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时间:2019-05-13 09:5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第一篇: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文章标题: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和培育,贯穿于军用饮食供应工作正规化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军供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方法,而是导致行为方式的动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反映出的行为哲学;不是工作、服务,而是对待工作、服务的态度。它根植于军供工作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流溢于军供工作的一切活动之上。

构建先进军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军供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军供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内部大多数工作人员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核心价值观念是军供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表现。塑造军供核心价值观,立足行业特点,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规范为重点,并依据目标、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确定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分析,归纳、提炼,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并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提炼富有特色、激励人心的军供精神。军供精神是先进军供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基于行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而定的,是生存的精神支柱,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特色。目前,军供精神应该倡导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共事合作、训练有素、雷厉风行、连续作战、高度负责、保障有力、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对工作人员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沿时代社会主流文化创建和培育先进军供文化,使之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军供文化有它独特个性特征,有它在其它方面的标新立异。但是,军供文化不能离开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应随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而变化,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会主流文化的时代本质精神,将军供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的军供文化。

培育先进军供文化,应从先进的高度来认识人的作用。人不光需要金钱和物资,需要社交与地位,还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作为个体的生物,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并努力去奋斗以实现个人价值,也正是由于有了成千上万努力奋斗着的“个体”生存,才构成了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整体,每个人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靠他人而生存。用良好的环境,尊重个体志趣、爱好、追求、理想及个性需求,在工作与生活中创造条件以满足工作人员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目标的需求实现。爱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拥有相同的爱好,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志趣爱好虽然看似个人私事,其实它也能够折射到工作上,为你的事业增添光彩,以达到全员参与军供文化建设的目的。“以人为本”才能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健全人人参与单位管理的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军供队伍造就成一支党委政府放心,部队靠得住的队伍。

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育先进军供文化。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制定配套的办法,并将奖励项目直接与利益挂钩,以此激励军供人爱站为国,为党效力。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从解决行政编制入手,以增强职业意识,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纪律公平激励机制,坚决执行规章制度和军用饮食供应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社会舆论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信息文化和情感资源,扩大军供站和军供人的社会影响,激发工作人员成就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第二篇:如何培育和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如何培育和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摘要:安全文化建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本文围绕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方法等详细的阐述了安全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关爱社会,关注员工安全健康和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从如何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如何实现本质安全和改善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安全文化 企业发展 教育 培训 安全制度 引言:

安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从安全理念和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安全在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一个浓郁的氛围,员工在这种氛围中,一切行为将自然地规范在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

一、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的价值观的实现,重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开发和提高。企业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生产的安全。要做到安全生产,实现文明生产,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和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企业管理科学的升华。安全文化既是企业文化之本,也是企业文化的归宿。

安全文化提出 “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安全第一”的行为准则、“安全第一”的企业经营方针,体现出安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和企业员工的最高追求。安全文化建设,可激发广大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安全价值。

建立并搞好企业安全文化,用文化熏陶员工使之具有完善的心理程序,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生活秩序,是我厂在生产、经营、发展中的长期一贯的追求。

二、如何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文化建设,必将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创新过程。目前,许多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尝试,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的品牌来经营,向外界推销、展示。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的主体文化来创造、发展和丰富,以安全文化为平台,从内挖掘企业潜力,在外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搞好安全文化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其思想观念、道德准则、文化素质、生活信念等都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因此,必须用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去说服人、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把实现职业安全健康视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目标;把保证生产安全,防止各类事故,尤其是杜绝重特大恶性事故,做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追求。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才能实现人的价值。

从石油企业发生的事故不难分析,安全文化素质差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安全事故防范不力,对安全生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预测不足,就会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唯有从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企业安全生产,分析事故高发的根本原因,制定安全生产对策,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为动力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运行机制,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奋斗目标。

