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

时间:2019-05-13 09:4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

第一篇: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

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

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静

珙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中华僰人故里”之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与之相比,珙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按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及县委、县政府建设“蜀南咽喉重镇、中华神韵僰都”的县域经济战略定位,认真审视县情,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瓶颈,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间紧迫,意义重大。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命脉。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还能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能引领人们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先进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观愿望。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作用日趋明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对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吹响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角。这不仅体现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同时也展现博大包容的文化姿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珙县作为山区欠发达县,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蓄势正发的阶段,发展态势迅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构成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环顾周边区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长宁的“竹文化”、兴文的“石文化”等竞相发展,而作为僰文化的资源大县——珙县,文化建设虽有资源优势,但又处于发展滞后的不利地位。因此,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发挥优势,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珙县新形象,已是时不我待。

二、正视珙县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

近年来,珙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而言,文化建设与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17个乡镇虽全部建立了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但除巡场、珙泉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外,基本没有专门的活动阵地及设备设施。有活动阵地的地方如洛表镇,电影院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由于缺乏维修管理经费,现已成为危房。县城缺乏大型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未投入使用,群众性活动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文化人才缺乏。受管理体制、编制束缚,人才引进困难。目前,全县专职文化干部仅有6人,有11个乡镇无文化专干。大部分业务人员文化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活动的开展极不平衡。加之,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民间文化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是地方特色文化开发不够。珙县是古僰人的最后聚居地,也是这个古老神秘民族历史遗存最集中,保护最完整的唯一县域。但受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僰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大多数乡镇很少组织大型的的民间文体活动。即使有,形式都较为单一,如苗族古歌等特色艺术很少出现在节目中,很难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

四是文化产业不发达。总体来说,珙县文化场所和项目以民营和个体经营为主,而且集中在城镇。而民营和个体经营者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收费高、活动内容良莠不齐,很难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阵地。同时,因各种因素制约,珙县文化旅游景点参观人少,文化旅游产品匮乏,文化旅游产业不发达。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珙县文化形象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独具特色的“中华神韵僰都”。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由各级党委、政府总揽全局,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更要充分调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主动参与,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建言献策。

(二)加大投入,为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确保资金投入,是推进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在把文化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确保文化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可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文化创新成果。

(三)健全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思想上,要树立“用抓工业的理念抓文化事业,以工业反哺文化事业”的理念,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引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一是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久。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激发内部活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经营领域,扶持私营文化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支

持各类文艺人才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制定科学的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激励资金,对创新文化成果或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奖励、补助,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民间艺人进行奖励。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催生一批精品力作。四是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增强文化消费市场的活力,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历史上看,珙县既是 “僰道”的重要腹地,又是古僰侯国曾经的首府之地。“僰文化”是珙县的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但“僰文化”不单指悬棺葬俗,而应包括在僰人聚居区域内,以僰人为主体,汉、苗、白等民族相互交融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活动。因此,必须找准定位,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提升珙县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一是营造“僰文化”浓厚氛围。立足僰苗特色,在文化设施、文化景点上增加僰苗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特色风情,增加旅游吸引力;充分利用僰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着力创造一批有强烈“僰文化”气息的文化产品和文艺创作,不断充实僰苗文化内涵,提高“僰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申遗”工作,使之成为珙县对外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名片。二是发展特色群众文化。努力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苗族手毽比赛、僰人赛神节等,掀起繁荣特色民间文化活动高潮。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各乡镇的电声乐队、秧歌队等,组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同时,通过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加快僰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深入研究、发掘僰人的生活、宗教、军事等历史,形成特色文化产品,采取措施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僰文化特色产业的尽快形成。积极支持“珙石雕”、“僰乡猪儿粑”、“僰乡白酒”等一批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助其做大做强。

(五)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标志。一要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原则,结合全县实际,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相协调,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要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县城文化馆、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宣传走廊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拓展县会议中心功能,建成集会议、文艺演出、培训展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设施,全面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国债项目建设契机,建设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力推进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三要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层服务点,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体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大力开展“公益电影到农家”、“四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活力源泉。人才是发展文化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队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文化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场感召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队伍人才辈出、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机制,制定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办法,吸纳和引进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等紧缺文化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切实解决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二是配齐配强县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乡(镇)文化专干,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其组织和管理素质。三是积极培养群众文化骨干,成立民间文艺团队、专业协会等,并为他们创设交流活动的舞台,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构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公共文化人才网络。

第二篇: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激活“软实力” 增强生命力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四:改革篇

刚刚结束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证明了一个事实:已完全被激活的柳州文化“软实力”,赋予了柳州城市强大生命力的无限美好。

我们在品尝着多滋多味文化大餐的时候,一种“丰收”的喜悦洋溢心头——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空前繁荣。

正如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柳州已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柳州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工业具有响亮知名度、文化具有勃勃生机的新柳州正崛起于八桂大地。”

艺术院团创出新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创出一条由自发向自觉、由局部调整向整体推进拓展的新路。由此,我市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艺术创作青春焕发。

——艺术院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市专业艺术剧团改革成为全区先行者。按照体制创新、机制灵活、资源优化的原则,将原有的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四个国有文艺院团与柳州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组建成立全区首家集创作生产、演出、剧场管理、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剧院。2009年10月,我市通过《整合柳州市直属专业剧团、柳州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改革方案》。

2010年8月,新组建的柳州市艺术剧院隆重挂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评价说:“柳州市艺术剧院的挂牌,是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的突破性成果,是柳州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实质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柳州再次为广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道路,积极推进整合文化行政执法资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并取得初步进展。我市通过撰写《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相关政策》等5份改革方案、文件材料,推进执法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制,形成了制度改革和内部机构与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方案,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改革整合后的柳州国有艺术院团,大大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艺术创作新作迭出,重大赛事频频获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极大地改变着我市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活了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市发展生命力。我市艺术院团改革实践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遵循世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才能激发艺术院团内在的发展活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创作、产品和演出水平。

文化产业扬帆起航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和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我市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驱动文化产业扬帆起航。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表示,近两年,我市积极发挥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功能,全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策划水上大舞台、柳州文庙等项目以文兴城、以文扶柳的产业方案。

