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9: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

第一篇: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

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 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结合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

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

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

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4.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5、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

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贾成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第二篇: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如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展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下的严峻现状,并分析研究了其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提出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节支降耗、调整产品结构、弹性营销投入和慎用裁员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创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43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以其充沛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迅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演变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度过严冬,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1、企业大量倒闭、停产,经营十分困难。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曾经给中小企业以惨痛的打击,10年后的今天,更为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凶猛袭来,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从我国过去5到10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每年大约有5%至6%的中小企业倒闭,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可能达到8%至10%,仅在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大约是8.5%的比例。显然,我国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已经进入低迷时期。沿海地区8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裁员、降薪、给工人放长假已经是很多企业的应对措施。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继续蔓延加深,中小企业未来的日子还将充满艰险。

2、市场状况不佳,产品销量下滑。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以外,还畅销世界各地,远销东南亚、西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呈现出较大的外贸依存度。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朝着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发展,保持健康、快速的运行势头,但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出现明显困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品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出口下滑,摩托、服装、鞋帽、丝绸、鞋类和塑料制品、玩具等传统出口商品尤甚,且有逐渐加重之势。

3、资金趋紧,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一是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贷款首当其冲被压缩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一部分企业开始倒闭,产生银行债务,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资金链断裂的连锁效应将使更多企业受影响。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到4分、6分,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95.9,处于不景气区间。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往往扩张势头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长期贷款,但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几乎所有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没有抵押物一律“亮红灯”,惟恐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融资困难已经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4、难以承受用工成本,被迫开始裁员。受各种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企业劳动力成本

大幅上扬,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5%以上,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不到70%,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盏,企业用工成本必将大幅增加。某地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数上千人,若实现“五金”全覆盖,需增加费用100多万元,加上提高工资水平尚需资金投入,累积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占该企业全年利润20%以上。因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为减少“负担”,已经开始裁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

“只有大潮退去的时候,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这一次,巴菲特的名言再一次成为了现实。众所周知,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当然是中小企业处境艰难的外因。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多年来高速发展中无暇顾及的诸多管理短板,在此时也一一暴露,无疑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内因。

1、经营模式和基础管理粗放。在基础管理上,我国大多数的管理都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没有建立自己的规范和制度,有的建立了,但执行不到位,效率不高,在金融危机大面积爆发之前,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和出口大国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能够赚取的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润,或国家退税政策的补贴,但这些补贴在过往的政策中逐步取消了一部分。此外,由于美国的石油和战争政策使物价大幅度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大幅提升,已经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盈利岌岌可危。随着新的劳动法实施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而东南亚的越南、印度、泰国等国更加低廉的成本,对外资、出口型企业有相当的吸引力,导致很多外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如仅在深圳中核集团工业园内28家外资和港台企业中(基本是台资企业),在2007年就有超过9家企业在越南办厂,同时关闭中国大陆的工厂,而派去的屈指可数的几位大陆同胞都是技能和技术上的精英,大型的外资和港台企业的转移导致和它相配套的供应商企业也逐步将他们的重心转移到这些国家,这些情况又加剧了中国大陆经济环境的变化。

2、运行机制落后,市场反应迟缓。在企业机制上,我国企业缺乏以市场或客户需求的价值链管理流程和机制,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缓,业务流程不顺畅,过程不增值,运行效率低下。企业没有建立基本的数据库,缺乏对成本掌控和分析,遇到需要决策时,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大多数企业和企业主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不能明确自己和自己企业的未来所在行业和位置,以及用什么手段达到这个位置等。这样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对员工有吸引力的愿景,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能形成合力,企业也就缺乏核心竞争力。

3、管理规范不健全,用人机制不科学。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能人文化和大厨文化主宰企业运行,对于规范、流程和制度的意识薄弱,没有建立一套企业成体系的管理规范,企业的成败和兴衰仅靠某个有能力的人。在企业度过创业期后,这些情况将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百年老店,并保持基业长青。许多企业的经营者是改革开放后自主创业一路走来,缺乏企业管理经历,知识结构呈现多样化,在创业中一边闯市场一边凭感觉和经验对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有的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一旦企业出现新问题,即由经营者临时制定措施来救火,或者借用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解决本企业的问题,而不考虑新措施与原有制度及其他制度是否配套、衔接,不考虑借用来的制度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储备和培训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更多的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在用人问题上只用人,而不关心培养人,希望直接能够从社会取来人才使用,马上创造价值,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力技能提高速度缓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为应急式或被动式,没有将人员培训当作投资来看待,对员工的发展空间、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

