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媒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的流向
传媒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的流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文化日益成为了当今社会当中的主流精神,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逐渐受到传播文化的塑造、改编和修正。传播文化底蕴也前所未有的推动了文化价值的流向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这种传播文化地域与文化价值的流向影响呈现出了多级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研究传媒文化地域与文化价值的流向对于媒体运作过程中保证主流文化正确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传媒文化在当今社会当中有着相当的重要作用。传播文化不仅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传播载体,同时也维系了整个社会当中的各项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引导文化价值功能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媒文化的这种特有作用让其成为了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传媒文化底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文化价值的流向,对文化价值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文化”概述
对于文化而言,无论其拥有何种含义都必须与意义和价值相互关联起来。文化的产生过程往往是来自于社会经验的意义的过程,而这些意义必定会创造出一种社会认同。任何一个社会必定需要一种与意义相关联的文化体系,文化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过程,但是文化必须以传媒作为中介。传媒通过其文化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遍布到生活当中。文化价值最终的实现也只有通过传媒利用时间和空间散播给大众。但是当下却不能将传媒文化当作一种社会化的文化价值传播工具,其是一种极具自主性的理念,是遵循文化生产逻辑的,同时也是决定文化类型,体现文化价值的方法。
由于传播文化底蕴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社会大众往往接受的是媒体传播的外部世界以及现实世界。大部分社会大众受到了传媒文化的思想逻辑的引导,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评价也就沿用了传媒文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当下文化实质上就是传媒文化。传媒文化中的社会大众开始积极利用媒体中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理解客观事物,在一定程度文化价值是被传媒文化底蕴构建起来的。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都只能从传媒文化中获取。
二、传媒文化对于文化价值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于文化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之下衍生出了传媒文化,而传媒文化也不断创造和改变着现代文化价值。传媒文化凭借其传播媒介积极传播着当今文化价值体系,对于文化价值的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传媒文化促进了大众之间的各种文化价值取向交流,将文化价值迅速扩散和传播出去,成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中介。
但是传媒文化对于文化价值一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传媒文化降低了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导致了文化价值的畸形状态。由于传媒文化本身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点,文化价值愈发朝着一种实质性的经济价值靠拢。这势必会影响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正确判断,最终导致大众对于文化价值的选择趋于庸化。
三、传媒文化底蕴的地位及其对于文化价值流向的影响
传媒文化当今处于文化生活当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况。传媒文化底蕴成为了社会中文化价值的风向标,大众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感以及文化世界都被烙上了传媒的印记。在传媒文化广泛交流和媒介信息日益提高的今天,文化价值逐渐朝着传媒并拢。在传媒文化底蕴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传媒文化,被各种传媒文化构建的理念和价值所缠绕。
随着传媒文化的出现,手机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整合了先进文化沟通的方式。在传播媒介构建的全新文化交流平台上,文化的声音、图片、价值都随着传播媒介被整合,根据个人而重新打造。传媒文化底蕴为传播媒介带来了驱动力,让大众在新兴媒介上随意、随时获取完全个人化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传媒文化与现代商业化观念、现代消费观念都不谋而
合。在文化工业上输出的文化产品由于商业利润和传媒引建的价值,文化产品只能扩大再生产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文化产品自身的文化价值已从一种精神文化变为了工业文化,加速了社会商品化进程。传媒文化引领了消费文化的构建,大肆宣扬一种享受生活的价值观,将快感和物质享受作为生命价值的实现。传媒文化底蕴使得文化价值指向了大众的心理欲望,促使大众寻找各种满足欲望的方式,与以往文化价值所倡导的人文内涵和人性价值背道而驰。
传媒文化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彻底打破了,为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转变了文化价值形成的方式。传媒文化衍生的新兴媒体不单单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价值铸造的工具。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形态。这些由传媒文化底蕴所引发的文化价值形态构建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乐观者认为,媒介的走向是产生更加自然的形式,存活下来的媒介能达到人类某种自然生态环境,有学者称这种走向叫媒介演化“人性化趋势”。新媒体延伸了当今人们交流的能力以及范围,给人们提供了最好的东西,让人们可以长时间交流、远程交流,却又不会失去最自然的东西。也有学者提出,正是新媒体搭建的信息平台让人们走进了泛文化的传播时代,不同的文化以立体的符号呈现,为所有人都提供了分享不同层次文化的机会。新媒体指向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由、和谐发展。从目前的发展走向来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新媒体加快了思维的浅表化,信息海量膨胀,这些都是传送和接受的,深度和意义在信息海洋中逐渐消失、融化。
四、结语
传媒文化底蕴的影响力和其对于文化价值流向的引导力正在日益剧增,当下必须严肃地审视传媒文化底蕴的定位。理性地利用传媒文化引导正确的文化价值。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传媒文化底蕴引起文化价值偏离原有的核心价值体系。传媒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的流向更应该是二者之间共同引导和相互融合的。
第二篇:文化与传媒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
摘要 本论文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结合符号学,传播学原理来分析好茱坞电影在商业化运作中的文化传播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文化传播 商业化
在电影艺术百年历史中,各种流派、观念、方法不断出现,冲击着旧的观念,好莱坞的影片在意识形态、艺术方面也不断遭到批评,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上相对稳定的地位。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总是纠结在一起,既矛盾又联合。如果一味追求电影的艺术审美,忽视票房价值,会导致电影发展危机;但一味追求票房价值,忽视电影审美,又会使电影艺术生命枯萎,好莱坞电影是如何调节两者之间关系的,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化发展和运作模式
从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就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好莱坞迅速的发展步伐使其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全年世界银幕上座率最高的100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而好莱坞电影也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运作最成功的电影营销模式,不仅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文化。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源于成熟的商业制作模式。好莱坞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制片制度。一,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投资和动作,从导演直至各部门人员任免,是电影从筹资、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最后决定人。而这一切首要标准就是商业利益。二,明星制度。也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电影明星成了制片公司的工具或者商标,并且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制片公司利用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创造出一种传奇的气氛。通过签约演员,进而包装明星,培养明星各种技能,创造演员个人崇拜。甚至根据明星演员的自身发展情况来量身订做影片,使演员与影片共同发展,一方面塑造出魅力明星的基础上,同时塑造出魅力电影。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分工生产制度。在生产的每一环节和每个部门都建立严格的分工制度。比如一个剧本分成多位作者,从情节,环境,背景,对话,噱头,各个剧本环节分工由专人写作。最后由制片人定夺。这种严密健全的分工制度适应了电影的高效率生产需求境况。
