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
有人说,教学是教者与学者进行一种高级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两者配合得好,才能使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啊,教学是需要用心的,是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的。由于各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就更需要教师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最终实现每个同学的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就更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独到的讲解。在此,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应具备的素质,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现代中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①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首先,在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中,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数学专业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研究与应用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体系要有所研究。作为中学教师要明白数学的中心概念和原理(代数、函数、几何、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知道数学思维的基本步骤,明白计算规则、步骤、方法;不仅是规则,更是学生理解问题的途径,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些知识体系完整,你才能游刃有余,创造性地处理中学数学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科。②.懂得数学学习途径,善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学好数学,怎样推进数学学习?不知道阻碍数学的关键因素在哪儿,那么数学教学就变得盲目,脱离学生,因此,教师要能从自身的学习体验中找到如何学习数学的办法,并利用这些办法帮助学生学习。
善于了解学生也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询问,分析作业,调查等途径窥探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意识到学生的困难,知己知彼,才能配合默契,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反应;了解学生的能力,还包括能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根据所得的信息,调整教学,课后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以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并且为确定新的教学作准备.③教法突出过程,体现“再创造”,有良好的数学教学思维
勇于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研究能力之间相互提高、密不可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宏观研究,数学教育的一般理论,课程整体设计,更要重视数学教学的微观研究,这不是一堂课的设计,一类题的求解,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微观调查,微观实验,进行个案研究,调查式实验也要精心设计,才会有科学根据,具有说服力,通过实验使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④善于归纳、研究、模型化、科研精神
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科学,它是把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模型化的学科,教师要理解知识的模型化过程,并能自觉地应用它,才能深入研究好数学,才能从更好的角度培养发展中的学生。中学教师研究数学并不意味研究数学前沿的专业问题,而是研究与自己工作紧密联系的问题。比如,知识上函数中二次函数根与系数关系研究,解析几何中关于极值、范围、解法的研究等等。解题教学中,选择题的解法研究,解答题的思维过程研究,甚至细致到数列不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学生的心理与解题规范关系的研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教学原则,知识经验与规律,这是作为骨干教师必备,也是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有了研究意识,就有敏锐地观察现象,研究本质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出成绩。
数学的知识需要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比如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性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一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形成1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有助于问题解决。学生在这个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研究、归纳模式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成应试教育的产物,只要不是教师强加的结论,是师生探究中获得的,就能体现归纳、研究的目的,也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与提高能力的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转化为教育形态过程,实现教师教育研究的教育形态化。⑤要有一定的数学语言艺术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这些语言在应用过程中有它自身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骨干教师语言应该准确而简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而在现在新课标中,教师不仅仅要有以上几点必备的能力结构外,还要要求有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及解决
1.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各个学生本身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在这所有的问题中,下列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依赖、惰性心理
好多同学不注意高、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差异,仍采用初中学习的模式,一开始便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在知识的运用、概念的深刻理解上多动脑筋,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加之,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而不会去考虑对同样一个问题,甚至一个“式子”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的角度不一样,将会直接影响解题过程的“繁”与“简”。
②注意力不集中、消极、厌倦心理
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严谨的证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消极的记结论,而厌倦分析思考其证明的思维方法,忽视其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在“三角函数”中各种公式有几十个,死记硬背这些公式不仅记不住、记不牢,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不知怎样用,而书中在推导这些公式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角的变换”不仅是记忆这些公式的链条,而且还是解决有关三角变换的重要方法。
③自卑心理
某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伤感、畏惧和焦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理自然产生。
④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⑤定势心理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解决办法
这些诸多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磨砺学生的意志,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学习。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合理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对于那些比较急躁的同学,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帮助他们培养一个平和的心态。而针对那些抑郁自卑的孩子,我们则要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走出 消极的阴影。总而言之,我们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一个远大目标。
