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儿童数学学习与生活认知的状态分析
关于儿童数学学习与生活认知的状态分析
城相关这样写道关于儿童学习及对数学运用生活的现状分析如下:
1.看不见摸不着:迷茫式数学学习
结合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秋游活动,我们有意识地在某年级中组织了集体去超市购物。第一次实验,教师没有任何建议,发现儿童进入超市以后,大部分是跟随别人涌入自己喜欢的食品区选购,多数学生是边走边看货架,不看价格,只看食品,几乎没有儿童有意识地去看批示牌或标识.选购的食品以最爱为首选,一结帐,自然就出现了钱不够的现象,于是再退食品。
儿童在课堂里学习数学时对答如流.为何到了生活中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数学了呢?惊叹于儿童缺乏对数学的感悟与发现之时。是否也应霞新审视数学教学本身呢?课堂中我们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承、数学思维的发展,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运用,课堂中过多采用了信息直接提取的方式。儿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缺乏问题思考的整体性、独它性,故在生活中就会出现对数学思考的无意识状态。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曾想过合理购物要涉及那么多的数学问题。儿童的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缺少发现与感悟数学的慧眼。
2.看得见摸不着:表面式数学学习
在此次超市购物中,也有学生对于超市的导示图有所观察,但只是停留在“看见”的层面,当他去实际寻找时,还是要询问别人。也有学生观察了食品的价格,但是并没有出现相关的估算等有意识的数学思考。他们中间还是有人出现了超值购物的问题。
这样的儿童其实是基于一种经验的实践.在他们的意识里,虽观察到了数学素材,但并没有自己的数学再加工、再发现的过程,所以说这是一种似悟非悟的层面,对于生活与数学还没有客观的创生意识。如果将超市中的导示图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儿童会很容易地理解每一个标识的含义。纸上谈兵终觉浅,到了实地。儿童的经验世界脱离了数学的符号世界,所以才会出现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现象,儿童能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但是却触摸不到。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暑假我就去了山区,去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事情,去关爱那些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美好假期时间,但是我每次看到孩子们那天真的 笑容的时候,一身的疲劳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通过调查,我县100户农村住户,有404人,外出打工25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6.05%,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仅占13.95%。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大多数是过大年“回家看看”。其中,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的35%。
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指主要依靠隔代照料或旁亲管教的儿童。他们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而被
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主要表现在: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级风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校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们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助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 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是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办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的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展非常不利。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通过 与孩子们更深入的交流发现,心理上存在的障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为普偏的问题。长期处在于父母分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亲情失落,极易产生孤独感,出现心理上的失
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而留守老人则表现为心力憔悴。一是农活吃不消。有的老人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收割,特别是农忙季节,农活多,农活重,体能吃不消。加之料理家务,更显得劳累。二是管教孙辈艰难。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孙辈学习力不从心。三是经济生活困难。外出打工、经商的年青人生活费用高、吃住花钱多,除供养子女上学外,所剩无几,赡养老人力不从心。留守老人在家创收艰难,靠种田维持生计,经济收入自然较少,少数留守老人家庭生活贫困,一旦生病,全社会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要关注监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
4、积极探索农村老人赡养新模式。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或孤寡老人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化帮扶制度;二是要建立农村老人退休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对孤寡老人要尽快实行社会化、福利化赡养;三是大力扶持和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专业示范户的发展,努力减轻农村老人的劳动强度。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政策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行为。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关注。但是,一些网吧黑心老板明知不得接待未成年人入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学校及家长对此问题反映仍是非常强烈。
7、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三篇: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3)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面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调整。如对场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A、男
B、女
2、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五年级
F、六年级 G、其他__________
二、情况调查
1、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2、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经常,不定时
D、很少
3、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5、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6、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7、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1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以上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0、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A、经常复习
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11、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2、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13、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14、平常的周末,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
A、做家务
B、做农活
C、学习
D、玩
15、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没有
1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很少关心
C、偶尔关心
D、很关心
17、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
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
D、其他_______
18、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喜欢,害怕
B、喜欢,不害怕
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20、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A、喜欢,感谢
B、不喜欢,但是感谢
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21、你觉得你的好朋友是好孩子吗?()
A、好
B、一般
C、不好
22、你对自己的一日三餐满意吗?()
A、满意
B、吃得饱但是不好吃
C、吃不饱
23、如果可能,你愿意随父母进城读书吗?()A、愿意
B、不愿意
24、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A、好
B、一般
C、不好
25、平时家里人是否会打骂你?()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几乎没有
D、没有
26、如果他们打骂你,你会怎样办(?)
A、吵架
B、闷不吭声
C、向父母诉苦
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27、在你希望的,或者与自己希望相符的选项后打“√” 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
()
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
C、希望可以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
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
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
H、摆脱痛苦的世界。
()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
()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
()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
()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
()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
()G、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
第五篇: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于认知的范围,还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不过心理学家普遍都同意认知包括的是那些高级的智慧活动,其中有思维、想象、创造、概念形成、推理、制定计划、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等。
还有些心理过程比如知觉、表象、记忆也是认知的方式。
认知发展与教学
教学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教学的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在学习时的认知的顺序。两者是统一的;就教学的效果来看,后一种“序”往往更为重要。
皮亚杰划分的认知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3—
6、7岁
第三阶段 具体演算阶段7---
11、12岁能够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或者说他的思维是可逆的。他的注意不是集中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还能转移到其他特征;在时间上不限于当前的瞬间,能把握事物的前后的变化过程。发展了相当的的稳定的概念。
第四阶段 形式演算阶段 约相当于12---
15、16岁
认识结构的变化
知识的学习如何促进认知的发展呢?它的关键是引起认识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幼儿的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是怎样发展的?
第三章 小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概念的发展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对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在小数、分数和空间观念,以及“图与数”、“完成系列”、“数的组成”、“数概念的应用”等,难度较大、较复杂、需要逻辑推理的项目上,差别比较明显。二是数概念的应用方面: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的儿童在运算中显得较不熟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推理的能力较差,解题速度较慢。他们在运算中还不能摆脱感性经验的支持,甚至还依靠手指的帮助计算。
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特点
认数能力的发展
(一)读写
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特点是感知、直观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数越小越能通过感知直接把握。他们认识百以内的数时,一方面通过数位记住各个书的名称和顺序,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实物或图形进行概括,逐步理解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而多位数离儿童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借助形象去把握,儿童认识这样的大数就感到抽象、困难。
(二)位数与数位
刚入学的7岁儿童虽然能认写100以内的数,但完全没有数位概念,所以他们把“一万零二十”写成“1000020”。所以,可以认为在整数和小数的认数中,掌握数位是关键。儿童对数位的掌握在数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位概念是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础。儿童不懂数位就不能认识多位数、不会写数、不会掌握数序、完成系列。在读写中实际包含对数位的辨认,儿童对多位数的认写感到困难,与数位掌握的不好是不无关系的。
(三)图数互变
在认知过程中,表象是从感知过程向思维国车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可见,丰富儿童的表象,1
对于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在头脑里所贮存的表象,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打不相同。为了丰富儿童的表象,必须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教师除引导儿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实物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是儿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以促进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
运算能力的发展 儿童运算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与数概念掌握的水平相关极大,尤其与儿童概括推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儿童对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掌握得好,在认数、完成系组成等项目中成绩就好。运算的成绩也清楚地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掌握制约着运算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