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文库
调查与决策——《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总第328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8期
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连锁反应。与此同时,我省遭遇5o12特大地震灾害的隐痛犹在,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产业恢复发展需进一步加快,要素保障矛盾突出,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国际金融风暴持续的时间、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的深度,也暂时缺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衡量我省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前提,文化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探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思考和初探。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加上随即而至的二战,对欧美工业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美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全力向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时间便逐步瓦解了国际间文化产业原有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今天,美国文化产业以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为美国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属外向经济型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损失,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纷纷寻求重振经济的道路。日本政府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并公布实施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他们致力于“将美国霸占全球文化产业剩下的那一半收括囊中”,以动漫为突破点,发展成了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积极培育。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2001年先后制订《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的文化产业并未成熟,尚未形成一个体系融入各国的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巨大破坏性影响的同时,也就孕育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所以取得成功,促进和推动了世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融入了各国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盘根错节的产业链条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既要参考借鉴历史,也要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异于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更要结合我省的省情和现状,综合研究,谨慎决策。
二、文化产业可能受到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准确的数据说明金融危机对我省居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构成明显影响,但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的金融行业和投资行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产业必然会受到波及。就金融危机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来看,主要呈现并预期可
能出现以下情况:
资金投入减少,消费愿望降低。文化产业和物质生产不同,在金融风暴下,物质生产方面的需求仍然是相对刚性,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是相对软性。由于经济前景的相对不明朗,而灾后重建任务紧迫,地方政府在民生等问题上的投入会持续加大,投入文化产业的力度就会减弱。股市持续低迷、通胀的压力较重,个人财富急剧减少,个人对于文化产业短期的经济前景期望开始降低,民间投入文化方面的资金也会减少。同时,文化消费受到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比起物质的生产大得多。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参与文化消费是理所当然,但一旦觉得预期未必乐观,最先取消的也往往就是文化消费。
行业发展受限,财富收益缩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收益来源是以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收益为辅的产业,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低迷,企业效益受损,投入媒体广告必然减少,媒体产业相应受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影电视制片商投资将更加谨慎,影视作品的投资减少,企业赞助的各类商业演出数量将有所下降,影视剧市场趋于不景气。纸张涨价使图书品种大大减少,很多重复出书(比如各个版本的经典图书)、跟风出书开始放缓。一些小书店因为缺乏竞争力开始倒闭。艺术品拍卖会遭受“寒流”的袭击,大部分低价作品和二线艺术品遭遇拍卖的寒冬,一些为藏家看重的拍品频频意外“流标”,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价格也大大低于业界预期。
三、危机中孕育的商机
在经济动荡时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对高收入者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是否能持续提供更多高档、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其需求,各类高端的艺术演出、展览及艺术品交易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对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原本就不强的文化精神产品支付能力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会减少高消费的文化精神产品,更多地转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产品消费,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减少对艺术品的投资,对旅游、影院和KTV等的消费,更多的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如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或近郊旅游景点的消费。“在家玩廉价网游”之类的娱乐方式将可能受到追捧,这使得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家庭为主要传播群体的广播电视,有了再度繁荣的契机,可能带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某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却也在一定程度潜藏着另一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旅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高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受到一定影响,低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却因此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出版行业中财经类去年畅销的关于股票、期货的操作性图书现在倍受冷落,反之“危机”相关书热卖,如《黑天鹅》、《美元大崩溃》、《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石油战争》、《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粮食危机》等书也位于前列。在普通艺术品市场遭受“寒流”的同时,一批艺术名作和精品却在不断拍出新高,这说明当金融环境恶劣时,高端艺术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更多的高端艺术资源得以放出,那些拥有50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的资产虽然缩水,但仍然有足够的购买力。
四、对策初探
由于此次危机还在继续持续发展,我们还不知道它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何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
1.未雨绸缪,防范风险。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更加实事求是,防
范风险。政府的投入要更加谨慎,要经过更多的论证和更多的对于未来需求的科学、理性的判断。不仅仅以大项目大工程这样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更要用类似风险投资的方式鼓励民间在这方面的创业和发展的需求,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经过论证可行的项目,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保护和扶持。如,每年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与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鼓励通过联合投资、联合开发、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资金供给平台和风险分担平台。
2.审时度势,突出优势。文化旅游和会展经济、文化产业园区等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质的行业。虽然5o12地震使其本来具有广阔空间的发展态势转入阶段性低迷,但并不会改变文化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优先恢复文化旅游业,加快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修复,尽可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恢复近郊旅游景点,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心理障碍。以成都市为核心,恢复和提升会展经济、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及西部印务产业基地、三圣文化创意基地、武侯区音乐街区等原有产业园区(基地)的产业业态。