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有来自于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熏陶,有社会教育、社会传媒和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也取决于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 1 中对自身安全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应首先注重解决全员安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培育,千方百计,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对员工现有安全价值观念进行分析,以社会、人的需要与自我发展目标为依据,提出努力方向,确定需要培育或转化的具体观念,形成健康的安全价值观念并体现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生产组织实施、企业民主、文体活动等方面,予以重点倡导和弘扬;通过对安全模范、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行为的奖励和宣传,引导员工躬身效仿,形成共同安全价值观念并得到全员认同。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安全文化在员工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是行为安全,而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一个企业,有了健全、完善、合理的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员工的生产行为就有了安全适用的活动范围,只要未超出这个范围,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就有保障,生产设备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特点,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生产岗位为核心,制定出齐全、有效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一系列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规范。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和企业持续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有必要在完善旧的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消除新的不安全因素,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如目QHSE管理体系,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使我们的安全管理摆脱旧的经验型管理模式,进入科学的管理轨道,更加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们的安全制度和标准规范跟不上新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生产形势,就会矛盾丛生,员工的生产活动就会脱离安全轨道,造成生产事故,危害员工的安全,制约企业的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有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还必须严格认真执行下去。严格按照安全制度规范的要求去做,进行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操作,才能确保安全生产。违背了这些制度和规范,就不能有效杜绝和减少事故。据统计,所有死亡和重伤事故中,属于违章的约占52%。血的教训和事实证明,有些伤亡事故的发生,并不是由于安全操作规程不合理、安全技术方案不科学、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而是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按安全规范和标准去操做、责任不落实和缺乏科学态度造成的。

为使员工严格执行规定动作不走样,杜绝自选动作,安全管理部门应经常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监督检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及时发现、摸清安全制度及安全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促进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的正确有效实施。

(三)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能够促使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安全风气不断优化、安全精神需求不断发展。通过安全教育,能够让广大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改变他们对安全生产活动的态度,使其行为更加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和要求。不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企业的安全管理必定落后,员工的安全素质必定低下。缺少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企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的动力。

安全教育培训手段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分专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向员工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使其能在一定时间内较系统地掌握到安全知识和技能;组织开展安全技术岗位练兵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技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利用班组会、安全例会,传达上级部门的安全生产文件及会议精神要求、通报安全生产信息、分析安全生产形势、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对已发生的事故,及时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分析事故经过、查找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提高员工防范同类事故的能力;组织安全演讲会和事故案例分析,用感人的事迹、亲身的经历、血的教训来唤起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关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等等,都是 2 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将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员工多方面多层次地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可有效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四)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化程度

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是企业安全文化在物质方面的重要体现。本质安全是指生产设备、工艺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不是靠外部附加的安全装置来保证,而是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在产生故障或误操作的情况下,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尤其是那些危险岗位和人员的能力难以适应和控制的场所。因此,提高本质安全是保障安全的最根本途径。生产现场所有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安全活动方面所用的设备、设施、工具、仪器仪表、材料,防火、防腐、阻燃、隔音、隔热、保温、防辐射防护材料等,他们本身的性能及构成的系统,是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他们的本质安全化程度是保障我们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专业落实安全责任,经常性地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仪器、仪表、报警装置等进行检查,并认真维护和保养,及时消除其缺陷。搞好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电气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提高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减少设备和人为操作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尤其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对项目的选址、工艺的设计、材料的选用、仪器仪表的选型、管道设备的安装等都应严格按照国家“三同时”的安全规范施行,科学论证,合理选材,并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全方位监控。定期组织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装置开展安全评价,加大安全生产资金、物力的有效投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逐步提高设备、设施、物品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五)改善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生产。生产设备、管道、阀门等跑、冒、滴、漏,未必会直接威胁安全生产,但却影响着员工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产维护中,我们应及时消除生产现场的跑、冒、滴、漏,认真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尘毒,减少有害物质对作业环境的污染和员工的健康危害;生产作业场所的噪音、温度、光线等,不仅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影响他们安全操作、安全巡检和正确判断,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员工的工作场地创造良好的采光、照明条件,安装通风、降温(取暖)设备保持合理的温度,使员工有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生产现场干净卫生,工作场地布置合理,零部件、工器具摆放整齐有序,设备、电气安全标准规范,能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激发他们的安全生产热情和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调节和维护生产。在危险设备、管道、区域,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线、防护栏等,提示员工注意,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安全通道、消防通道畅通无阻,有利于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将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改善作业场所安全环境,也是安全文化的物质体现。

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为了安全、文明生产,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提升企业安全文化水平。依靠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丰富理论认识,提高员工素质,才可能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安全文化才能方兴未艾,铁人精神才能代代传承。