规划,从而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凝聚力。

4、财务管理滞后,无法支撑企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普遍比较落后,仅是对账物的管理和现金的保管,而没有作为一种资源管理,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的管理,缺乏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手段。财务预算不严谨,财务报告不准确,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能有效地进行现金流管理,不充分研究、利用各种融资渠道,使得在经济波动时企业资金链承受不了形势的快速变化而断裂。

5、自主创新不足,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而且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愿投入和积累,热衷于模仿和加工,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因此容易受市场左右,抗风险能力相当薄弱。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目前,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已足以让一个国家破产,如冰岛这个国家走到了需要借贷或破产的境界,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周期远远大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历史的欠账,再加上这次垒球的金融海啸,而且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我国的经济又雪上加霜,经济将更令人担忧,作为我国的企业将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因此,国家决定启动4万亿元,地方政府启动18万亿元资金来拉动内需,央行从2008年9月16日至2008年12月23日短短的百日内5次降息,增加出口退税、改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等政策。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因此,创新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保证。一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优化整合范式。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创新管理,内部挖潜,从完善自我人手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过冬的必由之路。要创新供应链管理,守住企业命脉,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帮助企业节约成本,降低库存,开源节流,保证资金链不断,也是当前最短时间内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最急迫、见效最快的方式。要创新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竞合观,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在于合作是为了培育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小企业主动纳入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网络之中是中小企业发展新模式。其次,要确立学习观,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的学习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决定因素,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是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要创新管理内容,首先,要注重核心能力管理,核心能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应用和维护等五个环节。其次,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企业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企业市场竞争的持续优势。再次,要健全危机管理,要有积极的危机和风险防范态度,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单纯的承担风险转变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分类控制风险,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以全程风险管理为中心采取综合防范,努力化解风险。要创新管理方式,以电子商务和物流为中心,沿着全球价值链,通过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M)、制造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等现代管理技术,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实现专业分工,发挥特定价值环节上的价值创造能力。二是技术创新。首先要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

式。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效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这种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对大多数经济、技术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合作型模式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既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其次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一是要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二是要优化人才汇集环境,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三是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难题。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他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时,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或者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2、加强成本管理,做好过冬准备。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我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放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尤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这些问题被掩盖了、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

当年,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减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当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渡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由此可见,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地被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减员工时,主要是裁减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来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地复苏也

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经济寒冬的来临,对中小企业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却很美好”。现在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不是见到残酷的今天而却步,就是倒在艰难的明天。但是,对于真正有准备的中小企业来说,只要事先做到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就能捱过今天、明天,见到后天。只要能正确抉择,勇往直前,就能捱过寒冬,迎来春天明媚的阳光。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1年数千亿的美元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1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3、调整产品结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必须敏感地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因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4、弹性营销投入,降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失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就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得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人、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5、慎用裁员措施,保存企业发展后劲。我国企业在用人上常犯的通病是: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地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渡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参考文献:

[1]Andrew Campbell&Kathleen Summers Luchs,CoreCornpeteney_based Strategy,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Press,1997.[2]查尔斯,M.萨维奇,著.谢强华,等译.第五代管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3]崔小花.浅谈小企业的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35).[4]王言伦.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之我见[J].民风,2008,(12).[5]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俞仁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7]周立群,谢思成.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篇: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3.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其直接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能源技术和节能产品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扩展和传播,这一趋势也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我们应当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技术环境。

1.有利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趋利避害措施,如改善中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气候公约》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和行动计划,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在计划生育、节约和优化能源等方面的进程。

2.有利于获得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若发达国家能在国内进行实质性减排,无疑将对世界能源产生结构和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以石油为主向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过渡,各种可再生能源也将得到较大的发展,这可能为中国逐渐将目前以煤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结构转向以油气为主要能源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这种减排压力也势必会促进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气候变化无疑将为新一代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如果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受到抑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能源消费空间。