而从其外部存在形式来看,好莱坞充分探查电影市场现状,包括对世界各国文化形态研究及人们对影片的心理追求,制造出各种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类型片。包括音乐歌舞片,喜剧片,爱情故事片,西部片,黑帮片等。这些类型片相继出现,粉墨登场,形成了一个个电影系列片的潮流,也使电影走上商业化的路子。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有的电影模式席卷了全世界,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制作地,它更上升成了一种电影的经典史话和制作思想,成为全世界的电影制作财富。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传播
1.电影传播的符号学分析
1964年,标志着电影符号学问世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中,作者麦茨认为电影不是为人们提供的现实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内部有着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用这个理念分析影片叙事结构,电影是象征性语言,是叙事性的艺术。电影语言具有“象征化”的过程。“影像世界”不再是与生活世界的同一,而是自身构成了一个“意义世界”。通过预先设定符码构成的“意义世界”来叙事,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被预先假定的符号和意义规则拼合而成。电影符号创建了新的言语情境,通过一系列符号虚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场景,建构一种意义结构。
电影符号更多的是象征符号的运用,象征性语言符号的大量使用发挥了电影符号强大的相似和指示功能。呈现动态多变的符号世界。人们在接受各种传播符号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电影符号牵动了其中的象征意义,好莱坞电影中这样的符号举不胜举,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它象征着人性的光辉和团队精神。象征意义或者称符号媒介的介入使得电影传播在有限的视域内呈现多重意义。使用符号的人直接从他的经验世界中取得意义,即从现实生命世界取得意义,再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范畴化、映射、整合等得到理性指示。从这个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正是利用了各种具体的影像符号,将其赋予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意义,从而实现其价值观的渗透。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勇敢的心》虽以十二、十三世纪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男主角威廉姆·华莱士实际上却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表征,在他受尽酷刑后拼尽全力喊出的却是“freedom”,全世界的观众在为之震憾不已的同时,很自然的就会把美国宣扬的自由观念与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相联系。
2.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态度反映出来的,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传播文化的方法是隐蔽的潜在的,她把丰富的文化“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中,观众通过电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电影也能建构出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新教精神”作为宗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美国精神的主体,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的道德规范。“新教精神”也作为美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一直贯穿与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比如基督教观点认为上帝创造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意义,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都极为宝贵。在很多好莱坞灾难片里拯救地球的不是总统、将军、特工这样的大人物,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小人物。1999年新线公司出品的《骇客帝国》是典型的包涵基督教哲学的一部电影,影片充满了各种宗教式和哲学化的隐喻。最终拯救人类命运的“救世主”尼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白领,偶然一次网络结识了神秘人物墨菲斯特,在他带领下,尼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由电脑人所控制的虚拟世界,而真实的人类世界正被其压迫濒临灭亡,尼奥选择吞下一种奇特的药丸获得重生进入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尼奥重新突破自我,学习各种本领,最终在与电脑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功地保护了人类的生存。这一故事结构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着《圣经》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作为“救世主”降临在世。2009年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在结构上也是模式化的体现,影片中淹没地球的大洪水,与最后拯救人类的大船让人们自然会想起《创世纪》中代表上帝愤怒的大洪水与挪亚方舟。而片中约翰,库萨克饰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离婚的中年男人,由于经常迟到,与前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都不尊重他,事业也不如意,以给有钱人当司机来糊口,但当大灾难来临时他表现出超前的判断力和勇气,最终他不仅拯救了全家人的生命,也拯救了方舟上所有人的生命,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卑微的小人物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由新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融合产生的“个人主义”也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其主旨是:强嗣人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应该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自尊。在文化上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50年代起,大量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就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2003年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这正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正午》中的退休警长,一个以孤独的正义对付邪恶的英雄,用自己执着的行动表明有时正义在少数人手中。影片在美国影响巨大,并且被誉为历届美国总统最爱观看的影片。此外70年代电影《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80年代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里的特种兵兰博,90年代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里的未来战士„„,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1993年罗伯特·泽米吉斯的《阿甘正传》可谓经典之作,被美国观众认为是“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代表。作为一个弱智儿的阿甘凭借着自己的真诚与执着,阴差阳错地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人士,这样的故事让人们欢欣鼓舞。阿甘这种以小人物经历透视历史的过程,可以说是“上帝预选论”和“个人主义”的经典案例。头脑简单,视金钱如粪土,为爱执着的阿甘被认为是美国人纯真善良与努力精神的写照,令广大观众深爱不已。
三、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的特点
1.商业利益是文化传播的动力
