全国数据协作网,开展了第一期16个重点核素全套核数据编评和理论计算工作,以及钚-239γ值测量工作。

1976年

1月3日 712矿酸法水冶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11月17日

中国进行了与洲际导弹配合用的有突防中子能力的弹头核装置全当量试验。

1977年

12月

原子能所生产出放射性同位素产品100多种,总活度超过0.15拍贝可(4000居里),为上千家使用单位提供服务。

1978年

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核工业共计有344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0月14日

我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基本上完成了地下核试验技术的探索攻关,为我国核试验完全转入地下奠定了基础。

1978年

在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倡议下,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一台强流电子脉冲加速器,开始进行粒子束核聚变研究。

1979年

4月5日

成功地进行了“506-34”两弹结合测中子飞行试验。

12月

生产浓缩铀的4号扩散机研制成功。

1980年

2月

中国核学会成立。

6月27日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在大修改建后试运行首次达到临界。

1981年

2月9日

我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建成。该堆热功率为125MW,最大热中子通量为6.2╳1014/厘米2·秒。同年12月17日,该项目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1982年

10月12日

我国潜艇水下发射潜地核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83年

6月29日

东风4号导弹核武器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4年

1月1日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3月10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座微型反应堆物理启动达到临界并顺利通过鉴定。

9月21日

西南物理研究所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12月23日调试结束。1985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

10月30日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

12月19日

中国进行的初级中子弹原理试验成功。

12月30日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建成并启动了中型托卡马克型装置(HT-6M)。

1985年

3月20日

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项目——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986年

5月11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大型(HI-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

1987年

8月7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1月 719矿研究万吨级铀矿石堆浸工业试验成功。

1988年

1988年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重离子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建成并出束。

1988年

我国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地实现了电子正负对撞,并精确测定了τ轻子质量。同年10月24日,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88年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MW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运行。

8月6日 512A地地核导弹定型。

9月29日

我国中子弹试验成功。

1989年

4月

我国完成“中国核工业30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月24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绵阳建成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并通过鉴定。

6月17日

我国品位最高的连山关中型铀矿床正式提交工业储量。

1990年

7月22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行设计、研究与建造的我国第一台1兆瓦铀氢锆脉冲反应堆达到临界。1991年1月21日首次达到1兆瓦额定功率。6月20日建成投入运行。

11月-12月 在王淦昌、于敏等指导下,我国在上海激光实验室神光Ⅰ激光装置上进行黑洞靶间接辐射驱动出中子实验和高增益类氖锗X光激光实验,取得达到国际同类实验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结果。

12月

低本底实验室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成。

1991年

4月中旬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东北241大队协作完成的“以航空放射性测量为主的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

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在安徽合肥建成,并通过鉴定和验收。

1991年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建造的4.5MV静电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

1991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合成新核素钌-90,并定出其半衰期为13秒。次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在重质量丰中子区合成、鉴别了汞-208(半衰期为42分)和铪-185(半衰期为3.5分),并于1993年首次合成新核素钍-237。

12月15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2年

1992年

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引进俄罗斯T-7装置的主机和低温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实验装置。

5月6-9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宣布,我国利用辐射诱变或辐射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培育出35种植物383个优良品种,年推广面积867公顷,在育成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1993年

10月30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为我国核电站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基础。1994年4月6日生产线投产。

11月21日

由中国、阿尔及利亚两国合作建设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通过最终验收。

1994年

2月1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5月6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4月6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线投产,其产品于1995年1月20日正式启运大亚湾核电站。

4月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首次利用航测技术,为秦山核电站和上海市进行了放射性监测和环境综合调查,其结论是秦山核电站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9月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2月6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一台专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加速器。

1995年

1月

国内首条采用国际先进流程,即AUC流程制备UO2粉末,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化工试验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成并投入运行。

5月15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的治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并通过国家验收。

7月28日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核电站仿真分析机通过部级鉴定验收,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项目——激光吹气注入金属杂质研究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上顺利完成。

11月

由秦山核电公司和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整体核电站全范围、全过程、高逼真度的实时仿真系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仿真机问世。1996年1月17日通过验收。

1996年

3月16日

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凝胶型锝―99M发生器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投入运行。

7月17日

由第一重型集团公司试制的我国首台核电站压力容器鉴定合格。

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当天,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1997年

2月22日

核工业四〇五厂铀同位素分离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随后,1999年1月5日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1年7月10日,核工业五〇四厂铀同位素分离工程建成投产。

10月17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电站乏燃料贮存格架镉套管样机通过验收。

1998年

2月6日

由沈阳水泵厂、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电器材公司联合研制的两台核电站用主泵通过国家级验收。

