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文化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文化厅、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城乡基层 文化条件不断改善,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健全,文化活动形式时有创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 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总体看,全省基层文化建设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基层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总量偏少;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仍比较贫乏,愚昧迷信和“黄、赌、毒”等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这对于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巩固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把我省早日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妨碍极大。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全面加强我省基层文化建设,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建设
(一)基层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思想阵地,是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与建设文化强省互动并进。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扩大陕西对内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三)我省基层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培养“四有”新人和建设小康文化为目标,以发展繁荣为主题,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基层文化阵地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为中心环节,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是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综合性宣传文化站。“十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不搞重复建设。对同一城区的群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要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各市要设立群艺馆、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标准分别为2500m2以上。县(区)都要分设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标准各为1000m2以上。经济贫困、人口规模较少县的文化馆、图书馆也可合二为一建设,建筑面积标准不低于1200m2。农村要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建设集文化、宣传、广电、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等。文化站(乡镇、街道)要有独立的站址,建筑面积标准为300m2以上。城市社区和居民小区要配套建设文化室,建筑面积不低于200m2,设立图书报刊阅览室和综合活动室,同时要有室外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大城市及中等城市的辖区应从实际出发,设置少年儿童图书馆或特色图书馆。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
(五)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按照国家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在城镇建设中,本着群众就近、方便和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是公共文化设施,要作为重点规划好。经济开发区、新建的居民小区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规划配套建设文化服务设施。新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非营业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可以划拨供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的,必须按谁拆谁建,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的原则办理,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产置换,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存量,其重建或置换后规模不得低于原有规模。市、县(区)政府要减免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事业的城市设施建设配套费。
(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倾斜。在“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中央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完成列入中央补助建设计划的12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和43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新建项目。同时,还要积极抓好无馆舍或面积狭小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改扩建工作。继续抓好中、省共同筹资建设的100个乡镇宣传文化站。省、市、县财政每年共同配套支持建设50个集镇文化站。文化站都应办理《陕西省事业单位登记证》、《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进一步做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的危漏房舍维修改造。
(七)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市、县(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设施维修及必要的设备配置,应由同级财政安排。要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平调,凡被挤占、挪用、平调的文化设施要坚决退还文化部门。严禁文化资产流失。要进一步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开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可利用现有设施开展文化类经营项目,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三、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努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
(八)各市、县(区)在机构改革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意见》(中办发[2000]30号)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在乡镇(街道)设置和完善综合性文化站。要继续落实《陕西省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标准》(陕编发
[1997]10号)。县(区)、乡(街道)人民政府要认真解决好文化站干部和乡聘电影放映员的生活及政治待遇问题,稳定基层文化队伍。文化站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文化站长的聘任、调动、任免要征求县(区)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市级文化行政部艺门对文化站长要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持证上岗。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文化站工作。努力把文化站建设成为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有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服务机构,成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基础。
(九)深化群艺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站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实行馆、站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人员聘任制和从业资格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公开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实现选拔人才的市场调节和社会化。文化站人员要按照事业单位规定评聘职称。有关部门要提高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高级职称的岗位比例。实行科学的岗位规范制度和严格的单位、个人工作业绩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鼓励基层中青年文化干部到省内外大专院校学习,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不断强化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建设,逐步确立本地区群众艺术各专业的骨干带头人。支持发展民办社会文艺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积极培养业余文艺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和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的积极性。
要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加强艺术的培训辅导,夯实基层群众艺术工作基础。注意扶持、发挥农村和城市街道居委会中有文体专长、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型家庭在基层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十一)加快全省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建立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的变革。年内要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省级中心。