3.捕捉商机,产业升级。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倍加关注,给了文化产业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大受众群的契机。另一方面,民间的投入和消费更趋理性化,需要有更多好的产品和更多好的创意的出现,需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优胜劣汰,完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一旦扩大内需,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文化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要善于捕捉商机,开拓新的增长点,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可以针对目前可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拓展到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也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进行新的产业开拓。
本室文化处:周卫红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总第383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2期
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成功运行对未来四川农村
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的启示
自贡市沿滩区信用联社理事长、高级经济师 刘阳德
截至2009年末,四川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302.8亿元,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各项存款余额3473.7亿元,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位,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唯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最近,中国银监会要求省联社调整对农村信用社行业的管理方式,加快由行政式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步伐,提升服务功能,同时,要保持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并相对稳定。针对省级联社的改革方向,笔者通过对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章程、模式和运行的研究,提出将省联社改制为四川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维持县统一法人不变,实现农村信用社省、县两级法人的构想。
一、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启示
始建于1952年的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于2005年6月30日通过改革新组建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注册资本为5.4亿元,选择两级法人架构的模式,市一级建立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区县一级具备条件的改制为区县农村合作银行,暂不具备条件的仍实行统一法人的区县联社。
创新之一:股份合作制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产权模式上选择股份合作模式。40多家民营企业占总股份的48%;天津12个区县合作银行(联社)持有50%股份;另有2%为内部员工股。
创新之二:两级法人管理体制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两级法人管理体制。即在市一级,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为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区县一级,将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营效益与资产质量较好、管理相对规范的区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统一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短时间内不具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区县农村信用社仍为区县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联社。
创新之三:一块牌子两种职能
一是本身经营职能。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是独立企业法人,下设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经营范围: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从2005年6月成立到2009年6月,四年时间分设了6家支行,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3%。
二是行业管理职能。章程规定,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授权,作为
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本行设立行业管理委员会,由本行董事长、正副行长、内部职工董事、各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代表组成。行业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主任由本行董事长兼任。本行尊重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无偿调动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通过四年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2009年6月末,全系统有网点476个,各项存款余额842亿元,是成立时的1.9倍;各项贷款余额525亿元,是成立时的1.5倍。
创新之四: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章程规定,本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同一借款人(关联企业合并计算)贷款余额与本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5%;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60%,其它可用资金通过行业内资金调剂用于支持区县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创新之五:农村信用社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跳板
通过四年的改革发展,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已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达到了现代银行的标准,现经银监会批准由市县(区)两级法人改制为天津农村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
目前,由四川省委、省政府直管的银行还没有一家。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创新模式值得四川农村信用社未来改革借鉴。
二、组建四川银行的必要性
(一)组建四川银行,有利于四川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为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发挥积极作用。
(二)组建四川银行,是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通过组建四川银行,并在城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揽城市资金,使之流回到农村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资金“失血”的不利局面,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
(三)组建四川银行,是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强化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为区县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改进和完善区县行社的资金清算、结算技术支持系统,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四)组建四川银行,可以解决社区银行机构与开放的金融市场对接的矛盾。主要是:社区性银行机构服务与开放市场中客户需求的矛盾;单个小法人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独立自主经营与系统风险防范的矛盾。
三、组建四川银行的可行性及初步构想
可行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组建四川银行提供了范例。我国先后组建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宁夏黄河等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世界各国的合作金融,组建区域性行业管理和服务机构,是一种通行惯例和一般趋势。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组建四川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为组建四川银行打下了社会基础。
初步构想。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为四川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市州设立分行。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立法人基本保持不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经
营较好的市州探索试点组建市州统一法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资本金及构成。初步想法注册资本10亿元,由省投资公司、各信用联社(农商行、农合行)和企业入股组成。
--发展目标。四川银行自身经营业务(只包括直属非法人分支机构,不含独立法人的农商行、农合行、信用联社)五年后达到:各项存款1000亿元、各项贷款500亿元,同时加大更严格风险管控力度,确保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1%以下。全系统业务发展五年后达到:各项存款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各项贷款6000亿元,力争达到7500亿元,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5%以下。
--市场定位。四川银行将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和服务县区农村信用联社(农商行、农合行)的市场定位。同时,省上要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将中央、省、市(州)拨到县(区、市)的各项资金,以及县(区、市)上划的各项资金,要通过四川银行及分支行和县联社(农商行、农合行)来实现。通过大力组织吸揽存款,并按照50%的存贷比例发放贷款,把富余资金调剂给相关县(区、市)农商行、农合行和信用联社,缓解支农服务“缺血”局面,促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5-26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金融风暴与员工凝聚力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影响SD公司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提出抓住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与公司共同进退。