好莱坞一直声称尊重多元文化,推动艺术发展,然而内在的商业需求是其发展的首要动力。好莱坞电影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调研,紧密扣合了它的最广大电影消费人群的心理结构,首先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追求感官刺激、消遣与猎奇。一方面,电影在各种充满矛盾的紧张冲突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紧张刺激未曾体验的视听感受,导演在类型片的运筹帷幄,内容编排,特技使用更为轻车熟路,而演员对类型片的演技掌握也更为到位,对所扮演角色的体验和发挥也很充分,另一方面,好莱坞融合了各种电影特技的画面和声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这种技法成为很多人渴望观影享受动因。好莱坞成为了世界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标识和文化景观。
好莱坞电影商业与文化的结合还体现在好莱坞制片商深谙将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大众消费的流行文化的套路,播放之后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比如好莱坞近年逐渐意识到中国巨大电影市场存在的商业利益,由于文化的重大差异催生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好奇,这种猎奇心理产生了市场需求,迎合或潜在地迎合观众的需求以培养忠诚消费者是制片方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同时也为了征服更多中国观众,自然考虑到在影片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就这样在好莱坞登场了。
最近几年出现了拍中国风景、讲中国故事这样的“攀亲”行为。影片《碟中谍3》中相当比例的镜头取景上海,《面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和桂林,《木乃伊3》中中国古城西安和黄河成了故事发生地,兵马俑也扮了回埃及法老,《黄石的孩子》中出现的敦煌戈壁。更有《上海红美丽》这部中美合拍片,从头到尾讲述了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南京》好莱坞版(the Rape of Nanking,2007)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特别拍摄。2008年李连杰和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据称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2008年《功夫熊猫》在全球票房大获全胜,更是“打中国牌”策略的胜利。
对于数量和种类庞大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并非杂乱无章也绝非偶然,好莱坞总会按美国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好莱坞商业理念对各种文化进行整合,尽可能达到全球文化的内涵的简单化,无差别化。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从中国面孔到中式服装、中国音乐及中式道具琳琅满目,从动作片到剧情片也不一而足,被打上中国标签的各种符号,既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幽文化的好奇,又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整合以商业标准为前提和准则,所有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必须符合商业化的需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中国功夫了。中国功夫和中国功夫明星能在好莱坞电影中大行其道主要就是因为功夫电影视觉冲击力强,元素简单,便于传播推广,而且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符合商业运作的标准。对于好莱坞而言,功夫不过是吸引观众lIR球的卖点,只需要给它加上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剧情就可以了,而电影反映的仍然是两方的文化价值观,常常在中国文化置入“小人物拯救世界”的思维。1998年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2009年由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卡通电影《功夫熊猫》都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解读的代表作,替父从军的弱女子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最后都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的这些电影符号勾勒的符号王国,通过一系列符号虚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场景,建构一种意义结构,让观众在电影中最终感受到美国政治形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看到了理想的道德典范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既对电影的视听内容感到渴望,又对其透露出来的思想感到了依赖,就是贯穿电影始终的美国核心文化的体现。
2.商业电影中文化的传播效果
事实证明,美国电影正被全世界不同人种、文化和信仰的观众接受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风格、特技、明星制度、商业化运作,成为其他国家电影学习、模仿的典范。而同时也成为美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美国电影中内化的价值观念外在的表现是,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流行音乐、快餐、饮料、汽车、建筑、时装以及其它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这些与好莱坞电影极力宣传的美国生活方式不无关联。强烈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美国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而通过电影传播所表达的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它在感情上的影响是真实的,它不一定以十分狂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深沉的、持久的,甚至是温馨的状态,左右着我们的尺度,影响着我们的追求。
成功的商业电影运作还可以带来很多外围的消费效应,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按照成为共和党领袖的清教徒,威廉,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而文化为电影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全世界电影产量每年数千部,这些电影看似丰富多彩,但其中不乏大量影片故事雷同,剧本结构模式化,运用各种新鲜的文化元素对电影进行包装是一种很好的吸引的受众方式,也使得电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
第三篇:文化与传媒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陈晓菊 女,中共党员。荣获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通过英语四六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二等奖,新农村课题论文大赛第二名,母亲节PPT大赛优秀奖,文明寝室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爱好看书,打羽毛球,爱好写作,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意从事编辑、记者、教师、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 方莹,女,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人。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权益信息委员,曾获得的主要奖项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校第九届科技文化节英文写作比赛二等奖、校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各一次等奖项;顺利通过国家英语等级四六级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本人爱好十分广泛,如羽毛球运动,且获皖西学院第二届“阳光体育”杯羽毛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软硬笔书法;朗诵等。本人毕业后有意向到大城市工作,有意从事教师(包括对外汉语教师),企业助理,管理,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电子邮箱:1007197506@.qq.com 蒋守端,男,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共青团员,安徽宿州人,学习信息员,文传院学生会宣传部长。曾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三好学生”,两次校级三等奖学金,一次一等奖学金,第二届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课外做过多种兼职,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兴趣广泛,爱好书法。就业意向:各单位的宣传部门、中学语文教师、市场营销等。联系电话:***.李星迪,女,共青团员。擅长中英文演讲,曾荣获优秀团员,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一、二等奖,校辩论秀“最佳辩手”,“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等。有普通话证书、英语四六级和上海市中级口译笔试证书。有意从事文职和中英文辅导、对外汉语教学。联系方式:*** 梁晨晨 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工作认真负责。曾先后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并获得过两次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爱好特长是羽毛球,阅读,遇事头脑冷静,组织能力强,就业意愿是企事业单位文秘、助理等相关岗位。