“十五”期间,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及城市社区中发展一批基层中心。进一步促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提高文化资源共享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完善社区文化组织运行机制。街道办事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者,担负着规划、建设、组织、实施、管理、协调和保障的职责。街道文化站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各社区应聘任本区域内的文艺工作者和有文艺特长、有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文化指导员,联系由各类文艺骨干组织的活动团队,利用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群艺馆、文化馆要创作适应社区群众需要的音乐、舞蹈等各类普及性作品。省、市直属文化单位要主动与社区结对子,辅导社区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水平。要培养和命名社区文化的先进典型,引导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十三)推动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机制创新,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提高文化活动品位,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要确定日常文化活动的基本项目,组织开展阵地文化活动,加快馆、站业务特色的建设。要结合当地中心工作,突出地域文化优势,以农闲时节、节假日和重大活动为重点,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要实施“知识工程”,积极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不断拓宽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各市、县要建立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制度,要将农民看电影收费问题纳入村民委员会“一事一议”内容,同时,要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解决农村电影放映经费,加快实现21世纪初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2131”目标。坚持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命名典型示范点,大力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奉化和校园文化。
(十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积极发现、培养群众业余创作人才,鼓励群众开展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故事等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多的内容健康、生活气息浓郁、富于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通过辅导、培训、汇演、评奖等方法,推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同时,要认真做好优秀作品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群众艺术创作和普及的表彰激励机制。
(十五)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全面开展民间艺术的调查、抢救、保护和创新工作,编制陕西省民间艺术资源总目录,创造条件尽快建立陕西省民间艺术博物馆。各群艺馆、文化馆要加强对所辖区域民间艺术的收藏、保护和开发工作。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支持发展不同专题、不同性质特别是民营民间艺术收藏陈列展示机构。开展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家的命名活动。大力发展各类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努力扶持地方稀有剧种,抢救濒危传统艺术种类,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普及和教育,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在我省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十六)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建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跃、有序、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
加强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强化市场管理。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的建设,按照工作实际需要编制市场稽查人员,并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政办发
[2000]4号)精神,解决日常工作和办案经费,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全省基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十七)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从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切实将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区)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要专题研究1—2次基层文化工作,要将基层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向同级党委常委会作一次汇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工作中的突出困难。要大力推进文化先进县、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加快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八)各级财政部门对文化事业的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投人水平应逐年提高,争取在十五末达到所辖人口的全国平均水平。要安排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流动文化车购置、文化队伍教育培训、民间艺术的抢救、整理、老年教育等经费的投入。省财政要适当增加全省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维修和文化站建设专项补助经费,对于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省财政也将拨给专款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导向作用。
(十九)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是全额预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其公益事业性质;确保单位编制的正确使用;确保人员工资的按时发放。要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费和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纳人同级财政预算,计划单列,并逐年有所增加。县财政每年安排的文化馆业务活动费和图书馆的购书费分别不得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20元(贫困县按所辖人口人均0.10元)的最低标准,乡镇(街道)财;政每年安排的文化站的业务活动费不得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标准。各市群艺馆的业务活动费和图书馆的购书费比照县级馆标准执行。保障公益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公益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二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加强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在建设费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制定切实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方面的捐赠。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事业,逐步形成政府筹资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加快文化法制建设,为社会公益文化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建设先进文化的大局出发,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文化行政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发展负有主要的责任,计划、财政、人事、编制、民政、建设、农业、广电、税务等部门对基层文化工作要给予关心和支持,教育、科普、体育、新闻出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支持基层开展文化工作。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是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努力形成基层文化社会办,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2002〕11号 【发布日期】2002-09-01 【生效日期】200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冀政办〔2002〕1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文化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省文化厅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省财政厅
(二○○二年七月三日)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和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一)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二)全省基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十五”期间,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合理规划,积极推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一)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必不可少的载体和重要阵地,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基石。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 馆”和“乡镇(街道)有文化机构”的目标。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校)、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民政部门实施的“星光计划”,要将资金落实到社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上,促进社区老年活动的开展。
(二)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城镇建设中,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城镇新建、改造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做到规划到位、预算到位、建设到位。
(三)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对本地政府兴办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公益性文化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立项、资金、征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新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经营性文化设施所需用地,可以划拨供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划拨;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