三.对现代中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处于关键性的时期,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首先,教师应该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矫正学习上的困难。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保证他们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学生学习带有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时,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感,从而将他们对一节课的局部兴趣,转化为对整个数学的持久兴趣。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层面上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并且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再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过程,解题方法。
总之,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双赢的教学。同时,也需要我们用爱去对每一个学生,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篇:浅谈电子白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电子白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新课标要求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电子白板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利用计算机对图形、数字、动画、声音、背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由于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到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不易理解的内容时,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形象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例如,在4年级的直线、射线、线段一节课中,为了引出课题,笔者收集了斜拉索桥、铁轨和池谷的图片,在白板上展示一张彗星的彗尾图片,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线段、直线和射线产生了直观的认识。
3.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不论是数学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利用电子白板,很容易就可以做出任意三角形,学生自己拖动鼠标来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可以观察到不管三角形如何变化,三角形内角和一直是180°。由于教学过程是随意变化的,比用黑板画一个个图形要方便得多,又比多媒体课件设定的图形要灵活得多。
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注重问题探究过程中的知识形成,注意课堂角色的人机转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对图像的旋转功能,先指名学生把三角形绕定点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通过两幅不同方向旋转图的对比,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逆时针旋转和顺时针旋转中的异同。而后面的许多图形的旋转都可以由学生自己上台操作完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旋转图形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旋转的魅力。电子白板中既提供了“操作空间”,又在后面插入了三角形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动画演示,通过观察和操作的结合,促使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从无序走向有序。借助电子白板完成的这个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不仅耗时多,难度大,而且又不易掌握。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只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设思路来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出示3种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笔者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3种圆柱体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体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体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
电子白板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它同时具备了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了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导者身份出现在教学中,而不再是说教者。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提高。
第三篇:浅谈微积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微积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将高等数学的理论应用于初等数学,使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得以体现,进而去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应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初等解法外,还应善于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用初等数学方法难以解决或虽能解决但显得难、繁,而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则易于解决的中学数学问题,从而拓广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中学数学教学。
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延续和发展,而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作为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途径,无疑应该先学习和掌握初等数学,然后才能学习和掌握高等数学。反之,学习高等数学能加深加宽对初等数学的理解,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修养,开阔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微积分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用微积分知识直接用来处理初等数学的问题而达到简便的目的。
在初等数学中有些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问题,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例如:中学数学中证明某些恒等式时的恒等变形过程相当繁杂,稍不小心就会出错。如果题目再复杂一些,就更困难。使用微积分的知识,可以避免繁杂的工作。
例1(方程根的讨论)
求证(xa)(xab)1有两个相异实根,并且一个根大于a,令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一(采用初等方法证明)
证明将方程(xa)(xab)1整理的22x2abxaab10
22ab4aab12
2224a4abb4a4ab4
2b40
所以方程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2abb242abb24x1,x222
2abb24bb24x1aa22
2abb24b24x2aa22
因为 b24b2,所以b24b.因此x1a,x2a.证法二(采用微积分方法证明)
证明设fxxaxab1
则
x0fa10因为limfx,所以在区间,a和a,内分别存在和,使
f0,f0
由连续函数的介值性定理,在区间,a和a,内分别存在x1和x2,使的fx10,fx20
这表明x1和x2是方程的两个相异实根,x1a,x2a.不仅如此,根据这一证法,我们还可以深化和拓广对这一方程的研究,获得新的结论.因为fab10 所以ab同样介于方程的两根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方程xaxab1的右端对于本题的结论来说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方程的右端必须是一个正数.于是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到更为一般的结论:设c0,则方程xaxabc必有两个相异实根,且均介于方程的两根之间.