刘鹏雷 曾在2009年获得“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08年开始在班里担任班干部,并于2010获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2011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我在学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且擅长象棋及球类运动,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准备从事文秘或教师行业。联系电话:*** 马杏,女,安徽淮北人,中共党员。现任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话剧社秘书长等职。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意识。曾获奖项有“ 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三等学生奖学金”等。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运动员”等称号。爱好阅读、书法、运动、音乐等。性格开朗,大方,乐于交友;能够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希望以后从事行政助理、市场推广业务、营销助理、公务员、文秘、教师等工作。联系电话:***.邵乐猛,男,党员,皖宿州人。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广播站播音员、话剧社演艺部长、学生会学干等职务。工作踏实沉稳,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担任两届全国赛艇锦标赛现场主持人。创作的情景诗作品在省市荧屏播出。获中国农歌会诗文诵读优秀奖、全国赛艇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华颂省三等奖、院大学生人物、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特长爱好:编辑策划、写作、主持朗诵、摄影等。就业意向:播音主持、文案编辑、活动策划执行、行政助理等。电话:*** 沈肖肖 自2008年入学以来,一直坚持努力学习、积极为广大同学服务。大学期间,我担任三年班级的团支书,为班级同学服务,积极做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大三学年,我还担任院学生会主席一职。在大学期间,我荣获过2009“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以及2010的“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在2010我还荣获了“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铜奖)”。
水莹,女,汉族,1990年2月生于合肥市长丰县。现就读于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0804班,曾担任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等职务。英语过CET-4,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甲等,计算机水平达省一级,有较强的沟通和适应能力。08--09学荣获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09授予“三好学生”荣誉称号;09年5.17全国助残日主题PPT比赛一等奖,09--10学评优获得“优秀团干”荣誉称号;并且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求职意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方向,行政助理。联系方式:*** 1210970708@qq.com 孙婷婷,女,淮南人,预备党员。本人进校以来,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在2009年11月获得“国家奖学金”;在2010年12月获得“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在2009年3月获得“三好学生”;在2010年5月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在2009年9月被聘请为河畔诗社社长。本人性格开朗,爱好阅读和绘画。由于爱好自己所学专业,并希望学有所用,所以毕业以后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联系方式:***。
陶霄云,女,在大学期间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团干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级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熟悉金融会计等相关知识,就业意向是会计方面。
汪慧,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第四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安徽省三等奖、研究性学习一等奖、安全教育月征文三等奖、诗歌默写大赛二等奖、文明寝室等等。就业意向为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文员、报社或出版社编辑。
汪丽,女,中共党员。本人为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201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研究性学习三等奖等各级奖项,并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人爱读书爱旅行,希望以后可以在语言学方面有所成就,从事教育或文化产业等方向的工作。联系方式:***。
王佳欣,擅长阅读写作,喜爱户外活动。曾获三次校级二等奖学金、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四六级已过、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普通话二甲证书、校运动会三等奖、春泥影评大赛三等奖、河畔诗社征稿一等奖等等。就业意向为中文教师。
王文燕,女,大学期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熟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未来就业意向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
夏秋雨,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0801班,团支部书记。大学期间,获三好学生,优秀学干,校级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和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2010年获得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本人擅长写作,08年获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大赛优秀奖,在校期间,曾获得校文学社征稿一等奖和三等奖。本人就业意向为编辑、文案策划一类。
徐静 女,团员,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人。班级学习委员,曾担任本院学生会权益督察部副部长。获奖情况:2008年11月校“优秀团员” 2009年四月校“三好学生” 2009年12月校级三等奖学金 2010年12月校级二等奖学金 2011年12月校级三等奖学金 2011年5月校级研究性学习一等奖 2010年春满中文之影评大赛三等奖 2009年校大学生文明活动月“文明之星”称号。持有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C1驾照,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等仪器设备。喜欢读书和写作,有意从事教师,行政助理,新闻媒体,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 邮箱:616704742@qq.com 徐小燕 女 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803班宣传委员,安徽省安庆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主要奖项有:“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安徽省第二届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三等奖等奖项。爱好看书、书法、诗朗诵、唱歌等。热衷于教育事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电话:*** 许莹莹 女,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共青团员。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名师风采二等奖,智者为王竞赛三等奖,文明寝室设计大赛一等奖等,通过英语四级。爱好阅读、朗诵,有意从事文职和管理工作,或者教育工作。联系方式:*** 叶维颖,女,籍贯:安徽蚌埠市,中共党员,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书等职务,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团干”等称号,参加省级比赛荣获二等奖。爱好广泛。就业意向:行政文员,教师等。
张书青,曾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会干部”称号,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校研究性学习项目一等奖,擅于写作、人际交往、项目策划,就业意向:行政助理、人事资源管理。
张自然,男,安徽省金寨人,共青团员。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803班。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河畔诗社部长、院足球队长等职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执行能力。获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三等奖;“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优秀团干”荣誉称号。曾获各种球类比赛二等奖。本人爱好看书、各种球类运动、书法、唱歌等。性格开朗大方、稳重乐观。希望从事教师、文秘、行政助理、文案策划等工作。联系电话:***