第三篇: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襄阳市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市安监局局长 张文斌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游,辖3市3县3区和2个开发区,人口580万,是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业辖区内高危行业点多面广,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等高危行业应有尽有,机械、电力、纺织、轻工、建材、医药、商贸等非高危行业种类繁多,安全生产压力持续增大,安全监管任务日益繁重,逐渐构筑了具有襄阳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围绕发展抓安全,跳出安全抓安全”的新路子。

一、推荐安全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师傅预防工作,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据统计,我国近几年每年发生各类事故平均在80万起左右,年死亡人数平均在13万人左右,事故导致的伤残人员大致为70万人,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500亿,相当于GDP的2%。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年均130起左右,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年均在15起左右,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每年至少1起。和谐社会,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

事故的发生除了同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制作、采矿等第二产业为主,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安全文化重视不够,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伤亡事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形成浓厚的安全意识,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也有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当前社会成员安全素质较低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才能具有成较强的自爆和互保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有效地预防事故。因而,如何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安全文化,今儿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优秀的具有显著时代和大方特色的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必须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培育企业典型,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我们分行业、分类别、有重点地扶持和推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典型引路来营造全市企业安全文化的大气候。湖北卫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产民爆器械的高危企业,近年来,我市在各种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中为该公司提供舞台,并建议公司对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实行重奖重用,带动企业全员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推行人性化管理,对员工爱在先、管在后,关注员工尊严,倡导体面劳动。通过积极指导和精心培育,卫东公司借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以安全为切入点,以班组为平台,形成了独特的“用心关爱员工,用爱回报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和以公司董事长顾勇同志姓氏命名的“顾氏管理法”,公司也步入了安全、和谐扩张的良性发展轨道。枣阳化学工业总公司开展“你查隐患我奖励”活动,提出了“宁少产值一个亿,不可伤亡一个人”的口号,引导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东风康明斯、中铁一公司、天鹅油漆、润阳新能源等一大批企业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市的企业安全文化圈。

(二)培育社区典型,积极构建安定和谐的社区安全文化。我市在抓好企业安全的同时,致力于营造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从全市大局着眼,从城市基本单元——社区着手,逐渐培育了襄阳市特有的社区安全文化。施营社区是位于我市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居民小区,辖区企事业单位较多,近几年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示范社区、安全中心户、安全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六大中心”。“五大工程”即育民、利民、富民、平安、靓丽工程,“六大中心”是安全防范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站,并通过社区网站、社区广播、社区刊物、宣传栏、警示牌等载体,强化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经常举办社区安全演练,小区居民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和谐气氛蔚然成风,成为我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典范。

(三)培育人物典型,积极构建人人参与的社会安全文化。在推荐安全生产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从基层发掘、培育和推广模范带头人物。周全意同志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矿山安全监管人员,18年如一日,天天在矿区奔波,与矿工们打交道,不放过每一个安全隐患。通过对他这些平凡事迹的整理报道,却起到了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社会效果。他先后被评为2009全国安监系统先进个人、省级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襄阳十大人物,省安监局、市委宣传部先后做出了向周全意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树立了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正面形象。在周全意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我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域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标兵,人人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

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不可低估。安全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安全文化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但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通过多种方式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事故多发状态,走出安全生产困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弘扬先进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切实把安全发展的能力提升到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的高度来把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摒弃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矛盾的错误观念,树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有的人油漆少数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认为安全生产既花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还要增加投入,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无论是从全社会来看,还是就某个企业而言,一方面,只有形成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才能增加全社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只有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降低和减少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能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可见,安全生产能够创造和谐平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效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因此,要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摈弃“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安全观,使公众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了先进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二)着力构建广泛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

1、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和基层为支点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安全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安全新闻宣传,开办安文化专栏,强化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安全事故和各种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安全工作的透明度。

2、不断推动全民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全民安全教育网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强化中小学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鼓励大专院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其他专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安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管理需要。

3、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在全市全面开展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安全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构筑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平台,不断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作品创作交流等形式,不断调动群众参与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安全文化。

(三)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1、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间的关系。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创建文化大市的各项工作之中,与创建文化大市工作统筹安排,做到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基金的投入力度,用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问题。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广开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扩宽安全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3、严格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的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安全生产考核的范围,作为考评安全工作的依据之一,在安全考核中予以兑现,对工作情况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评先树模资格。