(四)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对因城市(镇)建设而拆迁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宣传文化单位等文化设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要保证重建的 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五)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好群艺馆、图书馆。市辖区要在搞好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各县要抓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宣传文化单位和村文 化室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2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乡镇宣传文化单位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300平方米。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各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要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室。“十 五”期间,各群艺馆、文化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可挂牌设立本地老年文化大学(学校)。
(六)“十五”期间,完成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对国家补助我省61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项目,各市、县要安排好配套资金,确保按期投入使用。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分设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欠发达、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 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
(七)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文化单位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防止文化设施 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要加强对城镇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搞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三、健全制度,深化改革,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一)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在基层专业表演人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图书资料人员、文化经纪人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中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全面实行职称考评制度。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考核、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加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省、市文化机构的积极性,尽快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大县级文化局、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争取在5年内把基层文化工作骨干轮训一遍,努力使基层文化工作者更新知识,提高 技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要逐步改善队伍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各基层文化单位要严格条件,把好进人关。凡进入县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人员,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进入乡(镇、街道)宣传文化单位人员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四)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会同人事、财政、民政、劳动等部门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 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事业。
(五)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基层文化单位大力推行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公开招聘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新机制。
(六)合理确定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机构人员编制。各级机构编制、文化主管部门要从公益性文化单位性质及其职能不断拓展的实际出发,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认真做好这些单位的核编定编工作。同时,要积极解决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编制问题。
(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日常工作所需经费,采取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八)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兴办文化事业。根据文化部、民政部《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文 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查登记和检查,确认文化类非企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做好民间艺人的建档工作,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社区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在各类文化比赛和交流 方面,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同等权利。
四、面向基层,拓展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各地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国办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办成当地的文化中心。各类群众性文艺学会、协会和文艺社团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深入推进科教兴冀、科技兴农等文化科技宣传活动。
(二)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水平。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 程河北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特别要从提高农民 素质入手,普及网络应用、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治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繁荣社区文化。要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文化单位、社区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广唐山社区建设“1+5”模式,在社区建立综合性的文教体活动站。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机关以及社会在设施、人才方面的优势,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活动。
(四)推进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在农村继续推进小康文化建设,实施综合文化设施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建设示范点。在城市继续推进“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逐步扩大区域、拓展形式,丰富内容。大力发展假日文化、旅游文化和小城镇文 化建设。做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重点命名发展一批民间艺术之乡,艺术之乡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要以河北省民间艺术团为载体,将河北优秀民间艺术进一步推向国内外市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贫困地区乡镇电影队放映设备和拷贝,努 力搞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力争“十五”末实现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要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发挥作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要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小康文艺宣传队、文化大篷车的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方法和新形式,坚持“送”与“建”相统一,“送” 与“用”相衔接,以“文化下乡”促“乡下文化”的发展。
(五)繁荣艺术创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和业余作者深入基层,为群众多创作一些贴近时代和生活、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要移植改编优秀作品,开辟群众文艺创作园地,加大传播力度。
(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文化市场建设、发展和管理规划,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文艺活动的审批、监督和归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及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
五、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一)各级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文化建设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全省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努力实施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和知识工程,落实《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2001至2010年 建设规划》。
(二)“十五”期间,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对于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要加大对文化队伍教育培训、老年教育等经费的投入。要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资 助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等。保证每年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机构集中配送一定数量的图书。