新闻学专业
钱睿,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9月出生,皖安庆市枞阳县肇丰村人。曾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在校期间获得以下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党员学习标兵等荣誉。本人爱好打球、读书和写作,毕业后希望从事记者或编辑工作,发挥专业特长。联系电话:*** 谢兵兵,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5月出生,安徽安庆人。曾担任学院宿委会副主任、楼长、班级组织委员、团支书。在校期间曾获以下奖励:二等奖学金、第四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三好学生、优秀信息员、“拾金不昧”先进个人、党员文明修身标兵。本人特长爱好是乒乓球和摄影摄像,曾多次组织系、班级活动。毕业后就业倾向于媒体单位或事业单位。联系电话:***。
陈小青,女,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11月出生,巢湖市人。担任班级学习委员。2008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2009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08-2009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学年,再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0-2011学年,获得了“优秀团员”称号;2009年6月和2010年12月,分别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本人喜欢看文学类的书,欲能够在报社或出版社找到一份工作。联系电话:***
张俊,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0年3月出生,六安市霍山县人。曾获得“优秀团员” 称号,“三好学生”称号,“拾金不昧”个人评比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校二等奖学金,曾获得校英语作文大赛一等奖,校英语翻译大赛三等奖。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书和做一些体育运动。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就业方面希望可以从事本专业或接近本专业的工作,以及一般文字工作等。联系电话:***.张文雅,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4月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在校曾获得以下奖励:三好学生、贰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团员。本人特长是乒乓球、绘画等,毕业后希望从事报社编辑或记者等相关职务。联系电话:***。
于梦冉,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1月出生,皖淮南市人。在校期间获得以下奖励: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壹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个人特长是打排球、摄影和绘画等。毕业后希望从事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工作。
吴雪,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8月出生,安徽阜阳人。曾担任系学生会团总支副书记,新闻班团支书、学习委员等职,安徽阜阳人,曾获省江淮和悦杯创业大赛银奖,两次获校研究性学习一等奖,校优秀学干,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爱好打球网页设计等;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就业意向为报社或银行等,联系电话***。
广告学专业
肖莹莹,女,预备党员,安徽省肥东县人,1990年6月出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成绩优异;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体育委员。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学校及社团活动,也曾多次参加校外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曾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三号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爱好读书写作,毕业后希望在广告公司任职,发挥专业特长。联系号码:*** 崔雅琦,女,中共预备党员,皖巢湖市人,1989年12月出生。大学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曾在校记者团担任过学生记者。在校期间,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普通话二级、教师资格认证证书,并得到校二等奖学金和“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称号。爱好读书和运动,未来希望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做一名广告策划师。联系号码:***
陶婷怡,女,共青团员,皖六安市舒城县人,喜爱阅读和写作,毕业后准备从事于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在校期间,通过了国家计算机VFP二级考试,获得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并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团员称号。联系电话:***
童帅,男,中国共产党员,籍贯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1989年4月出生。在校期间担任08级广告学专业学习委员职务;在校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皖西学院分赛区策划案组二等奖”;本人爱好关注社会热点、看报纸,就业希望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联系电话:*** 汪荣荣,女,中国共产党员;籍贯为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1988年11月出生。在校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皖西学院分赛区策划案组优秀奖”等奖项;本人爱好策划与创意,就业希望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记者、编辑、教师等职业。联系电话:***
王明月,女,团员,安徽省肥东县人,1990年8月出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工作负责,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并在社团担任过组织部长一职;在校记者团担任过学生记者,并被评为“优秀学生记者”。爱好朗诵和交谊舞,不久的将来希望能够在广告公司任职,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努力实现人生理想。联系电话:***
张晨驹,男,团员,安徽省合肥市人,1990年7月出生。在校期间担任广告0801班班长和学生会副主席,并发起成立传媒艺术协会。本人在校期间学习努力认真,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多次举办系、班级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自己也积极参加活动,获得2009—2010校运动会男子4X100接力第六名,2010—2011“80后新锐作家评”二等奖等。本人乐观开朗,善于交际,现在六安远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前往更大的广告公司工作,自己也能不断锻炼成为一名出色的广告策划人。联系电话:***
第四篇:文化与价值0828
文化与价值 加强文化
—确定并塑造公司的价值观;
05年进行了公司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模型设计。根据公司文化系统内涵来设计公司文化体系的基本架构模型。一是确定公司文化体系的基本理念架构,确定公司文化基本要素的关系结构;二是设计公司文化体系的基本组织架构模型,将公司文化诸基本要素按各自的性质、关系、层级,设计构建成一个系统结构模型。最终确定了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框架图,并亲自在公司半年会上发布。是青啤文化的设计师。
――使企业文化与公司的战略相吻合;
从2002年以来,公司进行了战略转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由“基于增长的发展”向“基于发展的增长”转变;由有形资产竞争向无形资产竞争转变;由竞争独赢向竞合共赢转变。随着公司变革的深入,文化的冲突日益显现,青啤的传统文化在变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比如在生产制造系统,内部工作非常和谐,非常流畅,一旦放到市场环境中,其弱势就暴露出来。公司确定青啤文化必须随着公司战略的转型及组织的变革进行调整和提升。
当我们把青啤文化放在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当今生产型与市场型文化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考察时发现,我们 在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和某些不适应性。观察当今青啤文化的生存状况,纵观青啤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文化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新老百年交替期公司在时代变迁和文化冲突环境中的文化意义上的各种生存状态。