关键词:金融风暴 凝聚力 人力资源 激励
1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风暴之后,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企业员工缺乏凝聚力”是很多企业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既“敏感”又“伤感”的话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人,要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形成强大的合力,其基本前提就是企业员工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SD公司面临的环境
SD公司属于汽车零部件塑料加工企业,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公司不但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甚至生存困难,在此背景下通过对SD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员工需求分析,找到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加强SD公司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和原因
凝聚力就是指一个集体能吸引住其成员的所有力量,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那么什么因素能决定群体成员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到精神,再到自我实现,是逐渐递增的,一个企业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层次的增长,则表现出它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良好的薪酬福利、公平的晋升制度等等,都是企业的吸引力之所在。再次,适时的激励,是使人得到满足的一种方法,当员工得到这种满足后,由于渴望再一次得到,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也就由此而被调动。所以,员工保障心理、员工的收入、个人发展和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将对SD公司的凝聚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是联结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基本手段,二者的紧密联结和高度一致,是实现企业凝聚力的必要内容之一。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许多公司首先想到的是裁员,大幅收缩人员,但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功能却忽略了。加强SD公司员工凝聚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1重组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替代过度裁员
职业安全感是影响凝聚力的首要因素。资产可以重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在企业发展中也可以进行重组和优化组合。人力资源优化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被认知感,更好地为企业工作。在SD公司生存压力情况下,员工的适当的变动,是正常的管理手段,而企业面临危机,过度的裁员,则会使员工感到恐慌,他们常常处于担心中,很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4.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保持合理薪酬水平是凝聚员工的重要手段。薪酬是组织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支付的总和,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各种福利。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生产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稳定员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公司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在关心企业效率的同时关心员工个人的效率和满足。合理的分配差距有利于促进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3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全员素质
培训是加强公司员工凝聚力的灵魂。有人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凝聚力来自于日本文化传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再有凝聚力的集体,在工作中也会发生矛盾,一旦没有解决矛盾的素质,无论如何团结的集体也会在争吵中崩溃。因此,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保证企业充满活力,加强员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培训员工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还应包括员工人格培养和企业道德文化的培养。员工培训是以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过程。公司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产品的优劣,也决定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SD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去完成,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公司除了不断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外,大量的工作是做好在职员工的岗位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和道德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笔者研究表明,经过培训的工人能使公司产品成本降低10%—15%,受到良好教育的工人能使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
4.4重视和提倡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影响凝聚力的本质。精神激励是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员工的行为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精神激励的前提是承认员工的潜力,承认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作用。精神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即员工对承认、表扬、人际关系、尊重、理解、能力发挥、自我成长与发展等的需要。
5结论
对于SD公司而言,通过采取得力措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便有机会率先冲破寒冬,迎来又一次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贾晓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2]马士斌.生涯管理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
1[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建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第四篇:汶川地震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定稿)
汶川地震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
预测处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影响 1.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居民消费物价受食品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大。地震一方面造成农业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和新希望、高金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又导致对医药、帐篷、食品及日用品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消费品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加大。各级财政为救灾和重建投入巨额资金,今年中央财政赤字突破预算已成定局。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将对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形成旺盛需求,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在所难免。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2.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特大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这种损失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与财产存量的损失,而GDP反映的是经济流量。21个重灾市县在全省生产总值的占比仅为11.6%、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3.3%左右,四川总体经济尚未“伤筋动骨”。因此,地震对四川二季度经济增长会有较大负面影响,但只要不发生如水源大面积污染、大规模疫情等严重的次生灾害,此次地震对四川经济
— 1 — 增长的整体影响有限。
3.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四川作为旅游大省,是国内唯一一个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过8%的省份。2007年四川旅游收入逾千亿,增速同比增长24%,发展较快。由于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银厂沟、卧龙、都江堰等重要旅游景点都处于此次地震灾害波及范围内,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对四川的旅游业形成较大冲击。
4.基础设施受损较严重
地震后灾区国省干线公路交通中断,机场一度关闭,宝成线铁路受损严重,多处电站受损停运,水库出现险情,灾区通讯中断。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给灾后抢险、灾区生活和灾后重建均造成不利影响。