注:本题用初等数学的方法证明必须分为两步:先利用判别式证明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再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并与a比较其大小,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计算量,显得麻烦.而采用微积分的方法,可将两步并为一步,显得简捷,而且还可以得到更为深层的结论。
例2(不等式的证明)
若x0,求证:xln1xx 1x
证明设fxln1x则fx在0,x上满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故存在0,x使f
即 fxf0 x01ln1x 1x
111 1x10x,
1ln1x1 1xx
xln1xx 即1x
注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初等数学常用的方法是恒等变形、数学归纳法、利用二次型、使用重要不等式等,往往有较高的技巧.利用微积分的方法证明不等式,常利用函数的增减性、微分中值定理等有关知识,它可使不等式证明的过程大大简化,技巧性降低,但也没有固定模式. 例 3(代数式的化简)
化简xyzxyzyzxzxy.3333
解把x看作变量,y与z看作常量.令
fxxyzxyzyzxzxy.3333
对求导得
fx3xyzxyzyzxzxy24yz 2222
上式两端取不定积分得 fx24yzdx24xyzC
xyzxyzyzxzxy24xyzC 3333
令x0得Cyzyzyzzy0 3333
故原式24xyz
注 对于代数式的化简,初等数学常采用的方法是把各项展开然后合并同类项,计算量比较大,比较繁琐。利用微积分方法可使解题过程简化。
二.微积分可以为初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在中学数学中,我们经常用的一些定理、公理都不加以证明,只用其结论。这些在高等数学中,利用微积分等知识就可以进行推理,例如:祖恒定理的证明。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用其他数学方法难于处理的许多问题。祖恒定理的证明
高中立体几何中的祖恒定理只是作为公理进行应用,事实上,它无法用中学知识证明,而在高等数学中,用积分的理论可很容易地给出它的理论证明。
证明 在夹两个立体的两平面的任一平面上,任取一点为原点O,过O且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取为x轴,并把射向另一个平面的方向记为x轴的正向,把两平行平面的距离记为h,设夹在这两个平面之间的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截坐标轴于x,且截两立体所得的截面面积分别为S1x与S2x,显然S1x与
设两立体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由定积分定义得: S2x都是0,h上的连续函数,V1S1xdxV2S2xdx 00hh
S1xS2xx0,h
S1xdxS2xdx 00hh
V1V2
总之,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微积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能解决初等数学中的诸多问题,而且成为高等数学发展的基础。用微积分的知识解决初等数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微积分的理论是研究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关系时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中学数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高等数学的理论应用于初等数学,使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得以体现,进而去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工作。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应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初等解法外,还应善于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用初等数学方法难以解决或虽能解决但显得难、繁,而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则易于解决的中学数学问题,从而拓广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中学数学教学。
第四篇:对称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称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陈艳
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2期
数学中存在着丰富的美: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统一美。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授给学生,会对数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学数学中的对称美就是最好的教材。
第五篇: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一、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案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另外,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
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6)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于:“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的,它会在教育中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上进心减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果我们透过表层进而研究内在的东西,请试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喜欢一个学生(特别是班主任),他就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基本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师有权力(在某些方面可能是独占),是支配者,学生没有权力,是被支配者。二是评价的标准单一,老师(甚至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意见就是标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难免不全面、不准确、不公正,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偏好,这样的话难免造成偏爱了。三是老师能力不足,功利心强,试想一下,老师为什么总是偏爱少数几个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刻意而为,这是因为功利心,进而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能力不足,因为他不可能把全班所有的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都变成最好,他必然要挑自己偏爱的学生。
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什么呢?一是建立多种评价机制,不搞单一标准。二是民主
互动评价,不光老师有权,学生也要有权评价同学和老师。“三是安排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项很有专业性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好的。”
总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给每个学生以师爱,要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解决学生的交往冷漠的心理。
通过以上原理我们可发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对这些心理学理论吃透的情况下,结合多次的重复实践,愿意静下来去思考、学习、总结,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你的教学中甚至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药到病除”。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学中都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二、心理学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肯定