——配套服务不断升级,票房收入大幅增长。在推进基层经营单位设备升级改造中,完善市文化艺术中心消防系统、配备货运升降平台系统,建成广西首家双机3D影厅,其全年票房总收入达645万元,同比增长6.25%;柳北剧场相继建成3D影院,全年票房总收入250万,同比增长27,55%,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各县民族文化旅游点发展。通过深入到三江、融水、融安等地的乡镇、村屯,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细策划三江程阳八寨侗族文化、融安鹭鸶洲龙舟文化、融水长赖苗族风情园文化旅游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的文化产业阵地。其中,融水县组织以民族特色“芦笙踩堂”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演出队伍8支以上,以赴广东、浙江、东北等地演出、在旅游景点驻点演出和参加庆典演出等方式,每年为家乡带来近400余万元的收入,成为融水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走出去、请进来”,文化招商引资取得喜人业绩,2010年我市共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46亿元,完成任务的129.2%。

事实上,我市除了传统文代产业厚积薄发,涵盖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也十分抢眼。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的领域将不断延伸拓展,新的文化产业格局将并发出更加强劲的城市生命力,书写柳州更加美好的篇章。

日报记者谭彦斌

精品闪耀尽展龙城魅力

——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成果篇

柳州这片深厚的沃土,总蕴涵着一种爆发力。埋头耕耘的龙城儿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

《八桂大歌》 囊括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等多项殊荣 ;《铜鼓敲出壮乡情》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 ;《红瑶梦》 获得“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最高奖—— —“优秀剧目奖”;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柳江之夏”2010年7月获得国 家文化部群星奖;……一部部高规格、高品位的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个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百花齐放。一个精品闪耀、文脉充盈的文化强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文化惠民

群众文化品牌百花齐放,公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精彩回放】今年7月到9月,在人民广场、刘三姐大舞台、雀山公园、江滨文化广场、鱼峰公园广场,以及各城区有关社区、企业、工地的广场等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歌舞、小品、曲艺等为主要形式的文艺演出次第推出,以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宣传、禁毒宣传、文化娱乐等为主要题材的数字影片多次放映,“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红色文惠讲坛也在市图书馆成功举办。

这是我市第十二届“柳江之夏”群众文艺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性惠民文化活动,每年一届,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十余年不断。并由此催生了我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大发展。

【集中展示】“柳江之夏”、社区文化体育节、“八桂群星奖”、“龙城金秋”、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群 众活动深受欢迎,城中区“欢乐城中”、柳南区“欢乐柳江南”、柳北区“北雀欢歌”广场文化活动、鱼峰区“鱼峰之声”、柳城县“柳城太平壮欢”“百村百戏”、融水县“情系苗山”农村文艺会演、融安县“激情融江艺术节”、三江县“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各县(区)文化品牌活动等精彩上演。

【记者感言】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龙城百姓的生活,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百姓喜在其中,乐在其中,也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文化产品创作繁花竞妍,“柳州智造”提升文化实力。

【精彩回放】“世世代代哟,都在这大山里住哟 ;祖祖辈辈哟,没离开家乡的土。天上的云朵哟,请你带上我飞出大山,告别贫困去寻找幸福。”红瑶女孩山翠站在白云缭绕的大山顶上远眺,气势磅礴的合唱响起。

2010年1月,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在柳州开幕后,我市彩调剧团首演《红瑶梦》。

这是我市整合几个专业剧团的力量,以柳州自己的编剧、导演、舞美组成创作团队,把我市红瑶女童的故事和民族工业发展结合起来,创排的一台具有浓郁的柳州气息的现代彩调歌舞剧。在歌舞和音乐方面以传统彩调剧种为基础,加入了大量的现代音乐时尚元素。

【集中展示】“十一五”期间,我市依靠本土创作力量先后创排了广西民族歌舞荟萃《刘三姐故乡的歌》《红瑶梦》 等精品大剧,是继《商海搭错船》《白莲》《八桂大歌》《柳宗元》 等精品剧目之后的两部力作。另外,大型新编桂剧《柳宗元》、小戏《撬妹门》、小品《窗外》《摆呀摆》、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 以及融水县创排的苗族民俗风情歌舞展演《风从苗山来》等优秀文艺作品,不仅在全区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风从苗山来》晋京演出也迎来一片喝彩。

同时组织创演了多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演出及晚会,包括2006-2010年柳州春节联欢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首演晚会等 ;创作书画艺术作品400多幅,篆刻50多方,举办大型画展5次 ;编辑出版发行了学术类、文史类等一批图书,如《柳州白莲洞》《柳州彩调剧目选》《博物馆文物精品》《柳州胡志明旧居画册》《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记者感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尽展龙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突显柳州元素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文化名城的宝库,也为我市由广西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型储存了不尽的财富。以文为媒

文艺精品集群发力,全力打造柳州城市名片。

【精彩回放】“岁月如歌,八桂如画。八桂大地哟,龙飞凤舞,天上人间。”几十名演员站在巨型旋转舞台上放声高歌,雄浑高亢的歌声悦耳动听。今年3月1日晚,将广西民歌、舞蹈、民族器乐、民族

服饰完美融合,以独特的音画形式描绘八桂大地壮、苗、瑶、侗、京等民族五彩斑斓生活的《八桂大歌》在国家大剧院徐徐拉开大幕。

【集中展示】2003年4月,《八桂大歌》作为“十五”规划中广西文化艺术精品的重点剧目代表作首演成功。2004年,该剧目获得了本全国惟一连夺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国家“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的三冠王。

2011年3月1日至2日,《八桂大歌》又唱响国家大剧院。这是广西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剧目首次登顶国家最高艺术殿堂。随后,《八桂大歌》 一路歌声嘹亮,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柳州的一张闪亮名片。至今演出426场,晋京展演5次,先后参加了“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开幕式、“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的开幕式等重大演出。2007年,“柳工之夜”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依托全国会堂(剧院)工作研讨会理事会、中国西部演出联盟的平台,引入创新合作模式,在南宁、南昌、南京、杭州等地巡演38场,社会效应和市场效益双丰收。

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代表柳州、代表广西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6场,一展柳州人的聪慧与魅力,得了组委会领导和主创班子的赞扬,编导和演员代表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记者感言】柳州文化领域从来不乏精品,从《八桂大歌》《白莲》《柳宗元》等,再到去年代表广西参演《复兴之路》,柳州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不断活跃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级别的舞台上,也将柳州独特风采与魅力展现给世界。

日报记者 段红梅(图表素材 叶子摄)文化精品工程结出硕果累累

●《八桂大歌》 囊括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 ”“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剧目 ”等多项殊荣 ;●“柳江之夏 ”群众文化系列活动2010年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铜鼓敲出壮乡情》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 ;●《红瑶梦》获得“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 ”最高奖“优秀剧目奖 ”。