随着公司文化研究的深入,我们把研究重点从开始的对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关注转向对公司文化影响更加关注,深入研究公司文化与公司生存发展的关系,注重公司文化对公司经营增长的影响,把公司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这就使公司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更具有可操作价值,虽然我们的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肤浅,但是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公司文化建设和变革,重点仍应是公司文化的建设战略和变革策略,也就是说,公司文化的建设、变革重点应是建设的方向和变革的方法。
青啤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第一,变革和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生存环境的公司文化体系,也就是说,公司文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公司文化的变革和重建,即精神理念的转变,管理文化的变革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带动公司文化资源的整合更新,这对于提升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作用,增强凝聚力,提高创新力,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公司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司特色,以体现青啤优秀公司文化力特征。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公司文化 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增加公司文化中新的优秀文化要素,使公司文化始终保持鲜活和生命力、永不衰退;坚持公司特色就是要求公司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优秀的公司文化土壤,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吸收当代优秀文化的精华,使青啤的公司文化始终保持着优秀青啤文化的本色和特色,又能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青啤文化建设和变革是青啤走出文化生存困境的正确方向,它决定着公司理念的正确与否和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与否。
――测定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情况。
与青啤文化细胞结构相对应,青啤采取了“丹尼森组织文化”调查工具进行价值观实现度的测试。从参与性、一致性、使命、适应性四个角度对公司文化现状做出诊断。由于05年7月新文化才发布,06年一年我们主要做了普及工作,从文化认知度、认同度上下了很大功夫。07年,为了检验价值观落地的情况,启动了这次评估,目前正在后期分析阶段。
其实,价值观实现最直接的体现还是在员工的行为上。比如我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因子:和谐。以前对和谐的理解局限于人际关系上,98版的青啤文化中说青啤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科学严格的管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结合”。新版的文化中我们对和谐的理解提升了,扩展了,既包括内部和谐,也包括与利益相 关方和与环境、社会的和谐。我们对员工讲得很简单,每个人都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尽一份力的时候,和谐就很容易实现。尽责促和谐。举个例子,青啤在青岛市场销售生啤用的是很大的啤酒桶,过去在出酒口留有一道口子,这口子会不会弄脏里面的酒?几个老工人就一起琢磨了几天,给桶安装了防尘盖,这下喝酒的人更放心了。后来又看到,桶的外面很脏。几个工人一调查,发现原因是桶的外壳不好清洗,于是又琢磨着制造了一种方便清洗机,这下子啤酒桶清洗得又快又干净。
比如我们的管理观:“相互学习、天天进步”,相互学习是一种共享文化,是一种心态的向光化,我有很好的心态,我愿意把我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别人,我没有失去什么,使我们的团队成员增加一分知识和能力,我也接受了别人的,1+1>2,天天进步是说明你今天在进步,天天在排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样一个价值观带来了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因此我们的目标分解下去能够直接到底,而且能力落地、能够实现。比如说我们的销售办事处,对员工的跟踪、回顾、持续、改进是日回顾,每天都要回顾,我们的区域总理对办事处的回顾是周回顾,每天都要根据月计划对这一周的工作进行回顾、跟踪,我们高层对中层的这种跟踪是月回顾,月跟踪,形成了一种跟踪、回顾、持续、改进的这种工作方式。使这个概念行为相匹配。 “活化”价值观
—以身作则引领公司的价值观;
比如我到AB公司做影子总裁。有人认为这是丢人的事,但是我觉得为了真正地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是必要的。我回来后写了一篇我在AB公司作影子总裁的感想,除了要告诉我的员工我所学到的感悟到的东西,也是在向大家传达一种信息,这就是“开放”,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的价值观。
比如我每天保持2个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我去参加EMBA的学习,这些信息通过我们的内部媒体传播给员工,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提倡的“相互学习,天天进步”的管理观,这也是我们的价值观。
――使个人行动与公司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公司的价值观要求言行一致,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我更要言出必行;公司的环境观是“好心有好报”,我愿意已自己的行动去体现青啤的这种文化。
例 :“6月2日,我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杨伟程,来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考察了化工产业园对周边村庄的污染情况,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承诺。这次考察的起因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小丫跑两会》节目曾推出10个家庭和10个人大代表的故事,其中一期关于污水治理的话 题,邀请的嘉宾分别是杭州萧山区南阳镇农民韦东英和我。当我看到南阳镇坞里村农民——被人们称为“环保卫士”的韦东英,用矿泉水瓶带来的黑色污水,看到电视片中展示的已经发黑的渔网时,非常震惊,当即承诺“两会结束后,我希望邀请一些代表委员共同去韦大姐家附近的案例点考察”。因此,两会结束后,我一直寻找机会兑现承诺,在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即将来临之即,我约上同是人大代表的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杨伟程一起来到南阳,进行实地考察,履行一个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职责,还韦东英一个承诺。
来到南阳镇坞里村,在韦东英的带领下,我和杨伟程对周边的化工厂和韦东英居住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家就在离化工厂大概只有二、三十米的样子。韦东英家里原来吃的水井已经臭气扑鼻,里面的水已经彻底不能用了,化工园区内还时常会飘来阵阵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我在看到他心目中美丽的江南水乡怎会变成了如此模样,非常的焦虑和痛心。在考察现场,我向韦东英赠送了一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和笔,鼓励韦东英继续当好义务环境监督员,同时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民生,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
现场考察完后,我和杨伟程来到萧山区人大,与萧山区人大、萧山区环保局和南阳镇政府的同志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并强烈呼吁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污染源头——企业的整治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利益。从长远来看,把 整个村庄迁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布局上来看,化工基地靠村庄这样近,是非常不合适的。我们将把考察情况形成考察报告并提交全国人大,继续呼吁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环保,继续加大污水防治力度。”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蒋晓丽 李建华
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1]117。在他看来,“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影响力。”[1]153可以看出,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一国软实力,就要提高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这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
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同。俞可平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文化、道义等软实力。喻国明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胡鞍钢认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制度、传媒建设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一般而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由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由一个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然而,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比之欧美还相去甚远。”[2]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一个国家实力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文化并非一种自在式存在,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大众传媒产品(即符号),才能实现其自为。因而,现实的文化总是以传媒符号作为直观存在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传媒产品符号是负载、传送信息和文化的最重要的代码,斯