3.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手段,也有利于减少中国大气污染。据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物中,大约75%来自于燃料燃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法律、经济、技术等多项措施,但大气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用低碳燃料或无碳能源替代煤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是未来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是中国保护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的需要。

4.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履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认真履行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有利于树立中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可争取我国所需要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框架

1.指导思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近期任务。显著降低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降低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不断提高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关于未来中国碳排放的几点对策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必然性。由于经济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效率改善等原因,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水平,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口在未来三四十年里还将继续增长,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其他一些主要驱动因子,如城市化、生活质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等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的统计,从1980~2001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94亿吨碳增长到8.32亿吨碳,21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62%。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32亿吨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2位。虽然中国的排放总量大,但人均排放水平还很低。2001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为0.65吨碳/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07吨碳/人)的61%。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碳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根据《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和EIA的情景预测,到202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7亿-18亿吨碳,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上升到18%-19%,仍位居世界第2,但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景下,中国2020年人均排放将达到1吨-1.23吨碳,虽然仍低于届时的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约为1.43吨碳),但这将使中国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谈判优势。

2.应充分认识到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而且在1990-2001年期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2%,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发达国家拉、压中国承担有限的减、限排义务的理由。虽然未来20年内,中国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及技术节能潜力,GDP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将会继续。据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下降到0.40吨碳/千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7%,是世界上下降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能源资源、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步研究结果,到2020年,三个情景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每万元人民币0.56吨碳、0.49吨碳和0.38吨碳,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51%,57%和67%。即使未来20年中国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保障经济翻两番,但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将减缓,从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里,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将低于1978-2000年的22年,也将低于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值。

3.应充分认识到美国提出的温室气体强度目标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不仅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效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公平、责任分担与承诺方式成为目前气候变化争论的焦点问题。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的提出,使目前公约下的减排目标谈判出现了双规制、甚至多种承诺方式并存的局面,也必将对公约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履约进程和方式:有可能把中国是否承诺降低排放强度的政治意愿与美国未来减排承诺目标直接挂钩;也有可能为中国在适当时间承诺适当方式限排义务提供借鉴。

五、关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首先,《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有可能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的扩散,也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京都议定书》以定量的方式,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限排目标,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能源资源的实际垄断和进一步瓜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空间提供可能,也为中国利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应尽快制定在可持续发展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应为: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应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在保证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应充分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应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

4.控制人口增强,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其过快的增长速度,给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要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努力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应利用电视、报纸、书刊、影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使用较高效率的家用电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以及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5.反对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既对当今世界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物质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又为《气候公约》未来的谈判走向指明了具体方向。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是必然的。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并不是优先的领域,而更多关注的是满足基本发展需求所面临的挑战。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展的目标出发,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同时也考虑了气候变化,虽然这是比较容易采取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必然减少,更不能作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下一承诺期接受任何方式减、限排承诺的理由。

六、关于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对策建议

1.利用CDM项目的资金额外性准则,促进外资的有效利用。首先,应敦促发达国家严格执行COP有关CDM项目资金的相关政策,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将ODA以及公约资金机制以外的公共资金用于CDM项目活动,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至少是用于CDM项目的公共资金应该是额外于目前已达到的0.7%GDP的ODA水平;最后,要求用于CDM项目的私人投资应高于一般商业项目的投资,以克服减排的增量成本,而不能是一般商业项目的“带帽”。

2.利用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准则,加速国际技术转移。首先,应要求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制定一些减排潜力比较巨大的行业技术先进性标准,如火力发电行业等,以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类型CDM项目技术水平的整体一致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技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落后技术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减排量的现象,这种规范的CDM技术先进性标准有利于保证真正的减排技术通过CDM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次,由于CDM项目是缔约方间的双边项目,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不仅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CDM项目转移公有技术,也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私人企业为了获得CERs而转让一些通过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转让或企业不愿转让的减排技术,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为了确保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具体的机构,促进与CDM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为这种先进技术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CDM项目的科学评估。COP7通过的有关CDM的决定序言中,重申了东道缔约方有权确认某一CDM项目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CDM的一项重大原则。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判断CDM项目能否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CDM项目是否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对能源领域的CDM项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经济产出;增加有效能源供应总量;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减少局部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评价的指标建议采用:产值/CERs;有效能/CERs;CERs/基准排放水平;污染物/CERs;就业人口/CERs。