5.投资规模将显著扩大
从近年来特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看,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后的二季度,以及2003年“非典”集中爆发的二季度,经济活动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灾难过后投资和经济增速都出现了明显回升。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在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量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需要重建。强大的市场需求,将拉动工程机械、水泥、钢铁、家电等行业较快增长。中央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相应增加恢复重建的信贷投放,将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预计今年我省投资规模将明显扩大。
6.高层住宅销售或受影响
灾情加剧楼市观望情绪,对投资性需求抑制更为明显。由于
— 2 — 震感波及范围大,对高层住宅居民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地震关联区高层住宅的销售有可能受到影响。
7.房屋加固成为敏感问题
地震关联区大量受损住宅的责任划分和维修加固的资金来源成为敏感问题,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如不妥善解决将会成为潜伏的不稳定因素。
8.银行呆坏帐大幅度增加
灾区大量房屋震毁,生产企业严重受损,将导致银行呆坏帐大幅增加。
(二)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这次特大地震灾害,警示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1.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要根据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城镇选址、开发强度和产业布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安全发展,化工等危险品的生产布局,要坚决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地和城市的上风上水地区,以及居民集中居住区周围,要避免布局高污染和危险品生产项目。
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将
— 3 — 地震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一是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恢复重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能力,增加粮、油、菜、肉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
二是利用赈灾资金,增加商品输入。灾后重建将会增加对钢铁、铜等生产资料和粮食等基本消费品的需求,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要从省外和国外增加紧缺商品如粮食、成品油等的输入。
三是根据统一部署,推进价格改革。根据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努力使价格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在对弱势群体适当补贴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适时推进成品油等管制价格改革,控制长期的通胀趋势。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徙,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引导人口向宜居地区迁徙。
3.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的变化,结合灾后重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4.抓住发展机遇
灾后恢复重建,将对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部分消费品工业形成强大的需求,要抓住接近市场的有利机遇,加快我省经济
— 4 — 增长。
5.健全补偿机制
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强优势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健全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把环境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恢复重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统一。
6.注重社会和谐
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医疗、住房、教育等综合救助政策,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是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能源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些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又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出现的现实,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保证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极为密切。由于气候因素覆盖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由光、热、水和风能等能量和物质要素组成的气候资源是潜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而旱、涝、风、寒等气象灾害又是威胁农业的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的地域差异生产水平,年成丰歉及作业和管理水平等均受到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的制约和影响。总体上说,广东丰富的光、热、水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各种气象灾害又是发展农业的限制因子。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例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如何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就需做到顺天时量地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谓顺天时,就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如果没有弄清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就会带来盲目性,就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人类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将导致极端气象事件日趋严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日趋严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气候造成的损失,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二、对策和建议
虽然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据报道,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陈旧,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同时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又受到能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制约,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CO2排放量的潜力有限,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据报道,地球上的大气碳氧平衡,60%靠森林(含植被),40%靠海洋(含湿地及淡水水域)。21世纪初全球的森林面积只有800年前的30%,吸碳制氧量下降了70%。当前,大气中的CO2由工业革命前的0.0275%上升至0.351%,并将逐年上升。因此大力造林绿化和保护海洋、水域和湿地,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大力开发气象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风能和太阳能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上的风能资源总量为32·26×1011瓦,实际可开发量为2.53×1011瓦。据不完整的资源估算近海(水深10米,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资源储量约为陆地的3倍多,即7.5亿千瓦。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4亿吨煤,因此,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可以解决农业用电的问题。在农业方面应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生物技术等学科,科学的改革种植制度,适应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碳汇库潜力,发展相关学科,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模拟和研究。
土壤和水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加强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推广清洁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对农业水资源环境认识,建立全民节水型社会,开发和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强化监测技术手段,保护水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
对于农业废弃物应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化开发,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管理。对于面源污染治理要从源头抓起,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合理时空布局,加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设农业环境安全保障工程,该工程包括自然灾害预警及响应系统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新型肥料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水环境安全与人工增雨保障工程、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与培养工程,这些都应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