3月12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科技人员,在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的L波段高亮度注入器组合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束腔共振场聚束现象。

9月12日

原七三一矿所属737原地浸出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在新疆伊宁通过验收。

10月30日

我国对污染物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进行物理模拟的核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综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11月6日

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机在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成功。

11月10日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安全壳,由国内首次采用整体吊装穹顶技术封顶。

1999年

5月12日

采用直线加速器作辐射源的清华大学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北京问世。

7月1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等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突出贡献的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月20日

江苏田湾核电工程正式开工。

2000年

3月-5月

我国在上海神光Ⅱ装置上进行首轮激光打靶实验,获得高产额热核中子,取得激光核聚变研究标志性的物理成果。

5月30日

我国热功率为6.5万千瓦的中国实验快堆核岛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13日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承建的30万千瓦恰希玛核电站投入运行,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2000年

从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核科技专家利用测年技术,与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家一起,共同参加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通过4年多的研究,使我国有准确结论年代历史的纪年时间从2800年前向前推进到4000多年前。

12月21日

清华大学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顺利建成。

2001年

12月21日

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二〇二厂建成,每年可生产200吨燃料元件,实现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国产化。

2002年

4月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4年5月3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

2月2日

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开机成功,并于12月4日通过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工程竣工验收。

5月28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12月底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

12月31日

浙江秦山三核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3年7月24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12天。

2003年

1月8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004年

8月27日

由国防科工委主办的“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8月30日和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 锦 涛,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分别参观了展览。参观时,胡 锦 涛强调指出:“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我国核事业发展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 家 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也分别参观了展览。

8月29日

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在新华社《参考清样》上,对我国核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展核技术,要“凭我们的财力急起直追地往前赶”。

2005年

12月15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2006年

3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规划》拟定了我国核电的发展方针、战略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3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3号机组开工。

同年6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中国国核海外鈾资源开发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海外鈾资源开发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7年

1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4号机组开工。

8月1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

4月18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成立。

5月17日

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于8月1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5月22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6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EDF-M邮件爆炸物检测装置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防爆安检装备专家组验收,成为[敏感词语]反邮件爆炸恐怖的关键装备。

9月26日

国防军工集团2007年惟一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原子能院《嬗变核废料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2008年

1月8日

中核集团二一六大队等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月18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3月1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划入该局。新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承担核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从下半年开始,我国新的核能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

3月20日

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负挖仪式,标志该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3月2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6日

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在天津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燃料生产设备国产化实现了重大跨越。

2008年下半年 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在西北核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生产。

10月7日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阿海珐集团公司签署铀资源和核电工程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2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11月21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2月16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6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2009年

3月7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3号机组开工。

3月21日

四〇四中试工程冷试车通过中核集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4月19日

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的、世界首座采用三代技术的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4月20-22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在京召开。

为配合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4月19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京开幕。

6月5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17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29日

全球首个AP1000模块一次吊装成功,重达700多吨的模块顺利就位。

7月17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8月15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4号机组开工。

10月13日

在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并与温 家 宝总理举行定期会晤之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工业公司签署了关于田湾二期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核电出口公司签署了有关中国示范快堆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

第四篇: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

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1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改革开放初的4.5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改革开放初的13.5倍,居世界第二位。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大型能源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工业的栋梁。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年保持年均煤炭产销量增长千万吨以上。旗下拥有被誉为“世界第一矿”的大柳塔煤矿、世界上一口井一个采掘面产量最高的矿井之一的榆家梁煤矿、世界首个百人千万吨级煤矿的哈拉沟煤矿和集矿井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及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煤矿等数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2008年共生产原煤2.82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世界第七大石油公司,2008年共生产原油1.08亿吨,天然气617.5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25亿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石油和石化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2008年生产原油4180万吨,天然气8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3亿吨;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已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1190万千瓦,2008年发电808.12亿千瓦时,创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发电量历史纪录;1991年建成投产的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90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独立研制建造核

第五篇:《新中国伟大成就》讲座讲稿

中国,我为你自豪——当代中国伟大成就

惠城区仲恺中学 胡就群

中国,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文明为世界各国所传唱,中世纪的欧洲谁都想到我们中国来,因为此时的中国被宣传的遍地都是黄金。

然而,不进则退,进入明清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开始与世界脱轨。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中国,这个曾辉煌几千年的古老国家,被迫打开了国门,从此陷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任人宰割的历史。

几经磨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将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迎来了新中国,中国人民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翻过历史的篇章,我们发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军事、经济、文化、体育事业等迅速发展并日益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已经重新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她所发生的变化而自豪。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一、科技发展方面:

1、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1)、拥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 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是神州大地为之欢腾振奋的日子,是所有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的日子,也是整个世界为之屏息惊叹的日子,是一个必将加载人类史册的日子: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了!中国人圆了数千年的飞天梦!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揭开了太空历史的新篇章,而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其对人类的空间探索做出自己的贡献感到非常骄傲。尽管神州5号在22小时18分钟内仅仅绕地球转14圈,但它清楚的体现了中国的奉献、合作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同时,这一事件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2005年10月12日,则是永远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日子 “神六”于12日上午发射成功!“神六”是我国第6架航天飞船,这一次,在舱里竟然装了两个人!不像“神五”,只能装一个人,而且,这次的飞行由费俊龙和聂海胜来飞,他们俩在宇宙中漂游了5天5夜!他们安全返回检查时身体良好,在舱里没有受 到任何影响。

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第三大宇宙飞船成功的国家,在此,我觉得我为中国而骄傲,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为世界事务不断做出贡献的大国家!

2、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3、拥有能在高原建造铁路的技术(1)、青藏铁路史无前例

青藏铁路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阵阵赞叹和感慨。“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就是西方媒体对青藏铁路的评价。考察过青藏铁路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着名冻土专家文森教授说:“青藏铁路是21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青藏铁路建设遇到了工地气温低、高原缺氧、永久冻土等问题,还有地震、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等难题,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随着这条1142公里长的“天路”从格尔木成功铺轨至拉萨,世界铁路建设史、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及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生活史都掀开了新的一页。

短短4年多时间,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就宣告全线贯通,包括藏族同胞 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这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表现;是人类千百年来对青藏高原不断认识、探索以及与之亲近、融合的一次升华;是中国人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新时期民族精神在“世界屋脊”上的体现。

(2)、创造九项铁路纪录

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①、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②、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③、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④、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⑤、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⑥、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⑦、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⑧、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㈨、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在世界屋脊上,修建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创下九大世界之最,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创举!

二、体育运动方面:

曾几何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而今再看中国已经俨然成为一个体育大国,这巨大的变化却仅仅发生在几十年间。

1、各项竞赛成就斐然

(1)、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如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羽毛球射击等)57年的建国之路同时也是57年的建设体育强国之路。1956年,我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我国运动员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我国不仅重返奥运赛场,进军亚运会,实现了“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从而确定了我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至2003年底,我国运动员获得1692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1103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运动员获得1662个世界冠军,约占建国以来获世界冠军总数的98%。尤其是2000年,共取得110个世界冠军,成为建国以来的最高点。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金16银15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跃居世界第三位,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我国在2000年奥运会上力争名列前茅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2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2)、劣势项目水平提高;(如田径皮划艇网球围棋等)

2、全民健身运动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体育设施方面的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截至到2000年,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3%。同时,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据对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省以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有5.3万个,团体会员21.3万个,个人会员866.5万人。到2000年,全国城市和乡镇共有体育指导站13.7万个,在指导站参加活动的人数共计1188万人。到2003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3万名。我国社会体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会团体为基础,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

3、体育设施建设方面: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仅有体育场地几千个;而据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的体育场地已发展到近62万个,占地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各级政府积极兴建群众体育健身场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 “全民健身工程”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截止目前,各地共投资兴建健身路径22059条,兴建全民健身工程4097个,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积极推进奥运会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确保奥运会举办成功

2001年7月,在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热情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体育史由此翻开新的 一页。为确保奥运会举办成功,按照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承诺,我国政府和北京市等各有关城市,投入巨资兴建奥运会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20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将新建改扩建35个比赛场馆,建设面积140万平方米,总投资166亿元;新建4处奥运会相关设施,建设面积达122万平方米,总投资139亿元;新建改扩建国家队训练基地10处,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目前,奥运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已经开工建设,其它设施建设正稳步推进。

军事方面:

1、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3、更多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部队;

4、中国军队关于信息化战争的理论的发展'

5、歼10成功研制并装备部队;经济: 1.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2.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持续增长;3.税收总额居世界第二;4.城镇就业率增加;5.稳步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进;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们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然而事实如何呢?新中国5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4292万吨增至6.2亿吨

钢铁由97.8万吨增至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141万吨增至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0.16万台增至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1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0增至2216万只①

农业上主要产品的产量,从1950年到1980年的增长也是大幅度的。例如: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1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4.1万吨增至30.4万吨

生猪由5775万头增至30543.1万头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②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人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社会财富有了很大增长,产业结构有了显著改观,已由过去经济比较单一的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水平的工农业国。通过长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工程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据统计,1949年至1988年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5万亿元。我国50多年的奋斗走 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的路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的农村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以年均8.2%的速度持续增长,已经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不失为一大奇迹。在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显著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改观,科技实力以及高科技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综合国力世界排名居第六位。