图亚特·霍尔据此把传播活动看作是透过媒介的符号产品显现的意义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其次,从传媒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与文化如影随形,贯穿于传媒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甚至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99。再次,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文化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传媒化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李良荣教授认为,传媒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信息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的引领者,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的核心。在约瑟夫·奈的叙事框架中,大众传媒本身就被看作是文化软实力。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对硬实力的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其业绩显而易见;软实力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间接性的、渗透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传媒的硬实力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被轻易克隆、移植、借鉴,强有力的竞争跟进者因此有可能后来居上。但传媒软实力是一种内隐的精神力量,能对同行、受众产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媒体很难效仿和复制。一旦依靠传媒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很强的传媒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忠诚度,而且这种地位很难被撼动。传媒硬实力的提高增强了传媒的传播力,但不一定能增强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软实力的提升则增强了传媒的吸引力、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效果深远而持久。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3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并且正在崛起为经济强国。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相适应,中国传媒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8—2006年,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 938种,增加了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 468种,增加了9.2倍;图书从1.5万种增加到23万种,增加了14.3倍;出版社从105个发展到573个,增加了4.5倍;出版系统利润从3.2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加了13.4倍[4]。广播电台从99座增加到263座,增长了1.66倍;电视台从38座增加到287座,增长了6.55倍;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座,教育台4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5]。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累计达到2 616万[4];2007年,手机用户达到54 728.6万户,移动短信5 921.0亿条,平均每部手机每天发/接3条短信;无线市话用户达到8 454.4万户,短信311.2亿条,平均每部无线市话每天发/接1条短信[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7]。从媒体创新来看,我们仅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国电视媒体从改革之初的黑白电视接收模拟信号发展到今天的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技术的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媒体互动交融,构筑起了多媒体新平台,这些预示着中国传媒业即将迎来媒介技术创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媒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已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多家出版社实行企业体制的管理,有1 000多家报刊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通过市场融资、股份制改造,数十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业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在硬实力得到大发展大跨越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明
显提升。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四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榜单中,CCTV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还进入了2007《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第7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认为,CCTV“已经跻身于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行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8]。从品牌影响力范围来看,中国传媒业有42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8.4%,位居各行业第三;在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中国品牌中,传媒业只有CCTV一个品牌,只占8.3%。但从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7《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排在各行业之首(40个品牌进入500强,占8%);而在世界前20强中,传媒就占了8个,达到40%[9]。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与世界传媒品牌的这些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与世界传媒软实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旋律。竞争催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创新和传播理念的更新,掀起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继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传媒竞争还是低水平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同一城市中,大众传媒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无特定受众群,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同质化的结果是受众对特定大众传媒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为抢夺受众,许多媒体置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于不顾用庸俗的快餐文化喂养大众,用桃色新闻、传言绯闻、“莫须有”新闻来迷惑受众、抢占市场,欺俗、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屡屡出现。二是经营上赢利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同质传媒的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一味铺摊子、占场子、抢位子,大搞粗放式经营,缺乏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缺乏模式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单
一、竞争手段趋同使得多数传媒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媒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随时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中国传媒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媒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