(四)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领导是关键。党政有关部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是组织各社会单位、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构。党政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总之,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不可低估。安全知识和技能,以安全文化的形式、方法、手段,通过潜移默化,以最平凡、最有效、最深刻的安全文化内容及活动方式来影响全民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和发展,同时又用其保护和关爱人民。保障安全与健康,关爱生命,尊重人权是我们追求的时代文明,也是安全文化的真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世界,同时也发展和繁荣了安全文化,这是新时代我们共同义务和神圣责任。

第四篇: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原文出处】学术论坛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20051

2【原刊页号】60~6

3【分 类 号】D

1【分 类 名】社会主义论丛

【复印期号】200603

【作 者】卢爱国

【作者简介】卢爱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湘南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摘 要 题】和谐社会

【关 键 词】公民意识/和谐社会/培育和构建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7]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的外部特征;有的学者从深层次上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各种关系;更多的学者则针对和谐社会构建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然而,考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有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即作为和谐社会主体内在支撑的文化心理研究。现代化理论表明,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人性的提升。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制度以真实生命力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性结局在所难免[1](P199)。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则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普遍健全的公民意识。本文试图从人的现代化的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

一、公民意识: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2](P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力量就是由普遍健全的公民意识而升华的公民精神。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在本质上呈现为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在内容上包含了以自由、公正等价值理想为衡量准则的对公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及现实法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判断与认同;对公正合理的政治制度的维护与遵从;对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自觉维护。概

言之,公民意识包括处于核心层次的主体意识、处于中间层次的权责意识以及处于外显层面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领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生态意识、发展意识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种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和谐。从外部特征上看,主要表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从内涵,还是外部表征上看,其中心环节毫无疑问是人。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和谐人或曰现代人的核心是公民意识。

民主法治的社会要以健全的公民意识为精神基石。一方面,公民意识是民主制度产生、发展和健康运作的理念支撑。世界民主史表明:没有公民意识的觉醒不可能建立民主制度,没有健全的公民意识民主制度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完善[3]。另一方面,公民意识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内在驱动。公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意识到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与应承担的义务,才会产生能动的参与意识,并外化为政治参与活动;公民只有具备对法制的高度认同,才会采取制度化的参与行为。一言以蔽之,“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民主的关键性条件之一。

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树立科学的公正观。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相对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正观本质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利益与责任的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没有全体社会成员权利意识的唤醒和对社会管理的积极参与难以推进正义制度的建设。公正的制度体系维系和运转同样需要公民个体强烈的正义感的道义支持,这要求公民把正义制度内含的权利义务作为一个整体承担起来,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所以,以权责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是公正的社会制度产生和公平正义社会实现的心理基础。

诚信友爱的社会要以普遍的诚信道德意识为基础。民主在取信于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张扬,法治的过程也是一个诚信的过程。只有尊重和遵守诚信规则,人的创造活动才能得到维护,创造才能得以发挥,创造成果得到保护,社会才充满活力;没有诚信与法治的保障,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也就难以实现。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也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社会要求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的充分发挥。社会活力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上。没有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在经济上难以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政治上难以保持和发展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则使人们缺失看护和改善自然的道德责任。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意味着社会稳定发展、社会关系良性协调和人们心理平和。而安定有序的重要标志是成熟的公民意识。人际和谐、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的和谐只不过是人们心灵深处内在的秩序与和谐——规则意识、自律精神、理性力量等的外化而已。

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要求人类具有生态文明观并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生荣与共。一方面,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界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控制人自身利益和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观念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二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没有普遍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形成是不可能开创生态文明时代的,而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正是现代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

公民与公民意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只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而不是公民。而在我国君主专制主宰一切的二千多年里,只有臣民而没有公民,当然,也无公民意识可言。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制并确立了国民主权原则,但在旧中国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公民法律地位和法律资格,为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了制度基础。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受斯大林模式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众的公民意识未能真正确立。时至今日,大部分国人基本上仍未成为现代公民,在与国家的关系上,主人意识和权利观念淡薄;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参与和监督意识缺失;在与社会的关系上,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不强;在与他人的关系上,诚信友

爱缺乏;在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意识薄弱。所以,培育国人健全的公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任务。