文化活动品牌遍及城市乡村

●“柳江之夏 ”、社区文化体育节、“龙城金秋 ”、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等系列群众活动深受欢迎 ;●城区有城中区“欢乐城中 ”、柳南区“欢乐柳江南 ”、柳北区“北雀欢歌 ”、鱼峰区“鱼峰之声 ”;●各县有柳城县“太平壮欢 ”“百村百戏 ”、融水县“情系苗山 ”、融安县“激情融江艺术节 ”、三江县“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 ”。

文化服务体系惠泽城乡

——

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软件篇

走进新建的市博物馆可以参观到6万多件馆藏文物,步入重建的柳州文庙能感受到孔子文化的厚重,徜徉碧波荡漾的柳江岸边,愉悦于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唱响……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修葺一新的柳侯祠,临江展开的军博园等等,现已成为柳州这座文化名城最为璀璨夺目的城市文化地标。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精彩纷呈,艺味飘香,群众乐于其中,文趣盎然。

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文化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文化服务从简单到多元

“十一五 ”期,我市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从而进入民生为本的“服务创新发展期 ”。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群文活动的繁荣,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公益性、均等性、便捷性日趋完善,使之成为柳州城乡和谐、社会安定的一大支撑点。我市的群文活动,已从“唱唱跳跳 ”的一般性文化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从满足人民群众由简单的读书、看报到文化欣赏、文化创作的多元文化权益。

按照我市建设“文化柳州 ”工作思路,市、县文化部门近几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知识工 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社区图书馆、社区艺术培训中心和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 ”建设,做好城区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工作,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街道)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我市还加强对已 建县区、乡镇、村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节点的检查指导,强化共享工程节点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市图书馆连续四届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 ”称号,2010年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并率先安装完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的部分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成为广西第一个上网提供服务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广西第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

我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要让群众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而且还要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提高生活品位。

这几年,我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社区文化体育节、“八桂群星奖 ”、“柳江之夏 ”、“龙城金秋 ”、元宵花灯、农民艺术节、2011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系列活动异常活跃,而这些活动已成为我市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性文化。

其中,每年一届的“柳江之夏”活动在五年间举办演出及各类活动100多场,参与人员及观众达到60余万人,促进了我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至2010年底,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已由原来的876支发展到1026支,人数近万人,评为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18支,市级优秀村屯文艺队83支,小康文化示范户109家,41户被授予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荣誉称号,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

除此之外,我市城区每年组织40场以上、各县组织60场以上广场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些活动充分证明了我市服务和繁荣群众文化所取得的成效。

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强大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工作全面到位,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强大。

—— —开展广泛的文化下乡活动,以“基层服务号”、“2131”放映活动、文化科技“三下乡”等主题活动为重点,送书刊、送电影、送农科信息、送文艺表演到各县区、社区和乡镇、村屯。期间,全市每年组织文化下基层不少于12次,送书下基层320次,共104833册,放 映电 影30005场,送戏下乡200余

场。

—— — 充分发挥“和谐文化服务行”带动作用,基层文化空前活跃。我市以刘三姐大舞台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周周演”活动,吸引了各城区250多支文艺队共1500人积极踊跃参演,共演出29场,为8万余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各县利用广场等活动场地,将“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等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共416支文艺队参加,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200万人次。

—— —积极培训农村、社区基层文化骨干,文化队伍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我市平均每年投入约30万元,结合“文化致富”工程,针对县(区)开办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会)50余次,培训人数3000余人。

—— — 抓住机遇,鼓励和指导县(区)争创先进。我市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下县(区)进行指导,推选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和项目建设参加自治区文化厅开展的评先、试点工作。各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契机,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2009年鹿寨县成功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实现我市全国文化先进县零的突破。

值得称道的是,五年间,我市文化市场安全健康有序,文化市场依法行政工作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法行政投诉事件。日报记者 谭彦斌(图表素材 叶子 摄)

公共文化阳光洒遍龙城

——“十一五”以来文化柳州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硬件篇

10月1日晚的“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异彩纷呈,由央视台柱朱军和朱迅主持的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开幕式晚会盛大上演。这场演出,也是“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自去年7月启用后承担的第270场表演任务。这个江中景观大舞台,目前已接待中外观众130万人次,成为百里柳江上一颗名副其实的明珠。

其实它还只是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冰山一角”。今日龙城大地,各类舞台上歌舞翩跹,博物馆里人流如织,社区图书室里书籍报刊琳琅满目……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陆续投入使用一大批高标准的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的阳光洒遍龙城大地。

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滋润百姓生活

【百姓感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苗语电影,看书就去农家书屋,有空就去文化广场打打球,现在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乡岑碑屯苗寨的陈阿伯高兴地说。(楷体)

【全景图】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柳州”工作思路,市、县文化部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县市、社区和乡镇村文化设施体系。突出抓好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广播电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见证】“十一五”期间,新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含共享工程乡镇基层分中心)7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城区图书馆4个、10个县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97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44个社区文化点,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社区(街道)文化服务网络。至2010年底,全市252个社区已建成8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柳北区建园社区、柳南区利民社区、五菱社区和宏都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鱼峰区江滨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同时,加强对已建县区、乡镇、村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节点的检查指导,强化共享工程节点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作用。

【画外音】2009年,电视剧《刘三姐》的音乐主创们来柳采风时,听到“山歌王”们幽默生动的演唱,感叹柳州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这足以说明我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威力。

地标性文化设施多涌现——编织文化地图

【百姓感受】家住城中区斜阳路景霞丽园的李艳丽喜欢到柳江边散步:“如今柳江上多了一颗„明珠‟,加上文庙、军事博物园、工业博物馆等,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楷体)

关键词:水上大舞台

柳州文庙

军事博物园

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黑体)

★水上大舞台(黑体)。“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在“百里柳江”中格外引人入胜。从动工到落成仅用了110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浮动舞台。市委书记陈刚称赞其是柳州城市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可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文化工程”,可作为我市的“文化航母”凌波远航,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柳州文化独具禀赋的品位与精妙。

★柳州文庙(黑体)。文庙建在柳江南岸的蟠龙山与灯台山之间,西连蟠龙山瀑布广场,东为待修建的窑埠古街,整个建筑群由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厚德明伦堂、崇圣堂、文昌塔等组成,与周边的蟠龙双塔、王氏山房、“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一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工程于2009年10月9日奠基,201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9月28日交付使用,2010年国庆前后多达100万游客朝拜先哲孔子。如今的文庙,已经成为龙城耀眼的文化地标。