(三)加大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补助,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省、市、县都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有影响的导向性、示范性重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经费的投入,保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各类文化设施及其设备、装备正常使用。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全省沿海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公益性文化设施维修、设备更新购置。
(五)省计委设立“河北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和国家资金配套、支持全省贫困地区乡镇电影队设备和拷贝补助。
(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文化扶贫工程,由省财政、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扶贫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宣传文化单位为主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文化扶贫专项资金,对符合使用范围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项目给予支持。
(七)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省计委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十五”期间全省综合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建设。
(八)实施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财政厅每年统筹安排500万元,用于我省与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网建设资金,积极建设省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通过互联网、宽带、卫星传输等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文化服务。
(九)认真落实国务院《娱乐 场所管理条例》,在停止收取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费后,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根据预算编制要求和实际业务开支情况据实编制财政预算。
(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有关部门要对现行文化经济政 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双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4-15 【生效日期】1999-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1999年4月15日)
各地、市、县委、各地区行署和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我们多年坚持的财经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喜事多,难点、热点也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搞好“双增双节”工作,不仅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缓解财政压力,而且对于发扬延安精神,改进机关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双增双节”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五十周年。
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意见
省委、省政府:
为了认真贯彻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确保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政治稳定,现就进一步做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充分认识开展“双增双节”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增长,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但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尖锐。一些县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2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近40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存在着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等现象,不但助长了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而且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因此,很有必要在全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双增双节”工作的现实意义,真正确立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要在坚持抓好经济发展、开源节流的同时,切实抓好财政管理工作,紧缩支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杜绝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带动全省“双增双节”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二、努力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继续贯彻《关于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决定》,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争取中央对我省更多的支持。抓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已开工的要加快工程进度,已确定开工而未开工的要尽快开工。要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工程的财务监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和浪费。同时,要抓紧落实项目和资金,再选一批项目,搞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要切实做好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国有企业要制定出增产节约、扭亏增盈的具体目标,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步伐,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要继续深入开展“学邯钢、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活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力争今年使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0%,库存产成品压缩30%,应收账款净额下降10%,企业管理费用下降15%。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下降10%,全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下降20%以上。
继续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两个《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已完成改制的国有小企业,要在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开发产品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未改制的国有小企业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完成改制任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快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落实好《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尽快制定省级旅游景区规划,加快旅游精品线路、特色线路的建设,开发国际客源市场,拓展国内客源市场,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扩大创汇,增加收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形成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经济实体,使我省的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实施温饱工程和甘露二期工程,规范和落实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措施,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促进贫困县乡财政状况的尽快好转。
三、三、严格依法征税,加强收入征管
要确保完成1999年的财政收入任务。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加强协作,严格依法征税,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大户等大宗税源的征管。做好帮困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各项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征管工作。调整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的单位税额和房产税的计税价值,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全面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制度,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和逃税行为,清缴欠税,清查混库,防止和减少税收流失。
认真清理和规范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凡过去制定的减免税和税收返还政策,已经到期的要坚决停止执行;未到期的最迟不得超过2000年。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和随意批准缓税、欠税的做法。今后,各级、各部门都不得随意开减免税的口子,也不得随意搞先征后返。继续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审计、监察、银行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责,保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把各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各种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缴入金库和财政专户,严禁胡支乱用。进一步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公房出让收入的归集和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合理审定各部门支出预算,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清理乱收费,积极搞好费税改革试点。从1999年起,三年内省上不再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地县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要立即停止执行。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适时将收入稳定、数额较大、公益性强的收费改为税收收入。重点抓好合阳、洛川县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各地、市也要选一两个县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开。