教育: 1.教育公平化的确立;2.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3.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4.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

一、教育事业

(一)普及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自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任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我们 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到2002年底,全国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1%。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调整。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实现了农村教育由农民为主举办向政府举办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对尚未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农村贫困地区给予了特殊扶持,初步统计,“九五”和“十五”计划的十年中,中央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大约有350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新建了大批农村中小学校,显著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发展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5年的4.3年提高到2001年的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由8039人上升到11146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到4.8%,下降了5.54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较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持续稳定增长,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20万人,是1978年在校生规模127万人的近9倍,而1949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只有23万人。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到711所,高等职业教育构架已经初步建立。

随着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和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高中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社会需求日益强烈。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迅速,194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是20.7万人,1980年增加到970万人,200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684万人,2003年在校生达到196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3.8%。为了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优质普通高中扩招,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实训条件,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等教育不断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2002年,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1460万人,是1949年的125倍,是1978年的17倍;在学研究生50.1万人,招生20.26万人,而194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规模仅有629人,1978年在学研究生规模是1.1万人,目前的在校生规模是1978年的45倍。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院校共培养了近1200万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199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4%,1995年为7.2%,2000年达到 12.5%,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实力逐步增强。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211工程”,立足于服务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了95所重点大学和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央专项资金投入87.55亿元,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还启动了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使高等院校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增长了11倍多。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四)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开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学校办社会的体制,从教学、科研到后勤服务自成体系,沉重的后勤服务负担影响了办学效益的提高。1999年国务院全面部署和推动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起连续两年中央安排了引导性投资,大规模推进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餐厅等生活设施建设。经过三年的积极推动和支持,全国新建社会化学生公寓4300万平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量(3200万平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530万平米,接近建国50年累计建设量(570万平米)的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现了部分院校体制转轨。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进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学科设置偏窄、学校规模偏小的 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和效益。从1998年到2000年,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划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全国有612所高校调整合并组建为250所综合性、多学科大学。经过三年积极稳妥的推进,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极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体制,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务院从1994年起动用总理预备金和财政专项拨款十多亿元,用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建立健全了一套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做到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目前已彻底改变了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格局,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五)重点扶持西部地区教育,促进了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

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给予了重点扶持。早在1983年国家就设立了“普及小学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舍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国家一直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给予倾斜扶持。此外,国家组织举办了内地西藏中学(班)和内地新疆班,在内地高校举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显著促进了西部民族教育发展。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组织实施了“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组织东部 每个发达省市选择100所左右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口支援西部每个省区贫困地区100所左右学校。截至2002年7月,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选派支教教师1716人次,管理人员91人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还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14所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0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启动实施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地区每省重点建设了一所大学。在加大力度支持西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了西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步伐,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安排国债资金8亿元,改善了中西部39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条件,为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1995年国家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到2001年已经建成2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高等教育“211工程”对“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历史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西部高校计算机校园网工程”,国债投资9亿元建设了西部地区152所本科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目前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高校仅有校内局域网、三分之一的高校根本没有计算机校园网的局面。

200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三种模式的远程教育设施配置。据统计,全国中小 学拥有的计算机,从1999年底的121人1台提高到2002年的35人1台。到2003年,全国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663万台,平均每32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

(七)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工作。1993年我国颁布了《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后,国家多次提高教师工资标准。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中学、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79.8%、100.4%和93.7%,教师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从“八五”计划开始,国家就设立了“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到2000年,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从1993年底的6.9平米提高到10.8平米,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至2001年,高等师范院校共培养本科毕业生约99万人,专科毕业生约226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约307万人。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988年分别是68.1%、35.6%、41.3%,到2001年已经提高到96.8%、88.7%和70.7%,教师队伍素质有明显提高。

下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发展改革60年材料

    三七花盛开的地方 ——文山县改革发展60年 在中国南疆,云岭边陲,三七花盛开的地方,中国三七之乡——文山县,这个拥有10余种民族,4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物产丰富的地......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共五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 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

    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的伟大成就----诸暨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吴璐娜110153284 摘要:回顾诸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诸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连续三届跻身“......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海事事业的发展成就 海事发展概况 一、海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事管理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港务监督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期-19......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 http://acs.mofcom.gov.cn/sites/aqzn/cyjzlnr.jsp?contentId=2515430884143 2009-11-09 15:31:23 中国产业安全......

    新中国60年优秀征文

    一、序篇你从远古中走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似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这片热土上,格外的耀眼。你从战争中走来,带着屈辱与伤痛,眺望远方,在黑暗中不断追寻一片晨曦。你带着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