★军事博物园(黑体)。猎潜艇、坦克、加农炮、军用飞机……5月31日才开馆迎客的军事博物园各类大型军事装备一应俱全。这是一个集纳有海、陆、空等兵种的武器装备和军用设备的博物园,是广西唯一具有军事题材的博物园,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

★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黑体)。正在建设的“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将大剧院“变身”为柳江东岸上两条充满生机的“飞鱼”,将以刘三姐演艺大剧院为龙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歌舞娱乐场所、文化酒廊等,打造成为集大剧院、音乐厅、影视厅、KTV包厢、小型视听综合厅、录音棚及休闲健身会所、酒吧餐饮等时尚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柳州风情“百老汇”,成为广西首屈一指的高端大型文化娱乐场所。

此外,“柳州工业博物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也都在按计划积极推进中,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画外音】“十大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进,让一批批体现柳州城市文化底蕴和展示柳州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组成了一张“文化地图”,润泽着龙城人民的精神世界。这张“地图”渗透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寄寓着这座文化之城的无限未来。

日报记者

段红梅

文化柳州满天彩霞

——“十一五”以来我市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文化惠民的精彩表达

柳州,百里柳江之上,文化之水汇成滔滔之势,在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里,掀起欢乐高潮,波涌国内,声震海外。

按照市委书记陈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加快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的宏大思路,以近乎完胜的姿态,赢取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柳州文化建设的漂亮一役。

山滋水润,“文心”独具 ;寻流溯源,创新引领。

高屋建瓴、卓尔不群的文化柳州建设,之所以能在广西品高一格,离不开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市文化建设的不凡举措。

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的市委书记陈刚多次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是城市之魂。柳州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成就,离不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智能推动,文化既是柳州“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核心动力,也是柳州“五美五好”的城市价值体现。

龙头文化点石淬炼成金

“十 一五 ”期间,我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多。在“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文化设施和场馆、文博事业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的投入达11亿多元。

新辉耀眼的柳州文庙,惠民为本的“柳江明珠 ”,广西唯一、西南规模最大的军博园,即将在央视“开屏 ”的国内第一部30集电视连续剧《刘三姐》,已在央视热播的国内首部动画教育电视连续剧《心灵之窗》……近两年,“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形成了柳州文化建设的龙头效应。它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加速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增强了柳州的文化创新力和传播力;极大满足了柳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了柳州对外交流的城市影响力。

这些民生为本,大处着眼的文化工程建设,大手笔,大思路,大视野,大架构,成为远者来、近者悦的国内文化盛事。

紧接着,完成一个,增补一个。新增的“博物馆群”建设、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30集大型儒学文化动画片《论语》、新排大型舞台剧、30集工业题材电视剧、千个阅报栏等6个项目,已经扩容为我市的文化新军。

历史名城文脉历久弥新

珍惜历史,才懂得珍视现在。

柳州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可深挖潜的“文化金矿”。在我市得到科学的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2006年6月,国务院将胡志明旧居、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柳侯祠碑刻、昆仑关战役旧址等5处9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柳州市区内“国保”零的突破。至此,我市共有8处11个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杨廷理及其家族墓群、柳州市摩崖石刻、机场及防御工事群旧址、明代东门城楼及城墙遗址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也已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审核程序中。

“城绩”斐然的考古发掘,让我市一大批文物“涅槃”“新生”。2008年至今,我市共复查文物点627处,新发现文物点650处。特别是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领衔实施的柳江流域文物调查成果显著,其中都乐-帽合史前文化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8全国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柳州亦走在广西前列。获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3人,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16人。“非遗”普查从2006年迄今,共采录到6县4城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信息约6000条,涉及民间文学、民俗、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10个种类。并编撰印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柳州市卷》。

惠民为民城乡群文活跃

惠民为本,贴近民生。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进入民生为本的“服务创新发展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将群文活动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文艺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丰富了柳州老百姓的多元文化生活。

全市共86个乡镇,已建成面积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占全市86个乡镇的90%,在建乡镇文化站9个。939个行政村,至2010年底,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村级文化室627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934个,农家书屋1147个。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9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0.99% ;电视覆盖率达95.58%。

同时,还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免费培训,大力组织和推动群文活动的开展。

2010年8月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的“柳江之夏”群文系列活动,与“龙城金秋”“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刘三姐大舞台”活动并列,成为柳州的四大群文品牌,创造着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

通过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基层服务号、农村文艺会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载体,我市大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

广泛组织开展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已在我市社区、村屯培育各类艺术团、山歌队、彩调队、芦笙队、腰鼓队、器乐队、龙狮队1206支,19000多名业余演员,活跃于我市六县四城区的文化热土,年演出量达上万场次。

体制激活产业初现成效

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柳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引擎。不断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为柳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也催生了柳州文化发展的新纪元,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广播电视改革深入推进,广电系统实现“局台分开”,成立了“柳州广播电视台”。专业艺术剧团改革为全区先行,将原有市歌舞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和柳州文化艺术中心的文化资源整合,组建柳州市艺术剧院。柳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挂牌成立,将原来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执法队伍三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初步进展。

2010年,新闻出版服务业年生产总值近5.2亿元。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业的年营业总额达2亿多元。旅游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17%,年收入达68.2亿元之多。

外拓内引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引进来相辅相成。

2010年晋京展演的苗族歌舞《风从苗山来》,2011年3月晋京在国家大剧院展演的《八桂大歌》,2010年赴京展出的“画家眼中的大苗山”“美丽柳州—— —民族风情台湾花莲凤林书画作品展”等,皆为我市精品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文化引进来也看点良多,“优秀剧目月月演”让龙城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品剧目。今年初至今,已引进16个国内外优秀剧目入柳商演。

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更是我市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有机结合成功典范。非洲的手鼓、热情的桑巴曲、苏格兰的风笛,在柳州激情震响。52个国家外籍演员,为柳州人民献演令人醉美的异域风情。还有应邀来自国内的56个民族的“原汁原味”代表,以别具一格的民族方阵展示出绚烂无比的多元文化色彩。央视著名主持,大腕级演艺明星,国内各级媒体,荟萃一城,盛聚柳州,在共享柳州文化精彩、精妙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媒介,为柳州文化的不同凡响喝彩,向八方传播——柳州“文”名,声闻遐迩。