四、四、加快支出改革,强化支出管理
坚持量入为出、量财办事、收支平衡、不打赤字,保工资、保稳定、保改革、保重点的原则,合理编制财政收支预算。认真贯彻落实保工资责任制,确保教师工资、国家公务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工资的发放,确保公检法机关办案经费,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的财政负担部分。在三个确保的前提下,支持重点建设,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
千方百计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大力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机构改革前对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实行严格控制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群机关一律不准从企业、事业单位调进人员,同时结合机构改革,搞好人员分流;加快事业单位财务改革步伐,把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性职能剥离出来,推向市场,逐步取消财政补贴,各类协会、学会、杂志社、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开发性科研机构,逐步与财政供给脱钩。对精简人员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省财政给予奖励。严格执行中央和省上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一系列规定,不准新建、购买、装修办公楼,严格控制电话费、水电费、印刷费、邮资费、燃料消耗费。凡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障的国有企业、亏损企业,欠发职工工资和尚未脱贫的县乡,一律不准购置小汽车和移动电话。从严审批各种形式的出国(境)和庆典活动,坚决杜绝公款吃喝玩乐或借考察之名公费旅游。1999年,各级、各部门的印刷费要在上年基础上压缩20%,业务招待费压缩10%。
进一步加快支出改革。省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陕政办发〔1998〕50号文件,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对设备购置、车辆保险、工程维修等,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禁违反规定私自采购。各地、市要参照省上的办法,务必于今年6月底前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1999年的购置费要在上年基础上压缩10%。今年,省级行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发放实行“编办定编定员、人事核实人员、财政核拨经费、银行统一发放”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县从下半年开始逐步实行。继续对会议费实行“总额控制、严格审批、定点开会、财政结算”的办法,提倡开短会、开走会、开电视电话会,严禁到风景名胜区开会,1999年的会议费要在上年基础上压缩10%。认真实施《陕西省省对地县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省财政要增加对地市的转移支付,地市要增加对县的转移支付。搞好财政赤字零基承包试点,帮助贫困县消化赤字,卸掉包袱,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国家公务员中继续开展“我为国家节约100元”活动,在国有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企业增产节约献计策”活动。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党政机关做起,在全省形成节约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水的良好风气。
五、五、加强监督检查,实行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财政转移支付督查制度,省财政向转移支付和零基承包县派驻的财政督查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认真督查。对省级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由省财政厅派驻专职财务监督,实行跟踪监管。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继续抓好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制度,实行企业会计报表注册和会计师审计制度,试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总会计师国家委派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会计师(审计、评估)事务所脱钩改制步伐,促使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逐步建立企业会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政、稽查特派员相结合的企业财务监督社会化体系。
各级财政、国税、地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双增双节”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抽调人员,集中力量重点搞好税收收入、工资发放、重点项目建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农村收费、预算资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专项检查,确保各项财税监管措施的落实。
六、六、加强对“双增双节”工作的领导
做好“双增双节”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十分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层层制定目标,级级抓好落实,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要把确保工资发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工程资金投向和工程质量,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的硬指标,哪里出了问题,就追究那里领导的责任。同时,把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作为考核各级财税部门领导的硬指标;把确保完成扭亏增盈任务,作为考核国有企业领导的硬指标;把节约会议费、购置费、印刷费以及业务招待费等,作为考核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的硬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定期考核兑现。
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双增双节”活动的宣传,报道一批先进典型,选择一些问题严重的单位公开曝光,促进全省“双增双节”活动的深入开展。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单位意见
***,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医院**中心主任。
该同志于2016年担任**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在学科建设上,积极为科室引进人才,不断学习先进康复理念和治疗技术,引进先进治疗设备。经过不懈努力,率先在川内的地市级医院中开展言语吞咽治疗及心肺康复治疗,使我院的康复治疗结构更加合理,也更符合现代康复治疗模式。2016年当选为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2016年被**市政府聘为**市第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7年被评为第十二批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该同志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医德医风端正,爱岗敬业。学术和技术水平优秀,发表多篇论文,主研多项省级科研,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积极开发设计康复治疗仪器,申请发明专利。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我院听取同行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根据其优秀表现,经研究,拟向组织推荐**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请组织审查批准。
第五篇: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实施意见
四川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实施意见
为贯彻《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有关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精神,结合调查我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情况,现就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内容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内容主要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镇企业用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
(二)工作时间
我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自2010年到2013年3年完成,该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其中2010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完成60个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要完成62个县,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要完成68个县。
(三)工作目标
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认到每个合法使用者,宅基地使用权确认到农户。
二、工作原则(一)法制化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法规、规程和规范性文件依程序进行土地确权登记。
1、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二)规范化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时,必须作到权源合法、四至清楚、面积准确。土地登记申请资料和土地登记过程中开成的资料要齐全,土地登记表格要完整准确、规范,土地登记要按程序办理。确权登记过程中使用的表簿卡册按《关于印发<土地登记表格>(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53号)执行。