在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把狗绑在木架上,给以灯光或铃声,然后形成了关于食物和灯光(铃声)间的联结,于是称条件反射形成了。在这实验中,狗只能而且完全听从实验人员摆布,实验没有丝毫能表达狗的主观意见的余地。这只狗处于不能反抗也无法表示不同想法,即使这一想法与主人(实验者)仅有一丝之差的奴隶地位。然而这个实验的结论却要用到人身上,用到学生身上去了。我们知道,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巴甫洛夫学说得以建立的实验背景与我们将使用这一理论的条件是如此背离,犹如在绝对零度所获物理规律要推论到常温下的物理现象一样,其科学性是大成问题的。
巴甫洛夫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为他从未承认过自己是一位心理学家。当我在阐述自己观点并对巴甫洛夫的学说进行抨击之时,实在冤枉了这位伟大人物,因为所谓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他的“桂冠”。
作为中国广泛使用培训师资的心理学教材,从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定义时可见,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人脑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反映论的哲学方法,这一反映被戴上了一个光环──马列主义。然而它无视人脑对自己──对人本身的反映,即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自己所思所想,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的评价。因为这一漏洞,所以要加上一句: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是一种映象──即被主观改造了。但是这一弥补是十分乏力的,他们从未去追索对客观反映的畸变原因何在。虽然也说“主观能动性”,它的含义是什么却被有意地忽略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的矛盾与统一,承认这一些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巴甫洛夫的心理学似有机械唯物论之嫌。抛开哲学观点上难以精确界定的争论,看一下现实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说到因偷店主的东西而受责打时的心态:他说自己只拿了一点点东西而受到那么重的责打,应该平衡一下,所以就再偷一些,以求得“收支平衡”。我想象假定我是一条马戏团的狗,当表演后只吃到一根带点碎肉的骨头,而马戏团长却因我的表演而多赚了一万元钱,那么,我一定会挑总统夫人看演出的机会,有意演砸了锅,使那位团长蒙羞,而不惜经受一次鞭打。所以只有把主客观的因素综合考虑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巴甫洛夫心理学对个体的情绪、意识、需要等特征太缺少研究与阐述了。
一种理论得以被承认,总有它的社会背景。华生是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所以在西
方曾被捧红,正是资产阶级启蒙时期需要与封建贵族统治的观念作斗争,虽然华生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正由于太不重视人的意志,太忽略人的需要与理念,就与当时前苏联社会的政治背景合拍,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强加给巴甫洛夫以心理学家的头衔,并且塞给他一点东西后粉墨登场了。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前苏联宣布“儿童心理学”是反动的,并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政命令禁止研究和传授了。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式的教育手段,知识掌握中的题海战术,它们都可以在巴甫洛夫心理学中找到理论根据。说一则典型案例: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上课时不讲废话,就拗一段粉笔塞到学生嘴里。谈到这一“新闻”,我由衷地钦佩这位教师对巴甫洛夫心理学运用之精彩:首先粉笔是一个刺激,它迫使学生为了噙住粉笔而不能讲话。其次它代表一种惩罚,这一惩罚并不会对生理造成伤害。通过大量“练习”就足以形成条件反射。假定我是这位教师的心理学老师,我非得给他120分,这20分是因为他能如此就地取材。之所以谈这一些是想指出:除了巴甫洛夫心理学尚不能解释众多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原因外(这是必然的,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它对教育手段会产生误导。
当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其手段必然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由于传统的心理学师训教材缺乏对个体作用的揭示,因此其内容就难以指导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完成和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研究,弥补了上述缺陷,他提出了他的需要理论,并多次予以修改。目前几乎所有基础心理学著作、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都要提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每位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尚若强令孩子坐在椅子上别动,可起很强的惩罚作用,然而这并没有剥夺他的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也不见得可说是对归属需要的剥夺;我们也知道孩子会要求大人讲故事,尽管这则故事他早已背得出来了,孩子很幼小时就会喜欢看电视,而其中的情节我猜想他全然不知;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缠住老师和家长大问其为什么,有人把它作为认识需要的表现,然而细察一下,使它得到满足的情况却似乎与对事物的认识与规律的揭示并没有多大关系;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会用拟人的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角,为什么如此?这中间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似乎并没有作出回答。马斯洛的眼里,当人们满足了一些需要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达到“没有肚脐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但是教育经验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人的各种需要间充满着矛盾,存在着以社会价值标准去评判的善与恶,猜想马斯洛的理论能适用于天堂里的天使(绝对不是古希腊诸神),而并不那么适合浊世间的凡人。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芸芸众生。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现象中去寻找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产生和实现的内在因素,显然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多少东西,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又缺少了教育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于是我就作了些探索,其研究手段主要是搜集、罗列儿童行为中所倾向事物;揭示这些事物的特征,把所揭示出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分类,由此得出一个体系,对此体系的内容用教育实践去检验,并作修正,得出了“0-3-2”需要理论。这一理论在《现代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
把“0-3-2”需要理论中罗列的需要筛选后进行重新组合,则可获得关于学习的正负动机,马斯洛提出的各阶段的几种需要,以及其它教育要求的动机。
三、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们在讲授课程时该怎么做呢?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或社会对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二)讲求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
②指向性思维;
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课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需要学生当堂理解并记住,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信息量越大,记忆越牢固,学习效果就越好。根据记忆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促进学生增强记忆,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
二是广泛联想;
三是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