文艺创作处处繁花胜景

襟怀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环境,耕耘出我市文艺作品创作的丰收场景。涌现出大量为历史剪影、为时代作传、为人民立言的力作。“十一五”期间,共出版、发表、小说作品50余部(篇),散文作品100余篇,诗歌集7部1000余首,大型报告文学作品5篇 ;涌现出《柯天国市井小说》《中国侗族在三江》 等优秀出版物。影视作品创作也是繁花胜景,“十一五”期间,创作和产生了电视剧《青春正步走》、大型系列古装电视剧《刘三姐》《三揭皇榜》,动漫电视剧《心灵之窗》等一批影视作品 ;电视纪录片《作家肖甘牛》于2009年10月荣获中国第六届电视纪录片党建类银奖 ;宣传电影《田歌》在全球公映,摘取2010年希腊奥林比亚青少年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评委会大奖”。

《刘三姐故乡的歌》、侗族风情歌舞剧《珠郎与娘梅》、苗族民俗风情歌舞展演《风从苗山来》、彩调歌舞剧《红瑶梦》等新近舞台作品,也是好戏连台 ;《窗外》《铜鼓敲出壮乡情》等精彩纷呈的小戏、小品、舞蹈、曲艺等近百个舞台作品同样缤纷其中。日报记者叶子报道

第三篇:夯实党建基础促进全面发展

夯实党建基础促进全面发展

沙堆镇下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版土面积47.47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党员669名,共有24个党组织。今年以来,我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创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示范乡(镇)、红旗村(社区)的工作要求,以“夯实党建基础,促进全面发展”为重点,紧扣发展主题,注重工作实效,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

一、全面发动,营造创建工作浓厚氛围。一是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4月2日全县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动员会后,5月15日,我镇党委召开了全镇村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镇机关干部“五个基本”活动动员会。随后,又召开了3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 “五个基本”建设工作,形成了层层动员,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二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我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党务副职、组织委员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综合组、指导组、宣传组等3个工作小组,负责“五个基本”建设日常工作。三是制订实施方案,稳步扎实推进。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和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二十条的要求,制订镇、村两级开展“五个基本”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下发了6个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工作措施和时间 1

安排,确保“五个基本”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先后投入3万多元,在通沙公路沿线、九井新街两旁悬挂宣传横幅43条,标语牌58条,开办了标准化宣传橱窗12个,形成具有特色的“党建文化一条街”。同时,我镇党委利用简报、宣传栏、远程教育网、电视台等媒介大力宣传“五个基本”创建内容,将活动要求宣传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去,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循序渐进,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进展。一是抓督办促落实。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全面了解和分析党委和各支部的基本情况,分别落实各单位工作重点,实行例会督办。每周星期二,我镇机关党委成员、包保干部到各自包保的村(社区)进行一次督办检查,找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限期整改,逐项落实。二是抓示范促整体。我镇党委对港背、沙堆、湾船咀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级组织,搞好示范点建设,引导部分村将办公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实《村级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规范化建设二十条》,镇、村两级严格按规定要求,专班运作,专人负责,分项填写,逐项落实。如,将沙堆镇村开展创建活动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县领导督办情况、及开展“五个基本”建设工作的好做法、好典型,整理成册,制作电视专题片,建立了健全的业务台账。三是抓本级促下级。我镇党委从党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员电教室、工青妇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等“五室一中心”党建阵地入手,按《2010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考评细则》要求,逐项完善基本制度,建全基本台账,做到资料整齐完备,制度规范上墙,内容真实客观。如,便民服务厅有党委班子成员轮流带班、有来访说事记录。今年,便民服务厅共接待群众说事30次,解决公路硬化、水利设施、农村饮水、低产田改造等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35件,化解村级矛盾纠纷12起。由于我镇党委的高度重视,我镇10个村(社区)中,8个有办公活动场所的村(社区)按“二十个一”要求搞好了规范化建设,另2个村完成了台账资料建设。

三、抓住关键,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一是抓好十件实

事。按照创建工作具体部署,完成十件实事。即,“十个一”:分层次培训一次党员干部;完善一批村级活动阵地;组织一次镇村干部理论知识关考试;镇机关干部每人为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各支部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评选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搞好一批项目建设;慰问一批特困党员和群众;帮扶一批特困学生;组织一次外出红色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今年7月,我镇党委组织机关部门党员开展义务献血活动,110名党员参与义务献血,共献

血16600毫升,排在全县乡镇前列,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好评。

第四篇: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1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推进教育追赶跨越式发展 ——柴河林业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综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三年多来,在柴河林业局党委、林业局“一年打基础,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大变化”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在林业局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全局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扬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柴河创业精神,努力拼搏,追赶跨越,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环境建设实现了提档升级,校园文化品味呈现出标新立异,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规范、育人、激励功效已经得了彰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中考成绩连续三年攀升,全局中小学校全部进入省级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行列。

一、调整布局,加大投入,长期规划绘远景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三年前我局有三所小学,三所初中,一所高中,共计七所学校。那时的学校也受大气候的影响,生源锐减,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落后,校园建设参差不齐,校园管理因循守旧,优质师资生源外流,教学质量呈现下滑趋势。为了促进全局一盘棋整体发展蓝图,使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局党委、林业局高瞻远瞩对全局教育资源进行大刀阔斧地整合与优化,将位于局址100多公里的原第三中学整体搬迁到山下,与原第四中学、第五中学整合为柴河林业局初级中学,将原第一小学与原第二小学整合,原第三中学附小与原第三小学整合,这样,由原来的七所学校整合为四所学校。完成了学校整体布局后,林业局投入巨资对新学校进行改造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三年来,林业局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学校建设。为初级中学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硬件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现拥有电脑92台,教学专用室规范,建有高标准的校园网,每间教室里都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设置摄像等数码辅助设施,教学设备完善,配有功能完备的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建设了较为完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光纤入户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宽带终端通到了每个办公室,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液晶显示屏的学生微机室,班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校园广播系统,教学楼装饰一新,校园内彩砖铺路。校园文化建设别具风格。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初级中学的办学条件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森工系统的一流水平,学校优美、洁净的环境,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008年以来,林业局累计为三小学投资700余万元用于改造办学条件,增加硬件设施。林业局为学校投资将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重新装修粉刷一新。林业局为学校购入72台台式电脑和19台多媒体,新建了多功能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更换了学生及教师桌椅、班班配备多媒体,同时投资建设了火山岩沙跑道,铺设了南北操场,添置了广播站设备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校园环境改造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的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建设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第一中学对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微机室、通用技术室进行了设备和器材的补充,使其达到了标准化。微机室有学生机54台,光纤入网;班级配备了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仪,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一个u盘共教师使用,实现了电子备课和电化教学;班班配置有线广播,各个楼内设有监控录像,声光电等设备齐全。完成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墙体粉饰、校园亮化工程,新建了学校图书馆,现藏书达4.1万余册,今年,还投入300多万元为第一中学建设了300米环形塑胶跑道和2个塑胶篮球场,并为各学校重新粉刷了楼堂馆舍,将学校厕所由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全局中学小校园文化层次,为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持久的工程。因此,我们要求各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拟订出学校近、中、远期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要求做到方案有特色,举措有创意,操作有实效。为打造精品校园文化环境勾画出美好的发展愿景。