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其实质就是要开拓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之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培育公民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市场经济成熟的社会,而市场经济是培育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不仅导致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结束了绝对权力所要求的封闭和孤立状态,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成为具有开阔视野的人;而且市场经济促进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它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公平竞争,它天然要求道德和法治。此外,它还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破除在小农自然经济方式和计划型体制基础上树立起来的非主体性自我意识。实现国民政治心理从狭隘顺从心理向参与心理、从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从等级依附到平等自由、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创新的全方位嬗变。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体制完善的社会,而政治体制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制度保障。公民意识(公民文化)培育固然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没有民主制度架构下公民的经历和体验,没有民主制度的教育和训练,公民意识也不会发育成熟。从世界民主化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在早发内生型民主国家还是晚发外生型民主国家,民主制度的教育和训练才是公民文化发育的现实阶梯。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4](P332)。所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也将使民主这个复杂而深奥的字眼从理论的象牙塔走出来成为普通大众的实践,经常性的民主生活使公民对民主制度由陌生到接受,从而公民文化得到滋养而不断发育成熟。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精神文明发达的社会,而精神文明是以公民意识培育为着眼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见,精神文明首先是把人作为建设对象,因为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进而组成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131)这就是说,没有“自由人”,就没有“自由人的联合体”。同样,全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以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条件,而着眼点就在于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随着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加强,他在社会活动中会自觉践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在与国家的关系上,会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以主人翁的姿态保护国家利益、国家尊严;在与政府的关系上,会敢于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促进良好政治道德风貌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在与社会的关系上,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约和社会公德;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会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三、培育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民意识培育与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是公民意识培育,而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才能培育出公民意识,正是二者的互动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社会心理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产物。”[6](P370)要实现人们意识的现代化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涉及许多工作和领域,当前应着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执法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框架,加快我国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其次,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民是我国民主建设最重要的力量。农村市场经济是实现农民意识现代化的大课堂。从主要方面看,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主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千百万农户的创造活力。

2.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公民意识扩展的制度保障。我国原有政治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初建于新中国诞生之际,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又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中不断得到强化。这种政治体制存在诸多弊端,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

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4](P327)。这种体制堵塞了民众参与渠道,严重制约着公民意识的培育。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必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才能有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参与中熏陶公民意识和提高参与技能。对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要按照民主的基本原则进行民主化导向改革,当前除坚持和完善我国已构建的一系列民主制度外,应把加强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作为中国在新世纪政治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因为草根民主—社区自治是培育人们公民意识最好的舞台。

3.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优化公民意识生成的启蒙手段。一是要改善学校公民教育。在学校中开设独立的或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公民教育内容上变“法制教育”为”法治教育”;处理好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关系,把公民教育摆在独立和基础位置;在公民教育的方式上,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本体论教育。不要把公民教育培养当作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空洞枯燥的说教。二是要建立社会的公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改变近年来传播媒体在公民教育上存在的角色缺位问题,特别是传媒要努力营造一个公民话语环境;建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和推广机构,学术界应加大力度研究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取向的特点规律,增强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要注重公职人员公民意识的培育。公职人员拥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对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不少人在倡导公仆意识的构建时忽视公民意识的培育。事实上,公仆意识是建立在公民意识基础上的,公职人员应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重点对象。

4.努力培育公民社会,培植公民意识发育的社会土壤。公民社会是公民意识得以存在的土壤,是“公民价值的潜在储备库”[7](P125)。与西方不同,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自觉过程,其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政府)。目前,除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外,应致力于改革我国公民组织管理体制。我国目前的公民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上还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选择型管理模式,公民组织基本上是政府伸向公民社会的触角。公民组织应具有非政府性、自主性等普遍特征,这只能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选择模式下才能获得。该模式认为公民组织和政府都是一种对社会公平正义负责的组织,任何公民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成立组织,其支持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民间。对于政府主导的我国公民社会进程来说,实现公民组织管理体制的转型迫切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资源支持,当前则需要完善结社立法和提供必要的运作经费。基于我国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于公民社会认识还很不够,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教育民众全面认识公民社会的历史重任,将公民社会建设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力量;我国的社会科学界应开辟更多相关研究园地并结合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学说,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关键在于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随着人们公民意识的成熟,中国现代化必将早日实现!