4.加强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好参与CDM项目应对措施。参与CDM项目活动是近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在CDM相关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能力建设以及备选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由于参与CDM项目的缔约方被要求指定一个CDM的国家主管机构,履行参与CDM项目活动缔约方政府的职责,为此,建议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成立专门的CDM项目管理机构。考虑到一些缔约方政府已经就合作开展CDM项目进行了类似的招投标工作,这就要求国内有关部门做好CDM备选项目的评估工作,结合国内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发展战略,尽快提出可供谈判人员选择的、具体的CDM项目库。

第四篇: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法学翻译

我虽然是师出刑法学,不过现在却是民事诉讼法的导师。做本科生的导师久矣,做硕士生的导师,还是刚刚开始。但是良心所在,不敢稍有懈怠。前几天审阅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几处引用某国民法典条文,就拿原版《小六法》来查对,结果发现所译均有错误,或者张冠李戴,或者丢三落四,而其作为法律条文的意思,当然大相径庭。论文作者不学这种语言,也没有机会核对原文,而是引用其他人翻译出版的成果。成果是成果,但也无非是误人子弟的成果。莫若无有,干脆大家不会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法律产生误解。现在有了,反而给善良而无辜的人、或者偷懒而投奸取巧的人留下了空当。

翻译法学著作的尝试,吸引了许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大家争相把翻译

一、两部著作或者若干篇论文作为自己学术的起点,而且翻译的多是热点,基础性的还是较少。十多年前,我读硕士的时候,就把某国某法导论作为教材,为的是当时恰有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可以参考。参考是参考了,学了几段后,也是发现那个译本不知所云,难得有比原文能更明白的语句。

由此养成了逢译文必要核对原文的习惯,从而干脆舍弃译文,去研读原文。功夫是花多了,甚或是一种浪费和自负,但是心里踏实。法学教师、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那是最大的错误。有人开口柏拉图,闭口德沃金,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念了一些译文,而且当然是中文本。至于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读了是不是就懂了,不得而知。一些西方学术经典,成百、成千年地被学者们所玩味,译本是可以信服的,是可以读的。

问题在于那些属于时尚的、流行的、热门的西方学者的著作,已经没有许多人可以坐下来仔细推敲,用“信、达、雅”的砝码去衡量译文的水准。译好的有之,我不能一概否定。次品的居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算翻译吧,确实是方块汉字;算是翻译吧,遣词造句、语法、逻辑、修辞洋洋稀松,更无需说“法的精神”了。

“法的精神”尚且不明不白,“流行时尚”究竟是什么,已无法考究,以至于法律的移植和本土化,缺乏有生命力的“法律器官”。这让我们想起日本来。日本教育水平不能说不高,但是很多学者的英文不能说不憋足,不仅不会说,而且不会念。不过日本有很发达的学术翻译队伍,掷地有声,学者即使没有很好的英、美、德、法文,他也不缺乏英、美、德、法的信息。因此,日本的大学教育,并一律不把外语作为敲门砖,甚至日本大学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日语水平这个门槛,也没有多高的要求。过去好多中国学生在中国的高考中失败了,然后就学点日语到日本留学,念大学、念硕士、念博士。其中也不乏念了十来年日本法律的,去学习发达国家法律的真谛和法学的真知。

日本有法律移植和本土化的成功历程,他们移植了中国的文字,后来用中国的文字迻译西方法律,我们中国人也从中受益非浅,从日本移植了难以数计的法律术语。假如日本的翻译队伍都不足信,拿不起放不下,那么日本立国的学术方面还要靠什么根基?日本大学还能为中国人所向往?中国考不上大学才去留学的,还能被培养成人?这是个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日本一无是处,形象大打折扣,结局很悲惨。不过,这些都是假设而已。