二、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优化外显促内涵

(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努力促进外显文化合理布局,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在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上,格调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决不比空洞枯燥的说教逊色。尤其是外显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可以让师生解读其中蕴含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加深生命的体验,感受校园文化的韵律。我局各中小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做为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各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师生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他们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注重搞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宏观上,规划好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微观上,注重开发利用校园的每一个细小角落,重视花草树木的培育,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内部的设计,校园过道、教室走廊的壁画设计等,无不体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1、让文化走廊成为展示的舞台

各学校集思广益,精心策划,分别设置了“艺术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等楼层文化,在其间布置了师生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第一中学注重建设丰富的学校的走廊文化,他们改变了以往传统布局,一楼为文学长廊,悬挂经典的文学作品展板;二楼为科学长廊,悬挂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展板;三楼为高校长廊,悬挂著名的高校简介展板。初级中学的悬挂式宣传牌,温馨的名人警句、格言为狭长的走廊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第三小学在走廊文化建设上别具匠心,构思巧妙。漫步教学楼走廊内,每一面墙壁都能和师生对话,每一条走廊都溢满书香,每一个空间都蕴含育人的态度:我们把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立志、勤学的名言警句配上或意境幽雅、或古朴深幽,或活泼跳跃的背景图制成的彩色图板,悬挂在每一面醒目的墙壁上,不仅激励着师生要终身以书籍为友,同时也使他们受到心灵的洗礼与震撼;《论语》《劝学》中那一条条含意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语句随时映入每个师生的眼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心智罗盘的指向;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弟子规》承载着至理真道,折射着人文光芒,使学生道德水平与日提高,如春园之草日有所长;“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走进校园快乐读书,彰显才华放飞梦想 ”等一条条醒目的标语劝勉师生追求读书的最高境界;“轻声慢步显君子风度,和声细雨显淑女气质……等温馨提示语,让健康的思想占领每个个角落,随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一幅幅略显稚气,初见功底的学生绘画作品,手抄报、书法展览……给人以质朴、清新的感受,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浓浓的书香味加之一盆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花草饰物的点缀,构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育人氛围。

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各类功能教室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这里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展示舞台。各学校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学校教师注重创造契机,以班级和办公室为阵地,创造性地开展“书香班级”建设活动。除每班教室的条幅,班级栏有固定的位置,与全校整体保持一致性的同时,你还会发现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书海拾贝”,“小书虫展评栏”“阳光书吧”等风格各异的宣传栏,形成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孩子们,每天伴着具有古典韵律诗文吟诵的铃声进入课堂,手捧书本,甜甜阅读,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法作品,品味到“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你能做到的,比你想像的更多”等朴实无华,又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一个个宣传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触目便能尽收五彩斑斓的名品佳作,而其作者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学校各部室根据自身的功能特点将制度、标语上墙,教师办公区域设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八种意识”、“五种精神”、“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时刻引领和规范教师言行,这利于教师个体办公和集体备课,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集体智慧的整合。

2、让每面墙成为教育的阵地

建设“学习型校园,书香校园”是全局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第三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些建设,使整个校园立刻呈现出一种浑然的书香和流动的意韵。校徽“至诚之燕”构思独特,设计新颖,寓意深刻。3幻化成“翻开的书籍”,代表着“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3围绕成心形,揭示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以及《中庸》的精髓---“至诚”的理念。3飞舞成桥梁,暗示着跨越艰难、勇往直前。3与小组合成怀抱爱心、凌空飞翔的“至诚之燕”,象征着为教育事业衔泥做窝、孜孜以求、奉献至诚之心的“3小”教师,也象征着在漂满书香的校园中自由翱翔、朝气蓬勃的“3小”少年,更加喻示着“三小”及其学生广阔的未来。“厚德薄学,求实创新”的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不仅体现了我校突出以德为首,尊重知识的理念,还展现了我校追求理想办学境界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一字一句读好书,一生一世做真人”的校训,是对全体师生的激励和鞭策;“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发展 的乐园、做社区生活的典范”是我们的办学目标。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思想的表达,教育行为的诠释,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的基调和指南。走在南操场,你会被一条长廊所吸引,紫铜色的浮雕,镌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配以长城和少先队员的组画,展现我中国少年之雄风,激发我少年爱国之情感。在教学楼大厅,隽有“用书香润泽生命,用一生发展奠基”两幅古色古香的浮雕分列大厅两侧,彰显厚重的文化,营造书香氛围;

学校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校园环境美化力度,力求绿中求美。现在步入三小,映入眼帘的是百花吐艳,绿树成荫的自然美景。北操场四周的杏树、松树、柳树,随风摇曳,生机勃勃;教学楼前四个长方形花坛里翠绿的三叶草,鹅黄的彩叶草,粉色的刺玫,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南操场两块绿化带,有松树的俊秀挺拔,有美人蕉的娇艳妩媚,有映山红的缤纷多彩„„校园绿化工程结束后,校园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边角地带精心绿化,师生们步入校园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大花园让人赏心悦目,学生们在绿草如茵的校园里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享受着环境的幽雅,真是孩子生活的乐园,成长的绿洲!进入一中一个巨型雕塑威然屹立,平坦的草坪,错落有致的白杨、垂柳,争奇斗妍的鲜花,仿佛奏出一曲曲迎宾乐章,彰显着文化建设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效。

(二)规范良好行为习惯,努力促进内涵文化深层发展,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蕴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跃动在讲台上,充溢在校园里,显现在人们的言谈与行动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长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十分重视的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活的校园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

1、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第一中学开展“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一是通过分布在教学楼前的宣传橱窗、教室及草坪文化牌爱护环境的提示语、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养成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二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如“做合格中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通过这些专题活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

(1)、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多年来,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每周一升旗、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和“党在我心中”演讲赛、“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与柴河派出所、柴河交警队等单位长期开展禁毒宣传、交通安全、法律讲座等教育,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开展了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坚持“学雷锋讲奉献”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3)、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