第五篇:论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论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榜样是指在某个特定社会时期,被大众公认的思想行为先进、道德品质高尚、在某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培育、选树、传播凝练成一种精神形象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学习效仿的楷模。从文化的角度看,榜样是其所在社会群体创造的特定文化的先进典型代表者,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培育和传播,使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受到感染和激励,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学习和效仿,对公众产生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这就是榜样教育。

一、榜样文化的内涵

1.榜样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思想素质和高尚行为能力的氛围,构建了一种榜样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心态,这种社会文化心态就是榜样文化。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榜样文化,并对其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人们思想行为施加影响。榜样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迹可循,而且明显的刻上上儒家传统文化的印记。从历时性、共时性、静态角度来看,榜样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最底层上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从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勇等演变形成的勤劳善良、爱国爱家、和谐有序、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第二、本民族榜样行为的一种实践心态。它是本民族一般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活动、文字活动、传播活动、网络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时空感受、价值观念等具体表象特征。第三、作为榜样文化形态半物化状态的典型图样,是由若干榜样个体或者先进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引起人们模仿学习效仿的具有审美感性的图样和表象。因此,当代榜样文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递变形成新的榜样文化图样,这种新的图样,是传统榜样文化和时代榜样文化经过整合、碰撞、凝练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得以延续的集中反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

2.榜样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以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而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榜样文化的主体,我们所推崇的榜样本身就是先进典型的代表,其蕴含的品格、美德和思想行为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榜样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启迪人类智慧,增强人的精神动力,塑造人格,提升修养,而且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榜样文化的这些特征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隐形特征所体现的内在价值不仅传承了先进文化的精华,还高度吸纳浓缩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3.榜样文化是凝聚着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价值文化

当前,在榜样培育、榜样选树以及榜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榜样的性质分为三类,这是构成社会主义榜样文化的核心要素。(1)爱国主义英雄。为了促进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自觉报效祖国,鞠躬尽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先进人物和群体。如革命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2)职业楷模。就是为促进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维护人民利益,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勇于开拓,在本行业为社会做出突出业绩和较大贡献的优秀个人。如人民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时代先锋邹碧华等。(3)道德榜样。是指那些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优秀分子,他们恪守中华传统美德,忠诚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如:张思德、雷锋以及全国道德模范等等。在榜样的培育、选树、传播的过程中,要系统总结这些榜样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能,所以榜样文化的内核蕴含着从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品德和行为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形成一种价值导向下对社会公众产生权威的影响力和自然的约束力,通过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使公民逐步认可和接受榜样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构建了一种榜样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心态。

4.榜样文化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文化

由于榜样是先进思想、高尚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人格化、具体化和现实化,在榜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必须借助一定载体和媒介,通过先进人物的具体实践,去传播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生动鲜明的先进典型形象,使人们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从内心深处对榜样认同、佩服和效仿,形成强大的榜样文化力量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对这些文化力量进行总结、挖掘、整理、传播,形成榜样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榜样文化是具有导向、教育引导和消费等功能的实践文化。

二、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1.榜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榜样文化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行为规范,价值导向,是榜样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指向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榜样文化是若干榜样行为以及围绕传播榜样精神行动而构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实践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人格化的展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需要通过若干榜样的实际行动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阐释、印证和实践。这种内在联系,使得榜样文化的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重要路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榜样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榜样文化可以引领公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青年安全文化 培育本质安全青工

    构建青年安全文化 培育本质安全青工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创建工作开始,煤电公司团委结合实际,从抓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层层召开团的工......

    论思想繁荣与文化小革命

    文化小革命与官方思维 白霖 公元前213年,始帝曾有过一次“焚书坑儒”举动。这对于思想以及文学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始帝为何不惜祸乱以堵住悠悠众口呢?始帝在统一六......

    论文化与经济

    论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 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哈里森)》有感 第一节 亨廷顿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是如......

    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型企业(烟草)

    2006年1月9日至1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大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

    构建“五动”体系,培育特色青年文化

    构建“五动”体系,培育特色青年文化 ——第二采油厂团委推进“树、创”主题活动纪实2005年是油田公司“树百年人才,创百年油田”主题活动的启动之年,更是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蔡晨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反映市场经济对政府活动的客观......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当人类进入法治时代,只有法律被充分尊重并严格执行、法律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行为准......

    小论蒙古族文化[五篇]

    小论蒙古族文化 摘要: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一带居住下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