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导小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的几点做法
指导小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的几点做法
朱卫国
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指导学生写一些数学小论文,可作为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所谓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其文体形式包括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其中,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和体会;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是指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机地融合于故事、童话的框架中,以形成完整的情节。如何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我认为可以从一下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任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最初,我们从网上、报刊上找来一些优秀的学生日记,让学生阅读,了解数学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撰写热情。后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每学期里组织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数学科普读物。如:《生活中的数学》、《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数学万话筒》„„同时,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学生自编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数学手抄报”、一本本价值连城的“数学剪贴本”、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数学小论文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需要方式之一。反思型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作业或试卷以及课堂中的表现,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采用方法的优劣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对一周来的数学学习情况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对学生能够撰写的数学日记及时地进行反馈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自信心。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3.撰写教师下水文
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应用了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还可以应用哪些数学知识、续编哪些故事情节?学生模仿练写数学小论文,逐步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为数学小论文撰写而进行的调查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事事心中有数学的节约、环保等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师的写作能力。
4.组织学生踊跃参赛和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写数学小论文并组织学生踊跃参赛和投稿,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交流表达的欢乐、成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让学生写好数学小论文,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习数学来得更生动、更深刻,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数学小论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数学小论文
榆阳区明德小学方莲
新课程的今天,写数学小论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所谓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其文体形式包括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其中,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和体会;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是指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机地融合于故事、童话的框架中,以形成完整的情节。近年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校对小学生如何写数学小论文,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了一些做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任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最初,我们从网上、报刊上找来一些优秀的学生日记,让学生阅读,了解数学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撰写热情。后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每学期里组织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数学科普读物。如:《生活中的数学》、《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数学万话筒》„„同时,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学生自编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数学手抄报”、一本本价值连城的“数学剪贴本”、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数学小论文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需要方式之一。反思型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作业或试卷以及课堂中的表现,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采用方法的优劣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对一周来的数学学习情况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对学生能够撰写的数学日记及时地进行反馈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自信心。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3.撰写教师下水文
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反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应用了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还可以应用哪些数学知识、续编哪些故事情节?学生模仿练写数学小论文,逐步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为数学小论文撰写而进行的调查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事事心中有数学的节约、环保等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师的写作能力。一年多下来,我校教师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几十篇。
4.组织学生踊跃参赛和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写数学小论文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交流表达的欢乐、成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平时,我校的老师能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日记组织学生投稿、参加一些数学小论文评比活动。当看到了他们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我们欣喜地发现,让学生写好数学小论文,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习数学来得更生动、更深刻,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三篇:论文《如何指导小学生写读后感》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
【内容摘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后感是读书笔记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写读后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写作能力大有好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交代“感”源 提炼“感点” 联系实际 升华“感点” 【正文】:
新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的课文外,还要加大其他课外书的阅读,以扩大知识面。
古人说得对:“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过的书多了,就会遗忘,一些收获或自己的体会就不记得了,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写写读书笔记,而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做“读后感”。写读后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要写好读后感,一要读透材料,二要抓准感点。怎样才能读透材料呢?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读懂原文,交代“感”源。
“读”是基础,只有“读”才能引出“感”。认真读原文,读懂原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读懂原文,就是要求理解文章的字句、段落。
写读后感,一般要交代一下所读文章的篇名或书名,因为不一定所有读者都认识你所读的作品,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简介,不仅使学生或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随后可以概括一下文章(或书)大意或中心思想,让读者知道你写的感想是从原文中引出来的,不是随心所欲编造出来的。
二、紧扣原文,提炼“感点”。感想要紧扣原文的思想内容,写出对原文中心思想或重要观点的真情实感。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就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即感点),联系实际,则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三、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放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会 太肤浅了。泛泛而谈,往往会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最好就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来衡量自己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更为诚恳。
另一方面还可以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如《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人尽皆知,若以《读<拔苗助长>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违背事物的规律去办事是不能办好事的,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
理还是通用的,所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家长都有很多是违背了学生的意愿去办事的,上学时间有做不完的作业,双休日,甚至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晚上还要上什么兴趣班之类,不仅收不到成效,还落得个学生和家长都累的后果,这不也是“拔苗助长”吗?这样的的读后感写出来后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了。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出“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应“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的回应“读”的内容。这样一来,文章就更完整了。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出版社、全国重点小学特级教师编写《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2、北京教育出版社《语文备考宝典》。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运用数学感悟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六(5)班 曹文成)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产生错觉。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式时,老师就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吗?”因为决定圆的面积大小的是半径,所以很多同学只凭感觉,冒失的回答:“等于”。这道题就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让人产生了错觉。其实,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并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和是S=∏r²=9²∏+6²∏=117∏,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r²=15²∏=225∏,所以,“半径为9厘米和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不等于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的”。
这让我想起数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学习数学,要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认为“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否能很好的运用。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小论文
用还原法快速解题
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 三(4)丁婷
还原法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此法,可快速解答有关问题。今天我看课外数学书时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题目是:甲乙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乙树飞走4只 总数就少了4只即30-4=26只,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3-3+4=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学会了运用还原法解答问题,同时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