(三)属地化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遵循属地管辖的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实施主体,各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领导并与有关部门沟通,成立多部门协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确权登记工作。
(二)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的积极性。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确权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农民更加重视自身权利,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在广大农村掀起宣传、普及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热潮,营造确权登记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确定土地权属,办理土地登记,力求使确权工作有制可依、有范可守、有序可循。
(四)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的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协商、协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工作程序
1、申请: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代表人申请登记;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及代表人申请登记;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民小组及其主要负责人申请登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由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及法定代表人或使用集体土地的个人申请登记。
(1)土地登记申请书;(2)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5)其他证明材料。
2、地籍调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地籍调查。
3、审核: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地籍调查成果及申请资料,对土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范围、四至、面积、地类等进行审核。
4、公告: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将确权登记结果进行现场张贴或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固定场所(媒体)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为15日。
5、注册登记、颁发土地证书:公告期满无异议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予以注册登记,并向权人颁发土地证书。
五、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
1、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5)《土地登记办法》
(6)《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7)《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9)《关于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59号)
2、权利主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属于村民小组(社)、村(社区)、乡(镇、街道)农民集体所有,其中村民小组是集体土地所有权最基本的权利主体。
3、权属来源:
有下列资料之一的,可以认定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来源资料。(1)土地改革时颁发的土地所有证;
(2)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土地的相关资料;
(3)乡(镇)、村、村民小组共同出具的土地使用者、面积和界线证明;(4)其他有关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历史资料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形成和演变的资料。
4、地籍调查:
农村集体所有权确权登记地籍调查应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成果,其中第二次调查按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权属调查的,并签订了土地权属界限协议书的,其成果可直接用于登记发证;按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权属调查的,有条件的在不打破村界的基础上,应权调到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实际,可暂时采取“组有村管”的方式,将《集体土地所有证》发放到村,由村委会代管。为体现村民小组农民集体的所有权主体地位,土地证书所有者一栏仍填写村内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的名称,并注明土地所有权分别由村内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待条件成熟时,可将《集体土地所有证》换发到组。
5、登记发证:
登记记载权属总面积及各分类面积,发证只明确权属总面积。面积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成果的应在土地证后备注。
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1、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5)《土地登记办法》
(6)《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7)《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8)《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9)《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
(10)《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2、范围:
乡镇企业用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其它集体建设用地。
3、权属来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有下列情形的,不得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1)没有进行用地手续报批,且未受到相关处罚的;(2)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3)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土地权利的。
4、地籍调查:
城镇周边重点镇,中心村较集中的建设用地范围用地,可采用地籍测量,其规范按《城镇地籍测量规程》执行,也可采用独立坐标方式进行测量,宅基地可采用地籍勘丈的方式进行测量,比例尺不小于1:500。土地用途具体分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确定。
5、关于宅基地使用权:
(1)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以农户为单位进行,严格落实“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和“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等国家相关规定。
(2)有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宅基地使用权权属来源:
①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同级建设、房管、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等颁发的房屋土地权利证书或批准文件的;
②无权属来源的,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后,由当地政府按现行规定进行确权。
(3)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标准。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批准面积和我省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在办理登记时按下列情况处理:
①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可以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②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批准面积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登记。
③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起至1999年《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批准面积的,按照批准面积进行登记。其面积超过批准面积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批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批准面积重新进行登记。
④1999年《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实施后,农村村民持批准文件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我省规定面积标准的,按照标准面积进行登记。其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我省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进行登记。
1987年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面积超出批文和现行标准的部分以及由农户独自使用的院坝,因住宅结构原因不宜拆除或收回后又不易重新调整使用的,可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形成决议,确定给使用该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本集体经济组织。确定给使用该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超出面积在土地证后备注。
(4)农村村民因继承房屋等原因使用不止一处农村宅基地的,只能确认其中一处宅基地使用权,其余只作集体建设用地备案登记处理。
(5)非农业户口居民因原本拥有农村房屋产权办理宅基地登记的,在土地证后备注“因拥有房屋产权办理登记,房屋拆除后没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收回”。
(6)采取人工丈量方式的,在证书后备注“本次登记面积为人工丈量面积”。
七、其它规定
1、权属争议
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争议的,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按照《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7号令)的规定处理。
2、信息化建设
土地登记形成的文件资料,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并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台帐。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相衔接,实行信息化管理。
3、更正登记
对原已登记的土地,若发现错登、漏登或因土地分类归并、地籍测量精度要求不同引起的总面积或分类面积变化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更正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