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大力提高传媒软实力。
三、打造传媒软实力
与传媒硬实力飞速发展相比,传媒软实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的非理性竞争,致使传媒生态失衡。在传媒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媒介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类物种或一个种群。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表明,“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会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它们的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严酷地竞争”
[10]147。那么,每一个传媒是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传媒软实力体现特色,彰显独特性;依靠传媒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的长期性,使得自身无可替代。因而,要保持传媒生态平衡,使各种传媒和谐共处,就必须大力提升传媒的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媒的三大软实力: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
(一)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
传媒的竞争与发展固然需要传媒的技术、人才、制度等硬实力,但还必须有传媒的精神内核这个软实力。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团结内部力量、凝聚人心,历经磨难而不舍,屡遇挫折而弥坚;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社会认真负责,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才可以文为民所著、言为民所立、利为民所求,最终为传媒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精神内核是传媒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核心要素,精神内核高尚的传媒能从普通信息内容中透视出民生大计,并通过传媒产品唤起民众的重视和醒悟;精神内核涣散的传媒则只能充当传声筒,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使其历经无数次传媒风暴依旧岿然不动,成为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近80年报龄)。《北京青年报》在其核心理念中突出了职业操守,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以杂志的标准来办报纸,这个核心理念在为他们赢得赞许和称道的同时,更为他们赢得了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誉为纸面“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用“深入成就深度”的核心理念着意打造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份能发行全国的周报,这种公信力是其他传媒所无法取代的。
(二)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
每一个媒体对受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有大小之别。传媒要在行业生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身的吸引力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媒体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独特文化。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经营理念、组织机制、领导体制,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媒体衍生产品,媒体环境,媒体形象等都可以包括在媒介文化的范畴之中[11]6。传媒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都会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个性鲜明且稳定连贯的媒介文化理念,传媒才能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产品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吸引、共振与黏合,在时间序列上维持稳定的受众期待,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12]24-32。传媒如何形成个性?如何凝练自身的文化?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传媒的个性和传媒文化是从传媒的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的。从2003年“人乳宴”到2006年的“豪华校门”所引发的关于铺张浪费的讨论,“父母卖肾帮女追星”所引起的关于“孝道”与“溺爱教育”的讨论;报道中,既有“女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的正面典型,也有“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反面教材„„当传媒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取向、人员素质、媒体形象等已经展露无遗了。
(三)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是某种传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被他者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该传媒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传媒影响力最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上。品牌影响力有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胡鞍钢指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长期被动挨打、处于无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传媒之所以能垄断世界传播话语权,除了拥有超强的传媒硬实力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他们是世界级的传媒品牌。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 9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在2007《世界品牌500强》中,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位列世界第三,占据着世界传媒品牌的头把交椅;《纽约时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报纸,也是最能搞到美国政府内幕的报纸”,位列世界第14,抢占了全球平面媒体的第一把交椅„„这些世界传媒品牌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掌控着整个世界的主要传播活动。当今时代,品牌成了决定传媒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蒙代尔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但是由于品牌和技术这两个企业的关键驱动力的不足,使‘中国制造’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CTV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国际
影响日益增强。中国传媒一定要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打造出更多世界级的传播品牌,能够在世界传播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从而改变西方国家一统世界传播领域的格局,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建立起全人类共建共享的世界传播新格局。
法国一位外交家说,中国在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传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政治优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约瑟夫·奈.欢迎中国软力量[EB/OL].《财经》年刊: http: //fund.jr.j com.cn/news/2006-11-24 /000001802863.htm.l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记者专访[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06 /6814918.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news/2007 /06 /22 /1147489_0.htm.[9]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行业数据分析)[EB/OL].http: //brand.icxo.com /summit/2007world500 /bd_hy.htm.[10]丁鸿富等.社会生态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1]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J].新闻传播, 2006(12).[12]陈瑞等.打造传媒竞争力[J].传媒, 2004(6).(作者简介:蒋晓丽(1956-),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