(4)、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报告会、主题班会、宣传板报、感恩征文、观看邹越感恩演讲,进行“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的“四爱”教育、邀请感恩励志报告团到学校演讲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懂得付出和回报,懂得去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小学在养成教育方面,在常规管理中拓宽渠道,创新形式,本着从小事做起,从细微抓起,从点滴管起。建立人人是学校小主人的主人教育格局。

(1)班级管理中学习魏书生管理办法,建立班规,实行人人肩上有分工,以班规约束每个学生。升旗管理中以小故事大道理和每周一首红歌演唱为抓手,提高升旗仪式的教育意义。中午抓好德育十分钟时间进行教育。利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爱家乡。

(2)开展爱家乡美好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学校三、四、五年学生走上街宣传爱护环境的意义,向过往行人发放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并进行擦脏活动。使居民懂得人人要保护家乡设施、爱护周边环境、为美化家园做贡献。

(3)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活动。为落实教育部新下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柴河林业局第一小学加大对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宣传的力度,利用橱窗、板报、绘画等途径,让学生掌握一般礼仪的做法,每天进行检查,教师做好记录,每周评出学生中的文明之星,在校会上进行表扬,以此鼓励所有同学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第一小学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比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漫画比赛等,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同学们的自觉行为意识,使校园文明意识大大提升。

初级中学努力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创办学校自己校刊《繁星》,向广大师生展示教师的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校园新闻、班级管理亮点,活动赛事等,为师生提供了展示校园风貌的平台。

校园广播站是初级中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都是在学生会播音小组的认真准备下及时播出,内容涉及生活常识、校园风采、教师采访、诗歌朗诵、哲理故事等等内容,小小广播站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学生会建设我校班级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学校政教处非常注重学生会组织建设认真培养学生会干部,分设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习部、生活部、组织部、体育部、文娱部等部门,协助教师进行班级、校园卫生管理、间操质量、课间纪律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又为学校日常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初级中小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是对广大师生的心灵洗礼,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对师生灵魂的陶冶。面对国旗,全体学生庄园宣誓:“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不愧于老师良苦用心,不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旦旦誓言响彻校园,道出了初中生立足学业,刻苦发奋的决心,也是对成长航向的一次次矫正和鼓励。

学生仪容仪表是学校整体风貌的展示,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仪容仪表,提倡标准的发型和服饰,“无声走廊”和“放学排”良好习惯的养成,领导干部全天在校值班,看护学生安全,目前初级中学师生整体风貌严谨,入校放学秩序井然,校园文化氛围。

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初级中学组织全校学生会成员、团员代表等学生到海林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

参加扫墓的学生代表身穿校服,手举红旗,胸戴小白花,来到海林市杨子荣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和鲜花,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聆听讲解员讲述了清明节的来历及杨子荣烈士的战斗故事。勉励学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党和祖国,以慰祭先烈的英灵。使学生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大课间操是我局各中小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上午和下午都有35分钟的跑操时间,广大教师体验到了大课间操的独特魅力,全体老师也参与其中。每当课间操音乐响起,各班学生和全体老师早早来到操场。站好队,摆起臂,迈出整齐的步伐,和着雄壮优美口令音乐跑起轻快的步子,全体学生已没有原来的懒散和凌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一列列阵容,令人振奋,感到震撼,每次跑操都引起很多路人在校门外驻足观看,大课间操已经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中小学生文化底蕴,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局组织全局中小学开展了主题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首届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各学校精心筹备,突出特色,比赛不仅赛出了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学国学,做中国人的浓厚氛围。

2、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在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及学生个性心理方面都大有裨益,同时更能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

第三小学每周四下午兴趣小组的学生纷纷奔向不同的活动室。舞蹈室里,舞姿翩翩;声乐室里歌声嘹亮;绘画室里挥毫泼墨;书法室里寂静无声;微机室里,兴趣昂然。学生们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做得有滋有味,学得有情有趣。他们各尽所能,各尽所长,各得其乐。在搞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净化学生灵魂,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崇尚高尚品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旗下讲话,优秀班级评比。每月一次的思想品德主题活动,少先队组织的 “走进军营”军事夏令营、“LSHB”、“少年模拟法庭”、“读书节”、“红领巾人才市场”、创建 “林鹰服务公司” “精典诗文诵读”、“感恩教育”、“唱歌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踢毽比赛”,“跳绳比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染了学生,熏陶了学生。他们在活动中实现着自我教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锻炼了才干、提升了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张扬和升华。

初级中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领健康向上意趣情操。为使教职员工在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协调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初级中学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如排球赛、拔河比赛,成功举办秋季体育运动大会、教职工迎新年联欢会,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103人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歌唱祖国大合唱”节目,在服装、道具、内容等细节精雕细琢,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努力,在全局“庆十一大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局领导及至群众的普遍好评。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职工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学校提出了“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工作策略,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从大课间操、放学排、无声走廊、仪容仪表、文明礼貌抓起,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先后开展了“国庆节大合唱”、“献给母亲的歌学生征文展”、“注意安全、关注生命手抄报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报告会”、“情系玉树、奉献爱心捐款活动”、“走向社区、服务社会学雷锋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文明和谐之风遍布校园。

第一小学开展的“携手共育家校联系会”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他们以上公开课、观看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邹越的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观看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一个系列的活动真正达到了家长和学校共同关心孩子成才的目的。省级关工委领导来到学校检查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题词为:“这里升起了林区绚丽的彩虹”;“林区的花儿朵朵开放”。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感恩励志活动,学校聘请了感恩励志演讲团成员到我校进行演讲,全校师生和家长参加了会议。演讲活动中许多家长和孩子在精彩的演讲中受到了生动的教育,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项活动成为了一本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良好的教材。

3、完善制度文化,实行人文管理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表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它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高品质的制度文化,对师生决不仅仅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方向导航,一种目标激励,并真切地内化为师生的自身素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形成“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并居于核心的地位,它对全体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常常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士气和创造力,并以强大的精神内驱力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第一小学重视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师德是一种高尚精神境界的升华,是一种深厚知识内涵和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

他们以各项制度为约束点: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首先注重教师的职业教育,使教师在行为上有所遵循。学校根据林业局制定的《教师刹风整纪21条》(2011年修订为十条)严格检查管理教师的言行。坚决查处不守纪律的教师。实行月绩效考核,每月考核项目做到完全公开,达到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学校制定《教师工作“十不准”》、《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和“十不准”》、《改变工作作风的管理细则》等制度来规定教师的行为。年初同教师签定《安全管理责任状》、《综合治理责任状》《教学质量责任状》等,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言行规范。坚决杜绝乱订资料、乱办班、乱收费和体罚学生等现象。学校提出教师面对家长要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心态平和,关系和谐。要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办和谐校园。