中国的一些法学译著,读的时候需要硬着头皮,硬着头皮读了还是不能懂。反过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怎么样?只是翘起大拇指夸赞“好,好,好”,没有敢说“不”字的,因为大多数人好大喜功,说好听的就高兴,说不好听的就不高兴;大多数人阿谀奉承是拿手好戏,溜须拍马是小菜一碟。法学学者和司法机关是最为接近的,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学习也是最为成功的。法学学者宁肯忍着耐着,也不肯说实话,假意逢迎,敷衍了事,还期待有一天能得到对方照应,因为自己某一天也会给别人留下小辫子。

在官场上,官官相护,管他正义与邪恶,公平与偏私,遵纪守法与胡作非为,情面是很重要了,优先考虑,高抬贵手。在法学的学术上,当然多数情况也是心心相应,只唱颂人之长,莫掐算人之短,照顾情面,以至于是非也不讲究了。结果,铮铮铁骨,铁石心肠是没有用场的。中国文化就是很少讲究个人的价值,很少发挥个人的潜能,很少承载个人的责任。在经济管理领域和管理管理领域推行责任制,个人享有了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才是对于文化的些许改变。除此而外,就都是集体义务,集体负责,其自然的后果就是这些个人彼此形成了心照不宣的互相利用。在学术领域也不例外。

还有一些,属于点缀自己文章的虚荣,用柏拉图、德沃金装饰一下自己的论著吧,还不知道原文所云;因噎废食吧,于心不忍,于是就凑合着从译文里断章取义,于是这些译文虽然拙劣,却受到很多的青睐。因为受到很多的青睐,译者以为译文水准很高,放弃了改进,实则以讹传讹。如果是很拙劣的译文,不断改进也是可以弥补的,但是我们的好多译本实际上都是“绝本”。译的时候本来怀有某种急功近利的目的,出版了以为荣耀。因为他们占了一个时间上的优先和空间上的优位,被人们所看重,结果急功近利变成了一劳永逸。

为这弥补我们本来匮乏的学术资源,有时候拙劣的翻译是情有可原的。哪怕只有片言只语传达了一种思想的真谛,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东西,也应当认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法条的翻译则应当慎之又慎。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处于要完善而未实现的剧烈变动当中,翻译了发达法制国家的法条就是为了能借鉴。好不容易看到中文的译本,如果谬误百出,那岂不贻害无穷。

一言以蔽之,翻译需要不断改进,而不是首先放在那里供奉起来,当作崇拜物。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法学翻译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大坝运行和管理-中国的对策与实践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大坝运行和管理-中国的对策与实践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政府在全力做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同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尤其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此次研讨会把主题定为“变化挑战下的水库与大坝”,非常重要。水库大坝是水资源的重要调蓄手段,涉及国家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研究气候变化下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是关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大课题。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就这一命题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并介绍一下中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

一、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近百年来,世界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海洋岛国和大陆沿海地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是气候变化对大陆型国家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上还有一定分歧。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会对水文水资源产生影响,但不同的预测模型预测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域上也有较大差异,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也没有一致的结论。我想以中国的实例,说明气候变化对大陆型国家水文水资源影响是严重的,主要表现为3种状况。

第一,气候变化使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匀。近60年来,我国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近30年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水资源南丰北缺的趋势更为突出。近30年,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个流域降水量减少了 6%,在经济活动同步作用下,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7%;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水资源总量减少了25%,其中地表径流减少达41%。同一时期南方水资源量增加近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加大进一步增加了水资源配置的成本和难度。

第二,气候变化使洪水灾害更加频繁。水资源时空不均匀的一个突出变现是夏季降水更加集中,强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由此带来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据统计,自1991年至2010年这20年间,我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17次,比1990年前40年间流域性大洪水发生频率高出20%。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10年来极端强降水现象有增加趋势,极端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侵入我国的次数有增加趋势。防洪减灾的压力逐步增大。

第三,气候变化使干旱现象更加严重。气候变化使夏季降水更加集中的同时,冬春季节干旱现象也愈加严重。据统计,近20年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比前40年提高18%,典型的有2009年北方8省区春季大旱和2010年西南5省区的特大干旱。去冬今春,北京连续108天无降水,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无降水天数的极值。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还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干旱频次和强度的增加,使中国北方城乡供水面临严峻挑战。