他们以先进引领为方向点: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所以,学校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力争在师德建设上做到以严格的制度约束教师,以先进的典型引领教师,以动人的事迹感召教师,以反面的事例教育教师,以多层面的评价来考核教师。学校举行业务讲座,组织教师观看名师任小艾、魏书生、孙维刚、霍懋征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介绍,提升了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行为素质,形象素质。班主任胡艳霞老师、朱忠英老师、刘玉芬老师分别在假期全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魏书生教学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中成功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典型教师的先进事迹鼓舞和激励了教师,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学校形成了为“桃李甘愿默默耕耘”的良好风尚,涌现出郝凤霞、王宏霞、胡艳霞等敬业爱岗的先进典型。

第一中学坚信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班子成员经常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订和完善了了《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实施方案》、《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学生宿舍管理条例》、《模范寝室、文明寝室评比办法》《文明班级、先进团支部评选办法》、《三好学生评选办法》、等多项制度,为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三、党员带头,先进引路,示范影响转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对师生具有直接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各学校充分发挥党团队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团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教师和学生举翮思远,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凝练前进方向,争先创优,做教与学的楷模,做文明的表率。学校注重发现和培植典型,聚焦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等先进中的光辉点,借助校内外媒体大力宣传,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发挥榜样的启示、示范、带动效应,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初级中学建立了师德奖励机制,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为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倡导先进文化之风,初级中学每学期都要在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评出各类优秀模范典型,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课改先锋”、“首席教师”、“劳动之星”,“运动之星”、在学生中还要评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腾飞之星”等,初级中学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造一支过的硬的党员队伍,学校把组织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历次义务劳动中,党员教师总是冲在前面,工作到最后一刻,第一小学采取五种措施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以“信”导师德。以“学”养师德。以“规”约师德,以“情”化师德。以“理”论师德。在局组织的“正行风,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活动,姜雪晶、姜延平、陈红代表学校成功地进行了师德论坛。为更好地树立教师的美好形象,学校提出“敬业修德,师德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每个一小人都是一小的一张名片等师德教育口号,认真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每位教师与学校签订师德承诺书,建立举报电话、设立教学开放日。自觉接受社会、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监督,自觉规范思想道德行为和职业行为。我校以“爱心教育”为突破口,举办“加强师德,从我做起”演讲会和塑造教师形象座谈会、“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师德演讲活动,从今年9月份开始每周一下午进行5分钟演讲,五分钟演讲让每个教师的教育生涯和师生情感更加充满色彩,每次的演讲都充满了精彩和感动。

第三小学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统一认识,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并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树立“严谨 求实 奉献 争先”的教风。并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在教师中开展育人工程和塑性工程,并通过校本培训、研修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第三小学少先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第三小学的学生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乐于读书。第三小学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一中学坚持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学校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作为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内树学校精神,外树学校形象,构建学校精神特区,让教师远离庸俗,远离低级趣味,心中永远有追求。发挥了“三个层次”教师的作用。高级教师示范课,一级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提高了全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老教师发挥学科导师作用,中年教师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青年教师发挥勤于学习、积极向上的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悟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也是一种思想的建设,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积累于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体现于师生员工的一言一行,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员重视,齐抓共管。

一是确定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教师新的评价机制,使激励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将激励渠道多样化,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身事业的氛围,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全体教职工,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发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用,重视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校园精神和传统的弘扬,创设健康、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和道德风尚。

三是加强对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校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古训、橱窗、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布置校园内的宣传橱窗、文化走廊,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进行深度的报导及宣传,让校园的每一块地方都会“说话”,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使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形成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四是举办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为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学校举办各种辨论会、演讲会、征文赛,开展校园读书演讲比赛、音乐欣赏、书画作品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五是重视把握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优势,通过网络宣传教育平台,努力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同时,倡导师生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引导师生中的手机短信文化现象。营造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舆论宣传氛围。

六是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的宣传作用。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努力培养和发现人才,及时报导校园新事、好事,激浊而扬清,学子们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享受悠扬悦耳的轻音乐及其它广播节目,使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青春气息,使校园广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是活动引领,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开展专题教育,利用校园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周等系列活动,进行多元渗透。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班级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八是校外延伸。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同时,组织 “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的工程,我局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到今天,只是走出了一大步,离局党委、林业局和社会各界的要求与目标依然很远,我们营造“学习型校园、书香校园”的脚步将永不停息,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谱写校园文化新篇章,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第五篇:充分认识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社会的骨架和灵魂,文化的繁荣是全社会的繁荣,文化与经济是一个车子上的两只轮子,缺一都走不动、跑不快。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建设,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在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文化政策上来一番创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唯有崛起于东亚大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

很多人也已经注意到,西方文化有问题,人际关系冷漠了,人变成了利害的动物了,互相斗争都要赢,更重要是当代全球的生态有危机了,资源不够了,生产也有危机了,现在人口也是个很大问题,先进国家的人口一直在减少,新加坡减少,德国减少,法国减少,人口一直下降,他们奖励生育,但是国民都不愿意,都觉得压力太大,生存压力太大了,所以现在好多危机。最后是生命的危机、生命存在的危机,文化发展到最后,资本主义、功利主义,全球化,把压力围到我们生命上面来了,我们承受不了就毁灭了,所以我们只要超越这个时代,不要光是追求跟他们接轨,我们应该超越这个西方文化的基本的模式,我们要对这个文化重新了解。

当年毛主席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观点,在吸收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综合创新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全面历史地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对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遗产,应予以承继,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外国一切进步文化要大胆吸收,并在中国的基础上吸取其长处,“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做到洋为中用。这是我们党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得出的历史性的结论。

所以,我们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有着众多非理性因素的西方文化。而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他文化中好的方面,同时注重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政策,推行合理的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不断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

下载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促进珙县文化大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形式与政策 教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学目标 1、 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 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 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

    夯实区域粮食基础 促进粮食经济发展

    夯实区域粮食基础促进粮食经济发展***粮食局2008年上半年粮食经济工作形势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上半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我镇的统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统计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

    夯实计量基础 促进节能降耗(5篇材料)

    夯实计量基础 促进节能降耗节能降耗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能源计量是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市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服务转方......

    加强场所文化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场所文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一个民族的魂。劳教(戒毒)场所的文化,是日夜奋战在教育矫治一线的司法警察的魂,是接受教育积极改造的劳教(戒毒)人员的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的思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的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在深刻总结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强省的指......

    如何发展广电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

    如何发展广播电视产业 促进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要求,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

    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