二、气候变化对水库大坝的影响

水库和大坝的主要功能是调蓄河流水量,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作用。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匀,洪水和干旱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必然对已建水库大坝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第一,水库大坝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我国水库众多,有87000余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条件,增加了水库大坝防洪安全的风险。在极端强降水条件下,一些河流水文系列可能发生变化,水库原有的防洪标准可能变得偏低,影响大坝安全。尤其对于中小河流上的小型水库,由于设计年代已久,缺乏水文资料,原设计存在一定安全上的不确定性,在极端降雨情况下,可能导致大坝漫顶甚至溃坝。例如,2010年由于暴雨洪水造成了11座小型水库溃坝,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第二,水库蓄水功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增大了河流水量和过程的不确定性,对水库调度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降低水库大坝调蓄功能,限制水库大坝供水效益的发挥。特别是每年汛期,为了防御可能出现的极端降雨,水库不得不采用相对保守的调度方式,设置较低的汛限水位,汛期大量弃水,汛后蓄水困难,从而导致水库蓄水能力降低,影响水库供水效益。

第三,平衡供水结构的压力不断增大。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差异性加大,使一些按照多年平均来水设计的水库面对连续枯水年蓄水达不到设计水平。蓄水能力不足导致不同行业争水严重,部分原为农业供水的水库转为向城市供水为主。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例,长江原本水量充足,初步设计中仅考虑了防洪、发电、航运三大调度,但实际运行以来,由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差异性加大,不得不考虑水资源调度,在枯水期牺牲发电效益向中下游补水。降水的差异性进一步导致供水结构之间平衡压力不断增大。

三、中国大坝运行和管理的政策和实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库大坝的影响,2007年专门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又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论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加强水库大坝加固和运行管理。为确保气候变化下水库大坝安全和改善运行管理,我国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

第一,大规模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中国政府过去1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加固水库大坝9225座。尤其是过去3年,我国政府投入645亿元,完成了7356座大中型和重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经过这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国544座大型水库中,加固了289座,加固率53%;3259座中型水库中,加固了2136座,加固率65%;16848座小(1)型水库中,加固了6800座,正在加固5400座,加固率72%。今后5年,我国政府还将投巨资,把约41000座小(2)型病险水库全部加固完毕。加固后的水库大坝,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水库大坝质量得到改善,安全风险隐患得到消除,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大大提高。

第二,加强大坝安全的社会管理。水库大坝安全包括两方面的内涵:水库大坝本身安全;水库大坝一旦溃坝,保证下游居民生命安全。为此,中国政府除对病险水库实行全面加固外,同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一是立法。在1991 年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基础上,目前正在修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条例中将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大坝安全的影响。二是建立责任制。明确每一座水库的政府责任人、行业管理责任人和水库管理责任人,并登报公布,接收社会监督。三是建立水库大坝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水库大坝一旦出险险情,下游居民能够迅速转移,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第三,加强水库科学调度。气候变化使部分河流水文系列发生变化,丰枯差异性扩大,加大了水库调度的难度。最大的矛盾是处理好水库安全与蓄水的关系,既要考虑河川径流总量,又要考虑径流过程,还要考虑供水总量与结构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水库的科学调度。我们的做法一是加强河流水情精确预报,计划用五年时间,再建设10万个雨量站和水文站,通过加强水情监测,提高水库防洪预警能力。二是在精确预报的前提下,我国已开展试点工作,采取实时调度、分段汛限水位、提前蓄水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尽可能提高水库蓄水能力。三是合理确定供水秩序,优化供水结构,在枯水季节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兼顾工业生产、灌溉、发电等用水需求。总之,水库科学调度,一方面要切实防范洪水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水库供水效益。

下载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特点及中国经验

    浅谈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 特点及中国经验 论文关键词:劳资关系;劳资矛盾:中国经验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的劳资关系现状,即总体走向规范与和谐,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乡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冯哲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前提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发展速度和农......

    全球变化与对策[5篇]

    全球变化与对策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李辉 学号:2009012229 目 录 摘要……………………………………………………………..3 关键字………………………......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李凤莲 佳大附中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全球老龄化加速中国面临严峻挑战5则范文

    全球老龄化加速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12年10月1日发表报告,呼吁世界各国要为人口迅速老化做好准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二在......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

    中国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5则范文

    中国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六组 1.非公有制经济的简介 2建国以来非公经济的发展历程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4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5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